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第六節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了解地球公轉一周后,地球上產生的地理現象。
(二)能力訓練點
空間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晝夜長短變化和太陽高度變化。
2.難點:太陽直射概念。
3.疑點:極晝的南北極為何冰雪不融。
4.解決辦法:圖解法。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通過自己一步步繪圖逐漸理解知識內容。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攻破難點:不同方位的太陽直射概念。2.突出重點: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3.了解五帶和24節 氣。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圖解直射概念:(教學中發現學生對直射,特別是變換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楚,影響了后面一系列的知識理解和學習,此處宜作為重點講解內容。)方法:
(1)畫兩個如圖的弧形a弧、b弧,在弧上各找一點表示一人所在的地理位置p1、p2;請學生畫出此人所在的地平線(過切點畫切線);講明直射即太陽光線與地平線的夾角是90度,請學生畫出太陽光線。
(2)在圖2上把弧補充為一個完整的圓,并畫上地軸(垂直線)、赤道(水平線),問此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赤道)。
(3)把圖2旋轉一個角度(黃赤交角),觀察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從此點平行于赤道畫一條緯線,思考這條緯線的特點(太陽直射的最北點——北回歸線,此線上各點一天中都有直射機會)
(4)思考: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可否移動,觀察二分二至圖,認識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練習:一年之中有兩次太陽直射機會的地區是:南北回歸線之間。
2.晝夜長短變化
請每位學生畫一張夏至日(12月22日)光照圖,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畫,用以訂正。在圖上標出南北回歸線、晨昏線,把夜半球涂成陰影。
(1)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a.教師在圖中南北半球各畫一條緯線(例圖中b、d所在緯線),學生注明晝弧和夜弧長,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太陽直射的南半球晝長于夜,北半球相反。
b.教師在北半球再添加一條緯線(例圖中e所在緯線),學生觀察同一半球不同緯線上的晝夜長短情況,得出結論: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越大。赤道終年晝夜平分。
c.請學生用緯線標出極晝和極夜范圍——極圈概念(例圖中a.f點所在緯線)。
(2)思考:有無全球同時晝夜平分的時候,什么時候?演示春秋分時太陽直射的位置。
理論上:晨昏圈過極點時,全球緯線被平分,此時為春秋分。
實際中:夏季的晝長轉為冬季的晝短的那一天。
3)練習:12月22日下列地區晝長的是b、d,晝最長的是d。
a.倫敦b.悉尼c.北京d.好望角
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因此,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決定著一個地方的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
練習:6月22日(夏至)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的范圍是北回歸線以北各地,達最小值的地區是赤道以南各地。
分析:繪圖,注明太陽直射點(北回歸線)。在北回歸線以北任選一點a,發現這一天太陽直射點離此點最近,此點達一年中最大值。赤道至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機會,故未達最大值。赤道以南和南回歸線以南各選一點b、c,發現此時太陽直射點離所選點最遠,故赤道以南各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小。(不同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