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修身(精選2篇)
論修身 篇1
認知•探索
課文探索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說:“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第一要素。認真學習課文,想想孔子是如何闡述修身的?在兩千年后的今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領悟導析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及其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
修身養性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文分為四節,每節有五段話。
(一)第一節主要談修身是不斷學習、不斷求索、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堅定的信念。
第二節主要談修身的方法——內省。孔子十分強調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以“仁”為最高道德規范,那么怎樣實現“仁”呢?孔子說“為仁由己”。也就是說要實現“仁”,還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質就是不斷進行內心反省的過程,孔子稱之為“內自省”“內自訟”“躬自厚”“求諸己”等。
第三節主要講忠恕之道。這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第四節主要通過與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所應具有的風范、氣度、胸懷和表現。
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章也需“文質彬彬”,《論語》中有許多深刻的道理,但語言往往通俗明白,平易暢達,言簡意賅,意味深長,既富哲理,又很形象。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是中華文化史上燦爛輝煌的篇章。
演練•評估
一、下面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三十而立(立身于世)
•
六十而耳順(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
••
b 莫能興(站起來)
•
君子亦有窮乎?(貧窮)
•
c 患其不能也(擔心,憂慮)
•
內省不疚(反省)
•
d 文勝質則史(文采)
•
即之也溫(接觸)
•
二、下面各組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b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吾道一以貫之
•
c 以德報怨,何如
•
吾道一以貫之
•
d 質勝文則野
•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
三、下列各旬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b.于予與何誅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d.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
四、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 子路慍見曰。
•
2 小人窮斯濫矣。
•
3 君子求諸己。
•
4 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
5 君子泰而不驕。
•
6 質勝文則野。
•
7 匿怨而友其人。
••
8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五、翻譯以下句子。
1.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2.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譯文:
3.吾道一以貫之。
譯文:
4.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
5.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
六、閱讀下面課文選段.完成文后題目。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公冶長》)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靈公》)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1.關于如何對待過錯的言論,許多古籍都有講述。《左傳》中就有一句與“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相對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2.現今我們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常引用文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來形容。
3.下列句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不患人之不己知
b.于予與何誅
c.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d.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4.翻譯下列句子。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2)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
(3)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譯文:
5.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孔子對“宰予晝寢”一事的態度及由此引申出的道理認識。
答:
6.文段中的5個文句出自《論語》不同的篇章,編者把它們一起編在《論修身》的第二節,你能說出這樣編的依據嗎?
答:
七、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評價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在陳絕糧”一段話,運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君子即使在極其困窘的處境中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這一段的觀點可以用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來概括。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至今仍常常為人們所引用。其實對這句話我們應該辯證認識,不可全盤接受。比如一些人富余的、不怎么想要的東西正是另一些人急需、迫切想要的,把這些物品拿出來捐給他人未嘗不可。
c.“人而無信”一段話,是講“信”的重要性。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到了今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對外貿易與交流中,誠實守信仍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d.孔子并不贊同“以德報怨”,他主張“以直報怨”就是堅持原則,他主張“以德報德”就是公平公正,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是不退讓的,是不提倡以犧牲原則求得友誼和睦的。這與佛家倡導的“以德報怨”相比,更具積極意義。
論修身 篇2
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繼續學習、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學會辨析文言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進一步提高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準確理解課文中孔子關于修身養性的基本觀點、主要內容和修身的方法,進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強自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修養。
三、了解、借鑒課文中“內省”“忠恕”“誠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貧樂道、信念堅定、胸懷坦蕩、注重自省的崇高風范,提高自我修養、道德完善的自覺性。
四、學習本文言簡意賅,善于運用比喻、對比等方法闡明深刻道理的表達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掌握的文言詞語:窮、過、患、興、濫、誅,諸、也、其。
二、著重理解課文中關于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蕩的胸懷。
三、難點:文言語句的翻譯、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歷史的局限等等。
[教學方法]
在學生反復誦讀、自學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引導、點撥、提示。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本課時主要是朗讀、翻譯課文,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理解,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
初中時同學們學過《論語》的選段,此外,大家還通過書刊、電視、網絡等途徑,對孔子和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學還能背誦《論語》中的不少經典語句。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所了解的孔子,還可以談談你對《論語》中的某句話的理解。
學生發言。教師可讓同學們放開講,不必作過多評論。
教師歸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XX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養性”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文明古國,是禮儀之邦,講究個人修養有幾千年的良好傳統。構建和諧的社會,也必須使每一個公民都加強道德修養,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才能使人與人的關系更加融洽和諧,社會更加和睦和穩定。
孔夫子所說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他說得很多話,即使是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認真體會。
二、閱讀理解。
在老師的指導下,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首先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并分別找不同同學將每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翻譯不準確的地方其他同學可以糾正,老師強調重點字詞的讀音、意義、用法。
全文分為四節,每節有五段話。
1第一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
六十而耳順:耳順,指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規矩。
朝聞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讀cháo),早晨。
莫能興:興,起來。
君子固窮:固,堅持,堅守;窮,困窘,走投無路。
小人窮斯濫矣:濫,過度,沒有限制。這里是無所不為的意思。
幼而不孫弟:孫,通“遜”,順從長輩;弟,通“悌(tì)”,尊敬兄長。
長而無述焉:述,無可稱道,指無所作為。
2第二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還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憂慮,擔憂;其,這里可譯為“自己”。
“不己知”,是賓語前置,應譯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諸己:諸,兼詞,相當于“之于”。
于予與何誅:與,語氣詞;誅,責備。
內省不疚:疚(jiù)憂苦,內心痛苦。
3第三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滿臉堆笑的樣子;足,過分,過度。
左丘明恥之:恥,意動用法,認為可恥。
以直報怨:直,公正無私。
4第四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質勝文則野:質,樸實,與“文”相對;文,文采,指對儀容舉止進行雕琢修飾;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勝質則史:史,虛浮。
君子泰而不驕:泰,平和;驕,自高自大,盛氣凌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蕩蕩,寬廣的樣子;戚戚(qī):憂愁,悲傷。
居處恭,執事敬:恭,恭敬,端莊,這里可理解為守規矩;敬,謹慎、認真。
雖之夷狄:之,動詞,到……去。
三、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次誦讀課文。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大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業。熟讀課文,完成課后第一、二、五、六題,并思考第三題,準備第二課時討論發言。
第二課時
本課時主要通過學生討論、交流,進一步理解孔子關于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感悟,提高完善個人道德的自覺性。學習辨析文言詞語的不同意義和不同用法。
一、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可找多名同學朗讀課文。
二、請同學們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每一節的主要內容(概括主要內容可在若干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形成比較準確、比較一致的意見)。
(一)第一節主要內容:修身是不斷學習、不斷求索、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堅定的信念。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表現孔子從少年時代求學開始直到逐漸走向“仁者”的長期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思考、奮斗的過程,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逐漸轉化的過程,直至最終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是一個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高度統一的境界。
今天看來,這段話仍然對我們有深刻的啟迪。人的一生,學習、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沒有止境的,對客觀事物、客觀規律的認識也是沒有止境的。因此,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想。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認識,以達到與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話(“朝聞道,夕死可矣”),表現了對真理的熱愛和執著追求。追求真理,勝過生命,短短七個字,令人感動。
3第三段話(“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說法,說明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考驗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個用松柏這一形象來比喻具有堅定信念、堅強意志的“君子”的,對后世產生極大影響。
4第四段話(“在陳絕糧”),運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君子即使在極其困窘的處境中,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正是對這段話的詮釋。
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也是孔子樹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贊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第五段話(“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銳的語言和一個形象的動作表明孔子對沒有修養的人的極度蔑視,從而樹立起一個嫉惡如仇的君子形象。應當注意的事,孔子對原壤的譴責是從他“幼而不孫弟”說起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小不注重親情孝道是道德淪喪的起點。這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啟迪的。
(二)第二節主要內容:主要談修身的方法——內省。孔子十分強調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以“仁”為最高道德規范,那么怎樣實現“仁”呢?孔子說“為仁由己”。也就是說要實現“仁”,還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質就是不斷進行內心反省的過程,孔子稱之為“內自省”、“內自訟”、“躬自厚”、“求諸己”等。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不患人之不己知”),強調在別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學識等不為人知的情況下,不埋怨別人,而是反躬自問,反省自己的不足。這段話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2第二段話(“君子求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應自強、自省。
3第三段話(“宰予晝寢”),以“朽木”“糞土”兩個通俗形象的比喻,說明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果自己不覺悟,不奮發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將是有限的。而且,判斷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到底如何,不僅要看他怎么說的,更要看的實際行動。
4第四段話(“過而不改”),說的是一個人要能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失。孔子認為有過失是難免的,但要勇于承認,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堅持錯誤,不肯改過,錯誤就真地成為錯誤了。這段話不僅說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強調了修身的一個重要原則。
5第五段話(“司馬牛問君子”)中“內省不疚”與“君子不憂不懼”是因果關系。當遇到批評、誹謗時,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檢討自己是否有過錯,但如果經過認真反省,確認自己沒有過錯(問心無愧)時,就不必有什么憂慮和懼怕的了。這是多么可貴的品德!既嚴于律己,又堅持原則,堅持真理,決不盲從或屈從外界的否定和壓力,做到這一點需要多么大的勇氣!
(三)第三節主要內容:講忠恕之道。這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這個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誠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則;恕,就是寬容之心,不能為了實現自己的追求而強加于人,正直寬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辯證的關系,既要堅持理想,又不能為所欲為。忠是對己,恕是對人。
2第二段話(“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對“恕”作了具體闡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對孔子道德觀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對“仁者”自身的約束,即要求一個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同時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即要尊重他人,體貼他人。這一思想即使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對于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第三段話(“巧言、令色”),是從反面告誡(“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君子決不能虛偽諂媚,而應當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應掩飾自己的好惡。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闡釋“忠恕”的內涵。
4第四段話(“人而無信”),是講“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疇乃至中國傳統道德范疇中的重要內容。“民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到了今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的穩定和諧,對外貿易與交流,誠實守信仍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5第五段話(“以德報怨”),主張公正平等。孔子雖然主張“恕”,但絕不是無原則地寬容忍讓,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報怨”。他主張“以直報怨”就是堅持原則;他主張“以德報德”就是公平公正。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時不退讓的,是不提倡以犧牲原則來求得友誼和睦的。
(四)第四節主要內容:通過與小人的對比,說明君子所應具有的風范、氣度、胸懷和表現。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質勝文則野”)是講“質”與“文”的關系,即儀容舉止與內在素質的關系。孔子認為君子要講究儀表,但又不能過分修飾,要做到“文質彬彬”,即既樸實又有文采,達到內在美與外表美的高度統一。直到今天,這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第二段話(“君子泰而不驕”),以“泰”與“驕”的對比說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泰”與“驕”似乎只是一種表象的區別,但實際上是內在本質的不同。“泰”,即平和、安適的樣子,表明君子的曠達,虛懷若谷,胸有成竹;“驕”是驕狂,自以為是,盛氣凌人,但其內心卻很空洞,很虛弱。所以,真正有知識、有內涵的人常常顯得很平靜,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張狂、驕縱的人,愈是無知淺薄的人。
3第三段話(“君子坦蕩蕩”),是君子與小人心理狀態的不同:君子胸懷寬廣,無所掩飾,不追求虛名富貴,因而是坦蕩的,豁達的;小人總是考慮個人利益,患得患失,顧慮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狹隘,因而總是憂愁、悲觀的。
4第四段話(“樊遲問仁”),是說君子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處于怎樣的環境中,都能保持始終如一的做人準則。“居處恭”,應當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獨”。君子即使在無人監督的獨處情況下,也要謹受規矩,嚴格自律。“執事敬”,是講做事要認真,一絲不茍。“與人忠”,是講與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則,要忠誠、守信。“雖之夷狄,不可棄。”即使到了荒蠻之地,也絕不改變做人的準則。“不可棄”三個字,表現出孔子對信念、對道德行為準則的堅定不移。
5第五段話(“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評價。“三變”,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溫和的,又是嚴肅的;他既充滿情感,和藹可親,又嚴格要求,堅持原則。這是一個令人可親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長者形象。
三、請同學們談談學習的體會和感悟(應讓同學們暢所欲言,鼓勵發表獨到的有深度的見解,可就某段話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不要求全面)。
四、處理課后練習題。
第一題,讓學生結合課文逐一解釋“興、固、濫、諸、誅、恭、恥、友、德、泰、蕩蕩、戚戚、即”的意義和用法。
第二題,了解掌握“過、患、也”等詞語的一詞多義現象。
第四題,讓學生以課文中的具體語句分析語言特點。
1言簡意賅,精辟深刻。如:“君子不憂不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善用比喻說明深刻道理,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運用對比,使語義更加鮮明。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
4運用對偶、并列、排比的句式,使語言整飭,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
第五題:“之”“其”作代詞的用法。
舉例: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鴻門宴》),其,他的(指劉邦)。
天下皆叛之(《鴻門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題:“窮”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舉例: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窮盡)
欲窮千里目(用盡)
復前行,欲窮其林(走到……盡頭)
五、課后練習
1選擇背誦課文中的幾段話。
2閱讀下面的文章,結合本課內容,寫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你對加強個人修養的認識,在班上與同學交流。
對《論語》修身思想點滴認識及其現代價值探討
鐵笛書生
少年時正趕上“傳統文化熱”,坊間“白話”、“精選”大行其道,彼時聞得宋初宰相趙普有半部《論語》平天下治天下之說,余亦不疑。現在回想頗覺可笑,那不過是趙普的托詞而已。孔子之時,諸侯紛爭,兵戈四起,所謂“春秋無義戰”,當時為各國見用的是商鞅、韓非等法家學說,其后是蘇秦、張儀等縱橫家得寵。孔孟之時,王道不行。
漢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自此取得歷朝的官學地位,其間雖有反復,但大體如此。但又何曾有過王道呢?無非是“儒表法里”,不以“萬物為芻狗”就不錯了。
宋末理學與明末心學越發展,越拿金、元及清沒有辦法,江山卻落入異族之手,真可是“愧無半策紓國難,只余一死抱余恩”。所以儒家政治思想從來就沒有平過天下,也不可能,到現代社會就更不合時宜了。
《論語》不能平天下,若用于修身則于國于己善莫大焉,也算是一種“平天下”吧。
現代社會的建設目標是以憲政為基礎的民主法制社會,依法治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法治社會的有效運轉,仍然要有賴于社會成員個人道德主體的挺立意識。“沒有充分深厚的個人美德基礎,任何普遍社會規范都不能內化于人的實際行動,現代西方倫理學家如麥金太爾、查爾斯•泰勒等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引自萬俊人文《儒家倫理:一種普世倫理》)《論語》語言質樸,義理深遠,內涵豐富。比如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有詩的美,依己見,且達到了詩的最高境界。但在《論語》中,還是有關修身的道德學說之義最為殊勝。康德說,“由于道德學優越于理性的一切其他工作,所以古人用‘哲學家’這個詞時,總是特別指道德學家說的;而且就是現在,如果某人在理性指導下顯示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們由于某種類推,也稱他為哲學家,而不問他的知識如何的有限。”(《純粹理性批判》韋譯本)《論語》中的修身思想影響到了中國人幾千年,是我國最為寶貴的思想財富,所給予我們的往往會大于我們所期望的。
《論語》可以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本土倫理資源”,這也是今天學習、研究《論語》的現代價值所在。
我認為,《論語》中的修身學說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為了避免歧義,修身這里指個人的道德修養,同時也不碰“福德兩難”這個千古無解的難題。
1強調道德修養實踐的個人主體性,重實踐,輕空談。
孔子的道德學說中心概念是“仁”,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仁”是個很復雜玄妙而難以達到的東西嗎?其實很簡單。“仁遠乎哉?我欲仁,仁至矣。”(《述而》)孔子認為仁的實現在于個體認識到仁,即人皆有恥辱之心。并要主動追求實現仁,仁在人的主體自由活動中體現。“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衛靈公》)孔子認為道德修養的實現在于實行,不是華麗的言辭。故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孔子對空言“仁”極為痛恨,“巧言令色,鮮矣仁”(《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廢也”(《陽貨》)。所以儒家的精要在于身體力行,知行合一。我們可以做進一步的探討,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那么,誰繼承了孔子的衣缽呢?“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他們都會說,沒有提到曾參。我們看《論語》中這樣一段,“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一個“唯”字有一點后來中國禪宗不立文字以心證心的味道。曾子不但意識到“仁”,而且身體力行。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曾子怎樣做的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確實到了“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地步。所以,曾子才是孔子的真正傳人。現在有的學者論證《論語》為曾子的門人所作,道理是在此吧。
2儒家講“慎獨”,這與康德實踐哲學的“自律”有相似之處。儒家與先于道德情感的康德絕對律令不同的是,儒家更強調“誠意”,孔子的“仁”是從人性基本情感出發,情理交融。只有從儒家的情理結構出發,才能理解《論語》中的仁、義、信、忠、恕等概念。
關于儒家的情理之間的關系,錢穆先生在《孔子與論語》中有精辟的闡述,抄錄如下:
宋儒的說心統性情,毋寧可以說,在全部人生中,中國儒家思想,則更看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勝于其著重理知部分。我們只能說,由理知來完成性情,不能說由性情來完成理知。情失于正,則流與欲。中國儒家,極著重情欲之分開,人生當以情為主,但不能以欲為主,儒家論人生,主張節欲、寡欲以至無欲。但絕不許人寡情、絕情以至無情。”(轉引自李澤厚《探尋語碎》)孔子認為,“仁”的實現要從人的基本親情出發,“君子務本,本立而道聲。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學而》)還有,“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將以觀之哉?’”(《八佾》)這里也是從基本的人之常情出發,而不是用抽象的“仁”。這個概念去套。因此,孔子提倡仁義要出乎真情,不要假仁假義。“匿怒而友起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他的門人也繼承了這個思想,“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子張》)再舉個例子,《陽貨》中有這要一段:“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他認為為父母守三年喪太久了。孔子沒有講什么大道理或世俗規矩這些東西,而是問他:“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不守三年喪你心安嗎?宰我說:“安。”孔子告訴他:“女安,則為之!”你如果心安,就不要守三年喪了。當然,孔子是講原則的,比如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注意,孔子對宰我的譴責是從人倫親情出發的,他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你從出生起,至少要在父母懷中呆三年,你就不能有同樣的愛嗎?為父母守三年喪。孔子反對矯情,假仁假義:“鄉愿,德之賊也。”(《陽貨》)
孔子的道德學思想后來被孟子所繼承,并且從人性論出發作了更深刻的哲學論證,標志著儒家思想的基本成熟,所以后來的儒生都以孔孟門徒自居。當然,由于孔孟的道德學形式與質料不分,且與政治學說交織在一起,從歷史的角度看可能是合理的,但若與現代價值來判斷,有些論斷不止是偏見,簡直就是荒謬了。在閱讀《論語》的時候我們也應當注意鑒別,仔細分析。不要去學那個中國臺灣的南懷槿,牽強附會,強作解人,徒添笑柄。影響中國人思想的,除了儒家,還有道家、釋家等,但以儒家為主。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嗎?》中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這正是儒家積極進取,“知不能為而為之”的精神,中國近代歷經磨難,多少次處于亡國滅種的邊緣,是儒家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儒家思想激起仁人志士前赴后繼為國盡忠,這在世界歷史上看也是罕見的。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恐怕即使目不識丁的山野樵夫也有耳聞吧。學習《論語》不能指望人們就因此成為君子圣人,但《論語》中的思想畢竟契合中國人深層心理結構的儒家傳統,于文明中國的建成不是沒有裨益的。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釋》中說,讀古書要“根柢無易其故,裁斷皆出己見。”
《論語》作為一部已經距離我們年代很遙遠的語錄體著作,“根柢無易其故”是很難的,“裁斷皆出己見”是否合理就要看個人的學識高低了。我想,無論后人如何解說《論語》,都不會有損于這部著作的偉大,都無損于孔子的偉大。海德格爾于1942年致友人的信中說,“每一篇對我的哲學之陳述,都必將導致不幸,亦至對《存在與時間》本身亦然矣。”今日說《論語》,幸哉?不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