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區位因素
[考綱要求]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鄉村、城市的起源及發展。(2)城市的區位 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知識講解]
1.聚落的形成
(1)聚落的概念與分類
概念: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不單是房屋建筑的集合體,還包括與居住直接有關的其他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場所。
鄉村:以農業活動和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規模較小
分類 城市: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規模較大,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類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是由鄉村發展而成的
(2)鄉村的形成
形成:人類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構成聚居,原始畜牧業和農業分離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開始形成鄉村聚落
演變:半固定的棚舍,后逐漸穩定下來,規模范圍逐漸擴大
河流較少的平原地區村落呈圓形或不規劃的多邊形
河網密度較大的平原地區,村落沿河伸展,平面形態多呈帶狀
(3)城市的起源
出現:和定居農業差不多同時出現,大約在公元前50xx年至35xx年
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勞動生產率提高,使農業生產有剩余產品,是城市起源
形成 的物質基礎
勞動分工促進城市出現: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出現商品生
產,商品交換發展出現集市,交換地域擴大,集市演變為城市
古城市分布:多數誕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
古城市的興衰:起落很大,發展很不穩定,水平很低
2.城市的區位因素
(1)地形與城市區位
城市主要 實例:我國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級階梯上,美國三大城市帶位于平原上
分布在平原 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
熱帶城市 實例: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亞馬遜平原上
分布在高原 原因: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
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2)氣候與城市區位
城市分布在氣溫和降水適中的中低緯度沿海地區
我國特大城市中只有包頭、蘭州、烏魯木齊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區:大約60°n以南的歐洲地區、日本、朝鮮半島和我國東部沿海和平原地區;美國東北部地區荒漠干旱地區、高緯度寒冷地區、濕熱雨林地區很少有城市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