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規律;理解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及季風環流的形成。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原理示意圖的能力,通過閱讀形象直觀的圖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并由此達到抽象思維的培養,最終做到兩種思維的結合,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間思維。
教學建議
關于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的教學分析
“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是在了解了氣壓帶和風帶的基礎,將理想狀態,不考慮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陸分布等形成的大氣環流進一步復雜化,當考慮海陸分布的影響后,原有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會有所改變,因為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會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特別是對于北半球來說,這種影響體現的特別突出。冬季時北半球陸地是冷源,在大陸中心地區形成高氣壓中心,副極地低氣壓帶被這個冷高壓切斷使其僅保留在海洋上;夏季北半球大陸是熱源,升溫速度非常快,因而在陸地內部形成低壓中心,將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僅保留在海洋上。這種高低氣壓的分布特點教材通過一、七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展現出來,有利于學生閱讀掌握。由于這種高低氣壓的存在,因此在不同季節,陸地和海洋之間產生了水平氣壓梯度力,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響下,就會出現隨季節改變風向的風,這就是季風的形成。應該明確的是季風環流也屬于大氣環流的一部分,通過知識間的相互關聯,可以了解季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但也有例外,南亞的夏季風其形成,是由于南半球的東南信風過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風,即由于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而形成的,因此形成季風環流的因素應該由兩個,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和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季風環流的知識教材配備了相應的圖像,使學生能夠更直觀的理解這部
分知識。
關于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影響的教學建議
分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可以從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入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一、七月氣壓分布圖或利用黑板上已繪制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邊講解邊繪圖,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素材庫提供的動畫演示,以亞歐大陸為例,使學生明確,夏季時,亞歐大陸是一個熱源,空氣強烈受熱上升,近地面形成一個低壓中心,切斷了副熱帶高壓,使其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時,亞歐大陸是一個冷源,空氣受冷下沉,近地面大陸內部形成一個高壓中心,切斷了副極地低壓帶,使其保留在海洋上。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為什么北半球氣壓帶被切斷,呈塊狀分布,而南半球氣壓帶保留相對較為完整?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海陸熱力差異和海陸分布狀況決定了大氣環流的變化,導致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變得更加復雜化。由于這種影響使得海陸之間在不同季節出現了氣壓差異,從而導致海陸之間出現了隨季節轉變風向的風。由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引入季風環流,比較利于學生遞進式的學習,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學習季風環流應該明確三點:第一,注意引導學生讀圖思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關圖像資料培養學生判讀原理示意圖的能力;第二,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在成因上的差別,使學生明確季風的成因除海陸熱力差異外,還有氣壓帶、風帶隨季節移動的原因;第三,無論是東亞季風還是南亞季風,冬、夏季風的特點一及影響的范圍應該明確,這為學習氣候知識奠定基礎。運用各種原理示意圖或多媒體動畫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應該是本課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