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氓》學案(精選12篇)

《氓》學案

發布時間:2023-08-07

《氓》學案(精選12篇)

《氓》學案 篇1

  【學習目的】

  1、學習《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體會詩歌中細節描寫的作用。

  2、背誦課文,熟練掌握詩歌中的重點字詞。

  【學習重點】

  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學習方法】朗讀法、點撥討論法

  【學習時數】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 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紀春秋中期的5XX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常把它們并稱為“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指鋪陳排比,使詩歌顯得整齊勻稱,有氣勢。

  比,即比喻,是《詩經》開創的修辭方法。

  興,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領頭的羊,共產黨是我們的領路人!迸d也是《詩經》首創的修辭形式。

  二、簡介《氓》

  《衛風 氓》是一首敘事詩。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敘事,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氓》在回憶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比興手法的運用,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三、根據課后的注釋來翻譯課文

  四、初步思考下列問題,整體感知文章

  1、從內容上看,這是一首什么詩?從表達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詞?采用第幾人稱敘事抒情的?

  2、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3.氓是如何來提親的?女主人公怎樣對待他,是否馬上答應了他?

  4、在這些場景中表現了兩人什么性格?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樣的表現?

  5、結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6、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五、寫作訓練

  將《氓》改寫成一個故事

《氓》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淇水”意象感知衛女情感歷程,體悟其情感變化;

  2、分析衛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義和美學價值;

  3、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通過“淇水”意象感知衛女情感歷程,體悟其情感變化,從而分析衛女形象。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衛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義和美學價值。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方紅箋承載了薛濤無盡的愛戀;一枝青梅讀懂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飛花飄零了黛玉滿腹的愛恨;無際的沙漠撫慰了三毛不羈的靈魂;而滔滔的淇水見證了女子艱辛的情路。淇水與女子的生活和命運始終相隨,我們就隨著緩緩的淇水去見證一下女子的喜怒與哀樂。

  二、整體把握——把書讀薄

  《詩經》被譽為現實主義的淵源,其中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衛風·氓》里面又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1、主人公是誰?以第幾人稱來講述故事的?

  女子第一人稱

  2、講述了一個什么樣故事?

  女主人公回憶了與氓從相戀結婚到婚后被棄再到決然分手的故事。

  3、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請找出依據

  淇水旁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第四章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第六章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4、請仔細品味這些地方分別表現了什么內容?還有哪些段落也是在表現同樣的內容?

  第一、二章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戀愛的甜蜜

  第三、四章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婚變的沉痛

  第五、六章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分手的決絕

 。ㄖv解其中字詞,推測事情變化)

  三、細嚼慢咽——把書讀厚

  (一)一寫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戀愛的甜蜜

  1、根據詩中的描寫,想象一寫此時的淇水是什么樣的?

  淇水:平靜安詳波瀾不驚

  2、如果淇水是有生命的他會看到什么樣的兩個人?請找出描寫人物的地方。

  直接描寫——動作:送、涉、將、乘、望、泣、笑

  ——溫婉、多情、天真、善良

  直接描寫——蚩蚩、即、卜筮

  間接描寫——無怒——憨厚、老實、認真、暴躁易怒

  (他們在這里盟誓,在這里分別,淇水是那么的靜緩、安詳,一如一位慈祥的月老分享著女子的幸福甜蜜。)

  3、“賦”:“鋪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抒寫或鋪敘,直陳其事

 。ǘ┰賹戜克克疁珳珴u車帷裳——婚變的沉痛

  1、再次寫到淇水,淇水是什么樣子?讓我們聯想到什么?

  湯湯:水勢浩大,波濤洶涌,動蕩不安

  情海波瀾命運動蕩心潮澎湃憤憤難平

  2、淇水浩蕩,女子的內心憤憤難平,從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內心情感的劇烈變化?

  于嗟女兮,無于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憤然直抒慘痛教訓,語調激切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誠懇審視自身不足,內心憤然

  3、在這兩章中表現了她和他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她:自我徂爾,三歲食貧!蝿谌卧

  女也不爽——感情專一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年老色衰

  他: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用情不專

  4、女子最想說的莫過于剛才講過的那些教訓和被棄的原因,那么為什么還要寫桑樹呢?在詩經里有沒有寫植物的地方?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或發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對象。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喻,對事物進行形象具體的比況。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尤蓊侅n麗;兩人的濃情蜜意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女子容顏憔悴;兩人的感情枯竭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硬灰磷碛趷矍榈奶鹈。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ㄈ┤龑戜克縿t有岸,隰則有泮——分手的決絕

  1、這次強調了淇水的什么特征?

  有岸有泮——我的容忍,我的退讓是有限度正比

  有岸有泮——氓的放縱,氓的暴虐沒有止境反比

  2、此時女子處于進退維谷、左右兩難的處境:往事不堪回首;前途復又可畏,體會女子想走還是想留?

  想留:“及爾偕老”“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對以前溫馨時光的深切懷念

  不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老使我怨”“不思其反”

  ——對以后悲慘遭遇的清醒認識

  3、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他和她?

  她——清醒、剛烈、堅毅

  他——暴虐、毫無擔當

  四、消化吸收——把書讀薄

  淇水見證了女子怎樣的性格變化?

  溫婉、多情、善良、單純

  任勞任怨、忠貞不二、年老色衰

  清醒、剛烈、堅毅

  ——痛苦的心靈掙扎,完成了一個女子自我的心靈救贖,表現了她的個性成長和人格的完善

  五、探討愛情——共同成長

  寄語少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寄語少女: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啟示:愛情幸福而美好,但也會有痛苦和傷害,不要因為害怕受傷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輕易開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隨意放棄。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要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真誠負責的態度。只有具備愛的能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愛情和幸福。

  六、作業布置——學有所用

  圍繞“淇水”,從衛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稱重新講述這個故事。

  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氓》學案 篇3

  一、指導思想

  本單元鑒賞先秦到漢魏晉詩歌,從中可以發現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本課指導學生了解《詩經》,使學生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分析人物形象,領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賦比興手法及其藝術效果;了解四言詩的節奏。

  二、說教材

  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從《詩經》中選了三首詩歌:《衛風•氓》、《秦風•無衣》、《邶風•靜女》。其中《氓》是一首的棄婦感傷詩,是棄婦離夫返娘家時所作。充分體現了《詩經》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

  b、能夠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c、學習《氓》,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結合注釋,能初步讀懂詩作的能力。

  b、背誦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2)分析把握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2)學會比較分析,理解“賦”“比”“興”寫作手法。

  三、教法與學法

  說教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品味對比教學亦能使詩歌語言的凝煉性。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詩歌的藝術特色。如對《氓》中的比興手法的分析,就可讓學生討論明確。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發展學生思維。

  說學法

  本文是詩歌,重在反復吟詠自我體會。因而,教授時首先讓學生誦讀課文,理清思路,體會感情,同時也要對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詩經》的“賦、比、興”的寫作手法。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愛情、戰爭是人類生存與生活中兩個重要的話題。我們的先民為之奮斗而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句子,就是《詩經》的名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是《詩經》中的兩首愛情詩。

  2、學習《詩經》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將《詩三百》做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漢以后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典,奉為“六經”之一,才稱為《詩經》!对娊洝窂V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2)、按體制《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類。a、“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b、“雅”分大雅與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c、“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3)、《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a、賦者,鋪也,鋪采螭文,體物寫志也!侁恇、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扔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聯想d、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詩經》中的《國風》和《離*》并稱“風*”,代表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傳統。

  3、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句讀和節奏。(誦讀的節奏:“二、二”節拍)

  (2)、學生自由朗讀后齊讀課文。

 。3)、學生根據注釋,試翻譯課文,標明疑問。

 。4)、學生質疑,教師解答。

 。5)、梳理課文敘事線索。

  4、具體研習教師提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1)、從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答:女子:純真、熱烈、專一、癡情、溫順遷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動、實則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边@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答:在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的不斷形成和父系社會的進一步確立,男女不平等現象產生!睹ァ贩从沉四信黄降鹊纳鐣F實。

 。3)、“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薄吧V湟,其黃而隕!彼坪鹾腿臒o關,能否刪去?若分別改為“女之妙齡,其美也甚!薄芭弦樱渖搽E”,好不好?答:不好,這是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

  5、課文重點:(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這種兩個相關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間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既引起聯想,增強意蘊,引發下文女主人公年長色衰,慘遭遺棄內容的敘述,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為“興”。

  (3)、整體看是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橄鬄榫唧w,化無情為有情,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結合課后練習第2題)

 。4)、詩三、四、五章刻畫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形象?勤勞、忠貞,同時表現了女主人公對負心丈夫的怨恨情緒。

 。5)、結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詩表現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勤勞、溫順、忠貞、堅強、剛烈

  (6)、結合課后練習二,從全文看,本詩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全文直陳其事,運用了“賦”的寫作手法。也運用了“比”“興”的寫作手法。

  6、思考問題1、應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2、試分析“氓”的性格特點?3、《梁!泛汀睹ァ范际且詯矍闉轭}材的,但反映的是兩類“士”的形象,對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樣認識這一現象?7、作業:1、翻譯詩歌第六章2、以書面表達形式完成思考題3

  五、板書設計

  在板書的設計方面,主要突出了重點內容,概括詩歌每段的內容,展現人物形象。體現了概括性、簡潔性。

《氓》學案 篇4

  古典詩歌文字簡約、蘊含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而忽視學生的誦讀與體悟,由于教師細致的咀嚼和強行的灌輸占去了大量的時間,學生就相應地失去了更多的與文本親密接觸的機會,而沉溺于支離零散的解析中,不能從宏觀和整體的角度對詩歌進行感知和把握,這種做法,既不利于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淀、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也不利于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新教材第三冊古詩單元《氓》的教學中,我把教師從講臺上趕下來,讓學生充分成為課堂的主人,收到了較為良好的效果。

  “最近兩周,我們在現當代詩歌的百花園中快樂地徜徉,欣賞到無數動聽的旋律,聆聽到各種風格的鳴唱,這里有百靈的歡歌,也有杜鵑的哀鳴,這里有黃鸝的啼囀,也有雄鷹的嘯叫,真讓人覺得美不勝收、流連忘返。今天,我們將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去探尋詩歌之河悠遠而古老的源頭。”充滿詩意的導語十分自然地把學生引進《詩經》,簡明扼要地作了相關的文學常識介紹后,我和學生便進入到新課《氓》的學習中。首先,我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注音大聲朗讀一遍,要求他們讀準字音。在初讀的基礎上,我再播放課文的錄音,讓學生結合錄音校正字音、把握節奏、體會情感。在兩遍有聲朗讀的基礎上,再加上課前的預習,學生大多對整首詩歌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絕大多數的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并富有情感地誦讀課文。接下來,我再讓學生默讀,結合注釋梳理詩歌的大意,當他們看完第三遍后,老師再將重要的字、詞投影出來,讓學生閉上課本回答它們的讀音和意義。有了前面的較為扎實的誦讀和理解,我再將著名學者余冠英先生對該詩的第一段的翻譯投影出來,要求學生仿照余老的翻譯,嘗試把余下的五段譯成通順的白話文,內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形式上可以不作過分的講究,句式可長可短,但最好音韻和諧,或者一韻到底,或者兩句一韻。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致,老師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自己單獨作為一組,四組學生各選一節,剩下的一節留給老師,師生同堂翻譯,即興完成。大約不到十分鐘(我由于對詩歌已經非常熟悉,只用了六分鐘時間就翻譯完畢),學生就陸陸續續地翻譯好了,然后,我安排學生每四人結成一個小組相互傳閱、討論、評選,同學們彼此交流和切磋,興致極高,老師趁機巡視,以發現較為典型的譯文進行全班交流。隨后,教師組織全班同學進行集體交流,我先念自己翻譯的第二段:

  登上城墻看遠方,想把復關來眺望。復關不見我的郎,兩眼盈盈淚汪汪。復關走來我冤家,又說又笑樂開花。冤家占卜又問卦,卦上全是吉利話。開來你的桑塔那,拉上嫁妝結婚吧!

  學生聽完老師的譯文,笑得前仰后合,覺得這樣的翻譯通俗易懂,而且十分平民化、生活化,極富創造性。課堂氣氛頓時被激活,學生紛紛把自己富有新意的翻譯讀給全班同學。

  陶濤同學讀了他的第三段譯文:

  桑樹枝葉未落時,葉子潤澤嫩無比。斑鳩斑鳩警告你,貪吃就會拉痢疾。姑娘姑娘提醒你,莫陷愛情漩渦里。男子都是負心漢,轉身就變大壞蛋。癡心女子用情專,想要解脫也難辦。

  孫標同學的第四段譯文是:

  桑樹落葉時,葉黃有瑕疵。自為新婦起,勞累為家事。滾滾淇水逝,車幔雨打濕。我自無差池,你卻有偏失。男人無定一,三心又二意。

  徐正同學的第五段譯文為:

  做你老婆已多年,又苦又累從不嫌。睡得晚來起得早,無時無刻不操勞。你的欲望漸得逞,對我無情又專橫。兄弟姐妹不知情,笑我當初缺腦筋。靜下心來細思考,獨自傷心把淚掉。

  潘鵬同學對第六段是這樣翻譯的:

  本想同你白頭偕老,如此必會怨恨氣惱。淇水再寬岸能看到,洼地再大邊能找著。我們從前一起亂跑,嘻嘻哈哈歡歡笑笑。本以為海誓山盟有個依靠,不料你家花不聞野花亂找。你見異思遷不念舊好,我下定決心和你拉倒!

  以上選取的只是55名同學中的小部分,他們的翻譯如此精彩,這不得不讓我對自己的學生刮目相看,如果把《詩經鑒賞辭典》中的專家譯文與之比較,學生們的'翻譯絲毫也不遜色。循著這種“場效應”,第二節課,我和學生在生與生的討論中和師與生的對話中,分析了男女主人公形象,鑒賞了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課堂氣氛十分輕松活躍,時時閃爍著創造的火花。

  回顧《氓》的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控制課堂的救霸主地位被顛覆了,學生由過去的聽眾甚至看客的角色而一躍為課堂的主人,教師不再以滔滔不絕的講析剝奪學生的思考和實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對語言的真切觸摸和操練──在誦讀中感知語言、在仿譯中揣摩語言,通過與語言的親密接觸,學生實現了對語言的透徹的理解,無疑,這比老師獨霸講臺的硬塞硬灌要好得多,學生的體會也要親切得多、深刻得多,也更符合文學讀解的根本規律、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更為可喜的是,在這種民主開放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主體意識被喚醒,創造欲被激發,從而在心靈深處產生了親近詩歌的愿望,濃厚了參與閱讀的熱情,在這種愿望和熱情的驅使下,他們在相對獨立與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里,主動同文本進行親密接觸,長此以往,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增強了,積淀豐厚了,想象能力和寫作也能力得到了鍛煉,鑒賞能力和綜合素養自然也就有了堅實的根基。

  從《氓》的教學中,我領悟到古詩教學乃至語文教學的一個真諦:教師應該把學生的發展放在中心的位置,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我們都應當竭力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教學的情景,并一以貫之地引導學生閱讀、質疑、探究,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唯其如此,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養,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卓有成效。

《氓》學案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體會詩歌中細節描寫的作用。

  2、背誦課文,熟練掌握詩歌中的重點字詞。

  【教學重點】

  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討論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紀春秋中期的5_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常把它們并稱為“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指鋪陳排比,使詩歌顯得整齊勻稱,有氣勢。

  比,即比喻,是《詩經》開創的修辭方法。

  興,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領頭的羊,共產黨是我們的領路人!迸d也是《詩經》首創的修辭形式。

《氓》學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本文,了解衛地的風土人情,體會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經歷。

  2、了解課文的內容,熟悉課文中的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關系。

  3、透過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獨特的內心體驗,總結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學習獨特的語言表現手法,對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詞的含義和不同的表現方式。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入話題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愛情故事,今天,讓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讓我們走近他們,去親身感受一下這個傳唱了千年的愛情故事。

  2、范文朗讀,熟悉生字詞義。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將子無怒乘彼垝垣

  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于嗟鳩兮

  無食桑葚隰則有泮猶可說也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淇水湯湯漸車帷裳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無與士耽

  實詞

  布:一種貨幣,并非注釋里說的,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

  匪:讀上聲,并非通假。

  將:讀qiāng,愿、請,如,《將進酒》。

  乘:登上。賄:財物。

  說:通“脫”。

  漸:讀jiān,濺濕、浸濕。

  爽:差錯。

  極:標準。

  德:心意、情意。

  罔:無。

  虛詞

  以: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復關(表承接,無義)秋以為期(把)

  其:其黃而隕(代落葉)其葉沃若(代桑樹)士貳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語助詞,無義)不思其反(你)之:主謂之間,舒緩語氣,無實義(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總角之宴)靜言思之(這件事)

  活用

  爾卜爾筮(卜、筮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用龜板、蓍草占卦)士貳其行(數詞活用為動詞,對…不專一)

  成語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興夜寐。

  3、學生自行朗讀,體會詩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討論。理清全詩層次

  提問:這首敘事詩寫了這對男女婚姻過程的哪幾個階段?

  明確:戀愛——婚變——決絕。

  追問:結婚前后,詩中男女發生了什么變化?

  全詩分六章,第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復句)。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下面是全詩敘事結構和感情基調:

  [板書]

  氓

  (情節)戀愛婚變決絕

 。ㄕ戮洌┑谝、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詩句)秋以為期無與士耽亦已焉戰

  載笑載言士貳其行

  至于暴矣

  (基調)熱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剛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虛偽熱情、善良、多情

  婚后兇暴、蠻橫勤勞、剛強、清醒

  感情不專、薄情寡義

  總結:男女的不平等,不僅體現在政治上、經濟上,有時候還體現在性格上,但詩中女子的最后決絕,又使我們看到中國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這首詩運用了些什么藝術手法,結合感興趣的詩句談談你的看法。

  要點:

 、倩貞浐蛯Ρ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對比;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楹螅百砼d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對比;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有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等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彼诤薅嘤诎瑳Q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凇对娊洝烽_創比、興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庇稚H~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5、布置作業:

  1、再讀一遍課文,體會他們的故事。

  2、用自己的語言設計他們另一樣的生活。

  3、預習下節課。

《氓》學案 篇7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的文學常識和現實主義風格。掌握《氓》的故事情節及《采薇》中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2、熟讀課文,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學習詩中的重章疊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學習重點】:

  1、理解《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學習《采薇》中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學習難點】:

  1、熟讀兩首詩,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說

  《氓》是《詩經·國風·衛風》中最為有名的“棄婦詩”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戀愛風氣比較自由,桑間濮上,幽期密約,用詩歌表達情愫,以選擇配偶同時,封建意識正在發展,男尊女卑之風已形成婦女逐漸喪失了經濟上和人格上的獨立而處于從屬地位。閱讀這首帶有敘事性質的長詩,不僅可以對先秦人們關于愛情、婚姻的觀念及其社會狀況做個管窺,且可了解我國詩歌在童年時代達到了怎樣的藝術高度。

  2、作品簡介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谘攀侵芡醭陛牭貐^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共105篇,《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共40篇。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縮詞來狀物、擬聲、窮貌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學習過程:

  一、自主預習

  1、注音并解釋:

  氓淇水愆期將子無怒

  乘彼垝垣

  載笑載言體無咎言爾卜爾筮

  于嗟鳩兮

  其黃而隕無食桑葚自我徂爾淇水湯湯來即我謀

  言既遂矣無與士耽以我賄遷女也不爽漸車帷裳

  士也罔極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貿絲

  咥其笑矣及爾偕老隰則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異義:

  (1)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古義:今義:)

 。2)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義:今義:)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古義:今義:)

 。4)不見復關,泣涕漣漣(古義:今義:)

  (5)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古義:今義:)

 。6)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古義:今義:)

  (7)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古義:今義:)

  (8)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古義:今義:)

 。9)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古義:今義:)

 。10)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古義:今義:)

  3、詞類活用:

 。1)三歲食貧(2)士貳其行

 。3)二三其德(4)夙興夜寐

  4、有感情朗讀

  古典詩歌的鑒賞首要的是學會誦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順詩句;讀懂詩歌的大致內容,把握詩歌的內容要點;還要讀出詩歌情感,讀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讀出節奏古典詩歌節奏表現了各自不同的式樣四言語句多為“二二”節拍,而“五言詩”節拍則多變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讀出韻律詩歌語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韻律,時只要

  加以體會就要感覺到重音、輕音的選擇也是讀出韻律的重要手段判斷輕、重音的基本標準是表達內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達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感的詩句就應該重讀,反之則輕讀一句中關鍵的字詞重讀語速的選擇同樣是讀出韻律的關系,情緒激昂處則勢如破竹、一貫而下,情緒纏綿處則如潺潺溪流,緩緩流出幾分哀婉

 。3)讀出情調一篇詩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調:或豪放激昂,或婉約悱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揚通過誦讀,讀出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和藝術美

  5、整體感知課文:

  1、請同學分別講述《氓》的內容,全詩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感情基調?

  二、整體理解原文

  1、“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結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3、為什么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后的變化,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5、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為什么會被遺棄呢?(這一樁婚姻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依據來證明你的觀點

  四、課堂達標與遷移

  1、以“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可以寫給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變后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3、“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氓》學案 篇8

  一、教學理念和設計理念

  本課定位為鑒賞詩歌。教學重點是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學習古詩創作中的現實主義。

  二、教材分析

  《氓》出自于《詩經》,是一首敘事詩。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不難把握。本設計讓學生通過反復的吟誦、品味、領悟,理解詩歌的內容,體驗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氓》的內容,感受古典韻律;把握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劇的原因;學會在朗讀中理解詩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方法與過程

  利用注釋讀懂詩歌,整體把握詩的內容;重點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劇產生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確評價詩中主人公,理解詩中人物悲劇產生的原因。用現代思想點評詩中故事,強調男女平等和法律維權。

  四、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分析《氓》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五、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六、教學方法

  1.誦讀法:品味詩歌的語言

  2.討論法:理解主人公感情

  3.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七、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朗讀詩歌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探討了《詩經》,了解了《詩經》的代表作《氓》的基本內容,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它,探索它的情感脈絡和現實意義。首先請同學們通過朗讀來回顧《氓》的故事情節。 (學生朗讀,回顧情節)

  誰來為我們說一下《氓》這首敘事詩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氓》全文共六章,講述了一個女子自由戀愛,明媒正娶卻最終被拋棄回家的故事。

  (二) 小組合作,探究文本

  1.探究故事結局及其原因

  提問:故事的結局是什么呢?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是什么?請通過文本找出答案。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女子:“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面對愛情不冷靜,過于主動,易被男子輕視。 男子:“至于暴矣”“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違背誓言變了心。

  小結:男權社會男女的不平等。 2.結合文本,分析主人公情感。

  在這種不平等的戀愛婚姻中,故事主人公們有怎樣的情感變化?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女子:戀愛——“送、乘、望、泣涕、笑、言”——熱情幸福

  婚變——“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委曲求全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悲傷反思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真誠勸告

  決絕——“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清醒決絕

  男子:戀愛——“抱、貿、來、謀、怒、卜、筮”——熱切追求,信誓旦旦

  婚變——“至于暴矣”“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變心背誓

  3.人物形象分析

  通過對兩個主人公在婚姻中的情感態度,我們能看出兩個主人公分別是怎樣的人?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女子:善良、熱情、堅強的'勞動婦女形象。

  勤勞、淳樸、不畏貧苦

  愛情夢想破滅,由忍耐轉為怨恨,最終發出痛楚的呼喊。 小結:男權社會中女性的代表,是男人經濟、政治的附屬品。 男子:對家庭不負責,始亂終棄的形象。 小結:男權社會中的代表人物。

  (三) 拓展延伸:

  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現代,女子面對婚變,將會怎樣做?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會怎么做?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總結

  八、總結

  經典的力量或許就在于此,它早已站在了精神的制高點反思人性所需,通過女子的決絕,我們看出了先民在受苦無望時對尊嚴的維護,這也讓現在的我們重新思考了男女平等與法律維權。

  九、布置作業

  請為《氓》中的這位女子寫一份書信,表達你想要對她說的話。 要求:200字左右 格式:書信

  十、板書設計

  氓

  戀愛——婚變——決絕

  女子:熱切——怨恨——清醒 男子:殷勤——————變心

  十一、教學反思

  課前:本案側重在對詩歌情感的體悟和對現實意義的思考,要求學生通過朗讀感悟詩歌情感,再通過拓展延伸思考其現實意義。朗讀是本課重要的教學方法,要強調朗讀。拓展部分要求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

《氓》學案 篇9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熟悉歌曲旋律,并學唱歌曲,能用歡快、活潑的歌聲和動作來表達歌曲的情感。

  2、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歌唱形式演唱。

  3、激發幼兒體驗為社區服務所帶來的快樂。

  4、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5、體驗歌唱活動帶來的.愉悅。

  活動準備:

  相關課件(刷子、油漆和各色房子等),音樂背景。

  活動過程:

  1、通過平時觀察,發現小區里房子的特點。(形狀和顏色)“東亭家園的房子是怎么樣的?”“如果是你你想讓它變成什么顏色的?”

 、俪鍪菊n件,用猜謎的游戲引出刷子和油漆。

  “五顏六色的,用來刷墻的!报D―油漆

  “毛兒長長的,用來刷油漆”――刷子

  ②學習粉刷匠刷墻的動作。

 、邸胺鬯⒔硯砹擞推,我們看看這里有哪些顏色的油漆?”,結合課件中房子的顏色一起熟悉歌曲的后半部分。

  2、

 、俳處熗暾匮莩枨,請幼兒聽歌詞。提問“誰來了”“今天來干什么”再聽一遍,“刷匠是怎樣介紹自己的?”請幼兒學習。

 、谶吢犨吙,猜猜最后的動作表示什么意思。

  ③結合課件內容,試著一起唱一遍。

  3、①通過大家想出的各種方法進行歌曲的練習。(幼兒與教師分唱,最后一句一起唱,交換。

  ②教師示范演唱自己喜歡的顏色,請幼兒根據自己的顏色練習唱歌。

 、劢處熍c幼兒分角色扮演粉刷匠和房子進行演唱,并兩兩組合,交換角色進行。

《氓》學案 篇10

  課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偨侵,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學目標:

  1、學習《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關注詩歌的細節描寫。

  2、掌握“比興”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深入挖掘文本。

  課堂安排:學生自主探討,教師適當點撥。

  第一課時:

  一、導入,然后教師朗讀課文。

  二、學生自由讀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齊讀兩遍。

  三、對課文注釋中的關鍵字詞加以解說和補充。

  四、請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五、這是一首敘事詩,詩歌總共六個章節。設問:

  1、能否刪去詩歌第三第四節?

  這兩節記敘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議論。刪去這兩節對于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并沒有影響,但會使女子的形象沒有那么豐滿,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點。(第三節寫了女子從切身體驗中認識到了當時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誡年輕姑娘吸取教訓。第四節是女子痛斥氓的負心行為。)

  2、能否將詩歌的第三第四節調換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處用了“比興”手法

  ①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使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

  ②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滿,因此,敘事的線索似斷實連;

 、墼姷那鞍氩糠謱懟榍,后半部分寫婚后,中間的第三第四節起到過渡作用。

  第二課時:

  一、《詩經》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常用來比喻年輕女子的美貌,然而這篇文章用桑葉來比喻女子,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鳩吃桑椹,以此來暗喻女子為愛情而癡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這首哀傷的歌,在途中她剛好看到了桑樹,觸景生情。

 。ㄒ詫嵕捌鹋d的例子,在《詩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實景為發端起興的。)

  二、詩歌第四節是女子對婚后生活的回憶,痛斥男子的負心,抒發了怨憤的心情?墒怯幸痪湓捤坪醵嘤,至少用在此處顯得突兀。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詩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來并分別說說用意。

  第一次寫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頓丘”,這里的淇水應該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對氓的情誼,依依惜別之情見于行間。

  第二次寫淇水,“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回憶嫁時的情景,也以打濕車上的帷幔來喻自己的擇婿不慎。

 。ㄟ@里也可以說是女子回娘家又路過淇水。淇水湯湯來襯托渲染女子孤獨無助,內心悲憤極不平靜。)

  第三次寫淇水,“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這就是一個比喻的用法,就是說,做什么都要有個限度的意思。

  三寫淇水正為我們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緒的軌跡。

  三、概述詩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點。

  氓:乖僻、虛偽、薄情、暴虐、始亂終棄、言行反復

  女子:純真、熱烈、勤勞、溫順、忠貞、堅強、剛烈

  四、有人稱《氓》是“中國第一棄婦詩”,也有人認為這不是棄婦詩。請說說你的看法。

  1、這是棄婦詩。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結婚,后來卻“士貳其行”,“至于暴矣”。氓從內心里背叛女子,拋棄女子,從肉體上摧殘女子,所以這是一首棄婦詩。

  2、這不是棄婦詩!睹ァ分械呐硬]有被趕出夫家,而是主動與男子決絕。面對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沒有哀求乞憐,主動修好,她的內心經歷了一個矛盾斗爭的過程:傷痛悔恨——深刻反思——總結教訓——毅然決絕。

  《氓》中的女子是不滿丈夫對她感情的冷淡、變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動離開夫家的,既然是主動離開,那么何來“棄婦”之說呢?如果把她定性為棄婦,那是對女性反抗男權社會、追求女性獨立的可貴精神的一種否定,也在無形當中削弱了對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將《氓》定性為棄婦詩。

《氓》學案 篇11

  教學目標:

  1、 了解有關《詩經》的常識:包含了那段時間的詩歌、內容、寫法和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了解每首詩的內容、中心、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

  3、 通過三首詩了解“國風”的寫作內容,體會民間的歌謠的特色。

  4、 了解衛、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體味獨特的文化內容。

  第一首詩《氓》

  教學目標:

  1、 通過本文,了解衛地的風土人情,體會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經歷。

  2、 了解課文的內容,熟悉課文中的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關系。

  3、 透過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獨特的內心體驗,總結人物的性格特征。

  4、 學習獨特的語言表現手法,對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詞的含義和不同的表現方式。

  課時安排:兩課時,每節課40分鐘。

  教學過程:

  第一節課

  教學目標:

  1、請學生自己讀課文,不要老師來示范,讓他們自己親自體驗,老師不要代勞他們的工作。

  2、明確字音和個別詞語的意思并牢記。

  3、請學生示范讀課文,進一步明確字音和意思,請大家識記,當堂課掌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愛情永遠是不會變老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故事,今天,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們要結識的來個人,還有在那時的另外一些人。讓我們走近他們!

  一、 新授:

  1、請一位學生讀文題。(2分鐘)

 。ǹ赡艹霈F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①讀對了字音,méng, 及時表揚,大家齊讀。通過注釋②,了解詞語的含義,明確這是“古今異義”,把“古今異義”四個字寫在注釋處。

  第二種情況是讀成了máng,請其他同學糾錯,通過注釋②,了解詞語的正確讀音和含義,讀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對照課下注釋的內容讀課文。明確字音,讀到順暢為止。(15分鐘)

 。ㄒ欢ㄒ寣W生獨自的自己來讀,有的學生讀的快,有的學生會讀的慢。照顧多數學生,甚至于照顧到最慢的那個學生的速度。)

  3、請基礎差一些的學生示范讀課文(10分鐘)

  (請大家仔細的聽讀,用筆畫出有讀音出入的詞語,等同學讀完之后,一起訂正,不要打斷學生的朗讀的過程。培養學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 請學生訂正個別字音。(5分鐘)

  容易出現問題的字音是:(板書)

  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6、 集體讀訂正的字音,明確課下注釋的位置。(3分鐘)

  7、 體會四字句兩兩停頓的朗讀方法。

  二、 布置作業:(3分鐘)

  1、 回家自己讀課文,復習課堂上訂正的詞語,識記詞語的含義。下節課在聽寫本上聽寫。

  2、 通過注釋一,介紹詩經的相關知識。完成下面填空。

  《詩經》是我國___的詩歌總集,又稱《 》和《    》,搜集了從公元前__世紀到__世紀的詩歌,《詩經》的“六義”是指:__、__、__、

  __、__、__。

  3、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寫300字。

  第二節課

  教學目標:

  1、 熟悉課文內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故事。

  2、 了解衛地的獨特的文化,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仔細品味。

  3、 了解賦、比和興的具體內含和寫作手法并仿寫。

  教學過程:

  一、 導入:(2分鐘)

  當我們逆著時間的隧道走進他們的世界,你用你獨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獨特的視角體會到了什么?我們等待著你的講述!

  二、 新授:

  1、了解學生回家讀課文的情況,肯定有的學生“沒有讀”,課堂上請大家齊讀。(8分鐘)要求:讀準字音,彼此監督,而且要整齊,加進自己的感情,盡量把自己想像成課文中的人物。邊讀邊體會課文的內容。

  2、請同學介紹自己讀完課文的感受,可以談一點,也可以談整篇課文。(15分鐘)

  (總結學生的發言內容,對于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考慮給以更長的時間進行深刻的討論。請同學們就課文中的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

  4、 介紹賦、比和興的含義,找出課文的例子,請學生回憶以前的知識明確三種寫作手法,課堂上仿寫。(7分鐘)

  5、 從文化視角體會當時的風土人情。進行今昔對比,體會人物的特點。(5分鐘)

  (明確:“抱布貿絲”原始的物物交換,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范圍的狹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精神領域的道德方面,尤其愛情觀方面,少了更寬泛的選擇范圍,他和她上演了悲劇。她:溫柔體貼,情意綿綿,嫁作他婦,任勞任怨,遭受暴虐,失望決絕。他:喜請良媒,娶她為婦,感情變換,虐待其妻!。

  三、 布置作業:

  1、 再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故事。

  2、 用自己的語言設計他們另一樣的生活。

  3、 預習下節課。

《氓》學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

  2、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3、《氓》的情節和主題。

  重點難點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并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通過閱讀注釋來自己翻譯課文。

  3、《氓》是一首敘事詩,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常把它們并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指鋪陳排比,使詩歌顯得整齊勻稱,有氣勢。

  比,即比喻,是《詩經》開創的修辭方法。

  興,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領頭的羊,共產黨是我們的領路人。”興也是《詩經》首創的修辭形式。

《氓》學案(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導學案(通用16篇)

    一、學習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進行分角色朗讀。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兩條綠線中2個字只要認識不要求會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體會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感情以及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

  • 《比本領》教學案設計(精選17篇)

    認知目標: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學寫7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技能目標:1、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善于傾聽,大膽發言,形成良好的合作與交往能力。2、分角色朗讀課文。...

  • 家政教學案例:白手起家19歲出道(精選2篇)

    初冬時節,從蒼涼的空氣里走入綠色生態園驀然眼前一亮,群綠叢中散落著原木色的餐桌。一條小徑的盡頭,依稀看見幾個人坐在那里聊著什么。不久,其中一個人抱著一大本菜譜走過來,此人戴著一副眼睛,身材有些瘦削,冷眼一看有點像喜劇演員...

  • 《精讀與略讀》 導學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了解讀書的基本方法,學會精讀與略讀,努力取得最佳效果。3、認識讀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并逐步養成勤閱讀的習慣!窘虒W重點】知道什么是略讀,掌握略讀的方法,增加語言積累。...

  • 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學案例(精選3篇)

    設計說明:《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 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導學案(精選2篇)

    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導學案課時:第一課時一、熟記下列詞組:1.為什么不(2) why don’t you do= why not do 2….怎么樣(2) what about/ how about doing sth.?3.足夠的用法(2) ①enough+ n. ② adj./adv....

  • 《蜀相》導學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 《麋鹿》學案(通用14篇)

    【學習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課本6個生字。3.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新課學習】一、字詞過關。1、掌握字詞,朗讀下面詞語,并給加點字注音。...

  • 《矛與盾》教學案例(通用14篇)

    背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案例分析(精選17篇)

    作者:揚中外國語學校施正琴轉貼自:轉載點擊數:55《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案例分析揚中外國語學校 施正琴《天游峰的掃路人》是蘇教版第十冊第13課,此文是篇散文。...

  • 漸漸感受春天──《識字1》教學案例(通用15篇)

    【案例】美麗的春天來了,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在這美麗的春天,看看春天的美景,春天的變化,那多好呀?根據教學內容組織教學,在教學《識字1》時我這樣進行引導。引導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學習詞串的樂趣。...

  • 大自然的啟示導學案(精選3篇)

    學習目標:1、我能認識本課的殃、帚等生字。讀準遭了殃、掃帚、菩提樹等詞語。2、我能朗讀課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主要內容。3、我能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并喜歡閱讀仿生學等科普讀物。...

  • 《白鵝》教學案例(精選13篇)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讀寫詞語。 2.通過朗讀課文,了解鵝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3.感悟文中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 教學準備:字詞卡片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 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精選2篇)

    第25課 【三維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識點: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古巴導彈危機2、技能: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和...

  •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學案(精選2篇)

    21課新中國的政治建設課程標準(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 第一屆政協會議 新中國成立及其歷史意義(2)了解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教學方法pse教學模...

  • 高二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晴隆县| 扶沟县| 永昌县| 淳安县| 运城市| 韶关市| 铁力市| 富宁县| 闻喜县| 上饶市| 昌都县| 阿荣旗| 岑溪市| 温泉县| 公主岭市| 蒲城县| 舒城县| 甘泉县| 新和县| 朝阳市| 醴陵市| 二连浩特市| 自治县| 汉寿县| 东台市| 灵璧县| 荣成市| 南丰县| 景泰县| 田阳县| 迭部县| 高雄市| 西青区| 灵丘县| 喀喇沁旗| 蓬莱市| 临邑县| 沅江市| 勃利县|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