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選17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
一、課文悟讀
這篇祭文是作者祭奠一個30歲左右的侄子的文章。這樣一篇哀悼一個普通年輕人的短文竟然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
祭文一般總是贊頌死者的功業或德行,而本文盡脫窠臼,沒有一句贊頌的話(只是在文中順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純明”),專從骨肉至情方面下筆。文章主體部分從兒時生活寫起。作者3歲喪父,全靠兄嫂十二郎的父母撫養。這時家道中落,兩個名為叔侄、實同兄弟的孩子孤苦相依,“未嘗一日相離”,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接著寫作者成年之后,由于謀官求祿,宦海沉浮,所以行蹤飄泊不定,叔侄間別多聚少,可是關系并未疏遠,彼此都盼望著能夠長期相處,哪料十二郎過早天亡。然后作者又寫了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待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從內容上看,祭文寫的是一些親人之間的日,嵤拢珶o不蘊涵一片真情。正如文章結尾所言:“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主要是體會作者對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懷念之情。同時,要領會文章借助敘事進行抒情的一些特點。當然,文章調子比較低沉,并且夾雜著一些封建道德觀念。這是閱讀時需加注意的地方。
二、亮點探究
1.敘事于瑣細中見沉痛。
探究學習:本文作者在敘事時不是孤立地敘寫瑣事,而是善于把它們放在較寬闊的背景中來處理,以便于瑣細中見沉痛,于聯系中見深摯,比如十二郎英年早逝,這本身就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聯系到兩人從小孤苦相依,成年后別多聚少,再加上家世凄涼,作者“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現在孫輩中惟一的十二郎也和三兄一樣“不幸早世”,豈不是悲痛之情更加綿遠深重,催人淚下嗎?
本文的特點是直抒胸臆,但抒情又與敘事緊密結合,正如上述一樣,在絮絮切切地訴說家,嵤碌耐瑫r,感情也表達得曲折人微。再如作者寫與十二郎幼年時孤苦相依的一段艱難生活,寫的特別細致動人;而關于生死離別的反復重疊,說而又說的抒情,更顯出哀痛的至深至切。所以,與其說是作者在寫祭文,不如說他是在訴衷情。
2.運用多種手法抒發感情。
探究學習:本文雖說是直抒胸臆,但是,從寫作的角度看,作者還是運用了多種手法來將自己的感情抒發得酣暢淋漓:一是從自身幼年講起而又處處緊密聯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誼長;二是以“韓氏兩世,惟此而已”強調十二郎之死的慘痛之情;第三,不厭其詳地寫叔侄相會又離別的經過,悔恨自己不該為求祿而使暫時相別竟成永別,以此加深抒發失侄之痛;第四,設想自己年老體弱本應早死,將會使十二郎憂傷萬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對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發又加深一層;第五,因為悲痛之極而產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從死”,以此來擺脫痛苦,使感情的抒發到達頂峰;最后,作者以“嗚呼!汝病吾不知時”一段,將上述種種悲痛作一總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的哀痛之情。
3.借助文言虛詞表達思想感情。
探究學習:本文除了借助敘事來表達思想感情,還極其準確地借助虛詞來表達感情。以文章第5段為例:第5段一開始連用3個疑問句,引起下文層層抒發極度悲痛之情。句中3個“邪”表明作者難以接受十二郎之死的事實,反詰的語氣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震驚的程度。接下去幾句,“也”“乎”合用,寫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是啊,“吾兄之盛德”怎么會絕后呢?“汝之純明”怎么不能承受父親的福澤呢?為什么年輕力壯者早死而年老力衰者反而存在呢?但是,“東野之書”“耿蘭之報”為什么又在我身邊呢?5個帶“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寫出了作者哀痛不已的心情。最后,作者無力擺脫悲哀,只好歸咎到天、神、理、壽,表示出對這噩耗的萬般無奈。
文中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連用連詞和語氣詞的做法作用很大。第一可以加重語氣,使表達的感情更強烈;第二可以押韻和增強文章的節奏,從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三、選題設計
1.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見方法研究。
研究方法:
(1)泛讀名篇:《祭妹文》(袁枚)、《祭石曼卿文》(歐陽修)、《哀鹽船文》(汪中)。
(2)比較閱讀:袁枚的《祭妹文》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進行比較閱讀。
(3)初步歸納:a.回憶與逝者交往之事;b.設想自己本應早亡,反跌出對逝者的悲痛之情;c.對逝者后事的交待和安排等。
參讀篇目:
(1)同“方法(1)”。(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散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
2.“性靈”的內涵與寫性靈的標準。
研究方法:
(1)精讀名家作品:如楊萬里、姜白石的詩作,袁枚的散文以及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感知“性靈”就是創作要有真性情、真感情。
(2)比較分析:“性靈”派作家貴自然,反對做作;要推陳出新,反對仿古;要強調個性,反對隨俗同流;講求形式美,反對固定框子里的格調……可以此為標準來與其他流派的作品比較。
參讀書目:
(1)袁枚《隨園詩話》。
(2)郭沫若《讀隨園詩話札記》。
(3)何瓊崖《袁枚評傳》。
(4)《唐宋八大家名篇淺析》,湖南教育出版社。
[1]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2
【知識目標】
一、培養誦讀文言文的技巧與習慣,能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二、能借助工具書與上下文讀懂詞句,重點掌握詞語。
三、熟讀成誦,賞析本文邊訴邊泣的語言特點。
【能力目標】
一、借鑒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寫作手法。
二、培養在閱讀文本語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標】
一、體會感知本文抒發的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正確認識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重點難點】
一、讀懂詞句,掌握積累文言詞句,體會至真至誠的骨肉親情,是學習的重點。
二、品析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寫法,正確認識哀痛之中凄楚的人生感慨是難點。
【教學方法】誦讀法、品讀法
【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了解常識
1、韓愈
2、祭文格式及本文特點
二、整體感知
1、十二郎與韓愈是什么關系?作者對他的去世為什么如此悲痛?
2、在回憶中死者生前與作者的感情如何?最讓作者哀痛的事情是什么?
3、作者懷念死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三、基本知識的了解與掌握
〖結合《導學》“知識盤點”在文本中發現疑難詞句,并做相應的筆記〗
四、復述第一至第四語段,理解掌握重點詞句
【在誦讀與復述中啟發學生拓展思維,討論交流閱讀心得】
本文寫得至悲至痛,試思考作者在悲侄兒之死的同時,還抒發了哪些悲情?在首段中有哪些語詞概括了這些情感?
五、練習實踐
誦讀全文,鞏固詞句,增強語感,理解全文。
第二課時
一、復述第五至結尾重點語段,理解掌握重點詞句
【在誦讀與復述中啟發學生拓展思維,討論交流閱讀心得】
1、第五段主要抒發了對人生命運的怎樣感慨?作者在悲痛之余還有怎樣的情感?
〖感嘆人世無!苟鵁o奈〗
信——兄盛德夭其嗣,汝純明不蒙澤——未可信
其信然邪,其夢邪少強夭歿, 長衰全存
夢——東野之書,耿蘭之報在側——信然
天者誠難測,神者誠難明——理者不可推,壽者不可知
2、上段哪個語句與本段相呼應,而下文哪些語段與本段相呼應?
3、最后三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啟發引導從不同角度了解概括〗
對死者——祭拜亡靈,吊慰遺孤,力求改葬——撫養子女,以待余年
對自己——深感負疚,生不能共居,歿不能盡哀,魂不能相接——無意人世
【小結】無意人世卻責任未了,撫養遺孤又覺力不從心,這是何等的哀痛凄絕啊!
二、誦讀指導,品味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感
【誦讀提示】
正所謂“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確實,讀這篇祭文,我們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眼淚縱橫的模樣,還可 以聽到作者痛哭的聲音。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讀者被它所打動。宋代大作家蘇軾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可見 它感人之深。
〖小結〗
披文人情、以心相感,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的感情是深沉而復雜的,又豈能是一個“哀”字所概括得了的。
三、遷移練習
1、完成《導學》基礎訓練
1、口頭復述全文,發現疑難語句
第三課時
一、拓展遷移,探究思考
作者對親情、人生際遇變化的感慨對我們有什么啟發意義?(開放思維,各抒己見)
二、賞析品味,交流成果
【通過討論學習借鑒本文寫作特點】
1、〖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
2、〖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3、〖呼喚對話,如泣如訴,哀怨凄絕〗
4、〖語句重疊,多用排句,增強語勢〗
三、誦讀涵詠,鞏固理解
四、練習與遷移
1、重點語詞的聯系比較與歸類積累
2、翻譯重點語句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羞、世、斂、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虛詞(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關知識和本文破駢為散、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理解以情動人的文筆,分析敘事和抒情結合的寫法,從而領會此文散發出的濃濃悲情――親情真實的展示。
3、指導學生飽含感情的誦讀文章,培養學生感受悲劇美學魅力的能力和習慣。
重點難點:
1、鑒賞韓愈散文的敘事中抒情的特點;學習本文破駢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語言。
2、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祭文中悲傷凄婉的感情基調;并了解文言虛詞(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應抓住一個“情”字,梳理層次脈絡,強調預習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加深理解,從而學會在敘事中抒情。
2、積累重要的文言詞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的一段話:“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薄豆盼挠^止》評點此文:“ 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祭文中千年絕調。”可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動的祭文。
二、解題
1、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生活在中唐時期,是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他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并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敘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 , 抒發悲傷情感 , 悼念侄兒,寫得情真意摯、凄楚動人,很有特色,后人評價很高。
2、背景: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而后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老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后,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后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后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于是寫下這篇祭文。
3、釋題:祭文――也稱“悼詞”,通常是祭奠死者,抒發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種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內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簡介死者逝世情況(職務、時間、地點、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紹死者的生平事跡,評價死者的功德貢獻;最后向死者親屬表示吊唁慰問,號召生者學習死者的精神品質。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后人傳誦。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蕩,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
三、初讀,正字音,歸納落實文言知識點
四、再讀,整體把握
第一部分(1-3)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后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4-9)寫十二郎之死。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2.理清文章的感情思路。
提問:本文以抒情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有什么標志性詞語。
明確: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 11自然段,標志性詞語為段首“嗚呼”。
提問:本文并非連續抒情,而把難以抑止悲哀融于家常瑣事中,這種抒情的特點?
明確:本文感情的抒發是波浪式的。
、僮髡叱镣粗榉e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筆感情便禁不住噴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死歿南方”“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如今侄兒這童年的伙伴,“兩世”中的“一世”竟又離開人世,這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從中來?于是便自然引發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板書:悲情之始
、谧髡咴谑惚瘧K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轉入對三會三別的回憶之中。板書:三會三別
、垌n愈與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別,想起“少青歿而長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讀者仿佛看到作者淚流滿面地哭訴到:‘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嗚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無法否定的無可奈何,抒發了自古以來有過至悲至痛感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板書:疑訊之真
、芡ㄟ^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轉入低沉的敘述。推測侄兒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對侄兒后事、家務的安排及吊慰家屬等。 板書:推測死因.安排后事
、葑髡吆孟裨谙蛩勒咴捈页#氲街秲旱纳⒉、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責,悲憤再一次噴涌而出!氨松n者天,局其有極!”如果說先前之悲還只是悲侄兒之死,而此時已轉而為無限的悔恨和對不公平的上天的詛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無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板書:痛海之極
作者通過一些家,嵤,表達對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懷念。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悲起悲結,中間穿插了兩次敘述.抒悲憤是本文的主題,是茂盛枝葉,而敘述則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憶中不斷加深。這種波浪式的結構使作者的悉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傊 12 段環環相扣,以悲痛之情為線索組織全文,體現思路的發展,先回憶叔侄相依為命,感情至深,這是前提;接著圍繞侄兒的死敘寫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強烈的感情震蕩,為高潮奠定基礎;最后訴說自己的心跡,在慟哭長號中傷痛之情達到高潮。全文寫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讀后令人潸然淚下。
五、品讀,鑒賞特點
1、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思考:作者何以對侄兒的死悲慟欲絕?結尾的“言有窮而情無終”抒怎樣之情? 明確:為世間少有的哀情——-叔侄情深
。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師”;
。 3 )嘆未老先衰;( 4 )恨小病喪命;
。 5 )哀后輩孤苦;( 6 )疚喪葬難周。
2、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這種獨具特色的語言形式和語氣詞的運用,增強全文的感染力。本文讀來似叔侄二人之間,生者死者之間的無盡交談,語言形式獨具特色,文中多用重疊的語句和排比句,增強了語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的使用也增強了全文的感染力,多處接連不斷地連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語氣,強化情感,并使形為散體的這篇祭文,含有了韻味,節奏也更加頓挫有力,從而更能打動讀者。在這里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是使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緊緊融注在日常平凡瑣事的敘述之中。讓綿密深沉的主體情感,直接投射于與十二郎有關的生活細節之中,反復抒吐,與之融鑄成完整的審美意象,釋放出強烈、雋永的感情光芒。
3、破駢為散,自由多變的形式。
本文卻不拘格式,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后人傳誦。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難以抑制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和莫大哀痛。
總之,《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將誠摯的抒情與日,嵤碌臄⑹鼍o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達出對亡故親人的悼念和對人生浮沉離合的無限感嘆。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祭文的文體特征。
2、本文重點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體會它的感情真摯、催人淚下的特征。
教學重點
1、掌握這些文言虛詞:其、邪、也、乎、矣
2、注意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3、掌握成語形單影只、成家立業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教學任務:完成課文學習。
一、題解
十二郎,名老成,韓愈之侄,本為韓愈次兄韓介之子,出嗣給長兄韓會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稱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種文體。
二、寫作背景
韓愈幼年喪父,靠兄嫂撫養成人。韓愈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感情特別深厚。但成年以后,韓愈四處飄泊,下十二郎很少見面。正當韓愈官運好轉,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韓愈悲痛欲絕,寫下了這篇祭文。
三、內容結構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數,乃至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動人。文章語決反復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的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碧K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當然,這些說法帶有夸張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真情,卻是確定無疑。
全文開頭幾句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寫人之間的濃厚情誼。
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年時的孤苦相依;后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身。
第二部分(從“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寫十二郎之死。
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從“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四、鑒賞要點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常鎖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笔谷挠型搪晢柩手畱B,無夸飾艷麗之辭,為后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袁枚的《祭妹文》等開辟新徑。清代古文家劉大魁說:“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作者寫此文主旨不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三個方面。
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系。作者和十二郎,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悲痛達于極點。
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鄰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感的痛感。
3、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采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首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未定的心理狀態。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這一切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課時
補充閱讀
祭田橫文
韓愈
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東京,道出田橫墓下,感橫義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為文而吊之。其辭曰:
事有曠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為使余虛欠欷而不可禁!余既博觀乎天下,曷有庶幾乎夫子之所為?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當秦氏之失鹿,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擾擾,而不能脫夫子于劍钅芒?豈所寶之非賢?抑天命之有常?昔闕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茍余行之不迷,雖顛沛其何傷?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陳辭而薦酒,魂仿佛而來享。
對照課文閱讀這篇祭文,下列解說與理解錯誤的一項是(C)
A兩篇文章同是祭文,都是通過祭奠寫文寄托哀思的抒情文章。作為祭文,開頭結尾都有表示祭讀祭奠神靈的語句,都是祭奠活動的輔助手段。
B從文章抒發的感情來看,二者有相近之處。課文中有對十二郎的哀悼,也有對自己境遇的傷感,本文也是結合自己久不被任用,仕途失意的際遇,抒發自己的郁悶失落,懷才不遇的感慨。
C從文章形式來看,課文中整散兼用,句式多變,富有氣勢,節奏錯落有致,通篇不講押韻,側重于反復的感嘆與抒情。本文則形式短小,句式較為整齊,本文基本上押同一個韻,讀來朗朗上口,氣韻連貫,筆法靈活。
D表達手法上,課文以抒情為主,在敘述的基礎上抒情,中間也有議論,如對天理不公的指控,但其目的仍是為抒情服務。本文則重在抒情和議論,通過對田橫英雄失意以死保節事例的分析和與孔子的對比,來抒發自己的失意傷感之情,表明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
教學后記
附《祭十二郎文》賞析
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該文在我國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名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韓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稱為十二郎。韓愈與十二郎從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長安(今西安)任監察御史的韓愈驟聞十二郎死訊,悲不自勝,痛悼萬分。在這種巨大的感情壓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卻一改過去慣例,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蕩,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在這里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是使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緊緊融注在日常平凡瑣事的敘述之中。讓綿密深沉的主體情感,直接投射于與十二郎有關的生活細節之中,反復抒吐,與之融鑄成完整的審美意象,釋放出強烈、雋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開頭形式。作者抑制著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開頭,為全文拉開序幕。作者的筆觸,以對過去的回憶為起點,“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韓愈三歲時喪失雙親,跟隨長兄韓會夫婦生活。后韓會由起居舍人貶為韶州刺史(治所廣東省曲江縣),不久死于任上,韓愈始十歲。文章選擇記敘了韓愈與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因三兄皆早世,嫂“撫汝指吾”感嘆“韓氏兩世,惟此而已”等充滿坎坷、辛酸的生活境況、情形,充滿感情地說明了叔侄二人從兒時孤苦相依發展起來的特殊深刻關系,以及兩人在韓門“承先人后”的獨特地位。作者飽經滄桑的筆調挾帶了身世、家世之悲來悼十二郎,令人在一開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綿遠深重。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5
18
●從容說課
明代茅坤評《祭十二郎文》為“祭文中千年絕調”!豆盼挠^止》也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
韓愈幼年喪父,靠哥嫂撫養成人。韓愈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感情特別深厚。但成年后,韓愈四處漂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正當韓愈官運好轉,有可能與十二郎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他的噩耗。韓愈悲痛欲絕寫下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著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復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沒有鋪排,也沒有張揚,作者善于融抒情于敘事之中,在對身世、家庭、生活遭際樸實的敘述中,表現出對兄嫂與侄兒深切的懷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教學過程中,了解課文融抒情于敘事的特點,把握文章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體會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學習的重點。本文篇幅較長,敘事較為紛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轉折,是學習的難點。應加強預習,反復誦讀,斟酌文字,加深理解。抓住貫注全文的一個“情”字,疏理文章層次、脈絡,以簡馭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文言詞句。文言實詞:孤、怙、孥、薨、輟、嗣、蒙、窆、尤等。文言虛詞: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賓語前置) “嗚呼!其信然矣”(感嘆)等。
2.了解祭文的有關知識及本篇祭文破駢為散、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
能力目標
1.掌握本文敘事和抒情緊密結合的寫作方法。
2.體會遣詞用字的妙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領會此文散發出的濃濃悲情。
3.指導學生飽含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反復朗讀,達到理解文意并背誦部分段落的目的。
4.培養學生感受悲劇美學魅力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鑒賞本文,讓學生體會作者融于字里行間的至真至切的親情。
●教學重點
1.鑒賞韓愈散文的敘事中抒情的特點。
2.學習本文破駢為散、不拘常格的語言形式。
3.反復誦讀,體會文章悲傷凄婉的感情基調。
●教學難點
體會“邪”“也”“乎”“矣”等虛詞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復誦讀,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應有的感情波瀾。
2.討論法。討論文中的關鍵內容及韓愈散文的藝術特色。
3.辯論法。通過正反方辯論的形式,體會《祭十二郎文》的現實意義。
4.比較法。比較本文與其他祭文的異同。
●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劢虒W要點]
1.介紹作者及文體。
2.朗讀課文,積累字詞句。
3.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本文的抒情色彩。
。劢虒W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上高中后,我們已學過兩篇祭悼之文(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的《巴爾扎克葬詞》。這兩篇文章都是從理性的角度對逝者的一生進行了高度的評價,而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的《祭十二郎文》卻是完全從感性的角度,用邊泣邊訴的方式,抒發了韓愈對侄兒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稱韓昌黎。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貞元十八年(802)入煙子博士、監察御史,因議賑關中旱,貶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后入為國子博士,累官至中書舍人、刑部侍郎。819年,因上《論佛骨表》貶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長安,歷任國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
在文學上,他領導了著名的古文革新運動,反對浮艷華美的駢文,恢復散句單行、自由樸實的秦漢散文藝術,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礎,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駢為散的祭文。
2.文體介紹及本文與一般祭文的區別
。1)祭文(悼詞)一般先簡介死者逝世情況(職務、時間、地點、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紹死者生平事跡,評價其功德貢獻;最后向死者親屬表示吊唁慰問,號召生者學習死者的品質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傳統祭文,又不同于韓愈本人撰寫的其他大量的哀辭、祭文、銘狀、碑志。那些都是應約而寫,是念給生者聽的。而本文不為發表,是作者面對死者敘往事訴衷腸的肺腑之言,正所謂“未嘗有意為文”卻達到了“文無不至”的境界!都t樓夢》中“寶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兒誄》就屬于這種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3.關于寫作時間
又云:“去年,東野往,吾書于汝!鄙w貞元十八年(802)有《送孟東野序》,則是年為十九年(803),此文必其秋冬作。十二月則公謫陽山矣。
(馬其昶、馬茂元《韓昌黎文集校注》第336頁)
注:《文苑英華》定寫作時間為“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誤。下文有“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語,而祭文又作于得老成死訊后七天,不可能是五月二十六日。時韓愈于京師長安任監察御史,十二郎死于宣州家中。
(《語文學習》XX年11月,作者何銘)
三、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
。1)聽讀。放古典音樂,教師伴隨著音樂有感情地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感情的起伏變化。
。2)誦讀。學生齊讀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準確性。
出示投影:
、龠x出下列注音正確的一項( )
a.及長(chánɡ) 長者存(zhǎnɡ) 尚饗(xiǎnɡ)
b.不省所怙(shěnɡ) 省墳墓(xǐnɡ) 窆不臨其穴(biǎn)
c.殞其生(yǔn) 夭其嗣矣(cí) 丞相薨(hōnɡ)
d.汴州(biàn) 歸取其孥(nú) 歿南方(mò)
、谥赋鱿铝凶中螞]有錯誤的一項( 。
a.萬剩之公相 b.零叮孤苦 c.銜哀致誠 d.如耽蘭之報
參考答案:
①d(a.及長zhǎnɡ;b.不省所怙xǐnɡ;c.夭其嗣矣sì。)
、赾(a.!;b.叮——。籨.耽——耿。)
2.學生自由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注釋詞語,歸納特殊句式)
(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親。
不省所怙:依靠!对娊•小雅•蓼莪》有“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為父母的代稱,所怙,即指父親。
請歸取其孥:妻子和兒女的統稱,即指家屬。
丞相薨:古代稱王侯死叫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員死亡也叫薨。
輟汝而就:停止,這里指離開。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
不克蒙其澤乎:承受、蒙受。
窆不臨其穴:葬時下棺入穴。
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賓語前置句。
其又何尤:賓語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選擇疑問句。
嗚呼!其信然矣:感嘆句。
3.自由發問,提出問題由師生共同解決。
四、理清思路,體味抒情色彩
1.問題: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為哪幾部分?
討論后明確:全文除首尾兩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間按“生前—身死—死后”來組織文章。第一段交代祭奠時間、祭奠對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語結尾。中間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寫侄兒生前與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親情,為后文抒情作鋪墊。第二部分(4~9段)寫侄兒身死情況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兒死后安排,包括守喪、遷葬、撫養侄兒子女的情況,自責之情令人動容。
2.指導誦讀。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集體朗讀第5、10兩個抒情段。
明確: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兒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連用了三個“邪”字,三個“也”字,三個“乎”字和五個“矣”字來抒發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誦讀時應讀出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感情來。
。ń庹f:本文在寫法上采用了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為2、5、10、11自然段,有標志性的詞語,即段首的“嗚呼”,敘述穿插于其間。多朗讀,體味抒情色彩,為鑒賞作鋪墊。)
五、課堂小結
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絕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應多讀課文,本節課的目的就是在反復誦讀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學習了文章邊訴邊泣、波瀾起伏的特點。
六、布置作業
1.課下自學《語文讀本》所選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和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這兩篇文章與《祭十二郎文》都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閱讀時請注意體會。
2.熟讀課文,背誦從“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到“而壽者不可知矣”和“嗚呼!汝病吾不知時”到“如此而已”兩部分。
3.揣摩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體會它們在表達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6
文
[教學要點]
1.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融于字里行間的至真至切的親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1.教師范背。
2.學生集體背誦。
3.抽查學生背誦。
二、體會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感人效果
1.提問:文章從哪些方面寫了韓愈的家境身世?請從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
指定一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多媒體顯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在孫惟汝,在子惟吾”。
。2)為謀生聚少離多:“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汝來省吾,止一歲”,“吾去汴州,汝不果來”,“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來”。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我自今年來,蒼蒼者欲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欲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
2.提問:本文以抒情為主,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標志性的詞語。
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引導。
明確: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標志性的詞語為段首的“嗚呼”。
3.提問:本文并非連續抒情,而是把難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嵤轮,試分析這種抒情的特點。
學生分小組討論后發言,教師歸納。
明確:本文感情的抒發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積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筆感情便禁不住噴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如今侄兒這童年的伙伴,“兩世”中的“一世”竟又離開人世,這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從中來?于是便自然引發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
。2)作者在抒悲慘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轉入對自己同侄兒的三會三別的回憶之中。
。3)韓愈與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別,想起“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讀者仿佛看到作者淚流滿面地哭訴:“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嗚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無法否定的無可奈何,抒發了自古以來有過至悲至痛感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
。4)通過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轉入低沉的敘述。推測侄兒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對侄兒后事、家務的安排及吊慰家屬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話家常,但想到侄兒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責,悲情再一次噴涌而出!氨松n者天,曷其有極!”如果說先前之悲還只是悲侄兒之死,而此時已轉而為無限的悔恨和對不公平的上天的詛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無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全文悲起悲結,中間穿插了兩次敘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題,是茂盛枝葉,而敘述則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憶中不斷加深。這種波浪式的結構使作者的悲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4.提問:本文寫得至悲至痛,試思考作者在悲侄兒之死的同時,還抒發了哪些悲情?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引導。
明確:(1)悲嘆家族人丁不興。封建社會門第家族觀念極強。韓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濃厚的儒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他,而人丁不興,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員。然而父母早亡、兄歿南方、兩世一身等久已令他體會到家境凄涼之悲了,而如今侄兒又撒手西去,兒子、侄孫尚年幼,韓氏能支撐門面的只有韓愈自己,家族之事連個商量之人也找不到。這無限的孤獨怎不使他悲從中來,進而想到“無意于人世”呢?
(2)悲嘆自己仕途失意。韓愈19歲便離家到京城求發展,但卻多次應考落第,25歲中進士后還要到處請求權貴援引舉薦(如《與于襄陽書》),29歲才開始入仕途。到35歲寫作本文之時的幾年間,卻輾轉遷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處漂泊。他飽讀詩書,才華出眾,卻不得施展,內心自然郁郁寡歡,而此時又得侄兒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蘊含了自身無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5.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在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敘述中抒發悲情的?
同桌共同討論后明確:作者寫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稱頌死者,而在于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緊緊圍繞著叔侄間生離死別這個中心,選取那些值得懷念、憂戚,或感到遺憾的生活瑣事,寫來如敘家常,充滿著生活氣息,讓人深感真實、可信。作者又不是純客觀地敘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敘述中,側重抒寫自己的無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遺憾、內疚之情來敘事,敘事中處處含情,使得敘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運用第一人稱的方便,盡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傾注到敘事之中,寫得如泣如訴。
三、藝術手法的體現
提問:本文作為一篇優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歸納藝術手法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思考后明確:1.破駢為散、自由多變的形式。祭文是一種古老的文體,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韻文或駢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韓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韻文和駢文的框框,用純凈的散文體自由抒寫。為人們用祭文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2.強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瑣事為依托,抒發了作者對侄兒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復直抒的方法,讓人讀其文能想見其為文時邊哭邊寫、痛不欲生的情狀,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
3.語言樸素自然,不事雕飾。《古文觀止》評此文:“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韓愈寫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為了傾吐自己的真情,邊訴邊泣,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筆隨,字字句句皆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毫無雕飾之痕跡。
四、組織學生探究性學習
辯題:商品經濟時代還要不要親情
1.學生推薦兩個小組作為辯論雙方。
正方觀點:親情、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任何時候都不可丟。
反方觀點:商品經濟時代,適者生存,不能因親情阻礙了前進的步伐。
2.雙方稍作準備后辯論開始。
參考內容:
正方: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尊老愛幼、親情友愛是傳統美德,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不能丟的。試想一個丟掉傳統不顧社會輿論的人,即使有經濟頭腦,他在現實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難行的。因為丟掉親情,就意味著冷酷無情,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站不住腳的。因此要想在經濟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樹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丟掉親情。
反方:親情固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商品經濟時代,時間是金錢,效率是生命,商場如戰場。如果一個人一味地顧及親情,就會為親情所累。試想一個企業,如果大部分人員都是親戚朋友,那該是一個什么樣子呢?員工犯錯不能說,違規不能裁,沒有憂患意識,沒有競爭意識,這樣的企業怎能立于不敗之地呢?因此在商戰中,要想有所作為,就不能為親情所累。
五、課堂練習
出示投影:
背誦課文,填空并翻譯下列各句。
1.嗚呼!其 邪?其 邪?其 邪?
2.吾兄之 乎?汝之 乎?
3.所謂 ,而 。所謂 ,而 。
4.一在 ,一在 ,生而 ,死而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 ,“ ”!
5.生不能 ,歿不能 。
參考答案:
1.信然 夢 傳之非其真 是真的這樣呢?還是在做夢呢?還是這傳來的消息不可靠呢?
2.盛德而夭其嗣純明而不克蒙其澤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絕后了嗎?你(那么)純正聰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澤嗎?
3.天者誠難測神者誠難明矣理者不可推壽者不可知矣這正是所謂蒼天確實難以揣測,而神意實在難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謂天理不可推求,而壽命的長短無法預知!
4.天之涯地之角影不與吾形相依魂不與吾夢相接彼蒼者天曷其有極一個在天涯,一個在地角。你活著的時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靈也不在我的夢中顯現,又能抱怨誰呢?天啊,(我的悲痛)哪里有盡頭呢?
5.相養于共居撫汝以盡哀活著的時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顧,死的時候沒有撫尸痛哭。
六、課文總結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身體力行,在寫作本文時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駢文形式,破駢為散,通過自由抒寫的散文形式,盡情地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開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們應學習韓愈的創新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第5、10自然段。
2.從本文的思想感情或藝術手法角度寫一篇200~300字的賞析短文。
●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引子(1段)
與十二郎的骨肉親情(2~3段)
祭十二郎文 十二郎之死(4~9段)
吊慰死者,告以其身后之事(10段)
結尾(11段)
生字:怙歿孥薨遽殞窒饗
多音字:喪長者省乘
重點實詞:銜致就果克吊尤
第二課時:
●延伸閱讀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祭妹文(節選)
袁 枚
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綿惙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游,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后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1.加點詞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汝又慮戚吾心 戚:qī
b.及至綿惙已極 惙:chuò
c.四支猶溫,一目未瞑 瞑:mínɡ
d.又卒難明也 卒:cù
2.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 吊:悼念死者。
b.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 訣:訣別。
c.共汝籌畫也 籌:計策,計謀。
d.然則抱此天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憾:遺憾。
3.指出加點字作介詞的一項( 。
a.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b.以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c.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
d.窮予生光陰以療梅也哉
參考答案:
1.d(卒zú。)
2.c(籌:謀劃,動詞。)
3.a(a項介詞“在”,其余均為表目的的連詞。)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7
教學任務:
1.基礎知識目標:以情動人的文筆,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準確反映筆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標:親情——真實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養目標: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
教學重點:
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在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之后,讓學生找出敘述作者親情的語句,進而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抒情的目的。
教學難點:
祭文的情感。
教學方法:
反復誦讀的新授課。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導入: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世界最美的墳墓》等優秀的外國祭文,讓我們領略了他們的文化特色,今天我們來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頗受褒揚的祭文樣式——
板書課題——《祭十二郎文》
三、介紹作者和該文的評價——
韓愈簡介
1.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秀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并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歐陽修、“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明清兩代歸有光、唐順之、方苞、姚鼎等許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繼承了韓柳的文學傳統或受其明顯的影響在各自的散文創作中取得輝煌成就。.
2.韓愈在散文創作中,實踐了他的文學主張寫了大量的政論、贈序、雜說、祭文、墓志銘,他的議論文很少引經據典地說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手法,寫得很有說服力,《師說》是典型一例;記敘文也十分生動,寫人、記事狀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敘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抒發悲傷情感,悼念侄兒,寫得情真意摯、凄楚動人,很有特色,后人評價很高。
3.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而后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圭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后,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后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后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于是寫下這篇祭文。
4.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該文在我國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名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
5.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為祭文,因為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為后人傳誦的不多。但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后人傳誦。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蕩,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
課文分析
(一)閱讀講析
1.鑒賞古代散文,要強調朗讀,要以閱讀為基礎。讀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進作者創造的意境,聯想想象,體會作品內涵,與作者同悲同喜。
2.講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寫祭文的時間,叔侄關系、遠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稱寫法,如與亡者銜哀面語,雖說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飽含深情至哀,確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調。第2自然段訴說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嘗一日相離”,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憶與十二郎離別后的三次見面和三次見面未果的經歷,痛惜成年后二人離聚不定,竟成永訣,為此抱恨終身。第4自然段哀嘆自己未老先衰本該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強,不該早死而竟死,兩相對照極度悲哀。第5自然段傾訴自己遭受巨大打擊精神恍惚,對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慘烈心情。第6段表達自己希望“從汝而死”,死后與侄兒相見的愿望,傾訴視死為幸的至悲至痛第7自然段聯想到自己的和侄兒的孩子,說他們難以健康成長,悲痛至極連忌諱和不吉利都不顧及了。第8自然段推斷侄兒猝然而死的病由,傾訴自己“未始以為憂”的痛悔之情。第9自然段推測侄兒的死期,傾訴自己不能確知侄兒死期的悲哀。第10自然段吊慰遺孤,為侄兒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兒在天之靈。第11自然段為侄兒的死而歸罪自己,慟哭長號,告訴侄兒自己已是萬念懼灰,僅存替侄兒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12自然段全文結束,“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為侄兒的死而痛傷不已!
全文12段環環相扣,以悲痛之情為線索組織全文,體現思路的發展,先回憶叔侄相依為命,感情至深,這是前提;接著圍繞侄兒的死敘寫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強烈的感情震蕩,為高潮奠定基礎;最后訴說自己的心跡,在慟哭長號中傷痛之情達到高潮。全文寫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讀后令人潸然淚下。
(二)鑒賞要點
對于本文,我們可以抓住以下幾個要點進行鑒賞。
設疑:作者何以對侄兒的死悲慟欲絕?結尾的“言有窮而情無終”舒怎樣之情?
明確:為世間少有的哀情——(1)悲家事不幸;(2)悔“旅食京師”;
。3)嘆未老先衰;(4)恨小病喪命;
。5)哀后輩孤苦;(6)疚喪葬難周。
2.在深沉的敘事中傾瀉情感。
侄兒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涼,父母早逝全賴兄嫂撫養,自己的孤獨全憑有侄兒相依相慰;侄兒死后,其子女幼小無依而自己未老先衰,萬念懼灰。一幕幕一樁樁,回憶過去,面對現實,敘述時不加修飾,不做渲染,訴說瑣事顯得平淡,但字字句句發自骨肉至情,真實而且深沉。在深沉的敘事中融著作者奔流起伏而傾瀉的悲傷之情。開篇是含著眼淚的訴說,進而嗚咽抽泣,進而淚流滿面,安排侄兒身后事時已是號淘痛哭,直到罪己責己已竟是頓足捶胸,呼天搶地了。在情感的傾瀉中,有懷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窮而情不可終”仍是悲哭不已?梢韵胍,作者一面哭一面寫,一面寫一面哭,一邊敘述一邊抒情,百思縈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淚下。 祭十二郎文教案
3.汝吾相稱,如對談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贊頌死者的功德,評說死者的一生,實際上是講給活人聽,敘事難免夸飾,抒情難免不實在。本文卻敢于打破常式,寫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與自己關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兒,抒發了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稱,像是與侄兒對談面語,異常真切。開篇一個“告”字,讓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當面訴說,而亡者也正側耳傾聽:敘家,嵤氯缗c久別的侄兒共憶往事;推測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對;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猶如共同商量,撫背安慰;說起心中的惶惑,不時發出感問,真恨不得十二郎當面給予回應,聽著二人說話,我們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會與作者一起捶胸頓足,慟哭不止的。難怪本文被稱為“至情”之作而千古傳誦。
4.獨具特色的語言形式和語氣詞的運用,增強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讀來似叔侄二人之間,生者死者之間的無盡交談,語言形式獨具特色,文中多用重疊的語句和排比句,增強了語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的使用也增強了全文的感染力,多處接連不斷地連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語氣,強化情感,并使形為散體的這篇祭文,含有了韻味,節奏也更加頓挫有力,從而更能打動讀者。
在這里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是使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緊緊融注在日常平凡瑣事的敘述之中。讓綿密深沉的主體情感,直接投射于與十二郎有關的生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并理解文中貫穿始終的悲情,了解本文“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
2.體會語助詞在表現作者的心理歷程和情感的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生的不幸往往成就文學的大幸,這是文學史上非常殘酷的事實。唐貞元十九年,36歲的韓愈在京城驚聞噩耗,侄兒老成病死異鄉,悲不能已。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寫下一篇祭文告慰十二郎之靈。
二、梳理概括
以四字短語的形式梳理概括各段內容(首尾段除外),檢查學生預習學案完成情況。
三、研讀悟情
1.讀2、3、4段,字里行間流露出韓愈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
悲悔
如:
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
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2.這種悲情還能在后文哪些地方體會到?快速讀一讀,找一找。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無一事不悲,無一字不悲。
四、賞讀品情
確定本文中情感抒發的`高潮部分:第五段第十一段
1.賞讀第五段
賞讀要點:語助詞的使用,強化了情感,表現出作者的心理歷程和情感的起伏:由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何其痛也。
誠如費袞在《梁溪漫志》中所云,《祭十二郎文》中語助詞“反復出沒,如怒濤驚湍,變化不測,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2.賞讀第十一段
賞讀要點:本段多用駢句、排句,鋪陳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有如天雨之傾盤。情感上韓愈由怨天轉為責己。
四課堂小結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祭十二郎文》之所以流傳千古而不衰,永遠給我們帶來心靈的震撼,都源于一個“情”字。誠如《古文觀止》所言,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學習通過日常瑣事的記敘表達對亡人的痛惜和懷念之情的寫法。
2.通過本文的學習,掌握祭文的寫法。
3.學習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以及常見的文言現象。
教學重點:在敘事中抒情的寫法。
教學難點 :祭文的寫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分析理解導讀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
由韓愈的《馬說》《師說》;或“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名言引入新課教
學。
二.韓愈和他的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常自謂“郡望昌黎”,故世稱“韓
昌黎”;因晚年曾為吏部侍郎,故也稱韓吏部。韓愈倡導的顧問運動及其作品對我國古代散
文的發展有深淵的影響。他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對六朝以來的單純追求形式美的駢儷文
章;語言要新穎流暢,“唯陳言之務去”,對古文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其散文與柳宗
元齊名,并稱“韓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馬說》《師說》等。
三.寫作背景:
韓愈三歲喪父母,由兄嫂撫養成人,他和十二郎雖為叔侄,實際如同兄弟,從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特別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絕,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憶。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涼,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撫養,從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
的種種情景都一齊涌上心頭;自己的衰病,子孫輩的幼小,這是眼前必須正視的現實。所有
這一切,匯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萬端,百思縈集,情不能已,因而寫成此文。
四.朗讀課文:正音正句讀。
1.給下列詞語注音:
不省( )所怙( )、歿( )死、汴( )州、孥( )、薨
。 )
嗣( )位、殞( )生、奴婢( )、窆( )、尚饗( )潁
。 )水
2.給下列句子斷句:
、傥釙r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
、劢裎崾菇ㄖ屑廊,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導析
1.一詞多義辨析
①致
A 乃能銜哀致誠 B 致敬亭于幕府
C 將成家而致汝 D 何意致不厚
E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F 老婦前致詞
G [蔣]干還,稱瑜雅量高致
②就
A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 B 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
也
C 指物作詩立就 D于是荊軻就車而去
、壑
A 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佯狂不知所之者 D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E 告汝十二郎之靈
、苁
A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 B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C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D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
、萆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師 B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C 至舍,四支僵不能動 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
避之
E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F 屋舍儼然
2.理解文化現象
、偌靖赣勅陠手呷 ②告汝十二郎之靈
③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 ④請歸取其孥
、菝髂,丞相薨 ⑥萬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義。
1.概括這三段的意義:
答:第一段敘述我聽聞侄兒去世準備祭奠的經過;第二段書寫身世與家世之不幸的孤苦無
依;第三段敘述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表現自己的悔恨和遺憾。
2.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為紀念十二郎,為什么要寫自己的身世?
答:是為了表現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間的深厚親情,從而表達自己的深深思念。
3.這幾段總體是為了突出什么意義?
答:突出與十二郎的深厚情誼,即雖為叔侄,實為兄弟。
六.作業 :朗讀課文,翻譯前三段。
第二課時
一.分析四~六段。
。ㄒ唬⿲
1.一詞多義辨析:
、倨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其后四年,而歸視汝
C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 齊國其庶幾乎
E 汝其善撫之
②信
A 其信然邪?其夢邪? B 愿陛下親之信之
C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D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
盡心中無限事
E 煙濤微茫信難求
、廴
A 嗚呼!其信然矣! B 雖然,我自今年
來
C 吳廣以為然 D 然不自意
能先入關破秦
④窮
A 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B欲窮千里目,更上
一層樓
C固將愁苦而終窮 D孤燈耿霜夕,窮
山讀兵書
2.詞類活用
、偈菇ㄖ羞h具時羞之奠 ②遇汝從嫂喪來葬
、鄱瓯o涯之戚也 ④其傳之非其真邪
、菸嵝种⒌露财渌靡 ⑥入之純明宜業其家者
、呱n蒼者欲化而為白矣 ⑧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
3.區別古今意義:
①明年,丞相薨 ②去年,孟東野往
、鄱l蒼蒼,而齒牙動搖 ④未可以為信也
、輲缀尾粡娜甓酪 ⑥其無知,悲不幾時
。ǘ┓治龆温湟饬x:
1.概括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嘆命運不公,痛惜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現對十二郎的深沉的
思念。
2.第四段寫的痛惜諸兄之死,與本文主旨有何關系?
[1] [2] 下一頁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以情動人的文筆,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準確反映筆者 思想境界。
2、 思想教育目標:親情——真實 情感的展示。
3、 能力培養目標: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
教學重點:
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在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之后,讓學生找出敘述作者親情的語句,進而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抒情的目的。
教學難點:祭文的情感。
教學方法:反復誦讀的新授課。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世界最美的墳墓》等優秀的外國祭文,讓我們領略了他們的文化特色,今天我們來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頗受褒揚的祭文樣式。
二、板書課題—— 《祭十二郎文》
三、介紹作者和該文的評價:
韓愈簡介: 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秀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并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歐陽修、“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明清兩代歸有光、唐順之、方苞、姚鼎等許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繼承了韓柳的文學傳統或受其明顯的影響在各自的散文創作中取得輝煌成就。
韓愈在散文創作中 , 實踐了他的文學主張寫了大量的政論、贈序、雜說、祭文、墓志銘 , 他的議論文很少引經據典地說教 , 而是以形象化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手法 , 寫得很有說服力 , 《師說》是典型一例;記敘文也十分生動 , 寫人、記事狀物都很感人。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敘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 , 抒發悲傷情感 , 悼念侄兒,寫得情真意摯、凄楚動人 , 很有特色,后人評價很高。
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而后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圭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后,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后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后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于是寫下這篇祭文。
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該文在我國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名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為祭文,因為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為后人傳誦的不多。但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后人傳誦。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蕩,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
四、讀文——( 20 分)
。ㄒ唬╅喿x講析
1、鑒賞古代散文,要強調朗讀,要以閱讀為基礎。讀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進作者創造的意境,聯想想象,體會作品內涵,與作者同悲同喜。
2、講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交代了寫祭文的時間,叔侄關系、遠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稱寫法,如與亡者銜哀面語,雖說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飽含深情至哀,確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調。
第 2 自然段訴說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嘗一日相離”,情同手足。
第 3 自然段回憶與十二郎離別后的三次見面和三次見面未果的經歷,痛惜成年后二人離聚不定,竟成永訣,為此抱恨終身。
第 4 自然段哀嘆自己未老先衰本該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強,不該早死而竟死,兩相對照極度悲哀。
第 5 自然段傾訴自己遭受巨大打擊精神恍惚,對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慘烈心情。
第 6 段表達自己希望“從汝而死”,死后與侄兒相見的愿望,傾訴視死為幸的至悲至痛。
第 7 自然段聯想到自己的和侄兒的孩子,說他們難以健康成長,悲痛至極連忌諱和不吉利都不顧及了。
第 8 自然段推斷侄兒猝然而死的病由,傾訴自己“未始以為憂”的痛悔之情。
第 9 自然段推測侄兒的死期,傾訴自己不能確知侄兒死期的悲哀。
第 10 自然段吊慰遺孤,為侄兒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兒在天之靈。
第 11 自然段為侄兒的死而歸罪自己,慟哭長號,告訴侄兒自己已是萬念懼灰,僅存替侄兒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 12 自然段全文結束,“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為侄兒的死而痛傷不已。”
全文 12 段環環相扣,以悲痛之情為線索組織全文,體現思路的發展,先回憶叔侄相依為命,感情至深,這是前提;接著圍繞侄兒的死敘寫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強烈的感情震蕩,為高潮奠定基礎;最后訴說自己的心跡,在慟哭長號中傷痛之情達到高潮。全文寫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讀后令人潸然淚下。
。ǘ╄b賞要點
對于本文,我們可以抓住以下幾個要點進行鑒賞。
1、設疑:作者何以對侄兒的死悲慟欲絕?結尾的“言有窮而情無終”舒什么樣的情?
明確:為世間少有的哀情——
。 1 )悲家事不幸;
( 2 )悔“旅食京師”;
。 3 )嘆未老先衰;
。 4 )恨小病喪命;
。 5 )哀后輩孤苦;
。 6 )疚喪葬難周。
2 、在深沉的敘事中傾瀉情感。
侄兒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涼,父母早逝全賴兄嫂撫養,自己的孤獨全憑有侄兒相依相慰;侄兒死后,其子女幼小無依而自己未老先衰,萬念懼灰。
一幕幕一樁樁,回憶過去,面對現實,敘述時不加修飾,不做渲染,訴說瑣事顯得平淡,但字字句句發自骨肉至情,真實而且深沉。
在深沉的敘事中融著作者奔流起伏而傾瀉的悲傷之情。開篇是含著眼淚的訴說,進而嗚咽抽泣,進而淚流滿面,安排侄兒身后事時已是號淘痛哭,直到罪己責己已竟是頓足捶胸,呼天搶地了。
在情感的傾瀉中,有懷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窮而情不可終”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見,作者一面哭一面寫,一面寫一面哭,一邊敘述一邊抒情,百思縈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淚下。
3、汝吾相稱,如對談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贊頌死者的功德,評說死者的一生,實際上是講給活人聽,敘事難免夸飾,抒情難免不實在。
本文卻敢于打破常式,寫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與自己關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兒,抒發了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稱,像是與侄兒對談面語,異常真切。
開篇一個“告”字,讓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當面訴說,而亡者也正側耳傾聽:
敘家,嵤氯缗c久別的侄兒共憶往事;
推測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對;
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猶如共同商量,撫背安慰;
說起心中的惶惑,不時發出感問,真恨不得十二郎當面給予回應,聽著二人說話,我們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會與作者一起捶胸頓足,慟哭不止的。難怪本文被稱為“至情”之作而千古傳誦。
4 .獨具特色的語言形式和語氣詞的運用,增強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讀來似叔侄二人之間,生者死者之間的無盡交談,語言形式獨具特色,文中多用重疊的語句和排比句,增強了語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的使用也增強了全文的感染力,多處接連不斷地連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語氣,強化情感,并使形為散體的這篇祭文,含有了韻味,節奏也更加頓挫有力,從而更能打動讀者。
在這里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是使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緊緊融注在日常平凡瑣事的敘述之中。讓綿密深沉的主體情感,直接投射于與十二郎有關的生活細節之中,反復抒吐,與之融鑄成完整的審美意象,釋放出強烈、雋永的感情光芒。
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開頭形式。作者抑制著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開頭,為全文拉開序幕。
作者的筆觸,以對過去的回憶為起點,“嗚呼 ! 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韓愈三歲時喪失雙親,跟隨長兄韓會夫婦生活。后韓會由起居舍人貶為韶州刺史 ( 治所廣東省曲江縣 ) ,不久死于任上,韓愈始十歲。
文章選擇記敘了韓愈與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因三兄皆早世,嫂“撫汝指吾”感嘆“韓氏兩世,惟此而已”等充滿坎坷、辛酸的生活境況、情形,充滿感情地說明了叔侄二人從兒時孤苦相依發展起來的特殊深刻關系,以及兩人在韓門“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1
教學過程
一、題解
十二郎,名老成,韓愈之侄,本為韓愈次兄韓介之子,出嗣給長兄韓會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稱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種文體。
二、寫作背景
韓愈幼年喪父,靠兄嫂撫養成人。韓愈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感情特別深厚。但成年以后,韓愈四處飄泊,下十二郎很少見面。正當韓愈官運好轉,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十二郎 病死的噩耗。韓愈悲痛欲絕,寫下了這篇祭文。
三、內容結構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數,乃至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動人。文章語決反復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的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 。”蘇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碑斎,這些說法帶有夸張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真情,卻是確定無疑。
全文開頭幾句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寫人之間的濃厚情誼。
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年時的孤苦相依;后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身。
第二部分(從“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 不然乎”)寫十二郎之死。
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從“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四、鑒賞要點
1、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常鎖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笔谷挠型搪晢柩手畱B,無夸飾艷麗之辭,為后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袁枚的《祭妹文》等開辟新徑。清代古文家劉大魁說:“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2、 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作者寫此文主旨不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三個方面。
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系。作者和十二郎,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悲痛達于極點。
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鄰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感的痛感。
3、 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采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首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未定的心理狀態。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這一切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2
教學要點
1.熟讀課文,讀懂文字,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較為準確、清晰的了解。
2.梳理課文層次脈絡,感悟課文的抒情基調。
教學過程
1.解題
祭文是一種文體,古已有之。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親友之詞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饗而已。中世以還,兼贊言行,以寓哀傷之意,蓋祝文之變也。”古文寫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內容多為對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贊頌,形式多為駢文或四言韻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這一常規,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稱頌于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通過對家常瑣事的記敘,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韻常規,破駢為散,不拘常規,或散或偶,或長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隱的《祭小侄婦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響。
2.介紹作者及背景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 聽錄音或聽教師范讀,注意作者在文中傾注的深沉真摯的感情。
、 學生初讀認準字音;再讀體會感情。
③ 用一句話說出自己的感受。
、 檢查朗讀,看學生對課文字、詞、句的初步理解。
4.自讀課文,理清脈絡。
再讀首先了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給文章分段并歸納大意。
小組討論明確。
(有條件的可利用實物投影,讓學生直接展示成果;蛘邔W生討論明確,教師隨之板書。)
5.總結文言知識
6.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重點體會融抒情于敘事的特點和破駢為散和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 。
[板書設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以情動人的文筆,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準確反映筆者 思想境界。
2. 思想教育目標:親情——真實 情感的展示。
3. 能力培養目標: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
教學重點:
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在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之后,讓學生找出敘述作者親情的語句,進而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抒情的目的。
教學難點:
祭文的情感。
教學方法:
反復誦讀的新授課。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世界最美的墳墓》等優秀的外國祭文,讓我們領略了他們的文化特色,今天我們來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頗受褒揚的祭文樣式——
板書課題—— 《祭十二郎文》
二、介紹作者和該文的評價
韓愈簡介
1. 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秀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并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歐陽修、“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明清兩代歸有光、唐順之、方苞、姚鼎等許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繼承了韓柳的文學傳統或受其明顯的影響在各自的散文創作中取得輝煌成就。
2. 韓愈在散文創作中 , 實踐了他的文學主張寫了大量的政論、贈序、雜說、祭文、墓志銘 , 他的議論文很少引經據典地說教 , 而是以形象化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手法 , 寫得很有說服力 , 《師說》是典型一例;記敘文也十分生動 , 寫人、記事狀物都很感人。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敘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 , 抒發悲傷情感 , 悼念侄兒,寫得情真意摯、凄楚動人 , 很有特色,后人評價很高。
3 .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而后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圭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后,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后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后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于是寫下這篇祭文。
4. 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該文在我國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名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
5.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為祭文,因為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為后人傳誦的不多。但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后人傳誦。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蕩,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
讀文——( 20 分)
范讀
正音
自讀
齊讀
課文分析
(一)閱讀講析
1 .鑒賞古代散文,要強調朗讀,要以閱讀為基礎。讀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進作者創造的意境,聯想想象,體會作品內涵,與作者同悲同喜。
2 .講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交代了寫祭文的時間,叔侄關系、遠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稱寫法,如與亡者銜哀面語,雖說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飽含深情至哀,確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調。第 2 自然段訴說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嘗一日相離”,情同手足。第 3 自然段回憶與十二郎離別后的三次見面和三次見面未果的經歷,痛惜成年后二人離聚不定,竟成永訣,為此抱恨終身。第 4 自然段哀嘆自己未老先衰本該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強,不該早死而竟死,兩相對照極度悲哀。第 5 自然段傾訴自己遭受巨大打擊精神恍惚,對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慘烈心情。第 6 段表達自己希望“從汝而死”,死后與侄兒相見的愿望,傾訴視死為幸的至悲至痛。 ? 第 7 自然段聯想到自己的和侄兒的孩子,說他們難以健康成長,悲痛至極連忌諱和不吉利都不顧及了。第 8 自然段推斷侄兒猝然而死的病由,傾訴自己“未始以為憂”的痛悔之情。第 9 自然段推測侄兒的死期,傾訴自己不能確知侄兒死期的悲哀。第 10 自然段吊慰遺孤,為侄兒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兒在天之靈。第 11 自然段為侄兒的死而歸罪自己,慟哭長號,告訴侄兒自己已是萬念懼灰,僅存替侄兒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 12 自然段全文結束,“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為侄兒的死而痛傷不已。”
全文 12 段環環相扣,以悲痛之情為線索組織全文,體現思路的發展,先回憶叔侄相依為命,感情至深,這是前提;接著圍繞侄兒的死敘寫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強烈的感情震蕩,為高潮奠定基礎;最后訴說自己的心跡,在慟哭長號中傷痛之情達到高潮。全文寫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讀后令人潸然淚下。
(二)鑒賞要點
對于本文,我們可以抓住以下幾個要點進行鑒賞。
設疑:作者何以對侄兒的死悲慟欲絕?結尾的“言有窮而情無終”舒怎樣之情?
明確:為世間少有的哀情——(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師”;
( 3 )嘆未老先衰;( 4 )恨小病喪命;
( 5 )哀后輩孤苦;( 6 )疚喪葬難周。
2 .在深沉的敘事中傾瀉情感。
侄兒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涼,父母早逝全賴兄嫂撫養,自己的孤獨全憑有侄兒相依相慰;侄兒死后,其子女幼小無依而自己未老先衰,萬念懼灰。一幕幕一樁樁,回憶過去,面對現實,敘述時不加修飾,不做渲染,訴說瑣事顯得平淡,但字字句句發自骨肉至情,真實而且深沉。在深沉的敘事中融著作者奔流起伏而傾瀉的悲傷之情。開篇是含著眼淚的訴說,進而嗚咽抽泣,進而淚流滿面,安排侄兒身后事時已是號淘痛哭,直到罪己責己已竟是頓足捶胸,呼天搶地了。在情感的傾瀉中,有懷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窮而情不可終”仍是悲哭不已?梢韵胍,作者一面哭一面寫,一面寫一面哭,一邊敘述一邊抒情,百思縈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淚下。
3 .汝吾相稱,如對談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贊頌死者的功德,評說死者的一生,實際上是講給活人聽,敘事難免夸飾,抒情難免不實在。本文卻敢于打破常式,寫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與自己關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兒,抒發了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稱,像是與侄兒對談面語,異常真切。開篇一個“告”字,讓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當面訴說,而亡者也正側耳傾聽:敘家,嵤氯缗c久別的侄兒共憶往事;推測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對;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猶如共同商量,撫背安慰;說起心中的惶惑,不時發出感問,真恨不得十二郎當面給予回應,聽著二人說話,我們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會與作者一起捶胸頓足,慟哭不止的。難怪本文被稱為“至情”之作而千古傳誦。
4 .獨具特色的語言形式和語氣詞的運用,增強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讀來似叔侄二人之間,生者死者之間的無盡交談,語言形式獨具特色,文中多用重疊的語句和排比句,增強了語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的使用也增強了全文的感染力,多處接連不斷地連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語氣,強化情感,并使形為散體的這篇祭文,含有了韻味,節奏也更加頓挫有力,從而更能打動讀者。
在這里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是使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緊緊融注在日常平凡瑣事的敘述之中。讓綿密深沉的主體情感,直接投射于與十二郎有關的生活細節之中,反復抒吐,與之融鑄成完整的審美意象,釋放出強烈、雋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開頭形式。作者抑制著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開頭,為全文拉開序幕。作者的筆觸,以對過去的回憶為起點,“嗚呼 ! 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韓愈三歲時喪失雙親,跟隨長兄韓會夫婦生活。后韓會由起居舍人貶為韶州刺史 ( 治所廣東省曲江縣 ) ,不久死于任上,韓愈始十歲。文章選擇記敘了韓愈與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因三兄皆早世,嫂“撫汝指吾”感嘆“韓氏兩世,惟此而已”等充滿坎坷、辛酸的生活境況、情形,充滿感情地說明了叔侄二人從兒時孤苦相依發展起來的特殊深刻關系,以及兩人在韓門“承先人后”的獨特地位。作者飽經滄桑的筆調挾帶了身世、家世之悲來悼十二郎,令人在一開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綿遠深重。其后追憶延展,寫兩人成年后的幾次見面和離別,特別點出近年間作者與十二郎幾度約好會合又因變故使其“不果來”,突出了兩人相互依戀的感情。夙愿終付虛幻,作者的痛悔不可自釋。作者的一句“孰知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 ? ”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驚詫嘆惋和無比痛惜,也在讀者心里激起了強烈的震動。下面對死訊生疑給被傷痛死死壓住的心靈帶來的瞬間、報喪書信反轉來造成的更大絕望、傷心絕望至極而轉生的悲憤,一系列急速變化的心理活動,都在作者毫無遮蔽的情感屏幕上清晰地顯現出來。及至文中回復談到自己的神衰體弱,說是不久就會從十二郎而死 ( “幾何不從汝而死也” ) ,因莫大的痛苦重負把這將死視為幸事,又由此想到他們的孩子都尚弱小,悲痛的情感越發洶涌,“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乎 ? ”此時作者的抒情圍繞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猶如湖水被猛擲進巨石,波動的漣漪在盡力迅疾地擴大,又好似滔滔急流的江水,波波相擁。問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時歿等語,表面語氣較低緩,卻令人覺著作者錐心的痛楚。同時在行文中,造成了一種時起時伏、回旋跌宕的抒情效果。正如在藝術技巧上“抑”是為了“揚”,緊接著文中表現出無邊無涯的死別的折磨,終于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嗚呼 ! 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直到“彼蒼者天,曷其有極 ! ”將作者最終未能面見死者的深深痛憾、因大慟而導致的深刻自責等一齊爆發出來,其罕見的激烈、深細與真實,使讀者懷著戰栗的心靈看到了人類生命情感的無盡深處。這種感受,一直延續到作者交待了“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的無限余韻之中。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將誠摯的抒情與日,嵤碌臄⑹鼍o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達出對亡故親人的悼念和對人生浮沉離合的無限感嘆,其另一個重要的藝術特點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語言運用。作者首先善于極貼切、生動地使用語言,使其文字不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寫什么人在什么時間場合,便用什么樣的語言手法使之凸現出來、活動起來。其次是作者在用語方面擅長變化。人的情感活動本來就處在時刻張馳起伏的規律之中,所用于表達的語言如果平板單調,就萬不能表現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奧。而韓愈這篇文章的語調句式隨著自身情感的發展變化段段變、時時變。句式或長或短、或口語或雅句;語調則或急促或迂緩、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筆隨。從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三、作業
1. 背誦指定的兩段;
2. 完成《課課練》相關內容。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4
祭 十 二 郎 文
作者:韓愈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1/3]
年、月、日,小叔叔愈,在聽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強忍哀痛,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遠趕去,備辦些時鮮食品,祭告于十二郎靈前: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唉!我從小就做了孤兒──等到長大,連父親是什么樣子都記不清,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和嫂嫂。哥哥才到中年,又死于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隨嫂嫂把哥哥的靈柩送回河陽安葬。后來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飯吃,雖然零丁孤苦,但沒有一天和你分離過。我上面有三個哥哥,都不幸早死,繼承先人后嗣的,在孫子輩中只有一個你,在兒子輩中只有一個我,兩代都是獨苗苗,身子孤單,影子也孤單。嫂嫂曾經一手撫你、一手指我說:“韓家兩代人,就只有你們了!”你當時更小,大概沒有留下什么記憶;我雖然能記得,但那時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話有多么悲酸。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我十九歲那年,初次來到京城。此后四年,我到宣州去看你。又過了四年,我往河陽掃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靈柩前來安葬。又過了兩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來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子。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離開汴州,你接家眷來與我同住的事兒便化為泡影。這一年,我在徐州協理軍務,派去接你的人剛動身,我又離職,你又沒有來得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到徐州,那還是異鄉作客,不是長久之計。作長遠打算,不如回到西邊的故鄉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來。唉!誰能料到你突然離開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輕,滿以為盡管暫時分離,終于會長久團聚的,所以才丟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圖掙幾斗祿糧。如果早知道會弄出這么個結局,即便有萬乘之國的宰相職位等著我,我也不愿一天離開你而去就任啊!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于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1/3]
《祭十二郎文》
2002/08/15
祭 十 二 郎 文
作者:韓愈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2/3]
去年孟東野到你那邊去,我捎信給你說:“我論年紀雖然還不到四十歲,可是兩眼已經昏花,兩鬢已經斑白,牙齒也搖搖晃晃。想到我的幾位叔伯和幾位兄長都身體健康、卻都過早地逝世,像我這樣衰弱的人,哪能長命呢?我離不開這兒,你又不肯來,生怕我早晚死去,使你陷入無邊無際的悲哀啊!誰料年輕的先死而年長的還活著、強壯的夭折而病弱的卻保全了呢?唉!這是真的呢?還是做夢呢?還是傳信的弄錯了真實情況呢?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會使他的兒子短命嗎?你這樣純潔聰明卻不應該承受先人的恩澤嗎?年輕的強壯的反而天亡,年長的衰弱的反而全活,這是萬萬不能相信的啊!這是在做夢,這是傳錯了消息?墒牵瑬|野報喪的信件,耿蘭述哀的訃文,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邊呢?唉!這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兒子夭亡了啊!你純潔聰明最適于繼承家業,卻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澤了!所謂“夭”,實在測不透;所謂“神”,的確弄不清啊!所謂“理”,簡直沒法推;所謂“壽”,根本不可知!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笔胫^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天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
雖然如此,我從今年以來,花白的頭發有的已經全白了,動搖的牙齒有的已經脫落了,體質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還有多少時間不跟隨你死去呢!死后如果有知覺,那我們的分離還能有多久?如果沒有知覺,那我哀傷的時間也就不會長,而不哀傷的日子倒是無窮無盡啊!你的兒子才十歲,我的兒子才五歲。年富力強的都保不住,這樣的小孩兒,又能期望他們長大成人嗎?唉!實在傷心。嵲趥陌!
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2/3]
《祭十二郎文》
2002/08/15
祭 十 二 郎 文
作者:韓愈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3/3]
你去年來信說:“近來得了軟腳病,越來越厲害!蔽一匦耪f:“這種病,江南人多數有!辈⒉辉鵀榇硕l愁。唉!難道這種病竟然奪去了你的生命嗎?還是另患重病而無法挽救呢?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寫的;東野來信說,你死于六月二日;耿蘭報喪的信沒有說明你死于哪月哪日。大約東野的使者沒有向家人問明死期;耿蘭報喪的信不懂得應當說明死期;東野給我寫信時向使者詢問死期,使者不過信口胡答罷了。是這樣呢?不是這樣呢?
汝去年書云:“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蔽崛眨骸笆羌惨,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嗚呼!其競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致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云,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如今我派遣建中祭奠你,慰問你的兒子和你的乳母,他們如果有糧食可以維持到三年喪滿,就等到喪滿以后接他們來;如果生活困難而無法守滿喪期,現在就把他們接來。其余的奴婢,都讓他們為你守喪。等到我有力量改葬的時候,一定把你的靈柩從宣州遷回,安葬于祖先的墳地,這樣才算了卻我的心愿。唉!你生病我不知道時間;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你活著我們不能互相照顧,同住一起;你死后我又不能撫摸你的遺體,盡情痛哭;入斂之時不曾緊靠你的棺材;下葬之時不曾俯視你的墓穴;我的德行有負于神靈,因而使你夭亡;我不孝順、不慈愛,因而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顧,一同生活,又不能和你互相依傍,一起死去。一個在天涯,一個在地角;钪臅r候,你的影子不能和我的身子靠攏;去世以后,你的靈魂不能和我的夢魂親近。這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惡果,還能怨誰呢!茫茫無際的蒼天啊,我的悲哀何時才有盡頭呢!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余奴婢,并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
從今以后,我對這個世界還有什么可以留戀的!打算回到故鄉去,在伊水、潁水旁邊買幾頃田,打發我剩余的歲月。教育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希望他們成才;撫養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等待她們出嫁。我想要做的,不過如此罷了。唉!話有說盡的時候,而悲痛的心情卻是沒完沒了的,你是能夠理解呢?還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呢?唉!傷心。∠M愕撵`魂能來享用我的祭品。
自今以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
[3/3]
《祭十二郎文》
2002/08/15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5
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該文在我國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名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韓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稱為十二郎。韓愈與十二郎從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長安(今西安)任監察御史的韓愈驟聞十二郎死訊,悲不自勝,痛悼萬分。在這種巨大的感情壓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卻一改過去慣例,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蕩,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在這里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是使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緊緊融注在日常平凡瑣事的敘述之中。讓綿密深沉的主體情感,直接投射于與十二郎有關的生活細節之中,反復抒吐,與之融鑄成完整的審美意象,釋放出強烈、雋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開頭形式。作者抑制著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開頭,為全文拉開序幕。作者的筆觸,以對過去的回憶為起點,“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表n愈三歲時喪失雙親,跟隨長兄韓會夫婦生活。后韓會由起居舍人貶為韶州刺史(治所廣東省曲江縣),不久死于任上,韓愈始十歲。文章選擇記敘了韓愈與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因三兄皆早世,嫂“撫汝指吾”感嘆“韓氏兩世,惟此而已”等充滿坎坷、辛酸的生活境況、情形,充滿感情地說明了叔侄二人從兒時孤苦相依發展起來的特殊深刻關系,以及兩人在韓門“承先人后”的獨特地位。作者飽經滄桑的筆調挾帶了身世、家世之悲來悼十二郎,令人在一開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綿遠深重。其后追憶延展,寫兩人成年后的幾次見面和離別,特別點出近年間作者與十二郎幾度約好會合又因變故使其“不果來”,突出了兩人相互依戀的感情。夙愿終付虛幻,作者的痛悔不可自釋。作者的一句“孰知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驚詫嘆惋和無比痛惜,也在讀者心里激起了強烈的震動。下面對死訊生疑給被傷痛死死壓住的心靈帶來的瞬間、報喪書信反轉來造成的更大絕望、傷心絕望至極而轉生的悲憤,一系列急速變化的心理活動,都在作者毫無遮蔽的情感屏幕上清晰地顯現出來。及至文中回復談到自己的神衰體弱,說是不久就會從十二郎而死(“幾何不從汝而死也”),因莫大的痛苦重負把這將死視為幸事,又由此想到他們的孩子都尚弱小,悲痛的情感越發洶涌,“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乎?”此時作者的抒情圍繞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猶如湖水被猛擲進巨石,波動的漣漪在盡力迅疾地擴大,又好似滔滔急流的江水,波波相擁。問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時歿等語,表面語氣較低緩,卻令人覺著作者錐心的痛楚。同時在行文中,造成了一種時起時伏、回旋跌宕的抒情效果。正如在藝術技巧上“抑”是為了“揚”,緊接著文中表現出無邊無涯的死別的折磨,終于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直到“彼蒼者天,曷其有極!”將作者最終未能面見死者的深深痛憾、因大慟而導致的深刻自責等一齊爆發出來,其罕見的激烈、深細與真實,使讀者懷著戰栗的心靈看到了人類生命情感的無盡深處。這種感受,一直延續到作者交待了“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的無限余韻之中。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將誠摯的抒情與日常瑣事的敘述緊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達出對亡故親人的悼念和對人生浮沉離合的無限感嘆,其另一個重要的藝術特點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語言運用。作者首先善于極貼切、生動地使用語言,使其文字不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寫什么人在什么時間場合,便用什么樣的語言手法使之凸現出來、活動起來。其次是作者在用語方面擅長變化。人的情感活動本來就處在時刻張馳起伏的規律之中,所用于表達的語言如果平板單調,就萬不能表現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奧。而韓愈這篇文章的語調句式隨著自身情感的發展變化段段變、時時變。句式或長或短、或口語或雅句;語調則或急促或迂緩、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筆隨。從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以及常見的文言現象。
能力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掌握祭文的寫法。
情感目標:學習通過日常瑣事的記敘表達對亡人的痛惜和懷念之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在敘事中抒情的寫法
教學難點:祭文的寫法
教學方法:分析理解導讀法。
教學課時:2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動人的文字都是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淚,句句動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絕,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絕調”。大家在讀課文時要注意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深摯感情。
二、韓愈和他的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常自謂“郡望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因晚年曾為吏部侍郎,故也稱韓吏部。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及其作品對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有深淵的影響。他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對六朝以來的單純追求形式美的駢儷文章;語言要新穎流暢,“唯陳言之務去”,對古文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其散文與柳宗元齊名,并稱“韓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馬說》《師說》等。
三、寫作背景:
韓愈三歲喪父母,由兄嫂撫養成人,他和十二郎雖為叔侄,實際如同兄弟,從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特別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絕,也勾起他的辛酸回憶。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涼,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撫養,從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種種情景都一齊涌上心頭;自己的衰病,子孫輩的幼小,這是眼前必須正視的現實。所有這一切,匯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萬端,百思縈繞,情不能已,因而寫成此文。
四、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 聽錄音,注意作者在文中傾注的深沉真摯的感情。
② 學生初讀認準字音;再讀體會感情。
、 用一句話說出自己的感受。
、 檢查朗讀,看學生對課文字、詞、句的初步理解。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分析段落意義
1.概括這三段的意義:
答:第一段敘述我聽聞侄兒去世準備祭奠的經過;第二段書寫身世與家世之不幸的孤苦無 依;第三段敘述兩人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表現自己的悔恨和遺憾。
2.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為紀念十二郎,為什么要寫自己的身世?
答:是為了表現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間的深厚親情,從而表達自己的深深思念。
3.這幾段總體是為了突出什么意義?
答:突出與十二郎的深厚情誼,即雖為叔侄,實為兄弟。
第 二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分析四~六段
(一)分析段落意義
1.概括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嘆命運不公,痛惜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現對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四段寫的痛惜諸兄之死,與本文主旨有何關系?
答:烘托自己內心悲痛之甚。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二、分析七~九段
(一)分析段落意義:
1.概括段意
答:①第七段表現對十二郎的子女的憐憫;②第八段寫自己對十二郎因軟腳病不在意的慚愧之意; ③第九段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日期“無知”的愧疚之情。
2.這三段中,一段以感嘆結尾,兩段以問句結尾,作者是在嘆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嘆十二郎的去世,抒發自己的悲痛。
三、分析第十~十二段:
(一)分析段落意義:
1.概括段意
答:第十段寫對十二郎子女家屬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寫自己對不能與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養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現其內心的哀痛。
2.這幾段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了作者對十二郎的深厚情誼?
答:替他處理家務后事;替他教子養女;反復表現愧疚之意。
四、分析篇章結構
全文開頭幾句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后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從“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寫十二郎之死。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從“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五、總結特點: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嵤拢憩F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野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笔谷挠型搪晢柩手畱B,無夸飾艷麗之辭,為后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辟新徑。清代古文家劉大櫆說:“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系。作者和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痛。3.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采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蕩.一氣呵成。這一切又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探究學習(作為學生課下自主探究之用)
1.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見方法研究
研究方法:
(1)泛讀名篇:《祭妹文》(袁枚)、《祭石曼卿文》(歐陽修)、《哀鹽船文》(汪中)。
(2)比較閱讀:袁枚的《祭妹文》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進行比較閱讀。
(3)初步歸納:A.回憶與逝者交往之事;B.設想自己本應早亡,反跌出對逝者的悲痛之情;C.對逝者后事的交待和安排等。
2.比較袁枚《祭妹文》與韓愈《祭十二郎文》兩段文字在寫法上的異同
(一)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入戶,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歷歷,逼取便逝;诋敃r不將嫛婗情狀,羅縷紀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袁枚《祭妹文》
(二)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猶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韓愈《祭十二郎文》
參考:韓愈《祭十二郎文》與袁枚《祭妹文》皆為中國文學有名的祭文。祭文是對死者表示崇敬和懷念的一種文體,一般多著重敘述死者的功業,往往浮夸不實,流于對死者的諛頌,而韓、袁兩篇祭文,多從生活事件的敘述入手,抒發自己的悼念之情。韓文極寫叔侄二人自幼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的患難經歷,把非同一般的叔侄關系寫得真切感人;袁文用強烈的抒情筆調敘寫經過提煉的生活情事,亡妹兒時的音容笑貌、活潑之狀如在眼前,唯其如此,作者的緬懷之情,也愈見真摯懇切。
相同點:都以敘述生活瑣事為主,通過當時生活事件的真實再現,將自已的悲痛之心,懷念之情寓于敘述之中。
不同點:袁文回憶兒時的生活細節,以歡快之事為主,相反相成;韓文則側重兩代人之間的悲慘家庭環境和生活際遇,情深意慘。兩文方法不盡相同,但可謂異曲同工,都將自己痛悍和懷念之情寓于敘事之中。
3.“性靈”的內涵與寫性靈的標準探究。
研究方法:
(1)精讀名家作品:如楊萬里、姜白石的詩作,袁枚的散文以及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感知“性靈”就是創作要有真性情、真感情。
(2)比較分析:“性靈”派作家貴自然,反對做作;要推陳出新,反對仿古;要強調個性,反對隨俗同流;講求形式美,反對固定框子里的格調……可以此為標準來與其他流派的作品比較。
教學反思: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能力,能較好的理解、翻譯課文。
2 .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是怎樣逐層深入的,注意體會作者以情動人的文筆。
3. 選取生活細節如實敘寫,情事融合,選用恰當的句式、人稱和語氣詞來表達感情。以致能“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學法指導】
誦讀體味,聯系實際討論,具體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細節描繪片斷,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案】
《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稱為“祭文中千年絕調”,讀懂課文,排除語言障礙,了解課文融抒情于敘事的特點,把握文章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體會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學習的重點。本文篇幅較長,敘事較為紛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轉折,是學習的難點。
1 . 加強預習,反復誦讀,斟酌文字,幫助學生消化理解并作積累。
2 .抓住貫注全文的一個“情”字,疏理文章層次、脈絡,以簡馭繁。
【課時安排】 3 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二 課 時
一 導人新課
由唐宋八大家,或由韓愈的《馬說》《師說》;或“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名言引入新課教學。
二 相關的文學常識、背景
(1)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并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宋代歐陽修、“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明清兩代歸有光、唐順之、方苞、姚鼐等許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繼承了韓柳的文學傳統或受其明顯的影響,在各自的散文創作中取得輝煌成就。
(2) 韓愈在散文創作中,實踐了他的文學主張。寫了大量的政論、贈序、雜說、祭文、墓志銘,他的議論文很少引經據典地說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手法,寫得很有說服力,《師說》是典型一例;記敘文也十分生動,寫入、記事狀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兒,敘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抒發悲傷情感,寫得情真意摯、凄楚動人,很有特色,后人評價很高。
(3) 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老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后,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后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而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后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于是寫下這篇祭文。
(4) 作為祭文,因為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為后人傳誦的不多。但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后人傳誦。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時宣讀的,故其開頭、結尾都有一個表示祭享的格式。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認為是“千古絕調”,歐陽修的《祭尹師魯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卻一改過去慣例,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蕩,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
三 把握內容大意
1 .誦讀課文,小組或同桌互相口譯課文,初通文意,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1) 重點實詞
銜 止一歲 輟汝而就 東亦客也 圖久遠者 斂不憑其棺 其又何尤
幸其成 遇汝從嫂喪來葬
(2) 通假字
遠具時羞之莫 零丁孤苦 皆不幸早世 斂不憑其棺 終葬汝于先人之兆 以待馀年
(3) 詞類活用
圖久遠者,莫如西歸 恐旦暮死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 長吾女與汝女
(4) 古今異義 少年
(5) 一詞多義
幸 A 皆不幸早世 省 A 不省所怙
B 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 B 汝來省吾
其 A 請歸取其孥 B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C 嗚呼 ! 其信然邪 ? 其夢邪 ? D 曷其有極
E 自今以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 F 死而有知,其何離 ?
雖 A 以為雖暫離別,終當久與相處 始 A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
B 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 B 汝之子始十歲
(6) 變式句
、傥┬稚┦且 ②吾念汝從于東 ③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2 .再讀課文,了解每一段的內容,并給文章分段歸納大意。
明確:
全文可分三部分,概括這三部分的意義如下:
第一部分 (1 — 3) 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后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 (4 — 9) 寫十二郎之死。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 (10 — 12) 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4 .總結、擴展
本文能將誠摯的抒情與日,嵤碌臄⑹鼍o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達出對亡故親人的
悼念和對人生浮沉離合的無限感嘆,作者貼切、生動地切情、切“境”。作者在人的情感
活動中,情至筆隨,表達的情感世界微妙深奧。從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本文的語匯和語言現象非常豐富。我們應將誦讀、理解與識記結合起來,不斷豐富自己的
文言語匯,形成遷移,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5 .布置作業
(1) 誦讀課文,背誦第 5 . 11 兩個自然段。
(2) 翻譯課文,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第 三 課 時
【教學重點】
在第一課時初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揣摩,把握文章敘事、抒情時文意的曲折起伏和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體會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 .學生讀自己的譯文,師生共同評點。
2 .鑒賞、研讀。
鑒賞古代散文,要在閱讀的基礎上,走進作者創造的意境,聯想想象,體會作品內涵,與作者同悲同喜。共同討論以下問題:
(1) 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為紀念十二郎,為什么要寫自己的身世 ?
[ 明確 ] 是為了表現自己和十二郎之間的深厚親情,從而表達自己的深深思念。
(2) 第四段寫的痛惜諸兄之死,與本文主旨有何關系 ?
[ 明確 ] 烘托自己內心悲痛之甚。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況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傷不已,感到絕望。
(3)7 — 9 段,一段以感嘆結尾,兩段以問句結尾,作者感什么,又嘆什么?
[ 明確 ] 均是感嘆十二郎的去世,抒發自己的悲痛。
(4)10 — 12 段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了作者對十二郎的深厚情誼 ?
[ 明確 ] 替他處理家務后事;替他教子養女;反復表現愧疚之意、喪侄之痛。
(5) 在文章的敘述中,你以為最動人的細節是何處 ?
[ 明確 ] 這是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回答,可讓學習小組討論,先在小組發言,
而后交流,并要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情體驗。
(6) 作者何以對侄兒的死悲慟欲絕 ? 結尾的“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
[ 明確 ] 為世間少有的哀情——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師”;嘆未老先衰;恨小病喪命;衷后輩孤苦;疚喪葬難周。
(7) 十二郎遠歿它鄉,文章卻以“汝”“吾”相稱,如對談面泣,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
[ 明確 ] 這是一個難點,需要細讀體會,作者祭奠與自己關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兒,抒發了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稱,像是與侄兒對談面語,異常真切。開篇一個“告”宇,讓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當面訴說,而亡者也正側耳傾聽;敘家,嵤氯缗c久別的侄兒共憶往事;推測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對;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猶如共同商量,撫背安慰;說起心中的惶惑,不時發出感問,真恨不得十二郎當面給予回應,聽著二人說話,我們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會與作者一起捶胸頓足,慟哭不止的。難怪本文被稱為“至情”之作而千古傳誦。
(8) 課文的語言形式和語氣詞的運用有何特點 ? 它們的作用如何 ?
[ 明確 ] 這又是一個難點,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這篇文章讀來似叔侄二人之間,生者死者之間的無盡交談,語言形式獨具特色,文中多用重疊的語句和排比句,增強了語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語調句式隨著自身情感的發展變化段段變、時時變。句式或長或短、或口語或雅句;語調則或急促成迂緩、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筆隨。從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的使用也增強了全文的感染力,多處接連不斷地連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語氣,強化情感,并使形為散體的這篇祭文,含有了韻味,節奏也更加頓挫有力,從而更能打動讀者。
3 .引導小結:
本文在寫作上主要有以下的特色:
(1)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嵤拢憩F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野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使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無夸飾艷麗之辭,為后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辟新徑。清代古文家劉大說:“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2) 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系。作者和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 “兩世一身,形單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痛。
(3) 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采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末尾“汝病吾示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這一切又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 .布置作業
1 .讀課后《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理解詩中的情意。
2 .完成課后作業和隨堂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