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學目標 :1,識記 的內容及表現形式
2,理解 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3,能力 運用分析一些簡單的經濟現象
教學重難點:等價交換的原則是怎樣得到貫徹的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復習舊課(略)
導入 新課:我想我們作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最關心的就是商品的價格。但是商品的價格總是捉摸不定,同樣一種商品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價格,甚至在同一時間,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地方的價格也時常是不一樣的。這些經濟現象讓我們眼花繚亂。我們現在學習經濟常識就是要透過現象看到其一些本質性的東西。那么,這些錯綜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到底蘊藏著那些規律性的東西呢?相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會有一個大致地了解。下面,首先請同學們把書本翻到24頁,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有關的內容。
一,的基本內容
課本上第一段小字部分中,一位經濟學家說過:“千規律,萬規律,第一條。”象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著商品經濟的變化和發展。那么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呢?大家看書,一起回答。
的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其實這些內容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了。
提問:我們知道商品經濟包括兩個部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那么請問的第一個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是針對商品生產領域還是從商品交換的角度來講述的?(學生回答)
教師: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是商品生產的規律。
提問:那么,的第二個內容:商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它又是從哪個角度去講述的呢?(學生回答)
教師:很明顯,這第二個內容自然是從商品交換的角度出發來講述的。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其實講的是商品經濟的內在聯系,是商品經濟所特有的規律。我們可以這么講,只要存在商品經濟,就一定存在。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并不是商品經濟唯一的規律,商品經濟中有許多經濟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是其基本規律。
提問:既然有商品經濟就存在,那么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否存在著呢? (學生回答)
教師:商品經濟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自然存在著商品經濟,所以,也就存在著。
提問:那么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奴隸本身以及他們的勞動果實;在封建社會,農民要向地主交納各種地租。在這里是否存在呢?
(學生回答)
教師:雖然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存在著,但是是存在于商品經濟中的,在這里,體現了一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不是商品經濟,所以就不存在。
大家一定要記住:是商品經濟所特有的規律,有商品經濟才有。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想一想”:在貨幣出現以前的物物交換是不是一種等價交換?為什么?(學生回答)
教師:貨幣出現以前的物物交換是等價交換,物物交換就是商品交換,它的本質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自己的勞動,物物交換要按照兩者的價值量進行交換。比如,二把石斧=一只羊,在這個等式中二把石斧之所以能換到一只羊,是因為兩者所包含的價值量相等,即它們凝積了等量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所以這種交換是等價值量交換,即:等價交換。
商品交換要實行等價交換
物物交換是商品交換 結論:物物交換要實行等價交換
二,的表現形式
提問:那么在貨幣出現以后,商品交換也要遵行等價交換的原則,大家想一想,在這里等價交換有什么要求呢? (學生回答 )
教師:貨幣出現以后,商品的價值就由貨幣來表現(價格),人們在進行商品交換時,是按照商品的價格來進行的,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求價格與價值相符合,這樣才符合等價交換的原則。
提問: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商品的價格卻常常與價值不一致。比如:新上市的西瓜一斤要賣到幾塊錢,遠高于它的價值,而等到西瓜大量上市后同樣一斤卻只賣幾毛錢,又低于它的價值,大家好好想想,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學生回答)
教師:商品的價格與價值不相符,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造成的。我們常講:“物以稀為貴”,西瓜在剛上市的時候供應量比較少,相對來講處于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為了買到西瓜,買西瓜的人就會互相競爭,這樣賣西瓜的人就會抬高價格,使價格高于價值;相反,當西瓜大量上市以后,相對來講就處于一種供大于求的狀態,賣西瓜的人為了把西瓜賣出去,就會互相競爭,降低價格,從而使價格低于價值。可見,供求關系的變化會影響價格,引起價格上下波動,使商品的價格常于價值不一致。
提問:剛才我們講到供求關系會影響商品的價格,那么反過來,價格的變動對供求有沒有影響呢? (學生回答)
教師:當然有影響。當某種商品的價格高于價值時,會引起商品生產者增加該種商品的生產,從而改變供求關系,導致價格下降;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低于價值時,會使商品生產者減少或停止該種商品的生產,從而改變供求關系,導致價格提高。還有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在一般情況下,商品的價格過高會對消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這樣也會影響供求關系;同樣當價格低到一定程度時,會刺激人們的購買欲,也會影響供求關系。所以供求關系與價格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
供求變化與價格變動之間的關系可用下圖表示:(展示課件)
價格上漲 獲利增加 生產擴大 供過于求
供不應求 生產縮小 獲利減少 價格下降
提問: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在進行商品交換的時候是按照商品的價格來進行的,而剛才我們又看到,商品的價格經常與它的價值不相符,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現實生活中的商品交換沒有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 (學生回答)
教師:不可以這么講。雖然商品的價格與價值不相符,時而高于價值,時而又低于價值。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價格不會離價值很遠,而總是圍繞價值這個軸心上下波動的(看課本25頁左下方的圖)就象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兩者的距離有時近一些,有時遠一些,但地球的旋轉總是離不開太陽這個中心。比如,一輛自行車的價格再怎么漲也不會比一輛汽車的價格高。這說明,價格雖然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但價格仍由價值決定。
再者,從單個交換過程來看,價格雖然時漲時落,與價值不相符,但從一個較長的時間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與它的價值相符,因為從長遠看,上漲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這說明價值決定價格始終作為一種趨勢,所以從總體上看等價交換原則一直在商品交換中發揮作用。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等價交換的原則并不是存在于商品交換的每一場合,而是從整體上說的,要從商品交換的本質上來理解。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但不違背,反而是的表現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現形式。
下面請大家討論這樣一個問題:
名人字畫,珍貴郵票等價格遠高于它的價值,你是怎樣認識這種現象的,為什么它們的價格沒有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這是因為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要有一個條件,就是價格波動會影響供求,價格上漲會促使生產擴大,從而影響供求,使價格下降。而文物、名人字畫、珍貴郵票等它們的數量往往是一定的,不會因為價格的上漲而增加,即使價格上漲到驚人的地步。也就是說,價格上漲不會促使這些商品擴大生產,增加供應量,這樣就不能反過來抑制它們價格的上漲,在這里能夠抑制它們價格上漲的因素就是人們的購買力。
但這是商品交換存在的某種特殊現象,我們不能因為存在著某些特殊現象,就否定的存在,無論是研究自然規律還是社會規律,都必須以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事實作為依據。另外,社會上還存在著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哄抬物價等現象,這些都是違法行為,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認識和利用
是客觀存在的,只要存在商品經濟就一定會有在發揮作用,我們不能消滅和改變,但是我們可以認識并利用它為我們服務。我們按照辦事,如果違背,就會受到的懲罰。比如,現在國內市場上普通彩電可以講是嚴重的供大于求,如果這時彩電生產商仍大勢生產市場上常見的彩電,勢必會造成嚴重虧損。這個時候彩電的生產商應該改進技術,開發新品,生產市場上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產品,這樣才能立足市場。
課本27頁的“想一想”:有人認為夏天購買皮衣冬天賣,冬天購買空調夏天賣可賺大錢,你認為如何?這個問題大家課后去想一想。
布置作業 :做《伴你學》上的選擇題。
板書設計 :
的基本內容
的表現形式
認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