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駕駛與保養》教學要求---(二)汽車駕駛有關法規
本模塊以汽車為載體,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學習和應用現代社會常用技術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生對技術的情感與興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評價技術以及保養技術產品,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本模塊有4個主題組成: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汽車駕駛有關法規、汽車駕駛技術和汽車例行保養。
本模塊的學習內容,可以使學生親身感受日常生活中現代技術的真實存在,有利于學生體驗和領悟學習技術的過程與方法、發展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樹立交通安全意識、駕駛員道德規范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還有利于滲透一定的職業教育內容。這些對提高學生在未來社會的適應性以及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都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本模塊的教學,應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汽車駕駛與例行保養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在指導學生學習汽車駕駛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其駕駛動作協調性的訓練;同時,應強調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汽車駕駛有關法規
[內容標準]
1.熟悉汽車駕駛的有關法規和駕駛員行為規定,能識別常用的交通標志符號,樹立交通安全意識和駕駛員道德規范意識。
2.了解我國汽車燃油使用、尾氣排放、噪聲控制等國家有關規定與環保政策。
[學習要求]
1.汽車駕駛的有關法規和駕駛員行為規定
熟悉汽車駕駛的有關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等基本內容,增強法制觀念。
熟悉行車的基本原則:車輛右側通行的原則、低速置右原則、各行其道原則、確保安全原則
了解疲勞、飲酒、藥物等對安全駕駛的影響。例如,“酒后不能駕駛汽車”及牢固樹立“安全第一” 的思想等。
了解駕駛員行為規定,包括對行人(特別是對老年人、兒童、病人、殘疾人)和對自行車等的保護措施,危險情況時的安全措施等,能負責任地、具有道德地應用汽車駕駛技術。
2.常用的交通符號
能識別常見的交通符號,包括交通信號燈、道路交通標志、道路交通標線、交通警察的指揮手勢等。能從系統的角度理解這些符號的作用,例如,交通信號燈可以合理地限制和科學地組織車流、人流,減少相互干擾。
3.駕駛員身體條件、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等的基本要求
了解做一名汽車駕駛員的身體條件:年齡、身高、視力、辯色力、聽力以及健康狀況等;心理條件包括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具有一定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等;職業道德主要包括:尊重和服從交通警察的指揮,遵守交通法規等。
4.汽車尾氣排放(含鉛量)和噪音控制等有關規定和環保要求
了解汽車的發展方向,如越來越注意提高燃油經濟性,采用新材料、新能源,改進發動機性能等。
了解汽車尾氣排放和噪音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知道我國城市對汽車尾氣排放(含鉛量)和噪音控制等有關規定和環保要求,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
1.訪問交通民警,調查了解有關汽車駕駛員執行交通安全法規方面易出現的問題和應注意的事項,通過案例,討論并分析易出事故的原因
2.通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的興趣。
3.在介紹交通信號時應從信號學、色彩學和控制理論方面進行教學。
4.教學中要綜合運用配套的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