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識記:(1)哲學的基本問題;(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舉實例表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取決于主觀是否符合客觀;(2)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說明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過程與方法
教師可以結合近代革命的事實以及現階段我國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學生進行分析歸納,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行為習慣以及了解中國國情,從而激發為國爭光的愛國熱情。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一點理由:
所謂實際,包括事物的狀況、屬性和規律。認識了這些,按它的要求行動,事情才能辦好。教材主要是通過列舉各方面的實例來表明這一觀點。道理不難懂,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并由學生舉出他們了解的當地實際事例予以說明。在理論上要注意,客觀實際包括客觀事物的狀況、屬性、規律等內容,但不必去解釋“屬性”、“狀況”、“規律”的含義,學生自己體會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二點理由:
要分為兩層來說明問題。一是“制定”路線,二是“執行”路線。
關于第一層可以這樣處理:第一步,聯系民主革命的史實,對比錯誤路線與正確路線的具體內容;第二步,啟發學生進一步分析兩種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由此明確制定路線與從實際出發的關系;第三步,先由學生談談什么叫“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什么叫“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再對“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作出適宜學生接受的解釋,不宜采用新的哲學概念。比如可以這樣講解:“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的實際。不同的國家、單位、事物是有差別的,人們的主觀認識要著眼于這些“不同”之處,從具有“不同”之處的實際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或者叫變化了的實際)。同一個國家、單位、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情況,只有從隨時變化著的情況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
第二層以教師講述為好。要以當地發展經濟的實例為基礎,聯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政策,通過分析指出執行方針政策也要從實際出發。在理論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個性、共性),可參照上述關于“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思路來處理。
三、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三點理由:
教材主要運用第一、二節的基本原理來闡釋這一理由,這又一次體現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第15段是第一框題的理論核心,是前十幾段的理論升華。因而要著重進行理論說明。教材的思路是這樣的:
第一,人們活動中要處理的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想問題”就是主觀、意識在實踐基礎上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所以,人們活動的過程就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意識發生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
第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最重要的是物質世界不依賴于意識,同時意識又可以正確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從世界的本原和意識的性質、作用兩個方面,提出從實際出發的哲學原理根據。
第三,用哲學道理分析人們活動中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原因,并指出什么叫“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什么叫“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并由此得出結論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關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客觀條件,可利用學生學過的世界史知識稍加說明。
2、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應同舊唯物主義作對比。著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來看,指出它實現了兩個統一。一個統一是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它的觀點是既唯物又辨證的。另一個統一是指,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不僅對自然界的看法是既唯物又辨證的,而且對社會的看法也是既唯物又辨證的。
3、舊唯物主義(包括唯心主義也是如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知道應該把哲學運用于實踐去改變世界。用這個對比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注重方法,而且它本身就是科學的方法論。
4、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它還會在實踐中繼續發展。
五、青年學生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1、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 要結合“議一議”,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宜。主要是從世界觀上劃清界限,盡力減少宗教的影響。重點要多用事實列舉封建迷信的危害。封建迷信的危害表現在:第一,擾亂人心;第二,有礙社會安定;第三,破壞社會主義建設。
2、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在前一框題專門講述過這一點,此處稍加提示就可以了。
3、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教師要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在這方面的長處和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由學生談出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教師根據事前所做的調查,結合學生的發言,注意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要注意到,這里說的是兩層意思。一是如何看待別人,一是自己怎樣辦事。調查和講解需要有這兩方面的內容。
4、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每個人的既成思想和行為,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別人認識它,它就是一個認識的對象。所以教材才說,“把自己作為一個認識對象來認識”,“徹底地反思自己”。中國古代崇尚的一句格言是:“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求得自身完善的人,是很重視正確認識自己的。
六、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根本問題
1、對哲學史料的講解,采取概述與重點介紹相結合的方法。
2、在劃界中進行介紹,在介紹中劃界。介紹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劃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3、作好理論說明。可先講根本觀點,后講兩類史料;也可先講兩類史料,后總結觀點;還可按課文順序進行。無論怎樣,通過史料的介紹,最終要把理論觀點說準。
七、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
1、應采取歷史的敘述,概括我黨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探索。一方面,我們有一些可貴的見解,另一方面也出現了重大失誤。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才作出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
2、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來是學生經過初中學習就應當了解的知識,但可能會遺忘了,或者是當時就未理解,所以現在還需要進行簡要地說明。教材對此有說明,但較少。下面是引自《十五大報告》的一段論述,供教師使用。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后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它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
3、對于第一個意義,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去講解。
在理論方面,運用前面學過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的闡述,抓住“從實際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說明從國情出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實踐方面,以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作對比,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對比,以事實來證明從我國國情出發,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
4、對于第二個意義,要從制定基本路線和執行基本路線兩個方面去講解。
總的來說,要結合本節第一框題說過的“從實際出發,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那些道理。
從制定路線來說,要介紹黨的基本路線提出的過程,說明它的正確性。應對基本路線的內容有一定的說明,分析時主要是明確它符合我國的實際;要簡要地分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與我國國情的關系,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關系;可以主要分析生產力狀況、經濟體制狀況,著重說明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應聯系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用事實來說明它的正確性。
講述第二個意義,要注意介紹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的基本點。《十五大報告》指出:“總的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上引文還不是全部內容,而是同黨的基本路線有關的內容。所以,在講述第二個意義時,應聯系到這些內容,說明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
八、教學重點、難點
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是教學重點。
對于這個含義,學生在理解中一般來說不會存在什么困難。關鍵要弄清楚: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與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是指我們的思想意識的東西,客觀是指意識以外的一切東西。而一切從實際出發實際上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第二,弄清楚其基本含義
實際是指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和客觀存在著的事物相符合,什么時候都不能偏離。
2、“從哲學原理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是教學重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而人們的意識是對客觀物質的反映,它是主觀的東西。因此,要求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主觀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相統一 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主觀與客觀相背離,主觀與客觀相脫節 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3、“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教學難點
理解這一問題關鍵要把握一點:整個社會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即客觀現實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客觀現實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思想和意識也要不斷地隨著變化。在看問題辦事情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當時的實際,不能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新問題,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過去的事物。
4、“黨的基本路線與我國國情的關系”是教學重點
關于這個問題要清楚黨的基本路線是主觀的東西,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客觀的實際。主觀符合客觀要求我們在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時候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從我國的客觀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國的國情是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黨的基本路線又在指導著我們改造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夠指引我們不斷地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的勝利,才能不斷地改變我國的基本國情。
5、“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是教學難點。
廣大青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怎樣想問題、辦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養青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青年學生來說,首先要了解我們的過去,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只有了解了過去,才能夠在過去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現實。這樣他們才能夠明白歷史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要根據變化發展了的實際來想問題、辦事情。但青年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還需要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認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樣才能夠將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總體來說,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關鍵在于兩點:一方面學習歷史,通過書本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另一方面,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親身了解中國的國情。
書本最后講到了青年學生學習歷史,了解國情,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的重要意義。主要有:
(1)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深刻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正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2)只有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增強歷史責任感,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只有了解國情,才能較好地思考和處理自己遇到的社會問題。
6、“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教學重點。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關系到后面的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的學習,在這里主要分清它們之間的區別:
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 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 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
物質決定意識 | 意識決定物質 |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 物質是意識的反映 |
7、“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是教學難點。
這一部分書本主要用小字進行了說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舊唯物主義雖然也是堅持唯物的觀點,但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較,它們本身又有著缺陷:
(1)舊唯物主義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將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相混淆。
(2)舊唯物主義是機械唯物主義,它將唯物論和辯證法相分離。沒有認識到世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認為世界的運動是一種機械的運動,只承認變化而不承認發展。
(3)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卻走向了唯心主義。
教法建議
1、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教師可以列舉正反兩方面的實例進行說明,或者針對我國社會上或其它各種存在的某些問題進行分析,例如一些領導干部不顧實際的瞎指揮、科學研究上的脫離實際的后果等。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某些地區的不顧實際的做法進行調查訪問,讓學生清楚不從實際出發的危害。
2、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教師讓學生課下搜集關于講述我國國情的資料,上課時結合課本上的內容,參照學生找出來的材料,讓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分組討論:如果違背這些基本國情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
3、青年學生了解國情的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國家和社會的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當代青年不了解國情的后果。
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教師可以先將這兩個派別的哲學家的不同觀點列出來,讓學生比較他們的不同。然后,教師針對這些觀點讓學生自己畫出表格總體比較二者的不同點。
5、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簡要地講述一下哲學史,但不要講得太多、太深,在這個過程中要偏向于講述自古以來不同哲學家對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的爭論,說明任何一種哲學首先都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它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6、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教師只要列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正確觀點進行說明即可。
第 1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