9 阿Q正傳①
9 阿Q正傳①
魯迅
注:劃線部分表示與98年版有變動。
第一章 序
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②”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了然起來,而終于歸結到傳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③”。這原是應該極注意的。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傳④,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可惜都不合。“列傳”么,這一篇并非和許多闊人排在“正史⑤”里;“自傳”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說是“外傳”,“內傳”在哪里呢?倘用“內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別傳”呢,阿Q實在未曾有大總統上諭⑥宣付國史館立“本傳”⑦
注釋:
①選自《吶喊》(《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本文最初分章發表于北京《晨報副鐫》,署名巴人。第一章登《開心話》欄,第二章后移至《新文藝》欄,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登完,每星期或兩星期發表一次。1922年收入小說集《吶喊》。
②〔立言〕在這里是著書立說的意思。
③〔名不正則言不順〕語見《論語·子路》。這里的意思是,名義不正當,道理就講不通。
④〔內傳〕人物傳記的一種。作者在1931年3月3日給《阿Q正傳》日譯者山上正義的譯本校釋中說:“昔日道士寫仙人的事多以‘內傳’題名。”
⑤〔正史〕封建時代由官方撰修認可的史書。清代乾隆時規定自《史記》至《明史》歷代24部紀傳體史書為“正史”。“正史”中的列傳部分,一般都是著名人物的傳記。
⑥〔上諭〕封建帝王的指示,命令。
⑦〔宣付國史館立“本傳”〕舊時效忠于統治階級的重要人物或所謂名人,死后由政府明令褒揚,令文末常有“宣付國史館立傳”的話。歷代編纂史書的機構,名稱不一,清代叫國史館。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及國民黨政府都曾沿用這一名稱。
第二,立傳的通例,開首大抵該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趙,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的時候,鑼聲鏜鏜的報到村里來,阿Q正喝了兩碗黃酒,便手舞足蹈的說,這于他也很光彩,因為他和趙太爺原本是本家,細細的排起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呢。其時幾個旁聽人倒也肅然的有些起敬了。哪知道第二天,地保⑥便叫阿Q到趙太爺家里去;太爺一見,滿臉濺朱⑦,喝道:
“阿Q,你這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開口。
注釋:
①〔迭更司也做過《博徒別傳》〕實際上這是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1859—1930)寫的一部小說,魯迅說是狄更斯所寫,是他的誤記。魯迅1926年8月8日給韋素園的信中曾做說明。博徒,賭徒。“迭更司”現在一般譯做“狄更斯”
②〔引車賣漿者流〕語本《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又:“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賣漿家。”后因以“引車賣漿者流”泛指地位卑賤的人。
③〔僭(jiàn)稱〕超越等級身份的冒稱。這里是說,阿Q的身份、地位低下,給他作傳也不敢超越他的地位而冒用高雅的文體。
④〔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即九家。《漢書·藝文志》分古代諸子為十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并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是以君子弗為也。”
⑤〔《書法正傳》〕清代馮武所著的一部關于寫字方法的書。
⑥〔地保〕即古代里正、亭長之職。
⑦〔滿臉濺朱〕發怒時滿臉漲得通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