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布爾人》教案(精選2篇)
《喀布爾人》教案 篇1
我的五歲的女兒敏妮,沒有一天不嘰嘰呱呱(象聲詞,形容一直不停地說話)地說個不停。[只此一句,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小姑娘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我真相信她這一生沒有一分鐘是在沉默中度過的。她母親時常為此生氣,總是攔住她的話頭,可是我就不這樣做。看到敏妮沉默是很不自然的,她倘若半天不說話,我就不能忍受。因此我和她的談話一直是很熱鬧的。
開頭先交代敏妮的性格特點——好說。連她的母親有時都為此生氣,為下文敏妮和喀布爾人做朋友作反襯。
比方說,一天上午,我正在寫我的新小說第十七章的時候,我的小敏妮溜進房間里來,把小手放在我的手心里,說:“爸爸!看門的拉蒙達(dá)雅,管烏鴉叫‘五鴉’。他什么都不懂,對不對?”[寫出小女兒的頑皮、聰明、可愛。]
我還沒有來得及向她解釋世界上的語言是不同的,她已經(jīng)轉(zhuǎn)到另一個話題的高潮。“您猜怎么著,爸爸?普拉說云里有一只象,從鼻子里噴出水來,天就下雨了!”
當(dāng)我靜坐在那兒思索著怎樣來回答她最后的問題的時候,她忽然又提出了一個新問題:“爸爸!媽媽跟您是什么關(guān)系呢?”
我不知不覺地低聲自語著:“她在法律上是我的親愛的妹妹!”但是我繃起臉來敷衍(做事不負(fù)責(zé)或待人不誠懇,只做表面上的應(yīng)付)她道:“去跟普拉玩去吧,敏妮!我正忙著呢!”
這幾段具體生動地表現(xiàn)出敏妮的頑皮、愛說話。
我屋子的窗戶是臨街的。這孩子就在我書桌旁,靠近我腳邊坐下來,用手輕輕地敲著自己的膝蓋玩。我正在專心地寫我小說的第十七章。小說中的主人公普拉達(dá)•辛格,剛剛把女主人公康昌拉達(dá)抱住,正要帶著她從城堡的三層樓窗子里逃出去,忽然間敏妮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個喀布爾人(喀布爾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人在印度多做小販)!一個喀布爾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個喀布爾人,正在慢慢地走過。他穿著寬大的污穢(不干凈)的喀布爾族服裝,裹著高高的頭巾;背著一個口袋,手里拿著幾盒葡萄干。
喀布爾人第一次出現(xiàn),是通過敏妮出場的。
我不知道我女兒看到這個人有什么感想,但是她開始大聲地叫他。“哎!”我想,“他要進來了,我這第十七章永遠(yuǎn)寫不完了!”就在這時候,那個喀布爾人回過身來,抬頭看這孩子。她看到這光景,卻嚇住了,趕緊跑到媽媽那里去躲起來了。[很形象生動地寫出兒童好奇、頑皮又膽怯的心態(tài)。]她糊里糊涂地認(rèn)為這大個子背著的口袋里也許有兩三個和她一樣的孩子。這時那小販已經(jīng)走進門里,微笑著和我招呼。
我書里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況是那樣地緊急,當(dāng)時我想既然已經(jīng)把他叫進來了,我就停下來買一點東西。我買了點東西,開始和他談到阿卜都•拉曼、俄國人、英國人和邊疆政策。
他要走的時候,問道:“先生,那個小姑娘在哪兒呢?”[這個喀布爾人走進我的屋子,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兜售他的貨物,而是對小姑娘有興趣。]
我想到敏妮不應(yīng)當(dāng)有這種無謂的恐懼,就叫人把她帶出來。
她站在我的椅子旁邊,望著這個喀布爾人和他的口袋。他遞給她一些干果和葡萄干,但是她沒有動心,只是更緊緊地靠近我,她的疑懼反而增加了。[寫兒童的心理很準(zhǔn)確。]
這是他們第一次會面。
寫敏妮和喀布爾人的第一次見面。
可是,沒過幾天,有一個早晨,我正要出門,出乎意外地發(fā)現(xiàn)敏妮坐在門口長凳上,和那個坐在她腳邊的大個兒喀布爾人,又說又笑。我這小女兒,一生中除了她父親以外,似乎從來沒遇見過這么一個耐心地聽她說話的人。[這更襯出喀布爾人對小姑娘的友善。]她的小紗麗的角上已經(jīng)塞滿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給她的禮物。“你為什么給她這些東西呢?”我說,一面拿出一個八安那的銀角子來,遞給了他。這人不在意地接了過去,丟進他的口袋里。[這是一個細(xì)節(jié)描寫,從喀布爾人“不在意”地接錢,漫不經(jīng)心地把錢丟進口袋的動作可以看出,他給敏妮東西,根本不在意回報,他是真心喜歡這個小姑娘,因為喜歡,下面的許多言行才順理成章。]
糟糕得很,一個鐘頭以后我回來時,發(fā)現(xiàn)那個不祥的銀角子引起了比它的價值多一倍的麻煩!因為這喀布爾人把銀角子給了敏妮,她母親看到這亮晶晶的小圓東西,就不住地追問:“這個八安那的小角子,你從哪里弄來的?”
“喀布爾人給我的,”敏妮高興地說。
“喀布爾人給你的!”她母親嚇得叫起來。“呵,敏妮!你怎么能拿他的錢呢?”[敏妮是高興的,而她的母親嚇得叫起來,這反映了她們不同的心理:敏妮的內(nèi)心是單純的快樂,而她的母親則加進了許多的人生經(jīng)驗。]
我正在這時候走進了門,把她從危急的災(zāi)難中救了出來,我自己就對她進行盤問。
我發(fā)現(xiàn)這兩個人會面不止一兩次了。喀布爾人用干果和葡萄干這種有力的賄賂,把這孩子當(dāng)初的恐怖克服了,現(xiàn)在這兩人已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們常說些好玩的笑話,給他們增加許多樂趣。敏妮滿臉含笑地坐在喀布爾人的面前,小大人似的低頭看著這大高個兒:“呵,喀布爾人!喀布爾人!你口袋里裝的是什么?”[孩子單純的語言渲染出無比的快樂。]
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說:“一只象!”也許這并不可笑,但是這兩個人多么欣賞這句俏皮話!依我看來,這種小孩子和大人的對話里面,帶有一些非常引人入勝的東西。
這喀布爾人也不放過開玩笑的機會,便反問道:“那么,小人兒,你什么時候到你公公家去呢?”
孟加拉的小姑娘,多半早就聽說過公公家這一回事了。但是我們有點新派作風(fēng),沒有讓孩子知道這些事情,敏妮對于這個問題一定有點莫名其妙(形容事情很奇怪,沒有人能說出它的奧妙),但是她不肯顯露出來,卻機靈地回答道:“你到那里去么?”[寫敏妮的機警聰明。]
可是在喀布爾人這一階層中間,誰都知道,“公公家”這幾個字有一個雙關(guān)的意思。那就是“監(jiān)獄”的雅稱,一個不用自己花錢而照應(yīng)得很周到的地方。[語言幽默。]這粗魯?shù)男∝溡詾槲遗畠菏侵高@個說的。“呵,”他就向幻想中的警察揮舞著拳頭說:“我要揍我的公公!”聽到他這樣說,想像到那個狼狽不堪的“公公”,敏妮就哈哈大笑起來,她那了不起的大個子朋友也跟她一起笑著。
寫敏妮和喀布爾人之間有趣、快樂的談話和交往。
那些日子是秋天的早晨,正是古代的帝王出去東征西討的季節(jié);我卻在加爾各答我的小角落里,從來也不走動,卻讓我的心靈在世界上漫游。一聽到別的國家的名字,我的心就飛往那邊去,在街上一看到一個外國人,我的腦子里就要織起夢想的網(wǎng),——他那遙遠(yuǎn)的家鄉(xiāng)的山嶺啦、溪谷啦、森林啦,布景里還有他的茅舍和那些遠(yuǎn)方山野的人們自由獨立的生活。[作家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許因為我過的是植物一般固定的生活,叫我去旅行,就等于當(dāng)頭一個霹靂,所以在我眼前幻現(xiàn)的漫游景象,加倍生動地在我的想像中重復(fù)地掠過。看到這個喀布爾人,我立刻神游于光禿禿的山峰之下,在高聳的山嶺間,有許多窄小的山徑蜿蜒出入。我似乎看見那連綿不斷的、馱著貨物的駱駝,一隊隊裹著頭巾的商人,有的帶著古怪的武器,有的帶著長矛,從山上向著平原走來。[這一部分是小說家構(gòu)思的故事情節(jié)。]我似乎看見——但是正在這時,敏妮的母親就要來打擾,她央求我“留心那個人”。
敏妮的母親偏偏是個極膽小的女人。只要她一聽見街上有什么聲音,或是看見有人向我們的房子走來,她就立刻斷定他們不外乎是盜賊、醉漢、毒蛇、老虎、瘧疾菌、蟑螂、毛蟲,或是英國的水手。甚至有了多年的經(jīng)驗,她還不能消除她的恐怖。因此她對于這個喀布爾人充滿了疑慮,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動。
我總是笑一笑,想把她的恐懼慢慢地去掉,但是她就會很嚴(yán)肅地向我提一些嚴(yán)重的問題。
小孩從來沒有被拐走過么?
那么,在喀布爾不是真的有奴隸制度么?
那么,說這個大漢把一個小娃娃抱走,會是荒唐無稽(查考)的事情么?
寫敏妮母親的疑慮,更反襯出這個喀布爾商人的忠厚、善良。
我辯解說,這雖然不是不可能,但多半是不會發(fā)生的。可是這解釋還不夠,她的恐怖始終存在著。因為這樣的事沒有根據(jù),那么不讓這個人到我們家里來似乎是不對的,所以他們的親密友誼就不受約束地繼續(xù)著。
敏妮的母親膽小謹(jǐn)慎,想阻止敏妮與喀布爾人的交往,由于“我”的民主,使得他們依然快活地交往下去。這在“我”,一方面是出于對女兒的疼愛,另一方面也出于知識分子的修養(yǎng)。
每年一月中旬,拉曼,這個喀布爾人,總要回國去一趟,快動身的時候,他總是忙著挨家挨戶去收欠款。今年,他卻勻出工夫來看敏妮。旁人也許以為他們兩人有什么密約,因為他若是早晨不能來,晚上總要來一趟。[每天都要抽時間來看望小敏妮,可以看出喀布爾人對敏妮的喜愛。]
有時在黑暗的屋角,忽然發(fā)現(xiàn)這個高大的、穿著寬大的衣服背著大口袋的人,連我也不免嚇一跳,但是當(dāng)敏妮笑著跑進來,叫著“呵,喀布爾人!喀布爾人!”的時候,年紀(jì)相差得這么遠(yuǎn)的這兩個朋友,就沉沒在他們的往日的笑聲和玩笑里,我也就覺得放心了。
在他決定動身的前幾天,有一天早晨,我正在書房里看校樣。天氣很涼。陽光從窗外射到我的腳上,微微的溫暖使人非常舒服。差不多八點鐘了,早出的小販都蒙著頭回家了。忽然我聽見街上有吵嚷的聲音,往外一看,我看見拉曼被兩個警察架住帶走了,后面跟著一群看熱鬧的孩子。喀布爾人的衣服上有些血跡,一個警察手里拿著一把刀。我趕緊跑出去,攔住他們,問這是怎么回事。眾口紛紜(這里形容說話的人多而雜亂)之中,我打聽到有一個街坊欠了這小販一條軟浦圍巾的錢,但是他不承認(rèn)他買過這件東西,在爭吵之中,拉曼把他刺傷了。這時在盛怒之下,這犯人正在亂罵他的仇人,忽然間,在我房子的涼臺上,我的小敏妮出現(xiàn)了,照樣地喊著:“呵,喀布爾人!喀布爾人!”拉曼回頭看她的時候,臉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沒有夾著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談到關(guān)于那只象的問題。她立刻就問到第二個問題:“你到公公家里去么?”拉曼笑了說:“我正是要到那兒去,小人兒!”看到他的回答沒有使孩子發(fā)笑,他舉起被銬住了的一雙手,“呵,”他說,“要不然我就揍那個老公公了,可惜我的手被銬住了!”
這一部分寫喀布爾人因為債務(wù)糾紛,刺傷了人,被警察抓走了,在抓走前,他還不忘給敏妮一個笑容,和她開玩笑,故意把坐牢說得輕輕松松,這也是為了不讓敏妮害怕,表現(xiàn)出他的善良,他是真心愛護小敏妮的。
因為蓄意謀殺,拉曼被判了幾年的徒刑。
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他被人忘卻了。我們?nèi)栽谠瓉淼牡胤阶鲈瓉淼氖虑椋覀兒苌倩蚴菑膩頉]有想到那個曾經(jīng)是自由的山民正在監(jiān)獄里消磨時光。說起來真不好意思,連我的快活的敏妮,也把她的老朋友忘了。她的生活里又有了新的伴侶。她長大了,她和女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更多了。她總是和她們在一起,甚至不像往常那樣到她爸爸的房間里來了。我?guī)缀鹾苌俸退收劊ɡ堕e談)。
一年一年過去。又是一個秋天,我們把敏妮的婚禮籌備好了。婚禮定在杜爾伽大祭節(jié)舉行。在杜爾伽回到凱拉斯去的時候,我們家里的光明也要到她丈夫家里去,把她父親的家丟到陰影里。[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表現(xiàn)出女兒在父母心里的感覺,就像光明一樣;而女兒出嫁,父母就會心情黯淡。]
早晨是晴朗的。雨后的空氣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陽光就像純金一般燦爛,連加爾各答小巷里骯臟的磚墻,都被照映得發(fā)出美麗的光輝。[人逢喜事精神爽,環(huán)境描寫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打一清早,喜事的喇叭就吹奏起來,每一個節(jié)拍都使我心跳。拍拉卑的悲調(diào)仿佛在加深著我別離在即的痛苦。我的敏妮今晚就要出嫁了。
女兒出嫁是一件高興的事,但想到離別,心里又很痛苦,這一節(jié)寫父親的心理很準(zhǔn)確逼真。
從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滿了嘈雜和忙亂。院子里,要用竹竿把布篷撐起來;每一間屋子和走廊里要掛上叮叮 的吊燈。真是沒完沒了的忙亂和熱鬧。我正坐在書房里查看賬目,有一個人進來了,恭敬地行過禮,站在我面前。原來是拉曼,那個喀布爾人。起先我不認(rèn)識他。他沒有帶著口袋,沒有了長頭發(fā),也失去了他從前的那種生氣。但是他微笑著,我又認(rèn)出他來。
“你什么時候來的,拉曼?”我問他。
“昨天晚上,”他說,“我從監(jiān)獄里放出來了。”
這些話聽起來很刺耳。我從來沒有跟傷害過自己的同伴的人說過話,我一想到這里,我的心瑟縮不安了,我覺得碰巧他今天來,這不是個好的預(yù)兆。
“這兒正在辦喜事,”我說,“我正忙著。你能不能過幾天再來呢?”
他立刻轉(zhuǎn)身往外走,但是走到門口,他遲疑了一會說:“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兒呢,先生,只一會兒工夫?”他相信敏妮還是像從前那個樣子。他以為她會像往常那樣向他跑來,叫著:“呵,喀布爾人!喀布爾人!”他又想像他們會和往日一樣地在一起說笑。事實上,為著紀(jì)念過去的日子,他帶來了一點杏仁、葡萄干和葡萄,好好地用紙包著,這些東西是他從一個老鄉(xiāng)那里弄來的,因為他自己的一點點本錢已經(jīng)用光了。
我又說:“家里正在辦喜事,今天你什么人也見不到。”
這個人的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滿意地看了我一會,說聲“再見”,就走出去了。[因為我阻止了他看望敏妮,讓他很失望。]
我覺得有點抱歉,正想叫住他,發(fā)現(xiàn)他已自動轉(zhuǎn)身回來了。他走近我跟前,遞過他的禮物,說:“先生,我?guī)Я诉@點東西來,送給那小人兒。您可以替我交給她嗎?”
我把它接過來,正要給他錢,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說:“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遠(yuǎn)記著我。但不要給我錢!——您有一個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個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帶點果子給您的孩子——不是想賺錢的。”
說到這里,他伸手到他寬大的長袍里,掏出一張又小又臟的紙來。他很小心地打開這張紙,在我桌上用雙手把它抹平了。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手印。不是一張相片。也不是一幅畫像。這個墨跡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紙上。當(dāng)他每年到加爾各答街上賣貨的時候,他自己的小女兒的這個印跡總在他的心上。[他一直把印有女兒那小小的手印的紙放在貼心的地方。]
這一節(jié)的細(xì)節(jié)描寫非常成功,也非常感人。一個迫于生計、長年在外奔波的窮苦的商販,心中一直惦記、思念著自己疼愛的小女兒,可是他沒有辦法經(jīng)常見到女兒,他甚至不能夠請人給女兒拍一張照片或者畫一幅畫像,他只能珍存著小女兒的小小的手印,聊以慰藉一個父親的孤寂的愛子的心。行文至此,這個窮苦的喀布爾小販與小敏妮一見如故也就揭出了謎底:他實在是把一個父親的耐心和愛意轉(zhuǎn)移在了敏妮身上了。
眼淚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個窮苦的喀布爾小販,而我是——,但是,不對,我又哪兒比他強呢?他也是一個父親呵。[拋開一切社會地位和公眾面前的角色,我和他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父親。]
在那遙遠(yuǎn)的山舍里的他的小帕拔蒂的手印,使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小敏妮。
我立刻把敏妮從內(nèi)室里叫出來。別人多方阻撓,我都不肯聽。敏妮出來了,她穿著結(jié)婚的紅綢衣服,額上點著檀香膏,打扮成一個小新娘的樣子,含羞地站在我面前。
看著這景象,喀布爾人顯出有點驚訝的樣子。他不能重溫他們過去的友誼了。[在這個喀布爾人心里,敏妮依然是八年前的樣子,活潑可愛。也許在漫長的監(jiān)獄生涯當(dāng)中,他把與敏妮的交往像放電影一樣,每天要回想一遍,不然敏妮天真頑皮的形象怎么會定格在他的腦海里,他怎么會吃驚呢?]最后他微笑著說:“小人兒,你要到你公公家里去么?”
但是敏妮現(xiàn)在懂得“公公”這個詞的意思了,她不能像從前那樣地回答他。聽到他這樣一問,她臉紅了,站在他面前,把她新娘般的臉低了下去。
我想起這喀布爾人和我的敏妮第一次會面的那一天,我感到難過。她走了以后,拉曼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就在地上坐下來。他突然想到在這悠長的歲月里他的女兒一定也長大了,他必須重新和她做朋友。他再看見她的時候,她一定也和從前不一樣了。而且,在這八年之中,她怎么可能不發(fā)生什么變故呢?
婚禮的喇叭吹起來了,溫煦的秋天的陽光傾瀉在我們周圍。拉曼坐在這加爾各答的小巷里,卻冥想著阿富汗的光禿禿的群山。
敏妮與自己的女兒一直是以天真爛漫的小女兒的形象定格在這個喀布爾人的腦海里的。今天,他見到了已經(jīng)是新嫁娘的敏妮,自然想起了八年不曾見過的女兒,在別人家嫁女的喇叭聲中,思緒回到了遙遠(yuǎn)的家鄉(xiāng)——女兒也應(yīng)該長大了吧。小說沒有寫他的表情,但那“冥想著阿富汗的光禿禿的群山”的表情卻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
我拿出一張鈔票來,給了他,說:“回到你的家鄉(xiāng),你自己的女兒那里去吧,拉曼,愿你們重逢的快樂給我的孩子帶來幸運!”
因為送了這份禮,在婚禮的排場上我必須節(jié)省一些。我不能用我原來想用的電燈,也不能請軍樂隊,家里的女眷們感到很失望。但是我覺得這婚筵格外有光彩,因為我想到,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有一個久出不歸的父親和他的獨生女兒重逢了。
與其說“我”在物質(zhì)上幫助了這個窮苦的喀布爾小販,不如說“我”以一個父親的名義幫助了一個人實現(xiàn)了父親的心愿。“我”在物質(zhì)上受了損失,可是“我”的精神卻達(dá)到極大的滿足,“我”的形象在最后卓然立起。
形象概要
敏妮——天真、活潑、頑皮、聰敏。
喀布爾人——善良、樸實。
“我”——有修養(yǎng),有同情心,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寫作特色
1.泰戈爾的短篇小說善于運用真實的細(xì)節(jié)描寫來展開情節(jié),刻畫人物性格。
小說中拉曼背的大口袋、那個小小的手印等細(xì)節(jié),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作品情節(jié)的展開,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2.他的短篇小說在展開情節(jié)、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往往用強烈的對比來加強作品的氣氛,表現(xiàn)人物的不同性格。如在對待敏妮和喀布爾人交往的問題上“我”和妻子的態(tài)度就不同,這反映出“我”對人性的自信,而妻子則表現(xiàn)得膽小而謹(jǐn)慎。再如敏妮和喀布爾人的女兒同樣大小,而敏妮卻享受父母的愛,喀布爾人的孩子卻不能夠;再看:喀布爾人有女兒卻不能照顧,只有把對女兒的愛和思念轉(zhuǎn)移到對敏妮的喜歡上。
3.注意心理描寫也是他的短篇小說的一大特色。
作家在塑造人物性格時,非常注意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挖掘和展示。比如,喀布爾人從監(jiān)獄里出來想見敏妮而不得后說的一番話,就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
4.濃郁的詩情畫意是作家短篇小說的顯著特點之一。
小說的語言看似平淡無奇、樸實無華,但細(xì)品味,卻是恰到好處,它們就像一個個音符,跳動著、變換著,使行文具有詩一樣的美,畫一樣的美。用詩的語言、詩的節(jié)奏、詩的激情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余味無窮的詩的意境。
主旨探究
關(guān)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喀布爾人》通過對喀布爾人與小女兒交往的記敘,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的喀布爾小販形象,反映了泰戈爾的平民文學(xué)的思想。
2.在這篇作品里,泰戈爾把父女的感情和對窮人的同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現(xiàn)得極為深刻。
對本文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
《喀布爾人》教案 篇2
《喀布爾人》
文題解讀
喀布爾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人在印度多做小販。看到《喀布爾人》這個題目,人們的腦海里就有一個背著大口袋,穿寬松長袍的商販的形象。小說的開頭,喀布爾人正是這樣一個形象。是的,流落在印度的喀布爾人能怎么樣呢?他們骯臟、貧窮、沒有修養(yǎng)。可是,如果你這樣想,你錯了。泰戈爾筆下的喀布爾人有與一般的喀布爾人不一樣的地方。他與五歲的小女孩建立起的真摯深厚的友誼顯示出他有善良而樸實的品德,而這也源于他內(nèi)心深沉的父愛。
走近作者
泰戈爾(1861—1941),印度偉大的詩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50余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8篇短篇小說,20余部劇本,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有關(guān)文學(xué)、語言、宗教、哲學(xué)、歷史、政治等方面的論著,為近代印度文學(xué)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為整個東方文學(xué)贏得了聲譽,在世界文學(xué)中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19xx年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是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作家。其詩歌清新自然,想象豐富,語言秀麗,音樂性強。主要作品有詩集《吉檀迦利》《飛鳥集》《新月集》,小說《沉船》《戈拉》等。
背景縱覽
1884年至19xx年,泰戈爾的大部分時間是在他父親的莊園里度過的。這期間,他廣泛接觸了農(nóng)村生活,了解了殖民主義給印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開始探討社會問題。在文學(xué)上,他邊創(chuàng)作邊搜集、整理民歌、民謠。多彩的民間文學(xué)為作家以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和素材。《喀布爾人》這篇短篇小說熱情歌頌了下層人民純真質(zhì)樸的心靈,贊揚了普通人之間的友誼。
字詞梳理
1.多音字
2.形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