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方案的設計
1.A D
2.⑴不能 在酸性溶液中,NO3-能將SO32-氧化成SO42-、造成結果誤差。
⑵保證得到的沉淀都是BaSO4,沒有BaSO4
⑶連續兩次稱量的質量不變。
⑷(
第二節:性質方案的設計
1.實驗儀器:試管、膠頭滴管、小刀、一面涂有石蠟層的銅板。
實驗操作步驟:
步驟 | 操作 | 現象 | 結論 |
|
(1) | 在FeCl2(aq)中滴加Cl2(aq) | FeCl2(aq)淺綠色 | Cl2(aq)能把Fe2+氧化為Fe3+ |
|
振蕩,觀察 | 溶液變成棕黃色 |
| ||
滴入3滴KSCN | 血紅色 |
| ||
FeCl2(aq)中滴入KSCN(aq),Cl2(aq)中滴入KSCN(aq) | 無明顯現象 | |||
將兩者混合 | 血紅色 |
| ||
(2) | FeCl2(aq)加入稀NaOH(aq)觀察 | 白色沉淀立即變成灰綠色最后變為紅褐色 | 在堿性條件下O2可把Fe2+氧化為Fe3+ |
|
(3) | 3mL FeCl3加入約10g鐵粉、振蕩、靜置;觀察 | 溶液由棕黃色變為淺綠色 | Fe3+可被Fe還原生成Fe2+ |
|
再滴入KSCN溶液觀察A | 無明顯變化 |
| ||
(4) | 在涂有石蠟的銅板上用小刀刻字(刻去石蠟,露出銅板),把刻過字的銅板浸在FeCl3飽和溶液靜置一段時間,用清水洗凈殘液,再用熱水除去石蠟觀察 | 銅板留下明顯的凹型字 | Cu被Fe3+溶解 |
|
2.(1)研缽
Fe2O3+6HCl=2 FeCl3+3H2O或 Fe2O3+6H+=2Fe3++3H2O
(2)0.1mol/L KSCN;立即顯通紅色;FeCl3+3KSCN=Fe(SCN)3+3KCl
(3)加入的NaOH被HCl中和,未生成Fe(OH)3 紅磚中Fe3+的含量很低,生成的Fe(OH)3濃度未能達到飽和。
針對性測試題一
一、選擇題 1.B 2.C 3.BC 4.AD 5.B 6.B
二、填空題7.結構 性質 用途 制法;結構特點
8.溴水、Na2SO3溶液;溴水顏色逐漸褪去。
Na2S溶液、Na2SO3溶液、稀H2SO4。有淡黃色的沉淀生成。 ↓
9.(1)取少量氨水,滴加酚酞試液,溶液呈紅色,然后向其中加入少量CH3COONH4晶體,振蕩,可看到紅色變淺,說明氨水中存在電離平衡,說明氨水是弱堿。
(2)取少量NH4Cl晶體溶于水,滴加石蕊試液,溶液呈紅色,說明NH4+水解,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說明氨水是弱堿。
第三節:檢驗方案設計
1. (1)給四種末知溶液編號。用四支試管分別取四種溶液各1ml。用潔凈的鉑絲分別蘸取四種測溶液做焰色反應,火焰顯黃色的說明有鈉離子。
(2)在(1)中不顯黃色的三種溶液中各滴入5滴NaOH溶液。產生白色沉淀且迅速轉變為灰綠色最后變為紅褐色,說明含有Fe2+。。
(1) 在(2)只有白色沉淀的試管中,繼續滴加NaOH溶液,白色沉淀溶解說明原溶液有Al3+。。
(2) 在(3)中白色沉淀不溶解的試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稀鹽酸,沉淀溶解說明原溶液含有Mg2+
(3) 另用四支潔凈的試管,各取1ml原溶液。向各試管中滴加少量稀硝酸,再加適量的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均含有SO42-離子。
2.(1)C
(2)取等體積的兩種溶液,分別滴入鹽酸(記錄滴數)直至不產生氣體為止,所消耗鹽酸的量較多的是碳酸鈉,較少的是碳酸氫鈉。
第四節:化學實驗設計的基本要求
1.(1) ①b c a c d;
吸收NH3 ,防止空氣中水蒸氣進入C中;固體由黑變紅。
②(18mCuO/mH2O)-16 ③ A C
(2)AC
2.(1)HCl;濃H2SO4滴入濃鹽酸中,吸水放熱,使HCl氣體逸出
(2)干燥HCl氣體;冷凝回流乙醇蒸氣
(3)CH3CH2Cl;CH3CH2OH+HCl CH3CH2Cl+H2O
(4)CH3CH2OH和HCl反應生成CH3CH2Cl和H2O,無水硫酸銅遇水變成膽礬顯藍色。
(5)乙醇分子中的羥基可被氯化氫分子中的氯原子取代。
針對性測題(二)
選擇題1.AB 2.A 3.B 4.D 5.D 6.C 7.A 8.D 9.AD 10.B
11.
序號 | 實驗步驟 | 實驗操作及注意事項(簡述) |
① | 溶解 | 將混合物放入燒杯中,加入98%硫酸中,充份攪拌直到固體不再溶解。 |
② | 過濾 | 安裝好過濾裝置,將①的懸濁液沿玻璃棒加入過濾器中過濾 |
③ | 稀釋或沉淀 | 在另一燒杯中,放入適量蒸餾水,將②的濾液沿玻璃棒慢慢加入該燒杯并不斷攪拌 |
④ | 過濾 | 重新安裝過濾裝置,將③的懸濁液沿玻璃棒加入過濾器中過濾 |
⑤ | 洗滌沉淀 | 向④的過濾器中注入少量蒸餾水,使水面浸過沉淀物,等水濾出后,再次加水洗滌,連洗幾次 |
⑥ | 檢驗沉淀是否洗凈 | 用小試管從⑤的漏斗下口取出少量洗出液,滴入BaCl2溶液,沒有白色沉淀,說明沉淀已洗凈。 |
12.(1)②⑤⑥③⑥④⑦
(2)NH4Cl KCl
(3)自然風干(因NaHCO3受熱易分解)
13.方案Ⅰ:偏低
方案Ⅱ:①托盤天平(砝碼)、藥匙、酸式和堿式滴定管、錐形瓶
② B ③
方案Ⅲ: ①保證CaCO3完全分解
②應在干燥中冷卻,防止生成的CaO與空氣中的CO2、H2O反應,造成質量改變而產生誤差。
方案Ⅳ:①A、B ②C ③偏高
方案Ⅱ
方案Ⅰ:氣體體積難以準確測量
方案Ⅲ:實驗室難以提供1000℃的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