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誨人不倦》教案(精選2篇)

《誨人不倦》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30

《誨人不倦》教案(精選2篇)

《誨人不倦》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習、趨、憤、與、素、諸等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并積累成語: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謂與”“繪事后素”等句式的特點,并能用現代漢語準確翻譯。

  4.領悟孔子“有教無類”“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文言文中賓語前置“變式句”的判斷和特點歸納。

  2.分析、評價孔子的教育原則和方法。

  【課時建議】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XX年9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從XX年起由山東省和濟寧市政府每年出資15萬美元(首期為5年),以中國政府的名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孔子教育獎”。這是該組織最高級別的獎項,也是在世界范圍里第一次以中國人的名義設立的教育獎項。

  中國的教育家有千千萬萬,為何獨以“孔子”為名設立教育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誨人不倦》,從中尋找“理由”或“答案”。

  (“導入設計”有意突現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圍里的特殊影響,以激起學生走進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與興趣。)

  二、整體感知文本

  1.初讀感知

  【問題1】你認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請用原文的關鍵詞語來概括。

  教師傾聽學生的回答后,歸納并疏通有關成語及其意義。

  【明確】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三隅反、聞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諸往而知來、繪事后素、述而不作。

  【問題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本課所選錄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幾個方面?或者說它們從哪幾個方面闡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明確】教育作用、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學原則與方法等。

  教師小結:孔子真不愧為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難以有人能望其項背。

  2.誦讀感知

  (1)明確要求: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2)字音提示:

  知(同“智”)zhì  騫qiān  隅yú  諂chǎn  磋cuō  倩qiàn  反(同“返”)fǎn

  (3)句讀提示:

  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女與回也/孰愈  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欣賞配樂朗讀或教師范讀。

  學生齊讀,教師指正。

  3.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請學生選章朗讀,檢查誦讀情況。

  學生互評,教師小結。

  三、文本研讀

  (一)關于教育的作用

  1.結合注解,自讀課文第1-2章,學生提疑,老師釋疑。

  【明確】理解重點字詞,疏通文句。

  幻燈片

  子曰:“性[指人的性情、本性]相近也,習[習染]相遠也[“……也,……也。”表示判斷]。”

  子曰:“唯[只有]上知[知:同“智”;上知:上等的智者]與下愚[下等的愚人]不移[改變]。”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清朝時有個故事:文學家畢沅在陜西當巡撫,一天到廟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經,就問他:“一部《法華經》共有多少個‘阿彌陀佛’?”和尚說:“我是個蠢人,不知道這個。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聰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論語》有多少個‘子曰’吧?”畢沅也答不出。因為“子曰”實在太多了,誰也沒有統計過。

  (穿插小故事,激發學生文本閱讀的興趣。)

  2.【問題】“習相遠也”與“學而時習之”中“習”的意思有何不同?

  【明確】可用填空的形式來完成。

  幻燈片

  習:

  1.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習染)

  2.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反復練習)

  3.莫如修仁義而習文。(《韓非子·五蠹》)(學習)

  4.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論衡·本性》)(習慣于)

  5.通書,習戎事。(《新唐書·張仲武傳》)(熟悉)

  6.鷹乃學習。(《禮記·月令》)(飛翔)

  (引導學生對“習”的意思作歸納,掌握多義詞的不同意義。)

  3.【問題】孔子認為治理國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聯系《論語》中的其他篇章,我們還能夠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語”,對此你作何理解?

  幻燈片:

  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記·禮運》)

  2.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論語·子路》)

  4.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論語·子路》)

  【明確】

  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用政治手段來治理他們,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會有廉恥之心;用道德來治理他們,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就會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還會人心歸順。

  2.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文: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冉有說:“富了以后又還要做些什么?”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譯文:孔子說:“善人教練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時間,也就可以叫他們去當兵打仗了。”

  4.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譯文:孔子說:“如果不先對老百姓進行作戰訓練,這就叫拋棄他們。”

  【問題】說說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著怎樣的作用?

  【明確】以德來引導,以禮來規范,百姓會因知廉恥而遵守法規。在孔子看來,用禮樂文化來教育人的行為規范和培養他們的道德意識,比單純用禁止、懲治來解決社會問題要好得多。孔子的這一教育觀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張。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觀念中,教化百姓始終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孔子重視人民,主張富民,但他又認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質。但他并不認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進行教育,而是始終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放在治國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為立國的三項基本條件,并把通過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視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難能可貴的。

  (二)關于教育的對象

  幻燈片:

  子曰:“有教無類。”

  【過渡】在教育對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它是孔子整個教育思想體系的總綱。有人認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光輝)的思想,就是“有教無類”。對此,你作何評價?

  【活動】引導學生對孔子的“有教無類”進行探討。

  1.對“有教無類”中的“類”字的含義作不同的探討。

  【問題】對“有教無類”中“類”字的含義你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類”的含義:一是指“族類”,即指民族的類別,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類”,即奴隸主貴族森嚴的等級。

  2.對孔子這一樸素的教育思想試作評價。

  【問題】據考,古今學問大家對“有教無類”大致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你贊同何種觀點?并詳述理由。

  幻燈片:

  第一種解釋:人無論出身貴賤,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認為,“有教無類”“言人所在見教,無有貴賤種類也”。(何晏《論語集解》)

  第二種解釋:人無論品行善惡,都能夠進行教育。這一解釋以朱熹為代表。他在《論語集注》中將“有教無類”注為“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第三種解釋:是當代著名學者趙紀彬先生的一種特殊觀點。他從訓字入手,認為“有教無類”中的“有”應釋為“域”,即分劃居住區域的意思;“教”應釋為“軍事訓練和政治教化”;“類”則是“族類”的意義,是貴族實行世襲統治的社會基礎。他得出的結論:凡是貴族,不分族類,都必須接受強制的政治、軍事訓練。(趙紀彬《趙紀彬文集第二卷》)

  【明確】贊同第一種解釋,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學生是不論出身貴賤和等級的。他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門,只有少數是貴族子弟(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貢),大多數是平民(如顏回、曾參、子路等),還有家無立錐之地的“賤人”仲弓;出獄的犯人公也長,做過盜賊的顏涿聚。孔子是魯國人,從地域看他的學生也不限于魯國,還有齊、宋、晉、楚、秦等國。從民族看大多數是華夏族的,也有少數民族的。誠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說只要給我一些薄禮,我從來沒有不教的,來者不拒。

  贊同第二種解釋,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學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學生的知識、智能、學習態度都各不相同。如顏回、子貢的接受能力較強,像高柴、曾參的智力卻較差。但經孔子的教育,最終成為高才生。在學習態度上,顏回好學,宰予懶惰,但孔子都招為學生。他們的年齡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幾歲,也有比孔子年長幾十歲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視他們,照樣收為弟子,他們后來都成為孔子最好的學生。這些事實說明,朱熹將“有教無類”解釋為人不分善惡,都可以進行教育,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實際的。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孔子雖然主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他所說的“人”不包括占人類一半的婦女。“唯小人與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沒有一個是女性。我們不能要求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現代意識,但孔子把婦女排斥在教育對象之外,則是他“有教無類”原則的一個極大的缺陷。

  (為觀點找到依據,能“自圓其說”;并學會“辯證說理”。)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1.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賤人”(司馬遷《史記》),家“無置錐之地”(梁啟雄《荀子簡釋》)。曾參“缊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貧,其居處“蓬戶不完”,“上漏下濕”(王先謙《莊子集解》)。

  2.孔子曾評價宰予“予之不仁也”(《陽貨》);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為孔子學生之前曾經“陵暴孔子”(司馬遷《史記》);子張秉性邪辟,公冶長坐過牢(《公冶長》)。

  【問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明確】孔子的這一樸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與今天所說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并在全國范圍推行普遍的義務教育是相通的;孔子關于“人無論品行善惡、不管聰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與我們今天強調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也是相通的;孔子關于“人不論年齡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職業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與我們今天主張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還是相通的。

  因為它是以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需要為基礎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斷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時代的人們有這種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原則,并大辦私學,廣招學生,滿足了人們這種基本需要;今天我們的政府提出對所有學齡兒童和少年實行義務教育,對全體國民實行廣泛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學生,同樣是滿足了人們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泰勒博士說:“如果人們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對當今世界的意義,人們很快便會發現,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在過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變化之小是令人驚奇的。”(潘富恩.孔子思想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三)關于教育內容

  【過渡】在“應該教”“可以教”“必須教”等問題上,我們聽到了孔子精辟的論述,那么“教什么”“如何教”“誰來教”呢?下面我們繼續聽孔子的“教誨”。

  (注意文本內容內在的邏輯“勾連”。)

  【活動】推選一位同學朗讀有關“教育內容”的兩段文字。

  重點字詞及譯文

  幻燈片:

  子以[用,介詞]四教[省略“之”,代“學生”:文[指文獻、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實之謂信,與人交往講誠信的意思]。

  陳亢問于[向,介詞]伯魚曰:“子亦有異聞[指不同于對其他學生所講的內容]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表修飾關系,可譯為“地”]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學詩]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表承接關系,可不譯]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學禮]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聽說]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疏遠,這里指不親近、不偏愛]其子也。”

  聞:①聽到、聽說(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②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聞道也故先乎吾。)

  ③名聲、聲望(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④見聞、知識(博聞強志)

  【問題】結合《論語》中孔子其他關于“教學內容”的“言論”,說說孔子對教學內容的評價。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新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

  2.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3.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

  4.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

  【明確】孔子所倡導的教育在內容上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的,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他認為首先應教育學生在家孝順父母,外出敬愛兄長,不多說話,說則誠實可靠,博愛大眾,親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時候,就去學習文獻。他還認為要從學習禮開始,不學習禮,就沒有道德標準,就失去了立足于社會的根本。他尤為重視學詩,更可貴的是不講鬼神迷信。孔子在那個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時代,能做到這樣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當然孔子的教育內容由于受時代的局限,很少講到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他盡管自己博學多識,但不重視科學知識,甚至鄙視生產勞動知識,這是孔子教育內容的消極方面。

  (四)關于教育方法和原則

  【過渡】孔子關于教學方法的理論和實踐,歷來為學界所重視,請看以下幾章。

  【問題】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蘊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則。

  【明確】1.啟發式教學法

  幻燈片:

  子曰:“不憤[苦思冥想又仍領會不了的樣子]不啟,不悱[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不發[啟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同“返”],則不復[再]也。”

  【明確】2.討論式教學法

  幻燈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語氣助詞,相當于“啊”],素以為絢[即“以素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省略了介詞“于”]素。”曰:“禮后乎[省略了“義”]?”子曰:“起予[我,孔子自稱]者商[子夏姓卜,名商]也,始可與[省略了代詞“汝”]言[討論、討論]詩已矣。”

  【明確】3.激勵式教學法

  幻燈片:

  子謂子貢曰:“女[同“汝”,你]與回也孰[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同“方”,比較]回?回也聞一以[表承接關系,相當于“而”,可不譯]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同意,贊同]女弗如[省略了代詞“之”,代“顏回”]也。”

  與:①給與、授予(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②結交、參與(失其所與,不知。)

  ③幫助(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④和、同(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天下者……)

  ⑤同“歟”,句末語氣詞(無乃爾是過與?)

  【明確】4.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幻燈片:

  德行[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指善于辭令,能辦理外交]:宰我、子貢。政事[指能從事政治事務]:冉有、季路。文學[指通曉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子游、子夏。

  子路問:“聞斯[就]行諸[“之乎”的合音]?”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怎么]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疑惑],敢問。”子曰:“求也退[退縮],故[所以]進[使動用法“使……進”,指鼓勵他大膽干]之;由也兼人[好勇過人],故退[使動用法“使……退”,指給他一些約束]之。”

  設計意圖從兩個“如”的意思入手,揣摩冉有微妙的心態,同時也鞏固了文言知識。【問題】對上述所概括出的孔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你最欣賞或最有感觸的是哪一點?請說說自己的體會。

  【活動】先在小組中交流,然后各推薦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明確】(一)啟發誘導

  孔子提出的啟發誘導包括兩層意思:實行啟發式必須抓住教育的時機,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憤則啟,悱則發);實行啟發式必須有明確的要求,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憤”和“悱”,都是形容學生追求知識的一種急切的心理狀態。心理學研究證明,問題情境的難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發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因勢利導,在恰當的時候啟發、指點、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因材施教

  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里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誨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實踐中能夠分析出每個學生的特點,并且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各得其所,迅速發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三)誨人不倦

  對于孔子的誨人不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書、傳授知識與技藝。孔子的誨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厭其煩地、具體地教導弟子們如何做人。他把許多精力、時間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導他的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個問題了。為了編寫教材,孔子整理過不少古代文獻,編著成教學用書。這也是他誨人不倦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想上課很精彩,必須下課不精彩”。他對學生的愛也是他在教育事業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情感基礎。

  (五)關于教者素養

  幻燈片:

  子貢曰:“貧而無諂[chǎn,巴結、奉承],富而無驕,何如[即“如何”,《論語》中的“何如”都可譯為“怎么樣”]?”子曰:“可也。未若[不如]貧而樂[又作“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好像]切[用刀切斷]如磋[用銼銼平]!如琢[用刀雕刻]如磨[用物磨光]’,其[表示揣測的語氣副詞]斯之謂[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賓語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賓的標志]與[同“歟”]?”子曰:“賜也!始可與[省略“之”]言《詩》已矣,告諸[之,代“子貢”]往[動詞活用為名詞,過去的事]而知來[動詞活用為名詞,未知的事]者。”

  【問題】用助詞“之”、“是”、“焉”等來提前賓語,如“唯鄭焉依。”(《左傳》)這是賓語前置句的一種變式。《論語》中的“之”在很多地方就是用來提前賓語,試作一整理和具體分析。

  【明確】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學而》第一)

  ②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子罕》第九) 

  ③何必公山氏之也?(《陽貨第》十七)

  歸納:上述例子加點的“之”字的作用都是用來提前賓語,構成“賓語+之+動詞”的結構。例①的正常語序是“其謂斯與”,例②的正常語序是“有何遠?”例③的正常語序是“何必之公山氏也?”

  幻燈片: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弟子的自稱]何述[傳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四季]行[運行]焉[句末語氣詞,可不譯],百物生[生長]焉,天何言[屬賓語前置句,即“言何”的倒置;其特征是: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哉?”

  子曰:“若[如果]圣與仁,則吾豈敢?抑[不過、只是]為[做]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如此、這樣]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子曰:“述而[卻,表轉折的連詞]不作[創造],信[相信]而好古[指古代文化],竊[私自、私下]比于我[介賓短語后置]老彭。”

  子曰:“吾自衛反[同“返”]魯,然后樂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得到整理],《雅》《頌》[原是《詩經》中兩類不同詩的名稱;因《詩經》中的詩為了演唱都配有樂曲,故這里的《雅》《頌》便指樂曲中分類的類名]各得其所。”

  【問題】對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明確】觀點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

  觀點二:闡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謙遜地指出自己對古代文化的貢獻是“述而不作”。正因為孔子的“述”,使他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人物。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自孔子以來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三、總結

  【活動】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潔地評述孔子在教育教學上影響。

  【問題】說說你心目中的“教育家——孔子”

  【明確】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早在16世紀,基督教傳教士就將孔子的學說包括教育思想傳入歐洲,引起巨大震動。歐洲啟蒙思想家、“百科全書派”領袖伏爾泰稱贊孔子為“真理的解釋者”和道德的化身。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

  【課后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四、五。

  【教學反思

《誨人不倦》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習、趨、憤、與、素、諸等詞在文中的含義。

  2.能根據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用現代漢語準確翻譯。

  3.領悟孔子“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的特點。

  4.分析、評價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張。

  【教學重點、難點】

  1.文言文中賓語前置“變式句”的判斷和特點歸納。

  2.評述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張。

  【課時建議】3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方案1:一個8歲男孩的“控訴”——

  幻燈片:

  “大人要求我們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時的電視,可他每天都看好幾個小時呢。”

  孔子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無言而威”的效果。今天我們一起研讀《誨人不倦》,去感受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

  方案2:孔子的學說永存——

  幻燈片:

  千年杏壇名書院

  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壇如現在;

  變魯變齊今變楚,當年車轍不曾回。

  孔子走了,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帶著對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帶著對這片靈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戀走了。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問津書院、問津碑、曬書山尤在!顏子巷、長沮沖、桀溺畈尤在!講經臺、墨池、硯石尤在!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誨人不倦》,去領略孔子那永在的精神魅力和不朽的學術價值。

  二、孔子的教育教學名言

  【活動】課前——上網收集有關孔子的教育教學名言;課堂——小組同學相互交流、補充。

  【問題】你已經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教學名言?

  【明確】

  幻燈片:

  孔子教育名言

  1.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解讀:我每天多次檢查自己:替人謀劃事情,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嗎?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地方嗎?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還有不溫習的嗎?

  引申為:一個人上進與否在于他會不會自我反省。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述而》)

  解讀:要選擇好的并向其學習,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為:生活中人要學會知過改過,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解讀:對一件事確實是知道的,就說是知道;確實不知道的,就說明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引申為:虛心是知識的向導。

  4.不學禮,無以立。(《季氏》)

  解讀: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

  引申為:教導人們行動要以禮為標準。

  …………

  三、整體感知文本

  1.初讀感知

  【問題1】你認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請用原文的關鍵詞語來概括。

  教師傾聽學生的回答后,加以歸納。

  【明確】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三隅反、聞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諸往而知來、繪事后素、述而不作。

  【問題2】說說你對孔子教育思想的了解。

  【明確】教育作用、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學原則與方法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論述。孔子真不愧為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及教學藝術之高超至今也難以有人能望其項背啊。

  2.誦讀感知

  (1)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2)字音提示:知(同“智”)zhì   騫qiān   隅yú   諂chǎn   磋cuō   倩qiàn  反(同“返”)fǎn

  (3)句讀提示:

  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女與回也/孰愈  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欣賞配樂朗讀或教師范讀。

  學生齊讀,教師指正。

  3.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請學生選章朗讀,檢查誦讀情況。

  學生互評,教師小結。

  四、文本探究

  【活動】學生互動,進行文言基礎知識的梳理。

  (要擯棄“越俎代庖”式的講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其自學文言文課文的方法和能力。)

  1.“包干”(選定目標)

  本課所選的“語錄”共有15章,為克服篇數多、教學組織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a教育作用(第1章)、b教育對象(第2章)、教育內容(第4、7章)、c教學方法與原則(第5、8、9、11章)、教師素養d(第6、10、13、14、15章)四部分,教師選定四個小組長,由他們按每組10個左右的同學組合,按小組組定的順序自由選擇自讀內容,由各小組長組織自讀。

  2.答“記者”問(接受檢閱)

  推薦一人為本組代表,就本組所負責的內容回答別組“記者們”的提問或任意抽一人回答“記者們”的提問。提問的問題可圍繞文言重點詞語、句子、內容理解等。

  3.“點將”(檢閱別人)

  每組按事先組織自讀時設計好的或重新歸納好的若干問題,由組長或代表任意指定其他三組的兩名成員必答。

  4.“搶答”(統一檢閱)

  教師根據本文文言詞法、句法學習的重點、難點設計好問題,讓各組搶答或下發課前所準備的訓練題,當堂檢測、鞏固。

  為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教師在組織上述幾個環節的過程中,可采用“競賽”的方式,并注意提問形式的多樣和問題設置的層次等。

  例如,“習”、“聞”、“與”等多義詞意義的理解。

  幻燈片

  習:

  ①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習染)

  ②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反復練習)

  ③莫如修仁義而習文。(《韓非子•五蠹》)(學習)

  ④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論衡•本性》)(習慣于)

  ⑤通書,習戎事。(《新唐書•張仲武傳》)(熟悉)

  ⑥鷹乃學習。(《禮記•月令》)(飛翔)

  幻燈片

  聞:

  ①聽到、聽說(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②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聞道也故先乎吾。)

  ③名聲、聲望(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④見聞、知識(博聞強志)

  幻燈片:

  與:

  ①給與、授予(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②結交、參與(失其所與,不知。)

  ③幫助(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④和、同(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天下者……)

  ⑤同“歟”,句末語氣詞(無乃爾是過與?)

  又如,文言中賓語前置句“變式句”的特點。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學而》第一)

  ②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子罕》第九)

  ③何必公山氏之也?(《陽貨第》十七)

  【問題】用助詞“之”、“是”、“焉”等來提前賓語,如“唯鄭焉依。”(《左傳》)這是賓語前置句的一種變式。《論語》中的“之”在很多地方就是用來提前賓語,試作一整理和具體分析。

  【明確】上述例子加點的“之”字的作用都是用來提前賓語,構成“賓語+之+動詞”的結構。例①的正常語序是“其謂斯與”,例②的正常語序是“有何遠?”例③的正常語序是“何必之公山氏也?”

  【活動】師生互動,組織課文重點問題——關于“教育方法和原則”的探討。

  (孔子的“教學原則與方法”,歷來為學界所重視,為此設計以下教學環節,對孔子教學方法的理論和實踐,試作重點探討。)

  【過渡】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本課所選錄的共有15章,主要從教育作用、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學原則與方法等方面闡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體系。

  【問題】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蘊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則。

  【明確】1.啟發式教學法

  幻燈片:

  子曰:“不憤[苦思冥想又仍領會不了的樣子]不啟,不悱[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不發[啟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同“返”],則不復[再]也。”

  【明確】2.討論式教學法

  幻燈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語氣助詞,相當于“啊”],素以為絢[即“以素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省略了介詞“于”]素。”曰:“禮后乎[省略了“義”]?”子曰:“起予[我,孔子自稱]者商[子夏姓卜,名商]也,始可與[省略了代詞“汝”]言[討論、討論]詩已矣。”

  【明確】3.激勵式教學法

  幻燈片:

  子謂子貢曰:“女[同“汝”,你]與回也孰[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同“方”,比較]回?回也聞一以[表承接關系,相當于“而”,可不譯]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同意,贊同]女弗如[省略了代詞“之”,代“顏回”]也。”

  【明確】4.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幻燈片:

  德行[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指善于辭令,能辦理外交]:宰我、子貢。政事[指能從事政治事務]:冉有、季路。文學[指通曉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子游、子夏。

  子路問:“聞斯[就]行諸[“之乎”的合音]?”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怎么]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疑惑],敢問。”子曰:“求也退[退縮],故[所以]進[使動用法“使……進”,指鼓勵他大膽干]之;由也兼人[好勇過人],故退[使動用法“使……退”,指給他一些約束]之。”

  【問題】對上述所概括出的孔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你最欣賞或最有感觸的是哪一點?請說說自己的體會。

  【活動】先在小組中交流,然后各推薦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明確】(一)啟發誘導

  孔子提出的啟發誘導包括兩層意思:實行啟發式必須抓住教育的時機,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憤則啟,悱則發);實行啟發式必須有明確的要求,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憤”和“悱”,都是形容學生追求知識的一種急切的心理狀態。心理學研究證明,問題情境的難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發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因勢利導,在恰當的時候啟發、指點、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因材施教

  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里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誨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實踐中能夠分析出每個學生的特點,并且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各得其所,迅速發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三)誨人不倦

  對于孔子的誨人不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書、傳授知識與技藝。孔子的誨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厭其煩地、具體地教導弟子們如何做人。他把許多精力、時間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導他的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個問題了。為了編寫教材,孔子整理過不少古代文獻,編著成教學用書。這也是他誨人不倦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想上課很精彩,必須下課不精彩”。他對學生的愛也是他在教育事業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情感基礎。

  【活動】自主學習,課文其他問題研讀。

  【問題】對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明確】觀點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么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后開始形成古文經學派,“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觀點二:闡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謙遜地指出自己對古代文化的貢獻是“述而不作”。正因為孔子的“述”,使他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人物。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自孔子以來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三、總結

  【活動】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潔地評述孔子在教育教學上的影響。

  【問題】說說你心目中的“教育家——孔子”

  【明確】孔子一生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早在16世紀,基督教傳教士就將孔子的學說包括教育思想傳入歐洲,引起巨大震動。歐洲啟蒙思想家、“百科全書派”領袖伏爾泰稱贊孔子為“真理的解釋者”和道德的化身。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

  【課后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四、五。

  2.“有教無類”“啟發誘導”“因材施教”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其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然閃爍著思想的光輝。請你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就其中的一條進行評說。

  【教學反思】

  2.關于教學流程的組織與教學內容的調整。

  方案一以“加強自學-注重誦讀-慎用串講-巧妙評點-重視積累”的思路,來設計整個教學流程。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活動的組織,旨在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鍛煉。

  疏通文意時,要辨析“文學”“異聞”在文中的意義;3.8章比較復雜,要多讓學生研習討論;補充注釋“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要引導學生辨析、理解“其斯之謂與”“繪事后素”的句式特點。“其斯之謂與”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賓語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賓的標志。“繪事后素”是“繪事后于素”的省略。

  本課涉及孔子關于教育的一些重要的原則和方法,學生對此有體驗,有感觸,也一定會有想法。可以讓學生研讀文本,思考并概括章句中蘊含的教育原則和方法。最好是讓學生聯系當前教育現狀和自己的學習實際,參與問題探討,從而領會孔子“有教無類”“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及其思想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如:“有教無類”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但由于《論語》是語錄體,上下文沒有聯系,歷來對它的詮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課前應引導學生查閱《論語》相關內容,并上網搜尋有關資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另外,課后“文言練習”四、五,涉及古代文化中的稱謂問題,情況復雜,難度過大,故不作統一要求。對于古代文化知識,我們主張隨文理解,不要求系統掌握。

《誨人不倦》教案(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報任安書》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2、理解本文的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3、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的表現手法。4、掌握更多的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 《熱愛生命》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學目的:1.感受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之情。2.學會通過對意象的把握和分析體會作者的感情。3.體會本詩的語言魅力。4.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文章中,尋找與作者的共鳴點。...

  • 《勸學》教案(精選12篇)

    教學背景嘗試把文言文教學和議論文寫作教學相結合,摸索讀寫結合的新方法。實施策略本節課設計通過對課文的講解,給學生傳授三大方面的知識(1)文中幾個實詞和虛詞的用法;(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 《熱愛生命》教案(通用13篇)

    目標:1.了解美國著名作家杰克倫敦的有關常識。2.欣賞文學作品,從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珍愛生命。3.體會小說心理描寫的特點,把握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4.體會小說情節的傳奇性和象征意義。...

  • 《師說》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設想】結合《勸學》總結文言文的基本學法:讀通(搬字音、查字音),讀懂(搬詞義、問老師),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釋),決心(樹立學好文言文的決心)。...

  • 《紅樓夢(選讀)》教學設計(精選2篇)

    《紅樓夢》選讀教學設計示例(二)一、導入(略)二、比較閱讀(一)寶玉挨打的根本原因這次賈政打寶玉顯得極不尋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寶玉已經不能動彈了還要打,甚至想用繩子勒死寶玉;二是打的時候,不聽人勸,直到王夫人來了說...

  • 《鞏乃斯的馬》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材分析:現代著名作家周濤的《鞏乃斯的馬》氣勢恢宏,意境廣闊。文章借對馬群奔跑場面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不受任何羈絆的生命力的向往與渴求。尤其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鋪排陳設,讀來蕩氣回腸。...

  • 《師說》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點.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讀注...

  • 高二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溪县| 绥宁县| 微山县| 漠河县| 得荣县| 滨海县| 怀集县| 阿克| 汉川市| 桃园县| 休宁县| 陈巴尔虎旗| 邯郸市| 丹巴县| 边坝县| 恭城| 呼和浩特市| 高安市| 大冶市| 来宾市| 林芝县| 石河子市| 曲周县| 仁怀市| 遵义市| 阳信县| 株洲市| 辉县市| 丰顺县| 肇州县| 汤原县| 安泽县| 克拉玛依市| 镇宁| 临夏县| 镇坪县| 简阳市| 自治县| 会理县| 四平市| 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