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功政治教師的語言技能
作為擔負著傳授知識和培養品德雙重任務的政治教師,掌握良好的語言技能、技巧,更有利于其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無論初中政治課教學,還是高中政治課教學,政治教師的語言,都應該努力做到聲情并茂,妙趣橫生,娓娓動聽,有嚴密的邏輯性、科學性和高度的激勵性,以達到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我認為一個成功的政治教師,他的語言技能應達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達流暢,舒展自如。政治課本來就是理論性較強的一門課程,稍不注意,便會倫為呆板的說教,因此,它需要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技能技巧,把理論性的東西形象化,讓學生喜于接受、樂于聽聞,沒有流暢而運用自如的語言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課堂上兩眼老盯著教案,看一句,講一句。這樣做,教師講起來難受,學行聽起來難懂,根本談不上知識的體系是否完整,教學結構是否恰當,知識內容是否詳盡等等。當然教學效果也肯定不會好。
二.松馳有度,快慢相宜。教學語言技能是指運用口頭的、書面的或體態的語言形式,傳輸知識信息、表達思想感情、啟迪學生心智、指導學生學習和調控課堂的教學行為。教師講課的語言,應該有一定的速度,那么教師講課和語言速度應達到什么程度呢?我認為,既不能快得使學生感到精神過度緊張,也不能過慢而使學生聽得來懨懨欲睡。一般說來,對內容比較淺顯、學生容易理解的基礎知識,速度要快一些;對內容比較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速度要慢一些。在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不同,語速應有明顯變化,體態、表情應是愛憎分明,既啟迪心智,又能調控學生情緒變化。
三.抑揚頓挫,融情于理。教學語言是教師傳輸知識信息、指導學生學習、發布活動指令的載體。教學語言不但要清晰流暢,高亢激昂,而且要輕重合理,高低相宜。一堂課,從開始到高潮、到結束,不能總是一個調子一個音量。要高低快慢、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相結合。講到重要的地方應強調;講到成就時要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對學生的思想覺悟、行為要求時,要十分親切和充滿希冀;講到壞人時要表示憤怒和仇視;特別是在小結、概括或講結論性觀點時,語速要稍稍緩慢,給學生以思考和回味的余地。這種語調起伏的變化伴隨著感情的抑揚,成為有力的表達手段,會增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始終處于最佳思維狀態。
四.精煉準確,合符邏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精煉的語言可以節約學生很多時間。恰當的用語,適時的點撥,可以幫助學生思維,實現認識的飛躍。對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須準確,不能錯誤或含混不清,這是語言科學性的首要要求。中學政治教材相對于小學思想品德課教材邏輯性更強,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概念、原理時的教學語言必須準確,講究邏輯,否則會造成學生不能準確把握原理,擴大或縮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因此,只有做到教師語言準確,合符邏輯,才能做到以“理”服人。
五.用語規范,突出特點。含混不清、缺乏準確性的語言將影響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對概念、原理的理解偏差,從而形成錯誤的判斷和推理。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規范化的語言是教師的基本功,它包括教學用語的規范化,即詞匯豐富,口齒清楚,語言流暢,邏輯嚴密,杜絕口頭禪。同時作為政治教師還包括政治術語的規范化。如:‘利潤’和‘賺錢’兩個詞,一個是政治語言,一個是俗語,該用哪一個詞,這就需要政治教師認真考慮。對此,政治教師要有政治敏感性,注意篩選、使用語言,不要運用已被淘汰的語言。
六. 言簡意賅,明白簡練。明白,即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使學生明確知道教師所要表達的內容及教師本人贊成什么、反對什么。簡煉,即語言簡潔清楚,干凈利落,恰到好處,不拖泥帶水。政治教師的語言,該說的一定要說到位,說明白,但忌羅唆,變成婆婆媽媽的說教。
七.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分別是教學信息的傳播者和吸收者。教學過程 是“教”與“學”合為一體的雙向信息傳遞、相互配合的過程。教學雙方作用的發揮都要以教學語言為中介,教學雙方任務的完成有賴于教師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比如教師要努力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即恰當地運用名人名言、成語典故、優美詩詞、俗語、諺語、歇后語、典型事例,以及體態語言等多種手段,幫助表情達意、突出教學重點,調節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考,以達到掌握知識,轉變思想的目的。
有了良好的語言技能,你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為了政治課的教與學,政治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