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 >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精選7篇)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發布時間:2023-01-18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精選7篇)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識記:(1)哲學的基本問題;(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舉實例表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取決于主觀是否符合客觀;(2)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說明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過程與方法

  教師可以結合近代革命的事實以及現階段我國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學生進行分析歸納,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行為習慣以及了解中國國情,從而激發為國爭光的愛國熱情。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一點理由:

  所謂實際,包括事物的狀況、屬性和規律。認識了這些,按它的要求行動,事情才能辦好。教材主要是通過列舉各方面的實例來表明這一觀點。道理不難懂,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并由學生舉出他們了解的當地實際事例予以說明。在理論上要注意,客觀實際包括客觀事物的狀況、屬性、規律等內容,但不必去解釋“屬性”、“狀況”、“規律”的含義,學生自己體會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二點理由:

  要分為兩層來說明問題。一是“制定”路線,二是“執行”路線。

  關于第一層可以這樣處理:第一步,聯系民主革命的史實,對比錯誤路線與正確路線的具體內容;第二步,啟發學生進一步分析兩種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由此明確制定路線與從實際出發的關系;第三步,先由學生談談什么叫“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什么叫“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再對“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作出適宜學生接受的解釋,不宜采用新的哲學概念。比如可以這樣講解:“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的實際。不同的國家、單位、事物是有差別的,人們的主觀認識要著眼于這些“不同”之處,從具有“不同”之處的實際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或者叫變化了的實際)。同一個國家、單位、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情況,只有從隨時變化著的情況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

  第二層以教師講述為好。要以當地發展經濟的實例為基礎,聯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政策,通過分析指出執行方針政策也要從實際出發。在理論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個性、共性),可參照上述關于“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思路來處理。

  三、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三點理由:

  教材主要運用第一、二節的基本原理來闡釋這一理由,這又一次體現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第15段是第一框題的理論核心,是前十幾段的理論升華。因而要著重進行理論說明。教材的思路是這樣的:

  第一,人們活動中要處理的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想問題”就是主觀、意識在實踐基礎上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所以,人們活動的過程就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意識發生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

  第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最重要的是物質世界不依賴于意識,同時意識又可以正確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從世界的本原和意識的性質、作用兩個方面,提出從實際出發的哲學原理根據。

  第三,用哲學道理分析人們活動中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原因,并指出什么叫“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什么叫“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并由此得出結論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關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客觀條件,可利用學生學過的世界史知識稍加說明。

  2、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應同舊唯物主義作對比。著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來看,指出它實現了兩個統一。一個統一是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它的觀點是既唯物又辨證的。另一個統一是指,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不僅對自然界的看法是既唯物又辨證的,而且對社會的看法也是既唯物又辨證的。

  3、舊唯物主義(包括唯心主義也是如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知道應該把哲學運用于實踐去改變世界。用這個對比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注重方法,而且它本身就是科學的方法論。

  4、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它還會在實踐中繼續發展。

  五、青年學生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1、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      要結合“議一議”,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宜。主要是從世界觀上劃清界限,盡力減少宗教的影響。重點要多用事實列舉封建迷信的危害。封建迷信的危害表現在:第一,擾亂人心;第二,有礙社會安定;第三,破壞社會主義建設。

  2、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在前一框題專門講述過這一點,此處稍加提示就可以了。

  3、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教師要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在這方面的長處和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由學生談出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教師根據事前所做的調查,結合學生的發言,注意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要注意到,這里說的是兩層意思。一是如何看待別人,一是自己怎樣辦事。調查和講解需要有這兩方面的內容。

  4、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每個人的既成思想和行為,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別人認識它,它就是一個認識的對象。所以教材才說,“把自己作為一個認識對象來認識”,“徹底地反思自己”。中國古代崇尚的一句格言是:“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求得自身完善的人,是很重視正確認識自己的。

  六、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根本問題

  1、對哲學史料的講解,采取概述與重點介紹相結合的方法。

  2、在劃界中進行介紹,在介紹中劃界。介紹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劃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3、作好理論說明。可先講根本觀點,后講兩類史料;也可先講兩類史料,后總結觀點;還可按課文順序進行。無論怎樣,通過史料的介紹,最終要把理論觀點說準。

  七、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

  1、應采取歷史的敘述,概括我黨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探索。一方面,我們有一些可貴的見解,另一方面也出現了重大失誤。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才作出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

  2、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來是學生經過初中學習就應當了解的知識,但可能會遺忘了,或者是當時就未理解,所以現在還需要進行簡要地說明。教材對此有說明,但較少。下面是引自《xx大報告》的一段論述,供教師使用。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后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它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

  3、對于第一個意義,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去講解。

  在理論方面,運用前面學過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的闡述,抓住“從實際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說明從國情出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實踐方面,以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作對比,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對比,以事實來證明從我國國情出發,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

  4、對于第二個意義,要從制定基本路線和執行基本路線兩個方面去講解。

  總的來說,要結合本節第一框題說過的“從實際出發,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那些道理。

  從制定路線來說,要介紹黨的基本路線提出的過程,說明它的正確性。應對基本路線的內容有一定的說明,分析時主要是明確它符合我國的實際;要簡要地分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與我國國情的關系,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關系;可以主要分析生產力狀況、經濟體制狀況,著重說明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應聯系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用事實來說明它的正確性。

  講述第二個意義,要注意介紹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的基本點。《xx大報告》指出:“總的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上引文還不是全部內容,而是同黨的基本路線有關的內容。所以,在講述第二個意義時,應聯系到這些內容,說明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

  八、教學重點、難點

  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是教學重點。

  對于這個含義,學生在理解中一般來說不會存在什么困難。關鍵要弄清楚: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與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是指我們的思想意識的東西,客觀是指意識以外的一切東西。而一切從實際出發實際上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第二,弄清楚其基本含義

  實際是指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和客觀存在著的事物相符合,什么時候都不能偏離。

  2、“從哲學原理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是教學重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而人們的意識是對客觀物質的反映,它是主觀的東西。因此,要求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相統一 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主觀與客觀相背離,主觀與客觀相脫節 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3、“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教學難點

  理解這一問題關鍵要把握一點:整個社會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即客觀現實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客觀現實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思想和意識也要不斷地隨著變化。在看問題辦事情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當時的實際,不能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新問題,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過去的事物。

  4、“黨的基本路線與我國國情的關系”是教學重點

  關于這個問題要清楚黨的基本路線是主觀的東西,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客觀的實際。主觀符合客觀要求我們在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時候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從我國的客觀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國的國情是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黨的基本路線又在指導著我們改造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夠指引我們不斷地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的勝利,才能不斷地改變我國的基本國情。

  5、“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是教學難點。

  廣大青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怎樣想問題、辦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養青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青年學生來說,首先要了解我們的過去,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只有了解了過去,才能夠在過去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現實。這樣他們才能夠明白歷史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要根據變化發展了的實際來想問題、辦事情。但青年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還需要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認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樣才能夠將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總體來說,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關鍵在于兩點:一方面學習歷史,通過書本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另一方面,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親身了解中國的國情。

  書本最后講到了青年學生學習歷史,了解國情,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的重要意義。主要有:

  (1)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深刻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正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2)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增強歷史責任感,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只有了解國情,才能較好地思考和處理自己遇到的社會問題。

  6、“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教學重點。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關系到后面的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的學習,在這里主要分清它們之間的區別: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7、“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是教學難點。

  這一部分書本主要用小字進行了說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舊唯物主義雖然也是堅持唯物的觀點,但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較,它們本身又有著缺陷:

  (1)舊唯物主義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將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相混淆。

  (2)舊唯物主義是機械唯物主義,它將唯物論和辯證法相分離。沒有認識到世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認為世界的運動是一種機械的運動,只承認變化而不承認發展。

  (3)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卻走向了唯心主義。

  教法建議

  1、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教師可以列舉正反兩方面的實例進行說明,或者針對我國社會上或其它各種存在的某些問題進行分析,例如一些領導干部不顧實際的瞎指揮、科學研究上的脫離實際的后果等。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某些地區的不顧實際的做法進行調查訪問,讓學生清楚不從實際出發的危害。

  2、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教師讓學生課下搜集關于講述我國國情的資料,上課時結合課本上的內容,參照學生找出來的材料,讓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分組討論:如果違背這些基本國情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

  3、青年學生了解國情的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國家和社會的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當代青年不了解國情的后果。

  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教師可以先將這兩個派別的哲學家的不同觀點列出來,讓學生比較他們的不同。然后,教師針對這些觀點讓學生自己畫出表格總體比較二者的不同點。

  5、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簡要地講述一下哲學史,但不要講得太多、太深,在這個過程中要偏向于講述自古以來不同哲學家對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的爭論,說明任何一種哲學首先都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它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6、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教師只要列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正確觀點進行說明即可。

  第 1 2 頁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識記:(1)哲學的基本問題;(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舉實例表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取決于主觀是否符合客觀;(2)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說明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過程與方法

  教師可以結合近代革命的事實以及現階段我國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學生進行分析歸納,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行為習慣以及了解中國國情,從而激發為國爭光的愛國熱情。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一點理由:

  所謂實際,包括事物的狀況、屬性和規律。認識了這些,按它的要求行動,事情才能辦好。教材主要是通過列舉各方面的實例來表明這一觀點。道理不難懂,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并由學生舉出他們了解的當地實際事例予以說明。在理論上要注意,客觀實際包括客觀事物的狀況、屬性、規律等內容,但不必去解釋“屬性”、“狀況”、“規律”的含義,學生自己體會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二點理由:

  要分為兩層來說明問題。一是“制定”路線,二是“執行”路線。

  關于第一層可以這樣處理:第一步,聯系民主革命的史實,對比錯誤路線與正確路線的具體內容;第二步,啟發學生進一步分析兩種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由此明確制定路線與從實際出發的關系;第三步,先由學生談談什么叫“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什么叫“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再對“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作出適宜學生接受的解釋,不宜采用新的哲學概念。比如可以這樣講解:“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的實際。不同的國家、單位、事物是有差別的,人們的主觀認識要著眼于這些“不同”之處,從具有“不同”之處的實際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或者叫變化了的實際)。同一個國家、單位、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情況,只有從隨時變化著的情況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

  第二層以教師講述為好。要以當地發展經濟的實例為基礎,聯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政策,通過分析指出執行方針政策也要從實際出發。在理論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個性、共性),可參照上述關于“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思路來處理。

  三、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三點理由:

  教材主要運用第一、二節的基本原理來闡釋這一理由,這又一次體現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第15段是第一框題的理論核心,是前十幾段的理論升華。因而要著重進行理論說明。教材的思路是這樣的:

  第一,人們活動中要處理的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想問題”就是主觀、意識在實踐基礎上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所以,人們活動的過程就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意識發生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

  第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最重要的是物質世界不依賴于意識,同時意識又可以正確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從世界的本原和意識的性質、作用兩個方面,提出從實際出發的哲學原理根據。

  第三,用哲學道理分析人們活動中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原因,并指出什么叫“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什么叫“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并由此得出結論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關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客觀條件,可利用學生學過的世界史知識稍加說明。

  2、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應同舊唯物主義作對比。著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來看,指出它實現了兩個統一。一個統一是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它的觀點是既唯物又辨證的。另一個統一是指,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不僅對自然界的看法是既唯物又辨證的,而且對社會的看法也是既唯物又辨證的。

  3、舊唯物主義(包括唯心主義也是如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知道應該把哲學運用于實踐去改變世界。用這個對比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注重方法,而且它本身就是科學的方法論。

  4、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它還會在實踐中繼續發展。

  五、青年學生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1、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      要結合“議一議”,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宜。主要是從世界觀上劃清界限,盡力減少宗教的影響。重點要多用事實列舉封建迷信的危害。封建迷信的危害表現在:第一,擾亂人心;第二,有礙社會安定;第三,破壞社會主義建設。

  2、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在前一框題專門講述過這一點,此處稍加提示就可以了。

  3、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教師要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在這方面的長處和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由學生談出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教師根據事前所做的調查,結合學生的發言,注意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要注意到,這里說的是兩層意思。一是如何看待別人,一是自己怎樣辦事。調查和講解需要有這兩方面的內容。

  4、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每個人的既成思想和行為,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別人認識它,它就是一個認識的對象。所以教材才說,“把自己作為一個認識對象來認識”,“徹底地反思自己”。中國古代崇尚的一句格言是:“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求得自身完善的人,是很重視正確認識自己的。

  六、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根本問題

  1、對哲學史料的講解,采取概述與重點介紹相結合的方法。

  2、在劃界中進行介紹,在介紹中劃界。介紹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劃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3、作好理論說明。可先講根本觀點,后講兩類史料;也可先講兩類史料,后總結觀點;還可按課文順序進行。無論怎樣,通過史料的介紹,最終要把理論觀點說準。

  七、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

  1、應采取歷史的敘述,概括我黨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探索。一方面,我們有一些可貴的見解,另一方面也出現了重大失誤。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才作出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

  2、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來是學生經過初中學習就應當了解的知識,但可能會遺忘了,或者是當時就未理解,所以現在還需要進行簡要地說明。教材對此有說明,但較少。下面是引自《xx大報告》的一段論述,供教師使用。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后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它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

  3、對于第一個意義,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去講解。

  在理論方面,運用前面學過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的闡述,抓住“從實際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說明從國情出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實踐方面,以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作對比,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對比,以事實來證明從我國國情出發,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

  4、對于第二個意義,要從制定基本路線和執行基本路線兩個方面去講解。

  總的來說,要結合本節第一框題說過的“從實際出發,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那些道理。

  從制定路線來說,要介紹黨的基本路線提出的過程,說明它的正確性。應對基本路線的內容有一定的說明,分析時主要是明確它符合我國的實際;要簡要地分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與我國國情的關系,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關系;可以主要分析生產力狀況、經濟體制狀況,著重說明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應聯系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用事實來說明它的正確性。

  講述第二個意義,要注意介紹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的基本點。《xx大報告》指出:“總的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上引文還不是全部內容,而是同黨的基本路線有關的內容。所以,在講述第二個意義時,應聯系到這些內容,說明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

  八、教學重點、難點

  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是教學重點。

  對于這個含義,學生在理解中一般來說不會存在什么困難。關鍵要弄清楚: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與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是指我們的思想意識的東西,客觀是指意識以外的一切東西。而一切從實際出發實際上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第二,弄清楚其基本含義

  實際是指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和客觀存在著的事物相符合,什么時候都不能偏離。

  2、“從哲學原理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是教學重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而人們的意識是對客觀物質的反映,它是主觀的東西。因此,要求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相統一 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主觀與客觀相背離,主觀與客觀相脫節 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3、“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教學難點

  理解這一問題關鍵要把握一點:整個社會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即客觀現實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客觀現實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思想和意識也要不斷地隨著變化。在看問題辦事情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當時的實際,不能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新問題,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過去的事物。

  4、“黨的基本路線與我國國情的關系”是教學重點

  關于這個問題要清楚黨的基本路線是主觀的東西,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客觀的實際。主觀符合客觀要求我們在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時候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從我國的客觀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國的國情是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黨的基本路線又在指導著我們改造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夠指引我們不斷地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的勝利,才能不斷地改變我國的基本國情。

  5、“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是教學難點。

  廣大青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怎樣想問題、辦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養青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青年學生來說,首先要了解我們的過去,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只有了解了過去,才能夠在過去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現實。這樣他們才能夠明白歷史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要根據變化發展了的實際來想問題、辦事情。但青年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還需要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認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樣才能夠將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總體來說,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關鍵在于兩點:一方面學習歷史,通過書本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另一方面,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親身了解中國的國情。

  書本最后講到了青年學生學習歷史,了解國情,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的重要意義。主要有:

  (1)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深刻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正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2)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增強歷史責任感,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只有了解國情,才能較好地思考和處理自己遇到的社會問題。

  6、“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教學重點。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關系到后面的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的學習,在這里主要分清它們之間的區別: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7、“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是教學難點。

  這一部分書本主要用小字進行了說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舊唯物主義雖然也是堅持唯物的觀點,但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較,它們本身又有著缺陷:

  (1)舊唯物主義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將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相混淆。

  (2)舊唯物主義是機械唯物主義,它將唯物論和辯證法相分離。沒有認識到世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認為世界的運動是一種機械的運動,只承認變化而不承認發展。

  (3)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卻走向了唯心主義。

  教法建議

  1、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教師可以列舉正反兩方面的實例進行說明,或者針對我國社會上或其它各種存在的某些問題進行分析,例如一些領導干部不顧實際的瞎指揮、科學研究上的脫離實際的后果等。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某些地區的不顧實際的做法進行調查訪問,讓學生清楚不從實際出發的危害。

  2、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教師讓學生課下搜集關于講述我國國情的資料,上課時結合課本上的內容,參照學生找出來的材料,讓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分組討論:如果違背這些基本國情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

  3、青年學生了解國情的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國家和社會的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當代青年不了解國情的后果。

  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教師可以先將這兩個派別的哲學家的不同觀點列出來,讓學生比較他們的不同。然后,教師針對這些觀點讓學生自己畫出表格總體比較二者的不同點。

  5、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簡要地講述一下哲學史,但不要講得太多、太深,在這個過程中要偏向于講述自古以來不同哲學家對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的爭論,說明任何一種哲學首先都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它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6、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教師只要列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正確觀點進行說明即可。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復習提問: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上物質?什么是意識?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什么?根據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怎樣做?

  導入  新課

  以上,是我們在這一課前面學習的理論知識;世界是本來就存在的客觀世界,世界的本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俠的客觀實在。意識是客觀存在在腦中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根據這一原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以上是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正確的。那么,唯心主義世界觀又是怎樣認識界本原的呢?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學習第三節第三框。

  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分別找出課文中列舉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思想的觀點。)

  唯物主義思想和觀點:

  (I)"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2)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3)"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4)"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5)"氣者,理之依也。" 、

  唯心主義思想和觀點:

  (l)"心外無物";

  (2)"存在即被感知";

  (3)"物是觀念的集合"。

  "想一想"心外無物存在即被知"為什么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簡單解釋,并介紹,荀子、王充、范縝、王夫之、柳宗元、王守仁、貝克萊的生平。)

  提問:唯物主義根本觀點和唯心主義根本觀點區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恩格斯語錄指出哲學的基本問題——思想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看漫畫)他們分別是什么觀點?

  (學生回答: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觀點。)

  唯物主義和?心主義根本觀點的分歧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1.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板書)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根本觀點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形成的。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正是由于不同的哲學家對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便形成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使哲學被劃分為兩大派別。

  2.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哲學的基本派別(板書)

  (1)哲學的基本問題: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板書)

  為什么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呢?因為它不僅是所有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而且是所有哲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物質和意識究竟誰決定誰,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一方面的回答不同,哲學的性質就不同。由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們才成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

  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要真正承認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那就要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哲學的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板書)

  代    表

  觀       點

  唯物

  主義

  總體觀點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基礎

  形

  式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荀子、王充、范縝、王夫之

  把哲學上的物質等同于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

  費爾巴哈

  把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概念等同于哲學物質概念,缺乏辯證法思想

  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唯心主義

  總體觀點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形    式

  主觀唯心主義

  王守仁、貝克萊等

  世界是由人的意識創造的

  客觀唯心主義

  一切宗教、黑格爾

  世界是由某種神靈或某種不可捉摸的理念創造的

  人類世代的實踐和科學的發展,都證明了唯物主義的正確性和唯心主義的荒謬性。(請同學們舉例。)

  唯物主義哲學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提高的過程,古代唯物主義和近代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不同的,它們的根本觀點正確,但也有缺陷,主要缺陷在哪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講解。)

  古代唯物主義把哲學物質概念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等同起來,近代唯物主義把哲學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等同起來。這些對物質概念的解釋,往往經受不住檢驗,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對以前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總結形成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3.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又是什么?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板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因為它對世界的看法,對人類與世界關系的看法,不僅是唯物的而且是辯證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不僅對自然界的觀察是既唯物又辯證的,而且對社會場史的觀察也是既唯物又辯證的。由此可以看出: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

  2)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科學的方法論(板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解釋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更重要的還在于它科學地指出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方法論

  馬克思指出舊的唯物主義(包括唯心主義)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知道應該把哲學運用于實踐夫改變世界。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注重方法,而它本身就是科學的方法論。例如: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觀點,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的本原問題,同時,也包含著一種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必然要求,即我們應該做到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項革命性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指導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中,已顯示了自己的科學性,同時,又依據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以保持自身的活力,保持自身的科學性。

  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例如: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指出,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我們應該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來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對于青年學生來說,更應該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定要立足現實,著重體會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不僅是為了正確地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改造我們自身。

  從學習本課來說,最重要的是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為此,我們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第一,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板書)

  古人創造了觀念上虛假的神靈,又把它作為真實的東西去信仰,有很復雜的原因。它的消滅需要一個歷史過程。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是我們在一切學習和工作中應堅持的正確觀點。應該自覺同有神論劃清界限。我國實行信仰自由政策,但不意昧著我們在世界觀上贊同有神論,更不是鼓勵人們去信教。作為青年學生應做到既要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封建迷信不僅是唯心主義,而且麻痹人的思想,直接阻礙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對人類的發展是一種反動,因此必須堅決予以取締。

  “議一議”,某學生很努力,但在考試之前仍去測字算卦,以求考試過關,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這是搞封建迷信活動,它麻痹人的思想,阻礙人的行動,使人失去獨立的人格,因而是錯誤的,必須堅決取締。

  第二,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板書)

  請同學們回顧我國的基本國情(聯系當地實際舉例。例如:人口多、生產力落后,交通不方便等),這些現實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應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才能使我們的實踐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三,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板書)

  提問:為什么要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如何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每天都要同人交往,周圍發生的事時刻在影響著我們。因此,我們應堅持唯物主義態度,客觀地分析周圍的人和事,客觀地陳述自己的見解。必須注意處理好自己同周圍的人之間的關系,解決好各種問題。

  認真精神是一種可貴的精神。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要把事情辦成,沒有認真的態度是不行的。我們應當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的唯物主義態度。把從實際出發滲透到我們的學習和工作中,認真地辦好每一件事。

  第四,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板書)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與客觀世界打交道,每時每刻都在評價自己,把自己作為一個客觀對象來認識。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呢?為什么要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我們應當堅持唯物主義的態度,敢于面對自己的現實,徹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圍事物的關系,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認識、長處和短處。因為認識和評價自己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只有對自身的狀況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較好地處理自己同周圍事物的關系,才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為青年學生要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標準來認識自己的現狀,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發揚優點,糾正缺點,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本課時結構圖表如下:

  板書設計

  一、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2、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

  3、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1)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從具體工作來看)

  承認工作對象的客觀性,從它自身的狀況、屬性與規律出發真正認識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

  (2)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從黨的工作大局來看)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2、  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哲學的基本派別

  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

  3、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解釋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更重要的還在于它科學地指出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方法論

  4、  青年學生應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1) 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2)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

  (3)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4)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探究活動

  了解中國的國情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理解國家各項政策的基礎。我國的基本國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底指的是什么,學生并沒有太大的認識。因此,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來談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教師可以設計關于中國國情的表格,讓學生調查填寫,共同討論怎樣從我國的國情出發。 

  基本國情

  怎樣堅持從實際出發

  國土面積  

  可利用國土資源面積  

  農業機械化程度  

  農業人口  

  工業機械化程度  

  文盲比重  

  大學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科學技術水平  

  東部地區人均生活水平  

  西部地區人均生活水平  

  全國平均生活水平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識記:(1)哲學的基本問題;(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舉實例表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取決于主觀是否符合客觀;(2)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說明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過程與方法

  教師可以結合近代革命的事實以及現階段我國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學生進行分析歸納,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行為習慣以及了解中國國情,從而激發為國爭光的愛國熱情。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復習提問: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上物質?什么是意識?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什么?根據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怎樣做?

  導入  新課

  以上,是我們在這一課前面學習的理論知識;世界是本來就存在的客觀世界,世界的本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俠的客觀實在。意識是客觀存在在腦中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根據這一原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以上是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正確的。那么,唯心主義世界觀又是怎樣認識界本原的呢?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學習第三節第三框。

  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分別找出課文中列舉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思想的觀點。)

  唯物主義思想和觀點:

  (I)"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2)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3)"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4)"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5)"氣者,理之依也。" 、

  唯心主義思想和觀點:

  (l)"心外無物";

  (2)"存在即被感知";

  (3)"物是觀念的集合"。

  "想一想"心外無物存在即被知"為什么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簡單解釋,并介紹,荀子、王充、范縝、王夫之、柳宗元、王守仁、貝克萊的生平。)

  提問:唯物主義根本觀點和唯心主義根本觀點區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恩格斯語錄指出哲學的基本問題——思想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看漫畫)他們分別是什么觀點?

  (學生回答: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觀點。)

  唯物主義和?心主義根本觀點的分歧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1.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板書)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根本觀點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形成的。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正是由于不同的哲學家對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便形成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使哲學被劃分為兩大派別。

  2.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哲學的基本派別(板書)

  (1)哲學的基本問題: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板書)

  為什么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呢?因為它不僅是所有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而且是所有哲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物質和意識究竟誰決定誰,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一方面的回答不同,哲學的性質就不同。由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們才成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

  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要真正承認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那就要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哲學的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板書)

  代    表

  觀       點

  唯物

  主義

  總體觀點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基礎

  形

  式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荀子、王充、范縝、王夫之

  把哲學上的物質等同于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

  費爾巴哈

  把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概念等同于哲學物質概念,缺乏辯證法思想

  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唯心主義

  總體觀點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形    式

  主觀唯心主義

  王守仁、貝克萊等

  世界是由人的意識創造的

  客觀唯心主義

  一切宗教、黑格爾

  世界是由某種神靈或某種不可捉摸的理念創造的

  人類世代的實踐和科學的發展,都證明了唯物主義的正確性和唯心主義的荒謬性。(請同學們舉例。)

  唯物主義哲學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提高的過程,古代唯物主義和近代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不同的,它們的根本觀點正確,但也有缺陷,主要缺陷在哪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講解。)

  古代唯物主義把哲學物質概念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等同起來,近代唯物主義把哲學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等同起來。這些對物質概念的解釋,往往經受不住檢驗,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對以前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總結形成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3.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又是什么?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板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因為它對世界的看法,對人類與世界關系的看法,不僅是唯物的而且是辯證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不僅對自然界的觀察是既唯物又辯證的,而且對社會場史的觀察也是既唯物又辯證的。由此可以看出: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

  2)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科學的方法論(板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解釋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更重要的還在于它科學地指出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方法論

  馬克思指出舊的唯物主義(包括唯心主義)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知道應該把哲學運用于實踐夫改變世界。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注重方法,而它本身就是科學的方法論。例如: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觀點,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的本原問題,同時,也包含著一種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必然要求,即我們應該做到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項革命性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指導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中,已顯示了自己的科學性,同時,又依據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以保持自身的活力,保持自身的科學性。

  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例如: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指出,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我們應該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來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對于青年學生來說,更應該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定要立足現實,著重體會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不僅是為了正確地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改造我們自身。

  從學習本課來說,最重要的是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為此,我們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第一,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板書)

  古人創造了觀念上虛假的神靈,又把它作為真實的東西去信仰,有很復雜的原因。它的消滅需要一個歷史過程。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是我們在一切學習和工作中應堅持的正確觀點。應該自覺同有神論劃清界限。我國實行信仰自由政策,但不意昧著我們在世界觀上贊同有神論,更不是鼓勵人們去信教。作為青年學生應做到既要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封建迷信不僅是唯心主義,而且麻痹人的思想,直接阻礙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對人類的發展是一種反動,因此必須堅決予以取締。

  “議一議”,某學生很努力,但在考試之前仍去測字算卦,以求考試過關,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這是搞封建迷信活動,它麻痹人的思想,阻礙人的行動,使人失去獨立的人格,因而是錯誤的,必須堅決取締。

  第二,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板書)

  請同學們回顧我國的基本國情(聯系當地實際舉例。例如:人口多、生產力落后,交通不方便等),這些現實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應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才能使我們的實踐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三,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板書)

  提問:為什么要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如何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每天都要同人交往,周圍發生的事時刻在影響著我們。因此,我們應堅持唯物主義態度,客觀地分析周圍的人和事,客觀地陳述自己的見解。必須注意處理好自己同周圍的人之間的關系,解決好各種問題。

  認真精神是一種可貴的精神。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要把事情辦成,沒有認真的態度是不行的。我們應當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的唯物主義態度。把從實際出發滲透到我們的學習和工作中,認真地辦好每一件事。

  第四,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板書)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與客觀世界打交道,每時每刻都在評價自己,把自己作為一個客觀對象來認識。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呢?為什么要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我們應當堅持唯物主義的態度,敢于面對自己的現實,徹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圍事物的關系,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認識、長處和短處。因為認識和評價自己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只有對自身的狀況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較好地處理自己同周圍事物的關系,才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為青年學生要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標準來認識自己的現狀,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發揚優點,糾正缺點,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本課時結構圖表如下:

  板書設計 

  一、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2、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

  3、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1)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從具體工作來看)

  承認工作對象的客觀性,從它自身的狀況、屬性與規律出發真正認識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

  (2)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從黨的工作大局來看)

  主觀與客觀相統一各地區、各部門結合自己的實際來貫徹執行路線、方針、政策

  (3)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從一般的哲學道理來看)

  4、一切從實際出發包含著多方面的要求

  二、了解國情 立足國情

  1、中國最大的實際是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意義

  (1)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搞清楚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搞清楚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搞清楚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當采取什么樣的路線、 方針、政策

  (2)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礎

  3、  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上

  (1)       青年學生應該學習歷史,多接觸社會生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盡力了解民情,了解國情

  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1、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2、  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哲學的基本派別

  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

  3、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解釋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更重要的還在于它科學地指出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方法論

  4、  青年學生應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1) 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2)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

  (3)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4)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探究活動

  了解中國的國情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理解國家各項政策的基礎。我國的基本國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底指的是什么,學生并沒有太大的認識。因此,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來談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教師可以設計關于中國國情的表格,讓學生調查填寫,共同討論怎樣從我國的國情出發。 

  基本國情

  怎樣堅持從實際出發

  國土面積  

  可利用國土資源面積  

  農業機械化程度  

  農業人口  

  工業機械化程度  

  文盲比重  

  大學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科學技術水平  

  東部地區人均生活水平  

  西部地區人均生活水平  

  全國平均生活水平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一點理由:

  所謂實際,包括事物的狀況、屬性和規律。認識了這些,按它的要求行動,事情才能辦好。教材主要是通過列舉各方面的實例來表明這一觀點。道理不難懂,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并由學生舉出他們了解的當地實際事例予以說明。在理論上要注意,客觀實際包括客觀事物的狀況、屬性、規律等內容,但不必去解釋“屬性”、“狀況”、“規律”的含義,學生自己體會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二點理由:

  要分為兩層來說明問題。一是“制定”路線,二是“執行”路線。

  關于第一層可以這樣處理:第一步,聯系民主革命的史實,對比錯誤路線與正確路線的具體內容;第二步,啟發學生進一步分析兩種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由此明確制定路線與從實際出發的關系;第三步,先由學生談談什么叫“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什么叫“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再對“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作出適宜學生接受的解釋,不宜采用新的哲學概念。比如可以這樣講解:“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的實際。不同的國家、單位、事物是有差別的,人們的主觀認識要著眼于這些“不同”之處,從具有“不同”之處的實際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或者叫變化了的實際)。同一個國家、單位、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情況,只有從隨時變化著的情況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

  第二層以教師講述為好。要以當地發展經濟的實例為基礎,聯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政策,通過分析指出執行方針政策也要從實際出發。在理論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個性、共性),可參照上述關于“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思路來處理。

  三、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三點理由:

  教材主要運用第一、二節的基本原理來闡釋這一理由,這又一次體現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第15段是第一框題的理論核心,是前十幾段的理論升華。因而要著重進行理論說明。教材的思路是這樣的:

  第一,人們活動中要處理的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想問題”就是主觀、意識在實踐基礎上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所以,人們活動的過程就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意識發生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

  第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最重要的是物質世界不依賴于意識,同時意識又可以正確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從世界的本原和意識的性質、作用兩個方面,提出從實際出發的哲學原理根據。

  第三,用哲學道理分析人們活動中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原因,并指出什么叫“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什么叫“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并由此得出結論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關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客觀條件,可利用學生學過的世界史知識稍加說明。

  2、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應同舊唯物主義作對比。著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來看,指出它實現了兩個統一。一個統一是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它的觀點是既唯物又辨證的。另一個統一是指,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不僅對自然界的看法是既唯物又辨證的,而且對社會的看法也是既唯物又辨證的。

  3、舊唯物主義(包括唯心主義也是如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知道應該把哲學運用于實踐去改變世界。用這個對比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注重方法,而且它本身就是科學的方法論。

  4、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它還會在實踐中繼續發展。

  五、青年學生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1、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      要結合“議一議”,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宜。主要是從世界觀上劃清界限,盡力減少宗教的影響。重點要多用事實列舉封建迷信的危害。封建迷信的危害表現在:第一,擾亂人心;第二,有礙社會安定;第三,破壞社會主義建設。

  2、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在前一框題專門講述過這一點,此處稍加提示就可以了。

  3、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教師要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在這方面的長處和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由學生談出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教師根據事前所做的調查,結合學生的發言,注意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要注意到,這里說的是兩層意思。一是如何看待別人,一是自己怎樣辦事。調查和講解需要有這兩方面的內容。

  4、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每個人的既成思想和行為,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別人認識它,它就是一個認識的對象。所以教材才說,“把自己作為一個認識對象來認識”,“徹底地反思自己”。中國古代崇尚的一句格言是:“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求得自身完善的人,是很重視正確認識自己的。

  六、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根本問題

  1、對哲學史料的講解,采取概述與重點介紹相結合的方法。

  2、在劃界中進行介紹,在介紹中劃界。介紹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劃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3、作好理論說明。可先講根本觀點,后講兩類史料;也可先講兩類史料,后總結觀點;還可按課文順序進行。無論怎樣,通過史料的介紹,最終要把理論觀點說準。

  七、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

  1、應采取歷史的敘述,概括我黨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探索。一方面,我們有一些可貴的見解,另一方面也出現了重大失誤。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才作出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

  2、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來是學生經過初中學習就應當了解的知識,但可能會遺忘了,或者是當時就未理解,所以現在還需要進行簡要地說明。教材對此有說明,但較少。下面是引自《xx大報告》的一段論述,供教師使用。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后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它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

  3、對于第一個意義,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去講解。

  在理論方面,運用前面學過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的闡述,抓住“從實際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說明從國情出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實踐方面,以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作對比,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對比,以事實來證明從我國國情出發,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

  4、對于第二個意義,要從制定基本路線和執行基本路線兩個方面去講解。

  總的來說,要結合本節第一框題說過的“從實際出發,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那些道理。

  從制定路線來說,要介紹黨的基本路線提出的過程,說明它的正確性。應對基本路線的內容有一定的說明,分析時主要是明確它符合我國的實際;要簡要地分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與我國國情的關系,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關系;可以主要分析生產力狀況、經濟體制狀況,著重說明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應聯系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用事實來說明它的正確性。

  講述第二個意義,要注意介紹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的基本點。《xx大報告》指出:“總的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上引文還不是全部內容,而是同黨的基本路線有關的內容。所以,在講述第二個意義時,應聯系到這些內容,說明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

  八、教學重點、難點

  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是教學重點

  對于這個含義,學生在理解中一般來說不會存在什么困難。關鍵要弄清楚: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與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是指我們的思想意識的東西,客觀是指意識以外的一切東西。而一切從實際出發實際上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第二,弄清楚其基本含義

  實際是指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和客觀存在著的事物相符合,什么時候都不能偏離。

  2、“從哲學原理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是教學重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而人們的意識是對客觀物質的反映,它是主觀的東西。因此,要求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相統一 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主觀與客觀相背離,主觀與客觀相脫節 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3、“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教學難點 

  理解這一問題關鍵要把握一點:整個社會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即客觀現實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客觀現實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思想和意識也要不斷地隨著變化。在看問題辦事情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當時的實際,不能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新問題,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過去的事物。

  4、“黨的基本路線與我國國情的關系”是教學重點

  關于這個問題要清楚黨的基本路線是主觀的東西,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客觀的實際。主觀符合客觀要求我們在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時候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從我國的客觀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國的國情是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黨的基本路線又在指導著我們改造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夠指引我們不斷地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的勝利,才能不斷地改變我國的基本國情。

  5、“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是教學難點 

  廣大青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怎樣想問題、辦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養青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青年學生來說,首先要了解我們的過去,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只有了解了過去,才能夠在過去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現實。這樣他們才能夠明白歷史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要根據變化發展了的實際來想問題、辦事情。但青年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還需要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認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樣才能夠將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總體來說,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關鍵在于兩點:一方面學習歷史,通過書本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另一方面,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親身了解中國的國情。

  書本最后講到了青年學生學習歷史,了解國情,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的重要意義。主要有:

  (1)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深刻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正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2)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增強歷史責任感,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只有了解國情,才能較好地思考和處理自己遇到的社會問題。

  6、“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教學重點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關系到后面的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的學習,在這里主要分清它們之間的區別: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7、“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是教學難點 

  這一部分書本主要用小字進行了說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舊唯物主義雖然也是堅持唯物的觀點,但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較,它們本身又有著缺陷:

  (1)舊唯物主義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將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相混淆。

  (2)舊唯物主義是機械唯物主義,它將唯物論和辯證法相分離。沒有認識到世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認為世界的運動是一種機械的運動,只承認變化而不承認發展。

  (3)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卻走向了唯心主義。

  教法建議

  1、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教師可以列舉正反兩方面的實例進行說明,或者針對我國社會上或其它各種存在的某些問題進行分析,例如一些領導干部不顧實際的瞎指揮、科學研究上的脫離實際的后果等。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某些地區的不顧實際的做法進行調查訪問,讓學生清楚不從實際出發的危害。

  2、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教師讓學生課下搜集關于講述我國國情的資料,上課時結合課本上的內容,參照學生找出來的材料,讓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分組討論:如果違背這些基本國情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

  3、青年學生了解國情的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國家和社會的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當代青年不了解國情的后果。

  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教師可以先將這兩個派別的哲學家的不同觀點列出來,讓學生比較他們的不同。然后,教師針對這些觀點讓學生自己畫出表格總體比較二者的不同點。

  5、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簡要地講述一下哲學史,但不要講得太多、太深,在這個過程中要偏向于講述自古以來不同哲學家對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的爭論,說明任何一種哲學首先都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它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6、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教師只要列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正確觀點進行說明即可。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識記:(1)哲學的基本問題;(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舉實例表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取決于主觀是否符合客觀;(2)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說明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過程與方法

  教師可以結合近代革命的事實以及現階段我國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學生進行分析歸納,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行為習慣以及了解中國國情,從而激發為國爭光的愛國熱情。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復習提問: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上物質?什么是意識?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什么?根據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怎樣做?

  導入  新課

  以上,是我們在這一課前面學習的理論知識;世界是本來就存在的客觀世界,世界的本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俠的客觀實在。意識是客觀存在在腦中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根據這一原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以上是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正確的。那么,唯心主義世界觀又是怎樣認識界本原的呢?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學習第三節第三框。

  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分別找出課文中列舉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思想的觀點。)

  唯物主義思想和觀點:

  (I)"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2)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3)"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4)"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5)"氣者,理之依也。" 、

  唯心主義思想和觀點:

  (l)"心外無物";

  (2)"存在即被感知";

  (3)"物是觀念的集合"。

  "想一想"心外無物存在即被知"為什么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簡單解釋,并介紹,荀子、王充、范縝、王夫之、柳宗元、王守仁、貝克萊的生平。)

  提問:唯物主義根本觀點和唯心主義根本觀點區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恩格斯語錄指出哲學的基本問題——思想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看漫畫)他們分別是什么觀點?

  (學生回答: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觀點。)

  唯物主義和?心主義根本觀點的分歧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1.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板書)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根本觀點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形成的。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正是由于不同的哲學家對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便形成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使哲學被劃分為兩大派別。

  2.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哲學的基本派別(板書)

  (1)哲學的基本問題: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板書)

  為什么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呢?因為它不僅是所有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而且是所有哲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物質和意識究竟誰決定誰,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一方面的回答不同,哲學的性質就不同。由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們才成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

  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要真正承認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那就要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哲學的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板書)

  代    表

  觀       點

  唯物

  主義

  總體觀點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基礎

  形

  式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荀子、王充、范縝、王夫之

  把哲學上的物質等同于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

  費爾巴哈

  把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概念等同于哲學物質概念,缺乏辯證法思想

  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唯心主義

  總體觀點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形    式

  主觀唯心主義

  王守仁、貝克萊等

  世界是由人的意識創造的

  客觀唯心主義

  一切宗教、黑格爾

  世界是由某種神靈或某種不可捉摸的理念創造的

  人類世代的實踐和科學的發展,都證明了唯物主義的正確性和唯心主義的荒謬性。(請同學們舉例。)

  唯物主義哲學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提高的過程,古代唯物主義和近代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不同的,它們的根本觀點正確,但也有缺陷,主要缺陷在哪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講解。)

  古代唯物主義把哲學物質概念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等同起來,近代唯物主義把哲學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等同起來。這些對物質概念的解釋,往往經受不住檢驗,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對以前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總結形成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3.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又是什么?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板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因為它對世界的看法,對人類與世界關系的看法,不僅是唯物的而且是辯證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不僅對自然界的觀察是既唯物又辯證的,而且對社會場史的觀察也是既唯物又辯證的。由此可以看出: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

  (2)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科學的方法論(板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解釋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更重要的還在于它科學地指出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方法論

  馬克思指出舊的唯物主義(包括唯心主義)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知道應該把哲學運用于實踐夫改變世界。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注重方法,而它本身就是科學的方法論。例如: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觀點,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的本原問題,同時,也包含著一種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必然要求,即我們應該做到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項革命性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指導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中,已顯示了自己的科學性,同時,又依據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以保持自身的活力,保持自身的科學性。

  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例如: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指出,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我們應該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來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對于青年學生來說,更應該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定要立足現實,著重體會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不僅是為了正確地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改造我們自身。

  從學習本課來說,最重要的是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為此,我們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第一,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板書)

  古人創造了觀念上虛假的神靈,又把它作為真實的東西去信仰,有很復雜的原因。它的消滅需要一個歷史過程。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是我們在一切學習和工作中應堅持的正確觀點。應該自覺同有神論劃清界限。我國實行信仰自由政策,但不意昧著我們在世界觀上贊同有神論,更不是鼓勵人們去信教。作為青年學生應做到既要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封建迷信不僅是唯心主義,而且麻痹人的思想,直接阻礙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對人類的發展是一種反動,因此必須堅決予以取締。

  “議一議”,某學生很努力,但在考試之前仍去測字算卦,以求考試過關,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這是搞封建迷信活動,它麻痹人的思想,阻礙人的行動,使人失去獨立的人格,因而是錯誤的,必須堅決取締。

  第二,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板書)

  請同學們回顧我國的基本國情(聯系當地實際舉例。例如:人口多、生產力落后,交通不方便等),這些現實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應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才能使我們的實踐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三,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板書)

  提問:為什么要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如何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每天都要同人交往,周圍發生的事時刻在影響著我們。因此,我們應堅持唯物主義態度,客觀地分析周圍的人和事,客觀地陳述自己的見解。必須注意處理好自己同周圍的人之間的關系,解決好各種問題。

  認真精神是一種可貴的精神。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要把事情辦成,沒有認真的態度是不行的。我們應當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的唯物主義態度。把從實際出發滲透到我們的學習和工作中,認真地辦好每一件事。

  第四,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板書)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與客觀世界打交道,每時每刻都在評價自己,把自己作為一個客觀對象來認識。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呢?為什么要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我們應當堅持唯物主義的態度,敢于面對自己的現實,徹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圍事物的關系,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認識、長處和短處。因為認識和評價自己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只有對自身的狀況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較好地處理自己同周圍事物的關系,才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為青年學生要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標準來認識自己的現狀,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發揚優點,糾正缺點,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本課時結構圖表如下:

  板書設計 

  一、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2、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

  3、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1)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從具體工作來看)

  承認工作對象的客觀性,從它自身的狀況、屬性與規律出發真正認識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

  (2)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從黨的工作大局來看)

  學習歷史,多接觸社會生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盡力了解民情,了解國情

  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1、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2、  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哲學的基本派別

  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

  3、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解釋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更重要的還在于它科學地指出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方法論

  4、  青年學生應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1) 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2)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

  (3)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4)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探究活動

  了解中國的國情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理解國家各項政策的基礎。我國的基本國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底指的是什么,學生并沒有太大的認識。因此,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來談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教師可以設計關于中國國情的表格,讓學生調查填寫,共同討論怎樣從我國的國情出發。 

  基本國情

  怎樣堅持從實際出發

  國土面積  

  可利用國土資源面積  

  農業機械化程度  

  農業人口  

  工業機械化程度  

  文盲比重  

  大學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科學技術水平  

  東部地區人均生活水平  

  西部地區人均生活水平  

  全國平均生活水平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一點理由:

  所謂實際,包括事物的狀況、屬性和規律。認識了這些,按它的要求行動,事情才能辦好。教材主要是通過列舉各方面的實例來表明這一觀點。道理不難懂,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并由學生舉出他們了解的當地實際事例予以說明。在理論上要注意,客觀實際包括客觀事物的狀況、屬性、規律等內容,但不必去解釋“屬性”、“狀況”、“規律”的含義,學生自己體會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二點理由:

  要分為兩層來說明問題。一是“制定”路線,二是“執行”路線。

  關于第一層可以這樣處理:第一步,聯系民主革命的史實,對比錯誤路線與正確路線的具體內容;第二步,啟發學生進一步分析兩種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由此明確制定路線與從實際出發的關系;第三步,先由學生談談什么叫“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什么叫“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再對“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作出適宜學生接受的解釋,不宜采用新的哲學概念。比如可以這樣講解:“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的實際。不同的國家、單位、事物是有差別的,人們的主觀認識要著眼于這些“不同”之處,從具有“不同”之處的實際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或者叫變化了的實際)。同一個國家、單位、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情況,只有從隨時變化著的情況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

  第二層以教師講述為好。要以當地發展經濟的實例為基礎,聯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政策,通過分析指出執行方針政策也要從實際出發。在理論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個性、共性),可參照上述關于“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思路來處理。

  三、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三點理由:

  教材主要運用第一、二節的基本原理來闡釋這一理由,這又一次體現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第15段是第一框題的理論核心,是前十幾段的理論升華。因而要著重進行理論說明。教材的思路是這樣的:

  第一,人們活動中要處理的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想問題”就是主觀、意識在實踐基礎上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所以,人們活動的過程就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意識發生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

  第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最重要的是物質世界不依賴于意識,同時意識又可以正確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從世界的本原和意識的性質、作用兩個方面,提出從實際出發的哲學原理根據。

  第三,用哲學道理分析人們活動中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原因,并指出什么叫“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什么叫“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并由此得出結論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關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客觀條件,可利用學生學過的世界史知識稍加說明。

  2、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應同舊唯物主義作對比。著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來看,指出它實現了兩個統一。一個統一是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它的觀點是既唯物又辨證的。另一個統一是指,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不僅對自然界的看法是既唯物又辨證的,而且對社會的看法也是既唯物又辨證的。

  3、舊唯物主義(包括唯心主義也是如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知道應該把哲學運用于實踐去改變世界。用這個對比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注重方法,而且它本身就是科學的方法論。

  4、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它還會在實踐中繼續發展。

  五、青年學生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1、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      要結合“議一議”,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宜。主要是從世界觀上劃清界限,盡力減少宗教的影響。重點要多用事實列舉封建迷信的危害。封建迷信的危害表現在:第一,擾亂人心;第二,有礙社會安定;第三,破壞社會主義建設。

  2、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在前一框題專門講述過這一點,此處稍加提示就可以了。

  3、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教師要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在這方面的長處和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由學生談出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教師根據事前所做的調查,結合學生的發言,注意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要注意到,這里說的是兩層意思。一是如何看待別人,一是自己怎樣辦事。調查和講解需要有這兩方面的內容。

  4、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每個人的既成思想和行為,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別人認識它,它就是一個認識的對象。所以教材才說,“把自己作為一個認識對象來認識”,“徹底地反思自己”。中國古代崇尚的一句格言是:“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求得自身完善的人,是很重視正確認識自己的。

  六、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根本問題

  1、對哲學史料的講解,采取概述與重點介紹相結合的方法。

  2、在劃界中進行介紹,在介紹中劃界。介紹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劃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3、作好理論說明。可先講根本觀點,后講兩類史料;也可先講兩類史料,后總結觀點;還可按課文順序進行。無論怎樣,通過史料的介紹,最終要把理論觀點說準。

  七、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

  1、應采取歷史的敘述,概括我黨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探索。一方面,我們有一些可貴的見解,另一方面也出現了重大失誤。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才作出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

  2、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來是學生經過初中學習就應當了解的知識,但可能會遺忘了,或者是當時就未理解,所以現在還需要進行簡要地說明。教材對此有說明,但較少。下面是引自《xx大報告》的一段論述,供教師使用。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后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它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

  3、對于第一個意義,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去講解。

  在理論方面,運用前面學過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的闡述,抓住“從實際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說明從國情出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實踐方面,以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作對比,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對比,以事實來證明從我國國情出發,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

  4、對于第二個意義,要從制定基本路線和執行基本路線兩個方面去講解。

  總的來說,要結合本節第一框題說過的“從實際出發,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那些道理。

  從制定路線來說,要介紹黨的基本路線提出的過程,說明它的正確性。應對基本路線的內容有一定的說明,分析時主要是明確它符合我國的實際;要簡要地分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與我國國情的關系,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關系;可以主要分析生產力狀況、經濟體制狀況,著重說明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應聯系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用事實來說明它的正確性。

  講述第二個意義,要注意介紹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的基本點。《xx大報告》指出:“總的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上引文還不是全部內容,而是同黨的基本路線有關的內容。所以,在講述第二個意義時,應聯系到這些內容,說明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

  八、教學重點、難點

  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是教學重點。

  對于這個含義,學生在理解中一般來說不會存在什么困難。關鍵要弄清楚: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與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是指我們的思想意識的東西,客觀是指意識以外的一切東西。而一切從實際出發實際上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第二,弄清楚其基本含義

  實際是指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和客觀存在著的事物相符合,什么時候都不能偏離。

  2、“從哲學原理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是教學重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而人們的意識是對客觀物質的反映,它是主觀的東西。因此,要求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相統一 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主觀與客觀相背離,主觀與客觀相脫節 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3、“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教學難點 

  理解這一問題關鍵要把握一點:整個社會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即客觀現實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客觀現實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思想和意識也要不斷地隨著變化。在看問題辦事情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當時的實際,不能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新問題,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過去的事物。

  4、“黨的基本路線與我國國情的關系”是教學重點

  關于這個問題要清楚黨的基本路線是主觀的東西,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客觀的實際。主觀符合客觀要求我們在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時候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從我國的客觀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國的國情是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黨的基本路線又在指導著我們改造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夠指引我們不斷地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的勝利,才能不斷地改變我國的基本國情。

  5、“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是教學難點 。

  廣大青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怎樣想問題、辦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養青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青年學生來說,首先要了解我們的過去,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只有了解了過去,才能夠在過去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現實。這樣他們才能夠明白歷史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要根據變化發展了的實際來想問題、辦事情。但青年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還需要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認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樣才能夠將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總體來說,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關鍵在于兩點:一方面學習歷史,通過書本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另一方面,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親身了解中國的國情。

  書本最后講到了青年學生學習歷史,了解國情,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的重要意義。主要有:

  (1)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深刻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正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2)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增強歷史責任感,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只有了解國情,才能較好地思考和處理自己遇到的社會問題。

  6、“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教學重點。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關系到后面的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的學習,在這里主要分清它們之間的區別: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7、“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是教學難點 。

  這一部分書本主要用小字進行了說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舊唯物主義雖然也是堅持唯物的觀點,但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較,它們本身又有著缺陷:

  (1)舊唯物主義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將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相混淆。

  (2)舊唯物主義是機械唯物主義,它將唯物論和辯證法相分離。沒有認識到世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認為世界的運動是一種機械的運動,只承認變化而不承認發展。

  (3)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卻走向了唯心主義。

  教法建議

  1、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教師可以列舉正反兩方面的實例進行說明,或者針對我國社會上或其它各種存在的某些問題進行分析,例如一些領導干部不顧實際的瞎指揮、科學研究上的脫離實際的后果等。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某些地區的不顧實際的做法進行調查訪問,讓學生清楚不從實際出發的危害。

  2、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教師讓學生課下搜集關于講述我國國情的資料,上課時結合課本上的內容,參照學生找出來的材料,讓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分組討論:如果違背這些基本國情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

  3、青年學生了解國情的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國家和社會的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當代青年不了解國情的后果。

  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教師可以先將這兩個派別的哲學家的不同觀點列出來,讓學生比較他們的不同。然后,教師針對這些觀點讓學生自己畫出表格總體比較二者的不同點。

  5、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簡要地講述一下哲學史,但不要講得太多、太深,在這個過程中要偏向于講述自古以來不同哲學家對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的爭論,說明任何一種哲學首先都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它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6、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教師只要列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正確觀點進行說明即可。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識記:(1)哲學的基本問題;(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舉實例表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取決于主觀是否符合客觀;(2)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說明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過程與方法

  教師可以結合近代革命的事實以及現階段我國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學生進行分析歸納,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行為習慣以及了解中國國情,從而激發為國爭光的愛國熱情。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復習提問: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上物質?什么是意識?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什么?根據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怎樣做?

  導入  新課

  以上,是我們在這一課前面學習的理論知識;世界是本來就存在的客觀世界,世界的本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俠的客觀實在。意識是客觀存在在腦中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根據這一原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以上是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正確的。那么,唯心主義世界觀又是怎樣認識界本原的呢?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學習第三節第三框。

  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分別找出課文中列舉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思想的觀點。)

  唯物主義思想和觀點:

  (I)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2)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3)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4)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5)氣者,理之依也。 、

  唯心主義思想和觀點:

  (l)心外無物;

  (2)存在即被感知;

  (3)物是觀念的集合。

  想一想心外無物存在即被知為什么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簡單解釋,并介紹,荀子、王充、范縝、王夫之、柳宗元、王守仁、貝克萊的生平。)

  提問:唯物主義根本觀點和唯心主義根本觀點區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恩格斯語錄指出哲學的基本問題——思想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看漫畫)他們分別是什么觀點?

  (學生回答: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觀點。)

  唯物主義和?心主義根本觀點的分歧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1.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板書)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根本觀點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形成的。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正是由于不同的哲學家對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便形成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使哲學被劃分為兩大派別。

  2.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哲學的基本派別(板書)

  (1)哲學的基本問題: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板書)

  為什么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呢?因為它不僅是所有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而且是所有哲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物質和意識究竟誰決定誰,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一方面的回答不同,哲學的性質就不同。由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們才成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

  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要真正承認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那就要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哲學的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板書)

  代    表

  觀       點

  唯物

  主義

  總體觀點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基礎

  形

  式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荀子、王充、范縝、王夫之

  把哲學上的物質等同于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

  費爾巴哈

  把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概念等同于哲學物質概念,缺乏辯證法思想

  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唯心主義

  總體觀點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形    式

  主觀唯心主義

  王守仁、貝克萊等

  世界是由人的意識創造的

  客觀唯心主義

  一切宗教、黑格爾

  世界是由某種神靈或某種不可捉摸的理念創造的

  人類世代的實踐和科學的發展,都證明了唯物主義的正確性和唯心主義的荒謬性。(請同學們舉例。)

  唯物主義哲學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提高的過程,古代唯物主義和近代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不同的,它們的根本觀點正確,但也有缺陷,主要缺陷在哪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講解。)

  古代唯物主義把哲學物質概念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等同起來,近代唯物主義把哲學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等同起來。這些對物質概念的解釋,往往經受不住檢驗,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對以前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總結形成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3.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又是什么?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板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因為它對世界的看法,對人類與世界關系的看法,不僅是唯物的而且是辯證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不僅對自然界的觀察是既唯物又辯證的,而且對社會場史的觀察也是既唯物又辯證的。由此可以看出: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

  (2)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科學的方法論(板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解釋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更重要的還在于它科學地指出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方法論

  馬克思指出舊的唯物主義(包括唯心主義)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知道應該把哲學運用于實踐夫改變世界。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注重方法,而它本身就是科學的方法論。例如: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觀點,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的本原問題,同時,也包含著一種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必然要求,即我們應該做到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項革命性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指導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中,已顯示了自己的科學性,同時,又依據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以保持自身的活力,保持自身的科學性。

  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例如: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指出,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我們應該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來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對于青年學生來說,更應該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定要立足現實,著重體會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不僅是為了正確地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改造我們自身。

  從學習本課來說,最重要的是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為此,我們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第一,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板書)

  古人創造了觀念上虛假的神靈,又把它作為真實的東西去信仰,有很復雜的原因。它的消滅需要一個歷史過程。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是我們在一切學習和工作中應堅持的正確觀點。應該自覺同有神論劃清界限。我國實行信仰自由政策,但不意昧著我們在世界觀上贊同有神論,更不是鼓勵人們去信教。作為青年學生應做到既要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封建迷信不僅是唯心主義,而且麻痹人的思想,直接阻礙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對人類的發展是一種反動,因此必須堅決予以取締。

  “議一議”,某學生很努力,但在考試之前仍去測字算卦,以求考試過關,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這是搞封建迷信活動,它麻痹人的思想,阻礙人的行動,使人失去獨立的人格,因而是錯誤的,必須堅決取締。

  第二,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板書)

  請同學們回顧我國的基本國情(聯系當地實際舉例。例如:人口多、生產力落后,交通不方便等),這些現實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應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才能使我們的實踐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三,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板書)

  提問:為什么要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如何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每天都要同人交往,周圍發生的事時刻在影響著我們。因此,我們應堅持唯物主義態度,客觀地分析周圍的人和事,客觀地陳述自己的見解。必須注意處理好自己同周圍的人之間的關系,解決好各種問題。

  認真精神是一種可貴的精神。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要把事情辦成,沒有認真的態度是不行的。我們應當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的唯物主義態度。把從實際出發滲透到我們的學習和工作中,認真地辦好每一件事。

  第四,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板書)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與客觀世界打交道,每時每刻都在評價自己,把自己作為一個客觀對象來認識。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呢?為什么要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我們應當堅持唯物主義的態度,敢于面對自己的現實,徹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圍事物的關系,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認識、長處和短處。因為認識和評價自己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只有對自身的狀況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較好地處理自己同周圍事物的關系,才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為青年學生要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標準來認識自己的現狀,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發揚優點,糾正缺點,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本課時結構圖表如下:

  板書設計 

  一、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2、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

  3、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1)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從具體工作來看)

  承認工作對象的客觀性,從它自身的狀況、屬性與規律出發真正認識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

  (2)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從黨的工作大局來看)

  學習歷史,多接觸社會生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盡力了解民情,了解國情

  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1、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2、  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哲學的基本派別

  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

  3、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解釋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更重要的還在于它科學地指出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方法論

  4、  青年學生應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1) 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2)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

  (3)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4)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探究活動

  了解中國的國情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理解國家各項政策的基礎。我國的基本國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底指的是什么,學生并沒有太大的認識。因此,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來談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教師可以設計關于中國國情的表格,讓學生調查填寫,共同討論怎樣從我國的國情出發。 

  基本國情

  怎樣堅持從實際出發

  國土面積  

  可利用國土資源面積  

  農業機械化程度  

  農業人口  

  工業機械化程度  

  文盲比重  

  大學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科學技術水平  

  東部地區人均生活水平  

  西部地區人均生活水平  

  全國平均生活水平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一點理由:

  所謂實際,包括事物的狀況、屬性和規律。認識了這些,按它的要求行動,事情才能辦好。教材主要是通過列舉各方面的實例來表明這一觀點。道理不難懂,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并由學生舉出他們了解的當地實際事例予以說明。在理論上要注意,客觀實際包括客觀事物的狀況、屬性、規律等內容,但不必去解釋“屬性”、“狀況”、“規律”的含義,學生自己體會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二點理由:

  要分為兩層來說明問題。一是“制定”路線,二是“執行”路線。

  關于第一層可以這樣處理:第一步,聯系民主革命的史實,對比錯誤路線與正確路線的具體內容;第二步,啟發學生進一步分析兩種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由此明確制定路線與從實際出發的關系;第三步,先由學生談談什么叫“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什么叫“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再對“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作出適宜學生接受的解釋,不宜采用新的哲學概念。比如可以這樣講解:“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的實際。不同的國家、單位、事物是有差別的,人們的主觀認識要著眼于這些“不同”之處,從具有“不同”之處的實際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或者叫變化了的實際)。同一個國家、單位、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情況,只有從隨時變化著的情況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

  第二層以教師講述為好。要以當地發展經濟的實例為基礎,聯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政策,通過分析指出執行方針政策也要從實際出發。在理論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個性、共性),可參照上述關于“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思路來處理。

  三、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三點理由:

  教材主要運用第一、二節的基本原理來闡釋這一理由,這又一次體現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第15段是第一框題的理論核心,是前十幾段的理論升華。因而要著重進行理論說明。教材的思路是這樣的:

  第一,人們活動中要處理的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想問題”就是主觀、意識在實踐基礎上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所以,人們活動的過程就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意識發生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

  第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最重要的是物質世界不依賴于意識,同時意識又可以正確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從世界的本原和意識的性質、作用兩個方面,提出從實際出發的哲學原理根據。

  第三,用哲學道理分析人們活動中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原因,并指出什么叫“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什么叫“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并由此得出結論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關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客觀條件,可利用學生學過的世界史知識稍加說明。

  2、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應同舊唯物主義作對比。著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來看,指出它實現了兩個統一。一個統一是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它的觀點是既唯物又辨證的。另一個統一是指,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不僅對自然界的看法是既唯物又辨證的,而且對社會的看法也是既唯物又辨證的。

  3、舊唯物主義(包括唯心主義也是如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知道應該把哲學運用于實踐去改變世界。用這個對比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注重方法,而且它本身就是科學的方法論。

  4、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它還會在實踐中繼續發展。

  五、青年學生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1、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      要結合“議一議”,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宜。主要是從世界觀上劃清界限,盡力減少宗教的影響。重點要多用事實列舉封建迷信的危害。封建迷信的危害表現在:第一,擾亂人心;第二,有礙社會安定;第三,破壞社會主義建設。

  2、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在前一框題專門講述過這一點,此處稍加提示就可以了。

  3、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教師要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在這方面的長處和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由學生談出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教師根據事前所做的調查,結合學生的發言,注意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要注意到,這里說的是兩層意思。一是如何看待別人,一是自己怎樣辦事。調查和講解需要有這兩方面的內容。

  4、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每個人的既成思想和行為,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別人認識它,它就是一個認識的對象。所以教材才說,“把自己作為一個認識對象來認識”,“徹底地反思自己”。中國古代崇尚的一句格言是:“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求得自身完善的人,是很重視正確認識自己的。

  六、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根本問題

  1、對哲學史料的講解,采取概述與重點介紹相結合的方法。

  2、在劃界中進行介紹,在介紹中劃界。介紹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劃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3、作好理論說明。可先講根本觀點,后講兩類史料;也可先講兩類史料,后總結觀點;還可按課文順序進行。無論怎樣,通過史料的介紹,最終要把理論觀點說準。

  七、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

  1、應采取歷史的敘述,概括我黨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探索。一方面,我們有一些可貴的見解,另一方面也出現了重大失誤。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才作出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

  2、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來是學生經過初中學習就應當了解的知識,但可能會遺忘了,或者是當時就未理解,所以現在還需要進行簡要地說明。教材對此有說明,但較少。下面是引自《xx大報告》的一段論述,供教師使用。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后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它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

  3、對于第一個意義,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去講解。

  在理論方面,運用前面學過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的闡述,抓住“從實際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說明從國情出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實踐方面,以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作對比,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對比,以事實來證明從我國國情出發,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

  4、對于第二個意義,要從制定基本路線和執行基本路線兩個方面去講解。

  總的來說,要結合本節第一框題說過的“從實際出發,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那些道理。

  從制定路線來說,要介紹黨的基本路線提出的過程,說明它的正確性。應對基本路線的內容有一定的說明,分析時主要是明確它符合我國的實際;要簡要地分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與我國國情的關系,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關系;可以主要分析生產力狀況、經濟體制狀況,著重說明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應聯系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用事實來說明它的正確性。

  講述第二個意義,要注意介紹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的基本點。《xx大報告》指出:“總的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上引文還不是全部內容,而是同黨的基本路線有關的內容。所以,在講述第二個意義時,應聯系到這些內容,說明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

  八、教學重點、難點

  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是教學重點。

  對于這個含義,學生在理解中一般來說不會存在什么困難。關鍵要弄清楚: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與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是指我們的思想意識的東西,客觀是指意識以外的一切東西。而一切從實際出發實際上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第二,弄清楚其基本含義

  實際是指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和客觀存在著的事物相符合,什么時候都不能偏離。

  2、“從哲學原理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是教學重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而人們的意識是對客觀物質的反映,它是主觀的東西。因此,要求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相統一 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主觀與客觀相背離,主觀與客觀相脫節 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3、“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教學難點 

  理解這一問題關鍵要把握一點:整個社會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即客觀現實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客觀現實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思想和意識也要不斷地隨著變化。在看問題辦事情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當時的實際,不能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新問題,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過去的事物。

  4、“黨的基本路線與我國國情的關系”是教學重點

  關于這個問題要清楚黨的基本路線是主觀的東西,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客觀的實際。主觀符合客觀要求我們在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時候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從我國的客觀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國的國情是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黨的基本路線又在指導著我們改造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夠指引我們不斷地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的勝利,才能不斷地改變我國的基本國情。

  5、“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是教學難點 。

  廣大青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怎樣想問題、辦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養青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青年學生來說,首先要了解我們的過去,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只有了解了過去,才能夠在過去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現實。這樣他們才能夠明白歷史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要根據變化發展了的實際來想問題、辦事情。但青年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還需要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認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樣才能夠將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總體來說,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關鍵在于兩點:一方面學習歷史,通過書本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另一方面,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親身了解中國的國情。

  書本最后講到了青年學生學習歷史,了解國情,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的重要意義。主要有:

  (1)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深刻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正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2)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增強歷史責任感,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只有了解國情,才能較好地思考和處理自己遇到的社會問題。

  6、“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教學重點。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關系到后面的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的學習,在這里主要分清它們之間的區別: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決定物質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7、“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是教學難點 。

  這一部分書本主要用小字進行了說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舊唯物主義雖然也是堅持唯物的觀點,但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較,它們本身又有著缺陷:

  (1)舊唯物主義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將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相混淆。

  (2)舊唯物主義是機械唯物主義,它將唯物論和辯證法相分離。沒有認識到世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認為世界的運動是一種機械的運動,只承認變化而不承認發展。

  (3)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卻走向了唯心主義。

  教法建議

  1、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教師可以列舉正反兩方面的實例進行說明,或者針對我國社會上或其它各種存在的某些問題進行分析,例如一些領導干部不顧實際的瞎指揮、科學研究上的脫離實際的后果等。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某些地區的不顧實際的做法進行調查訪問,讓學生清楚不從實際出發的危害。

  2、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教師讓學生課下搜集關于講述我國國情的資料,上課時結合課本上的內容,參照學生找出來的材料,讓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分組討論:如果違背這些基本國情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

  3、青年學生了解國情的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國家和社會的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當代青年不了解國情的后果。

  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教師可以先將這兩個派別的哲學家的不同觀點列出來,讓學生比較他們的不同。然后,教師針對這些觀點讓學生自己畫出表格總體比較二者的不同點。

  5、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簡要地講述一下哲學史,但不要講得太多、太深,在這個過程中要偏向于講述自古以來不同哲學家對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的爭論,說明任何一種哲學首先都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它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6、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教師只要列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正確觀點進行說明即可。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篇6

  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案

  第一框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一、 新課導航

  學習重點:一切從實際出發

  學習難點:從全面的實際出發,要做得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要反對從主觀出發。

  二 、課前自學

  序號 內容 了解 理解 運用

  1 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   

  2 理解方法論的要求;理解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取決于主管是否符合客觀    

  3 運用哲學道理說明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 

  1一切從實際出發

  (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            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         和         。(2)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因、意義。這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根本要求,是           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1)它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2)它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           。(3)它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

  2反對主觀主義

  在實際工作中,主觀主義有兩種表現:一是           、          ,其出發點是書本上的個別詞句和結論;二是           ,其出發點是狹隘的局部經驗。

  3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與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是主觀與客觀想符合,主觀與客觀想       ;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是主觀與客觀想分離,主觀與客觀相        。

  三  、課堂互動

  1. 一切從實際出發

  【想一想】 如何全面認識一切從實際出發

  (1)理論依據;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2)含義:                                                          

  (3)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4)怎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第一,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出發點;第二,                                         ;第三,要堅持從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                                               ;第四,要反對                                   。

  2.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求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想一想】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求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答: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或者叫變化了的實際)。同一個國家、單位、事物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情況,               

  。

  【點撥】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異同點?

  (1)區別:教條主義的出發點是書本上的個別詞句和結論;經驗主義的出發點是狹隘的局部經驗。(2)共同點:它們的共同點在于不從實際出發,而從主觀出發,到處一刀切、瞎指揮。兩者的共同毛病就是主觀認識脫離當時的客觀實際,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

  【想一想】從實際出發和從主觀出發的關系?

  答:(1)區別: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從主觀出發,就是                        

  等等。第二,從實際出發的世界觀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因此做到了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主觀出發的世界觀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它使主觀與客觀相分離,是唯心主義的方法論。

  (2)聯系:第一,                                              。第二, 

  。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

  五、智能提升

  一、單項選擇

  1. 我們工作中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就必須做到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對這里所說的“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應這樣認識和理解   (    )

  (1)它同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含義完全相同     (2)它表明不同工作的客觀實際是具體的有差別的并且是發展變化的     (3)它必須是主觀與工作各方面的客觀實際相符合        (4)它必須從工作中的主觀實際出發

  a  (1)(2)    b  (2)(3)   c  (3) (4)   d (1)(2)(3)

  2. “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照搬照抄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都不能得到成功,這主要是因為        (       )

  a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b 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c 別國的經驗不一定是從實際出發    d 意識依賴于物質

  3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哲學依據是   (    )

  a 意識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b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

  c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d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4  從實際出發的反面,是從主觀出發。主觀主義有兩種表現,一是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二是經驗主義。兩者的共同點在于    (       )

  a 都是從書本上的個別詞句和結論出發     b 都是從狹隘的局部經驗出發

  c 都脫離當時當地的客觀實際     d 都以主觀想象代替客觀事實

  5.某地農民過去誤認為多施肥就能提高產量,存在盲目施肥現象。現在,他們根據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況精確設計配方,對癥施肥,效果顯著。這說明        (       )

  a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b  認識有錯誤和正確之分

  c  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d  做事情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二、非選擇題

  6.我國北方某地,雖然林地、農地、水面資源豐富,但由于生產方式和農業科技落后,資源優勢無法轉化為產業優勢。為解決這一問題,當地政府經過調研,制定發展規劃,實施優惠政策,利用市場機制引導企業和農民加大投入,重點抓好優質經濟林開發、冷水魚養殖及深加工、大豆穩產高產這“一樹、一魚、一豆”三大農業科技項目,開發高產、優質、高效特色產品,并推進產業化經營,形成優勢產業鏈,發展現代農業。

  結合這個是例,說明發展現代農業要從實際出發的哲學道理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篇7

  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案

  第一框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從容說課

  第一,第三節包括兩大內容,第一和第二兩個框題是本課的方法論意義,第三框題是本課的理論總結。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在第一節和第二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自然應當過渡到“主觀必須符合客觀”(第一框題)這一總的方法論要求上來,而“了解國情立足國情”(第二框題)又是“主觀必須符合客觀”的補充和深化。第一節、第二節和第三節第一、二框題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質問題,關于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的基本觀點及其方法論要求。以此為基礎,第三框題又以哲學基本問題為線索,概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進而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一定意義上講,學好第三節是學習本課的根本目的。

  第二,第一框題的根本內容是,論述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重要性。有些道理學生還未在哲學課上學習,預備知識不足,這就增加了教學難度。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故事,引起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并注意把理論內容滲入到材料的敘述中;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一些恰當的問題,啟發學生去思考、回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理解從實際出發的基本含義;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什么是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要求學生能通過事例來理解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為什么取決于主觀是否符合客觀;并能夠用哲學道理說明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能力方面

  通過理解“為什么要從實際出發”的三條道理,體會思維逐步上升進行抽象的過程,進一步培養抽象思維的能力;通過了解什么叫“正確”什么叫“錯誤”,什么叫從實際出發,什么叫從主觀出發,提高對比分析能力。

  覺悟方面

  提高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

  1.是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此概念是理解本節基本觀點的基礎。

  2.用哲學原理說明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在教材談的三點理由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

  ●教學難點

  辯證地把握實際,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只從個別事實、個別情況出發。

  ●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對比和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盡可能地讓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體會教材說明問題的邏輯順序以及透過事例揭示深刻道理(教師加以點撥)通過一定數量的練習鞏固知識。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故事導入)我國古代有名的“相馬”專家伯樂著有《相馬經》,書中說:“良馬額部隆起,目如青蚨,四個蹄子猶如壘起的酒曲餅。”有一天,他的兒子拿著經書,按照書上所講的這些特征出去“相馬”。(按圖索驥)結果,他雙手捧著一只癩蛤蟆興沖沖地回家向父親報告:“我也‘相’了一匹馬,額頭同書上說的差不多,只是四個蹄子不像壘起的酒曲餅。”伯樂見了,哭笑不得,對兒子說:“你的這匹馬太會跳了,大概駕馭不了啊!”(講此故事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師]伯樂的兒子為什么會鬧出把“癩蛤蟆”當“良馬”的笑話呢?

  [生]伯樂的兒子不顧實際情況,只是死搬教條。

  [師]對,伯樂的兒子之所以會鬧出這樣的笑話,就在于他生吞活剝書本知識,唯書不唯實,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那么,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怎樣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隨即板書節題、框題)

  [講授新課]

  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板書)

  一、主觀必須符合客觀(板書)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就是要使主觀符合客觀。因此,我們先來看什么是主觀和客觀。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29第2自然段。

  1.主觀與客觀的基本含義(板書)

  [生]所謂主觀就是意識、思想,如理論、觀點、法規條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工作計劃、工程設計方案等等。客觀即是意識以外的一切事物。

  [師]對。我們在工作中必須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做到主觀符合客觀。那么,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呢?

  2.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板書)

  [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師]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呢?

  3.為什么必須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板書)

  [師]請大家瀏覽一下課文內容,看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談這個問題的。

  [生](學生很快找到“首先”“其次”和“再次”三個方面)

  [師]我們首先來看第一點(隨即板書)

  (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板書)

  (多媒體顯示)

  愚人集牛乳(佛經故事)

  曾有一人,因舉辦宴會要用很多牛奶。為此,此人思忖:“我若從今日便開始擠取牛奶,日積月攢,多日之后就會攢得很多,那時不僅多占器具,還有可能腐敗變質。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牛奶繼續留在牛肚子里,臨到宴會時一并擠出。此計甚妙,甚妙。”這個人為想出這么一個好主意而得意。為了讓牛奶在牛肚子里攢多一些,這人又把小牛犢牽到別處去喂養,以免牛犢吸吮牛奶。

  時過月余,宴會已到。這人此時將蓄奶已久的母牛牽出,要擠出那些存在牛腹中的牛奶招待賓客。可是任憑他怎么擠,也沒擠出一滴牛奶。那是多么尷尬的場面啊!

  [師]這個人是多么愚蠢,他愚在什么地方呢?

  [生甲]他根本不懂得牛的生理特征。

  [生乙]他只想讓牛腹中多攢奶,而不讓牛犢吸吮,牛奶早憋回去了。

  [生]好。我們不管干什么事,必須了解工作對象的實際。了解它的狀況、屬性和規律。此故事中那個愚人不了解母牛出牛奶的實際情況。牛奶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出的,必須是在牛犢吸吮或人工擠奶的刺激下,才能泌乳,這是規律。這個愚人自以為得到妙方,卻主觀不符合客觀,當然不能如愿,只留下笑柄而已。

  [師]同學們能否再舉些例子呢?

  [生甲]醫生看病下藥,不能隨心所欲,他必須了解病人的狀況,病情的發展等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生乙]老師教育學生也要從實際出發。

  [師]很好。這位同學也為我的工作提了個醒。的確是這樣,我們教師要想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那就必須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學習基礎,心理需求等,只有從這些實際情況出發,才能找到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老師我也要深入學生,與大家交朋友,了解大家,進一步熟悉大家,把我的工作做好。

  通過剛才與大家的交流,大家明白,從具體工作來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再進一步思考,從大的方面,大政方針的制定是否也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呢?

  (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板書)

  回顧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道路,結合教材有關內容,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多媒體顯示)

  ①“左” 傾、右傾機會主義在認識上的共同特點是什么?會導致什么結果?

  ②以城市為中心的武裝革命道路對于俄國十月革命而言是不是主觀脫離了客觀?對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來說是不是主觀脫離了客觀?為什么?

  ③正確路線與錯誤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生]“左”傾和右傾有什么區別?

  [師]右傾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淫威,一再妥協退讓,喪失了革命的主動權。“左”傾表現為急躁冒進,不顧時機是否成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曾連續三次出現“左”的錯誤。新中國成立后,我黨也主要犯“左”的錯誤,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既要防右,也要防“左”,更重要的是要防“左”。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左”傾和右傾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它們都是主觀認識脫離中國社會的實際,主觀沒有正確地反映客觀。這叫做主觀與客觀相分離。無論是“左”傾還是右傾都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特別是王明的“左”傾路線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

  [師]現在大家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生](學生回答略)

  [師]以城市為中心的武裝革命道路對于俄國十月革命而言是主觀符合客觀。因為這個革命道路的確定是以俄國當時的革命狀況為根本出發點的,俄國的工人階級力量壯大,而且集中在城市。對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搞城市暴動則是主觀脫離客觀。因為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無產階級的隊伍不壯大、力量不強大,而帝國主義、封建反動勢力在城市的力量異常強大,農村則是反動力量統治薄弱的地方,中國農民又最多,中國革命是農民革命,基于此,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則是符合實際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師]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正確路線與錯誤路線的根本區別在哪兒?

  [生]區別在于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還是相統一。正確的路線是主觀與客觀相統一;錯誤路線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

  [師]大家是否可以聯系改革開放以后的情況,談一談我們黨制定的政策,是否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生]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制定的政策同樣是以一切從實際出發為前提的。諸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狀況制定的。農村費稅改革、退耕還林等等都是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的。

  [師]制定政策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政策已定,我們照搬,緊跟政策,準不會有錯,對嗎?

  [生]我們執行政策同樣需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正如課本上《脫貧之路》我國提出的扶貧攻堅計劃,而各地區在執行這個計劃時的具體做法不會一樣,一定要根據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如果一窩蜂地都去“種煙草”什么的,肯定不行。而在實際生活中,某地領導強迫當地老百姓必須刨掉地里的莊稼統一種某種作物或蔬菜的事例也屢見不鮮。這種不從實際出發的做法肯定事與愿違。

  [師]談得好。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無論是從具體的工作來看,還是從黨的工作大局來看,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進而可抽象出這樣一個結論:(隨即板書如下內容)

  (3)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板書)

  為什么這樣說呢?請同學們思考如下問題:(多媒體顯示)

  ①醫生對病人狀態、病情發展、病史的了解研究從哲學上講是什么過程?

  ②醫生進行具體的治療從哲學上講是什么過程?

  ③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說到底都是處理的什么關系?這一關系又是哲學基本原理中哪一對關系在人們活動中的表現?

  ④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明從主觀與客觀的關系看,人們為什么會犯錯誤?

  [師]請大家首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生甲]這是想問題的過程。

  [師]好,這個過程用哲學語言來說就是認識世界的過程,那誰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呢?

  [生乙]這是改造世界的過程。

  [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說到底是處理什么樣的關系呢?

  [生]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師]這一關系又是哪一對關系的表現呢?回顧一下主觀與客觀的基本含義,可能會受到啟發。

  [生丙]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在人們活動中的表現。

  [師]換句話說,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在人們的活動中表現為客觀實際和主觀認識的關系。人們處理的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想問題”就是主觀、意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所以,人們活動的過程就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意識發生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那么,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須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如果主觀與客觀相脫節就會犯錯誤,這樣,第四個問題,我們也就給出了答案,即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就是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反之,則會犯錯誤。

  總之,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講,懂得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從實際出發很重要,使更重要的是在實際工作中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那么,我們應如何做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少犯或不犯錯誤呢?

  4.反對主觀主義,辯證地把握實際(板書)

  (多媒體顯示右圖)

  [師]此漫畫反映的是什么現象?

  [生]圖中的兩個“裁剪者”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剪裁。

  師:對。他們不是老老實實地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去反映它,而是只考慮“自我”,以自己的主觀愿望、主觀想象去裁剪客觀事物,這是主觀主義的表現,它和從實際出發是背道而馳的。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就必須反對主觀主義。在實際工作中,主觀主義有兩種表現:

  (多媒體顯示右圖)

  [師]大家先看這幅漫畫,它反映的是一種什么現象呢?說明了什么?

  [生]漫畫中的兩個人在看到有人掉入河中大喊“救命”的緊急情況下,仍“從容不迫”研究“救人方案”對照方案,確定步驟。

  [師]這說明了什么呢?此圖比喻在現實生活中某些人脫離客觀實際,不能做到因地、因時制宜。大搞教條主義,結果教條主義害死人。教條主義是主觀主義的一種。主觀主義還有一種表現,那就是經驗主義,能否舉例說明?

  [生]某些領導好搞“外出考察”,考察回來,也要搞什么模式,或者看人家種白菜發財了,我們也統統種白菜,不顧是否適宜。

  [師]當然主觀主義還有其他一些表現。如原湖北省副省長孟慶平生活腐化,貪污受賄。當東窗事發,中紀委調查他,他竟這樣講:“好人壞人看面相也能看出來——這叫“麻衣相法”。就憑我這面相,你們仔細瞅瞅:我會是壞人么?!”好人還是壞人,只能看他的言行,怎么能只憑面相呢?憑面相當然不符合實際,看面相,孟慶平恐怕真的相貌堂堂,一副好人相,而事實上呢?

  堅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不是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的。

  (多媒體顯示)

  把木梳賣給和尚

  某企業招聘營銷人員,企業負責人出了一個實踐性題目:把木梳賣給和尚。眾多應聘者困惑不解,光頭和尚怎么會買木梳?紛紛離去,剩下了甲、乙、丙三人。甲歷盡艱辛甚至遭受和尚們的唾罵,最后賣出一把木梳。那是下山時如火如荼的太陽下小和尚撓著又臟又厚的頭皮,甲遞上一把木梳,小和尚一用止了癢,順便買了一把。乙為人比較機靈。他見朝圣拜神者個個被山風吹得頭發蓬亂,便建議長老在廟宇里備一把木梳讓進香者梳理一下亂發以免蓬頭垢面對神不敬。長老采納了這個建議買了十把,因為山上有十座廟宇。丙思路比較寬廣富于開拓,一次賣出木梳一千把。怎么賣法?丙說,他到一名山古剎,見進香者如云,施主絡繹不絕,便對主持建議說:“進香者其心虔誠,施主慷慨,寶剎應對施主有所回贈以報平安,鼓勵他們多做善事,你書法好,我有木梳一批,你可寫上“積善梳”三字作為紀念品贈給香客。”主持大喜,當即買下一千把,香客得到了紀念品也十分高興。

  [師]故事中的應聘者一聽要把木梳賣給和尚而困惑不解,隨即大都紛紛離去,是否表明他們這是從實際出發呢?

  [生]不是。他們這是害怕困難,不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表現。這不是真正的從實際出發。

  [師]你如何評價甲、乙、丙三人的做法?

  [生甲]甲不顧和尚沒有頭發的實際,而直接向和尚推銷木梳必然要碰釘子。

  [生乙]乙、丙都機靈,特別是丙,思路比較寬廣富于開拓,不是消極地適應客觀情況,一下子推銷一千把,難得可貴。

  [師]堅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不是輕而易舉能做到的,因為客觀實際往往是許多事實的總和,從實際出發,并不是從單一的因素,不變的因素出發,它要求我們要看到各種因素及其可能發生的變化。我們不能消極地適應客觀情況,人們可以發揮意識的力量去改變事物的原有狀態,從復雜的變化著的實際出發,才能達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課堂總結]

  本課時,我們講了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課后作業

  一、選擇題

  1.下列說法中,體現物質決定意識的有  (    )

  a.方針政策對了頭,吃喝穿用不用愁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d.建筑師根據圖紙施工

  2.“入山問樵,入水問漁。”這一俗語體現的哲學觀點是  (    )

  a.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必須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

  b.學習間接經驗是后天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

  c.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解決矛盾的關鍵

  d.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具體的、多變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我國古代“相馬”專家伯樂所著《相馬經》中說:“良馬額部隆起,目如青蚨,四個蹄子猶如壘起的酒曲餅。”有一天,他的兒子按照書上所講的這些特征去“相馬”,結果他雙手捧著一只癩蛤蟆興沖沖地回家向父親報告:我也“相”中了一匹馬。據此回答3~4題。

  3.伯樂的兒子這種“按圖索驥”的做法屬于 (    )

  a.唯物主義           b.本位主義

  c.經驗主義           d.教條主義

  4.這一事例告訴我們。辦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做到  (    )

  a.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b.努力學習書本上的理論觀點

  c.從自己的經驗出發

  d.把個人的愿望作為立足點

  5.宋代王安石讀到一首詩中寫了“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的詩句,心想“明月”怎么會當空叫,“黃犬”豈能臥花心呢?于是揮毫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蔭”。自以為改得高明,卻鬧出笑話。原來作者筆下的“明月”是其家鄉的小鳥,“黃犬”是在花問爬來爬去的小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  )

  a.意識有時也能決定物質

  b.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c.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d.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xx大報告指出:“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據此回答6~8題。

  6.體現時代性的哲學寓意是  (    )

  a.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b.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c.思想要適應變化了的情況           d.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7.把握規律性的哲學寓意是   (    )

  a.一切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

  b.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c.只要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d.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

  8.富于創造性的哲學寓意是  (    )

  a.要明確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b.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c.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d.要自覺改造舊的規律,不斷創造新的規律

  9.不少農民“跟風種地”,去年市場什么品種走俏,今年就種什么品種,結果往往事與愿違。“跟風種地”的失敗,從哲學上看,是因為他們沒有  (    )

  a.從變化發展著的實際出發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堅持一分為二的原則            d.堅持普遍聯系的原則

  答案:1.c  2.a  3.d  4.a  5.bcd  6.c  7.d  8.c  9.a

  二、非選擇題

  10.據XX年5月29日《人民日報》報道,安徽省淮北市是一個有190多萬人的地級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00多元。由于該市知名度較高的旅游景點不多。為了發展旅游業,當地政府不顧本地經濟發展實際,不認真進行可行性研究,就上馬了沒有市場和銷路的號稱亞洲最大的高爾夫球場以及高檔的“溫哥華城”,在投入大量資金后,如今工地成了廢地。

  (1)上述事例違背了什么哲理?

  (2)運用第(1)問的結論對上述事例進行簡要說明。

  答案:(1)物質決定意識原理,是主觀主義的做法。

  (2)①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必須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人們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須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自己的主觀思想和行動。主觀認識如果背離實際,就會導致錯誤。

  ③淮北市脫離本地經濟發展實際,盲目上馬沒有市場和銷路的高檔娛樂項目和高檔住宅,導致大量資金被浪費,這是典型的主觀主義做法,必須堅決反對。

  11.某貧困地區領導認為,脫貧不能僅靠政府救濟,更要靠自力更生。他們根據其他地區 “無工不富”的經驗,建起了一些小型機械廠,但由于材料和資金缺乏,結果收效甚微。經過認真分析,他們認識到該地區山場面積大,適宜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于是因地制宜種起了果樹、中藥材,飼養起牛、羊、家兔等。經濟情況很快有了改觀。在此基礎上,他們又辦起了果品和肉類加工廠,幾年就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該地區在脫貧過程中是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的?

  答案:該地區的做法是:

  (1)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該地區從脫離本地區實際盲目辦工廠,轉為根據本地區“山場

  面積大”的特點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做到了對自己地區客觀實際的真切了解。

  (2)辯證地認識和把握實際。該地區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條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條件,作出真正發揮自己優勢的正確決策,這一過程體現了對實際的全面把握;在林果業和養殖業有了一定發展后。辦起與之配套的果品和肉類加工廠的過程,則體現了對變化發展了的實際的正確把握。

  (3)正確地對待別人的經驗。該地區對“無工不富”的經驗,從簡單照搬到堅持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確的決策說明了這一點。

  ●板書設計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精選7篇) 相關內容:
  • 第三節 第二框 想問題、辦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

    第一課認識世界尊重實際第三節認識世界的兩條路線第二框想問題、辦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a)一、教學目標1.知識、能力目標: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掌握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如何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并且要具備...

  •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復習資料

    關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觀點:1.實事求是的含義: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2.原理依據: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 教育筆記:從孩子的視角出發

    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的,不能有一點點的沾污,不然,就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從而,會產生浮躁的情緒,由此班上一名孩子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他說“老師,他不是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嗎!...

  • 教育隨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尊重孩子

    在以前,我總認為孩子是天真的,他們還小不會和成人那樣有自尊心。但我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和幼兒接觸,通過觀察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我深深地體會到幼兒也有自尊心,有時他們的自尊心會比成人還要強。...

  • 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案

    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案 第一框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一、 新課導航學習重點:一切從實際出發學習難點:從全面的實際出發,要做得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要反對從主觀出發。...

  • 第一課     一切從實際出發

    第一課 一切從實際出發 課題: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目的:理解原理和方法論;識記基本前提難點:人類產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也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重點:原理和方法論的運用教法:邊讀邊議教法建議1、人類產生前自然界是客觀存...

  • 備考2019高效學習方案政治考點專項:哲學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考點突破1.正確認識“一切從實際出發”(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為。...

  • 一切從實際出發2

    第 五 課 時導入新課: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案

    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案第一框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從容說課第一,第三節包括兩大內容,第一和第二兩個框題是本課的方法論意義,第三框題是本課的理論總結。...

  • 教育筆記:孩子的興趣從生活的教育契機出發

    餐前故事時間,教室里很安靜。突然,有幾個小朋友指著對面的墻輕聲說笑起來。聽故事的時候不能說笑,要不然就聽不到精彩的故事了。我邊說邊走近他們。抬起頭來看著我,神秘兮兮地指著對面的墻上說:尹老師,這墻上有七彩光。...

  • 四、從實際出發,實行彈性教學

    教學不是照本宣科。教師面對的是死的教材和活生生的孩子。如何讓死教材變“活”,使學生的學習不斷提高,關鍵在于教師的能動作用。我的體會是,從實際出發,實行彈性教學。...

  • 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

    【教學目的】(一)知識目標(1)使學生對“客觀性”一詞的含義有所體會,初步認識到客觀性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意思;(2)理解,自然界不是神創的,也不是人的意識的產物(3)初步知道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知道宗教神學的觀點是...

  • 高二政治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河县| 江山市| 鹿邑县| 哈巴河县| 濉溪县| 上高县| 泽普县| 贡觉县| 岳阳县| 大厂| 江津市| 东乌| 澄城县| 凉城县| 凤阳县| 西乌| 丰宁| 辽阳市| 崇左市| 句容市| 扶余县| 涡阳县| 林口县| 平邑县| 修文县| 八宿县| 大英县| 九江县| 正蓝旗| 都兰县| 香格里拉县| 永德县| 东兰县| 卫辉市| 逊克县| 霍林郭勒市| 明光市| 九龙坡区| 铁岭县| 荣成市| 华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