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教案(精選14篇)
《物種起源》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瑣屑、審慎、變異、遺傳、趨向、札記、付印、斷言”等詞語。
2、了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
能力目標
1、篩選文章主要觀點、概括要點,整體把握文意,感受科技說明文嚴密的邏輯性。
2、揣摩語言,體會科技說明文語言的簡明性。
德育目標
學習達爾文堅持真理、尊重客觀事實、謙虛審慎、嚴肅認真、深入細致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刻苦鉆研的奮斗精神。
教學重點
準確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確認識文章的科技內容。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對說明性文字閱讀的興趣。
教學方法
1、討論點撥法。課堂教學以討論為主,但因本文專業性強,學習不太容易,教師酌情給予點撥引導。
2、情景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設計,利用電視畫面、圖片激發學習興趣,創設課堂氛圍。
3、換位閱讀法。教師虛擬情境,為紀念達爾文誕生190周年,出版社決定出版《物種起源》中文譯本,要求學生根據本文提供的材料為本書寫一篇序言。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閱讀課文,逐段概括大意,篩選關鍵信息,理清行文脈絡,整體把握文意;仔細品讀課文,學習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大家一定記得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把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和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相提并論。一百多年前,達爾文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來,這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你了解達爾文嗎?你知道進化論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打開達爾文的進化論之門——《物種起源》導言。
二、解題
1、提問:請同學們談談什么是導言?
明確:“導言”即“緒論”也稱“引言”,是學術論著或一篇文章開頭的話。一般說明全書的主旨和內容及有關問題等,作出介紹、說明。這篇課文是科學論著的導言,以介紹研究和寫作經歷,說明發表原因,以表明自己的著作言必有據,沒有妄下結論;然后說明自己研究的思路,闡述立論的根據,點出主要觀點。并扼要介紹了《物種起源》一書的內容和聯系。
2、介紹達爾文及其進化論。
多媒體出示圖片和文字投影(情境創設),文字書寫“紀念達爾文誕生190周年大會”,作為會場背景;投示出達爾文的畫像,激發學生進入角色。
投影文字書寫:“190年前,上帝按照特定的目的創造萬物”的物種不變論像個幽靈盤旋在歐洲大陸的上空,愚弄著蕓蕓眾生。就在這時候——18XX年,英國一個醫生的家庭里誕生了一個當時誰也沒過分注意的小生命——達爾文。但正是他,在1859年發表了舉世震驚的《物種起源》,敲響了“物種不變”的喪鐘,確立了被馬克思稱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明”之一的生物進化論。今天,我們隆重集會,紀念他的190周年誕辰,紀念這位生物進化論學說的創始人。
我們該向他學習什么呢?相信同學們讀了他的《物種起源》導言后會明白的,F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畫出文中結論性的語句,理出文章結構,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閱讀全文后討論、互相交流各自對文章結構和段意的理解,請一兩位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補充、更正。
解說:通過閱讀,整體感知文章,并初步篩選出文章的關鍵句;通過討論交流,整體把握全文;通過簡潔的段意概括,篩選關鍵語句準確表達。
四、具體研習課文1~7段,篩選關鍵語句
1、出示投影,閱讀1~3段,回答問題。
(1)第1段文中的“那時候”指_____________年,“現在”指_____________年,“這個問題”指____________。
明確:1831 1859 物種起源問題
(2)從第一段文字看,達爾文的科學研究經過了_____________個階段,它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確:四 出洋考察階段、撰寫札記階段、充實札記階段、繼續探討階段
(3)作者介紹研究“物種起源”問題及寫作《物種起源》一書的經過,目的何在?分析最正確的一項是
a、說明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始終沒有間斷。
b、告訴讀者出洋考察給自己很深的印象,才引發對問題的`研究。
c、讓讀者了解“導言”的寫作要求,必須介紹寫作經過。
d、使讀者知道書中的結論不是自己“輕率”得出的,而是經過嚴肅認真的研究。
明確:d;作者從“遠航”到“現在”,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經20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的嚴謹、審慎態度,長期刻苦鉆研——對真理的追求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4)篩選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確:“我之所以說明這些,是為了要表明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
。5)提問:第二段有哪兩個方面說明《物種起源》要早日發表?
明確:一從主觀方面說:《物種起源》作為進化論的緒論部分的研究工作“將近結束”;進化論的全部研究計劃的完成需要更多歲月,由于體弱多病,要早日出版。二是從客觀方面說:華萊斯寫了關于生物進化的論文,迫使達爾文早日發表自己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6)第2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確:本書還是摘要的性質,未必完備。
2、請同學們速讀4~7段,畫出關鍵句。
提示:突出地體現文章的旨趣,標示文章的思路,顯示文章的結構特點的句子是關鍵句。
從內容上看,中心句是關鍵句,集中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征或點示主要事理的語句。
從結構上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內容,總提句、過渡句顯示出文章的說明內容的推進。
反復出現的文句是關鍵句。這是作者著力表達的觀點,需要強調,同時也顯示脈絡層次。
根據提示明確:
第4段的關鍵句:“……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關于物種起源的問題……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第5段:“因此,我們對于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個明確的了解!
第4、6、7段都反復說:“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我又確信自然選擇作用,它雖然不是物種變異的唯一條件,也該是最重要的條件!保ㄟ@是總結進化論學說的基本觀點)
五、欣賞、品味1~7段
提問:這篇文章1~7段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說明的文字,即關鍵語句,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的文字。
學生思考,并自由發言,集體交流。
學生甲:第1段的關鍵語句,從“遠航”(1831)到“現在”(1859年),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經二十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鉆研及對真理的追求,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2段的關鍵句有“華萊斯先生,他對于物種起源問題所得到的”“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們完全相同”(這是指英國的自然科學家,1858年他寫了一篇關于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的科學論文寄給達爾文。達爾文于當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華萊斯的論文同時在林奈學會的雜志上發表)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學生乙:第3段的關鍵句有指出書本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說明今后的打算,“詳盡地刊出”,避免使別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文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謙遜的精神。
第4段關鍵句有:“仍然難以令人滿意”,表明作者決不輕率地做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學生丙:第5段關鍵句有:“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為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闭f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6段關鍵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簡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與不足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學生丁:第7段,關鍵句有“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說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于堅持真理的精神。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板書:
長期考察 實事求是 謙遜審慎 決不輕率 親自實踐 不避缺陷 毫不動搖
教師總結:
從文字的表層意義的闡明深入到文字的深層含義的探究,從了解偉大的科學家的基本觀點、理論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可以看到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致,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這是值得我們青少年借鑒、學習的地方。
六、多媒體播放簡介有關達爾文創作《物種起源》的經過的片斷,及簡介《物種起源》的意義
了解、明確:關于生物界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由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所著《物種起源》一書,奠定了科學基礎,對以后生物學上的成就和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達爾文通過環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關動植物演變和發展的科學資料,指出生物進化的主導力量是自然選擇,也就是遺傳、變異和選擇三種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認為生物經常發生的細微的不定變異,通過累代的選擇作用,適者生存,并逐漸累積有利的變異發展成新種。不適于外界環境條件的就被淘汰。他總結了用人工選擇方法獲得家畜和農作物新品種的實驗成果,進一步論證了自然選擇學說。進化論是人類對生物界認識的偉大成就,給形而上學、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以沉重的打擊,在推動現代生物學的進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達爾文學說給予很高的評價,說《物種起源》是劃時代的著作。
七、課堂小結
課文1~3段介紹《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耐心搜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并且作了一些札記”,為寫成此書作好了準備,再經過兩年的研究、充實,才于1844年“寫成了當時我認為是正確的結論的綱要”。從這里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嚴謹審慎的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同時說明促成本書出版的原因及本書的性質、存在的缺陷以及今后的打算。從而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研究和理論著作的實事求是和嚴肅審慎的態度。
八、布置作業
找出本文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哪幾段。篩選作者闡明的關于物種起源問題的兩個主要觀點,及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意義及獲得的認識的關鍵語句。
《物種起源》教案 篇2
A. 課時安排:二教時。
B. 教學目的:
一、思想教育目標:學習達爾文為科學而不懈努力,嚴謹求實的精神。
二、基礎知識目標:通過對本課內容的學習,訓練學生篩選各種信息的能力,使篩選信息迅速、準確的要求落到實處。
三、能力培養目標:深刻領會一些詞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C.教學設想:
一、本文內容比較艱深,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先整體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難詞語,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二、師生互動,展開討論,通過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使學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篩選文中各種信息,掌握篩選信息的一些技能。
三、引導學生分析文中一些長句,并對長句中一些詞語的作用進行挖掘、歸納。
第一課時
A.教學重點難點:
整體把握文章,篩選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訓練學生對相關信息的組合輸出能力。
B.教學方法:講讀課。
C.教學步驟:
一、由題目導入課文。
《物種起源》是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種”即生物的種,指具有一定形態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區的生物類群。(屏幕隨同顯示)“起源”即生物是怎樣產生的。
導言:即緒論,是一種用來說明著作的編寫經過、出版意圖、編寫體例、資料來源和作者情況的文體。
二、教師明確本課學習重點。指導學生完成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初讀課文,了解本文主要寫了幾方面內容。
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對這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理解。
第一種理解:主要寫了四方面內容。即《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提前發表的原因;說明本書還是摘要的性質;介紹《物種起源》的主要觀點。
第二種理解:主要寫了兩方面內容。對《物種起源》從寫作到出版的一些說明;簡介《物種起源》的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
第三種理解:主要寫了三方面內容。概述《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為本書寫了出版說明;闡明關于“物種起源”的基本觀點。
2.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難的詞語,先利用工具書自行解決,教師再用幻燈片打出本文需要注意的詞語。
瑣屑:細小而繁多。
審慎:周密而謹慎!
趨向:①動詞,朝著某個方向發展;②名詞,事物發展的動向。
札記: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
探討:研究討論。
傳布:廣泛散布。
3.簡介本文背景知識,可用兩種方法進行。
方法一:把預先印好的材料發給學生,材料包話教參中“達爾文和物種起源”部分以及“有關材料”中一、二、三部分,讓學生在閱讀時圈點勾畫,獲得相關信息。
方法二;把達爾文和進化論的一些圖片、圖像、資料進行適當編排,輸入電腦,再把相關的文學知識進行錄音、合成,在課上圖文并茂地放給學生聽、看。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獲得相關的背景信息。
三、師生共同討論解決以下問題,完成對文中信息的篩選。
1.作者認為“物種”是怎樣產生的?
明確:物種中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的,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自然選擇是物種產生的最重要的條件。
本題把課后練習一換了一個說法,訓練學生對作者觀點的把握能力。
2辨析選擇題,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鳥、職寄生為例是想證明以下哪一種看法?(以下三種看法由幻燈片或電視屏幕打出。)
①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的,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谝话悴┪飳W家,常以外部環境……作為唯一可能引起變異原因”是不合理的。
、垡肓私狻吧镒儺惣跋嗷ミm應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單憑一方面的條件。
明確:是要證明第③種看法。因為作者對這兩個例子的分析有明顯區別。對于啄木鳥的例子。作者說“僅僅歸因于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而對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說“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是不合理的”。而“植物習性的影響”、“植物本身的傾向”不屬于“外界的條件”(即外部環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項;對于第①項,學生只要抓住作者舉這兩個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確的作法即可排
3.第五段開頭的“因此”指代什么內容?
明確:指代第四段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即“僅僅以單方面的條件來解釋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本題旨在訓練學生對有關信息的全面把握能力,思考時必須聯系上下文,還要對文中相關信息進行重新組合,并能運用適當的語言進行輸出。。
4.完成課后練習二的篩選要求。教師要明確——
目的:我們對于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個明確的了解。
意義: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作者的兩點認識: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人類選種力量的偉大,能使微小的變異逐漸累積起來。
對于此題,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弄懂“目的”和“意義”兩個詞的含義即可。
5.第六段開頭,“根據上述理由”具體指什么理由?
明確:第五、第六兩段都是針對“家養變異”的問題來說的。作者把這一問題放在本書的第一章,原因應是“家養變異”對于研究物種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經過這樣的合理誰想后,我們就可以把“家養變異的意義”作為本題的答案了。說完整了應是:家養變異可以為處理‘“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的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6.用幻燈片或電視屏幕打出下面幾句話和相應問題(括號中的答案可以隨討論進程顯示)。
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廣泛而繁多,而它的鄰種卻分布得狹小而稀少呢?誰能解決這個問題呢?然而這些關系,實在是非常重要,因為我相信,這是決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現在和將來的命運,以及變異的趨向的。
這些關系指的是(某種生物和鄰種)的關系,它決定著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命運)和(變異趨向)。
解答本題應該使學生認識到:某種生物和鄰種分布狀態的強烈反差在句中是次要信息。而“某種生物和鄰種”才是重要信息,它們構成了決定地球每一生物的“命運”和“變異趨向”的關系。
四、教師小結本課所學內容。
這節課涉及到以下幾項篩選信息能力。
1.對重要信息與一般信息的篩選把握能力。如本文中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即為重
要信息。
2.對文中相關信息和無關信息的辨析與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兩個“不合理”的異
同。
3.對所篩選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組合能力。篩選信息時,可以抓關鍵語句,捕
捉重要信息,也可以聯系上下文,把握相關信息。
五、作業:完成課后練習三、四、五題。
第二課時
A.教學重點:
通過對文中一些長句的分析,訓練學生發現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進而達到對句子的深入理解。
B.教學步驟:
一、明確本課教學重點,檢查作業情況。
對于課后第三題,教師稍作明確即可,把重點放在四、五兩題上,第四題訓練學生對長句中信息的總體把握和辨析,答案是2、3、4、5,而1、6在原句中找不到相關的信息點。第五題,訓練學生對句子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的分析能力,其實也就是對隱含信息的挖掘能力,其中,“又”說明作者沒有滿足已有的成績,繼續搜集有關資料!爱敃r”體現作者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并不認為自己的結論絕對正確!案Z入”用得準確生動,在這項科學研究中,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該”既表達了“確信”的語氣,又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對自然選擇與物種變異的關系的認識還是一種推斷。
二、教師介紹長句的知識及分析長句的方法。
長句容量大,信息豐富,也顯得莊重,適用于詳盡地敘述事物或嚴密地闡述道理,多用于書面語,特別是科技語體和政論語體。
分析長句時,首先要注意尋找主干(主、謂、賓),剔除枝葉(定、狀、補)或分清各分句間的層次關系(偏正、并列、轉折等),以達到對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葉”在句中的作用,它們往往在程序、時間、范圍、條件、數量、位置等方面對句子主干進行限制,從而使長句嚴密而周到,很多時候,“枝葉”在句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去掉它們會使句意大變。
三、從文中選出幾個長句,分別運用找主干法和劃分層次法進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學者的資格參加貝格爾號巡洋艦的環球遠航,在南美洲看到的關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現在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確:這句話共有三個分句,①、②兩個分句間是并列關系復句;第②個分句是個偏正關系短語,中心詞是“關系”,它做第③個分句“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的主語。
2.如果把像啄木鳥的構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適應于捉取樹皮里面的昆蟲,僅僅歸因于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
明確:這是一個長單句,雖然有關聯詞語“如果”,但它所領起的內容二一直到“歸因
于外界的條件”,在句中做主語。
3.這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但是如果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無數生物,怎樣經歷變異而達到它們的極其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仍然是難以令人滿意。
明確:這是一個復句,第一層在“根據”后邊,是轉折關系,第二層在“仍然”前邊是假設關系!
教師歸納:用這兩種方法,主要是從主體上把握句意,而對句中細微之處的分析則必須注意句中關鍵詞語的表意功能。
四、學生依照練習四、五中的句子分析,再從文中找出類似的長句(屏幕隨同顯示),從信息篩選、挖掘的角度進行討論分析,過程如下: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
引導學生篩選出相應的詞語。
①寫作前三個必不可少的過程:搜集整理、研究。
②搜集過程中的關鍵:耐心、全面(各種)。
③說明了估計的謹慎:也許、一些。
2.我雖然力求審慎,使一切能根據正確的證據,但是錯誤的審人,還是不可避免的。
提問;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據正確的證據為什么還會有錯誤出現?
學生回答后歸納:句中“力求”二字不可忽視,它對后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極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飾到“使一切能根據正確的證據”,所以,會有錯誤出現。
3.又如格寄生,它生長在某幾種樹木上以吸取養料,需要鳥類傳布它的種子,更因為它是雌雄異化,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如果我們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這種寄生植物的構造以及它與其他幾種生物的關系,必然也同樣是不合理的。
用幻燈或電視屏幕打出對本句的四種理解,選擇正確的一項:
A.以槲為例,說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構造和相互之間的關系都是十分復雜而又難以解釋的。
B.我們想正確解釋生物的構造、生物之間的關系,就不能歸因于某一方面。柳寄生就是一個例證。
C.若只以外部環境,植物習性的影響以及它本身的傾向來解釋植物的槲寄生的構造和相互關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時,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樣,對它的結構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關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
正確答案:B項。解答本題需要把各選項的信息與原文中相關信息進行對比、辨析,才能得出正確答案。A項中“又難以解釋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對應點,原句主要意思是“僅僅以……來解釋……,必然也同樣是不合理的!盋項與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變成了頓號,這一改意思大變,“或”表示選擇關系,用在本句中和“僅僅”相聯系,表示只選其中心,而頓號表示并列關系,用在本句中表示三個方面不可分割,那就與原意大相徑庭了。D項的錯誤與A項同樣,而程度又甚于A項,就更不對了。
4.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但這是這里所不能辦到的。
提問:本句中“事實”與“證據”兩個詞能否去掉其中一個?
明確:不能。因為事實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證據”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質的例子,兩個詞聯用,體現了作者的周密。
提問:“敘述”和“比較”兩個詞能否去掉其中一個?
明確:不能。“敘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較全面、具體,但還不能表現本質;“比較”能使人鑒別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質,體現了作者的嚴謹。
5.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提問:把本句中“線索”一詞換成“證據”會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確:因為本句中有“還不夠完備”的話,所以作者只說“提供線索”,說明作者是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換成“證據”,句意就變成了可以提供帶規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質的結論。這句話也能鮮明地體現出作者的嚴謹、周密。
另一方面,作者在這句話中又用“一切”“最”兩個詞語表現了對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五、歸納本課所學內容。
這節課,我們主要針對文章中的一些長句作了相應的訓練,理解長句,不能簡單停留在懂得大意了,而應深入挖掘句中關鍵詞語的豐富信息,還要注意一些修飾性詞語如“必須”、“最”、“應該”、“可能”等,對于關鍵詞語在程度、時間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六、布置作業。
預習下篇課文,用本課學到的方法篩選文中重要信息,并找出一些重要句子試作分析。
《物種起源》教案 篇3
江蘇省響水中學20xx高中語文《物種起源》教案 蘇教版必修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夠理解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
2、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提高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本文時要注意抓住關鍵句來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和全文的結構。
2、可以從本文語言的推敲品位中感受達爾文的科學態度和治學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感悟并學習科學家嚴謹而審慎的科學態度以及刻苦鉆研的治學精神。
1、能夠理解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
2、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提高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物種起源》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l、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說的內容,《物種起源》導言教案。
(2)了解序言的寫作體例。
(3)通過篩選重要信息和關健詞句,理解文章的結構和思路。
2、能力目標
(1)辨別和篩選文章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2)篩選文章的關鍵語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3、情感目標
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致、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篩選主要觀點;篩選關鍵語句。
難點:如何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在以前的語文教材里,我們曾學過《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在這篇講話中,恩格斯運用類比的表述,肯定了馬克思的一個偉大發現,同學們還記得那個表述嗎7(通過舊知引發思考)它就是:"正如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恩格斯通過這樣的類比,充分肯定了這兩個發現的劃時代意義。其中達爾文所發現的有機界的發展規律指的就是他的進化論學說,也就是《物種起源》一書的思想精髓。今天我們共同學習這篇《物種起源導言》,去大致了解一下生物進化論的幾個主要觀點。
1、作者簡介
達爾文(1809一1882)是"進化論"的創始人。出生于英國一位名醫之家,1825年進愛丁堡大學學醫,1828年進劍橋大學學神學,但他從小就熱心研究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學。1831年至1836年,由于漢斯羅教授的惟薦,以自然科學家身份,隨英國皇家軍艦貝格爾號環球航行。五年間,他考察了許多地方,對各種生物進行了搜集研究,從此確定了他一生的事業。1859年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從根本上否定了當時甚囂塵上的"神創論物種不變論"的傳統觀念,成為劃時代的巨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關于"導言"
導言,亦稱緒論,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說明自已撰寫著作的目的、過程、資料來源,并扼要地說明書中闡述的觀點和結論,使讀者先得到一個總概念,幫助理解整部著作,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物種起源》導言教案》。
(二)整體感知
一、[思考]課文哪些段落中概括表述了作者關于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觀點?
[明確]文章的第四、五、六、七小節。
據此,文章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3節)說明《物種起源》一書的寫作經過和摘要發表的有關情況。
第二部分(4-7節)扼要介紹《物種起源》一書的內容體系。
二、積累詞語。
博物: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總稱。
札記: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
瑣屑:瑣碎,細小而繁多。瑣,細碎。屑,碎末。
遺傳:生物體的構造和生理機能等由上代傳給下代。
趨向:朝著某個方向發展。
信奉:文中指相信并奉行。
歸因于:歸結原因到(某方面)。
漸感不支:漸漸感到(體力或精力)支持不住。
不足為奇:不值得奇怪,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多指事物或現象很平常。
(三)知識要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一、默讀全文,畫出本文每一自然段中能概括本段主旨的核心句。
[提示]第1段:"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
第2段:"我早日發表這個摘要的原因"。
第3段:"本書還是摘要的性質,未必完備"。
第4段:"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第5段:"要解決這個困難問題,應當從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著手。
第6段:"我把家養變異的問題,放在本書的第一章"。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所謂同屬的種,都是其他大概已經滅亡的種所傳下來的直系后代,而現在認為同種的各項變種,都是這同種的后代。我又確信自然選擇作用,它雖然不是物種變異的唯一條件,也該是最重要的條件"。
二、[思考]根據上述文章的核心句,本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點撥]全文7段的行文思路是這樣的:先陳述自己研究的歷程,表明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接著用華萊斯先生的研究印證了自己結論的可靠性。
《物種起源》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達爾文及《物種起源》;
2.初步了解“序言”的寫法;
3.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篩選達爾文對物種起源的主要觀點。
能力目標:
繼續訓練并提高篩選文章主要觀點,篩選關鍵詞語、關鍵語句的能力。
德育目標:
學習達爾文堅持真理、珍重客觀事實、謙虛謹慎、嚴肅認真、深入細致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刻苦鉆研的奮斗精神。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篩選主要觀點。
準確把握信息,篩選關鍵語句。
1. 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
2.《物種起源》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一定還記得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把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和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相提并論。一百多年前,達爾文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來,這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你了解達爾文嗎?你知道進化論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打開達爾文的進化論之門。(播放視頻:達爾文與《進化論》)
二、解題:
1.辨析下列句子標點使用正確與否。
。1)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導言》。
(2)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導言。
(3)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導言》。
。4)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導言》。
2.關于《物種起源》
英國杰出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著《物種起源》(全名為《依據自然選擇或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的物種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問世。這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巨著。該著作批判了創造論的錯誤,闡明了進化論的思想。
3.關于“導言”。
導言即緒論。是一種用來說明著作的編寫經過、出版意圖、編寫體例、資料來源和作者情況等的文體。一般放在書的前面,目的是讓讀者了解全書的要旨,引導讀者更好地理解全書的內容。
三、檢查預習
由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教師根據情況肯定、糾正和補充達爾文的科學事跡。
達爾文學說是生物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由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所著《物種起源》一書奠定科學基礎,以后為生物學上的成就加以論證和發展。達爾文通過環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關動植物演變和發展的科學資料,指出生物進化的主導力量是自然選擇,即遺傳、變異與選擇三種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認為生物發生的微細的不定變異,通過累代的選擇作用,適者生存,并逐漸累積有利的變異發展成新種。不適于外界環境條件的就被淘汰。他總結了用人工選擇方法獲得家畜和農作物新品種的實驗成果,進一步論證了自然選擇學說。達爾文的學說是人類對生物界認識的偉大成就,給形而上學、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以沉重打擊,在推動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進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達爾文的學說給予很高評價。(播放視頻: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四、研習課文
1.指導學生通讀全文和注釋。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難的詞語,先利用工具書自行解決。
(2)理出文章結構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明確:
(1)本文需要注意的詞語。
瑣屑:細小而繁多。
審慎:周密而謹慎。
趨向:①動詞,朝著某個方向發展;②名詞,事物發展的動向。
札記: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
探討:研究討論。
傳布:廣泛散布。(也可以放到第二課時課首檢查用)
。2)學生相互交流各自對文章結構和段意的理解,請一位同學回答;
教師板書并明確。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一、二、三題
《物種起源》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閱讀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高中二冊2課《物種起源》導言。
2.能夠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3.了解序言的寫作體例。
情意目標
了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致、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方法。
2.難點:如何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點拔引導,通過對疑難點的點拔,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講練結合,通過練習提高文本閱讀的可操作性。
媒體設計
1.擬采用圖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擴大課堂的容量。
2.有條件可在課前播放有關介紹達爾文的影視片。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投影
達爾文頭像
大家一定還記得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把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和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相提并論。一百多年前,達爾文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來,這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你了解達爾文嗎?你知道進化論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打開達爾文進化論之門。
二.解題:
1.板書課題
投影
辨析下列句子標點使用正確與否。
。1)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導言》。
。2)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導言。
。3)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序言。
。4)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導言》。
2.關于“導言”。導言即緒論。書的前面有一篇導言,目的是讓讀者了解全書的要旨,引導讀者更好地理解全書的內容。
3.介紹達爾文及其進化論。
請一位學生讀淺釋1,教師補充。
投影
查理·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min,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22歲從劍橋大學畢業后,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五年的環球旅行,觀察并搜集了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經歸納整理與綜合分析,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書,成為生物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高中二冊2課《物種起源》導言》。隨后駿馬征服《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等書,進一步充實了進化學說的內容。
投影:
進化論亦稱“演化論”,舊譯“天演論”。通常指生物辦的進貨理論。生物進化論是研究生物進化、生物發展規律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規律的科學,是生物學的一個重要部門。進化論一詞最初是拉馬克提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奠定了進化論的科學基礎。而現代生物學的發展,促進了生命起源、物種分化和形成等進化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認為生物最初從非生物而來,現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種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們在進化過程中,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恩格斯認為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19世紀自然得科學三大發現(能量守恒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和進化論)之一。
《物種起源》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該篇文章是蘇教版必修五的科學之光的第一課。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嚴謹和魅力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之前的教學中,達爾文對待科學的態度、達爾文的研究經歷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如何讓學生能夠有效掌握,經過學習,我了解到,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不會的,會的部分學生可以通過自學完成。所以關于達爾文的簡介我準備刪去,只從其研究經歷入手切入。
教學目標:
關于教學目標的設定我準備從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入手,通過方法的學習體會作者對待科研的態度。閱讀方法主要包括
1、依據一些關鍵語段概況文章的能力(研究經歷的概況)
2、從全文入手篩選、判斷信息的能力(對待科研態度的學習)
3、學會讀懂緒論、序
教學過程的開展:
教學過程以四個“一”展開。主要包括了解一個人(達爾文大家都聽過,但他的研究經歷并不熟悉,通過研究經歷的概況進一步了解他)、了解一種觀點(生物進化的觀點學生也都知道,但到底是什么并不熟悉)、明白一種人生態度(通過全文大家梳理對達爾文的科研的態度)、會讀一種文體(這里的文體指“序”,可聯系學生之前學過的《指南錄》后序、《滕王閣序》)
教學效果反思:
學生基本能知道概況內容時要注意寫作順序,包括時間、空間、時空順序,同時知道時間的展示不一定要出現數字,可以使時候,以后。了解生物進化的觀點也很容易解決。接下來是達爾文對待科研的態度。這里可聯系課后聯系,采用詞語刪掉和補充上讓學生對比兩句之間的關系。學生也基本能理解。最后是關于“序”的介紹。課后聯系通過找一篇“序”理清“序”的內容來對文章進行強化。綜上能基本完成教學任務。
《物種起源》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分析說明、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方法。 2.篩選課文信息,提取課文關于《物種起源》出版的內容要點。 3.體會達爾文對科學的態度以及對物種起源的看法和觀點。 4.體會本文語言的正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重點:篩選本文的主要觀點和關鍵詞語 教學難點:表述本文信息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方法:整體與分段閱讀相結合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大家知道,人類科學史上有幾次重大的發現,你能說說都有哪幾次嗎?對了,在自然科學上有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社會科學上,有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發現。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達爾文對自然界的進化歷程持怎樣的觀點,《物種起源》一書又是怎樣寫成的。 二.作者與作品介紹 達爾文出生于英國魯茲巴利鎮一世代名醫家庭,祖父、父親都是生物學愛好者,祖父提倡生物進化論觀點,生物進化思想深刻影響了達爾文。達爾文在愛倫堡大學學醫和劍橋大學學神學時,卻特別熱心研究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物學。 達爾文年輕時證實生物許領域處于“神創論”、“物種不變論”與“進化論”的激烈斗爭時期,他大學畢業后,由于漢斯羅教授的推薦,1831年他以自然學家的身份參加一艘軍艦為期五年的環球旅行,他在這次旅行中,考察了沿途大陸沿岸動植物、地質地貌,收集到不少資料。他驚人地發現“物種是逐漸變化的”,物種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自然選擇”的過程,而不是“神創”的“不變的”。 1836年達爾文回國后,以進化論觀點整理、研究科學考察中獲得的資料,又花了14年進行科學實驗,收集研究資料,撰寫自己得出的結論,他為了弄清物種變化的原因和規律,選擇了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科學實驗方法;
他細心總結育種專家、園藝家和他自己飼養動物栽培植物獲得的實驗經驗,逐漸形成了人工選擇的新理論,用“生存斗爭”的觀點來解釋生物進化。 達爾文在寫《物種起源》時,由于英國生物學家華萊斯年輕時也做過環球科學考察,他也得出了與達爾文相同的結論,寫出了一篇論文寄給達爾文,達爾文感到震驚,他于是決定把華萊斯的論文同自己的原稿提綱《物種起源》同時發表。本文即為當時發表《物種起源》時的導言!段锓N起源》發表后震動世界。達爾文還有《動物和植物在馴養下的變異》《人類起源》等名著。 本文語言準確、嚴密,作者講究選詞,講究用結構復雜的句式表達周密謹嚴的內容。本文采用以說明為主,結合敘述和議論的表達方式。 三.預習診斷練習。1.指出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 A瑣屑審慎變異遺傳 B趨向扎記搜集輕率 C博物竄入親緣狹隘 D累積信奉胚胎槲寄生 2.下面三組語句中劃線的詞“精細”和“冷靜”、“耐心”和“專心”、“完備”和“完善”能不能互換,為什么? (1)A精細的研究B冷靜的判斷 答:“精細”表明研究得細心,一絲不茍。“冷靜”則表明這個判斷是經過冷靜思考而不是憑一時沖動作出的。如果互換則造成定語與中心詞搭配不當。 (2)A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 B這樣,在五年的時間內,我專心思考這個問題…… 答:材料往往繁多復雜,而且每一種材料的搜集要付出辛勤勞動,所以應用“耐心”作“搜集”的狀語,至于思考問題當然應該“專心”即專注思考,如果互換就不大準確。 (3)A本書還是摘要的性質,未必完備。 B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 C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 D這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但是如果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無數生物,怎樣經歷變異而達到它們的極其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仍然是難以令人滿意。 答:“完備”有完善齊備之意,“完善”則是完美無缺的意思。兩者語意范圍不同。 3.在下文括號里填入虛詞恰當的一項是 對于生活在過去的地質時代的無數生物的相互關系,我們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許多事實現在還是不清楚,在未來長期內還弄不清楚,我們經過了精細的研究和冷靜的判斷,可以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 A雖然而且也但是B雖但卻但是 C即使而且也可是D然而并且也可是 四.整體閱讀,概括內容。 1.本文是關于《物種起源》一書的序言,從內容看,它包含了幾個方面? 答:兩個方面,即關于《物種起源》出版的說明和《物種起源》一書的主要內容及觀點。 2.作者對《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作了哪些方面的說明? 答:主要作了三個方面的具體說明。一是成書過程;一是付梓原因;一是存在問題及今后打算。 3.關于出版的說明,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試具體說明這樣說明的優點? 答:作者按照層進的順序進行了說明,成書是“過去”之事,付梓是“現在”正在做的事,存在的問題算是對出版本書的一個客觀評價,而未來的打算還是一種想法,這樣的說明可以讓讀者清晰地看到自己研究的整個歷程,有助于表明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嚴謹的工作作風。 4.從作者的說明來看,《物種起源》一書在理論上有哪些突出之處? 答:一是取得了研究物種的起源的初步結論;二是讓人們看到了研究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方法和意義。 5.作者在研究物種起源中得出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答:首先發現了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進而發現自然選擇是物種變異的最重要的條件,但非唯一條件,在研究的基礎上,徹底否定了創造論的錯誤觀點。 6.本文有許多語句實際上起了過渡或總結提示作用,請在書上畫出這些語句。 7.根據前面的分析,試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并寫出各個段落層次的大意。 四.鞏固性練習。剖析下列長句,了解其中所提供的信息,按提示填空。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出一些結果。 a.這句話表達了寫作前的過程。 b。強調了。 c。說明了,用和等詞語也體現了這種心理過程。 (2)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個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 A既說, 又說,足見周密。 B既說, 又說,足見嚴謹。 (3)我經常獲得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A說“還不夠完備”但可以,充分說明,足見嚴謹。 B因為“還不夠完備”,所以只說,而不說,足見周密。 五.作業:繼續預習課文,仔細弄清各段中的語言信息。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1.作者敘述成書經過的目的何在? 答:“為了要表達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是為了表現自己決不是枉加推測,而是經過實地考察才得出的結論。 2.從作者的敘述來看,其寫成《物種起源》一書經過了幾個階段?閱讀課文,聯系預習提示和寫作背景,完成下表。 3.下列說法與第一段內容相符的一項是 A我能參加貝格爾號巡洋艦的環球遠航主要是因為我是博物學者。 B在南美洲我研究了生物的地理分布狀況,研究出了現代生物與古生物的關系。 C遠航南美洲以后,我一直在探討出版《物種起源》的問題。 D達爾文回到英國以后,搜集了有關材料,取得了很多正確的結果。 4.文中反復提到“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什么問題? 答:指前文所提到的“關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現存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 5.下面是課文第二段,里面有些詞語已被抽取,請把適當的一組填進去。 現在我的工作結束;全部完成需要的歲月,我的體力感不支,不得不先將這個摘要付印,F在馬來群島研究博物的華萊斯先生,他對于物種起源問題所得到的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這是使我早日發表這個摘要的原因。 (1)在文中小括號里填入恰當詞語,正確的一組是: A已經一些頗主要B已經更多漸一個 C將近一些頗主要D將近更多漸一個 (2)在上文方括號里填入恰當的關聯詞語,正確的一組是 A雖然還但是所以也B但是并不并且然后就 C但是還并且所以也D雖然并不但是然后就 6.從第5題所填詞語可以看出,說明文的語言必須要注意、,這樣做才能增強說明文的性。 7.第二段的說明體現了達爾文對待科學的怎樣的精神? 答:達爾文因為體力的原因而不得不先將摘要付印體現了對科學事業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雖然如此,他還是沒有放低對科學結論正確性的要求,這恰好體現出他作為一位博物學者的嚴肅的治學態度。 三.閱讀分析課文第四段。 1.本段共有5句話,試判斷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②和①的關系是 A轉折關系B遞進關系C并列關系D承接關系 3.這個語段提出的觀點數目和觀點表達正確的一項是 A兩個觀點:①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由別的種演變而來。②生物的變異未達到完善的地步,仍然難以令人滿意。 B三個觀點:①生物的種是演變而來的,否定了創造論。②生物的中是演變而來的理論由于種種原因,仍然難以令人滿意。③肯定外部環境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C兩個觀點:①生物的種是由以前的種演變而來的結論難以令人滿意。②肯定外部環境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唯一原因。 D四個觀點:①生物的種是由以前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②生物的種是演變而來的理論往往令人難以滿意。③外部環境和氣候、食物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④外部環境不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唯一原因。 4.為了證明“外部環境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所用論據是 A動物方面的啄木鳥。B植物方面槲寄生的實例。 C啄木鳥和槲寄生。D動物方面啄木鳥的構造。 四.自讀完成第六、七段的閱讀。 1.作者認為在有關家養問題的第一章里讀者可以獲取什么樣的信息? 2.作者將家養變異放在第一章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認為解釋“為什么某種生物的分布廣泛而繁多,而它的鄰種卻分布的狹小而稀少”這個問題的意義何在? 4.作者否定創造論的理由是什么? 五.作業:1.完成課后練習。2.完成課外延伸訓練 《物種起源》緒論練習題 孔紋茵 1、本書中所討論的幾乎沒有任何一點不能用事實來作證,而每一論點顯然往往會引出一些與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結論。正確理解的一項是: A、書中所涉及絕大部分結論都能依靠事實的佐證,而同一論點很多時候會引出與作者所的結論背道而馳的結論。 B、書中所涉及的任何一點都能夠優勢是作證,但同一論點在不同人看來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C、事實是支持了作者的論述,但每一事實所的結論卻因人而異。 D、書中所論述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有實際來源,但從同一論點出發,得出的結論很多時候會與作者的結論完全相反。 2、最能揭示“自然選擇”的本質的一項是: A、關于生物及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辯論性。 B、每一個物種都不是獨立創造的,物種并非不變。 C、那些所謂同屬的生物都是另一個并且一般是已經滅絕了的物種的直系后代。 D、存在許多物種公認的變種,實在自然選擇下產生的后代。 3、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胡克博士深深的影響了達爾文,給他豐富的知識和優秀的的判斷力,對此達爾文深表感謝。 B、同鳥類一樣,認為寄生蟲的構造,以及他同其他數種不同生物的關系,是外界條件或植物習性導致的結果,也是不合理的。 C、鑒于華萊斯得到了與作者相同的結論,誘使作者發表其摘要。 D、同廣大自然學者一樣,作者高度確信對于家養狀態下變異知識研究的價值度。 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物種起源》作者達爾文,全書共十五章,其中第十一章論述了生物通過時間在地質上的延續。 B、是物種和變種的存在,揭示了生物間的相互關系。 C、雖然地質時代的相互關系人類知之甚少,但源于作者多年來對于生活中物種的精細研究和冷靜判斷,作者可以斷定: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造的觀點,存在很大的荒謬性。 E、第五頁加點的“它被自然選擇了”意味著經過兩性變異這一物種取得優勝。 田甜 孔紋茵 1、本書中所討論的幾乎沒有任何一點不能用事實來作證,而每一論點顯然往往會引出一些與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結論。正確理解的一項是: A、書中所涉及絕大部分結論都能依靠事實的佐證,而同一論點很多時候會引出與作者所得結論背道而馳的結論。 B、書中所涉及的任何一點都能夠有事實作證,但同一論點在不同人看來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C、事實是支持了作者的論述,但每一事實所得結論卻因人而異。 D、書中所論述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有實際來源,但從同一論點出發,得出的結論很多時候會與作者的結論完全相反。 2、最能揭示“自然選擇”的本質的一項是: A、關于生物及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辯論性。 B、每一個物種都不是獨立創造的,物種并非不變。 C、那些所謂同屬的生物都是另一個并且一般是已經滅絕了的物種的直系后代。 D、存在許多物種公認的變種,是在自然選擇下產生的后代。 3、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胡克博士深深的影響了達爾文,給他豐富的知識和優秀的判斷力,對此達爾文深表感謝。 B、同鳥類一樣,認為寄生蟲的構造,以及他同其他數種不同生物的關系,是外界條件或植物習性導致的結果,也是不合理的。 C、鑒于華萊斯得到了與作者相近的結論,誘使作者發表其摘要。 D、同廣大自然學者一樣,作者高度確信對于家養狀態下變異知識研究的價值度。 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物種起源》作者達爾文,全書共十五章,其中第十一章論述了生物通過時間在地質上的延續。 B、是物種和變種的存在,揭示了生物間的相互關系。 C、雖然地質時代的相互關系人類知之甚少,但源于作者多年來對于生活中物種的精細研究和冷靜判斷,作者可以斷定: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造的觀點,存在很大的荒謬性。D、第五頁加點的“它被自然選擇了”意味著經過兩性變異這一物種取得優勝。 田甜 1、關于物種起源和變異作者的觀點是: A、生物的種和別的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 B、外部環境是唯一可能引起變異的原因。 C、生物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D、作者認為研究物種變異的原因從研究野生動物和栽培植物著手,是比較科學的方法。 2、關于自然的選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種起源》中將考察全世界的整個生物界的“生存斗爭”,是華萊士學說的應用。 B、“自然的選擇”幾乎不可避免的是改進較少的生物類型大量滅絕。 C、由于堅強的變異原理,任何被選擇的變種將會繁殖它的新的和變異了的類型。 D、任何生物若能以任何方式發生有利于自己的,縱使是微小的變異,它在復雜的而且精致的生活條件下,將會獲得較好的生存機會。 3、關于本文,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生物的變異未達到完善的地步,仍然難以令人滿意。 B、作者認為被一般自然學者們所忽略的研究方法往往價值重大,這也是作者在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豐碩的成果。 C、作者為證明外部環境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并在《物種起源》正文中給出了證據。 D、達爾文的關于物種起源的觀點,得到了一些別的專家的認同。 4.達爾文進化論研究的主要是 A自然選擇問題B生物的變異 C物種起源問題D生物的遺傳 小閱讀做題規律總結: 回到原文細對照,原文選項出入否;強拔錯位或降低,已然未然弄清楚;無論自然或社科,只要細心沒問題。 《斑紋》練習題 1、下列對斑紋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斑紋都是對稱的,比如老虎和斑馬。 B、斑紋是無處不在的,任何事物都有斑紋,或明顯或隱形。 C、每一種斑紋都有深刻含義,比如美女的文身加強了她的妖嬈,遇害者脖頸上的抓痕讓人恐懼。 D、地球有無數斑紋,人類就是地球的一個個斑點。 2、對劃線句子的理解(“這是人類偷偷登上神的瞭望臺,模擬神的視角——我們謂之的廣大世界,不過是神鋪在桌子上的一張地圖。”)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神通廣大,成了神人,登上了神觀察地球的神臺,看地球就像一張地圖。 B、人類進入太空,從太空看地球,就像神看地球一樣。 C、在太空中有一個神臺,登上它就能看到地球只不過像是神鋪在桌子上的一張地圖。 D、只有登上太空,才能看到地球的斑紋。 3、下列句子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斑紋有好有壞,好斑紋給人美感,壞斑紋讓人害怕。 B、斑紋組成了世界萬物,沒有斑紋就沒有萬物。 C、斑紋無處不在,斑紋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 D、斑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有時修飾我們的生活,有時損害我們的生活。 4、根據文意,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隨著物種的進化變異,斑紋會越來越美。 B、斑紋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人們會越來越喜歡斑紋。 C、斑紋已深入人們的生活,要想快樂生活,就必須喜歡斑紋。 D、斑紋絢麗多彩,神秘莫測,種類繁多,肯定會引起一些熱愛生活的人士的研究熱情。
《物種起源》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達爾文對物種起源的主要觀點;初步了解“序言”的寫法。
能力目標:繼續訓練并提高篩選文章主要觀點、概括主旨的中心句,篩選關鍵詞語、關鍵語句的能力。
德育目標:學習達爾文堅持真理、珍重客觀事實、謙虛謹慎、嚴肅認真、深入細致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刻苦鉆研的奮斗精神。
【教學重點】:
1、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篩選主要觀點。
2、 準確把握信息,篩選關鍵語句。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教學方法】:
1、 采用點撥、引導、多媒體設計,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 換位閱讀,情境交流式。
【教具準備】:多媒體設計——采用圖片和文字投影方式以擴大課堂容量。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略)
二、 簡介達爾文(結合圖片解說)
達爾文,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學醫未成,改學神學,后對博物學產生興趣。達爾文從神學院畢業后以博物學家身份作了五年的環球旅行,途中見到的大量事實使他把進化論置于真正的科學基礎之上,《物種起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達爾文為人堅韌不撥,虛心好學,73歲因心臟病發作逝世。
三、 學生閱讀課文,篩選主要觀點。
1、 學生相互討論,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 模擬表演,提練課文主要觀點(一人表演編輯,就課文內容提問;一人表演達爾文,依據課文內容作答。)
3、 其余學生就他們表演過程中的遺漏信息加以補充。
4、 教師小結(投影顯示)
① 整理成書的過程
寫作經過 ② 提前發表的原因
、 內容過簡的說明
《物種起源導言》
④ 物種由演變而來
、 介紹研究的方法
基本觀點 ⑥ 家養變異的作用
1、 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2、 自然選擇是物種變異的最重要的條件。
、 總結觀點:
四、 從課文中篩選信息,再加工處理,轉為主動的信息輸出者。
1、 學生以出版社編輯的身份為《物種起源》寫一篇序言提綱。
教師點撥:“序言”是寫在詩文或書籍前邊單獨成篇的文章,可敘述,可議論,也可說明。有作者自己寫的叫做“自序”,內容多為交待著述的意圖、宗旨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和評論所寫之作。
2、根據課文中提供的信息,口頭對達爾文作一個整體的評價。
引導:第一段的關鍵語句,從“遠航”(1831)到“現在”(1859年),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經二十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鉆研及對真理的追求,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段的關鍵句有“華萊斯先生,他對于物種起源問題所得到的”“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們完全相同”(這是指英國的自然科學家,1858年他寫了一篇關于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的科學論文寄給達爾文。達爾文于當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華萊斯的論文同時在林奈學會的雜志上發表)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三段的關鍵句有指出書本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說明今后的打算,“詳盡地刊出”,避免使別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文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謙遜的精神。
第四段關鍵句有:“仍然難以令人滿意”,表明作者決不輕率地作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第五段關鍵句有:“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為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闭f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六段關鍵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簡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與不足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七段,關鍵句有“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說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于堅持真理的精神。
概括: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精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并板書。
1.長期考察 2.實事求是 3.謙遜審慎 4.決不輕率 5.親身實踐 6.不避缺陷 7.毫不動搖。
五、布置作業:就課文提供的信息為《物種起源》寫一篇序言。
《物種起源》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的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夠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3.結合《這個世界的音樂》對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進行評價。
4.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方法。
2、難點:如何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三、教學設想教學方法
1.點拔引導,通過對疑難點的點拔,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講練結合,通過練習提高文本閱讀的可操作性。
四、媒體設計
1.擬采用多媒體授課的方式,以擴大課堂的容量。
2.在課前播放有關達爾文的影視片。
五、教學時數:二課時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把握課文的思路,篩選重要信息。
一、導語設計
(將書打開到插圖——達爾文頭像)大家一定還記得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把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和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相提并論。一百多年前,達爾文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來,這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你了解達爾文嗎?你知道進化論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打開達爾文進化論之門。
二.解題:
1.板書課題:辨析下列句子標點使用正確與否。
。1)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導言》。
。2)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導言。
。3)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序言》。
(4)我們學習《物種起源導言》。
2.關于“導言”。導言即緒論。書的前面有一篇導言,目的是讓讀者了解全書的要旨,引導讀者更好地理解全書的內容。(也可暫時不講,留待概括課文內容說用)
3.介紹達爾文及其進化論。
出示PPt課件:[查理·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min,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22歲從劍橋大學畢業后,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五年的環球旅行,觀察并搜集了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經歸納整理與綜合分析,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書,成為生物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隨后《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等書,進一步充實了進化學說的內容。-------摘自《辭!罚1999年版)
[進化論]亦稱“演化論”,舊譯“天演論”。生物進化論是研究生物進化、生物發展規律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規律的科學,是生物學的一個重要部門。進化論一詞最初是拉馬克提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奠定了進化論的科學基礎。而現代生物學的發展,促進了生命起源、物種分化和形成等進化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認為生物最初從非生物而來,現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種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們在進化過程中,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恩格斯認為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19世紀自然得科學三大發現(能量守恒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和進化論)之一。------摘自《辭!罚1999年版)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A.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難的詞語,先利用工具書自行解決,教師再用幻燈片打出本文需要注意的詞語,嵭迹杭毿《倍唷徤鳎褐苊芏斏。趨向:①動詞,朝著某個方向發展;②名詞,事物發展的動向。札記: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探討:研究討論。傳布:廣泛散布。(也可以放到第二課時課首檢查用)
B.理出文章結構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段的主體信息。
C.學生相互交流各自對文章結構和段意的理解,請一位同學回答。
D.教師板書并明確。
整理成書的過程(1)
寫作經過提前發表的原因(2)
。1—3)內容過簡的原因(3)
物種由演變而來(4)
基本觀點介紹研究的方法(5)
(4—7)家養變異的作用(6)
強調觀點的正確(7)
。ń庹f:通過速讀,整體感知文章并初步篩選出文章的關鍵句及主要觀點;通過討論交流,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全文;通過簡潔的段意概括,意在培養學生提煉觀點、準確表達的語用能力。)(又:可以聯系“導言”體裁談內容)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師生共同討論解決以下問題,完成對文中信息的篩選。
。1).篩選作者主要觀點。(提示:注意標志性語言——觀點提示語)
明確:①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趧撛煺撛谑聦嵣蠜Q不能成立。
、凵锏姆N不是不變的;所謂同屬的種,都是其他大概已經滅亡的種所傳下來的直系后代,而現在認為同種的各項變種,都是這同種的后代。
、艽_信自然選擇作用,它雖然不是物種變異的唯一條件,也該是最重要的條件。
信息的整合:①與②、③意思相同,③表述更加嚴密,因此就保留③④
提示:注意標志性語言——這個結論、可以毫不懷疑地斷言、我深信、我又確信
(2)完成對第四、五段相關信息的篩選(重點段落信息的分類和篩選)。
重要的段落,信息不但重要而且密集,需要分類篩選,使之井井有條。分類和篩選都有賴于辨析。分類,需要初步的辨析,才能作出概括;篩選,需要進一步辨析,才能選得準確。
關于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兩段文字來說,初步的辨析,可以概括為四點:研究目的,研究價值(意義),研究途徑,研究結論。其中“價值”是現成的,“目的”“途徑”與“結論”是概括出來的。
分類后就可以篩選相關信息了。
目的:我們對于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個明確的了解。
意義: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結論: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人類選種力量的偉大,能使微小的變異逐漸累積起來。
。3)完成練習二。篩選相應語句,說明達爾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難度逐漸加大,由局部到整體,培養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課文的能力)
教師引導,概括歸納,形成結論。
①進行長期廣泛的實地考察。
②敢于懷疑與否定不符合事實的陳腐學說,敢于創新知識。
、勰托乃鸭罅亢品钡牟牧,加以整理研究。
、芫毜匮芯渴聦崳瑢P乃伎,冷靜判斷,把每個觀點都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
⑤解決困難問題,要選準突破口,為進一步研究尋找最可靠的線索。
、扪芯砍^要不斷充實,不斷完善。
四、作業:
第5段“因此”中“此”、第6段“理由”、第7段“這些關系”指什么?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信息間的關系:指代和被指代的關系,解證和被解證關系。
2、篩選關鍵語句特別是文中一些長句,訓練學生發現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進而達到對句子的深入理解。
3、作者的觀點進行評價。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情況。
1、詞語解釋
2、對代詞指代信息的確認(上課時作業1)
。1)第五段開頭的“因此”指代什么內容?
明確:指代第四段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即“僅僅以單方面的條件來解釋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本題旨在訓練學生對有關信息的全面把握能力,思考時必須聯系上下文,還要對文中相關信息進行重新組合,并能運用適當的語言進行表述。
。2)第六段開頭,“根據上述理由”具體指什么理由?
明確:第五、第六兩段都是針對“家養變異”的問題來說的。作者把這一問題放在本書的第一章,原因應是“家養變異”對于研究物種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經過這樣的合理誰想后,我們就可以把“家養變異的意義”作為本題的答案了。即家養變異可以為處理‘“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的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3)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廣泛而繁多,而它的鄰種卻分布得狹小而稀少呢?誰能解決這個問題呢?然而這些關系,實在是非常重要,因為我相信,這是決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現在和將來的命運,以及變異的趨向的。
“這些關系”指的是(某種生物和鄰種)的關系,它決定著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命運)和(變異趨向)。
解答本題應該使學生認識到:某種生物和鄰種分布狀態的強烈反差在句中是次要信息。而“某種生物和鄰種”才是重要信息,它們構成了決定地球每一生物的“命運”和“變異趨向”的關系。
。4)辨析選擇(理解信息間的關系),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鳥、槲寄生植物為例是想證明以下哪一種看法?(以下三種看法由幻燈片打出。)
、偕锏姆N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的,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②一般博物學家,常以外部環境……作為唯一可能引起變異原因”是不合理的。
、垡肓私狻吧镒儺惣跋嗷ミm應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單憑一方面的條件。
明確:是要證明第③種看法。因為作者對這兩個例子的分析有明顯區別。對于啄木鳥的例子。作者說“僅僅歸因于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而對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說“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是不合理的”。而“植物習性的影響”、“植物本身的傾向”不屬于“外界的條件”(即外部環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項;對于第①項,學生只要抓住作者舉這兩個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確的作法即可排除。
二、篩選關鍵語句
(一)科學論著的特點在于科學性,表述極其準確,遣詞造句無不嚴謹周密。理解性的篩選,主要就是篩選關鍵句。抓住關鍵句,就能準確把握信息。
(1)“回國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這一句里面“搜集”“整理”“研究”“耐心”“也許”“一些”都是關鍵詞語。
、佟八鸭薄罢怼薄把芯俊北砻餮芯窟M化論的步驟和過程,達爾文的研究是從客觀事物出發的,他的進化論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的。
、凇澳托摹蓖嘎恫牧系暮品保ぷ鞯钠D巨,也透露達爾文驚人的毅力。
、邸案鞣N”,說明材料種類之多,也透露達爾文全面展開研究的廣闊視野。
④“也許”,說明確立課題時的推斷,事前無法確知,只是一種可能性。
、荨耙恍笔钦f當時的期望值。
。2)“1844年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寫成當時我認為是正確的結論的綱要!逼渲小坝帧薄爱敃r”是關鍵詞語。
①“又”字透露達爾文研究工作不斷深入,他有永不滿足的科學精神。
、凇爱敃r”可見達爾文的思想是不斷發展的,不斷完善的,他總是不斷超越自我,一旦有了新的發現,就修正自己的觀點。
。3)“我雖然力求審慎,使一切能根據正確的證據,但是錯誤的竄入,還是不可避免的!逼渲小案Z入”是關鍵詞語。說明如果還有錯誤,那不是由于主觀疏忽,乃是由于認識的局限性。
。ǘ、辨析長句所包含的復雜信息。
短句的信息量小,不難辨析;長句的信息量大,較難辨析要分析長句,化長為短,變難為易。
(4)“關于物種起源的問題,如果一位博物學家,對于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系它們的胚胎的關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序等等事實,加以思考,那么,我們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①“對于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系它們的胚胎的關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序等等事實”,是“思考”的對象,也就是研究的資料,可以概括為“研究物種起源所憑借的事實基礎”。
、凇皩τ-------事實,加以思考,那么,我們可以推想得到”,可以概括為“研究物種起源的方法”。
③“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這是對物種起源的推斷,也就是物種起源的基本觀點。
、堋安皇欠謩e創造出來的”,所謂“分別創造出來的”正是“神創論”!安皇恰奔捶穸ā?梢愿爬椤皩ι駝撜摰姆穸ā。
(三)把文字信息轉換為圖示信息理解復雜的句子意義。
(5)“所謂同屬的種,都是其他大概已經滅亡的種所傳下來的直系后代,而現在認為同種的各項變種,都是這同種的后代!庇萌缦聢D示法理解,比較容易。
⊕○○○○○●◎⊙
同屬的種變種
三、對作者的觀點理解和評價
辨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世界的發展是事物內部的矛盾斗爭引起的,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試從課文中篩選出符合辯證法基本觀點的例子。
、偈澜缡瞧毡槁撓档睦樱荷锵嗷ラg有親緣關系,而且互相適應,即使它們的胚胎也有相互關系,活在過去的地質時代的無數生物也有相互關系。
、谑挛锸怯篮惆l展的例證:生物的種不是不變,所謂同屬的種,都是其他大概已經滅亡的種所傳下來的直系后代,而現在認為同種的各項變種,都是這同種的后代。生物都處在不斷變異的過程中。
③內因是變化的根據的例證:生物變異是遺傳的變異,物種變異最重要的條件是自然選擇。外部環境如氣候、食物等等不是引起變異的唯一原因。
四、歸納本課所學內容。
這節課,我們主要針對文章中的一些長句作了相應的訓練,理解長句,不能簡單停留在懂得大意了,而應深入挖掘句中關鍵詞語的豐富信息,還要注意一些修飾性詞語如“必須”、“最”、“應該”、“可能”等,對于關鍵詞語在程度、時間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五.布置作業:
1、《瑣憶》中魯迅曾說:“進化論牽制過我,但也有過幫助!痹鯓永斫膺@句話?請加以思考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片段。
2、結合課文內容,查閱有關資料,篩選重要信息,了解達爾文學說的影響和后世的發展,以及近代科學對達爾文學說的不同意見,然后在班里交流。(建議課外閱讀文章:語文讀本《達爾文和進化論》,課本《這個世界的音樂》,了解有關達爾文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進而比較達爾文的觀點和托馬斯的觀點)
《物種起源》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分析說明、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方法。
2.篩選課文信息,提取課文關于《物種起源》出版的內容要點。
3.體會達爾文對科學的態度以及對物種起源的看法和觀點。
4.體會本文語言的正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重點:篩選本文的主要觀點和關鍵詞語 教學難點:表述本文信息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方法:整體與分段閱讀相結合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大家知道,人類科學史上有幾次重大的發現,你能說說都有哪幾次嗎?對了,在自然科學上有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社會科學上,有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發現。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達爾文對自然界的進化歷程持怎樣的觀點,《物種起源》一書又是怎樣寫成的。
二.作者與作品介紹
達爾文出生于英國魯茲巴利鎮一世代名醫家庭,祖父、父親都是生物學愛好者,祖父提倡生物進化論觀點,生物進化思想深刻影響了達爾文。達爾文在愛倫堡大學學醫和劍橋大學學神學時,卻特別熱心研究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物學。 達爾文年輕時證實生物許領域處于“神創論”、“物種不變論”與“進化論”的激烈斗爭時期,他大學畢業后,由于漢斯羅教授的推薦,1831年他以自然學家的身份參加一艘軍艦為期五年的環球旅行,他在這次旅行中,考察了沿途大陸沿岸動植物、地質地貌,收集到不少資料。他驚人地發現“物種是逐漸變化的”,物種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自然選擇”的過程,而不是“神創”的“不變的”。 1836年達爾文回國后,以進化論觀點整理、研究科學考察中獲得的資料,又花了14年進行科學實驗,收集研究資料,撰寫自己得出的結論,他為了弄清物種變化的原因和規律,選擇了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科學實驗方法;他細心總結育種專家、園藝家和他自己飼養動物栽培植物獲得的實驗經驗,逐漸形成了人工選擇的新理論,用“生存斗爭”的觀點來解釋生物進化。 達爾文在寫《物種起源》時,由于英國生物學家華萊斯年輕時也做過環球科學考察,他也得出了與達爾文相同的結論,寫出了一篇論文寄給達爾文,達爾文感到震驚,他于是決定把華萊斯的論文同自己的原稿提綱 《物種起源》同時發表。本文即為當時發表 《物種起源》時的導言。 《物種起源》發表后震動世界。達爾文還有《動物和植物在馴養下的變異》《人類起源》等名著。 本文語言準確、嚴密,作者講究選詞,講究用結構復雜的句式表達周密謹嚴的內容。本文采用以說明為主,結合敘述和議論的表達方式。
三.預習診斷練習
1.指出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 ) A 瑣屑 審慎 變異 遺傳 B 趨向 扎記 搜集 輕率 C 博物 竄入 親緣 狹隘 D 累積 信奉 胚胎 槲寄生 2.下面三組語句中劃線的詞“精細”和“冷靜”、“耐心”和“專心”、“完備”和“完善”能不能互換,為什么?
(1)A 精細的研究 B 冷靜的判斷 答:“精細”表明研究得細心,一絲不茍!袄潇o”則表明這個判斷是經過冷靜思考而不是憑一時沖動作出的。如果互換則造成定語與中心詞搭配不當。
(2)A 如果 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 B 這樣,在五年的時間內,我專心思考這個問題…… 答:材料往往繁多復雜,而且每一種材料的搜集要付出辛勤勞動,所以應用“耐心”作“搜集”的狀語,至于思考問題當然應該“專心”即專注思考,如果互換就不大準確。
(3)A 本書還是摘要的性質,未必完備。 B 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 C 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 D 這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但是如果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無數生物,怎樣經歷變異而達到它們的極其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仍然是難以令人滿意。 答:“完備”有完善齊備之意,“完善”則是完美無缺的意思。兩者語意范圍不同。
3.在下文括號里填入虛詞恰當的一項是( ) 對于生活在過去的地質時代的無數生物的相互關系,我們所知道的就更少了。( )許多事實現在還是不清楚,( )在未來長期內( )還弄不清楚,( )我們經過了精細的研究和冷靜的判斷,可以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 A 雖然 而且 也 但是 B 雖 但 卻 但是 C 即使 而且 也 可是 D 然而 并且 也 可是
四.整體閱讀,概括內容
1.本文是關于《物種起源》一書的序言,從內容看,它包含了幾個方面? 答:兩個方面,即關于《物種起源》出版的說明和《物種起源》一書的主要內容及觀點。
2.作者對《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作了哪些方面的說明? 答:主要作了三個方面的具體說明。一是成書過程;一是付梓原因;一是存在問題及今后打算。
3.關于出版的說明,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試具體說明這樣說明的優點? 答:作者按照層進的順序進行了說明,成書是“過去”之事,付梓是“現在”正在做的事,存在的問題算是對出版本書的一個客觀評價,而未來的打算還是一種想法,這樣的說明可以讓讀者清晰地看到自己研究的整個歷程,有助于表明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嚴謹的工作作風。
4.從作者的說明來看,《物種起源》一書在理論上有哪些突出之處? 答:一是取得了研究物種的起源的初步結論;二是讓人們看到了研究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方法和意義。
5.作者在研究物種起源中得出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答:首先發現了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進而發現自然選擇是物種變異的最重要的條件,但非唯一條件,在研究的基礎上,徹底否定了創造論的錯誤觀點。
6.本文有許多語句實際上起了過渡或總結提示作用,請在書上畫出這些語句。
7.根據前面的分析,試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并寫出各個段落層次的大意。
五.鞏固性練習
剖析下列長句,了解其中所提供的信息,按提示填空。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出一些結果。 a.這句話表達了寫作前( )的過程。 b。強調了( )。 c。說明了( ),用“ ”和“ ”等詞語也體現了這種心理過程。
。2)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個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 A 既說( ), 又說( ),足見周密。 B 既說( ), 又說( ),足見嚴謹。
(3)我經常獲得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A 說“還不夠完備”但可以( ),充分說明( ),足見嚴謹。 B 因為“還不夠完備”,所以只說( ),而不說( ),足見周密。 五.作業:繼續預習課文,仔細弄清各段中的語言信息。
《物種起源》教案 篇12
《物種起源》導言教學實錄
研究目的:
首先,在自主探究活動中進行語文技能訓練,諸如篩選主要觀點和揣摩關鍵句子。其次,為糾正學生研究性學習中暴露的缺點:不注重搜集第一手資料,缺乏嚴謹求實的態度,抄襲、剽竊別人的成果。研究達爾文,樹立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態度,培養科學精神。
研究性學習的步驟:
導入新課:歷史上,在某一個領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毫無例外的都有其成功的秘訣。李時珍遍嘗百草,多次與死神交手;布魯諾為真理殉道視死如歸;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在雨天做靜電傳導實驗。大家熟知的達爾文,他的成功秘訣是什么?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他的《(物種起源)導言》,或許,從中能給我們諸多啟示。
一、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教師點撥學生學會在字里行間尋找有價值的信息
師:請精讀課文第一段,從作者自己的語言中窺探他的思想、研究方法及科學態度等方面的信息。
學生1:文中的第一句話“我曾以. .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北砻鲗嵉乜疾斓玫搅苏滟F的資料,這些
資料是他后來從事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獲得第一手資料是達爾文研究的起步。
學生2:課文的第二句“回國以后,..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北砻髁诉_爾文善于發現有價值的問
題。可見,“發現問題”很重要。
學生3:最后一句他反復強調“沒有輕率地下結論”,可見他的審慎。
學生4:從時間的跨度看,1831年環球遠航,1837年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表明達爾文為科學長期不懈地鉆研。他作札記!坝职堰@些札記加以充實”,說明他注意及時積累、嚴謹、求實,不隨便地妄下結論。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研究性閱讀與探索,正是采用這種深入思考的方法。我們要學會從作者自己的語言中,也即第一手資料中尋找我們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只有自己深入思考得出的結論才是珍貴的,獨創往往來源于此。
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逐段鉆研課文;蛘,或作旁批,或質疑。
二、自主鉆研課文,留下思維的軌跡
1.學生自主閱讀,作旁批,寫閱讀札記。附學生自主閱讀時所作的部分記錄。
學生質疑:
● “本書中所討論的幾乎沒有任何一點不能引用事實來作證,而每一論點顯然往往會引到一些與
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結論!比绾卫斫?
● “在南美洲看到的關于圭 墨坌查和存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眲澗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些問題會給他很深刻的印象?
● “同樣的,或者更其重要的,是我們將看到人類選種力量的偉大,能使微小的變異逐漸累積起
來!比绾卫斫?
●既然達爾文還沒有充分的事實當論據,那么,他為什么要急著發表《物種起源》?
學生對關鍵句的批注:
● “回國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搜集”“整理”“研究”是他進行科學研究的三個必不可少的過程!耙苍S. 一些”表明他聰明的推斷和預見,作為一名科學家,一切必須以事實為依據,當事實還未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時,一切言論只能是揣測。
● “創造論這一觀點,雖為近代許多博物學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過,但是事實上決不成立!笨梢钥闯觯髡咦鹬乜茖W事實的態度,他對自己的錯誤直言不諱, 敢于正視自己,敢于推翻錯誤理論。他是一個勇士。
● “這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但是如果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無數生物,怎樣經歷變異而達到它們的
極其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仍然是難以令人滿意! 這句話體現了達爾文作為一名科學家尊重事實,探索未知的精神。他勇于向自己提出問題,勇于對自己的結論提出質疑。沒有質疑就沒有進步。這實際上是源于對事實負責、對人類負責的強烈責任感。
學生對《導言中達爾文基本觀點的概括:
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所謂同屬的種,都是其他大概已經滅亡的種的后代。或: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自然選擇是物種變異的最重要的條件。
學生對成書過程的整理:
●1831年以博物學者的資格參加貝格爾號巡洋艦的環球遠航。一路上。達爾文“在動植物和地質等
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這時是掌握第一手資料時期)
●1837年開始,作者在五年的時間內搜集與物種問題有關的資料,加以研究,作札記。(這是分析整理時期)
●1844年,整理札記,寫成綱要。
●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
學生對文章結構的整理:
第一部分:①— ③段交代了《物種起源》一書的成書經過、付印原因及本書的性質④ 通過推理證明創造論的不科學。舉例證明環境論的片面性
第二部分: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主要觀點 ⑤ 以研究家養動物為突破口的原因及意義⑥ 研究家養動物得出的結論⑦ 提出暫時還無法解決的問題并總結觀點
2.教師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師生集體討論解疑。(不糾纏深奧的生物學原理)
學生對質疑的最后一個問題“既然達爾文還沒有充分的事實當論據。那么,他為什么要急著發表《物種起源》?”討論熱烈。
學生5:我認為達爾文急功近利,他明明知道自己沒有足夠的證據充分證明物種的起源問題,但為
了趕在華萊斯之前,就匆匆發表。
學生6: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認為,這不能怪達爾文.因為他已經進行了漫長的28年的努力,他不能把成就拱手讓給別人。他有足夠的理由和實力戰勝華萊斯,我想華萊斯的觀點可能是剽竊達爾文的。
答案孰是孰非并不重要,問題的焦點在對科學家人格力量的理解上。
教師點撥:我們不可妄下結論。達爾文本人并沒有認為華萊斯是剽竊,他認為純屬巧合。他曾給朋友萊伊爾信中說:“我從未看過比這更為巧合的事;即使華萊斯手中有過我在1842年寫出的那份原稿,他也不會寫出一個較此更好的摘要來!”(葉篤莊《(物種起源)寫作始末》華萊斯后來才知道原來達爾文的研究搶先他很遠。他很敬重達爾文。說沒有達爾文的著作!拔覍懙娜魏螙|西都無法取信于世”。大家應反復推敲課文第二段。
教師:請再讀注解“華萊斯,英國的自然科學家。1858年他寫了一篇關于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的科學論文寄給達爾文。達爾文于當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華萊斯的論文同時在林奈學會的雜志上發表!边_爾文怎樣處理華萊斯的科學論文的?在達爾文和華萊斯之前,關于物種起源問題,普遍的看法是什么?華萊斯是達爾文的對立面還是同盟軍?
學生恍然大悟:達爾文“漸感體力不支”。要趕快把重大的研究課題公之于世,當“神創論~ 物種不變論”甚囂塵上,華萊斯的研究與自己的結論驚人的相似。這無疑堅定了達爾文的信念。達爾文對科學的追求多么執著!他把華萊斯的論文與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時發表。他關心的是科學造福人類,個人的金錢、榮譽是他置之度外的。表現了科學家闊大的胸襟和謙虛求實的優良作用,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三、師生討論,確定自己研究性學習的小論文題目并說說選題原因
學生7:我想寫的題目是《令人敬佩的達爾文》。我覺得可以寫的內容很多。我想從三個方面來寫:熱愛大自然的少年;驅逐上帝的勇士;推動歷史進程的科學家。
學生8:我想選的題目是《淺談達爾文的科學精神》。達爾文不迷信傳統學說,尊重事實,注重實踐。
學生9:我的題目是《探索達爾文走向科學顛峰的奧秘》。達爾文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勤勉、嚴謹、認真和對科學執著的探索。
學生10:我的題目是《達爾文與綜合進化學說》。達爾文的學說有缺點,但它為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功不可沒。
學生11:我的題目是《科學研究與語言表達。科學研究離不開語文,傳播科學要依靠準確的語言。我打算舉典型的句子, 用達爾文自己的話來說明問題。
學生確定的選題類型和研究范圍最后歸為三類:
●研究達爾文其人(思想、精神、品格或科研方法)
●研究達爾文學說(學說的意義、缺陷)
●從達爾文成功地介紹自己的科學成果看學好母語的意義
四、論文寫作指導
1.詳細地積累材料,占有第一手資料。請課外閱讀有關的書籍,準確記錄下有用的材料,同時記下材料的出處、頁碼等。閱讀書籍的步驟一般是:先讀作者自己的作品,從中發現作者的思想、觀點,再讀人物“傳記”、別人對這個話題的研究文章。記下自己思想的火花。
2.整理札記,確定論題和論點。論題的范圍盡可能小。這樣才易集中筆墨寫深寫透。論點的角度力求新穎,這樣,才容易避免落入俗套。寫出有獨到見解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3.文字表達要明白流暢, 把自己的看法說清楚。初寫時,力求條分縷析。
《物種起源》教案 篇13
1.分析說明、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方法。
2.篩選課文信息,提取課文關于《物種起源》出版的內容要點。
3.體會達爾文對科學的態度以及對物種起源的看法和觀點。
4.體會本文語言的正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重點:篩選本文的主要觀點和關鍵詞語
教學難點:表述本文信息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方法:整體與分段閱讀相結合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大家知道,人類科學史上有幾次重大的發現,你能說說都有哪幾次嗎?對了,在自然科學上有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社會科學上,有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發現。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達爾文對自然界的進化歷程持怎樣的觀點,《物種起源》一書又是怎樣寫成的。
二.作者與作品介紹
達爾文出生于英國魯茲巴利鎮一世代名醫家庭,祖父、父親都是生物學愛好者,祖父提倡生物進化論觀點,生物進化思想深刻影響了達爾文。達爾文在愛倫堡大學學醫和劍橋大學學神學時,卻特別熱心研究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物學。
達爾文年輕時證實生物許領域處于“神創論”、“物種不變論”與“進化論”的激烈斗爭時期,他大學畢業后,由于漢斯羅教授的推薦,1831年他以自然學家的身份參加一艘軍艦為期五年的環球旅行,他在這次旅行中,考察了沿途大陸沿岸動植物、地質地貌,收集到不少資料。他驚人地發現“物種是逐漸變化的”,物種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自然選擇”的過程,而不是“神創”的“不變的”。
1836年達爾文回國后,以進化論觀點整理、研究科學考察中獲得的資料,又花了14年進行科學實驗,收集研究資料,撰寫自己得出的結論,他為了弄清物種變化的原因和規律,選擇了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科學實驗方法;他細心總結育種專家、園藝家和他自己飼養動物栽培植物獲得的實驗經驗,逐漸形成了人工選擇的新理論,用“生存斗爭”的觀點來解釋生物進化。
達爾文在寫《物種起源》時,由于英國生物學家華萊斯年輕時也做過環球科學考察,他也得出了與達爾文相同的結論,寫出了一篇論文寄給達爾文,達爾文感到震驚,他于是決定把華萊斯的論文同自己的原稿提綱 《物種起源》同時發表。本文即為當時發表 《物種起源》時的導言。 《物種起源》發表后震動世界。達爾文還有《動物和植物在馴養下的變異》《人類起源》等名著。
本文語言準確、嚴密,作者講究選詞,講究用結構復雜的句式表達周密謹嚴的內容。本文采用以說明為主,結合敘述和議論的表達方式。
三.預習診斷練習。
1.指出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 )
A 瑣屑 審慎 變異 遺傳
B 趨向 扎記 搜集 輕率
C 博物 竄入 親緣 狹隘
D 累積 信奉 胚胎 槲寄生
2.下面三組語句中劃線的詞“精細”和“冷靜”、“耐心”和“專心”、“完備”和“完善”能不能互換,為什么?
。1)A 精細的研究 B 冷靜的判斷
答:“精細”表明研究得細心,一絲不茍。“冷靜”則表明這個判斷是經過冷靜思考而不是憑一時沖動作出的。如果互換則造成定語與中心詞搭配不當。
。2)A 如果 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
B 這樣,在五年的時間內,我專心思考這個問題……
答:材料往往繁多復雜,而且每一種材料的搜集要付出辛勤勞動,所以應用“耐心”作“搜集”的狀語,至于思考問題當然應該“專心”即專注思考,如果互換就不大準確。
。3)A 本書還是摘要的性質,未必完備。
B 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
C 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
D 這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但是如果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無數生物,怎樣經歷變異而達到它們的極其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仍然是難以令人滿意。
答:“完備”有完善齊備之意,“完善”則是完美無缺的意思。兩者語意范圍不同。
3.在下文括號里填入虛詞恰當的一項是( )
對于生活在過去的地質時代的無數生物的相互關系,我們所知道的就更少了。( )許多事實現在還是不清楚,( )在未來長期內( )還弄不清楚,( )我們經過了精細的研究和冷靜的判斷,可以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
A 雖然 而且 也 但是 B 雖 但 卻 但是
C 即使 而且 也 可是 D 然而 并且 也 可是
四.整體閱讀,概括內容。
1.本文是關于《物種起源》一書的序言,從內容看,它包含了幾個方面?
答:兩個方面,即關于《物種起源》出版的說明和《物種起源》一書的主要內容及觀點。
2.作者對《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作了哪些方面的說明?
答:主要作了三個方面的具體說明。一是成書過程;一是付梓原因;一是存在問題及今后打算。
3.關于出版的說明,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試具體說明這樣說明的優點?
答:作者按照層進的順序進行了說明,成書是“過去”之事,付梓是“現在”正在做的事,存在的問題算是對出版本書的一個客觀評價,而未來的打算還是一種想法,這樣的說明可以讓讀者清晰地看到自己研究的整個歷程,有助于表明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嚴謹的工作作風。
4.從作者的說明來看,《物種起源》一書在理論上有哪些突出之處?
答:一是取得了研究物種的起源的初步結論;二是讓人們看到了研究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方法和意義。
5.作者在研究物種起源中得出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答:首先發現了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進而發現自然選擇是物種變異的最重要的條件,但非唯一條件,在研究的基礎上,徹底否定了創造論的錯誤觀點。
6.本文有許多語句實際上起了過渡或總結提示作用,請在書上畫出這些語句。
7.根據前面的分析,試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并寫出各個段落層次的大意。
五.鞏固性練習。
剖析下列長句,了解其中所提供的信息,按提示填空。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出一些結果。
a.這句話表達了寫作前( )的過程。
b。強調了( )。
c。說明了( ),用“ ”和“ ”等詞語也體現了這種心理過程。
。2)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個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
A 既說( ),又說( ),足見周密。
B 既說( ),又說( ),足見嚴謹。
。3)我經常獲得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A 說“還不夠完備”但可以( ),充分說明( ),足見嚴謹。
B 因為“還不夠完備”,所以只說( ),而不說( ),足見周密。
六.作業:繼續預習課文,仔細弄清各段中的語言信息。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1.作者敘述成書經過的目的何在?
答:“為了要表達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是為了表現自己決不是枉加推測,而是經過實地考察才得出的結論。
2.從作者的敘述來看,其寫成《物種起源》一書經過了幾個階段?閱讀課文,聯系預習提示和寫作背景,完成下表。
3.下列說法與第一段內容相符的一項是( )
A 我能參加貝格爾號巡洋艦的環球遠航主要是因為我是博物學者。
B 在南美洲我研究了生物的地理分布狀況,研究出了現代生物與古生物的關系。
C 遠航南美洲以后,我一直在探討出版《物種起源》的問題。
D 達爾文回到英國以后,搜集了有關材料,取得了很多正確的結果。
4.文中反復提到“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什么問題?
答:指前文所提到的“關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現存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
5.下面是課文第二段,里面有些詞語已被抽取,請把適當的一組填進去。
現在我的工作( )結束;[ ]全部完成[ ]需要( )的歲月,[ ]我的體力( )感不支,[ ]不得不先將這個摘要付印。現在馬來群島研究博物的華萊斯先生,他對于物種起源問題所得到的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這[ ]是使我早日發表這個摘要的( )原因。
(1)在文中小括號里填入恰當詞語,正確的一組是:( )
A 已經 一些 頗 主要 B 已經 更多 漸 一個
C 將近 一些 頗 主要 D 將近 更多 漸 一個
。2)在上文方括號里填入恰當的關聯詞語,正確的一組是( )
A 雖然 還 但是 所以 也 B 但是 并不 并且 然后 就
C 但是 還 并且 所以 也 D 雖然 并不 但是 然后 就
6.從第5題所填詞語可以看出,說明文的語言必須要注意( )、( ),這樣做才能增強說明文的( )性。
7.第二段的說明體現了達爾文對待科學的怎樣的精神?
答:達爾文因為體力的原因而不得不先將摘要付印體現了對科學事業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雖然如此,他還是沒有放低對科學結論正確性的要求,這恰好體現出他作為一位博物學者的嚴肅的治學態度。
三.閱讀分析課文第四段。
1.本段共有5句話,試判斷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 )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2. ②和①的關系是( )
A 轉折關系 B 遞進關系 C 并列關系 D 承接關系
3.這個語段提出的觀點數目和觀點表達正確的一項是( )
A 兩個觀點: ①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由別的種演變而來。②生物的變異未達到完善的地步,仍然難以令人滿意。
B 三個觀點: ①生物的種是演變而來的,否定了創造論。 ②生物的中是演變而來的理論由于種種原因,仍然難以令人滿意。③肯定外部環境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C 兩個觀點:①生物的種是由以前的種演變而來的結論難以令人滿意。②肯定外部環境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唯一原因。
D 四個觀點:①生物的種是由以前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②生物的種是演變而來的理論往往令人難以滿意。③外部環境和氣候、食物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④外部環境不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唯一原因。
4.為了證明“外部環境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所用論據是( )
A 動物方面的啄木鳥。 B 植物方面槲寄生的實例
《物種起源》教案 篇14
一、 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層次
寫作經過:整理成書的過程
提前發表的原因
內容過簡的說明
基本觀點:物種由演變而來
介紹研究的方法
家養變異的作用
強調觀點的正確
二、 每段中找出關鍵句子,透過關鍵句,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
第一段的關鍵句,從“遠航”到“現在”,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經歷二十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鉆研及對真理的追求,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段的關鍵句有“華萊斯先生,他對于物種起源問題所得到的”“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們完全相同”,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三段有指出本書的缺陷,“還是摘要性質”;說明今后的打算,“詳盡地刊出”,避免使別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文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謙遜的精神。
第四段關鍵句有:“仍然難以令人滿意”,表明作者決不輕率地作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第五段關鍵句有:“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為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說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六段關鍵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簡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與不足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七段關鍵句有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說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于堅持真理的精神。
三、 閱讀練習
一、我曾以博物學者的資格參加……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A.“參加”的賓語是“環球航行” B.“在南美洲看到”組成一個偏正短語
C.“給”的主語是“關系” D.全句有四個介賓短語
二、我極其盼望……但這是這里所不能辦到的。
判斷沒有錯誤的一項是:
A.“這樣的需要”是指把將來能根據的事實和文獻全部刊印出來。
B.達爾文認為自己書中所有論點都可以引用事實來作證。
C.“顯然往往會引起”表明人們面對同樣的事實,卻常常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D.達爾文認為每一個問題必然由兩個部分構成,因此,在處理的時候,也必須敘述并比較問題的兩個方面,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關于物種起源的問題……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哪幾項不屬于概括要點的項:
A.對物種起源的不同認識。
B.研究物種起源所憑借的事實基礎。
C.對錯誤學說的批判。
D.對物種起源的推斷。
E.研究物種起源的背景。
F.研究物種起源的方法。
四、又如槲寄生……必然也同樣是不合理的。
對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以槲寄生為例,說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構造和相互之間的關系,都是十分復雜而又難以解釋的。
B.我們想正確解釋生物的構造,生物之間的關系,就不能歸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個例證。
C.若只以外部環境、植物習性的影響及本身的傾向來解釋植物(如槲寄生)的構造和相互關系,必定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時,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樣,對它的結構以及其他生物的關系不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五、因此,我們對于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必須舉出大量的事實。
回答問題:
1、 作者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是什么?
2、 作者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意義是什么?
3、 作者論述生物變異有幾種類型?是什么?
4、 作者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獲得的兩點認識是什么?
六、如果認識到我們對于生活在我們四周的許多生物的相互關系還有很多不了解的……也該是最重要的條件。
回答問題:
1、 作者指出,關于“物種或變種的起源問題”還“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釋,許多事實現在還是不清楚,而且在未來長期內還弄不清楚”。
試問:①文章從哪兩個方面歸納了這些問題?
、谖闹小斑有很多不了解達到”,“所知道的就更少了”以及兩個“對于”等短語或詞,對回答上面問題有什么作用?
2、 文中加點的“這”指代什么?
3、 “我們對于生活在我們四周的許多生物的相互關系還有很多不了解的”與“關于物種或變種的起源問題,我們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釋,也就不足為奇了”之間是什么關系?
A.并列關系 B.因果關系 C.遞進關系 D.假設關系
4、 篩選出作者關于物種起源的三個主要觀點。
答案:一、C;二、C;三、AE;四、B 五、要明確了解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為處理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兩種,家養變異,自然變異;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人類選種可使微小的變異逐漸積累起來。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