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虎丘記》教案(通用7篇)

《虎丘記》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15

《虎丘記》教案(通用7篇)

《虎丘記》教案 篇1

  虎丘記

  教學目的

  1、掌握和積累文言字詞知識,如:櫛、比、狀、屬、識等 ;

  2、疏通文句,為鑒賞課文打下基礎;

  3、分析作者對虎丘中秋月夜盛況的描寫,體會他不愿為官的心情;

  4、了解古代散文的鑒賞要領,培養初步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教學設想

  1、雖然本文篇幅較短,語言淺近,但它卻是一篇教讀課文。需認真布置預習:熟讀課文,對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2、本文是一篇游記,但與以往同學們接觸到的游記有所不同,可以和《赤壁賦》做比較學習;

  3、體會和揣摩作品語言方面的特色和寫景的妙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家作品

  1、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現湖北公安)人。曾任吳縣(現在江蘇蘇州)知縣,不久解官去,游覽江南名勝,后又授順天府教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兩年后又辭去。與其兄宗道、弟宏道,都以文學見長,時號“三袁”因為他們的籍貫為湖北公安,故世稱“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

  2、本文是袁宏道的代表作。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任吳縣令,曾多次游覽虎丘,兩年后辭官,故地重游。作品刻畫細膩,情致盎然,語言淺近,清新流暢,在自讀文章時,要加以體會。

  二、由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三、學生默讀,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句。

  四、學生提出疑難問題,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點撥,逐一解決。

  五、學生串講課文,教師指出一些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重點實詞: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去:距離。

  分曹部署 曹:類。

  明月浮空,石光如練 練:潔白的絹。

  屬而和者 屬:連續、跟著。

  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信:確實。

  遲月生公石上 遲:等候。

  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識:記著。

  2、常用虛詞:

  可:○1:大約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2:可以 晚樹尤可觀

  而:○1:連詞表承接 壯士聽而下淚矣

  ○2:連詞表轉折 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

  ○3:連詞表修飾 傾城闔戶,連臂而至

  3、通假字:

  傾城闔戶,連臂而至 闔通“合”,全。

  4、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無得而狀 狀:繪,形容。

  壯士聽而下淚矣 淚:流下。

  最可觴客 觴:勸人飲酒。

  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祠:建祠祭祀。

  吏吳兩載 吏:作官。

  名詞作狀語

  櫛比如鱗 櫛:像木梳一樣。

  檀板丘積,樽儡云瀉 丘:像丘一樣;云:像云一樣。

  5、一詞多義

  得:○1能夠  無得而狀

  ○2得到 千傾云得天池諸山作案

  比:○1并、排列 櫛比如鱗

  ○2等到 比至夜深

  6、特殊句式和常見句式:

  省略句:

  主謂倒裝句: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六、分析課文,理清全文的脈絡。

  本文雖是一篇游記,但不是某一次游覽的實錄,也不是某一個中秋日的情景記實,而是六次游覽虎丘后的綜合描述。因此和一般的游記按游蹤依次先后敘述不同,而是在重點突出寫虎丘中秋之夜游人云集的盛況的同時,對虎丘上的景物和自己“吏吳”時最后一次游虎丘的心情作了概括性描寫。

  七、布置作業 

  1、積累重點詞語,歸納知識要點。

  2、熟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虎丘記》教案 篇2

  一、 教學目標:

  1、 體會公安派散文“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特點。

  2、 分析“丘積”“云瀉”“晚樹”等詞語的運用。

  3、 分析描寫中比喻、夸張、襯托等手法的運用。

  二、 教學重點:

  別具一格的.寫作方法和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

  三、 教學設想:

  1、 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翻譯全文,教師點出重點。

  2、 引導學生分析.寫作方法,體會本文獨特的個性。

  3、 安排一教時。

  四、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簡介:

  1、 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公安人,著有《袁中郎全集》。與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學見長,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為反對復古(后七子---王世貞、李攀龍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性靈”說)。(1、反對剿襲,主張通變。2、獨抒性靈,不拘格套。3、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其主張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其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

  2、 虎丘與虎丘記: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蘇州西北七里。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作者曾任吳縣(現在江蘇蘇州)知縣,在任兩年,游虎丘六次。而后寫了這篇游記。

  (二) 重點指導閱讀第一、二節。

  1、 教師提問,幫助學生理解要點詞語。

  (1)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約)

  (2) 而中秋為尤勝(尤其超過平時)

  (3)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4) 莫不靚妝麗服(與“靚女”比較)

  (5) 檀板丘積,樽罍云瀉(像丘那樣,像云那樣)

  (6) 布習之初,嘔者百千(謳,唱歌)

  (7) 一切瓦釜(比喻的說法)

  (8) 屬而和者(注音)

  (9) 竹肉相發(借代)

  (10)、月影橫斜,荇藻凌亂(互文)

  (11)、壯士聽而下淚矣(名作動,流下)

  2、 學生翻譯一、二節,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討論修正。

  3、 分析第一節:

  (1) 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虎丘游覽盛況)

  (2) 分幾層來寫?分別寫了什么?(兩層,以“而中秋為尤勝“為界,之前總寫,之后以中秋為例,具體寫。)

  (3) 前后兩層分別從何角度來寫?(第一層,從時間“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間“游人往來,紛錯如織”兩個角度來寫。第二層,從“概況”(“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長卷”(“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三個角度來寫。

  (4) “概況”“長卷”“全景”分別抓住了哪些特征來寫?(“概況”是“面廣、人多、場面大”;“長卷”是“人多、樂器多、酒多”;“全景”是從“形、色、聲”三個角度比喻夸張。

  (5) 本節文字所寫場面可以用哪個字概括?(“樂”)。表面上寫游覽之盛況,實際上是在寫什么?(“民之樂”)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與民同樂)

  (6) 小結:本節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不勝收的虎丘游樂圖。

  4、 分析第二節:

  (1) 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月夜斗歌)

  (2) 是如何來描寫場面的.?完成課內練習,填寫表格。

  略

  (3)本節文字同樣體現了作者的哪種思想感情?(與民同樂)

  (4)小結:本節文字層次清楚、引人入勝地描寫了斗歌場面。

  (三) 簡要指導閱讀第三節:

  1、 學生翻譯第三節,教師及時糾正。

  (1) 最可觴客(適合)

  (2) 晚樹尤可觀(暮色中的樹)

  (3) 僅虞山一點在望(修辭方法分析)

  (4) 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用……的方法)

  (5) 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建祠供奉)

  (6) 而病尋作(不久)

  2、 分析:

  (1) 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簡介了虎丘的四個景點:劍泉、千頃云、文昌閣‘平遠堂)

  (2) 各抓住了其什么特點來描寫?(劍泉之“深”;千頃云之“高”“秀”;文昌閣之“佳”;平遠堂之“曠”)

  (3) 表達了何種感情?(本節文字寫了“景之美”,抒發了鐘情山水之情)

  (四) 要指導閱讀第四節

  1、翻譯第四節,教師及時糾正。

  (1) 吏吳兩載(做官)

  (2) 遲月于生公石上(等待)

  (3) 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官吏)(差役)

  2、 分析:

  本節文字作者發了怎樣的議論?(烏紗之橫、皂隸之俗)此議論緣何而發?(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厭惡、鄙視官場)

  (五)引導學生體會“公安派”散文的特點。

  1、“不落格套”“個性”:

  (1)并非某次游覽的記敘,而是六次游覽的總記。景點是介紹性的。

  (2)不是先寫自己之游覽,而是先寫民之游。游覽主體在第三節才出現。

  (3) 自己的感受于百姓的快樂之中。

  2、“真情”:

  (1) 依據第一、二節體會作者對百姓“游覽、斗歌之樂”的由衷贊美之情,自己“與民同樂”的渴望。(“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競以新艷相角”“搖首頓足”“聽者銷魂”)

  (2) 依據第三節體會作者對虎丘美景的贊美之情,自己鐘情山水的人生追求。(“最可觴客”“晚樹尤可觀”“僅虞山一點在望”)

  (3) 依據第四節體會作者對官場的厭惡、鄙視之情,自己辭官歸隱的決心。(“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余幸得解官”)

  (4) 此文與一般“公安派”散文有所不同,體現了一定的社會內容。(“與民同樂”的思想;對“烏紗之橫、皂隸之俗”的揭示)

  (六)布置作業:

  1、 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2、 給下列詞語的用法歸類:

  A、 冠 B、蔀屋 C、樽罍D、新艷E、瓦釜

  F、竹肉G、荇藻H、烏紗I、皂隸

  (七)板書設計:

  “個性”————“真情”

  游覽之盛——樂——與民同樂

  公——獨抒性靈——斗歌之樂

  安——景色之美——美——鐘情山水

  派——不落格套——游后之感——憾——鄙夷官場

《虎丘記》教案 篇3

  一教學步驟:

  (一)簡介:

  1、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蘇州西北七里。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作者曾任吳縣(現在江蘇蘇州)知縣,在任兩年,游虎丘六次。

  2、記,一種文體,學過的有《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一般“記”這種文體末尾都要抒發感情或議論,如《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那么這篇文章抒發的情感或議論到底是什么?(烏紗之橫、皂隸之俗)

  3、“三袁”、“三蘇”、“三曹”(變通,是錢鐘書先生治學的重要方法,變通有助于學生想象聯想等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4、公安派的主張,以及反對復古,聯系唐“古文運動”

  (二)重點指導閱讀第一、二節。

  1、教師提問,幫助學生理解要點詞語。

  (1)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約)

  (2)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3)竹肉相發(借代)

  (4)月影橫斜,荇藻凌亂(互文)

  2、朗讀全文:

  (1)問:《陋室銘》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說。虎丘雖無高巖邃壑,但也肯定有其獨特的風景,閱讀全文,找出虎丘風景點。(虎丘的四個景點:劍泉、千頃云、文昌閣‘平遠堂)

  問:各有什么特點?(劍泉之“深”;千頃云之“高”“秀”;文昌閣之“佳”;平遠堂之“曠”)

  最熱鬧的場面是什么時候?什么場面?

  (中秋、歌唱會)

  3、重點分析第二節:

  (1)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月夜斗歌)

  (2)是如何來描寫場面的?完成課內練習,填寫表格。

  時間歌者情形環境效果

  布席之初歌者百千聲若聚蚊不可辨識(聯系背誦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分曹部署,競以新艷相角雅俗既陳妍媸自別

  未幾數十人搖首頓足

  已而三四輩竹肉相發明月浮空石光如練清聲亮徹,聽者銷魂

  比至夜深一夫登場月影橫斜,荇藻凌亂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聯系背誦《赤壁賦》中“客有吹洞簫者---泣孤舟之嫠婦”)

《虎丘記》教案 篇4

  虎 丘 記 作者:袁宏道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山上并沒有險峻的高巖或幽深的谷壑,只是因為離城近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游船,沒有一天斷過。凡有月的夜晚,有花的早晨,或雪天的傍晚,游人來來往往,像穿梭織布一般,又以中秋這天更為盛況空前。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邊,用墊子擺上酒,席地而坐。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游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只簫,一只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發絲,直沖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仿佛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手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虎丘記》

  2003/02/10

《虎丘記》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掌握和積累文言字詞知識,如:櫛、比、狀、屬、識等 ;

  2、疏通文句,為鑒賞課文打下基礎;

  3、分析作者對虎丘中秋月夜盛況的描寫,體會他不愿為官的心情;

  4、了解古代散文的鑒賞要領,培養初步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教學設想

  1、雖然本文篇幅較短,語言淺近,但它卻是一篇教讀課文。需認真布置預習:熟讀課文,對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2、本文是一篇游記,但與以往同學們接觸到的游記有所不同,可以和《赤壁賦》做比較學習;

  3、體會和揣摩作品語言方面的特色和寫景的妙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家作品

  1、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現湖北公安)人。曾任吳縣(現在江蘇蘇州)知縣,不久解官去,游覽江南名勝,后又授順天府教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兩年后又辭去。與其兄宗道、弟宏道,都以文學見長,時號“三袁”因為他們的籍貫為湖北公安,故世稱“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

  2、本文是袁宏道的代表作。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任吳縣令,曾多次游覽虎丘,兩年后辭官,故地重游。作品刻畫細膩,情致盎然,語言淺近,清新流暢,在自讀文章時,要加以體會。

  二、由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三、學生默讀,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句。

  四、學生提出疑難問題,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點撥,逐一解決。

  五、學生串講課文,教師指出一些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重點實詞: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去:距離。

  分曹部署 曹:類。

  明月浮空,石光如練 練:潔白的絹。

  屬而和者 屬:連續、跟著。

  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信:確實。

  遲月生公石上 遲:等候。

  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識:記著。

  2、常用虛詞:

  可:○1:大約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2:可以 晚樹尤可觀

  而:○1:連詞表承接 壯士聽而下淚矣

  ○2:連詞表轉折 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

  ○3:連詞表修飾 傾城闔戶,連臂而至

  3、通假字:

  傾城闔戶,連臂而至 闔通“合”,全。

  4、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無得而狀 狀:繪,形容。

  壯士聽而下淚矣 淚:流下。

  最可觴客 觴:勸人飲酒。

  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祠:建祠祭祀。

  吏吳兩載 吏:作官。

  名詞作狀語

  櫛比如鱗 櫛:像木梳一樣。

  檀板丘積,樽儡云瀉 丘:像丘一樣;云:像云一樣。

  5、一詞多義

  得:○1能夠  無得而狀

  ○2得到 千傾云得天池諸山作案

  比:○1并、排列 櫛比如鱗

  ○2等到 比至夜深

  6、特殊句式和常見句式:

  省略句:

  主謂倒裝句: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六、分析課文,理清全文的脈絡。

  本文雖是一篇游記,但不是某一次游覽的實錄,也不是某一個中秋日的情景記實,而是六次游覽虎丘后的綜合描述。因此和一般的游記按游蹤依次先后敘述不同,而是在重點突出寫虎丘中秋之夜游人云集的盛況的同時,對虎丘上的景物和自己“吏吳”時最后一次游虎丘的心情作了概括性描寫。

  七、布置作業 

  1、積累重點詞語,歸納知識要點。

  2、熟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

《虎丘記》教案 篇6

  23、“白樂天”指的是詩人白居易。(1分)

  24、第二段對“斗歌”場景寫得極有層次:(2分)

  環境由喧鬧到到寂靜

  感情由熱烈到凄涼

  25、第二段沒有運用到的手法是D(2分)

  A.層層烘托 B.夸張借代 C.點面結合 D.對比反襯

  26、請分別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點? 并簡析作者寫景的角度。(4分)

  劍泉之“深”;千頃云之“高”、“秀”;文昌閣之“佳”,平原堂之“曠”。(任寫出2點得1分,3點得2分)

  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結合;遠近結合。(寫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

  27、文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請作簡要評價。(4分)

  表達對官場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與民同樂的真性情。(1分)作者認識到官民之間的尖銳對立,這種對立使得他無法領受“聽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于是他甘愿以“吳客”的身份來游虎丘,這種走進人民的姿態是值得肯定的;(1分)而其揭示官民之間的對立關系具有批判意義。(1分)

《虎丘記》教案 篇7

  (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2)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3)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山名)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4)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虎丘記》【譯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巖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游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邊,用墊子擺上酒,席地而坐。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游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只簫,一只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發絲,直沖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仿佛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巖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云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幾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里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后,陽光強烈,(游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里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后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后我辭官后,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現在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虎丘記》教案(通用7篇) 相關內容:
  • 致大海(精選16篇)

    普希金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滾著蔚藍色的波浪,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好象是朋友憂郁的怨訴,好象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我最后一次在傾聽你悲哀的喧響,你召喚的喧響。...

  • 《山居秋暝》《越中覽古》《登高》(通用14篇)

    ◆教學目的1、了解近體詩的有關知識。2、培養學生在誦讀吟味中體會詩歌意蘊的特點。3、學習詩人精妙的構思,理解詩人創作的獨特風格。◆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理解詩人創作的獨特風格。2、難點:培養鑒賞能力。...

  • 高二旅游地理優秀教案(精選6篇)

    教學目的:1、認識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2、認識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的發展變化,學會動態地認識人地關系。3、培養讀圖分析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關系的能力重點與難點:認識在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

  •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簡案(通用12篇)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目標:認識課文是如何寫清楚馬克思一生的功績的。一.導入:這一課我們學習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馬克思這個名字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或多或少一定都聽說過,但是知道不等于了解、了解也不等于理解,現在就請...

  • 病 梅 館 記(精選12篇)

    24 一、知識教育目標1.了解龔自珍和寫作背景。2.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式。二、能力培養目標1.鑒賞托物言志的寫法。2.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品味本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 走出地平線(精選2篇)

    一、教學目的: 1、品味課文中的關鍵語句,辨析課文的主旨。 2、認識只有不斷否定自我,才能不斷獲得新知的道理。 二、教學設想: 1、首先要弄清象征物“地平線”的確切含義。對課文關鍵語句要細細咀嚼和品味。 2、安排二課時。...

  • 明湖居聽書(精選12篇)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感受和用形象來比喻無形事物,從而使讀者能真切地領略無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學習用場面烘托、人物映襯、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場面烘托和人物映襯 【教學難點】 用感受和...

  •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大的結構 2、把握作者的設計理念 3、依托文字去發揮想像【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過程】一、關于作者:俞孔堅: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 ,北京土人景...

  • 書憤教案(精選12篇)

    一、關于陸游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高宗時,試禮部,名在前到,因觸怒秦檜,被罷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歷官隆興,夔州通判,并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監公事...

  • 高二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北海市| 离岛区| 慈溪市| 香格里拉县| 滨州市| 景谷| 安多县| 漳平市| 民和| 招远市| 天峨县| 沁源县| 柯坪县| 池州市| 萨迦县| 休宁县| 临澧县| 东乡族自治县| 杭锦后旗| 沂水县| 罗江县| 新营市| 邢台市| 涟水县| 京山县| 黎平县| 白河县| 化隆| 大厂| 体育| 东辽县| 章丘市| 汝南县| 荣昌县| 理塘县| 永寿县| 元谋县| 夹江县| 越西县|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