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由傳統家政到社會理財
傳統家政解決的是單個家庭合理安排收支的問題。家政往往有家庭成員充當管理者(如主婦),或是與家庭有密切關系的人全權負責(如“管家”之類)。進行合理的消費,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如將子女撫養成人并教育好等是傳統家政的基本內容,“量入為出”是傳統家政的基本原則。它要求家庭根據收入多少來合理安排支出的數量和結構。然而,這種量入為出的原則不能主動性地面對有效投資,不能對家庭財富進行保值與增值。知識經濟時代促使傳統家政向社會理財方向轉變,賦予了個人理財概念新的含義。“有知識就是內行”,個人投資理財也不例外。不管是儲蓄投資、股票投資、基金買賣,抑或是外匯、保險投資,由于投資品種日益增多,所需的專業化知識也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大類的投資方法也很難為一個人所完全掌握,普通投資大眾“單槍匹馬”的進行投資理財更是難以“招架”。
這樣,現代理財投資就演化成為既建立在家庭合理消費的基礎之上,而又獨立于家庭消費之上的一種綜合投資活動。人在財富保值、增值,并抵御社會生活中各種經濟風險方面變得更加“野心勃勃”,理財脫離家政,成為一種典型的主動性行為。
首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劉鴻儒說:“中國國民財富的持續增長呼喚中國金融理財師的出現”。 中國國家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范圍內約有百分之七十的居民希望得到理財顧問的指導。國際的一項調查也表明,人們在沒有得到專業理財人員的指導和咨詢時,一生中損失的個人財產從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一百不等。
人們應該像逛百貨商場一樣地逛銀行、保險公司和交易所,因為那里有自己的專業“管家”和最需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