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
這個故事說明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
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人們的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會作出不同的反映。
【舉例】非典-sars疫苗已研究出來。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課堂探究】p38頁
a為什么說最蹩腳的建筑師也要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
b馬克思的這段話說明了什么?
【探究提示】a建筑師的活動總是有計劃性和目的性。
b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動機,在實施行動之前還要預先制定藍圖、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而動物的活動卻純粹是無目的的本能活動。
【舉例】毛毛蟲之死
法國科學家法伯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試驗,這種毛毛蟲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總是盲目地跟隨著前面的毛毛蟲走。法伯把若干個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圍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最愛吃的松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天過去了,毛毛蟲還不停地堅忍地團團轉,一連走了七天七夜,毛毛蟲終于因為饑餓和筋疲力竭而死去。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只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動物只能消極地適應自然,而人不僅能夠適應自然,還能改造自然,使自然界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2)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意識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意識對客觀物質的反映則是自覺、主動的,因受到實踐的制約而有所選擇。
【比較】意識活動與照鏡子的區別
鏡子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被動的、機械的、不加選擇的(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就一個人,醫生望聞問切;商人琢磨怎樣說服購買他的商品;教師會檢查督促他的行為是否規范)。而且,意識活動是創造性的。在現實世界中,人的活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但在思維中可以充分發揮想象的翅膀。人的意識不僅可以感受現象、還能透過現象挖掘本質。(定律的發現)
【舉例】機會、學習、宰掉他
作家馮驥才曾寫過一篇《富人區》的短文。文章的大意是:在洛杉礬.一位美國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區。他問:“你們看到富人們住在這么漂亮的房子里會不會嫉妒?”他這位美國朋友驚訝地看著他,說:“嫉妒他們?他們能住在這里,說明他們遇上了一個好機會。如果將來我也遇到好機會,我會比他們做得還好!”
后來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區。他又拿同樣的問題問日本朋友:“你們看到富人們住著這么漂亮的房子,會嫉妒嗎?”這個日本朋友稍微想了想,搖搖頭說:“不會的。”繼而他解釋道:“如果一個日本人見到別人比自己強,通常會主動接近那個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學習,把他的長處學到手,再設法超過他。”
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來看他,他無意中再次想到問過美國朋友和日本朋友的那個問題,就問朋友:“去富人區參觀,會不會嫉妒?”“嫉妒?”朋友眉毛一揚,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