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儉示康》教學設計(通用2篇)
《訓儉示康》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 指導學生運用書上注釋,疏通課文,提高閱讀能力。
2. 指導學生分析課文,理清層次,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分析主要的論證方法。
3. 借鑒古人崇尚節儉的訓誡,培養勤勞節儉的生活作風。
二、作家及其作品簡介
1、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人稱涑水先生,晚年自號迂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宰相,當政八個月逝,謚文正,追封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政治上是保守派,對抗王安石變法。學術上有不朽貢獻,用十九年時間主編了我國的一部(也是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2、《資治通鑒》由司馬光主持編寫的我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共294卷,上起戰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1362年的歷史。編書的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得失。”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故賜名為《資治通鑒》。
三、課文內容提要及問題設計
1.本文的內容和中心是什么?
提示:本文是一篇父親對兒子的訓誡。文章的中心是一個字——“儉”。作者要求兒子要崇尚節儉,不追求奢靡。
文章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講述儉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并舉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內的大量事例;另一方面是論述奢侈的弊端,也引用名言、列舉事例,在這一方面還含有批判當世奢靡之風的內容。由此決定了文中大量運用對比的手法,以事實說話,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2.本文的思路和結構是怎樣的?
提示:從思路上說,文章開頭由清白家風說到自己以儉素為美,然后引圣人之訓,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風的態度,為第一層;然后從自己的父親、兒子的祖父在世時的樸素作風與當世頹弊風俗對比,以此訓子,為第二層;接下來舉本朝幾位高官崇尚節儉的行與言闡述居高位者須崇儉以教子孫的道理,為第三層;由此專從道理上闡明儉之利、侈之弊,為第四層;最后舉古今七例證明上一層的論點,并要求兒子將此訓傳于子孫,與全文開頭的世代清白家風相承呼應,條理順暢;議論由淺入深,步步推進,結構謹嚴。
文中記敘為議論提供依據,抒情為議論標明層次,三者結合,熔于一爐,使文章有著極高的感染力。
3.文章是怎樣提出中心論點的?
提示:文章通過清白家風、自身儉素、孔子名言三層鋪墊,于第一層末了舉出古人崇儉與今人尚侈相對照,表明了自身崇儉鄙侈的態度,中心論點便寄寓其中。此外,本文標題也點明了全文的中心——“儉”。
4.文章列舉了大量事例,為什么讀起來不覺累贅?
提示:本文大量舉例,但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從不同角度來論述觀點。從范圍上說,有自身,有長輩;有同仁,有前朝;有古有今,有優有劣,同是達人君子又有崇儉、貴侈之分,角度不一。從論證方面來看,原因是:①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義、作用,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觀點;②恰當地安排了詳述、略述,采取了不同的寫法和用詞。
5.文章開頭一段提出論點,為什么不單刀直入,而是從自己的幾件事例寫起?這一段引用了孔子的三句話有什么作用?
提示:開頭講述自己的身世經歷中的幾件事,突出了自己的“以儉素為美”、不喜奢靡的特點,再擺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寫就起到現身說法的作用,使晚輩讀來感到親切,容易接受。同時,也與當時“眾人皆以奢靡為榮”的習俗形成鮮明對比,使論點更加突出。
引用孔子的三句話,既揭示了作者“以儉素為美”的思想基礎,又是對論點的證明,說明“以儉素為美”才是正統的道德觀,是傳統的美德。
6.文中有哪些關鍵語句?怎樣理解其含義?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近歲風俗尤為侈靡”,“嗟乎,風俗頹靡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
理解其含義,可以結合各段內容。
四、課文中涉及的幾個文化常識
1.同年,科舉制度中稱同科考中的人。漢代以同舉孝廉為“同年”,廉派以同舉進士為“同年”。明清兩代,鄉試、會試同時考中者,都稱“同年”。
2.聞喜宴,皇帝賜予新科進士的宴會。因曾設宴于瓊林苑,故又稱“瓊林宴!
3.東市,刑場。漢朝中央政府處決犯人的地方在長安東,所以稱東市,以后就濫用東市為刑場的儀稱。
4.科名,隋代起設科取士,叫作科舉。因為取士分等第名次,所以又叫科第、科名。
《訓儉示康》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1、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理解司馬光提倡節儉的社會意義。2、了解本文運用典型事例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把握作者訓誡的重點內容。3、借鑒古人崇尚節儉的訓誡,培養勤勞節儉的生活作風。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疏通文意,明確提倡節儉的社會意義。難點:對本文對比論證、例證的合理運用的分析理解。三、教學課時:2課時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五、 教學過程設計及說明本文是自讀課文,應讓學生提前做好翻譯,教師在課上迅速落實重點的實詞虛詞,在樹立內容時應和議論文寫作相結合,關注例證的角度、作用以及和全文主旨的關聯,最后讀寫結合,誦讀積累。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教師導入 二、簡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 三、疏通文意,整體把握 四、解讀文本,分析例證或對比論證。 五、拓展引申: 一、導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領域里,家庭教育是一以貫之的,如魏晉時期,諸葛亮的《誡子書》,顏子推的《顏氏家訓》尤為著名。到了唐太宗時,太宗受魏征直諫而受益獲得啟發,親自撰寫《帝苑》十二篇,專賜皇太子,實際上成為政治遺囑,由此可見在中國歷史上有所作為的大家都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堪稱經典的家庭教育文獻——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希望從中受益。二、簡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作者: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家在涑水鄉,人稱涑水先生,晚年自號迂叟,卒謚文正,贈封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典例:司馬光一生的確由儉樸美德照亮的。編修《資治通鑒》這部巨著,一切費用由朝廷供給,但從影印的《宋司馬光通鑒稿》發現,他所用的稿紙都是用過的廢紙,他用淡墨將原字涂掉再用來寫書稿,在當時像這樣節儉的封建士大夫實屬罕見。評價:司馬光一生為世人所稱著,一在人品,二在著作。他重視個人修養,恭謹謹慎。他的文章一如其人,寫得實實在在,光明磊落。為文不僅有宋人“辭達”的特點,又有坦率、懇切的特點。這同他的個性、人品有密切的關系。 三、疏通文意,整體把握(一)學生自讀課文,梳理文意。教師巡視答疑。自讀要求:通讀全文,基本上能講解詞句,翻譯全文;關注重點實詞、虛詞;把握每段的關鍵句。(二)聚焦題目,整體把握1、當時的社會風氣如何?2、作者想要表明的觀點是什么?每一段哪些關鍵句給了你提示?3、作者是怎樣論證自己觀點的?明確:奢靡成風。 訓“儉”。 引證、例證、對比論證(三)學生深入閱讀,試著圈劃每一段關鍵句。(關注有“嘻、嗟乎、嗚呼、哉、乎”語氣詞的議論句)明確:1、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異哉?或“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2、風俗頹靡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3、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可追問“深謀遠慮”具體指什么?)4、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5、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包括最后一句) 四、解讀文本,分析每一段的例證或對比論證。(一)分析第一段:1、本段哪句話能作為本文的觀點?2、開頭講述了自己的身世經歷中的幾件事,是哪幾件事?和觀點有什么關聯?3、引用孔子的三句話有什么作用?明確:1、儉為美德。2、突出了自己的“以儉素為美”、不喜奢靡的特點,再擺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寫就起到現身說法的作用,使晚輩讀來感到親切,容易接受。同時,也與當時“眾人皆以奢靡為榮”的習俗形成鮮明對比,使論點更加突出。3、引用孔子的三句話,既揭示了作者“以儉素為美”的思想基礎,又是對論點的證明,說明“以儉素為美”才是正統的道德觀,是傳統的美德。(使論證有說服力)(二) 分析第二段:問:作者怎樣突出“近歲風俗尤為侈靡”?明確:司馬光回憶父親當年招待客人的情況,并且指出:“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庇靡馐呛汀敖帐看蠓蚣摇闭写腿说那闆r作對比,說明問題的嚴重性:(三)分析第三段問:本文的關鍵句“深謀遠慮”指什么?明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問:本段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確:例證(圈畫人名)。第3段的例子,是同朝代、同官職的人和事,同是注重節儉的典范,從正面論證,使人受到教育。3個例子又不雷同:李文靖的例子說的是居住問題,參政魯公的例子說的是飲食問題,張文節的例子說的是要有深謀遠慮,地位變了,節儉之風不能改變。(四) 分析第四段:問:作者是如何論證的?和前幾段有怎樣的關聯?明確:引御孫的話,從道理上論證儉和侈的本質不同。這一段是在前面幾段以列舉事例為主的基礎上,對論點作深入分析,使人從理性上受到啟迪。(五) 分析第五段: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圈畫人名并分類。明確:有7個例子,正考父和季父子是正面的例子,后面5個是反面的例子。后5例都說明不節儉必自敗的道理,但具體情況又不一樣:石崇喪生,是當代就;管仲受譏,是死后敗了名聲;公孫文子、何曾是禍及子孫;寇準雖因功業大,別人不好指責他的過失,卻也殃及后人,“今多窮困”。這樣舉例就不累贅,而是看到不同的事例受到不同的教育,有新鮮感。(六)小結:問:文章在論述過程中列舉了大量事例,為什么讀起來不覺累贅?明確:例子雖多,卻不覺累贅,原因是:①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義、作用,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觀點;②恰當地安排了詳述、略述,采取了不同的寫法和用詞。五、積累拓展:(一)、摘錄文中具有警戒意義的語句,熟讀成誦。(二)、摘錄與“儉”有關的名言,互相交流。(三)、以“儉”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試探究其現實意義。 學生聆聽 預習交流 自讀、圈劃 學生思考討論 學生圈劃交流 分析、圈劃、討論 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 課外積累 溫故而知新 積累文學常識 以切合主題的作者事例引入,為“訓儉“作鋪墊。 整體把握,對此文的主題、寫作意圖、論證方法有一個初步判斷。 圈劃關鍵句是迅速把握每一段以及全文大意的好方法。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訓導語氣。 對第一段的具體分析,是為后幾段的學生自己分析做示范。 在學生找出大量事例的基礎上追問各個事例和主旨的關聯。明確事例是用來證明而不是堆砌。 總結時作一強調和歸納。 讀寫結合,特別是讓學生要意識到現代社會中以及自身倡導“儉”的重要性。 附:關于“儉”的名言君子以儉德辟難。——《周易》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尚書》儉節則昌,淫佚則亡!赌印访裆谇冢趧t不潰!蹲髠鳌缝o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 荀況 侈而惰者貧,力而儉者富。 —— 韓非子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李商隱
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 —— 白樸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勝者強;知足者富! 老子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 魏征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