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蘇軾詞兩首(精選6篇)
6 蘇軾詞兩首 篇1
名師導航
內容感知
《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是蘇軾詞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名篇。詞作描繪了赤壁的壯闊景象,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贊美,抒發了詩人的理想抱負以及對老大無為的感嘆。
上闋寫景,由景入情,引起對古代英雄的懷念。下闋先刻畫周瑜少年英俊,從容抗敵的雄姿,抒發了作者的贊佩向往之情。隨后的詞句既表現出作者對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對人生所持的某種虛無主義的態度。就全篇來說,貫穿始終的并不是“人生如夢”的悲慨,而是對“風流人物”的贊美,對建功立業等遠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產生的牢騷和憤慨?傮w來看,詞的基調是健康向上的。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全詞緊扣途中遇雨這樣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來寫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篇中的“風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詞語,既是眼前景物的實寫,又不乏比興象征的意味,是詞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體驗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語言自然流暢,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東坡詞獨特的審美風格。
詞的上闋寫冒雨徐行時的心境,下闋寫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詞人以“也無風雨也無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尋味。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知識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故壘(lěi) 還酹(lèi) 檣櫓(qiánɡ) 綸巾(guān)
公瑾(jǐn) 料峭(qiào) 一蓑(suō) 蕭瑟(sè)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詞義
1.重點詞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蕭瑟:①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②形容冷落凄涼。
狼狽: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樣子。
2.近義詞
何妨•不妨
何妨:用于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妨”。如:“何妨吟嘯且徐行”。不妨:表示可以這樣做,沒有什么妨礙。用在陳述句中。如:“如果有意見,不妨當面提出來!
一時•時時
一時:一個時期,短時間內,臨時、偶然的。如:“一時多少豪杰”。時時:常常。如“時時不要忘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四、文學常識
1.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詩、詞、文、書、畫均卓然大家,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東坡樂府》三卷。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詞學上,為北宋詞壇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2.豪放派和婉約派:宋代詞壇上的兩大流派,其作品分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蘇軾、陸游、辛棄疾、文天祥、張孝祥等,代表作品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婉約派多寫男歡女愛、離別愁緒、觸景傷情等內容,詞句委婉、絢麗,追求精巧、細膩的感情和韻味。代表作家有歐陽修、柳永、晏殊、秦觀、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鈴》和姜夔的《揚州慢》。
五、名篇名句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2.一蓑煙雨任平生。
3.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剖析:開篇兩句,大氣包舉,籠罩全篇。這里的“大江”,既是眼前實景,又蘊含象征意義,使人聯想到洶涌澎湃的歷史潮流,反映出作者的主導思想:歷史上的“風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盡”,更何況無聲無息的碌碌凡夫!無窮的興亡之嘆、高唱入云。面對著滾滾長江,你會想到,英雄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到底又有多少價值呢?你會感覺到英雄的渺小和英雄的無奈,即使像周瑜這樣的少年英雄,和長江相比,也會令人覺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無限的歷史長河當中,你才能獲得價值。
2.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剖析:“亂”“穿”體現了山崖的不平、險峻、直插云霄,“驚”寫出了波濤的氣勢,使人驚心動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繪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飛濺起的浪花的顏色和形態。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驚濤、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顯示當時的威烈,訴說著當年“英雄人物”所建樹的輝煌業績。這三句,有仰視之所見,有俯視之所得;有遠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濤聲。全詞只這三句正面描寫赤壁景色,但卻寫得意態縱橫,精神飽滿。古戰場的聲勢被和盤托出,滲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場了。
3.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剖析:這是順勢發揮。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這點毋庸置疑。但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不同的人有時也會表現出驚人的一致來。蘇軾有過別人不曾有過的輝煌,也有過別人不曾有過的痛苦經歷,這種反差太大了,對他的刺激也太強烈了。面對人生的變化莫測,難以捉摸,他感到似乎只有用“夢”來表現自己的困惑,才最為恰當。
詞到這兒,蘇軾的情緒已相當低落。他平時給人的印象是灑脫、豪放、逞機鋒、喜諧謔,其實很多時候,他和普通人一樣,感情脆弱,甚至更敏感。在驚魂未定,累累若喪家之犬的情況下,他不可能總作驚人之語。存在決定意識,古今沒有什么不同。因此,他用祭奠江月來收束全詞,表現了自己的憂讒畏譏和無可奈何,這在內容上是消極的。不過,這樣的結尾卻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特別是“江月”兩字的表現力很強。
4.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剖析:“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與“馬”。前者是步行所用,屬于閑人的。而“馬”則是官員或忙人的坐騎,即俗所謂“行人路上馬蹄忙”者。兩者都從“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勝過后者在何處?其中道理,用一個“輕”點明,耐人咀嚼。關于“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里的“一蓑煙雨”,不是寫眼前景,而是說的心中事。試想此時“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了,哪還有蓑衣可披?“煙雨”也不是寫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煙波浩渺、風片雨絲的景象。蘇軾是想著退隱于江湖!當然他的“江湖”不是故鄉眉山,而是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園。
5.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剖析:“回首”三句復道心中事,含蘊深邃。向來,即方才的意思!盎厥紫騺硎捝帯,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詞人反思的結果是:“歸去”。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但終其一生,詞人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換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隱,而是內在的“心”的退隱;所欲歸之處,也并非家鄉眉州,而是一個能使他敏感復雜的靈魂得以安寧的精神家園。也正因如此,詞人以“也無風雨也無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尋味。方才遇雨時,詞人沒有盼晴,也不認為風雨有什么不好;現在天雖晴了,喜悅之情也淡得近乎沒有。因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順境有逆境,但在詞人心中卻無晴雨,詞人始終是泰然自若的。
二、重點語段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剖析:從“遙想”到“檣櫓灰飛煙滅”,刻畫周瑜少年英俊,從容對敵的雄姿,抒發了作者的敬佩向往之情。作者抓住某些具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幾筆,就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肮,周瑜的字!靶獭,喬公的幼女,嫁給了周瑜。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一句,既從生活細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輕得意,同時也是在向人們暗示:贏得這次抗曹戰爭的勝利,方能使東吳保有江東,否則難免出現如詩人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后果。這就強調了這次戰爭的重要意義!靶圩擞l,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裝束儒雅,風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對這次戰爭成竹在胸,穩操勝券!熬]巾”,青絲帶的頭巾。這種裝束是三國時期儒將常有的打扮,蘇軾用來刻畫周瑜,以表現他臨戰的從容鎮定。“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水戰火攻的特點,集中概括了這次戰爭的勝利過程。當時周瑜指揮吳軍用輕便戰艦,裝滿燥荻枯柴,詐稱請降,駛向曹軍,一時間火烈風猛,燒盡北船。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
結構圖解
《念奴嬌•赤壁懷古》結構如下: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結構如下:
主旨探討
有關這兩首詞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念奴嬌•赤壁懷古》描繪了、雄偉蒼涼的古戰場,由憑吊古人而聯想到作者自身,表達了詞人壯志未酬的郁憤和感慨。
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鑒賞
酣暢豪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整體藝術表現主要是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一種恢弘崢嶸的意境。先是由“大江東去”建立起博大、開闊的空間意象,再從“千古風流人物”帶出時間的長遠,空間的長江水變成了時間的洪流,沖刷著“故壘西邊”的歷史,拍打著“亂石穿空”的巖岸,映現出“雄姿英發”的身影,激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全部的詞作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它洋溢著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寄情自然的那種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成了這么一種心情,這就是這首詞的主旨所在。全詞筆力雄健,一氣如注,一洗婉約詞愁山恨水之景、游子思鄉之情與低回婉轉之調,表現出一種全新的氣象,因而被譽為“古今絕唱”。
風趣幽默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筆調風趣幽默,主要表現在語帶雙關。以“竹杖芒鞋輕勝馬”一句為例:芒鞋,即草鞋。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所應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本是閑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竹杖芒鞋輕勝馬”,就是要拿“竹杖芒鞋”和“馬”對比,就是要拿穿著芒鞋、拄著竹杖的閑人隱者與騎著馬的官人、忙人對比,得出一個“輕勝馬”的結論,玩味詞意,這個“輕”字并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松,大有“無官一身輕”之意,與“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輕”字亦同。詞人想,只要懷著輕松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況且,我這么多年,不就是這樣風風雨雨過來的嗎?此際我且吟詩,風雨隨它去吧!“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筆調的風趣幽默,和本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情志是和諧的,因而這首詞使我們在談笑風生中受到啟發,在機智詼諧中得到美感。
問題探究
問題:對于《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一些語句,學術界存在一些爭論的觀點。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檣櫓”有的版本作“強虜”。這兩個詞,你覺得哪個更好?
第二,“故國神游”,“神游者”是誰?周瑜還是蘇軾?
第三,“多情應笑我”,這句怎么理解?存在兩種理解:一種理解是,“應笑我多情”,即蘇軾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華老大的時候,還懷想什么“風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說,是蘇軾“多情”。第二種理解是,“多情應笑”后面應當是逗號,“我”應當歸屬下面,形成“我早生華發”!岸嗲椤睂嶋H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想一想,這些不同的意見中,哪一種更有道理?
導思:探究這個問題,有利于我們加深對這首詞內容的理解,進一步了解詞人在詞中寄寓的思想和情感。在探究中,無論是哪一種理解,只要能持之有據、自圓其說即可,甚至有些問題,探究一番的最后結果還是不得要領,但是,只要我們探究了,我們就有收獲。其實,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探究:(1)廣泛借閱有蘇軾詩詞的書籍,盡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版本對這些內容的解說,比較其優劣,把握其闡釋的依據。
。2)認真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根據前后語句,仔細推測詞語的含義和詞人通過這些詞語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分析比較所給的意見和說法,辨別其優劣。
。3)可以和其他同學一同探究,在討論和比較中注意體會別人的說法,再向別人說明自己的看法。
6 蘇軾詞兩首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闊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
2.體會詩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詞的抒情特點。
【教學重點】
1.詞所抒發的感情及抒情特點。
2.與詞人的身世聯系起來體會詩歌的表情達意。
【教學難點】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闊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
2.感知豪放詞的抒情特點。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教學過程:
一、第一教學板塊――新課導入
我們高一學習過蘇軾的懷古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試背);蘇軾,我們并不陌生,其詞豪放飄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們再一次來感受他詞中闊達渺遠的意境和豁達的胸襟。今天一起學習蘇軾的一首詞《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二、第二教學板塊――了解作者,知曉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一零八零)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沿書等職,并出知杭州,穎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在任地方長官期間,他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的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著名詩人,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蘇黃”,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為著名書法家,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為著名畫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此詞寫于元豐六年(1083),寫得豪放而飄逸,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之一。
三、第三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朗讀、背誦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處,舉手提問,教師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強調下列詞語的意思:
、趴煸胀,在黃州。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題一作《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張偓佺,即張夢得。
⑵濕青紅,青紅指油漆之色,濕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色澤鮮明。
、菤W陽修《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按:“山色”句本王維《漢江臨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纫磺ы,都鏡凈,倒碧峰:江水廣闊,明凈如鏡,倒映出兩岸碧綠的山峰。
、梢蝗~白頭翁:一葉,指小舟。白頭翁,指舟上船夫。鄭谷《淮上漁者》“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
、饰唇馇f生天籟:《莊子?齊物論》:“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弊郁朐唬骸胺虼等f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莊子謂天籟”乃發于自然的聲響,此借指風。
、藙偟溃河舱f,偏說。
、桃稽c浩然氣:《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薄昂迫粴狻保缸罡叩恼龤夂腿烁窆澆。
、颓Ю锟煸诊L:《風賦》:“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
3、整體感知
原文: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解讀:展現出落日時分,水天相接,蒼茫闊遠的景致。
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景象!拔摇弊谕ど,卷起華麗的繡簾,從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連水,水連天,水天一色,景色壯而美。
原文: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解讀:再折回寫新亭初建,本是張夢得建亭,蘇軾游賞,這里卻反客為主,謂“為我新建”,豪爽而幽默。
點明亭的主人與作者的親密關系,說我自己知道你為了接待我而特意建造了這座亭臺。亭臺的窗戶涂抹上青紅油漆,色彩猶新。
原文: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解讀:下面不再正面描寫快哉亭風光,而是回憶當年在平山堂上之所見,以迷濛虛景側面映襯當前的實景,把快哉亭與平山堂勝景聯系在一起,擴闊了詞的時間、空間。
通過回憶和聯想來描寫眼前景色,是虛景實寫。
原文: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解讀:下片又回到眼前,這三句為靜景,寫江水之澄靜。
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現出一幅平靜優雅的山水畫卷。
原文: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解讀:與前文恰成對比,又順理成章地引出下面關于“風”的議論。
一陣巨風,江面急劇變化,波濤洶涌,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在狂風惡浪中掀舞。這是一個動人心魄的驚險鏡頭,但是漁翁并不懼怕,他對這種與狂風惡浪搏斗習以為常,這實際是作者面對政治禍難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
原文: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解讀:此五句,顯現了詞人坦蕩的胸襟。
化用宋玉《風賦》中的典故,借對風的議論,將作品的題旨進一步點明和深化。
作者在此卻故意在雞蛋里挑骨頭,批評宋玉這位“蘭臺公子”不懂得莊子所說的天籟。實際上是為了表明自己的觀點:只有具備這種浩然之氣,才能領略“千里快哉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豪邁的胸襟,他與張懷民同被貶官黃州,他們都能“不以貶謫為患”,“不以物傷性”,“自放山水之間”(《黃州快哉亭記》),何等曠達!
四、第四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鑒賞形象。
1、朗誦全詞,討論、品析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妙處。
①“窗戶濕青紅”
②“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
、邸昂鋈焕似,掀舞一葉白頭翁”
提示:
、偾嗉t指油漆之色,“濕”字承上“新作”,極言油漆之新,色澤鮮明。
、凇皼]”形象地寫出孤鴻在“江南煙雨”中漸飛漸遠,若隱若現的景象,表現了一種遙遠迷蒙,開闊曠達的意境。
、邸跋莆琛北憩F了“白頭翁”駕著一葉扁舟在“忽然浪起”,波浪翻滾的江面上隨波出沒,無畏無懼的形象,隱有自喻之意,又順理成章地引出下面關于“風”的議論,顯現了詞人坦蕩的胸襟。
2.學生各自解讀,交流心得。
1整首詞以“快哉風”作結,那么詞的開頭有無寫到風?何以見得?
。鞔_:有。從那個“卷”字可以看出。)
2上片第三句中說“認得”了醉翁語“山色有無中”的深意,那么這個深意就是什么?
。鞔_:所謂“山色有無中”的深意就是說,最美的風景其實就是在或有或無之中,也就說,對于自己人生境遇要善于變換角度去體悟,懂得禍兮福兮的道理,不要太在意一時一處的得失。)
3下片那句寫白頭魚翁駕一葉小舟出沒浪濤之中的形象,實寫還是虛寫,為什么?
。鞔_:應該說是虛寫,這寫的是想象之景,而且這個魚翁的形象正是詞人自己從容應對社會風浪的象征。)
4詞人認為宋玉把風分為雌雄是不懂莊生的天籟之妙,那么詞人所謂的.天籟之妙是什么呢?
。鞔_:此人認為莊子所謂的天籟之廟就是在于它不會因為人社會身分而有不同的差等,只要你心中真正充滿浩然正氣,那么無論你是帝王還是庶民都能享受到這風給人帶來的爽快。)
五、第五教學板塊――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1、“山色有無中”語出何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提示:蘇軾詞中此語借自歐陽修《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歐詞全文是:“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薄吧缴袩o中”又是王維《漢江臨泛》中的原句,全詩是:“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薄吧缴袩o中”表現的是兩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的情態。
2、“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用了什么的典故,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浩然氣”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快哉風”語出宋玉《風賦》,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只要胸有“浩然之氣”,就能享此“快哉風”,并無“大王”、“庶人”各享“雄風”、“雌風”之別。
3、蘇軾貶官黃州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遭受到的沉重打擊,從《水調歌頭》詞中可以看出他面對政治禍難的態度。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并談談你對他的這種態度的看法。
答:從詞中可以看出詞人身處逆境而能泰然面對的達觀情懷和博大的胸襟。如詞的上片寫景突出實景的“空”和虛景的“沒”,接著又說“認得”的“山色有無中”,這便表現出詞人那種超然物外的道家的世界觀。下片在寫出一片明凈的美景之后,緊接著就來一個驚心動魄的特寫,把魚翁掀舞浪濤的從容表現格外生動;而這魚翁的形象中正蘊含著自己無懼政治風浪的精神。最后通過對“風”的議論,表明之所以能夠如此在逆境中泰然處之,就因為自己滿懷著浩然正氣。
六、教師歸納總結:全詞大開大合,有靜有動,有眼前實景,有回憶虛境,有形象的描繪,又有精彩的議論,行文酣暢淋漓,正如鄭文焯《大鶴山人詞話》所云:“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氣,便流粗豪一派。妙能寫景中人,用生出無限情思!
1、全篇貫注著超曠達觀的博大襟懷。作者貶官黃州,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遇到的沉重政治打擊,理想遭遇嚴重挫折,內心是非常痛苦的,政治上是非常壓抑的。面對這樣的政治禍難,他能處之若常,用睿智的思辨,維持心理平衡,不消極頹喪,對功名得失,不過于耿耿于懷。但是他并不是放棄了人生理想的追求,并不是盲目樂觀。這樣的人生態度,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2、將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為一爐。虛實結合,通過聯想、對比、議論來寫眼前景。例如,用記憶中的平山堂的景色的聯想,來描寫眼下的快哉亭的景色。又如,用宋玉《風賦》中的感受和眼下在快哉亭的感受進行對比議論等。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2.把下面的句子擴展成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寫景文字,要求能表現此人的豁達胸懷。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3.談談你對“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蘇東坡是在苦難中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物,他追求的是一個可以無侍(依靠)于外的完成?陀^上不得意,還能不落迂腐消極,能夠有積極的生活志趣,有操守的一種修養,這是蘇東坡了不起的地方。
2.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雞漫志》
3.東坡的父親,喜歡到處邊四方去游學,常常不在家,蘇東坡小時受他母親的教訓。有一次讀到《后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黨錮之禍時被迫害的一個人,而他不逃避,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東坡問母親:他日兒要做范滂,母親能做范滂的母親嗎?他母親說,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呢!歐陽修的母親畫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烏臺詩案。他被貶到湖州時寫了謝上的表文“臣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表中的話被人摘取,以為他有誹謗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臺獄,那里有柏樹,所以也叫柏臺,上有烏鴉,故稱烏臺。他寫的詩中有“根到九泉無曲處,此心唯有蟄龍知”,差一點被處死。在這九死一生之后,東坡寫了《念奴嬌》(大江東去),在黃州寫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所以經過憂患苦難,蘇東坡還能寫出這樣飛揚,這樣瀟灑,這樣開闊,這樣博大,這樣超曠風格的作品來,這是蘇東坡的修養。
要以無生(忘記自己的得失利祿)的覺悟,才能夠成就更偉大的有生事業。
二、第一教學板塊――了解作者,知曉背景。
1、《定風波》是一首記事抒懷之作,作于元豐五年(1082)謫居黃州時。據《東坡志林》卷一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螄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這首詞及小序雖然著力表現了吟嘯徐行、任憑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實際上瀟瀟春雨和料峭春風是使蘇軾得了一場病的。但蘇軾不提病事,而直寫胸襟。
2、注意詞前的小序
三、第二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處,舉手提問,教師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強調下列詞語的意思:
⑴芒鞋:草鞋。
、埔鲊[:吟唱長嘯,表現泰然自若的情態。
、橇锨停盒稳菸⒑。
3、整體感知
原文: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解讀:雨點打在樹葉上,發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而冠以“莫聽”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作者的性格就顯現出來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嘯,吟詩長嘯,表示意態安閑,在這里也就是吟詩的意思。詞人不在意風雨,具體的反應又怎樣呢?他在雨中吟哦著詩句,甚至腳步比從前還慢了些哩!瀟灑鎮靜之中多少又帶些倔強。
原文: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解讀:“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誰怕,有什么可怕的。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則此際必無披蓑衣的可能。所應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本是閑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的“行人路上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來作比。但竹杖芒鞋雖然輕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難免不拖泥帶水,焉能與騎馬之快捷相比?玩味詞意,這個“輕”字并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松,大有“無官一身輕”之意,與“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輕”字亦同。詞人想,只要懷著輕松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況且,我這么多年,不就是這樣風風雨雨過來的嗎?此際我且吟詩,風雨隨它去吧!
原文:一蓑煙雨任平生。
解讀:點明了詞中所說的風雨,并不是單純的自然界的風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風風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氣度來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政治風雨的考驗。現在所面臨的政治禍難又算得了什么?一個“任”字,見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原文: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解讀:具體落實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這是眼前實景實寫,也暗示對未來際遇的一種自信的預測。剛才是帶酒冒雨而行,雖衣裳盡濕而并不覺冷。現在雨停風起,始感微涼,而山頭夕陽又給詞人送來些許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跋嘤倍忠娦郧。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讓這暫時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這也就是他的曠達之處了。
原文: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解讀:再說心中事,含蘊深邃。向來,即方才的意思!盎厥紫騺硎捝帯,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歷過的
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詞人反思的結果是:“歸去”。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但終其一生,詞人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
退隱。詞人以“也無風雨也無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尋味。方才遇雨時,詞人沒有盼晴,也不認為風雨有什么不好;現在天雖晴了,喜悅之情也淡得近乎沒有。因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順境有逆境。
4、背誦課文。
四、第三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鑒賞形象。
1.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寫雨,抓住雨怎樣的特點來寫的?
明確:雨驟風狂。
2.“徐行”且“吟嘯”,描寫了詞人怎樣的心態?
明確:閑適、坦然的心態。
3.討論:“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刻畫了怎樣的抒情主體形象?加點的詞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精神?
提示:這幾句話描寫了一個穿著草鞋,拄著竹杖,迎著疾風驟雨,緩緩而行,時而吟唱時而又長嘯的瀟灑曠達的抒情主體形象,“莫聽”、“何妨”、“誰怕”是關鍵詞,寫出了詞人在“同行皆狼狽”,其“獨不覺”,欣然前行的獨立人格精神。
4.“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見大的?
明確: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耙凰驘熡耆纹缴保司涓M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5.思考:“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了怎樣的品質?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表現了詞人無懼苦難,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質。
6.過片到“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示?
明確:
。1)陽光總在風雨后;
(2)也許正當我們感到絕望的時候,希望和轉機已經在前面等著我們了;
(3)失敗和成功是一對孿生兄弟,失敗來了,成功還會遠嗎;
(4)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5)E陰雨之后必有陽光,生活中要充滿樂觀和希望;
7.“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風雨”和“晴”的?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
明確:
。1)“風雨”比喻詞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種政治打擊和人生險途。“晴”比喻春風得意的順境。
。2)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風雨改變不了蘇東坡,也改變不了我們。
五、第四教學板塊――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1、“莫聽”句是祈使,那么它是針對什么人說的?意味著對什么的否定?
。鞔_:是針對“序”所交代的那些在雨中表現狼狽的“同行”,意味著對他們那種面對風雨極力逃避態度的否定。)
2、“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煙雨”有哪兩層雙關意?
。鞔_:這“煙雨”既是指實實在在的自然現象,又指詞人已經遭受或還將遭受的各種社會挫折。)
3、“春風”本來是暖意的,可詞人為什么要用表示微寒的“料峭”來形容,這反映了他怎樣的世界觀?“酒醒”二字又有什么意味?
。鞔_:之所以這樣形容就是因為事實上,早春畢竟還有寒潮的襲擊;這也反映了詞人把世界看成是多面的世界觀!熬菩选奔纫馕吨~人先前也有過借酒澆愁的行為,同時一個“醒”字又表現了詞人對這種行為的否定。)
4、“蕭瑟處”即指“風吹雨打”的地方,既然說此時“無風雨”,為什么又要說“也無晴”呢?
。鞔_:這正反映了詞人多元的世界觀,反映他對非雨即晴那種二元世界觀的否定,在詞人看來,這種“也無風雨也無晴”正是一種常態的風景,也就是最好的風景,正所謂“山色有無中”。)
5、討論,“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提示:這句話的表層含義是回頭看狂風大作,驟雨肆虐的情形,現在一切都歸于平靜;其深層含義是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會成為過去。這是一語雙關的手法,以曲筆直抒胸臆,從生活小事件中見出人生大哲理。
6、用輕松的生活小事為題材來表現嚴肅的人生主題,是蘇軾詞的一大特色。細讀《定風波》,說說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答:《定風波》通過遇雨這樣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寫,揭示了這樣的人生哲理:世界是多變的,生命有不測的,生活的道路崎嶇曲折而沿途風景又多姿多彩的;因此,不應被一時一地的境況左右自己,逃避,遠不如“遇禍不驚笑對蒼!钡膹娜莞塬@得人生的快意。
六、教師歸納總結:
1.這首詞中,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結合詞句簡要回答。
詞人是一個吟嘯徐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曠達樂觀的形象。
2.有人評價此詞是“于簡樸中見深意”,請聯系全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詞中記敘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這些簡樸的描述中卻表現了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將成為過去的人生哲理。
此詞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從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生發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作者藐視禍難、達觀自信的智者襟懷。
3、本課兩首詞都是屬于豪放詞。請聯系這些作品,并參閱本單元導語《漫步宋詞》談談豪放詞的主要特點。
答:與婉約詞相比,豪放詞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點:第一,取景成象,與婉約派多近小細膩相比,豪放派多遠大壯闊。如“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這畫面比那“執手相看淚眼”壯闊多了。第二感情格調,婉約派多注重個人男女,相戀相思,追求愛情生活;豪放派多關注社會國家,憂國憂民,實現政治抱負。如“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豁達豪放的格調自然要比那“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怨,暗暗生天際”高昂多了。第三遣詞造句,婉約派多用纏綿悱惻的詞語,柔腸寸斷,豪放派多用飽滿有力的詞語,氣勢磅礴。如“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這“掀舞”二字要比“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悔”“消”顯得更有力度得多了。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定風波》。
2.完成課后練習第二、四題。
附:教學反思
6 蘇軾詞兩首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蘇軾及蘇軾詞作的寫作背景,掌握蘇軾創作的有關知識。
2、掌握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藝術風格。
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詞作所要表達的思想領袖人物 情感,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韻律美。
2、鑒賞詞的寫作技巧,學習烘托的手法和從生活小事中提練哲理的方法。
3、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體例詞作中的“畫面美”,品味詞作豪邁、雄渾、壯闊的意境美。
4、通過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理解詞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氣概。
5、通過“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進一步理解蘇軾及其豪放的詩詞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兩首詞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蘇軾,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經歷,感受他即使面對打擊、身臨困境,也能保持豁達、超然、灑脫、樂觀的人格魅力,培養學生他倆的人格和面對困難保持樂觀通達的精神狀態。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熟讀并背誦兩首詞,理解詞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態度,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教學難點
通過景物描寫與人物形象塑造來抒情表意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比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知識預熱】
(參見《優化探究》第37頁“雙基集萃”。)
辨別字形,辨識詞義,分析掌握詞中特殊句式,積累名句。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大家還記得《赤壁賦》中描寫曹操的句子嗎?我們一起來背誦:“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橫槊賦詩,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數語,一位縱橫馳騁的政治家、詩人曹操的英雄便躍然紙上。我們驚嘆一代文豪蘇軾非凡的筆力和同樣不俗的氣概。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等地,最后北還,病死常州,追謚文忠。蘇軾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詩歌、書畫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資料:北宋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任軒練副使。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為三國時期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曾兩次到此游覽,寫下了兩篇游記和這首詞。其實,蘇軾所游的并非三國時期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時的傳說,借寫古跡,記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誦讀賞析、探究
1、放錄音。
2、初讀“感基調,明詞意”——反復誦讀,理解詞意
整體感知性誦讀提示:全詞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調如何?)全詞該用高昂激起的語調來讀,不是用沉郁舒緩的語調來讀?上下闋有沒有區別?最后一句呢?
指名學生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學生自由誦讀,同時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詞作,然后概括詞的主要內容。
【明確】
詞的上闋詠赤壁,以寫景為主,描寫了大江、故壘、亂石、驚濤等壯麗景色,引發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懷念;詞的下闋主要刻畫了周瑜年輕有為、氣宇不凡、從容瀟灑、指揮若定的英雄形象,并發出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慨嘆。
3、再讀“品語言,入意境”
(1)詞的開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奠定了全詞怎樣的感情基調?是怎樣引起下文的?應該以怎樣的語速、語氣、語調去讀?
【明確】
、僭~的開篇“大江東去”,即將一條浩浩蕩蕩、不舍晝夜、奔騰不息、向東疾逝的長江推到了我們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們胸中的豪邁之情,奠定了全詞雄渾大氣、壯闊磅礴的感情基調。
、凇袄颂员M,千古風流人物”中“淘盡”一詞與“千古風流人物”搭配,飽含對時光易逝、歲月無情、人生短促而事業難成的喟嘆,于豪邁雄渾中又融入一絲“蒼涼悲嘆”;同時將下文“周瑜”的身份歸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對他的歌頌。
③“大江”二字應緩勢低起,“東去”重讀且拖長,“東”字音調漸揚至高,“去”字音調本為仄音,應慢慢轉入降調,似有極目遠眺、不舍逝去之戀;“浪淘盡”語速稍快,“盡”字重讀,似有無力挽狂瀾之勢,“千古風流人物”一句,“千古”“風流”二詞漸漸加重語氣,“風流”拖長,應充滿對英雄的歌頌、緬懷之情。
(2)“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屬于哪種表達方式?在全詞中起什么作用?應該怎么讀?
【明確】這一句屬于表達中的記敘,點出了作者懷古的內容,交代出詞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確定了本詞要塑造和歌頌的對象。這兩句中速、較為平直、客觀的敘述性語氣朗讀即可。
(3)“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詞最具表現力?請你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說說作者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出怎樣的意境?對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畫有何作用?該如何朗讀?
【明確】①動詞“穿”“拍”“卷”與形容詞“亂”“驚”“千堆”等最具表現力。我們面前似乎出現了似千軍萬馬在奔騰、百萬雄師在咆哮的壯闊江面,聳入高空的懸崖峭壁擋住了長江的行程,一層又一層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們氣勢磅礴地沖擊著兩岸的礁石,又被一層層地擊碎成千堆萬堆的雪沫,寒氣撲面而來,轟鳴聲震耳欲聾,大地瑟瑟顫抖……
、谧髡邽槲覀兠枥L出了一幅雄奇險峻、驚心動魄的畫面,營造出雄渾壯闊的意境;而這恰恰就是英雄當年活動的典型環境,作者也是用這些夸張了的景物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的英雄氣概。
、圻@三句動詞重讀,語速急促,充滿氣勢,語調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種雄渾、壯闊的意境。
(4)“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詞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讀?
【明確】①本句對景抒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敖饺绠嫛笔菍η懊嫠鶎懢拔锏目偫,將這些具體景物收攏起來,成為一幅雄渾壯美的圖畫;“一時多少豪杰”啟下,由寫景轉為寫人,引出對周瑜的具體刻畫。
②本句緊承前句急促緊湊的語速之后,漸漸轉入舒緩,充滿豪邁之情。
(5)小結上闋。
3、三讀“展想象,塑形象”
(1)“遙想”的內容有哪些?
【明確】遙想一直到“灰飛煙滅”。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刻畫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確】先從生活細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輕得意,以美人襯英雄,突出他年少風流、奮發有為!靶圩擞l”是刻畫周瑜形象的關鍵句,突出其英姿勃發的氣質;“羽扇綸巾”描繪他的服飾裝扮,現其儒雅嫻靜之風度;下闋“談笑間”寫其神態,突出他大敵當前的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從容瀟灑;“檣櫓灰飛煙滅”與前面的“談笑間”又構成了時間短而戰績豐的鮮明對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豐功偉績。
(3)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占的場面,仔細體會作者為我們塑造的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確】請學生自由展開聯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戰”時周瑜的形象。若有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更好,可結合小說與詞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上諸方面進行充實,可適當地加入一些戰爭場面的描繪,力求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周瑜的英雄形象。
(4)“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幾句該如何讀?
【明確】“遙想”二字為領起詞,故應稍緩、延宕,有追憶之感;“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以比較平直、舒緩的敘述性語調語氣朗讀;“雄姿英發”語調上揚,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滿仰慕歌頌之情;稍事停頓之后,“羽扇綸巾”漸入平直,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時,語調漸升,充滿豪情與歌頌。
4、四讀“析主題,悟情感”(探究交流)
對主題的理解以探究為主,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1)赤壁之戰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們在《赤壁賦》中作者極力歌頌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為什么只對周瑜鐘愛有加?這寄寓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與最后幾句的感慨有何關系?
【明確】作者沒寫劉備,是因為劉備太嚴肅,年紀也不小了;沒有寫曹操是因為曹操在這次戰爭中最終以失敗告終;沒有寫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無法望其項背,此外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壯的景物描寫特征,其傷感與悲涼也會超越后文的“一尊還酹江月”。作者通過周瑜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到作者本人,壯志未酬、貶官黃州,兩鬢斑白、無所建樹,不免悲從中來,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
(2)“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與《赤壁賦》中的哪些語句表達的情感有相似之處?聯系全詞內容及作者的生平,談談你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覺得作者此時悲觀消極嗎?
【明確】這兩句與《前赤壁賦》中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有,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子與子之所共適”所表達的感情有相似之處。聯系全詞內容來看,詩人在上闋中描繪了一幅雄偉壯麗的赤壁江山圖,字里行間飽含著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其實更是作者曠達胸襟的體現;下闋又集中筆力刻畫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發了作者對功業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達自己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和悲嘆。
在這種意義上,“人生如夢”不是一般虛無的消極,而是對時光疾逝、功業不成、“早生華發”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與其說是消極,還不如理解為作者借“酹江月”尋找到了一處宣泄苦悶的出口。最后的這一舉動,傳達出的是一種與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達觀、超脫、豁然情懷。
(3)最后幾句應該怎么讀?
【明確】語速放慢,語調稍低沉,充滿感慨、缺憾、喟嘆之情,但不可太過低沉悲傷。
5、五讀“評詞作,知手法”
(1)教師提供以下詩論,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蘇軾“豪放”的詞風。
、贃|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睎|坡為之絕倒。
、谔K辛,詞中之狂。
、蹡|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茏x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風。
(以上②③④則摘自王國維《人間詞話》)
(2)《念奴嬌?赤壁懷古》是怎樣營造出這種豪放、壯闊的意境的?
【明確】先是描繪一幅雄偉奇峻的赤壁江山圖;接著塑造了英姿勃發、才華過人、建立了赫赫戰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夢”的蒼涼慨嘆,以及“一尊還酹江月”的豪舉,融景物描寫、人物刻畫、情感抒發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壯闊、雄渾的和諧意境,不愧為“豪放派”的代表作。
(放錄音,師生齊背全詞。)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仔細品味詞作雄渾壯闊的意境。
2、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將詞作中描繪赤壁景物的句子擴寫成一篇寫景散文,或者將刻畫周瑜的句子擴寫成一篇寫人的記敘類短文。字數200以上。
第二課時
一、復習、交流、檢查
1、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2、交流“聯想與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與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閱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風波》。
三、放錄音,交流初讀印象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了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
2、請學生交流預習閱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四、自由朗讀詞作,并結合注釋了解詞意、內容
【明確】詞的上闋寫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闋寫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鑒賞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能夠體現出作者對途中突然遇雨這件事怎樣的態度?
【明確】面對突然的變故,毫不在意、坦然處之的瀟灑、平靜、曠達、超脫。
2、詞的上闋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這種態度?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3、詞的下闋結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僅僅是對雨過天晴之后自然現象的一種概括嗎?請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和寫作背景,談談你對這句詞的理解,它包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表達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不是。這是一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句,意為風雨之聲,與上闋的“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將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皻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過。不管是風吹雨打,不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了虛無。這反映了蘇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曠達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
4、學生自由討論:你自己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首詞對你有何啟迪?
【明確】從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去談。寫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闡發人生哲理。
6 蘇軾詞兩首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繼續感受、品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
2.了解不同時期詞作者的創作風格。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滲透目標
體會詞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曠達豪放的意境,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凈化自己的情懷,樹立愛國、報國的宏大志向。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課書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詞到蘇軾,是一大轉變。他以灑脫曠達之氣入詞,詞體也由形式的解放進而為內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詞派,對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其顯著,留下了更為豐富多彩的詞篇。
(板書課題)
2.寫作背景
蘇軾出獄后被派往黃州,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其實要受地方官員的監督管制,形同囚犯。為了排遣內心郁悶,他在住地臨皋東面的山坡上蓋了房子,取名“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每天早飯后他就到那里去讀書,跟朋友們談論,或瀏覽風景。有時也到稍遠的地方走走,到過赤鼻磯(當地人誤以此為“赤壁”)、岐亭等地。
蘇軾游赤鼻磯,據前后《赤壁賦》所記,共有兩次,都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這一年里。這首詞大概是這期間寫的。當時他已45歲,所以詞中有“早生華發”一語。
3.關于《念奴矯·赤壁懷古》
《念奴嬌》是一首懷古詞,主要是通過對古跡的描寫和對古人、古事的記敘,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時期。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即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詞中寫的就是游覽這個“赤壁”的所見、所想,借詠史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豪杰的緬懷和對功業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聯系到自己的現實處境,遂產生了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這首詞寫古跡、記古人、古事只是一種藝術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頗有遠大的政治報負,但是在黨爭激烈的環境中屢遭貶斥。來黃州之前,因寫詩諷刺新法曾經下獄,險遭殺身之禍。但是他畢竟是個曠達的人,盡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復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抒寫的是郁積在他心中的塊壘,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
這首詞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曠達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和這里有關的許多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緬懷之情。于是詞人開始尋找英雄的足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敝芾墒窃~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這里并不展開寫,而是轉而勾畫古戰場的險要形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币痪洹敖饺绠,一時多少豪杰”的慨嘆,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心情感的激蕩,頗有“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詞中的豪壯情調還表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經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決定作用,到下片再著力寫周瑜的才干和功勛,英雄形象就格外鮮明了!斑b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指揮赤壁之戰時正是青春年少、春風得意之時,“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對于吳軍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而作為吳軍統率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嫻雅,沉著應戰,談笑間,巧用火攻燒掉了敵人的戰船。這種指揮若定的風度令詞人滿懷崇敬。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多情自擾,徒增白發。于是引發了“人生如夢”的感嘆,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出世與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蘇軾是其中最達觀灑脫的一個。所以在他的詞中雖然也常有消極蒼涼的思緒;但是終究掩蓋不了其豪放曠達的精神。
4.關于《定風波》
《定風波》也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記敘的只是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從中表述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更寄寓了他對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擊的憤懣和故作曠達之情。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范背《念奴嬌 赤壁懷古》。學生劃出節拍,按范背提示標出韻腳,然后誦讀。
韻腳:物、壁、雪、杰、發、滅、發、月。
2.思考、討論:談談詞人在赤壁所見所想。
【明確】上片寫所見之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起筆開闊,大江洶涌奔騰,使人想見錦繡山河中產生的千古風流人物!肮蕢尽眱删潼c出赤壁所在,點出所想之人:周郎。“亂石”三句轉為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宵,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一句是在這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結論,“一時多少豪杰”又轉到寫人。
下片將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擴展。美景美女襯英雄,更見周瑜瀟灑英姿,“羽扇”三句寫周瑜戰場上的從容儒雅,詞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功立業,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難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來扭轉乾坤!岸嗲椤焙笏木洌窃~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幾何,何苦煩憂,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一位曠達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詞人形象躍然紙上。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渾然為一。
3.【提問】《念奴嬌》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怎樣的?
【明確】以景襯人,以他人襯自己,是這首詞中的兩層襯托。詞的主旨也在襯托中得以強調。
4.【提問】《念奴嬌》的上片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為什么特別提出“人道是”三個字?
【明確】赤壁之戰的戰場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據考證,有人認為在現在湖北武昌的赤磯山,或湖北赤壁。而蘇軾寫這首詞時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黃岡的赤鼻磯。用“人道是”這三個字,表示作者對于黃州“赤鼻磯”就是三國周瑜破曹處的說法是有懷疑的,是說人們傳說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堅信。
5.【提問】“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這幾句的主語是誰?
【明確】對這幾句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主語是周瑜,因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詞人想像周瑜心戀故地,神游古戰場,與詞人相遇,笑話他功業未成而華發早生。大多數人認為主語是蘇軾。是蘇軾自己神游故國,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華發早生。細究詞意,我們還是認為第二種理解更為確切。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
6.【提問】如何理解《定風波》所抒發的感情?
【明確】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會慌張避雨,而詞人卻用平靜的口氣勸導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在風雨中漫步徐行,吟詩長嘯,的確是一種不為環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腳踏草鞋,遠比官服車騎來得輕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裝束,誰還會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這一句,充滿藝術的張力,一下拓寬了全詞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屢經政治風雨洗禮,但是這也磨練了他的頑強意志,面對風雨,不驚恐,不逃避,不哀傷,泰然處之,瀟灑從容,這才是蘇軾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輝。
詞的下片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剛才還是風雨大作,轉瞬間,“山頭斜照卻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變化,反復無常,如何面對這樣的現實呢?詞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碑斔厥鬃哌^的風雨歷程時,竟達到了一種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境界。
7.【提問】對《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應如何理解?
【明確】這兩句是說,雖然遇到突如其來的風雨,而自己卻像平時披著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樣坦然,一樣毫無畏懼。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么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度。
總結、擴展
句不離篇,并非一枝獨秀;篇不離句,篇因句而生輝。
6 蘇軾詞兩首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及蘇軾詞作的寫作背景,掌握蘇軾創作的有關知識。掌握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藝術風格。
2、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詞作所要表達的思想領袖人物情感,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韻律美。鑒賞詞的寫作技巧,學習烘托的手法和從生活小事中提練哲理的方法。
3、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體例詞作中的“畫面美”,品味詞作豪邁、雄渾、壯闊的意境美。4、通過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理解詞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氣概。
5、通過“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進一步理解蘇軾及其豪放的詩詞風格。
6、通過對兩首詞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蘇軾,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經歷,感受他即使面對打擊、身臨困境,也能保持豁達、超然、灑脫、樂觀的人格魅力,培養學生他倆的人格和面對困難保持樂觀通達的精神狀態。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熟讀并背誦兩首詞,理解詞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態度,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教學難點】通過景物描寫與人物形象塑造來抒情表意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討論、比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準備】PPT課件或錄音機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念奴嬌赤壁懷古》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大家還記得《赤壁賦》中描寫曹操的句子嗎?我們一起來背誦:“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橫槊賦詩,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數語,一位縱橫馳騁的政治家、詩人曹操的英雄便躍然紙上。我們驚嘆一代文豪蘇軾非凡的筆力和同樣不俗的氣概。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等地,最后北還,病死常州,追謚文忠。蘇軾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詩歌、書畫方面均有成就。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開北宋豪放詞風。一生才氣縱橫,詩、詞、文、書法都有很高造詣。作品有《蘇東坡集》、詞有《東坡樂府》。蘇東坡一生給后人留下了詩二千七百余首,詞三百四十余闋,文四千余篇。蘇軾如同一塊兀立不動的基石,支撐著中國文學史。
“詩”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書法四大家”!袄L畫”工枯木竹石。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東坡肉)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背景資料:北宋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烏臺詩案”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獄,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須有之獄,蘇軾以才華橫溢而得到宋神宗的常識,成為政壇上的明星和文壇上的領袖。但是,他在政治中堅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還寫了一些詩文以揭露和諷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話多官員的強烈不滿,于是,他們從蘇軾的詩文中找到罪證,用牽強附會的手法指控蘇軾懷有謀反之心。蘇軾被捕下獄,受盡嚴弄拷打,差點被判處死弄。最后,因為皇帝的憐憫,蘇軾免了死罪,貶到黃州。蘇軾住在黃州東城,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出獄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心郁悶,他泛舟赤壁,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體現了一種超然樂觀、曠達灑脫的氣度。)之后,被貶到黃州任軒練副使。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為三國時期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曾兩次到此游覽,寫下了兩篇游記和這首詞。其實,蘇軾所游的并非三國時期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時的傳說,借寫古跡,記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誦讀賞析、探究
1、解題,初讀,放錄音。
。1)解題:“念奴嬌”是詞牌名,《赤壁懷古》是詞的題目。懷古:追懷古昔,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目的還在于“寫今”。
(2)初讀“感基調,明詞意”--反復誦讀,理解詞意。
整體感知性誦讀提示:全詞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調如何?)
全詞該用高昂激起的語調來讀,不是用沉郁舒緩的語調來讀?
上下闋有沒有區別?最后一句呢?
學生自由誦讀,同時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詞作,然后概括詞的主要內容。
【明確】詞的上闋詠赤壁,以寫景為主,描寫了大江、故壘、亂石、驚濤等壯麗景色,引發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懷念;詞的下闋主要刻畫了周瑜年輕有為、氣宇不凡、從容瀟灑、指揮若定的英雄形象,并發出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慨嘆。
(3)放錄音,朗讀提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提示:“東去、千古、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畫、多少”寫奇景,重讀動詞、喻體,音調高,語速稍快!按蠼、浪淘盡、風流人物、江山、一時、豪杰!睂憠丫鞍l慨嘆,語調較高,語速緩!肮蕢疚鬟,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睌⑹觯Z調平緩。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提示:前急后緩,前高后低,聲音變化表現二人的反差,重讀劃線部分。
。4)補充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后人還以《大江東去》、《大江東》、《酹江月》作為《念奴嬌》的代名。
風流人物:此處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亂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釋名》:“山體曰石”。
小喬:吳國喬玄有兩個女兒,都美貌出眾,人稱“二喬”!按髥獭奔藿o孫權的哥哥孫策,“小喬”嫁給周瑜。唐代詩人杜牧有“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指的是曹操筑銅雀臺,打算滅吳后將“二喬”擄為己有的典故。
檣櫓: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搖船的工具。這里是以局部代全體的借代修辭方法,用檣櫓代全部戰船,再引申整個水軍。有的本子作“強虜”或“狂虜”,那就直指曹操的軍隊了;灰飛煙滅:被焚燒成灰或煙飛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軍隊遭火攻后的慘敗。
江月:臨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大江東去:介詞,向東
淘:淘洗
風流:英俊瀟灑,事業有成
穿空:向上,刺破青天
拍:擊,打
英發:卓越不凡,英姿勃發
灰飛煙滅:像……(灰,煙)一樣
多情應笑我:倒裝,應笑我多情
尊:通樽裝酒的器皿
2、再讀“品語言,入意境”
(1)詞的開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奠定了全詞怎樣的感情基調?是怎樣引起下文的?應該以怎樣的語速、語氣、語調去讀?
【明確】①詞的開篇“大江東去”,即將一條浩浩蕩蕩、不舍晝夜、奔騰不息、向東疾逝的長江推到了我們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們胸中的豪邁之情,奠定了全詞雄渾大氣、壯闊磅礴的感情基調。②“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淘盡”一詞與“千古風流人物”搭配,飽含對時光易逝、歲月無情、人生短促而事業難成的喟嘆,于豪邁雄渾中又融入一絲“蒼涼悲嘆”;同時將下文“周瑜”的身份歸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對他的歌頌。③“大江”二字應緩勢低起,“東去”重讀且拖長,“東”字音調漸揚至高,“去”字音調本為仄音,應慢慢轉入降調,似有極目遠眺、不舍逝去之戀;“浪淘盡”語速稍快,“盡”字重讀,似有無力挽狂瀾之勢,“千古風流人物”一句,“千古”“風流”二詞漸漸加重語氣,“風流”拖長,應充滿對英雄的歌頌、緬懷之情。
。2)“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屬于哪種表達方式?在全詞中起什么作用?應該怎么讀?
【明確】這一句屬于表達中的記敘,點出了作者懷古的內容,交代出詞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確定了本詞要塑造和歌頌的對象。這兩句中速、較為平直、客觀的敘述性語氣朗讀即可。
。3)“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詞最具表現力?請你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說說作者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出怎樣的意境?對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畫有何作用?該如何朗讀?
【明確】①動詞“穿”“拍”“卷”與形容詞“亂”“驚”“千堆”等最具表現力。我們面前似乎出現了似千軍萬馬在奔騰、百萬雄師在咆哮的壯闊江面,聳入高空的懸崖峭壁擋住了長江的行程,一層又一層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們氣勢磅礴地沖擊著兩岸的礁石,又被一層層地擊碎成千堆萬堆的雪沫,寒氣撲面而來,轟鳴聲震耳欲聾,大地瑟瑟顫抖……②作者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雄奇險峻、驚心動魄的畫面,營造出雄渾壯闊的意境;而這恰恰就是英雄當年活動的典型環境,作者也是用這些夸張了的景物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的英雄氣概。③這三句動詞重讀,語速急促,充滿氣勢,語調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種雄渾、壯闊的意境。
。4)“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詞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讀?
【明確】①本句對景抒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敖饺绠嫛笔菍η懊嫠鶎懢拔锏目偫ǎ瑢⑦@些具體景物收攏起來,成為一幅雄渾壯美的`圖畫;“一時多少豪杰”啟下,由寫景轉為寫人,引出對周瑜的具體刻畫。②本句緊承前句急促緊湊的語速之后,漸漸轉入舒緩,充滿豪邁之情。
(5)小結上闋。
3、三讀“展想象,塑形象”
(1)“遙想”的內容有哪些?
【明確】遙想一直到“灰飛煙滅”。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刻畫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確】先從生活細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輕得意,以美人襯英雄,突出他年少風流、奮發有為。“雄姿英發”是刻畫周瑜形象的關鍵句,突出其英姿勃發的氣質;“羽扇綸巾”描繪他的服飾裝扮,現其儒雅嫻靜之風度;下闋“談笑間”寫其神態,突出他大敵當前的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從容瀟灑;“檣櫓灰飛煙滅”與前面的“談笑間”又構成了時間短而戰績豐的鮮明對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豐功偉績。
(3)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占的場面,仔細體會作者為我們塑造的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確】請學生自由展開聯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戰”時周瑜的形象。若有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更好,可結合小說與詞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上諸方面進行充實,可適當地加入一些戰爭場面的描繪,力求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周瑜的英雄形象。
(4)“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幾句該如何讀?
【明確】“遙想”二字為領起詞,故應稍緩、延宕,有追憶之感;“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以比較平直、舒緩的敘述性語調語氣朗讀;“雄姿英發”語調上揚,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滿仰慕歌頌之情;稍事停頓之后,“羽扇綸巾”漸入平直,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時,語調漸升,充滿豪情與歌頌。
4、四讀“析主題,悟情感”(探究交流)
對主題的理解以探究為主,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1)赤壁之戰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們在《赤壁賦》中作者極力歌頌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為什么只對周瑜鐘愛有加?這寄寓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與最后幾句的感慨有何關系?
【明確】作者沒寫劉備,是因為劉備太嚴肅,年紀也不小了;沒有寫曹操是因為曹操在這次戰爭中最終以失敗告終;沒有寫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無法望其項背,此外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壯的景物描寫特征,其傷感與悲涼也會超越后文的“一尊還酹江月”。作者通過周瑜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到作者本人,壯志未酬、貶官黃州,兩鬢斑白、無所建樹,不免悲從中來,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
。2)“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與《赤壁賦》中的哪些語句表達的情感有相似之處?聯系全詞內容及作者的生平,談談你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覺得作者此時悲觀消極嗎?
【明確】這兩句與《前赤壁賦》中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有,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子與子之所共適”所表達的感情有相似之處。聯系全詞內容來看,詩人在上闋中描繪了一幅雄偉壯麗的赤壁江山圖,字里行間飽含著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其實更是作者曠達胸襟的體現;下闋又集中筆力刻畫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發了作者對功業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達自己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和悲嘆。在這種意義上,“人生如夢”不是一般虛無的消極,而是對時光疾逝、功業不成、“早生華發”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與其說是消極,還不如理解為作者借“酹江月”尋找到了一處宣泄苦悶的出口。最后的這一舉動,傳達出的是一種與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達觀、超脫、豁然情懷。
(3)最后幾句應該怎么讀?
【明確】語速放慢,語調稍低沉,充滿感慨、缺憾、喟嘆之情,但不可太過低沉悲傷。
。4)小結全篇。
5、五讀“找規律,尋方法”
。1)懷古詩常見情感:借歷史古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抒發懷才不遇的感傷,寄寓憂國傷時的情懷,感慨昔盛今衰的興替。
。2)懷古詩常見結構及手法:
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抒己志
手法:對比、虛實結合、借景抒情、運用典故、借古諷今
。3)鑒賞思路:
讀懂注解,弄清歷史背景(作者“懷”什么“古”)
知人論世,領會作者意圖(作者為什么懷古)
深入分析,體悟作者感情(作者在懷古中表達了什么感情)
總體把握,分析藝術手法(對比、虛實結合、借古諷今)
6、《雨霖鈴》與《念奴嬌》比較鑒賞,體味豪放、婉約兩派詞風的不同。
(1)教師提供以下詩論,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蘇軾“豪放”的詞風。
、贃|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谔K辛,詞中之狂。
③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茏x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風。
。ㄒ陨息冖邰軇t摘自王國維《人間詞話》)
。2)比較閱讀《雨霖鈴》與《念奴嬌》
。3)《念奴嬌赤壁懷古》是怎樣營造出這種豪放、壯闊的意境的?
【明確】先是描繪一幅雄偉奇峻的赤壁江山圖;接著塑造了英姿勃發、才華過人、建立了赫赫戰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夢”的蒼涼慨嘆,以及“一尊還酹江月”的豪舉,融景物描寫、人物刻畫、情感抒發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壯闊、雄渾的和諧意境,不愧為“豪放派”的代表作。
。ǚ配浺,師生齊背全詞。)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仔細品味詞作雄渾壯闊的意境。
2、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將詞作中描繪赤壁景物的句子擴寫成一篇寫景散文,或者將刻畫周瑜的句子擴寫成一篇寫人的記敘類短文。字數200以上。
第二課時《定風波>
一、復習、交流、檢查
1、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2、交流短文。(自由交流)
二、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闭钦紊闹械拇煺叟c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閱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風波》。
三、放錄音,交流初讀印象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了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即寫作背景。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已近三年。被貶的歲月里,他內心當然有忿懣和痛苦的,而他卻能以超人的曠達的胸襟泰然處之。這首《定風波》就集中體現了蘇軾“失之泰然”的大胸襟,大氣魄。詞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據《東坡志林》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全詞緊扣途中遇雨這樣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來寫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篇中的“風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詞語,既是眼前景物的實寫,又不乏比興象征的意味,是詞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體驗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語言自然流暢,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東坡詞獨特的審美風格。
2、朗讀并試背誦全詞,讀出詞的音樂節奏美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理解詞意。
。1)“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輕逸,灑脫,從這句就能看出作者的心情極好,又是雨中漫步樹林,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2)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句顯示出了作者期望緩步慢行的心態,仿佛不想迅速離開,又好像還有某種思念和想法在心頭!罢l怕?”作者怕什么呢?從后句可以看出是怕雨水打濕了衣服,但是作者卻有“一蓑煙雨任平生”,也就是有雨衣,“蓑”就是雨衣的意思,我有雨衣在身這一生又何怕這朦朦細雨呢?這一句好像是在說作者的身世,作者一生不得志,卻從不氣餒,大有“何怕濁煙迷人眼,我有正氣存人間”之勢!
。3)“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這句交代了作者喝過酒,有些微醉。而且交代了時間--春天,依我看好像是在一個春天的早上,早上的春風會比較冷,從第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可以看出樹上已經有葉子了,又是下雨,應是清明前后了。(這是我自己推斷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為初春會比較干旱,所以有“春水貴如油”一說,但是清明前后會雨量充沛,故有“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句詩,而且清明前后的雨就是紛紛小雨。所以這首詞描繪的時間應該是在清明前后的一個下著毛毛細雨的清晨。作者微醉卻被夾著涼意的春風吹醒,發現太陽已經從山后升到山頭斜照著歡迎他了。此處就是雨過天晴了。從這句“山頭斜照卻相迎”的“迎”字也可以理解出是在早晨。早晨都是太陽相迎,而黃昏則是日落相送。
。4)“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句就不難理解了,“回首向來蕭瑟處”說明作者已經走出了竹林,開始回家了!耙矡o風雨也無晴”就是說這天氣是正好了,細雨剛過太陽初生,正好趕路。但是這一句也暗示了作者將來的日子會比較平淡,道出了作者想實現自己理想卻不得志的內層含義。
4、請學生交流預習閱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四.閱讀探討,深入探究。
⑴整體感知:
上片:風雨中,我自踏雨吟嘯,怡然自樂。寫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片:風雨后,驀然回首,一片云淡風清。寫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崎喿x思考:
、傩⌒蛑械摹巴薪岳仟N,余獨不覺”,能夠體現出作者對途中突然遇雨這件事怎樣的態度?
【明確】面對突然的變故,毫不在意、坦然處之的瀟灑、平靜、曠達、超脫。
、谠~的上闋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這種態度?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詞的上片寫冒雨徐行時的心境。首句寫雨點打在樹葉上,發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而冠以“莫聽”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作者的性格就顯現出來了!昂畏痢本涫巧弦痪涞难由。吟嘯,吟詩長嘯,表示意態安閑,在這里也就是吟詩的意思。詞人不在意風雨,具體的反應又怎樣呢?他在雨中吟哦著詩句,甚至腳步比從前還慢了些哩!瀟灑鎮靜之中多少又帶些倔強!爸裾让⑿比洳⒎菍嵕,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誰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則此際必無披蓑衣的可能。所應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本是閑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的“行人路上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來作比。但竹杖芒鞋雖然輕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難免不拖泥帶水,焉能與騎馬之快捷相比?玩味詞意,這個“輕”字并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松,大有“無官一身輕”之意,與“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輕”字亦同。詞人想,只要懷著輕松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況且,我這么多年,不就是這樣風風雨雨過來的嗎?此際我且吟詩,風雨隨它去吧!]
、墼~的下闋結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僅僅是對雨過天晴之后自然現象的一種概括嗎?請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和寫作背景,談談你對這句詞的理解,它包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表達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不是。這是一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句,意為風雨之聲,與上闋的“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將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皻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過。不管是風吹雨打,不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了虛無。這反映了蘇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曠達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下片寫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傲锨痛猴L”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剛才是帶酒冒雨而行,雖衣裳盡濕而并不覺冷。現在雨停風起,始感微涼,而山頭夕陽又給詞人送來些許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跋嘤倍忠娦郧。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讓這暫時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這也就是他的曠達之處了!盎厥住比鋸偷佬闹惺,含蘊深邃。向來,即方才的意思!盎厥紫騺硎捝帯,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詞人反思的結果是:“歸去”。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但終其一生,詞人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質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隱,而是內在的“心”的退隱;所欲歸之處,也并非家鄉眉州,而是一個能使他敏感復雜的靈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園。]
、軐W生自由討論:你自己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首詞對你有何啟迪?
【明確】從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去談。寫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闡發人生哲理。
、菽阏J為上下片的重點句各是什么?請簡要分析。(關鍵句)
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鎮定從容,灑脫曠達。
下片: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奕绻讶~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歸。(超凡脫俗)
、咦髡咴谠~中又是如何表現他的人生態度的?(手法)
一語雙關:自然風雨--人生風雨
以小見大:生活小事--人生哲理
人生態度:曠達超脫
五、再次有感情朗讀全詩,體會詩人感情。
六、歸納小結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蘇軾自是有“兼濟天下”的雄才大略,然而在政治生活中卻屢屢受挫。是什么讓他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是什么讓他依然能微笑面對生活?我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之相比是不是微不足道?雖然隱居江湖并非他的本意,但是他能夠勇敢的接受現實,并且樂觀快樂的生活。這種曠達的胸襟足以讓我們受用。(多媒體展示)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爭之必然,順其自然。
七、作業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道路難免坎坷曲折。汪國真有詩曰:“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杯h境可以影響心境,心境也同樣也可以影響環境?梢赃_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幾人?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我們是否還能做到灑脫,是否還可以且行且歌?學完蘇軾的《定風波》你對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寫400字的心得體會。
2、背誦《定風波》《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6 蘇軾詞兩首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繼續感受、品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
2.了解不同時期詞作者的創作風格。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滲透目標
體會詞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曠達豪放的意境,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凈化自己的情懷,樹立愛國、報國的宏大志向。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課書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詞到蘇軾,是一大轉變。他以灑脫曠達之氣入詞,詞體也由形式的解放進而為內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詞派,對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其顯著,留下了更為豐富多彩的詞篇。
(板書課題)
2.寫作背景
蘇軾出獄后被派往黃州,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其實要受地方官員的監督管制,形同囚犯。為了排遣內心郁悶,他在住地臨皋東面的山坡上蓋了房子,取名“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每天早飯后他就到那里去讀書,跟朋友們談論,或瀏覽風景。有時也到稍遠的地方走走,到過赤鼻磯(當地人誤以此為“赤壁”)、岐亭等地。
蘇軾游赤鼻磯,據前后《赤壁賦》所記,共有兩次,都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這一年里。這首詞大概是這期間寫的。當時他已45歲,所以詞中有“早生華發”一語。
3.關于《念奴矯•赤壁懷古》
《念奴嬌》是一首懷古詞,主要是通過對古跡的描寫和對古人、古事的記敘,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時期。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即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詞中寫的就是游覽這個“赤壁”的所見、所想,借詠史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豪杰的緬懷和對功業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聯系到自己的現實處境,遂產生了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這首詞寫古跡、記古人、古事只是一種藝術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頗有遠大的政治報負,但是在黨爭激烈的環境中屢遭貶斥。來黃州之前,因寫詩諷刺新法曾經下獄,險遭殺身之禍。但是他畢竟是個曠達的人,盡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復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抒寫的是郁積在他心中的塊壘,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
這首詞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曠達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边@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和這里有關的許多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緬懷之情。于是詞人開始尋找英雄的足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周郎是詞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這里并不展開寫,而是轉而勾畫古戰場的險要形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慨嘆,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心情感的激蕩,頗有“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詞中的豪壯情調還表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經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決定作用,到下片再著力寫周瑜的才干和功勛,英雄形象就格外鮮明了!斑b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指揮赤壁之戰時正是青春年少、春風得意之時,“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對于吳軍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而作為吳軍統率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嫻雅,沉著應戰,談笑間,巧用火攻燒掉了敵人的戰船。這種指揮若定的風度令詞人滿懷崇敬。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多情自擾,徒增白發。于是引發了“人生如夢”的感嘆,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出世與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蘇軾是其中最達觀灑脫的一個。所以在他的詞中雖然也常有消極蒼涼的思緒;但是終究掩蓋不了其豪放曠達的精神。
4.關于《定風波》
《定風波》也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記敘的只是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從中表述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更寄寓了他對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擊的憤懣和故作曠達之情。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范背《念奴嬌 赤壁懷古》。學生劃出節拍,按范背提示標出韻腳,然后誦讀。
韻腳:物、壁、雪、杰、發、滅、發、月。
2.思考、討論:談談詞人在赤壁所見所想。
【明確】上片寫所見之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起筆開闊,大江洶涌奔騰,使人想見錦繡山河中產生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壘”兩句點出赤壁所在,點出所想之人:周郎!皝y石”三句轉為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宵,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一句是在這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結論,“一時多少豪杰”又轉到寫人。
下片將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擴展。美景美女襯英雄,更見周瑜瀟灑英姿,“羽扇”三句寫周瑜戰場上的從容儒雅,詞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功立業,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難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來扭轉乾坤!岸嗲椤焙笏木,是詞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幾何,何苦煩憂,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一位曠達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詞人形象躍然紙上。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渾然為一。
3.【提問】《念奴嬌》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怎樣的?
【明確】以景襯人,以他人襯自己,是這首詞中的兩層襯托。詞的主旨也在襯托中得以強調。
4.【提問】《念奴嬌》的上片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為什么特別提出“人道是”三個字?
【明確】赤壁之戰的戰場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據考證,有人認為在現在湖北武昌的赤磯山,或湖北赤壁。而蘇軾寫這首詞時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黃岡的赤鼻磯。用“人道是”這三個字,表示作者對于黃州“赤鼻磯”就是三國周瑜破曹處的說法是有懷疑的,是說人們傳說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堅信。
5.【提問】“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這幾句的主語是誰?
【明確】對這幾句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主語是周瑜,因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詞人想像周瑜心戀故地,神游古戰場,與詞人相遇,笑話他功業未成而華發早生。大多數人認為主語是蘇軾。是蘇軾自己神游故國,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華發早生。細究詞意,我們還是認為第二種理解更為確切。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
6.【提問】如何理解《定風波》所抒發的感情?
【明確】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會慌張避雨,而詞人卻用平靜的口氣勸導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痹陲L雨中漫步徐行,吟詩長嘯,的確是一種不為環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腳踏草鞋,遠比官服車騎來得輕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裝束,誰還會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這一句,充滿藝術的張力,一下拓寬了全詞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屢經政治風雨洗禮,但是這也磨練了他的頑強意志,面對風雨,不驚恐,不逃避,不哀傷,泰然處之,瀟灑從容,這才是蘇軾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輝。
詞的下片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剛才還是風雨大作,轉瞬間,“山頭斜照卻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變化,反復無常,如何面對這樣的現實呢?詞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碑斔厥鬃哌^的風雨歷程時,竟達到了一種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境界。
7.【提問】對《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應如何理解?
【明確】這兩句是說,雖然遇到突如其來的風雨,而自己卻像平時披著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樣坦然,一樣毫無畏懼。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么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度。
總結、擴展
句不離篇,并非一枝獨秀;篇不離句,篇因句而生輝。
布置作業
1.熟讀背誦兩首詞,進一步體味詞中意蘊。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附:板書設計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所見:大江 淘浪 風流人物
亂石 驚濤 多少豪杰
所思:周郎(雄姿英發) 自己(早生華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