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們的學習》教學設計(精選2篇)
《改造我們的學習》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掌握常見詞語的讀音及成語的含義。
2.掌握多種論證方法的綜合運用。
3.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活潑的語言。
4.掌握篩選信息的方法,提高辨析文章內容和篩選重要語句的能力。
5.明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馬列主義的基本原則,樹立實事求是的學風。
課文解讀
關于“墻上蘆葦”和“山間竹筍”
解縉(1369—1415),字大紳,吉水人,明朝洪武年間進士,曾草疏萬言書,指斥時政,明太祖很賞識他的才能。一生中官職幾經起落,終被人陷害,死于獄中。曾與黃淮等人奉旨撰《古今烈女傳》,又有《文毅集》十六卷。《明史》中有他的傳。解縉治學嚴謹,鄙視那些嘩眾取寵,徒有虛名的人。有一次,一個秀才找他聯對,念道:“牛跑驢跑跑不過馬;雞飛鴨飛飛不過鷹。”解縉聽了大笑,當場也作了一副對聯送他:“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秀才聽了,頓時滿面羞愧。(引自黃榮章《古今楹聯拾趣》)
課文重點語句探究
1.第一部分中,提到我國近百年來的歷史,在此階段,究竟有哪些人物奮斗犧牲、前仆后繼,去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提示:在這階段,主要有1839年的林則徐禁煙運動,1851年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1895年康有為倡導戊戌變法,19xx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他們是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為救國救民而摸索真理的代表。具體事跡,可參看中國近代史有關史料。
2.為什么當時的許多馬列主義的學者在研究歷史時也是“言必稱希臘”?
提示: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弱國,成為世界列強瓜分的對象。為使中國強盛起來,有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日等強國去學習,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又有不少人到蘇聯去學習。在當時,學習外國形成一股風,特別在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但不少人的學習方法是教條主義的,這種教條主義的方法也影響到黨內,在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時,也只是生搬硬套外來的東西,而不重視研究本國的歷史和現狀。
論證方法分析
1.例證法
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證明論點。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論點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來黨對馬列主義的認識、學習和發展的歷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論據。第二部分在論證“還有很大缺點”時,列舉了研究現狀、研究歷史、學習理論三個方面“極壞的作風”,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來論證。在后面接著論證主觀主義學風使“理論和實際分離”時,則列舉了“教哲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邏輯,教經濟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經濟的特點,教政治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策略,教軍事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適合中國特點的戰略和戰術”,“在延安學了,到富縣就不能應用。經濟學教授不能解釋邊幣和法幣,當然學生也不能解釋”等典型事例加以證明,使論證充分有力。
2.引證法
作者在舉事例的同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有時還引用革命導師的論斷來加以證明。如第三部分中為了強調客觀實際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教導我們說:應當從客觀存在著的實際事物出發,從其中引出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在論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態度時,作者則引用了斯大林關于“把革命氣概和實際精神結合起來”的論述,從而增強了論證效果。
3.對比論證
文章的第三部分運用了典型的對比論證方法,把主觀主義的學習態度同馬列主義的學習態度,從表現、特點等方面逐一加以對照,揭示了主觀主義的危害,論證雄辯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談成績是從正面來論證改造我們學習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談缺點則是從反面來論證改造我們學習的必要性,這也是一種對比。
學習本文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
本文語言準確、鮮明。作者還善于使用口語、成語和文言詞語,善于運用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活潑。
語言的準確性,一是表現在用詞的恰當上。如第一部分在談到我黨“幼年”時期和“現在”對馬列主義認識上的差距時,分別稱之為“何等膚淺,何等貧乏”和“深刻得多”“豐富得多”。“膚淺”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認識程度的一組反義詞,“貧乏”和“豐富”是用以表示認識廣度的一組反義詞,作者不但用這兩組反義詞相對舉,說明兩者的差距,而且在“膚淺”“貧乏”之前都加上了“何等”二字,說明其嚴重的程度;而在“深刻”“豐富”之前卻未加“何等”,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準確地反映了客觀的實際情況。再如第一部分的論點用了“日益結合”的提法,“日益”一詞很客觀地寫出了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逐步結合的過程,用詞也是很準確的。再如“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一句中,“常常”一詞也用得很恰當,如不用就會把這一特稱判斷變成了全稱判斷,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二是表現在用詞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文中說,“共產黨領導機關的基本任務,就在于了解情況和掌握政策兩件大事”,“基本”二字很有分寸,表明了說的并不是所有的任務,而是主要的根本的任務。又如第二部分在列舉了主觀主義學風的表現之后,說;“當然,上面我所說的是我們黨里的極壞的典型,不是說普遍如此。但是確實存在著這種典型,而且為數相當地多,為害相當地大,不可等閑視之的。”先強調是“極壞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又用了兩個“相當地”,這樣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時又使人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用詞是很有分寸的。
語言的鮮明性,一是表現在作者善于進行正反對比。如第二部分在談到學習理論方面存在的問題時,作者寫道:“他們違背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所諄諄告誡人們的一條基本原則:理論和實際統一。他們既然違背了這條原則,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條相反原則:理論和實際分離。”這樣把兩條相反的“原則”對舉,顯得鮮明有力。另外第三部分中把主觀主義態度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態度加以對比,也是十分鮮明的。二是表現在愛憎分明的態度上。作者擁護什么,反對什么毫不含糊。如當談到主觀主義的實質時,作者大聲疾呼:“這種反科學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觀主義的方法,是共產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大敵當前,我們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觀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才會抬頭,黨性才會鞏固,革命才會勝利。”一連串的排比,是非愛憎分明。
語言的生動性,一是表現在作者很善于使用口語和富有表現力的成語上,如用“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來形容主觀主義者不注重調查研究,用“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這樣的口語說明主觀主義者不注重研究歷史,使文章顯得活潑,有風趣。用“粗枝大葉”“夸夸其談”“生吞活剝”“一知半解”等成語來形容主觀主義者的不細心調查,空談理論,無知、教條,都很形象、深刻,同時也很簡練。二是表現在靈活使用一些文言詞語,古為今用上。如“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為之一新”,“等閑視之”,“若明若暗”,“諸如此類”,“懂得甚少”等等,言簡意賅,富于表現力。三是表現在多處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上。如用“留聲機”比喻留學生一切照搬外國,用“欽差大臣”“瞎子摸魚”等比喻主觀主義者不了解實際亂發號施令,既貼切生動又通俗易懂。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如“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語意跌宕,層層深入。在描繪主觀主義態度的表現時,連用了三個“在這種態度下”,分別從三個方面加以揭示,氣勢連貫,揭露深刻。文中對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縉的對聯外,還有“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華而不實,脆而不堅”,“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等等。都增加了語言的生動性。
能力訓練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
前仆后繼( ) 華而不實( ) 濫調文章( ) 生吞活剝( )
有的放矢( ) 謬種流傳( ) 諄諄告誡( ) 嘩眾取寵( )
2.下列各組詞語中,書寫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粗枝大葉 自以為是 一知半解 引人入勝
b.漆黑一團 責無旁貸 發號施令 言簡意該
c.彌天大罪 旁證博引 微不足道 文過飾非
d.主觀臆斷 革命氣慨 誤人不淺 實是求事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上的關聯詞,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不是為了要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策略問題而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那里去找立場、觀點, 為了單純地學理論而去學理論。
②如果有人真正想診治自己的毛病的話,我勸他把這副對子記下來; 再勇敢一點,把它貼在自己的房子里的墻上。
③ 打倒了主觀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才會抬頭,黨性才會鞏固,革命才會勝利。
④不論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國史,在許多黨員的心目中 漆黑一團。
a.就是 不妨 只要 還是 b.而是 或者 只有 還是
c.而 不妨 只要 而是 d.就是 或者 只有 而是
4.下面句子中空白處的三個短語,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作為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武器,而中國共產黨則是拿起這個武器的 、 和 。
a.宣傳者 組織者 倡導者 b.倡導者 宣傳者 組織者
c.宣傳者 倡導者 組織者 d.倡導者 組織者 宣傳者
5.選出下列各句修辭手法運用不同類的一項( )
a.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作為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b.他們起到了留聲機的作用,忘記了自己認識新鮮事物和創造新鮮事物的責任。
c.有些人對于自己的東西既無知識……從外國故紙堆中零星地撿來的。
d.……不懂得中國,對于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二、閱讀語段,完成文后問題
請加高你最短的那塊“板”
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其觀點頗耐人尋味。它的內涵是,木桶的最大盛水量不取決于最長的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一塊木板。這也就是所謂的“短板效應。”
這個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萬物之靈的人類是大自然的杰作,但作為個體,我們每個人在做人、學習、工作方面都有這樣那樣的缺憾和不足,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瑕疵和敗筆,這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就是我們身上最短的那塊木板。a
就說做人吧。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或德盛于才,或才旺于德,或德才兼備而健康不佳。遺憾的是,不少人對自己的這些“短板” ① ,不愿設法修補加高它,卻 ② 于自己的“長板”,錯誤地認為一俊可以遮百丑。b
在學習方面,很多同學人為地給自己制造了“短板”。本來,基礎教育階段開設的課程都是應當認真學好的,但一些學生過早偏科,急于給自己定位,完全按個人的興趣和愛好行事。把全部心思用于專修一門或某幾門課程,將其他基礎課程置諸腦后。愛好理科的,整天沉湎于數理化的演算中而 ③ ,對語文則不聞不問;喜歡文史哲的,終日搜集文史哲方面的資料而癡情不改,對數學則 ④ 。幻想僅憑幾門功課的優勢打天下,無休止地在“長板”上大做文章,從不花氣力去加高自己的“短板”。結果造成了長者愈長,短者愈短,如此作為,怎能全面開發智力、太高綜合素質?又如何能建立起自己富麗堂皇、巍峨堅固的知識殿堂?c
再拿語文的學習來說,大多數同學雖認識到了語文的重要性,但對聽說讀寫四種基本的語文能力卻不是 ⑤ 。有的只鐘情于閱讀,但懶于動手寫作,視作文為畏途,每次作文不是 ⑥ ,便是一拖再拖,書讀得不少,卻寫不出像樣的作文;有的只醉心于寫作,而疏于廣泛閱讀和積累,日久天長,導致閱讀理解能力、分析鑒賞能力的萎縮。語文學習中的 ⑦ ,自設禁區,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那塊“短板”,從而影響到一個人語文綜合能力和語文基本素養的提高。d
人生就是一場競爭,你的弱項就是那塊值得引起警覺的“短板”,是它,遏制著你走向成功。深味木桶理論,牢記短板效應,下大功夫加高你最短的那塊板,這當是我們在做人、學習、工作方面所應具有的一種思維方式。
6.請將下列的四字詞語分別填入文中①~⑦的空格處(只填序號)
a.草草了事 b.顧此失彼 c.視而不見 d.漠然置之
e.津津樂道 f.樂此不疲 g.等量齊觀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7.“豈不知,正是最短的那塊‘板’,決定了你人生的品味和所能達到的高度。”這句話是從文中抽出的,應放在文中a、b、c、d哪一處?
應放在 處
8.“我們身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在文中具體指什么?請回答文中所提到的“我們身上的”這樣的“短板”。
9.文中“如此作為,怎能全面開發智力、提高綜合素質?”中“此”指代的是什么?
10.全文的論證結構是 。
本文的論證方法有 、 等幾種。
參考答案
1.(略) 2.a 3.b 4.b 5.c
6.① c ② e ③ f ④ d ⑤ g ⑥ a ⑦ b
7.b
8.(1)做人方面:德盛于才的人的“才”;才旺于德的人的“德”;德才兼備而健康不佳的人的“健康”。(2)學習方面:指過早偏科者置諸腦后的有關科目。(3)語文學科的學習方面(略)。
9.無休止地在“長板”上大做文章,從不花力氣去加高自己的“短板”。
10.層進式論證結構,第四、五小節是并列式論證結構。論證方法有例證法、喻證法等。
《改造我們的學習》教學設計 篇2
在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二冊中,《改造我們的學習》這篇課文的學習目標是:
1、篩選主要觀點及其論據;
2、篩選重要語句。
為了實現這兩個學習目標,筆者打破常規,沒有采用“講讀課型”來教授這篇課文,而是采用了“訓練課型”,以兩個課時來組織完成教學。主要教學過程 設計為——
一、課前布置預習,明確預習任務:閱讀深思,劃出課文中用來表達主要觀點及其論據的語句。
二、第一課時,分成三個教學階段,1、檢查預習,討論確定課文中用來表達主要觀點及其論據的語句;2、整理這些表達觀點及其論據的語句,按照合理的邏輯關系,重新組合成一篇300字以內的短文(縮寫);3、討論講評作文。
三、第二課時,分成兩個教學階段,1、朗讀訓練及重點詞語落實;2、重點語段綜合練習。四、運用這種學習方式,布置預習《〈物種起源〉導言》,倡導舉一反三,培養自學能力。這個教學設計,讓學生在“使用”中“學習”,突出了課堂訓練,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使學生在課堂上“手、腦、口、耳”并用,充分發揮了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學習效果特別好。并且,教師教得輕松;教師只需給出一些啟發性指導與評講,占的時間很少,化的力氣不多,而又落實了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能力培養,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實例一]對縮寫作文的講評總結,筆者的做法是:將學生的習作抽兩篇出來投影,進行對比分析,先讓學生讀、評、議,然后教師總結。
〖甲文〗我們要改造學習。因為盡管我們堅持馬列主義態度,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日益結合,但是主觀主義卻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列主義的應用這三方面的錯誤表現,造成不懂得歷史、不會創新、理論與實際脫離等嚴重危害。所以,我們應采取下列措施:1、向全黨提出研究周圍環境的任務;2、對于近百年的中國史,要有組織地綜合地研究;3、對于在職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學校的教育,要理論聯系實際。
〖乙文〗我們要改造學習。其理由如次:一、縱觀中國的革命歷史,從近代史到現代史至抗戰時期,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日益結合。二、在主觀主義的態度下,黨仍存在著許多缺點,會阻礙事業發展,應及時采取措施,不可等閑視之。三、對于如何改正缺點,我有3點提議:1、向全黨提出系統地周密地研究周圍環境的任務;2、對于近百年的中國史,深入地綜合地研究;3、對于在職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學校的教育,應理論聯系實際。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俗話說得好,“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一定要改造學習。
教師總結:
1、兩篇作文,論點是對原著“我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這句話進行概括和提煉后得出的,正如同學們評價的一樣,的確很凝煉,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論點的表述用語雷同,缺少變化,能否將其中一篇的論點句改為“我們要改造黨的學習”?
2、兩篇作文,論據概括的質量優劣特別分明,前一篇明顯優于后一篇,剛才同學們已經說了很多,我再給大家歸納一下:①甲文經過作者改造,語言是自己的,不僅表明讀懂了原文,而且還有創造;而乙文基本上是對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的摘錄,尤其是第“二”個理由還忽略了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對比,很不妥當。②甲文還揭示出了原文中固有的兩個因果聯系,一是“因為盡管我們堅持馬列主義態度”這一分句,與原文中第“一”部分“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日益結合”這個固有的因果聯系揭示出來了,二是“主觀主義卻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這個主謂結構,與“三方面的錯誤表現”這個固有的因果聯系揭示出來了;而乙文,缺乏因果分析,有“以敘代議”之嫌。③甲文基本上做到了該詳則詳,該略則略,如“三方面的錯誤表現”明確具體;乙文則以“許多缺點”略之,無視原文的這一重點。④甲文對原文中提出的解決辦法把握得很準確,而乙文將解決問題的辦法錯誤地劃歸“理由”中。
[實例二]重點語段綜合練習,教師也只需稍加點撥即可。
筆者的做法是采用幻燈片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①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
②如果我們回想一下,我黨在幼年時期,我們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和對于中國革命的認識何等膚淺,何等貧乏,則現在我們對于這些的認識是深刻得多,豐富得多了。
③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一百年來,其優秀人物奮斗犧牲,前仆后繼,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
④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作為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國共產黨則是拿起這個武器的倡導者、宣傳者和組織者。
⑤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
⑥抗日戰爭以來,我黨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戰爭的具體實踐,研究今天的中國和世界,是進一步了,研究中國歷史也有某些開始。
⑦所有這些,都是很好的現象。
1、全段七句話,結構分析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第一句中的“日益”這個詞語是否可以去掉?為什么?
3、第二句話,共運用了幾種論證方法?什么論證方法?
4、“前仆后繼”的“仆”,讀音是 ;整個成語與“前赴后繼”意義是否一樣?如不一樣,差異在哪里?
5、第三句中“可歌可泣”的“可”意義是 ;第五句中“一經……就”相當于 這一對關聯詞語;“為之一新”的“一”意義是 ,“新”意義是 。
6、第四句中“倡導者、宣傳者和組織者”三者關系是否可以互換?為什么?這一句中最重要的詞語是 。
7、第六句中的“某些”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實例三]預習《〈物種起源〉導言》,要求學生做兩件事,一是撰寫一篇不超過200字的內容提要,二是確定一個重點段,設計一個語段綜合練習,并附上答案。在此基礎上,通過檢查和講評預習作業 ,僅需要一個課時就能順利完成該課的教學任務。這也驗證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1、學生寫得較好的內容提要:我是以十分慎重的態度寫出該書的。由于研究接近尾聲、體力漸感不支和同行激烈競爭這三個原因促使我早日發表。但該書還是摘要的性質,未必完備,有嫌過簡,并且可能有錯誤竄入。
我的觀點是: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自然選擇作用,雖然不是物種變異的唯一條件,卻也是最重要的條件。我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從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著手。
(教師簡評:第一、二、三、四句分別是第一、二、三、四節主要信息的體現與概括,第五、六句則是第七節重點內容的概括,而最后一句話則是對課文第五、六節主要內容的概括。這個提要,既尊重原作,又有所創新,按“創作過程、發表原因、存在缺點、主要觀點、研究方法”這樣五個塊來安排和調整行文位置,說明小作者對課文閱讀理解深透,主要內容把握得非常準。)
2、學生設計得較好的一個語段閱讀綜合練習:
①關于物種起源的問題,如果一位博物學家,對于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系、它們的胚胎的關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序等等事實,加以思考,那么,我們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②這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但是如果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無數生物,怎樣經歷變異而達到它們的極其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仍然是難以令人滿意。
③一般博物學家,常以外部環境如氣侯、食物等等作為唯一可能引起變異的原因。
④就某一狹隘的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算是正確的,這點以后當再討論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鳥的構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適應于捉取樹皮里面的昆蟲,僅僅歸因于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
⑤又如槲寄生,它生長在某幾種樹木上以吸取養料,需要鳥類傳播它的種子,更因為它是雌雄異花,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如果我們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這種寄生植物的構造以及它與其他幾種生物的關系,必然也同樣是不合理的。
1、第④句中“某一狹隘的意義”是相對于第(①)句中的“(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系、它們的胚胎的關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序等等事實”)而言的。
2、第①句所體現的意思與第③句所表達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第②句否定第①句,第④⑤兩句又否定第③句,在這一節文字中,代表作者觀點的到底是哪一句?(第①句)作者對自己的觀點抱著怎么樣的態度?(堅持不疑)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對比法、引申法)
3、第⑤句中有一個錯別字,試指出并改正(傳播—傳布)
4、全段五句話,結構分析正確的是(D)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教師簡評:該語段閱讀綜合練習體現了該課文的教學重點,也是只有在透徹理解這一語段表達內容的基礎上才能設計出來的,無論是中心句的把握、重點詞語的特指含義理解、作者感情傾向的體會,還是謀篇布局的技巧分析,甚至是基礎知識的訓練,都可以通過練習得到明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