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趣味(精選2篇)
文學的趣味 篇1
【教學目的】
1.辨析品味課文深入淺出、疏密有致的表達特點。
2.培養高雅、廣泛的文學趣味。
【教學設想】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作者簡介:
朱光潛 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筆名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美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近代。王國維、蔡元培、魯迅、周揚等為我國現代美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直到20世紀三十年代,美學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 的學科。這時朱光潛寫的《文藝心理學》、《談美》、《詩論》等專著,具有開拓意義。
二、詞語解釋:
囿yòu:本義:古代帝王養禽獸的園林。拘泥。
坐井觀天:比喻眼光狹小,看到的東西有限。
方劑:簡稱方。方指醫方。劑,古作齊,指調劑。治病的藥方。
玩索:體味探求。
紛歧qí:錯雜;紛亂。
綺靡:華麗,浮艷(多指詩文)。
篤dǔ嗜:特別愛好。
三、閱讀指導
本文是一篇文藝論文。作者針對文學趣味方面的三種通病,著重論述了如何獲得“活”的、“可靠”的文學趣味的問題,提出了趣味是欣賞的基礎;廣泛地閱讀和比較作品,才能獲得可靠的鑒別力;要不斷地創造新的趣味等有關文學欣賞問題的精辟見解。有助于我們培養高雅、廣泛的文學趣味。
閱讀本文,應首先運用既有知識(感知、理解、概括、篩選、比較等等)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重點辨析品味下邊三個方面。
一是深入淺出的論述技巧。本文論述的文學趣味的問題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作者運用“以喻明理”“現身說法”等技巧,使論述深入淺出,清楚明了。比如,在闡明“擴大眼界,加深知解”,方能獲得可靠的文學鑒別力的道理時,作者以估計山的大小為喻,化抽象為形象,變深奧為淺顯,把難懂的道理說得一清二楚。又比如,作者將戰勝惰性,獲取新的趣味比喻成“開疆辟土”,“須逐漸把本來非我所有的征服為我所有”,不僅形象地說明了要想獲得新的文學趣味,就必須戰勝心理惰性,而且突出了惰性的“頑強”與獲得新的趣味之不易。在闡明這一觀點時,作者還不厭其煩地從初習文言文到改習語體文、學文言文、學詩、學外國文學等多方面結合個人經驗反復闡述,令人倍感親切,文章也深入淺出,增強了說明力。
二是疏密有致的表達特點。疏密有致系文章技巧的要法之一!笆琛敝肝臍馐嫘、行文疏朗;“密”指文勢緊迫、行文綿密。為文者應努力做到疏密有致,以顯現文勢文貌的騰挪善變,別生姿態。就本文而言,疏密有致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兩個方面。
結構上,本文疏密相間,舒卷自如?鬃訛橹潦ハ葞,其言論多被奉為圭臬。本文開頭引用孔子名言,卻并不像一般論者那樣用以論證自己的觀點,而由其引出不同的見解,這就讓文勢為之一頓,亦令讀者精神為之一振。及至轉入說明三種通病,分三段排列,文章就變得疏朗起來。待到提出療救的方劑,繼而進一步論述如何才能獲取新趣味,并從多個方面列舉出自己的種種經驗來論證,文貌則趨于繁密。結構上的這種疏密變化,使文章于不經意間透出自然活潑的靈氣,不僅顯現出大家風范,更增添了感染的力量。
語言上,本文則視主旨表達的需要,行止自如,繁簡適度。因為本文的重點在于闡明如何使文學趣味高雅、廣泛,而不在于批判文學趣味上的欠缺。指出毛病是為了療治,所以,說明通病只是說出病相,點明危害,而未曾舉例詳述。而論述如何才能治療三種通病,獲得“活的”、“可靠”的文學趣味是全文的重點,故時而以喻明理,時而現身說法,時而引言論述,用筆就較繁。至于需要不斷創造的道理“也可以適用于全民族的文學演講史”,因其不是本文論述的對象,所以只是一句帶過。
四、布置作業 :
練習一、二、三、四。
文學的趣味 篇2
一、填空1、《文學的趣味》作者朱光潛,選自《談美• 談文學》,本文運用了以喻明理、現身說法的方法,使論述深入淺出,清楚明了。2、《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 二 回,作者是 劉鶚 ,字鐵云,筆名 洪都百煉生,清末小說家。本文為顯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場前采用了 烘云托月的手法,通過次要人物琴師和 黑妞以及有關場景描繪和觀眾的 議論,來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魯迅認為劉鶚的《老殘游記》“敘有狀物,時有可觀”。3、復句關系分析: a研究文學也是如此,|(承接 ) 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復雜,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假設) 你的鑒別力(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b我想不僅作者如此,讀者也須時常創造他的趣味。 |(因果)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靜止的趣味必定陳腐!因果)活的趣味時時刻刻在發見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個窄狹的圈子里。4、指出下邊語句所用的修辭手法,仔細品味,說說它們的表達作用。a、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比喻 其作用是活畫出了白妞雙眸神采照人,富于青春b、就這一眼,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夸張 其作用是渲染出白妞說唱的巨大藝術魅力。c、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腥缬砂羴矸逦髅,攀登泰山的景象…… 通感 其作用是使一發即逝的說唱化為形象可感的畫面,使讀者在閱讀中通過聯想品味到白妞說唱藝術的高超,從而得到音樂美的享受。二、閱讀理解 (一)1閱讀《文學的趣味》節選,然后答題。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仿佛以為知、好、樂是三層事,一層深一層;其實在文藝方面,第一難關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樂。知、好、樂三種心理活動融為一體,就是欣賞,而欣賞所憑的就是趣味。許多人在文藝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當然不會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聽琴,不起作用。這是精神上的殘廢。犯這種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有些人知得不正確,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鑒別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惡劣作品療饑過癮,以為這就是欣賞文學。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個的精神受腐化。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難免窄狹,像上文所說的,被囿于某一派別的傳統習尚,不能自拔。這是精神上的短視,“坐井觀天,誣天藐小”。 要診治這三種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劑是擴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價值都由比較得來,生長在平原,你說一個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諒,但是你錯誤。“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見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計得準確,你必須把世界名山都游歷過,測量過。研究文學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復雜,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鑒別力(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1.本文作者對知、好、樂三者關系的看法與孔子有什么不同?( 2分) 孔子認為, (不超過7個字) 作者認為, (不超過7個字)2.“這三種流行的毛病”指的是什么?導致這三種毛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每處只答4個字)(4分)三種毛。①是 ,即 。②是 ,即 。③是 ,即 。主要原因是 。3.作者引用“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旨在說明什么?(答案不超過30字) (2分)說明 、 。4.下列說法中,本語段中不包含的兩項是( )(2分)a、文學的趣味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通過閱讀、學習培養的。b.通過多多益善的各項比較才能掂量出價值,才能培養出趣味。 c.知、好、樂都是精神領域內的活動,這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d.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活的趣味時時刻刻在發現新境界 (二) 2閱讀《明湖居聽書》中的幾個段落,完成練習。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后臺里,又出來了一位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凈面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臺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墻角子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肺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迥環轉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腥缬砂羴矸逦髅妫实翘┥降木跋螅撼蹩窗羴矸逑鞅谇ж,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予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迥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后,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光十色,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并發。那彈弦予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百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熨( )斗 人參( )果 相和( )相合 花塢( )春曉2、解釋下列詞語。 (1)裝束: (2)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3)陡然:(4)周匝:(5)屏氣凝神:3.文章的二、三兩段是對王小玉說書情景的描寫,試概述王小玉演唱過程中各個階段展現的說書技藝。 (1)“聲音初不甚大”:(2)“唱了十數句之后”:(3)“他于那極高的地方(4)“陡然一落”:(5)“從此以后”:(6)“兩三分鐘之久”:(7)“這一出之后”: 4.文章的作者在表現王小玉的說書藝術時,運用了多種比喻將聽覺藝術轉化為讀者能感知的各種形象,使我們“如聞其聲”,獲得美的享受。根據作者選用的多種喻體,摘出相應的語句。(1)看得見的景象: (2)經歷過的事情: (3)體驗過的感覺: (4)想像得出的形象: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描寫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藝時也運用了精彩的比喻。閱讀下列詩句,比較《琵琶行》中的比喻與本文中的比喻的異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相同點: 不同點: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8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