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
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第一課時)戴冠(貴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要求:
秦滅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稱號,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郡縣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
2.思想教育要求:
通過對秦統一六國的歷史條件的分析,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通過對秦統一六國的歷史意義和秦朝統一措施的歷史意義的分析,進行維護祖國統一的教育。
3.能力培養要求:
通過講述評價歷史人物的簡單知識,引導學生分析嬴政的業績,培養學生初步的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我們在前面已經學習了戰國的歷史,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始。戰國時期是從何時開始的?
生:公元前475年。
師:由于長期的兼并戰爭,小諸侯國被大諸侯國吞并。到戰國時期,諸侯國已經為數不多了。其中主要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個。(掛出“戰國形勢”圖)歷史上稱它們叫什么?
生:“戰國七雄”。
師:同學們知道“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嗎?
生:(教師邊指地圖,學生邊回答)西邊是秦國,齊國在東邊,燕國在東北面,趙國在北面,楚國在南面,魏國和韓國夾在中間。
[提問戰國開始的年代和“戰國七雄”,是為了鞏固前面學過的重要的基礎知識。特別提出“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在空間概念上為“秦滅六國”作鋪墊。]
師:到公元前221年,西邊的秦國逐漸滅掉了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秦。秦滅六國的條件是什么?秦國是怎樣滅掉六國建立秦朝的?秦朝又是怎樣鞏固統一的?這節課我們來共同學習這些問題。
[由“七雄”轉到“七雄”之間的關系,提出秦滅六國,承上啟下,自然、流暢。]
二、講授新課
第二章 秦的統一和秦末農民戰爭(板書)
第一節 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板書)
(一)秦滅六國(板書)
1.秦統一的條件(板書)
(1)客觀條件——人民渴望統一(板書)
師:“戰國七雄”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不斷進行戰爭,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給人民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封建割據嚴重阻礙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因此,人民渴望統一,結束分裂割據。“戰國七雄”中誰能承擔“統一”的歷史重任呢?
(2)主觀條件——“戰國七雄”秦國實力最強(板書)
師:為什么說“戰國七雄”秦國實力最強?
生: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它是各諸侯國“變法”中比較徹底的,變法后秦國的舊制度廢除了,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得到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師:答得很好。因此,滅六國實現統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國的肩上了。
[雖是“溫故”卻從新的角度——秦滅六國、實現統一的歷史條件入手,說明了秦滅六國歷史的必然,是順理成章的。]
2.秦怎樣統一——秦滅六國(板書)
師:秦滅六國的過程,概括為四句順口溜:
秦滅六國計謀精,(板書)
遠交近攻二步行,
打敗削弱再滅亡,
十年統一順民心。
[教學方法宜多樣,四句順口溜,概括秦滅六國的全過程。以簡御繁,提要鉤玄,易懂好記,學生樂于接受。]
師:(邊指“戰國形勢圖”,邊講解)戰國晚期,秦國對于東邊的六國,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分二步:
第一步,打敗、削弱六國。(板書)先打敗靠它最近的韓、魏兩國,奪得大片地方。又打敗楚國,占領楚國都城郢。公元前260年,秦對力量較強的趙國發動了戰爭。趙王派名將廉頗駐守長平。廉頗按兵不動,堅守陣地三年。秦軍不能取勝,就派人到趙國施行反間計,賄賂趙國的大臣。還造謠說:秦軍不怕廉頗,廉頗快要降秦了,秦軍只怕趙括。趙括確是名將趙奢的兒子,讀了不少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加上主觀和驕傲,不是一個好統帥。為了對付趙括,秦國派名將白起出戰。白起正面佯裝后退,暗里兩翼包抄斷后。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不知是計,居然冒險出擊,陷入秦軍包圍。結果趙括被秦軍射死,降秦趙軍40萬人全被活埋。這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殲滅戰,“紙上談兵”的典故也源于此事。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其他諸侯國更不能抵擋秦國的進攻了。
師:秦國第二步怎么辦?(讓學生看44頁最后一段后,齊讀該段。)
第二步,秦滅六國。(板書)
師:秦王嬴政的時候,(注意“嬴”與輸贏的“贏”的區別)秦國從公元前230年到221年10年間發動了大規模的兼并戰爭。秦國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全國,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陽,(邊指“戰國形勢圖”邊講,與前面所講六國的地理位置相呼應)秦滅一個國家,就用紙將該國國名遮去,最后只剩秦國的國名,以示秦統一全國。秦滅六國的順序,可用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咽氣(燕、齊諧咽氣)
[秦滅六國,分為兩步,層次分明;講長平之戰,語言生動;講秦滅六國過程,利用地圖并輔之以記憶方法,形象有趣,利于學生學到歷史知識。]
師:從春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記住秦統一全國的重要年代)五百多年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終于結束,出現了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局面。這是一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為什么?
3.秦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板書)
生:秦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師:答得很好。秦國經歷了漫長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戰爭,才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擺在秦王嬴政面前是更艱巨的鞏固全國統一的任務。對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二)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板書)
1.政治上——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板書)
(1)皇帝稱號的確立(板書)
師:原來“戰國七雄”的最高統治者都稱“王”,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后,自認為功高蓋世,如果仍舊稱王就與自己的功業地位不相稱。于是,他把傳說中“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取來,創造了新詞:“皇帝”,并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皇帝。這個稱號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直到清朝滅亡。當時嬴政自稱“始皇帝”,為了什么?
生:他不僅自己要當皇帝,而且讓子孫世世代代永遠當皇帝,第一代稱“始皇帝”,后代依次稱二世、三世,以至于千萬世。
[將皇帝和始皇帝兩個歷史概念交待清楚,適時,恰當。]
師:答得很好。秦始皇把封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中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皇帝雖然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但全國的事這么多,皇帝一個人管得了嗎?(學生回答:管不了)怎么辦?
生:找幫手。
(2)建立中央政府(板書)
師:對了。當時中央政府里皇帝的主要幫手有哪些?請看課本45頁。
生:(念課文)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時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師:是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稱三公,他們由皇帝任免。國家大事由皇帝交給大臣們討論,叫作“廷議”,最后由皇帝裁定,他們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引發“幫手”一詞,既通俗又深刻地表明皇帝與三公是主子與從屬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我國古代帝王的權勢。]
師:秦朝地方政府的情況怎樣?(設問)
(3)確立郡縣制度(板書)
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把全國劃分為36郡(后來增加到40郡),郡下設縣。郡和縣是地方行政單位。郡縣長官叫郡守、縣令。他們協助皇帝管理地方。他們負責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師:把地方上的權力通過郡縣制集中于中央,就是“中央集權”;地方和中央的權力又統統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形成“專制主義”(掛出圖示,并加以解釋)。這種封建制度的特點是什么?
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
[重點突出,又能讓學生準確掌握重要歷史概念。]
師:對了。這種制度對我國封建社會發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朝以后的各個封建朝代采用的政治制度,都是這套制度的演變和發展。秦朝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那時候,世界各地還處在奴隸社會甚至原始社會階段,而形成統一的封建國家就更晚了。英吉利王國是在829年統一的,俄國遲到十五世紀晚期才形成為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同學們算一算,我國統一的封建國家的形成比歐洲早多久?
生:早一千多年我們的祖先真了不起?
[中外對比,讓學生對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而自豪,從而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2.經濟上——統一度量衡、貨幣(板書)
師:“度量衡”是指什么?
生:度是指長度,量是指容量,衡是指重量。
師:說對了一半。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度是指丈量長度的工具“尺”;量是指量容量的容器“斛”、“斗”、“升”;衡是指稱重量的衡器“秤”。
[引導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十分注意教學的科學性和嚴肅性。]
師:為什么要統一度量衡和貨幣呢?
師: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度量衡的標準不一樣,各諸侯國的貨幣的形狀、大小、份量也都不一樣。秦統一后規定以原來秦國的度量衡制度作為統一標準來使用,(掛“秦度量衡”圖,并進行解釋)又把秦國的圓形方孔錢(銅制成的)作為統一貨幣,通行全國。(看課本46頁上的圖,并進行解釋)這些措施便于封建政府向農民征收賦稅,加強經濟統治,也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交流。
3.文化上——統一文字(板書)
師: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請看課本47頁的馬字,有幾種寫法?
生:七個國家七種寫法。
師:說得對。秦和齊國寫的馬字還認得,其余的馬字就很難認出來。這樣,政府下達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不一定看得懂。秦始皇下令統一文字,把簡化了的字體小篆作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接著,又出現更簡便的字體叫什么?
生:隸書。現在的楷書就是從隸書演化來的。
師:答得很對。統一文字以后,便于政令下達,下情上報,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和交流。
三、復習鞏固
師:(掛出秦始皇的放大畫像)請同學們結合這一幅畫,根據秦始皇在我國歷史發展上所起的作用,描述一下秦始皇。
生:秦始皇身穿繡花龍袍,頭戴掛滿珠子的皇帝帽子,腰掛寶劍。他面帶微笑,為自己功高蓋世,洋洋自得;他一手指向前方,表示他凌駕于一切之上,可以決定一切。
師:描繪得很好。評價歷史人物,要看他對歷史發展是否起促進作用,看他的作為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誰談一談秦始皇的功績。
生:人民渴望統一,秦滅六國統一全國是進步的。
師:說得對。
生: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統一了度量衡、貨幣、文字,對經濟文化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師:說得好。
生:秦始皇也有缺點,他獨繼專行。
師:說得很好。秦始皇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完整的地主階級的國家統治機構,統一了度量衡、貨幣、文字,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當時的歷史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功績卓著。但是,他操縱著至高無上的權柄,專橫跋扈。并且他還妄想子孫萬代享有這種特權。這些是應該譴責的。
[在復習鞏固的同時,指導學生評述秦始皇(就學過的知識評),對學生進行評價歷史人物的教育,既深化知識,又培養思維能力。]
四、作業
秦統一全國有何歷史意義?
自我評述
設計這節課有如下構想:
1.抓住核心,深入分析。貫穿教材的核心問題是“統一”,故教案分析了秦滅六國的條件(為什么要統一,誰來統一),秦滅六國(怎樣統一)和秦朝怎樣鞏固統一等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逐個分析,層層推進,找出正確的回答。
2.重視思想教育,寓于知識教育。把愛國主義教育,維護祖國統一的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寓于知識教育中。使其融合自然,不見口號,力求不生硬、不僵化。
3.抓住激發點,刻意培養能力。在復習鞏固時,提出簡評秦始皇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參與討論,起到深化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
4.不拘一格,多種教法。教師上課以達到教學目的和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為依據,故本節課以教師講為主,同時采用問答討論式、圖示法、直觀教具法等,讓學生從心理上對所學知識做到:樂于學習,好懂、易記。
綜合評析
教案頗見功力之處有五個方面:
第一、駕馭教材,突破難點。抓住“統一”問題,一線穿珠,駕御全局。又能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制度”列為難點,分解為三個部分,透辟分析,解開難點。這是執教者的第一個特點。
第二、嚴格的科學性,準確的講述。對于“皇帝”、“度量衡”等概念,能給以準確明晰的界定和解釋,使其更符合歷史原貌。治學嚴謹,教學嚴密,是執教者的特點。
第三、講述條理清晰,邏輯嚴密。圍繞“統一”問題的分析,層層剝筍,環環緊扣,說服力強。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執教者的另一特點。
第四、功底厚,教法多。采用了講述、描述、提問討論、圖示、直觀教學等方法。有時也不忽視一些教學技巧的引入,如順口溜的應用,諧音為趣的記憶等。總之,為達教學目的,將多種教法融為一爐,為“我”所用,是執教者的又一特點。
第五、合理安排45分鐘,善激波瀾,調動學生情趣,培養能力。在本節課末尾階段,提出簡評秦始皇,似“異軍突起”,學生興趣盎然。一旦由學生談出較正確的評價內容,教師及時小結,下課以后,余意未盡,自然引發他們思考和討論。能應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簡單知識,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又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識教育之中,收效甚好。這是執教者的第五個特點。(貴州省貴陽六中高級教師 余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