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教學目標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掌握十六國、苻堅統治前秦、前秦的強大和統一黃河流域;淝水之戰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影響;北魏政權的建立及其統一黃河流域;北魏孝文帝進行的社會改革及其歷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陽的繁榮;北朝政權的更替和北周統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淝水之戰雙方實力、人心向背等情況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和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討論、回答“為什么說北魏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導學生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意義,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淝水之戰雙方實力、人心向背等情況以及戰爭結果和影響進行分析,使學生理解歷史發展中治亂、成敗的原因。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凡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
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且此戰役對于當時的局勢和以后的歷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前秦統治瓦解,北方由統一走向分裂,南方則乘機收復部分失地,使南北勢力趨近均衡,使南北對峙局面穩定持續下去。孝文帝改革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孝文帝改革是我國歷史上意義重大的一次改革,孝文帝為了穩固自身的政權,進行改革,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也推進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同時也使落后的少數民族統治者接受先進的統治制度。
教學難點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是其歷史發展的突出特點。此時的民族融合又與以往有所不同,具有由邊地向中心發展的趨勢,學生不易區分。同時由于學生年齡及閱歷的關系,對民族融合的重大意義難以理解。
地位分析
本課地位十分重要。淝水之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國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對當時甚至是以后的歷史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民族融合對于我們今天形成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意義就更加重大。
教法建議
關于“十六國”,由于是閱讀內容,教師可讓學生自己看書,通過提問使學生明白以下三個問題即可:時間、名稱和當時的社會狀況,為接下來的教學作鋪墊。
關于“淝水之戰”是本課的重點,建議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后自己總結出前秦之所以能夠盛的原因。之后通過列表使學生明白東晉為什么可以在此次戰役中以少勝多的原因和淝水之戰的影響。
交戰雙方
領導人
結果
勝利、失敗的原因
影響
關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師補充一些材料,使學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的歷史背景,通過背景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其意義。
關于“北方的民族大融合”首先出示北朝更迭圖
并提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統一國黃河流域的朝代有?幫助學生復習以前所學知識,并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淝水之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學難點 :民族融合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草木皆兵”這個成語吧?那誰知道這個成語的由來呢?這節課我就給大家講一講:
1、十六國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教師總結并簡要強調“15北1南”。
2、淝水之戰
1)、前秦統一黃河流域
教師首先提問:十六國時期,在北方的15個政權中,有沒有哪個政權統一過黃河流域,如果有,它統一北方的時候,南方與之對峙的是哪個政權?并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估計學生通過自學可以回答出: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統一過黃河流域。與之對應的南方政權是東晉。教師繼續提問:前秦為什么能夠統一北方?他的領導人是誰?他想不想統一全國?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出淝水之戰。
2)、淝水之戰
教師首先出示下列材料讓學生閱讀:
淝水之戰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最大的戰爭。前秦王苻堅無視內部不穩,降將思亂,民疲兵倦的狀況,恃眾輕晉,單路突進,戰線太長,分散兵力,缺乏協同,對朱序等人的活動沒有察覺;初戰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決戰,導致大敗;東晉則臨危不亂,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將指揮若定,并據敵情及時改變方略,適時決戰,并堅決實施戰略追擊,擴大戰果,終獲全勝,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淝水之戰后,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這場戰爭對于前秦來說,則是促使北方地區暫時統一局面的解體。慕容垂、姚萇等氏族貴族重新崛起,乘機肢解了前秦的統治,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后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閱讀后教師列出表格
交戰雙方
領導人
結果
勝利、失敗的原因
影響
通過教材的內容和課外材料的閱讀,使學生在填寫表格的時候總結出淝水之戰中前秦失敗和東晉勝利的原因、以及對歷史的影響。(前秦失敗的原因:(1)內部民族矛盾非常嚴重。 (2)北方的漢族人民更希望晉軍獲勝,使他們解除民族壓迫。(3)苻堅統治集團內部一些主要將領不同意苻堅南攻東晉。(4)前秦苻堅驕傲輕敵,指揮失誤。東晉勝利的原因:(1)東晉政權內部,主要將相意見比較一致,堅決抵抗。⑵有一支能沖殺的精悍軍隊。)教師通過分析使學生理解這次戰爭的勝負說明“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會背景
鮮卑族為我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拓跋部為鮮卑人的一支。自東漢末年以來,逐漸南遷。南遷后,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開始學習農耕并逐步過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鮮卑族杰出首領拓跋 建立魏國,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分裂局面。
2)、改革的主要內容
官吏按季度領俸祿,嚴禁貪污
分配給農民土地,并向他們征賦稅
遷都洛陽和漢化政策。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沒有俸祿,戰時掠奪,平時貪污,成了官吏發財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機和財政危機。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一方面給官吏發俸祿,一方面嚴禁貪污,規定貪贓絹一匹即處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馬上執行,當年就懲辦了40多個貪污的官員。
由于長期戰爭,人民流離失所,許多人成了無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因為擁有土地的農戶越少,國家所能收的土地稅就越少。為解決這一問題,北魏政府從485年開始,將國家掌握的無主荒地分配給農民。得到土地的農民需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兵役和徭役。這項措施沒有觸動大地主的利益。實行這一措施的結果是: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這實際是鮮卑統治者學習漢族統治經驗的一個突出事例,即通過控制農民和土地獲得財富,以保證封建政府的收入。
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同漢族地主的聯系,也為了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孝文帝在遷都前后還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他下令鮮卑貴族:采用漢姓、改穿漢族服裝、學漢話、鼓勵同漢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為了加強
同漢族地主的聯系,更好地吸取漢族先進的統治經驗。
教師出示孝文帝改革內容并幫助學生從中歸納出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歷史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體闡述。(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北方各族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注意施肥、選種、飼養等技術的提高。手工業者的地位也起了變化,他們由官府控制,改為允許民間生產,有些工匠還當了低級官吏。商品交換也日趨活躍,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幾乎完全廢棄貨幣,遷都洛陽后,首次鑄行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改革之后,漢族地主階級的地位得到提高,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鮮卑貴族也完全擺脫了部落舊俗,完成封建化過程,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關系得到了調整;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實現的;改革又反過來促進了各族的進一步融合。自五族內遷以來的二百年間,上百萬人口從北而南,十幾個政權交替,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 聯系更加密切,雖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爭,但民族融合卻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孝文帝推行漢化措施,促使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
4、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朝
2)、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從西晉末年開始,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少數民族統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權。各族人民和漢族長期雜居相處,互相往來,他們的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相互影響,趨向一致。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