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三首》教案(精選16篇)

《三首》教案

發布時間:2023-09-05

《三首》教案(精選16篇)

《三首》教案 篇1

  漢魏晉詩三首 

  魏晉五言詩三首

  第一課時

  短歌行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里以吐納風云的氣勢,睥睨歷代君主:“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誠然,以毛澤東的文治武功,的確可以站在這樣的高度去俯視封建君王。如果歷史上只有一個人可以與他相提并論,這個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解題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于《相和歌•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里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作家介紹: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羅貫中《三國演義》將其刻畫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京劇臉譜也將曹操勾成白臉,這與歷史的真實面目頗有出入。實際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對歷史的發展有不可泯滅的功勛。

  作為政治家:曹操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后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后,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并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幾次下《求賢令》,打破當時以德行和家世為用人標準的慣例,任人唯賢,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當時四方知名的文士幾乎網羅無遺,而具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更是濟濟一堂。

  教學目標:1、了解漢樂府和魏晉時期的五言詩。

  2、根據作者及相關背景,領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反復誦讀,了解五言詩的節奏,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

  教學方法:誦讀,鑒賞。

  學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導語   

  漢魏晉時期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它可以說是繼《詩經》《楚辭》之后我國古代詩歌的第三次高潮。

  本課學習本階段的三首代表作。

  二、作家及背景

  《古詩十九首》為漢末一群中下層知識分子創作的抒情短詩。這組詩長于抒情,善于比興,語言淺近自然,風格委婉含蓄,感情纏綿曲折,韻調和諧流暢,是我國古代早期文人五言詩的典范作品,代表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藝術上是對《詩經》《楚辭》及漢樂府民歌的繼承和發展,直接開啟了建安時代五言詩創作的繁榮局面。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曹操雅好詩章,好作樂府歌辭,有《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等詩篇。這些詩主要描寫漢末的戰亂和勞動人民的苦難,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和政治思想,充滿了昂揚進取的豪邁精神,有力地表現了建安時代的特色。詩風慷慨悲涼,沉雄豪壯。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偉大的“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陶淵明的詩歌創作成就很高。他的詠懷詩語言樸實,直抒心志,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征。歸隱后的田園詩,或寫鄉村風光,或寫勞動生活,情景兼備,淡而醇厚,白而不俗,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代表性的詩篇是《歸園田句》(五首)和《飲酒》(二十首)。

  三、誦讀疏通,整體感知。(略)

  四、文章層次結構及主旨。

  (一)迢迢牽牛星

  1、層次結構:《迢迢牽牛星》共十句,句句深入,層層推進,一氣呵成。首先以遙望銀河中的牽牛星與織女星起興,接著寫詩人想象中的織女織布的情景,五六句寫織女因相思而無心支部,七句至十句寫牛郎織女相距并沒有多遠,卻不能相見相聚。

  2、主旨:詩歌主要寫了織女隔銀河而望牽牛,可望不可即,只能含情脈脈,無限相思,通過對織女情思的描寫更是比喻了人間情侶之間,遙遙相隔,能見不能言的情懷。

  (二)短歌行

  1、結構層次:《短歌行》全詩四句一節,共八節。開頭兩節作者以微吟低唱的形式,抒發著詩人對時光易逝、功業未成的深沉的感慨。三四節在內容上,表現了詩人對賢才的思慕,藝術手法上則是“引用”,詩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賢才不得時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賢才之后對賢才的畢恭畢敬。五六節承上,進一步抒發了詩人渴望賢才的情懷。最后兩節,以比喻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詩人渴求咸菜的熱望和得到賢才、統一天下的雄心。結尾處,詩人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典故,用心有二:一是自勉,二是點題明義。苦索賢才是為了完成天下大業的目的。

  2、主旨:《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此詩抒發了作者對人生短促的感嘆,表現了他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抒發其延攬人才以完成統一大業的宏大理想。這首詩于深沉的憂郁之中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積極向上的情緒。

  (三)歸園田居

  1、結構層次:開頭六句寫詩人的個性和思想。中間十二句為本詩核心。這一層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田園生活的喜人情趣,這里富有詩情畫意,生趣盎然。最后二句收束全文,是一層。作者何以如此高興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一旦沖出羅網,返回大自然,自然是其樂無窮。

  2、主旨:此詩表達了作者厭惡污濁的官場生活、熱愛純樸的田園生活的情感。

  五、賞析詩歌技巧

  《迢迢牽牛星》

  1、 運用白描手法。

  2、 景、物、人、情的轉換與交融。

  3、 疊詞用得確切、自然。

  《短歌行》

  1、 運用比興手法。

  2、 化用典故,援引稱譽。

  《歸園田居》

  1、 運用比喻手法。

  2、 運用白描手法。

《三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通過讀體會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法: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相機引導。

  教具:多媒體課件、小黑板、自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課前演講

  一、激情導入

  1、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因而學習詩歌,要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會更好地領悟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詩,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2、介紹作者

  ?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誰來說說你對這位詩人的了解。

  (2)介紹作者:播放視頻資料“范成大的簡介”。

  3、釋題:“四時”“興”是什么意思?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二、檢查預習

  1、指名認讀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2、讀通詩文。(注重糾正字音)

  三、初讀古詩,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1.指導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a 聽范讀(出示課文朗讀)。

  ?b 個人自由朗讀。(朗讀詩歌,要求正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c 指名試讀,評議。

  d 教師指導朗讀。

  2、讀了這首詩,你能簡要的說說詩歌寫什么情景嗎?

  3、小聲自讀,邊想邊畫: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引導回答上面問題,并小結板書:

  村莊兒女------耘田 織布

  童孫----------學種瓜

  四、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1.自由讀文,借助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出示課件)

  ①晝: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績麻:把麻搓成線。⑤耕織:耕田織布。 ⑥未解:不懂。 ⑦傍:靠近。 ⑧供:參加。

  ⑨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⑩桑陰:桑樹下。

  4、指名試著概述全詩大意。(出示課件)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5、質疑

  五、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1、賞析“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a詩歌一、二句寫了什么內容?明確: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b、想象:晝和夜分別指什么?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c、結合想象誦讀(讀出敬重之情,讀出詩的節奏)反復讀:自由讀、指讀、評讀、教師讀、學生再讀、做著動作豎著大拇指來讀、齊讀。

  2、賞析“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出示課件)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天真、勤勞、好學、可愛、愛勞動)。

  品后指導誦讀,帶著作者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一遍一遍地讀,一次比一次讀得好。

《三首》教案 篇3

  一、目標全解:

  1、了解有關蘇軾的文學常識。

  2、理解詞句的含義。

  3、理解詞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掌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名句。

  二、作者簡介

  1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屬四川),有《東坡全集》。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

  (2)讀小序了解寫作背景,結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看其上閻與下閩表達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解說:在老師指導、講析之前完成自主閱讀,為下面的研讀作好準備。)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l)《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

  中秋佳節,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解說:對作品從整體與細節上做分析評價,切實感受作品特色,了解作者風格。)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找出《水調歌頭》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將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作者在詞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對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無法排遣而向青天發難,進而、釋然,語氣愈加曠達,感情也進一步升華為對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對生活的信心也更堅定。

  (解說:詞風的豪放正是作者為人曠達的'表現,“文如其人”,通過作品風格了解作者品性。)

  四、布置作業

  1、蘇軾雖是豪放派詞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約柔美的。將本文同《江城子》作比較閱讀。

  2、背誦《水調歌頭》。

《三首》教案 篇4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古詩三首教案: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根據詩句想象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小孩釣魚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想像能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能默寫《四時田園雜興》。

  4、理解詩句,想象意境,激發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想像能力。

  三、跟老師一起學:

  (一)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1、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蘇州市)人。紹興二十四年(1164)進士。孝宗時出使金國,表現出不畏強暴的凜然氣節。官至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他是南宋詩人之一,為“中興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來一度做參知政事。曾出使金國,全節而歸。晚年隱居石湖。他是位愛國詩人,也寫過大量的田園詩。其詩語言清新自然,風格溫潤委婉。與尤袤、陸游和楊萬里并稱“南宋四大詩人”。他的詞,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詩歌廣闊;文字精美,音節諧婉,與婉約派一脈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2、釋題:“興”是什么意思?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3、教師范讀全詩,學生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4、試讀全詩,回答上面問題。

  5、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其一①晝: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績麻:把麻搓成線。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參加。⑧耕織:耕田織布。⑨傍:靠近。⑩桑陰:桑樹下。

  其二①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麥花:蕎麥花。蕎麥是一種糧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種,生長期很短。花為白色或淡紅色,果實磨成粉供食用。③籬落:籬笆。用竹子或樹枝編成的遮攔的東西。④蛺(jiá)蝶:蝴蝶。

  6、解釋全詩: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線,村里的男女都擔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其二:

  一樹樹梅子變得金黃,杏子也越長越大了;蕎麥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天長了,農民忙著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門前沒有人走動;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7、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后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8、資料:《四時田園雜興》(其一)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這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

  9、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是說: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線。“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這是男人們干的活。“績麻”是指婦女們在白天干完別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線,再織成布。這句直接寫勞動場面。次句“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全詩用老農的口氣,“兒女”也就是指年輕人。“當家”指男女都不得閑,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童孫”指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于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卻頗有特色。結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

  這首詩以一個老翁的口吻,寫初夏時節鄉村勞動的繁忙。成年的“村莊兒女”們,不論白天還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績麻,沒有一個閑人,沒有一點閑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孫”們呢,他們也在忙著“學種瓜”。這樣一方面更烘托出農忙無閑人的熱烈氣氛,一方面又表現了鄉村兒童在大人影響下從小就愛勞動的好品質。一個“學”字,寫出了小孩子們種瓜時認認真真的情態。

  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10、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

  11、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

  12、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

  13、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14、重點句:《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古詩三首教案:稚子弄冰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你們正經歷著人生的美好季節,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們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兒童,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嗎?有許多喜愛兒童和富有童心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作品,在他們的詩詞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二.教學目標:

  1、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我能借助注釋,自學與同學交流,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

  3、我能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三、教學程序: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自由讀詩,讀正確,讀通順。

  (二)再讀古詩,了解詩意。

  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合作學習。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三)品讀古詩,想象畫面,領悟詩境。

  1、師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品讀理解。

  (1)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每讀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畫面?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賦予它美好的情感并流暢地描述出來。

  2、交流感受,練習朗讀。

  以“詩中描述的兒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樣?你覺得詩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的”,有感情地朗讀。

  全班交流。允許有自己的感受。對學生不正確的認識要恰當地進行引導。

  (四)結合學生的積累,拓展閱讀。

  1、交流已經背誦積累下來的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

  2、拓展閱讀楊萬里其他寫兒童生活的詩。

  舟過安仁         閑居初夏午睡起

  宋 楊萬里          宋 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     梅子留酸軟齒牙,

  收篙停棹坐船中。     芭蕉分綠與窗紗。

  怪生無雨都張傘,     日長睡起無情思,

  不是遮頭是使風。     閑看兒童捉柳花。

  (五)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默寫《稚子弄冰》。

  2、以“散落在詩詞里的童年”為主題畫張手抄報

  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古詩三首教案:村晚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學習詩歌理解內容。

  2、個性化體會詩歌情感,用朗讀表現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學生對詩歌的解析能力,并發展對詩歌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節奏的朗讀并能背誦這首詩。

  2、能想象并說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個性化理解詩歌。

  教學設計

  一、游戲引入,營造情境

  1、我們先玩個游戲。

  舉個例子,我這兒有個詞:樹,我給它前面加個詞兒:高大的樹

  大家懂了嗎?好,現在開始,準備,想到了就站起來說。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綠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紅紅的落日

  放牛娃——快樂的放牛娃

  牛——悠閑的牛

  ……

  2、很好,現在換一種方式,把要加的詞放在后面,比如:樹——樹長得根深葉茂

  學生說。

  3、我們再加大難度,現在把所給出的詞語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飾性詞語,大家愿意接受挑戰嗎?

  學生說。

  二、初感詩歌,激發疑問

  1、我們今天要去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書)。

  指名解題:看了詩題,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這首詩老師想請我們班書法最棒的一名同學寫在黑板上。

  學生上黑板板書古詩: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其他同學可以先打開書本,自己來讀讀這首詩,要求:讀流利,有問題可以在書上做個記號。

  學生自由讀古詩,可分組討論或同桌共同學習。

  2、好,詩已經寫完了,現在誰能愿意來為大家讀一下這首詩呢?

  (指名讀)

  讀完后教師組織學生評點一下朗讀情況。

  3、激發疑問。

  讀了這首詩,誰有問題嗎?

  讓學生闡述自己想到的疑問,教師則在黑板的詩歌上用紅粉筆打上相應的記號。

  問題假設:

  1)、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明白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學生找出詩句中和圖畫上想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說說詩句的意思,理解這一行詩寫出了水草豐美的樣子,寫得生機勃勃。

  2)、這一行里的“山銜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將要落下去的太陽)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區動畫上和詩句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涼的水面波紋。)“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從圖畫上能看出這句詩的內容嗎?為什么?你能相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比如可以說說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里指的是放牛娃。)“歸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橫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明白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著短笛不成腔調地在吹。)聽一支牧童短笛。

  師:好,還有問題嗎?(肯定已經沒有學生再有問題了)如果沒有,那我們就要開始運用我們的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三、指導學法,理解詩歌

  1、同學們,研究問題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運籌帷幄,最終方能決勝千里。讓我們想一想,怎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誰有好的建議?

  讓學生講講解決的辦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討論、查找課外資料、結合課文插圖其實,還有很多辦法,荀子曾說過:“君子生非異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們周圍有許多老師,我們也可以問問他們,更要告訴大家的是,李老師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一個網絡社區,上面稍微有一些資料和動畫,可供大家學習時參考,你們可以把自己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解決的問題答案回復到社區里,這樣,我們大家資源共享了,呵呵~

  學生開始嘗試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2、集體交流。

  3、誰能將自己對整首詩的理解說說看?

  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誦讀,表達感悟

  1、詩歌講究音律美,我們讀詩時應該注意什么呢?(指名說)

  2、提出要求:應該把這首詩的韻腳“陂、漪、吹”讀得清晰、響亮。

  3、學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學生評議。

  教師根據評議在社區中劃分出這首詩的節奏: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5、教師分行領讀,學生跟讀。

  草滿池塘——

  山銜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三首》教案 篇5

  一、目標全解:

  1、誦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領悟詩人看似不經意的比喻和聯想。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簡介:

  (1)艾青(1910——1996),現代詩人,原名將海澄。浙江省金華縣畈田將村人。他的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2)艾青的詩,往往較多地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時代的悲歡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反映現實的生活和斗爭,從而比較鮮明地傳出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詩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現為對光明的熱了向往、追求和謳歌。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中緊密結合現實、富于戰斗精神的特點又同新鮮的詩美結合在一起。

  (3)題目解說:

  “我的”,把無形的思念說成是有形的圓,形象的語言中包孕著許多東西,比如說,我有一個成熟而圓滿的思念,我看到現實中的不圓,我追求美好的團圓……

  三、研習課文

  1、這首詩分兩節,第一節,詩人由“思念是圓的”聯想到最亮最圓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圓,言外之意是說其他時候的不圓,在這樣的夜晚,人應該由不圓到圓。

  第二節,由西瓜和蘋果都是圓的聯想到團聚的歡樂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時,詩意頓覺顯豁,渴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躍然紙上。惟其如此,在這中秋之夜,望著明月,“誰能把月餅咽下”就變成了沉痛的責問了。

  2、《我的思念是圓的》的結構特點:

  第一節:思念圓——月亮圓——人不圓——何時圓

  我的思念是圓的

  第二節:思念圓——果瓜圓——家不圓——何時圓

  3、《我的思念是圓的》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借中秋之月表現對祖國命運的關懷,對人民幸福的期待,抒發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四、誦讀《我的思念是圓的》。

  五、布置作業:

  1、背誦《我的思念是圓的》。

《三首》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

  2、   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3、   《氓》的情節和主題。

  重點難點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并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通過閱讀注釋來自己翻譯課文。

  3、《氓》是一首敘事詩,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教學過程 

  一、             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常把它們并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指鋪陳排比,使詩歌顯得整齊勻稱,有氣勢。

  比,即比喻,是《詩經》開創的修辭方法。

  興,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領頭的羊,共產黨是我們的領路人。”興也是《詩經》首創的修辭形式。

  二、簡介《氓》

  《衛風 氓》是一首敘事詩。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敘事,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氓》在回憶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比興手法的運用,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三、誦讀詩歌,然后根據課后的注釋來翻譯課文。

  誦讀時要注意,《詩經》是典型的四言詩,它的節奏韻律非常明顯,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注意一些重點字詞的注音和解釋。

  四、情節和主題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一位同學說說故事情節。

  全詩分六章,第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復句)。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下面是全詩敘事結構和感情基調:

  [板書]

  氓

  (情節)    戀愛                婚變                決絕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詩句)    秋以為期            無與士耽            亦已焉戰

  載笑載言            士貳其行

  至于暴矣

  (基調)    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誦讀全詩,要安排好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調,反映情節發展的節奏,表現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調。

  五、鑒賞要點

  1、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后,“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有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等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2、《詩經》開創比、興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六、背誦本詩

  七、課后思考

  請把本文和讀本上的兩首詩作簡要的比較。

  《秦風·無衣》

  教學目標 

  這是一首秦國的軍中歌謠,體會詩歌如何表現士兵的愛國精神。

  重點難點

  “同袍”“同澤”“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遞進層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誦。

  教學過程 

  一、             誦讀詩歌,提醒學生注意詩歌中的重復字詞。

  頭腦里要想象著這是一首行軍的戰歌。

  二、             重點解釋這些重復字詞。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澤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詞的重復是詩經的一大特色,了解這一特色對背誦有利,請同學嘗試背誦這首詩。)

  三、[詩歌鑒賞]

  《無衣》是秦國人民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戰歌。

  全詩共三章,章下章句對應;詩句大同小異,在重章復唱中詩意遞進。一邊歌唱,一邊行軍,一往無前。

  第一章,統一思想。

  當時軍情緊急,一時難以備全征求。“無衣”這是實寫。也可以理解為夸張的寫法,為國征戰,不計衣物不全的困難,“與子同袍”,與戰友共用一件戰袍。“王于興師”,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為什么大家能夠克服困難、團結備戰呢?“與子同仇”,大家認識到,仇敵是共同的必須一起抗擊共同的敵人。

  第二章,統一行動。

  “與子同澤”“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動起來,“與子偕作”,投身到征戰中。

  第三章,一起上戰場。

  “與子同偕”,激昂高歌,團結對敵,奔赴戰場。

  這首戰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別與“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寫“同仇”“偕作”,表現戰士們愛國的情感與大無畏的精神。這是一首賦體詩 ,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一層更進一層地提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

  《無衣》表現了奴隸社會時期人民保家衛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真實感人,慷慨雄壯,確是一首充滿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藝術魅烽的古代軍歌。

  誦讀這首詩,要注意全詩慷慨雄壯的基調。

  四、默寫本詩

  《靜女》

  教學目標 

  1、注意詩歌的寫景和心理描寫以及兩者間的聯系。

  2、引導學生領悟采用第一人稱“我”的抒情特點。

  重點難點

  詩歌細節描寫的藝術效果。

  教學過程 

  一、             解題

  選自《詩經邶風》,靜,文靜,美麗。這是一首愛情詩,他們約定在城樓地方幽會 ,男的等了好許,女的才來。本篇作者或許是男的本人;或者是當時的人民大眾的集體創作。

  這是東周時期產生于邶地(今河南湯陰縣境)的民歌。詩的內容是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出,生動地描繪了他約會的過程。先寫男子去赴約,后寫女子向男子贈送物品來表達愛情,整篇詩充滿著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首章“靜女其姝,俟我地城隅”,兩句是說,一位文的姑娘多么美,相約等我城角去相會。開頭用“靜女其姝”寫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對女子的贊美,同時也流露了一種十分傾慕的感情。邊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動地寫出了那個男子在赴約會時的那種歡欣、愉快、幸福,遲到于不無得意的心情。但緊接下面卻突然一轉,寫男子依約而至,到了會面地點,卻不見那女子,“愛而不見”。這句是寫那女子見男子來了,卻故意找個地方把自己隱藏起來了。原來這是一個天真活潑的調皮的姑娘。這樣一來,可真急壞了那個滿懷欣喜而興沖沖趕來相會的小伙子  ,他想是因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來的呢,還是陰睛不定少女心對自己變了心而故意失約不來的呢?于是非常著急不安,禁不往“搔首踟躕”起來。這里是說,急得那個男子抓耳撓腮,轉來轉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躕”,可以說十分窮形盡相地寫出了當時那個男子焦灼萬狀的情態。同時,也借以寫出了那個男子對所愛女子的深情和迷戀的程度。

  下面第二章,則開始寫他們會面后的情景。“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孌”美好的樣子,“彤管”,紅色管狀的小草。舊注,解作紅色的筆,或紅色管樂器。我們下文“自牧歸荑”句看,這個女子乃是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測,所謂彤管,不會是筆或樂器之類,可能與“荑”一樣,是種小草之類。詩總是濃縮的,跳躍的。詩中寫當那位調皮的姑娘,看到把踐約而來的所愛,急成那個樣子,終于露面了,并鄭重地把一支小草作為禮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煒,說懌女美”,這是男子接過小草后的心理活動,也是一句風趣的答辭。“說”通“悅”。“女”通“汝”。“說澤女美”這句話,語帶雙關,既指女子所贈的草,又指贈草的人。這里寫子子把一支小草作為饋贈。小草并不是什么貴重的禮物,送草給對方這固然是了傳情,而我們從這位調皮的姑娘看,大約也正如“愛而不見”一樣,有試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會引起對方什么反應。而男子接過小草以后,就說,這支小草光彩美麗極了,喜愛得不得了。這里寫這個男子早已摸準了姑娘的心思,通過湊趣來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實際在夸送他禮物的人。

  接著下面第三章。“自牧歸荑,洵美且異”,是說女子是把從牧場帶回來的一支荑草贈給一男子,所贈給他的這支荑草,實在美得出奇。其夸贊的語氣比“彤管有煒”更進了一步。“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貽”,這兩句是說,并不是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覺得它愈加美麗了。

  二、鑒賞要點:

  這首小詩,把民間男女相約的那種天真、活潑、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如此逼真和生動。詩中寫一對戀人相會,先是這位調皮的姑娘故意逗他,躲起來不露面,害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撓腮;再又鄭重地贈給對方小草,試控其對自己的情意。而這小伙子也知趣、湊趣,說是“彤管有煒,說懌女美”,“洵美且異。……美人之貽”,用雙關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深情,顯示了自己的一片愛人及物的誠摯、癡迷之心。詩很短,僅有三章十二句,但它卻生動地寫出了一對情人幽會時的有趣場面,寫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還刻畫出人物性格,即生動地表現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慧美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癡情的男子的形象。總之,這首戀歌,不僅思想內容是健康的,藝術上也是成功的,其語言的簡煉、構思的靈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畫的生動,心臟生活氣息的濃烈,都不能不使我們兩千年以后的讀者感到驚異。

  三、背誦和默寫《靜女》

  [1]

  [1]

《三首》教案 篇7

  18.

  1. 文本全解

  虞 美人

  ( 明•楊慎《升庵詞話》 )

  ( 清•田同之《西圃詞說》 )

  (1) 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

  李煜 (937 — 978) ,字重光,南唐最啟—一個國君,習稱李后主,在位 15 年。

  975 年宋軍攻破南唐首都金陵 ( 今南京 ) ,他被俘北上,囚居汴京 ( 今河南開封 ) 三年,

  后被宋太祖趙匡胤毒死。

  李煜工書畫,洞曉音律,詩、詞、文皆通,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是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詞人。他的詞大多表現傷今懷舊之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寫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語言明凈優美,凄婉動人,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

  《虞美人》寫于李后主被俘將死的前夕,是他的代表作。由君主淪落為階下囚,個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也蕩然無存,這一殘酷的現實,使他“日夕以淚洗面”。故國之思、人生之痛、亡國之恨,在詞中不加掩飾地流露出來。

  (2) 基本解讀。

  “春花秋月幾時了 ? ”詞作一開始,便是對人生厭倦的慨嘆: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但作為階下囚的作者,苦難悲愁,度日如年,對此根本就沒有賞心悅目的感覺,反而怨問何時何日才是了結。

  “往事知多少 ! ”這一句是自問。作為一個顯赫的君主,淪落到如此不堪,究竟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呢 ? “知”是知道明白之意,含有反省的味道。李煜在位時,日日縱情聲色,歡歌宴舞,不理朝政,大臣潘佑、李平曾直言進諫,竟被殺害。因朝政荒廢,國勢日衰,以致國破家亡,身陷囹圄。回過頭來看這一步步走向深淵的歷程,雖有自悔之意,但已經回天乏力,只能徒添悲愁。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兩句是寫他囚居小樓,深夜難眠,東風吹進小樓,更引起他的故國之思。 “又”表明多次, “東風”是指春風,春風又吹,一是說又一個春天到來,囚徒的生活已經多年;二是說在這小樓上,他常常在春風的吹拂中徹夜難寢,思念故國。故國在明月之下,恐怕已經殘破得不堪回首,怎不教人悲愁萬分呢 !

  過片之后的“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兩句,就是具體寫不堪回首的“故國”:那些華麗高大的宮殿大概還在,但它的顏色想必已經陳舊,當年那些年輕漂亮的宮女,也已經容貌憔悴,老了紅顏。物是人非,朱顏不再,既有江山易主的哀痛,也有時光流逝的憂傷,這種哀痛憂傷,凝成了最后兩句: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扛春水向東流 ! ”詞以一問一答結束。 “君”是自指,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比喻,以滔滔不絕的江水比喻無窮無盡的憂愁,非常貼切、含蓄,是一個千古名句。

  (3) 精華鑒賞。

  ①這是一首抒情詞,詞中既有作者為失去曾經擁有的帝王之尊,榮華富貴的生活而發的痛苦哀嘆,也有對故國河山的深切懷戀和對自己逸樂亡國的悔恨。雖然情調感傷低沉,但直抒胸臆,情感非常真誠,感觸真切,讀采令人頓生唏噓。前人說李煜詞是“血淚之歌”、 “一字一珠”,本詞堪稱代表。

  ②比喻貼切生動,也是本詞藝術上的一大成功。末兩句以“一江春水”為喻,將抽象無形的愁緒形象化、具體化,而且高度概括,取得極好的藝術效果,從而使之千古傳誦,膾炙人口。

  書 憤

  (1) 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 •

  陸游 (1125 — 1210) ,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 ( 今浙江紹興 ) 人。陸游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一生堅持抗金主張,屢遭當權的議和振的打擊和排斥,雖然歷任多種官職,但始終無法實現他恢復中原的宏圖壯志。晚年在山陰閑居,直至終老都不忘復國大業。

  陸游是一位高產作家,平生作詩近萬首,‘大多數是抒發他的愛國思想和感情的。詞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

  《書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 春天,•作者閑居山陰故鄉期間。其時陸游從江西撫州被罷官歸家,已經 5 年,是一個 62 歲的老人了,但他積憤難乎,愛國之心不減,他追懷壯年意氣,痛惜壯志不酬,憤而作詩,表達了老而彌堅、立誓報國的壯烈情懷。

  (2) 基本解讀。

  這是一首七律。前兩聯敘事,追憶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舉,刻畫了一個橫刀躍馬、浩氣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上一句是說自己早年不知世事的艱辛,其實主要是指他料想不到抗金復國的歷程竟是如此的艱難。這種艱難不僅是來自侵略者的兇殘•,更是緣于統治者的妥協和投降派的阻撓、破壞。正因為他不知道“世事艱”,所以那時候的他,雄心勃勃,豪情滿懷, “北望中原氣如山”,以為驅逐侵略者,收復失地,指日可待。這兩句既含有自己不諳世事、愛國之志被褻瀆的辛酸不平,也隱諷妥協投降的宋王朝。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瓜洲,即瓜洲鎮,在今江蘇揚州市南長江濱,與鎮江斜相對峙,是江防要地。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曾一度占領了瓜洲,準備由此渡江,宋將虞允文率部和當地人民共同抗擊,完顏亮潰敗,后被部下所殺。上句即是寫此。下句是寫作者人四川宣撫使王炎軍幕,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并在大散關一帶與金兵激戰的經歷。這兩句通過追述早年抗金殺敵的英雄事跡,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氣如山”的氣魄,同時也是對自己年邁之際殺敵報國情懷的一種激勵,表現了一種高昂的戰斗情緒。

  后四句感慨當前的處境和時局,昂揚的情調轉入深沉的憂憤。

  “塞上長城空白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這兩句意思是說,年輕時以捍衛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來期待自己,如今鬢發斑白,愿望竟然落空。 “空自許”三個字很沉痛,既感嘆自己壯志未酬,年華已老,又對統治者無心救亡,使廣大人民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企盼一再落空無比憤慨 ! 年輕時以“塞上長城”自許的豪氣,和現今雖然年老而壯志猶存的愛國情懷,都歸結為一個“空”字,即一切成空,是多么令人無奈和悲痛 !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句是說,諸葛亮以他那篇著名的 ( 出師表》,表明他矢志北伐、義無反顧的決心,這種意志和豪氣,千百年來誰能與之相比呢 ! 言下之意,是說當今沒有像諸葛亮那樣矢志北伐的人了,一代的愛國者都被埋沒沉淪了。作者借用歷史典故,暗諷宋統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沒有諸葛亮。如此,北伐復國自然是一句空話。詩句含蓄、委婉而又見悲憤和不滿。

  (3) 精華鑒賞。

  這首詩從立志報國的早歲寫到衰鬢先斑的暮年,抒發了當年的抱負和今日的感慨,前四句慷慨奮發,后四句幽憤哀傷,情緒有起有伏,充滿蒼涼沉郁的情調,很有感人的力量。

  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很突出,昔日的浩氣壯舉與今日的年邁衰頹對比,感慨歲月無情,壯志難酬;諸葛亮的積極進取與當今權臣的茍且誤國對比,表現作者懷古傷今的悲憤和無奈。這也使詩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瀾,沖擊讀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鳴。

  揚 州 慢

  (1) 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 .

  姜夔 ( 約 1155 — 1209) ,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 ( 今江西波陽 ) 人。南宋著名詞人:

  夔少年即有文名,但屢試不第,一生從未做官,最后在貧病交加之中死在西子湖畔。

  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書法、音樂、詩詞等都有很高的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他的詞,多是詠物、寫景、言情之作,風格清高典雅,講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詞派的代表。由于精通音律,姜夔喜歡新創自度曲 ( 不根據舊譜自己創制新詞調 ) ,共有自度曲 17 首,本篇《揚州慢》是他寫得最好的一首。

  宋高宗在位期間,金兵曾兩度大規模進攻南宋。建炎三年 (1129) 金兵占領揚州,大肆燒殺擄掠,揚州被洗劫一空。紹興三十一年 (1161) ,金主完顏亮又大舉南侵,揚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 15 年,姜夔路過揚州,仍然是滿目瘡痍, “薺麥青青”,作者追懷喪亂,感慨今昔,寫下了這篇名作,表達了深沉的黍離之悲。

  (2) 基本解讀。

  小序:交代寫作背景和緣由,寫作的主旨。姜夔的詞作多有小序,本篇小序也寫得精煉優美,很值得一讀。

  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詞人路經揚州時的所見所聞。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首句點明揚州的地位是淮左地區的重要都會,次句又點明竹西在揚州的地位是揚州的著名古跡,第三句表明作者是初次到揚州。這幾句的意思是說,過去的揚州是一個繁華的名城都會,而揚州城中的竹西亭,又是一個天下少有的好去處,這么令人神往的地方,使初到揚州的作者,不得不在這里少作停留。作者一開始就指出揚州、竹西的繁華和幽美,是為文寫她的破落荒涼作襯托,使之形成鮮明的對照。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膏。”這兩句說,當我走在當年車水馬龍、酣歌醉舞的十里長街時,看到的竟是一片野生的薺麥,一點也沒有當年的繁華盛況。 “春風十里”是借用了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意,與上文的“竹西佳處”相呼應,鋪敘當年揚州的繁華,又反襯眼下的荒涼。

  “薺麥青青”的情景與 { 詩經,黍離 } 中的“彼黍離離”相吻合,真切地表達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傷感。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言厭兵。”這幾句是說,自從金兵南侵,洗劫揚州 ( 這里指第二次 ) ,繼而撤走以后,荒廢的池苑,高大的喬木,至今還厭惡談論那場侵略戰爭。廢池喬木對于當年敵寇的燒殺擄掠,尚且如此憎厭,人們的憎厭和沉痛,就可想而知了。這里作者把廢池喬木擬人化,表明侵略者的暴行,天怒人怨,草木共恨。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這幾句說,邊走邊看,黃昏不知不覺慢慢地來臨,只聽見凄清的號角聲,隨著凜冽的寒風吹來,回蕩在荒涼的空城上空。作者把“黃昏”、 “清角吹寒”、 “空城”等幾個具有特征的景象組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種凄涼、孤寂的氣氛,也襯托出作者此刻的心境。

  下闋寫詞人在揚州的心情和感慨。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唐代詩人杜牧曾在揚州任職兩年,對揚州的歌舞繁華十分贊賞,留下了許多贊美揚州、歌頌揚州的詩篇。可是,如果今日他重到揚州的話,一定會為眼前破敗荒涼的

  景象大吃一驚:劫后的揚州,哪有一點昔日“春風十里”、 “歌舞升平”的繁華影子 !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杜牧的《贈別》、 《遣懷》詩是題詠揚州的名作,曾經轟動一時,為封建土大夫們所稱頌,揚州也因詩更加聲名遠揚。作者借用這一典故,感慨揚州面目全非,繁華不再:即使能寫出“豆蔻”、 “青樓”那樣工巧精美、情深意濃詩作的杜牧,面對這滿目瘡痍的景象,怕也難以表達他那風流旖旎的情懷了。此處還有更深一層意思:縱有杜牧那樣的才情和風流,置身今時今日的揚州,我還能說什么呢 ! 心中的疼痛無法表達, “黍離之悲”更加深化。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這里與上闋的“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相呼應,對今日的揚州作進一步的具體描述:當年杜牧描寫過的二十四橋還在,但只見橋下流水冷清,微波之中搖蕩著孤零零的月影,寂然無“玉人吹簫”之聲。這幾句寫故景雖在,但面目全非,與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春望》 ) 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蕩”字,勾聯名橋、冷月,靜中有動,含情脈脈,似乎是在默默無聲中,傾訴著對往昔的懷念,對今夕的傷感。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結句仍然以委婉的手法抒情,感慨花開依舊,人事全非:想那橋邊的紅芍藥花年年開放,可曾知道為誰開放為誰生 ! 言下之意是,芍藥花雖好,如今卻已無人欣賞,或無心欣賞了。這里用昔日繁華的痕跡,來增強物是人非,山河變異的悲傷感情。唐代詩人岑參有詩云: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 《山房春事》 ) 此處表達的是同樣的感慨。

  (3) 精華鑒賞。

  ①本詞上闋側重于寫景,下闋側重于抒情,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黍離之悲,今昔之感。這種情感主要用以景現情、化景物為情思的手法加以表現。上闋的“薺麥”、 “廢池喬木”、 “清角”等景物,呈現出劫后揚州的殘破荒涼,從而表現出作者面對被蹂躪、被摧殘的祖國山河時的傷感。 竹西亭、春風十里的“揚州路”、 “二十四橋”、 “紅芍藥花”等景物,是當年揚州繁華興盛的象征,但在這里卻襯托當今揚州的衰敗,表現作者懷念往昔,傷痛今日的感慨。這些景物都很好地烘托出詞人感時傷世的憂郁情懷。②化用前人詩境人詞境,也是本詞的一大特色。唐代詩人杜牧與揚州有密切的關系,有許多題詠揚州的名篇,此詞中多處化用了杜牧的詩句,用杜詩中的意象所蘊含的風月繁華與風流俊賞之意,來與今日揚州的現實見聞、感受形成比襯關系,豐富了詞境意蘊。詞作追憶喪亂,感慨今昔,表達出對國家衰亡的悲痛,抒發了內心的郁憤,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情調過于低沉,缺乏鼓舞人心的力量。同時,化用杜牧的詩句,又多與杜牧的風流韻事有關,這不能不說是詞作的局限。

  2 .習題解說。

  (1) 第一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佳句,堪稱李煜《虞美人》中的“篇 ( 詞 ) 眼”。本題的命題意圖是讓學生了解文學作品的“篇眼”在表現思想、意境中的關鍵作用,以及這兩句在表現手法上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參考答案:參考該詞的“精華鑒賞”第②段。

  (2) 第二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讓學生準確把握該詩的主要藝術特征,并理解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的創作意圖和這種手法所取得的藝術效果。

  參考答案:參考該詩的“精華鑒賞”。

  (3) 第三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古典詩詞使用典故的現象和特點,并把握該詞的主要藝術特征。

  參考答案:此詞中多處化用了杜牧的詩句,用杜詩中的意象所蘊含的風月繁華與風流俊賞之意,來與今日揚州的現實見聞、感受形成比襯關系,很好地抒發了作者的“黍離之悲”。如化用“春風十里揚州路”,是以昔日揚州的繁華興盛與現實中的“薺麥青青”相對照,抒發感時傷亂,今不如昔的感慨;用“豆蔻梢頭二月初”和“贏得青樓薄幸名”兩句,是說杜牧雖然風流俊賞,才情過人,但面從而曲折表達作者此刻難言的憂傷;化用“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兩句,進一步抒寫景物依舊,風光不再的哀痛。化用這些詩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襯今、今昔對照的作用,作者的故國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得以曲折、深度的表達。

  3 .相關資料

  (1) 《虞美人》相關資料。

  ①后主歸宋后,與故宮人書云: “此中日夕只以淚洗面。” 每懷故國,詞調愈工。……其賦《虞美人》有云: “問君能有幾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舊臣聞之,有泣下者。七夕,在賜第作樂,太宗聞之,怒。更得其詞,故賜牽機藥之事。 ( 《歷代詩余•詞話》引《樂府紀聞》 )

  ②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 ( 王國維《人間詞話》 )

  (2) 《揚州慢》相關資料。

  ①杜牧題詠揚州的幾首詩全文。

  贈 別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遣 懷

  落拓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

  ②寫兵燹 (x 曬 n) 后情景逼真。 “猶厭言兵”四宇,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 (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 ) 

《三首》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會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運用聯想、想象的思維方式,培養創新能力。

  3、領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藝術技巧。

  ◆教學重點

  1、形象思維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節及精練語言。

  3、樹立“歷史的”“美麗的”觀念。

  ◆教學方法

  1、“切入情節,激發想象”法

  如《衛風•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這些典型情節可引發學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體生活情節和既“悔”且“恨”的情調。

  2、“運用對比,探討開拓”法

  如將《衛風•氓》與《邶風•靜女》兩首詩對比,從“怨”“興”中把握形象,探知當時社會的“民情”和“制度”。

  3、“語言分析,體味神韻”法

  如《衛風•氓》抓住語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貿”“車”“不見”的暗示性,進行推斷想象“士”的“貳”“二三”及“不思其反”,進而把握形象。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孔子曾經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什么叫“思無邪”呢,就是思想純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同學們想不想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質彬彬”呢?(可讓學生回答,也可由教師明確)“文質彬彬”原義是文華和質樸配合得恰到好處,今義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禮貌。同學們,讓我們就來學習,接近“文質彬彬”吧。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檢查并深化預習效果,貯存文字、詞語所傳達的信息。

  ②依據情節,激疑發問,總理三首詩。

  A、三首詩均選自《風》,即民間歌謠。結合歷史知識,扼要說明當時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

  明確:a奴隸制社會,奴隸和奴隸主階級尖銳對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對理想的追求。c在戰爭和徭役中,人們爭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現出的愛國熱情。

  B、詩歌常選擇典型的情節來烘托生動具體的氣氛和情調,本文三首詩分別選用了怎樣的典型情節?

  明確《氓》主要情節:“以我賄遷”“三歲食貧”“靡室勞矣”;《無衣》主要情節:“袍”-“澤”-“裳”;“戈矛”-“矛戟”-“甲兵”;《靜女》主要情節:“愛而不見”“貽我彤管”“自牧歸荑”。

  2、具體研習《秦風•無衣》

  ①集體朗讀《無衣》這首詩,思考三章的異同點,并回答其原因。

  明確:同:句式相同,內容相近。

  異:每章僅三字不同。

  原因:A、屬重章復唱的手法,不僅構成類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發的感情,同時也為了換韻,充實和擴展內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問句開頭,更突出主人公的愛國精神。

  ②詩中在與“子”相對上用了一個“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兩處“我”字,體味一下“我”的妙處,并運用想象,創造“我”的形象。

  討論明確:“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衛家園的愛國者形象。“我”是出自內心的自覺者形象。“我”又是一個象征。開頭反問,后以“我”的行為“同”和“修”書寫正義參軍歌,此愛國之情,英雄之舉,躍然紙上。想象當以此為萌發點,也應以此為歸宿點。

  三、課堂練習

  賞析下面這首詩。

  鄉愁的四韻(錄其二韻)

  余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的臘梅香

  臘梅的芬芳

  是母親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四、布置作業 

  1、《氓》和《靜女》均是以愛情為題材的,但反映的是兩類“士”形象,對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樣認識這一現象?

  2、《氓》中的典型情節可以從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選擇,但有一點必須探究,女主人公為什么會被遺棄呢?

  3、詩歌常常調動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形象,但有一點是主要的,就是運用形象思維。在形象思維中比興、對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領悟到了什么?

  4、要欣賞詩,必須運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無根據地讓思維馳騁,只有抓住典型情節,才可以創造出自己的形象。請你就"咥其笑矣愛而不見"及《靜女》中的睹物思情進行大膽想象,以塑造出鮮活的形象--將《靜女》改寫為小故事。

  第二課時(教學方法同上節課)

  一、導入  

  愛情是個不衰的話題,《氓》和《靜女》塑造出兩類愛情和形象,但有一點較為相同,無論《氓》中的"秋以為期以望復關"還是《靜女》中的" 我于城 愛而不見",看樣子是"自由戀愛"了,我們應怎樣來認識這個問題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遺棄,其兄又"咥其笑矣" ,《靜女》中的靜女卻又為 "士"所熱戀,這又該怎樣認識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過有個答案呢?讓我們來學習這兩首詩。

  二、教學《衛風•氓》(板書課題)

  1、上課堂我們留下了思考題,先來研究第2題。

  討論明確:答案可能是多樣的。

  “士”之變心說:情節為“不見復關”的暗示性;“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的顯示性。這一切告訴我們“士”的變心是關鍵原因。

  社會制度說:情節為“抱布貿絲”至“以我賄遷”,“三歲食貧”“漸車帷裳”,“士”騙取了錢財,生活由貧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經濟上,正如恩格斯所說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錢關系。

  年老色衰說:情節為之“氓 之蚩蚩 ,抱布貿絲”,“三歲為婦”,年老色衰,引起“士”變心。

  2、研究作業 第3題。

  明確:形象思維是以感情意象作為思維對象的,而這些意象是具體而不是形象。具體與形象之間按照客觀生活邏輯為準則。因此比興、對比則成為常用的手法。

  3、 桑葉新鮮潤澤時,斑鳩貪吃桑這一形象,當和姑娘年輕漂亮時被男人迷戀,而使姑娘沉溺于愛河之中這一形象具體結合時,這就成為詩人所創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藝術形象,讓人們看到抽象的結論--男人喜歡的是貌而非人的心靈,同理"桑之落,其黃而隕"和女也不爽,士貳其行"也屬如此,這是"興"的藝術手法。"而"對比"則和"興"不同,常常用同類形象之間的生活聯系的手段進行正反對照,"士"前為"信誓旦旦"--傾慕求婚,否則"反是不思"遺棄舊歡,前后形象形成強烈對比。

  師生在欣賞時抓住意象這第二自然段的藝術形象進行想象,進行創造,才可領悟此詩,進入詩的鑒賞的殿堂。

  三、研讀《邶風•靜女》(板書課題)

  四、1、檢查同學們想象改寫《靜女》的作業 ,由學生代表朗讀自己改寫的文章,師生共同以藝術欣賞的目光評析再創作的作品。

  明確:應抓住典型情節進行

  解說:此題是為了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完成再創作的創作活動。

  2、研究"自由戀愛"及《氓》和《靜女》中的兩"士"為何對戀愛有兩種不同觀念的明確:"愛情"可以說是永恒的話題。在不同社會中有不同的戀愛觀。《氓》中“抱布貿絲”,“士”的身份可為"商人",《靜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歸荑","士"可為田者,為思維提供了根據。

  在由原始社會演變到奴隸社會后,勞動人民之間的戀愛,還是在人們的勞動與生活中產生的,這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和我們今天的"自由戀愛"理念上有不同。

  四、課堂小節

  我們從《〈詩經〉三首》的學習,了解了《詩經》所處時代的生活,學到了人民的愛國精神,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我們還學會了抓住典型情節,運用形象思維來欣賞詩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體生動的氣氛和情調,還學會了在凝練的語言中把握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學們應把這些化為技能,凈化靈魂,爭做文質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五。

  2、運用所學方法,欣賞下面一首詩。

  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菲菲。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寫一篇讀詩心得。

  [1]

《三首》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讀體會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

  “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因而學習詩歌,要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會更好地領悟詩歌。今天,咱們來學習一首詩,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2、介紹作者:

  ⑴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以前我們曾學過他寫的詩,你還記得嗎?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范成大嗎?

  (讓學生自由說,可根據以前知道的或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⑵介紹作者:

  播放“范成大的簡介”資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淳熙十年因,58歲病辭。此后10年隱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范成大是一個關心國事、勤于政務、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憂國恤民的一貫思想在其詩歌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范成大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3、釋題:

  “四時”“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知

  1、指導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⑴請說說詩應該怎樣讀?

  ⑵明確詩歌的朗讀方法:朗讀詩歌,要求正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⑶聽范讀

  ⑷個人自由朗讀。

  ⑸指名試讀,評議。

  2、讀了這首詩,你能簡要的說說詩歌寫什么情景嗎?

  3、小聲自讀,邊想邊畫:

  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引導回答上面問題,并小結板書:

  村莊兒女───耘田織布

  童孫─────學種瓜

  三、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1、自由讀文,借助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⑴晝:白天。

  ⑵耘:除草。

  ⑶耘田:在田里除草。

  ⑷績麻:把麻搓成線。

  ⑸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⑹未解:不懂。

  ⑺供:參加。

  ⑻耕織:耕田織布。

《三首》教案 篇10

  《再別康橋》《死水》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

  通過學習,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教學難點:《死水》意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主題曲《飛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圖像。

  伴著這熟悉的樂曲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時代,他曾經悄悄地來了,又輕悄悄地走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傳世之作《再別康橋》。今天,就讓這樂聲伴隨我們,走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 解題:

  放映有關康橋的錄像或幻燈片,教師或學生(事先布置給學生檢索有關資料)結合畫面解說徐志摩與康橋的關系及相關背景。

  三 配樂朗誦

  樂曲:《人間四月天》主題曲

  聽讀要求:注意體味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四 學生吟誦、品味、欣賞

  多種形式的誦讀、小組互動式

  (1)明確本首詩的意象,詩人避開了一般離別時的告別對象,選擇了“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從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個人以清新飄逸之感。詩人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成分。獨具特色的象選擇,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一種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別母校的感情在詩中字里行間的體現。

  (3)體會這首詩如何體現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

  ① 押韻(請學生在詩終畫出韻腳);

  ②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③ 回環復沓,開頭和結尾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繪畫美主要表現在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輝斑斕”等有色彩的詞語,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解決疑難。

  各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匯報,教師適時提出巡視中發現的疑難點,提出討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以聞一多對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的主張過渡,引入對《死水》的學習。

  先從“三美”入手體會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詩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義。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本教案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通過品味欣賞,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該.教案設計體現了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動

  (1)學生自愿結組,對徐志摩的詩歌和聞一多的詩歌進行比較,看兩者的異和同。

  (2)學生可就本課書中自己喜歡的一位詩人進行研究,建議切入點小。

  (3)可以召開現代詩歌朗誦會或現代詩歌賞析會,材料來源于課本、讀本或其他詩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現代詩,寫一篇評析鑒賞筆記,挑選有見地的班上交流。

《三首》教案 篇11

  導標顯示屏幕

  1.學習掌握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和其現實主義的風格;

  2. 學習掌握《詩經》四言詩的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節奏特點;

  3.理解三首詩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敘述的手法;

  4.背誦課文。

  導學點撥窗口

  【作家作品】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關于《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②孔子刪詩說。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后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 , 分為風 、 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 , 即所謂正聲雅樂 。《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 ,《商頌》5篇 ,共40篇 。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有些詩,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 ,《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四言詩:每句4字或以4字句為主的詩歌樣式。盛行于西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所錄305篇 , 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齊的四言體,節奏為每句二拍,這顯然是在原始歌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語言發展的狀況。到了西漢時期,五言詩在民間悄然興起,但文人詩仍以四言為主。東漢以后,五言詩占領了詩壇的主要地位,四言詩漸趨衰落。能繼承《詩經》遺風,稱得上四言詩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淵明、韓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數詩作。

  【探海導航】

  《詩經》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 加之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閱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我們在學習中首先要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預習課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聽取老師講解的基礎之上反復熟讀課文直至背誦,透徹理解。學習的重點不必放在字詞句的逐一解釋上(但某些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詞語、成語一定要掌握);重點應是學習掌握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所刻劃的人物形象,所運用的賦、比、興手法以及章法結構和停頓節奏等的藝術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氓》是一首著名的棄婦感傷詩,是棄婦離夫返娘家時所作,人物形象鮮明,學習中要能分析詩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詩中六章內容的有機聯系和賦、比、興手法的運用;《無衣》是一首反映軍旅生涯的愛國詩歌,學習該詩要理解詩中團結一致,抵御外侮的愛國精神和重章復唱的結構手法;《靜女》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愛情詩,學習該詩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間的深情和表達這種感情的方式。

  【思路結構】

  《氓》全詩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寫男子求婚,女子戀愛,結成夫妻的甜蜜回憶,纏綿深情而渺遠惻然;第三、四章是全詩的主旨,寫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訓,和對負心人的強烈憤慨,宛如長歌當哭般的呼號;第五章前半部分繼續回憶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則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傷心落淚;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無聊賴,無復可言。全詩層次分明,在敘事與抒情的結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詩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結構圖: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賦)

  第二章:男女戀人相思、結婚(賦)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比、興)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比、興)

  第五章:補敘多年的苦楚和處境(賦)

  第六章:今昔對比的怨恨和痛苦(賦、比、興)

  《無衣》可理解一首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的出兵動員誓詞。全詩三章,采用 了增疊復沓的結構形式,每一章字數、句數相等,但又不是簡單地機械地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體現出一種高昂的戰斗激情。結構圖:  

  “與子同仇”

  (感情基礎) “與子偕作”

  (行動開始) “與子偕行”

  (共赴戰場)

  《靜女》描寫青年男女相愛、約會、贈送情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運用賦的手法,把詩中的“我”和靜女約會于城隅,以及靜女“愛而不見”的逗趣, “我”得到贈物時的喜悅等一一敘述出來。結構圖:       

  俟于城隅不見人 貽我彤管思情人 愛物及烏重歸荑

  【疑難指津】

  ·如何理解《衛風·氓》第二、三章的比興手法?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詩人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于愛情猶可解脫,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么沉痛的語言!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是說女子嫁過去好幾年,夫妻關系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著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慮,自己并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后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里,只有癡心女子負心漢!

  ··如何理解《邶風·靜女》中男子所接受的兩件禮物?照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艷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贊“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采來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達。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鮮艷的色澤,那種“說(悅)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著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采,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  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征意義。

  【語言揣摩】

  1.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評析:用賦的手法寫男子向女子求婚。這個男子一臉憨笑、耍著小小的花招,假裝賣絲,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點嬉皮笑臉不太嚴肅,另一方面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喬裝冒險。這一句描寫既表現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為下文兩人的婚姻悲劇埋下伏筆并構成對比。

  2.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評析:這一句用賦的手法,寫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一對年輕的戀人,相約于城角相會。姑娘先到,見小伙子遠遠地來了,就故意躲藏起來捉弄他。小伙子因為遲到已經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頭一晃,轉眼之間竟然不見,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撓腮。這一段情節寫得精彩極了,整個場面沒有安排一點聲音,可是卻讓人隱隱地聽到兩顆熾熱的心在狂跳,火熱的愛情在燃燒,真是無聲勝有聲! 

  3.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評析: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詩人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      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于愛情猶可解脫,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么沉痛的語言!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是說女子嫁過去好幾年,夫妻關系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著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慮,自己并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后的      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里,只有癡心女子負心漢!

  4.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評析:照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      煒”,欣賞的是它鮮艷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贊“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采來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達。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鮮艷的色澤,那種“說(悅)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著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采,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  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征意義。

  【名題講析】

  1.下列說法中錯誤的一項是(選自任志鴻編《語文復習優化設計》)

  A.《左傳》《史記》《資治通鑒》是歷史散文的三個里程碑,其中《史記》和《資治通鑒》的體例是一樣的。

  B.律詩、絕句、詞、曲在字數、平仄、押韻、對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規定,都不能稱為古體詩。

  C.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并稱“風騷”。

  D.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主張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

  講析:本題考查文學常識。題中即考到了本課所學的有關古體詩和《詩經》的知識。這類知識應在平常的課文學習中逐步積累,然后形成系統知識。本題題干要求找出錯誤的一項,這就是說,有三項是正確的。《史記》是紀傳體,《資治通鑒》是編年體。A項中說“《史記》和《資治通鑒》的體例是一樣的”,屬明顯錯誤。 答案為A。

  2.對《詩經·相鼠》理解錯誤的一項是:(選自劉建瓊《古詩鑒賞》)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①!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 ②遄(chuan),速或快。

  A.這首詩三章,每章四句,將那些不知廉恥的貪官污吏、達官貴人揭露得體無完膚,罵了個痛快淋漓,表現了當時的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憎恨和鄙視。

  B.從思想內容上看,這首詩和《碩鼠》都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壓迫剝削的不滿,但這首詩顯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詩和《伐檀》都運用了鋪陳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還用了起興手法。

  D.《伐檀》《碩鼠》《相鼠》三首詩都有民歌的風俗,同屬《詩經》的“國風”,都具有現實主義的特色

  講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現實主義創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碩鼠》一樣都出自《詩經》的國風。全詩三章,重章疊句。題中四項主要是圍繞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手法、寫作特色設題,解答此類題要善于從已學的相關課文所積累的知識能力中尋求思路并注意作比較閱讀。“相鼠”是“有皮、有齒、有體”,而作威作福的統治者是“無儀、無止(即不知恥)、無禮”,詩歌抨擊得淋漓盡致,極盡憎惡與鄙視。但是與中學課本篇目《碩鼠》相較,后者的末尾還有“樂土、樂國、樂郊”的理想追求,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樂園。故此《碩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應該是B。

  【風景剪輯】

  剪輯1:        

  漢初,因為秦火,古文《詩經》幾乎失傳了,但由于詩歌便于記憶,仍能在人們頭腦中保存下來。孝文帝劉恒時,燕人韓嬰因傳詩而被任命為博士,他所傳的叫《韓詩》。孝景帝劉啟時,齊人轅固生因傳詩也被任命為博士,他所傳的叫《齊詩》。魯人申公弟子蘭陵人王臧,以傳魯詩而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稱齊魯韓“三家詩”,都是靠口傳,然后用今文,即漢代隸書,記錄下來的。此外還有毛公講《詩》。毛公有兩個:一是大毛公,名亨,魯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萇,趙人。孝景帝兒子河間獻王劉德很好學,搜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萇為博士,所講的古文詩叫做《毛詩》。到了東漢,經學家鄭玄,給《毛詩》作箋注,并大力提倡,《毛詩》遂漸盛行,“三家詩”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詩經》就是《毛詩》,所以有的人把《詩經》稱做《毛詩》。現存的“三家詩”,較完整的只有《韓詩外傳》一書了。

  剪輯2: 

  《毛詩·關雎序》(節選)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惰性,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1]

《三首》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一、讀懂三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歌詠的事物的特點,從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誦并默寫這三首古詩。

  教學重點:

  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墨梅》。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

  這首詩是王冕寫的。詩中描寫了洗硯池的墨梅,表達了對樂于奉獻的精神的贊美。題目的意思是:有著像墨一樣黑的枝干的梅花樹。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讀“朵朵花開淡墨痕”,體會“痕”在這里的意思。

  ③詩人在詩中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第二課時

  一、背誦《墨梅》。

  二、講讀第二首古詩《竹石》。

  1.初讀指導。

  (1)解題。板書題目。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在重陽節懷念家鄉的兄弟。)

  (2)引導學生自學。

  (仿照學習第一首的方法:初讀,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細讀,逐句連起來講解;精讀,想象情景,體會全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熟讀成誦。)

  (3)思考、討論、交流。

  ①指名朗讀全詩,說一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②逐句試講。(注意書上注解。)

  ③講述全詩意思。抓住以下關鍵字:咬、立根、千磨萬擊、任。

  2.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3.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講述詩的意思。

  2.試著背誦。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前邊我們學習了王冕的《墨梅》和鄭燮的《竹石》兩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宋代著名詩人于謙的《石灰吟》。

  二、講讀第三首古詩《石灰吟》。

  1.初讀指導,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

  (1)解題。板書題目。

  吟:歌唱。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

  (3)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意書上的注解。)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讀詩句“烈火焚燒若等閑”,說一說“若等閑”在這里的作用?

  ②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方法,說一說在這里的作用?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這種感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③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三、鞏固練習。

  1.讀課文,先理解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2.欣賞三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背誦三首古詩。

  4.默寫。

  四、總結:

  這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的三首古詩。這三首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同學們,我們要在讀懂詩句、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掌握詩人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詩人樸實無華的文風。

  板書設計:

  墨梅(清氣)  竹石(堅勁)  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三首》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教師以抒情的話語,為課堂營造輕快、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不露聲色地點明了詩歌的學習要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通過評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讀通詩歌,讀出節奏。]

  3.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想象是理解詩意的翅膀,通過再現詩歌畫面,有助于學生對詩歌意思的理解,充實詩歌的內涵,使學生易學、樂學。]

  三.品讀古詩,領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這兩首詩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現的是美好的童年,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并不遙遠,理解起來也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時間,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

  2. 交流反饋。

  學習《牧童》。

  (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說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詩人又想借這個小牧童表達什么呢?

  [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一個“橫”、 “弄”、 “臥”,更是充滿了隨性、自然。對于學生來說,這就是他們所期盼的無拘無束的生活。這個小牧童,就是他們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導學生置換成牧童,設身處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 從而更好地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3)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學習《舟過安仁》

  (1)理解字詞

  (2)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么?

  [學生放飛想象,仿佛和詩中的兩個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張傘使風,聽到了水聲、風聲、歡笑聲,想到了自己曾做過的調皮事,怎能不喜歡呢?而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3)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么話想對誰說?

  [學了這兩首詩,學生一定有很多感觸,因此配上輕快的音樂,讓學生美美誦讀,然后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可對詩中的兒童說,對家人說,對老師說……既可給學生傾吐的機會,又可拓寬思維、豐富體驗。]             

  五.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通過回憶,既鞏固了舊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

  2.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3.師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結合課前預習,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主發現詞與詩的區別,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1)自由讀詞,讀準字音。(注意:醉、媚、鋤、媼、亡賴、剝)  

  (2)合作探究,理解字詞。(可以查字典、看圖、聯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討論)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且讀且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品讀全文,獲得美感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談有什么感受,試著用一個詞語概括。         

  [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畫面,談感受,整體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為下面準確地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2.課文中,什么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感情練讀,讀出孩子們的輕松、活潑、愉快。

  (2)“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他們會親熱地說些什么呢?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醉”。)

  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說說你的體會。

  [從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選擇句子研讀體會,學生興趣濃厚。三個兒子的鋪排描寫,生動傳神的動作,讀起來瑯瑯上口,理解起來形象自然。老夫婦的親密無間,配合學生的大膽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這樣,更加拉近了學生與詞中人物的距離,貼近了人物的心理,豐富了人物的內涵,使形象更加真實、豐滿。]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結合圖畫,說說感受。

  四.再讀全文,升華情感

  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再讀全文,再現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來。不僅是對全文意思的鞏固,又鍛煉了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總結:鄉村條件簡樸,但環境優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溫馨,難怪令人陶醉。你能通過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興趣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三首》教案 篇14

  雜詩三首·其三

  沈佺期〔唐代〕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雜詩三首(其三)拼音解讀:

  wén dào huáng lóng shù,pín nián bù jiě bīng 。

  kě lián guī lǐ yuè,cháng zài hàn jiā yíng 。

  shào fù jīn chūn yì,liáng rén zuó yè qíng 。

  shuí néng jiāng qí gǔ,yī qǔ lóng chéng 。

  相關翻譯

  聽說黃龍岡的防地,連年爭戰,從不撒兵。

  那本應在閨房被人欣賞的明月,卻長年掛在邊地大營。

  少婦苦苦地思念從征的丈夫,丈夫也夜夜懷念著閨中的佳妻。

  誰能率領我們的軍隊,一舉奪得黃龍城。

  相關賞析

  這首詩是沈佺期的傳世名作之-一,寫閨中怨情,希望有良將早日結束戰事,藝術上頗具特色。

  首聯是閨中少婦聽聞黃龍成一帶常年戰事不斷,從而引發感情的導火線。

  頷聯借月抒懷,昔日閨中團圓之月,現在卻是軍營中的離別之月。通過暗寓著對比的畫面,

  足見閨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綿邈深情。

  頸聯中,“今春意”與“昨夜情”互文對舉,進一步表現出兩地相思之情。

  末二句是閨中少婦希望之詞。攻取龍城后,良人就可回鄉團聚了,照應首聯。

  全詩構思新穎精巧,一氣開闔轉折,閨中少婦層層自訴衷腸,口吻別致。中間四句在“情”、“意”二字上著力,翻出新意,為前人所未道。末尾以問句作結,越發顯得言短意長,含蘊不盡。明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沈佺期吞吐含芳,安詳合度,亭亭整整,喁喁叮叮。覺其句自能言,字自能語,品之所以為美。”可謂至論。

  作者介紹

  沈佺期沈佺期(約656 -713),字云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武后時累遷考功員外郎。曾因受賄入獄。出獄后復職,遷給事中。中宗即位,因附張易之,被流放驪州(今屬越南)。工五言律詩,與宋之問同為當時著名的宮廷詩人,并稱“沈宋”,其所作多為應制詩,不脫梁陳宮體詩風,但他們也總結了六朝以來新體詩的創作經驗,重視對仗的謹嚴精密與音律的和諧,是唐代五言律詩的奠基人。《唐詩品高序》中評道:沈宋之新聲,蘇(廷)張(說)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

《三首》教案 篇15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二、簡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爆發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引導初讀

  作者在詩中寫了什么?(他夢到了什么?)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四、閱讀第一小節

  1、作者在這首詩中,交織著痛苦和希望兩種情感,請閱讀第一小節,你認為在這一節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滿希望的?

  2、明確:作者描繪了干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群、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結:這一小節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贊美”的.基調。

  五、閱讀第二小節

  第二小節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閱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六、閱讀第三小節

  這個農夫走了以后怎樣呢?閱讀第三小節,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閱讀第四小節

  1、閱讀第四小節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復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八、課堂.總結

  這首詩運用了反復的手法,構成了詩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贊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九、作業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點評

  這首詩較為抽象,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要求教師作較為認真的指導。而一般的參考書上對此詩又沒有較為詳盡的分析。在多次的閱讀中,對這首詩作了一點比較幼稚的解釋,在這里呈現給大家。

《三首》教案 篇16

  一、目標全解:

  1、了解作者,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二、導語設計

  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古詩。現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鐘(解說:初一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新課,喚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爭氣氛。)

  三、解題

  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紹:王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唐代宗大歷間進士。其作品語言通俗明晰,凝練精悍,風格簡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體,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作品有《王建詩集》。

  2、題目解說: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作者在夜晚賞月,悵然于家人離散,懷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這首詩,將,表達得非常委婉動人。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等障礙。

  (2)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解說:引導學生想像與聯想,實現從文字信息到畫面信息的轉化,從而進入意境,實現閱讀價值。改寫并不等于古詩今譯,教師應使學生明確這一點,解說:貫徹讀思結合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

  (2)《十五夜望月》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思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達的非常委婉動人。

  (解說: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應多加肯定、鼓勵。)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解說:在同一首詩中各句話側重表達的感情是有區別的,要指導學生把握體會。用詞語替換的方法體會詩歌遣字用詞的技巧。)

  五、布置作業

  1、怎樣體會后兩句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十五夜望月》。

《三首》教案(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蜀道難》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意境、聲韻等2.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

  • 《虞美人》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一、教材及學情等分析:㈠、教材分析:本課是《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前兩個單元學習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方法,本單元在誦讀詩詞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 《蜀道難》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2.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3.了解李白的放達。【教學重點】指導誦讀、指導學生欣賞散文化詩句。...

  • 《虞美人》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的1.掌握詞的文體知識,了解詞的四個發展階段和兩大流派。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教學重點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2.了解詞的韻律和章法。教學設想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教學時數:1課時。...

  • 《狂人日記》教案(精選2篇)

    狂人日記教學要點: 1、瀏覽小說,從整體上感知小說中所講述的內容。 2、細讀文本,探討分析小說的主題意義并給以總結。 3、思考細讀小說的方法并運用到實踐中。...

  • 《說“木葉”》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說“木葉”》教學設計示例教學目的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2、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做到融會貫通。...

  • 《說“木葉”》教案(精選13篇)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 《荷花淀》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萬里無云,可是因為在水上,還有些涼風,這風從南面吹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水面沒有一只船。水像無邊的跳蕩的水銀。”由憂變喜。同時,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銅墻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

  •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大的結構 2、把握作者的設計理念 3、依托文字去發揮想像【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過程】一、關于作者:俞孔堅: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 ,北京土人景...

  • 高二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平顶山市| 葫芦岛市| 崇礼县| 昔阳县| 四平市| 思南县| 馆陶县| 通许县| 保亭| 光山县| 毕节市| 共和县| 馆陶县| 甘南县| 仁怀市| 崇文区| 赣州市| 靖西县| 和田市| 石家庄市| 大埔县| 临朐县| 英山县| 凤庆县| 竹北市| 定州市| 武胜县| 合阳县| 嘉峪关市| 英吉沙县| 庆阳市| 临夏县| 桂林市| 三门峡市| 姚安县| 谢通门县| 阿拉尔市| 玛多县| 潜江市| 通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