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1.6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1.6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理解:
①列舉實例表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取決于主觀是否符合客觀。
②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說明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能力方面
①抽象思維能力:通過理解“為什么要從實際出發”的三條道理為例,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
②對比分析能力:通過了解什么叫從實際出發,什么叫從主觀出發,提高對比分析能力。
覺悟方面
提高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
①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
②從哲學原理說明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教學方法
①運用典型材料作例證進行教學,以幫助學生對觀點的理解和把握。
②用正反對照的方法,對概念和觀點進行分析比較,以加深對觀念和觀點的理解和把握。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①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什么?
②什么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我們懂得了這一點,就應該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第三節 從容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1.主觀與客觀的含義
(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主觀、客觀的含義,教師歸納。)
意識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的東西,人們的思想則是主觀的東西,如理論、觀點、工作計劃、工程設計方案;法規條文,以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我們在工作中必須正確處理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到主觀符合客觀。
2.從實際出發的含義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如發表我們的看法,提出我們的觀點,制定我們的方針、政策,設計我們的計劃方案等。
3.為什么必須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全課的重點、中心,包括其含義和必要性。其含義是本節基本概念之一,是理解基本觀點的基礎,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學習本課的根本目的,本課的教育中心是“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宜以講述為主,穿插一些提問和議論,講述時要一層層地解釋清楚,并把教材所提供的事例具體化。先講主觀、客觀的含義,不必用規范的哲學語言表述,只要按課本具體解釋即可;再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最后說明“從實際出發”的要求。
關于為什么要從實際出發的三點要求,課本層次分明,“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是無產階級政黨證確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可通過楷體字的例子幫助理解。在教學中,無疑應以第三點的分析為重點。在講解三點理由前,可啟發學生思考“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哲學根據,講完三點理由后,還應從反面說明不從實際出發的危害。
(1)從具體工作來看,這是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
人們工作的對象,既是人們的認識對象,又是人們的改造對象。人們只有承認它的客觀性,從它的自身狀況屬性與規律出發,才能真正認識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我們不要去做那些確實辦不到的事情,但是經過努力,克服困難能夠辦到的事情,只要對人民有利,就應該從實際出發堅決辦好。
多媒體顯示:
在自然界和歷史的每一科學領域中,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
——恩格斯
提問:恩格斯的論斷說明了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恩格斯的論斷說明了人們無論是改造自然的活動還是改造社會的活動,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
(2)從黨的工作大局來看,這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
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內曾出現過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機會主義,使中國革命蒙受了重大損失。
憶一憶:中國現代史上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其出現原因是什么呢7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基本上不了解中國社會的實際,不了解中國的工人和農民,不懂得中國革命的規律,也沒有真正了解世界局勢的變化。
提問:“左”傾和右傾機會主義在認識上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如何理解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左”右傾機會主義在認識論上的共同特點是主觀認識脫離中國社會實際,主觀沒有正確地反映客觀,也就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而正確路線在認識上的特點是:主觀認識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并能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主觀正確地反映客觀。這叫做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可見主觀與客觀相統一還是相分離,成了正確路線和錯誤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無產階級政黨要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就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達到“具體的統一和歷史的統一”。
“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教學的難點。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分散難點。先說什么叫“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然后講什么叫“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再對“主觀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作出說明,指出其主要是指人的認識要符合客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情況,從不同的事物和變化發展的情況出發。
“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符合當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或事物)的實際。不同的國家、單位、事物是有差別的,人們的主觀認識要從具體“不同”之處的實際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或者叫變化了的實際),同一個國家、單位、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情況,只有從隨時變化著的情況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
“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句話選自毛澤東同志193O年5月撰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該文是毛澤東為了反對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當時在黨內有一些人認為上了書的就是對的。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執行上級的指示,"不作調查,而是冥思苦想地“想辦法”“打主意”。“純主觀地”瞎說一頓,因而毛澤東提出反對本本主義“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調查”,以“了解中國情況”。毛澤東這句話的哲學依據是,事物不依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性。這句話表明毛澤東堅持了一條正確的路線,即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這樣講的目的是為了正確地解決政治路線問題。
不僅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要從實際出發,而且正確地執行路線、方針、政策也要從實際出發。因為路線、方針、政策是全局性、普遍性的東西,各地區、各部門只有結合自己的實際來貫徹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在本地區、本部門收到實效。
提問:毛澤東為什么把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政策作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毛澤東提倡的工作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原則是從實際出發,因為,實際事物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只有了解了客觀存在的情形,才能在這個基礎上正確使用其它工作方法。從哲學理論上看,唯物論是基礎,辯證法和認識論如果是科學的,就必須以堅持唯物論為前提。
(3)從一般的哲學道理來看,這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發點
“想問題”和“辦事情”即“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人們按照一定的想法通過實踐去改變客觀事物的過程。
那么,從實際出發的哲學依據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人們活動要處理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想問題”是主觀意識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反作用于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所以人們活動的過程就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意識發生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是意識。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最重要的是物質世界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同時,人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物質并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因此,人們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須正確處理主觀與容觀的關系。如果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對這一關系處理不當,就會導致錯誤。
議一議:從主觀方面看,人們為什么犯錯誤?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要求聯系實際,不能就事論事,必須從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上去探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首先,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人們的日常活動中表現為客觀與主觀的關系。
其次,從主觀來講,由于人們的立場、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的不同,知識結構的不同,對事物的看法就可能發生錯誤的認識。從客觀來講,客觀實際往往是許多事實和許多方面的總和,并且客觀事物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由于客觀歷史條件和實踐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的制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可能發生片面性,也可能發生錯誤。
第三,過于強調主觀的作用,忽視了客觀事物規律的不可抗拒性;或者過于相信自己的主觀經驗,忽視了事物運動性和特殊性,都容易在實踐或認識中犯錯誤。
4.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
⑴要堅持從實際出發
提問:不從實際出發會怎么樣?
(讓學生根據教材第32頁第4自然段進行分析和歸納,教師略作總結。)
從實際出發的反面,是從主觀出發。在實際工作中主觀主義有兩種表現:一是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一是經驗主義。前者從書本上的個別詞句和結論出發,照搬照抄,到處亂套;后者從狹隘局部經驗出發,把感性經驗當成普遍真理,滿足于一孔之見。二者的共同點就是主觀認識脫離當時當地的客觀實際,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
給同學們講兩個小故事:
一個故事載于清朝方飛鴻的《廣談助》一書。說的是東家的岳母死了,全家準備前去祭奠,出行之前請私塾先生撰寫一篇祭文。私塾先生糊里糊涂,按照古書抄了一篇祭奠岳父的文章,交給了東家,東家人看出祭文的錯誤,責怪私塾先生,但這位私塾先生固執地說:“古書上寫的都是刊定過的,怎么會錯呢?只怕是他家里的人死錯了吧!”
另一個故事是初中語文課本上的,名叫《智子疑鄰》: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墻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的偷的。這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
提問:前一個故事說明什么?后一個故事說明什么?兩個故事有什么共同點?
前一個故事中的私塾先生犯了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錯誤; 后一個故事智子疑鄰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兩個故事所犯錯誤的共同點,就是主觀不符合客觀,都屬于主觀主義的錯誤。
⑵要反對主觀主義
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不是輕易而舉可以做到的。這是因為:
第一,客觀實際往往是許多客觀事實的總和,如果只以個別事實為出發點作判斷、去行動,那還不是真正從實際出發.
第二,客觀實際總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個方面就發表宏論,即使這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事實,也算不上從實際出發.
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做到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胡錦濤2003年7月1日在“三個代表”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
本框題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把辯證法的三大觀點運用于唯物論,體現了我們所學的是辯證的唯物論。盡管我們還沒有學辯證法,但是,可以在這里給學生點出來,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例如……”體現的是聯系;“又如……”體現的是全面;“再如……”體現的是發展。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切從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懂得了從實際出發的含義及其意義,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
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多媒體顯示)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發達的階段,農村尤其不發達。這一特點決定了黨的農村政策必須始終把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作為整個農村工作的中心。這說明( )
A.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B.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C.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D.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2.毛澤東說:“馬克思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
A.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B.一切從實際出發
C.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D.反對從主觀出發
黨的十六大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著眼于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實事求是的分析了黨的作風建設和現狀,明確提出了黨的黨的作風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核心問題、重要內容和落實措施。閱讀材料回答3—4題
3.要著眼于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必須做到 ( )
A.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B.加強“三個代表”地宣傳教育
C.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D.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的統一
4.從唯物論的角度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體現了 ( )
A.物質決定意識
B.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C.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D.意識對物質有決定作用
5.由于受“非典”的影響,我國政府對稅收政策進行了部分調整,對餐飲、娛樂、旅游、航空等受“非典”影響較大的行業,實行了減免稅費的政策和優惠政策。我國政府的這種做法,體現的唯物論道理是 ( )
A.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
B.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C.調整稅收政策的人大的決定權
D.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是我國對外貿易的目的
參考答案 :1.C 2.C 3.A 4.B 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