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首》教學設計(通用9篇)
《 三首》教學設計 篇1
《詩經》三首
[教學目標 ]
1、 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及學習《無衣》《靜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
2、 能夠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3、 學習《氓》,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4、培養學生結合注釋,能初步讀懂詩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 把握《無衣》《靜女》中的重要復唱的特點。
[教學難點 ]
1、 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2、 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 運用誦讀法,讓學生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煉性。
2、 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詩歌的藝術特色。如對《氓》中的比興手法的分析,就可讓學生討論明確。
3、 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發展學生思維。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
1、 了解《詩經》的相關內容。
2、 誦讀課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詩的內容提要。
[教學教程]
一、解題
先請學生結合以往學過的知識談談對《詩經》的了解,然后教師補充總結。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又可分為衛、鄭、秦、陳、檜、齊、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國風,共160篇,是各諸侯的土風歌謠,大多數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區的正聲雅樂,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諸侯朝會,31篇,“小雅”用于貴族宴享,74篇。“頌”是統治階級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又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二、指導學生誦讀課文
1、 放錄音
第一遍,讓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2、 指名學生朗讀
3、 教師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4、 可再指名同學朗讀,大家指正。
5、 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遍課文,進一步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語調。如 豈日/無衣? 反問語氣,升調。
與子/同袍。 肯定語氣,降調。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表現軍情緊急,快連) (感嘆,降調)
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
1、 要求學生借助課下的注解,疏通詩歌內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將(qiang ):愿,請。 咎(jiu ):災禍。
賄(hui ):財物。 極度:標準。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 助詞,無實義
2靜言思之 音節助詞,無實義
“于”通“吁”,于嗟,嘆息。 “泮”通“畔”,邊岸。
“說”通“脫”,解脫。
《無衣》衣:上衣。 袍:長袍,相當現在的斗蓬或披風。
裳:下衣。
《靜女》 俟:(si )等待。 孌(luan ):美好。
有:形容詞詞頭,無實義。 “說”通“悅”。
懌(yi ):喜愛。 “歸”通“饋”,贈送。
荑(ti ):茅草芽。 洵(xun ):誠然,實在。
2、概括三首詩的內容大意。
學生分四人一組討論后,明確:
《氓》是一首敘事詩,經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女主人公與“氓”從初戀,結婚到被遺棄的痛苦經歷。表達了她怨恨的感情和決絕的態度,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女性形象。
《無衣》是秦國人民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戰歌,是一首愛國歌曲。表現了士兵們同甘共苦,互相關心,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戰斗意志和樂觀精神。
《靜女》寫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約會,表現了男青年對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詩經》中的三篇“風”,掌握了四言詩的誦讀節
奏,粗通了課文的內容,那么課文的具體內容該怎樣理解呢?我們下節課共同探討。
第 二 課 時
[教學要點]
1、《氓》的情節。
2、《氓》的藝術表達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運用的對比方法。
[教學步驟 ]
一、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二、指名學生概括課文的內容提要。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梳理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后,明確:《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戀愛——婚變——決絕”這樣的思路敘述的。
板書:戀愛(一、二章)
婚變(三、四、五章)
決絕(六章)
2、作者運用第一人稱順著婚戀三部曲的順序來寫,采用的是什么樣的寫作方
法?
明確:回憶和對比。
四、重、難點解決過程
1、 學習“戀愛”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明確: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約期相別
(3)提問:在這些場景中表現了兩人什么性格?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樣的表現?
明確: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則溫柔、體貼。
“乘彼 垣”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
“復關”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4)提問:“爾卜爾筮”等四句表明戀愛終于有了結果。這是一段怎樣的姻緣?
明確:神靈顯示,這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娘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著女兒的幸福。姑娘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至此,一個完整的敘事段落結束。
(5)讓學生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
•從女主人公的這段回憶來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確:•(板書)感情基調:熱情、幸福
•不是。從她的回憶看,二人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學生朗讀一、二節。
2、 學習婚變這一部分。
(1)小組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這一部分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手法?
明確:議論、抒情。
(3)提問: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這屬于一種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比興的藝術手法。
(4)提問:比興的藝術手法我們在初中就學過,請同學們回憶一直,舉一兩例并說說比興手法的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第三章以傳統的比興的開頭,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第四章緊承上節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開頭就是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下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后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卻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三、四章用起興的詩句,以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6)提問: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確:由前兩章的敘事轉入這一節的抒情和議論,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明顯的停頓和隔離。暗示著女主人公悲慘命運已經開始。
(7)提問:結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慮: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認識論的方法回顧了自己幾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確:(板書)悔恨、沉痛、但是不哀傷。
(8)齊讀這一部分。
3、 研習“決絕”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提問:女主人公通過上文的回憶、自省,在這一章她做出了選擇,什么樣的選擇?
明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這反映出她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板書)清醒、剛烈。
(4)提問:同學們可議一議,想一想,這一章用的是什么樣的寫法明確:對比 (板書)
(5)提問: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對比?
明確:將昔日的“信誓旦旦”與今日的結局作對比。
(6)關于運用對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節還有多處,請同學們找一找,試舉幾例。
明確:•氓婚前與婚后的態度形成對比。
•女主人公與氓對婚姻的態度形成對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對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對比。
(7)齊讀第六章。
4、提問:從文中,我們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樣的形象特點?
明確:(板書)勤勞、溫柔、堅強。
5、提問:女主人公在回憶往事和做出清醒的決擇時,并沒有做任何的修飾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達的呢?
明確:直接陳述。
教師補充:也就是用了“賦”的表現手法。關于“賦”的手法的運用,我們在初中就學過。如《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6、提問: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你認為“氓”是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愛,無情的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人。
六、小結:
全詩大致按事實發展的過程敘述這一悲劇的始末。第三章為全詩的轉折,詩中肯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及對比的手法,將抒情、敘事、議論熔一爐而增加了敘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詩韻律和諧,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們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們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則應遭到我們的唾棄。
七、作業
1、 課后練習一、二。
2、 背誦《無衣》《靜女》。
《<詩經>三首》教學設計2
《 三首》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生字教學,預習古詩,學習《墨梅》,悟出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學習生字詞,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這課書要學習三首古詩.)讀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三首"指的是哪三首 是誰寫的 詩的內容是什么 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 )
3,明任務:這三首古詩分別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王冕,鄭燮和于謙..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洗硯池 千錘萬鑿 焚燒 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系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三,檢查預習.
以讀準字音,質疑為重點.
四,學習《墨梅》
1,了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 (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還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 墨梅有什么特點 詩人為什么要寫《墨梅》這首詩 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
2,講解詩意.
(1)教師范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 (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
墨梅還有什么特點 (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3,朗讀全詩.
4,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 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想象詩人在這樣的美景里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
5,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6,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墨梅》這首古詩的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
1,背誦《墨梅》.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后兩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學內容:
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后兩首古詩.
教學目標: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指名背誦《墨梅》.
2,匯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竹石》
1,了解詩人,理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是"揚州八怪"之一.
(2)理解詩題.(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的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首詩是題寫在他畫的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2,抓字眼,明詩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巖:山巖的裂縫處.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巖之中.
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
B.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堅勁:堅韌不拔.任爾:隨你.人,任平.爾,你.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的磨難仍然堅挺,不管你從何方刮來什么風.
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境對勁松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3,想意境,悟詩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哪種植物 你喜歡竹子嗎 為什么 說說你的理由.
(2)詩人喜歡竹子嗎 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作者非常喜歡竹子.作者用質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勁竹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詩人的身份,懷著對勁竹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點呢 (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么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 (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四,總結復習.
1,分組朗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樣的感情讀 (語調停頓,語速都應該以據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評讀.)
2,結合本課的學習,談談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五,作業.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著自學.
《 三首》教學設計 篇3
《憶江南》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初步認識詞這種文學樣式。
2.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3.根據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
4.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具備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根據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
2.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釋題入情。
1.導入:誦讀有關贊江南的詩文佳句。
江南處處是小橋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以來有許多文人墨客曾寫下贊江南的詩詞,誰愿意把你積累的詩詞讀一讀或背一背呢?(指3至5名學生)教師對學生背誦情況做總結。
2.揭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春”有關的文章——《憶江南》。
(1)簡介詩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長江以南的部分地區,包括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區,當然,我們臺州也屬于江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回味一下咱們江南的迷人風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圖,用詞贊江南。
師: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這里小橋流水,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古典園林,如詩如畫;啼鶯流轉、柳綠花紅,令人心曠神怡。這就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水鄉──(江南)。
3.師生交流詩人創作的背景(課前查閱的資料):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在蘇杭為官,江南的旖旎風光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回到洛陽多年以后,他對江南依然魂牽夢繞,六十七歲那年,寫下了一組絕唱——《憶江南》。
4.播放古箏曲,教師范讀。
5.介紹“詞”與“詞牌名”。
二、探究詩意,以知促情。
1.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順、流暢。
2.指正讀音(注意“諳”這個生字,讀準字音,區別與“音”的發音)
3.齊讀。
三、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憶”是什么意思?(回憶、思念)
(一)憶景。
1詩人憶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紅勝火”
說說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導朗讀(紅艷、激烈、熱情)[嬌艷欲滴、熱情似火、爭奇斗艷的江花]
(2)“春來江水綠如藍”
說說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導朗讀(樸素、典雅、溫婉、平靜)[水平如鏡、波光鱗鱗、微波蕩漾、水波漣漣的江水]
(3)紅與綠的映襯之美
春天百花盛開,太陽出來了,使鮮艷的江花更紅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綠,而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這紅與綠相互映襯,于是紅的更紅,綠者更綠。
(4)“風景舊曾諳”
理解“諳”與“曾”的含義。
2.想象說話:曾經,你在這迷人的江畔做過什么?
3.于是,詩人忍不住贊美:江南——好。
引讀: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江南好——日出江花紅勝火;
江南好——春來江水綠如藍;
江南好——能不憶江南?
(二)憶人。
1.賞析反問句“能不憶江南? ”
2.詩人憶的僅僅是江南的景嗎?
出示資料:詩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當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來,他生病了,不得不謝任蘇州刺史一職,在他離任回洛陽時,蘇州的人們不舍得他走,都哭著為他送別。他的好友劉禹錫曾在《白太守行》中寫道:“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
憶的還是什么?(江南的人)
帶著江南人民對詩人的愛戴,讀——能不憶江南?
帶著詩人對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讀——能不憶江南?
帶著詩人對江南春色的無限眷戀之情,讀——能不憶江南?
帶著詩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讀——能不憶江南?
(三)濃濃的江南情。
一個憶字勾起了詩人對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寫其二和其三,我們一起來賞讀一下。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1.自由讀。
2.說說從這兩首詞中讀到了什么?
師:江南景色秀麗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這叫詩人又怎能忘記?(讀詞)
師:曾經多少次,詩人朝著江南翹首以望;曾經多少回,詩人在夢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讀詞)
四、回歸生活,珍惜現在。
師: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傷,他感懷,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為他慶幸——
1.補充句子:詩人慶幸。(慶幸曾經去過江南,為江南的百姓做過許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總結: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只要擁有時懂得珍惜,那么,離別也是歡喜的揮手,回憶更是美麗的幸福。同學們,讓我們珍惜與同學的相識、珍惜與朋友的相知、珍惜與親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讓痛苦與后悔遠離過去,讓幸福與甜蜜永隨回憶。
五、欣賞歌曲 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詩歌,需要有音樂性和圖畫性。但它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卻不獨在于聲韻悠揚,更在于以聲傳情;不獨在于寫景如畫,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學們請聽:
播放《憶江南》歌曲。(學生自由發揮,盡情抒情,展示自身獨特的體會,和詩的情感產生共鳴,師生沉浸在憶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板書設計:
憶江南
詞牌名
人
情 珍惜
景
《 三首》教學設計 篇4
5 古詩詞三首
教材簡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的“樂”要讀成“l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 三首》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1、內容說明
本課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后兩句寫人。《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全詩情景交融,生動地表現了描寫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2、內容解析
本組教材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選了四篇課文。本課是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3篇精讀課文。生動地再現了一幅幅鄉村風光、田園意趣的圖畫。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學習通過想象畫面理解詩句,感受田園風光的詩情畫意,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并由此產生熱愛與向往之情,積累優美經典的詩文。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古詩的學習方法。本學期第一課也初步認識了“詞”,對“詞”有了初步的理解。三首古詩詞都是描寫田園風光,內容淺顯,生字不多,學生能夠借助注釋自讀自悟,初步理解詩詞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學生對田園風光不了解,對體會詩詞描寫的意境難有深刻體會,需要老師通過畫面、教學語言等媒體激發學生想象感悟。
本課教學設計特色說明:
1、 主題凝聚、資源整合,實現古詩教學模式的突破。
本課教學設計,一去傳統的“逐首教學”(即一首一首的教學)和“逐環教學”(即解題開始、正音跟上、
疏通為主、背誦斷后)模式,大膽采用“合——分——合”的教學思路,以詩人感受“田園風光、鄉村生活”為主題,將三維目標、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為一體。
2、憑借想象,感悟“詩像”,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導學生讀出詩句體現的情感,描繪的畫面,是教學的難點。第一首詩重在借景抒情。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景物的特點憑借畫面、音樂,調動生活經驗展開細致地想象,通過反復誦讀,走進詩境。第二首詩著重描寫人物活動,表現農家熱烈的勞動場面。教師則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活動展開想象。這樣,詩句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生活場景,詩境詩情可觸可感,對古詩的感悟落到了實處。
教學目標:
1. 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耘田、箬笠”等詞語。
2.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 借助教材注釋和插圖,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理解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 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借助教材注釋和插圖,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理解詩詞的內容。
教學難點: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課前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認識詩人。
1、回顧學習過的描寫田園的詩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板書詩題,初步理解詩題,認識詩人。
(設計意圖: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部分,教師通過展現豐富優美的田園畫面,加上聲情并茂的語言、流淌著的音樂……圍繞詩歌的主題“田園風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同時回顧了學生學習過的田園詩篇,調動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通讀古詩,把握詩意
1、自讀兩首詩,把字音讀正確,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它,然后把詩讀通順。
(1)指名朗讀古詩,正音。著重指導讀準“蠶桑”、“晝”的字音。
(2)齊讀全詩。
2、借助注釋和插圖說說兩首詩意思,讀出詩的節奏。
(1)指名說《鄉村四月》的意思,各種形式練讀,讀出詩的節奏。
(2)指名說《四時田園雜興》的意思,各種形式練讀,讀出詩的節奏。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設計著力體現的亮點之一。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引導學生經歷了自讀古詩,達到字正文順;運用學法理解詩意,達到節奏分明,為突破教學難點,想象詩情畫意,做好鋪墊。同時,把兩首古詩整合通讀,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提高教學有效性。)
三、想象畫面,品悟詩情
(一)品讀《鄉村四月》
1、出示圖。聽教師配樂范讀《鄉村四月》,激發學生想象。
2、指名匯報。其他學生補充。
根據學生匯報出示第一二行詩或者第三四行詩。
(1) 重點指導想象第一二行。
重點引導想象“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雨如煙”的景象。
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指導朗讀和板書:山原綠滿川白子規聲雨如煙
小結:剛才我們抓住景物的顏色、形態、動作展開想象,就能走進詩里描繪的畫面。你能連起來把你想象到的畫面說說嗎?小組練說。指名說。評價。再練說。
(2)體會詩人感情。美讀第一句。
(3)出示第三四行:齊讀。
3、創設情境,深化感悟,練習美讀并背誦。
過渡:剛才我們抓住景物的特點來想象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讀《四時田園雜興》,邊讀邊想象,從這首詩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二)品讀《四時田園雜興》
1、出示圖,配詩。學生自讀,想象:
在對話交流中相機做以下引導和點撥,并指導朗讀:
① 抓住“晝夜”“兒女各當家”想象畫面,體會農村生活的忙碌。
②重點指導想象“童孫學種瓜”的畫面,體會兒童模仿大人勞動意趣。
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我們在讀描寫人物的詩句,就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動去展開想象。
拓展想象:這些小孩子還會學大人干什么?
2、創設情境,深化感悟,練習美讀并背誦。
(三)小結:描寫景物的詩句,我們可以抓住景物的特點展開想象;描寫人物的詩句,我們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動展開想象,這樣,我們就能深入地領悟詩境,感悟詩情。
學生配樂有感情朗讀兩首古詩。
(設計意圖:“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因而,在這個環節,教師發揮了情境教學的特色,多次巧妙運用語言、畫面、音樂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經驗,一步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不同的導語帶動美讀,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其次,教師重視根據詩句內容的不同,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展開想象,如“綠遍”是通過想象體會用詞的準確,“雨如煙”是通過想象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走進詩的意境,“學種瓜”的想象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對“童孫”的喜愛之情,等等,促使想象畫面的練習落到實處,從而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三、留下懸念,引發期待
1、伴隨著想象,我們走進了詩人描寫的田園畫卷。張志和的《漁歌子》描寫的又是一幅怎樣的美景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漁歌子》。回顧總結。深化對田園詩詞的認識,激發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山原綠滿川白兒女各當家
子規啼雨如煙童孫學種瓜
《 三首》教學設計 篇6
誦讀欣賞古代詩詞曲三首
一、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詩的煉字和初步體味詩的句法。
2.背誦這三首詩詞曲。
3.進一步學一點詩的韻律。
二、教學過程設計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 白
一、導入:
復習送別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詩仙李白的送別詩《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板書:課題、作者)
二、課前熱身: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他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性格豪放浪漫。傳說“鐵杵磨成針”就是他小時候的故事。他的詩語言樸素,感情激蕩,韻味深長,形成獨特的“縱逸”豪放的風格。杜甫稱贊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解題:所以這首詩一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謝朓樓: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樓、謝公樓,是南朝齊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也是謝朓高齋地。他曾在此送友,后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謝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齊代杰出詩人。從題目上看,這是一首餞別詩,但詩中并無惜別之語。詩人李白才高志遠,但他的一生卻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寶初年,他由道士吳筠推薦,應詔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權貴排擠,不到兩年便被玄宗“賜金還山”。理想和現實的尖銳矛盾,使他長期陷于苦悶之中。詩人在餞別族叔李云時,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有壯志難酬的憂憤和掩抑不住的郁悶與不平。這首詩抒寫的就是詩人因懷才不遇而引發的無盡煩憂。
體裁:因此這是一首借餞別以詠懷的七言古詩。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一遍全詩。同學整體感知詩文。
明確:棄我而去的是不可留的昨天;亂我心緒的是諸多煩憂的今日。秋日的天空是那么遼闊,萬里長風也趕來助興,坐在他所飲佩的謝朓樓上,面對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李云,真可以開懷暢飲了。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我的文章也象謝朓一樣清新秀發。兩人(詩人們)都懷有超邁的意興和雄心壯志,想要摘下天上的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難以如意,倒不如第二天早晨,散發駕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隱遁江湖。
(二)四邊互動(師生互動)
第一、二句:連用十一字長句,噴涌出郁結抑塞之氣。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表現出他的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既發、發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有著一瀉千里之勢,可謂奇矣。
第三、四句:借景抒情。上兩句的壯志難酬而時不我待的苦悶之氣吐出后,李白的心情為之一弛。第三句忽作轉折,接以即席所見之景,第四句連類而下,始落到題面。目接風送秋雁之景,“秋”字點明餞別的季節,精神為之一振,煩憂為之一掃,感到心與境合的舒暢,于是“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點明了餞別的地點和方式。此:指上句所寫的長風秋雁的景色。酣高樓:在高樓上開懷暢飲。酣,暢飲;高樓,謝朓樓。
第五、六句:接下來贊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兩漢,有建安風骨;自己的文章,可與謝朓媲美。蓬萊文章:指漢代文學作品。蓬萊,傳說中的海中仙山,藏有仙家典籍。東漢中央校書處東觀,藏書很多,被稱為“道家蓬萊山”。周代的藏室、漢代的東觀和唐代的秘書省,都是國家的藏書機構。唐人則多以蓬萊山,蓬萊閣指秘書省,李云任秘書省校書郎,故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東漢末年,以曹操父子為首的作家,文章剛健清新,辭情慷慨,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把這一時期的文學風格稱為“建安風骨”。建安,漢獻帝的年號。骨,比喻文學作品剛健遒勁的詩文風格。故詩中用“建安骨”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指從建安(東漢末年,漢魏)到唐代之間的南朝。小謝:世稱南朝宋代詩人謝靈運為“大謝”,南朝齊代謝朓為“小謝”。清發:清新秀發,指謝朓的詩風。因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詩人謝朓,這次又是以謝朓樓上飲酒,所以,他自喻小謝,顯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負。
第七、八句:主客雙方談古論今,喝酒談詩,豪放的李白情緒不禁高漲,雄心勃發,連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來。俱懷:兩人都懷有(也可包括漢代作家、小謝)。逸興:豪邁高雅的超越凡欲的興致。壯思:雄心壯志。覽:同“攬”,摘取。
小結:可見,五到八句寫了對才能的自負和對理想的追求。詩人神馳宇宙的豪情,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第八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現出來,豪情達到極點。然而這不過是詩人酒酣興發時的豪語而已,當他從幻想回到現實,低頭卻見樓下宛溪水長流不斷,就會更加強烈地感到理想與現實難以統一的苦悶無以排遣。這種無以排遣的苦悶詩人又是如何表達的呢?以下四句就表達了這種壯志難酬的悲慨。
第九、十句:是本詩的又一大轉折,也是本詩的名句。詩人從高樓上遠遠望去,溪水如帶繞城而過,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極易產生陽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現象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讀來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澆愁,原想解脫,結果是愁上加愁。第十句三個“愁”字,足見愁思之多,與開頭“多煩憂”呼應,道出了不得志的苦悶之深。詩人長期陷于一種“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種超脫方式,即“散發弄扁舟”。
第十一、十二句:不稱意:不如意;散發:古人束發戴冠,而散發就是不束發、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羈和隱逸不仕兩重意思。明朝:第二天早晨。弄扁舟:駕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扁舟,小船。這里有泛游江湖、歸隱江湖之意。
小結:全詩如歌如訴,情感跌宕起伏,韻味深長,一波三折,章法跳躍,語言明朗樸素,似脫口而出,音調激越高昂,豪放與悲憤共存,天真與苦悶統一,形成太白獨特的“縱逸”風格,抒發了詩人因懷才不遇而引發的無盡煩憂,也體現了詩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另外,結構上的大跨度跳躍與詩人的情感變化相一致。
《漁家傲》
范仲淹
一、導入:
上學期我們曾學過反映邊塞軍旅征戰生活的詩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齊背“黑云壓城城欲摧”)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反映北宋西北邊境軍旅生活的詞。這首詞通過對充滿肅殺之氣的塞下秋景的描寫,表現詞人慨嘆功業未立和戍邊將士思念家鄉的復雜心情。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詞(板書:課題、作者)
二、課前熱身:
提到詞,大家已不陌生了。詞是古代詩歌的一個分支,原來也稱曲、曲子詞,又因句子參差不齊而稱長短句。每一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詞牌”。例如這首詞的詞牌就叫“漁家傲”。
背景:宋仁宗寶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陜西延安),范仲淹與韓琦同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并兼知延州,守衛西北邊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擾。當時邊境民謠說“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慶歷元年(1041)四月調知耀州(今陜西耀縣),這首詞即作于此時。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謚號“文正”,他的文章詩詞風格豪放,語言簡練,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詩歌268首,詞傳世僅五首,這首《漁家傲》寫得慷慨悲壯,最為膾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陽樓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影響深遠。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一遍全詞,同學整體感知。
明確:秋天的西北邊疆風景非常奇特。大雁向衡陽南飛,對西北的荒涼之地毫不留戀。邊塞之地,傍晚時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涼之聲隨著城頭的號角而起。在重重疊疊像屏障一樣的山峰包圍中,漫無邊際的暮靄、血紅的夕陽,襯托、映照著緊閉的孤城。 一杯濁酒讓人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但敵兵未潰,功業未成,邊境未安,尚不能歸還。笛聲悠遠,寒霜滿地。將士們深夜不寐,將軍愁白了頭發,征夫落淚。
(二)四邊互動(師生互動)
上闋:著重寫景。寫了什么樣的景呢?塞下:邊境險要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一句話交待了所寫景象的地域、季節及環境,一個“異”字概括總的感受。因為詞人是南方人,所以這北方的秋景讓他感到非常奇特。那他是否喜歡這里的風光呢?詞中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感覺出來,哪一句?
連南飛的大雁都毫無留戀之意,何況是離鄉戍邊的將士呢?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指大雁離開這里飛往衡陽。古代傳說,秋季雁南飛避寒,到衡陽即止。衡陽:今湖南省地名,舊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這一句烘托出荒涼,極寫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
接下來從聽覺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指各種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如邊塞的風聲、草聲、馬嘶聲、駝羊悲鳴聲、牧 人的吟嘯聲、胡茄羌笛聲等。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邊塞之地,傍晚時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涼之聲隨著城頭的號角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進一步為下闋的抒情蓄勢。
千嶂:像屏障一樣的群山。在重巒疊嶂的山峰包圍中,漫無邊際的暮靄、血紅的夕陽,襯托、映照著緊閉的孤城。這一句從聽覺轉入視覺,盡括了悲涼蒼茫的氣象,展現了悲涼壯闊的北國風光。“孤城閉”三個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為下闋做鋪墊。
小結:可見詞人筆下西北邊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涼奇異!也顯示出邊地生活的艱辛和軍事形勢的嚴重。
下闋:下片由寫景轉入抒情。又抒發什么樣的情呢?濁酒:古人以米釀酒,乳白色,故稱“濁酒”。“一杯”與“萬里”造語懸殊,暗襯鄉愁。這一句緊承“孤城閉”而來。詞人身在荒僻的邊境孤城,夜晚難免會起鄉關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濁酒哪能消得了濃重的愁思!何時才能返回家鄉呢?可是尚未破敵立功,回鄉之計從何談起?燕然未勒:是指沒有建立破敵的大功。據《后漢書》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的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勒,在碑上刻字記功。這個典故道出了詞人守邊御敵,不勝不歸的決心。這兩句是本詞的名句。
羌:古代西部少數民族,“五胡”之一。笛本出于羌中,故稱“羌管”。笛聲悠遠,寒霜滿地。這一句是寫景句,從時間上看是“長煙落日”的延續,可見將士們寒夜戍守的艱辛,以及因“歸無計”而“人不寐”的哀傷,表現出邊地之苦。這里的“人”指誰?既指詞人自己,也包括戍邊士卒。而結句“將軍白發征夫淚”最能引發讀者的同情和思考:將軍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頭發?征夫為什么落淚?顯然都是因“燕然未勒歸無計”造成的。可見,愛國的情懷,思鄉的苦悶,構成了守邊將士復雜的心態。
小結:全詞寫景抒情完美結合,將愛國情懷、思鄉之苦和建功立業的渴望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蒼涼悲壯的情調。并將視野擴展到塞下孤城、千嶂萬壑,著墨于軍旅生活,與盛唐邊塞詩相近,以悲景蒼莽的意境體現出崇高的壯美感,風格蒼涼悲壯,開宋代蘇辛豪放詞派的先聲,在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文學成就最高的當推唐詩宋詞元曲,唐詩宋詞大家都已知相當熟悉,那么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下元代的曲這種文學樣式。今天我們欣賞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 秋思》(板書:課題、作者)
二、課前熱身:
元代出現了一種嶄新的文學樣式,那就是曲。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是以曲辭為主的一種綜合藝術。元代出現了最杰出的大戲劇家關漢卿,其代表作《竇娥冤》,還有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馬致遠的《漢宮秋》。散曲在元代是韻文的主體,包括小令和散套兩類。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個曲牌);散套由兩支以上以至數十支同一宮調的不同曲子組成,首尾一韻到底。馬致遠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他的散套《夜行船•秋思》是其名世代表作,另一首寫景小令《天凈沙•秋思》以28個字刻劃出一幅動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圖,堪稱“千古絕唱”,是其小令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被稱為“秋思之祖”,選自《全元散曲》,“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浙江行省官吏。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后世把他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同學整體感知。
明確:纏著枯藤的老樹上棲息著傍晚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橋畔住著幾戶人家,年代久遠的驛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風中,騎著瘦馬緩慢前行。傍晚的太陽向西墜落,悲痛到極點的游子,飄泊在天邊極遠極遠的地方。
(二)四邊互動(師生互動)
1:齊讀曲子。根據語言形式上的特點,很明顯,這首曲子分為前后兩部分。前三句純粹寫景,大家看看這三句的語言形式有什么特點?
明確:每句都是三個名詞性的短語排在一起,短語之間、句子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詞語,讓讀者根據前后連貫的幾個畫面意會“秋思”的主題。
2:能說出都有哪些并列的短語嗎?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3:根據這些寫景的短語,你知道這是什么時候所特有的景色呢?
明確:深秋傍晚。昏:黃昏;西風:即秋風(東風,春風)。
4:這些景色給人以什么樣的感覺?何以見得?
明確:蕭瑟、蒼涼、沮喪…樹是老的,藤是枯的,顯得毫無生氣;而傍晚時棲息樹上的烏鴉卻能引起旅人思歸之念。“小橋流水人家”本來是恬靜明麗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與上下句所描寫的景象截然異趣,其實不然。因為旅人在荒郊野外見此安適的人家,只會引起“日暮鄉關何處是”的愁緒。第三句更給人以蒼涼之感。一個“古”字喚起人們對古往今來多少過客的不盡聯想。古道: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即秋風,既點明季節,又增添悲涼氣氛;而旅途勞頓的“瘦馬”,更使整個畫面帶有令人沮喪的感情色彩。
5:哪們同學能把這并列的九種景物,用你自己的語言把它聯綴起來,向大家描繪一幅秋郊夕照圖呢?
明確:纏著枯藤的老樹上棲息著傍晚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橋畔住著幾戶人家,年代久遠的驛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風中,騎著瘦馬緩慢前行。
6:在這幅圖畫中,有人嗎?是誰?
明確:有,“斷腸人”(斷腸:形容悲痛到了極點),末兩句不僅寫景(夕陽西下:傍晚的太陽向西墜落),而且寫人。
7:哪位同學能根據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話描繪出是個什么樣的斷腸人?
明確:于暮色蒼茫中,烘托出一個騎著瘦馬、遠離家鄉、羈旅漂泊的人來。悲痛到極點的游子,飄泊在天邊極遠極遠的地方。天涯:天邊,極遠的地方。由此可見,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為末句“斷腸人”作了鋪墊。末兩句是本曲的名句,也是本曲的主旨句,面對此景,不由得讓人肝腸寸斷,凄然淚下。
8:大家想一想,這首曲子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天涯游子思鄉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
小結:這支曲子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游子思鄉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凄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揚州市第三中學 易衛東
寫作 寫簡單的議論文
訓練目的
1、 學會寫簡單的議論文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2、 學會寫議論文的常用的兩種方法;擺事實和講道理。
訓練題目
[見課文]
訓練指導
第一題
1、 題目說:中華民族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美德。
討論具體表現在哪里?⑴父慈子孝,兄友弟悌;⑵為人謙和,禮貌待人;
⑶誠實可信,知恩圖報;⑷愛國愛民,心憂天下;
⑸克己奉公,廉潔公正;⑹修身養性,君子慎獨;
⑺見利思義,以義制利;⑻勤勞儉樸,艱苦奮斗;
⑼質樸求實,寬容大度;⑽勇敢剛毅,身體力行。
2、 題目問:你認為當今最值得發揚和提倡的傳統美德是什么?
學生討論,歸納:
聯系實際談,如青少年學生對孝敬父母的意義——不僅繼承了傳統美德,而且只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于萬一,更是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基礎。
3、 題目上提出四點要求:⑴觀點正確;⑵有自己的見解;⑶例證有說服力;
⑷適當引用格言警句。
例如闡述傳統美德中講究“誠信”的道理,觀點可以是:誠信是品德之
瑰寶,是才智之源泉,是成功之前提,是無形之資產。
第二題
閱讀一則材料,聯系現實生活,議論爺爺剪枝條給我們的啟示。
學生討論,歸納:1、削枝以強干。爺爺剪掉一些枝干,會使果樹長得更好。舍棄次要的,是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
2、看眼前,果樹枝條茂盛,長勢很好,看發展,剪掉枝條會使果實豐碩,所以爺爺毫不吝惜。行動服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這是有遠見、有膽識之舉。
3、小孩拿起一根枝條,也許長得很好,但從整棵果樹權衡,它成了分散營養,影響結果數量與質量的冗枝,必須剪掉。正確處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讓部分服務于整體,局部服務于大局。
4、“傻孩子”,傻在何處?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條,忘了它們與整體的聯系;只看到它們眼前的長勢,忘了它們最終影響的結果。我們切不可一葉障目,而不見全樹。
第三題
入選“集錦”的材料,要注意“典型”“精辟”“可靠”;分類制作卡片可以從內容、形式或作者等多角度分類,原則上便于查找。
[例文]
《削枝為了強干》(見參考書)
簡評:
這篇簡單的議論文,闡明的觀點就是題目:削枝為了強干。聯系實際,必須減輕作業負擔,以保證同學們學得更輕松,更有效。
文章闡明觀點的事實,一是所提供的材料爺爺給果樹剪枝的故事,一是生活中加重作業負擔的事實。所舉事例有代表性,能充分證明論點。作者對所舉的事實作分析,一是分析爺爺給果樹剪枝條的原因,二是分析沉重的作業負擔所造成的危害。議論文中的分析,就是講道理。
文章引用了前人智慧的論述,使文章中心論點“削枝為了強干”,得到了更充分、更深刻的闡述。
《 三首》教學設計 篇7
鄉村四月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蠶桑”,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2、借助注釋理解詩的大意,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3、體會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強化學法,自學能力。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意象鋪展,切入正題
師:走進田園,就像走進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我們欣賞到:那獨特迷人的《鄉下人家》,那異國風情的《牧場之國》,相信這些現代美文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鄉村又是怎樣的?
1、我們跟隨著宋代詩人翁卷一起領略江南的鄉村四月。(板書“鄉村四月”)齊讀課題
2、四月是什么季節?那,你心中的“鄉村四月”是怎樣的?
那是“小橋流水人家”,那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3、帶著鄉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讀課題!
二、 通讀全詩,感受詩的節奏美
1、(出示全詩)誰來說說以前學古詩的方法?
2、請自由讀古詩,讀上四遍。讀前兩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后兩遍,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讀得有節奏、有板有眼。明白嗎?
3、誰想讀?讀準沒有?
4、檢查生字“蠶”“桑”
5、(配樂)讀出詩的節奏。(方法:多誦讀)
三、理解詩意,感悟詩的語言美。
過渡:在你們有滋有味的朗讀聲中,詩歌醉人的韻律已經緩緩流出。
1、讀了這么多次能結合注釋說出詩意思嗎?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說說。
2、匯報:(點撥一二句寫:景;三四句寫:人)
3、這詩意明白了嗎?趕緊帶著自己的理解,相信你會讀得更好。
四、品味詩句,感悟詩的意境美
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如畫的鄉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視線,留住了你的腳步。我們就開個詩畫品讀會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 (課件出示一、二句)
1、這兩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畫面?(板書:綠原、白川、子規、煙雨)
2、指導品讀:遍、滿(方法:抓詩眼)
3、除了山陵原野是綠的,還有什么是綠的?(方法:想畫面)
4、這畫面讓我想起哪些詩句?(聯系有關的詩句)
5、這是絕妙山水畫!我們以讀代品吧!
6、鏡頭再轉換,你還聽到什么、看到什么? “子規”是怎樣啼叫的?
7、這“雨如煙”什么感覺?看圖片
1)把這種若有若無的朦朧美讀出來。
2)這雨讓你又想起了哪些詩句?
8、一動一靜的杜鵑煙雨圖已呈現我們面前了!讀出動靜的美感
9、此時此景,你能用什么詞語來形容?讓我們一起吟誦這兩句詩吧。
10、小結:你們真了不起,憑著多誦讀、看注釋、抓詩眼、(調動視覺、聽覺,聯系詩句)想畫面的法寶就走進青山綠水、杜鵑煙雨圖。
(二)學習第三、四句(課件出示三四句)
過渡: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又怎樣呢?
1、詩人們,請選用一樣或幾樣法寶,品其中的詩與畫。先小組內切磋切磋。
2、匯報。
3、小結:農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個個都勤勞。(板書:人勤)
但,想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人們怎會不開心?你讀;
想到“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人們怎會不高興?你讀;
想到那將是沉甸甸的收獲,人們怎會不興奮?齊讀。
五、理解詩人,回歸整體,感悟詩情之美。
1、是啊,這鄉村四月既是絕美的山水畫,又是勤勞的農忙圖!在詩人的筆下,鄉村四月變得妙不可言。可見,詩人翁卷是一個怎樣的人?
2、(配樂)那能把詩印在心間嗎?
3、還能把詩留在筆尖嗎?請默寫。
六、拓展延伸,詩心畫意滿心間。
(一)古今對照
1、請拿出練習紙。(播放課件音樂)此時,你走在鄉間小路上,這如畫的四月,你會聽到了……想到了……請把你感受到的,用現代文寫下來。
出示:走在鄉間小路上,-----------------------------
2、匯報。
(二)課外拓展
1、(課件出示)古往今來,“田園”是詩人們的寵兒,老師想到了許多田園詩人,如王維、孟浩然、陶淵明等。他們留下不少珍貴的詩篇。走進去讀讀、體會體會吧!
課件: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田園樂 (唐)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 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 鶯啼山客猶眠。
2、讀了這些田園詩句,老師把自己的感受寫了下來:
課件出示:巍巍青山、曖曖村落,鄉村是恬靜的;啾啾鳥鳴、聲聲犬吠,鄉村是靈動的;
裊裊炊煙、霏霏細雨,鄉村是朦朧的;唰唰采桑、簌簌蠶食,鄉村是忙碌的。
3、小結:這 節課我們走進詩的國度,感受到詩的魅力,感受到鄉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詩情畫意!
七、作業設計
1、抄寫詩及詩意一遍,并背誦。
2、把這首詩描繪的情境寫成一段話。
3、收集并閱讀更多有關“鄉村、田園風光”的古詩,如《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等。
八、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原 白川 景美
子規 煙雨
閑人少 人勤
才……又
四時田園雜興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晝、耘”兩個生字,并會正確書寫。
2、隨機滲透學習古詩的方法,會借助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并能背誦古詩。
4、通過看插圖、想象畫面等方式幫助學生體驗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體會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詩
1、我們剛學了一首古詩,題目叫《鄉村四月》,誰來背背?一起來吧!
背得真好,那詩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畫面,向我們展現了充滿著鄉土氣息的田園生活。今天我們將走進另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田園世界,去感受那濃濃的鄉土味兒!(板書課題)
2、讀詩題,解題意。
⑴請同學來讀課題。(“興”在這兒讀第四聲,在文中,他指:興致;“雜興”就是——各種興致;“四時”在這兒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個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就是——詩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了很多的感想。)
⑵師:你看,抓住重點詞突破,然后連起來用上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題目的意思!帶著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讀讀題目。
3、了解詩人。(出示詩人簡介)
⑴這首詩是由南宋詩人范成大所寫,請大家讀讀資料,你能從中獲得什么信息?(自由讀,交流)
⑵《四時田園雜興》組詩共有六十首,今天咱們所要學的只是這其中的一首。
二、初讀感知
1、師:請大家先自由讀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田園風光?
2、生自由讀,指名讀。
3、師提問:季節從哪個詞讀到的?
理解“桑陰”:桑就是桑樹,桑陰就是——桑樹成陰了,當桑樹成陰時,那就是——夏天
4、齊讀(正音,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5、解意
師:同學們,古詩語言簡練,但含義深遠,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先要了解詩的大概意思,平時遇到一首新的古詩你是怎么學的?
6、學生自學
7、大概說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同桌說)
⑴剛才,你讀懂了哪句?
①指點“傍、績、各當家”等重點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②師:“績”,在這兒是指一個動作,搓;“夜績麻”就是指——“各當家”,指各有各的本領,各有各的事做,“村莊兒女各當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陰學種瓜”的意思是——
③師:知道了這些詞在古詩中的意思,誰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再來說說?
⑵教師隨機點撥語言表述上的流暢。
①師:照剛才他的說法,你覺得還缺少些什么?
②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可不是簡單地把詞句的意思串起來,咱們可以通過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時間、人物等,這樣說起意思就更生動、更流暢。誰再來試試?(指名,同桌互相說說)
③師:剛才,我們就借助注釋,了解了詩的大意。那好,帶著對詩句的理解,咱們一起再來讀讀這首詩,注意停頓。(齊讀)
三、精讀領悟
1、師:“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請大家再自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讀著讀著,你的腦海里,除了剛才讀懂的畫面,還出現了哪些畫面?
2、品讀第一句
⑴交流:(勞動的辛勞、繁忙及勞動所帶來的快樂)
⑵那好,請你來讀一、二兩行詩。
⑶剛才你在讀的時候,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⑷誰再來讀?你的感受呢?
預設:1、辛苦(你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學生讀)
評語:你讀出了時間很長,是從“晝”到“夜”。你把他們的勞動內容讀出來了。
3、忙碌:
⑴各當家,男的——,女的——,各有個的活兒干,除了耘田、績麻,還要——,(指名說)總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這樣日夜忙碌著。多勤勞的人們呀,你能把這種感受帶進朗讀中去嗎?
⑵和諧:怎樣和諧的畫面?(看插圖里人們的表情,再讀讀句子,還有什么感受?)
4、師歸結:剛才大家的感受真豐富,從短短的詩句里讀出了那么多!這樣的勞動在我們眼里是辛苦的、勞碌的,但在當時這種男耕女織的生活卻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將換來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兒各做著各的事情,那種溫馨,使勞動的疲倦、勞累一掃而光,⑴這種快樂與滿足就是從勞動中得到的呀!把這種感受送進詩句,你再來讀讀(指名讀)
⑵師:這種發自內心的滿足與快樂,真好!難怪詩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勞動場面時,不禁感嘆——“晝出……,村莊……”(齊讀)
5、品讀第二句
⑴師: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盡所能,做著分內事,就連小孩也——(指名3個學生,讀詩句三、四行)。
⑵從小孩一個小小的學種瓜這個動作,你有什么想說的嗎?(交流)
懂事:父母勤勞的品質感染了村莊的孫童,小孩也喜歡上勞動了。
快樂:是呀,他們學種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時豐收的場面呀……
可愛:瞧,他的神情、動作,一手——,充滿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⑶師: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聽出來了,勞動著也是快樂的。我們都來當當愛勞動的孩子,一起快樂地讀讀吧。)
6、升華
⑴師:村莊兒女日夜勞作雖然繁忙、辛勞,但,是快樂的,孩子雖然不懂耕織,卻愛學做農活,也是快樂的。這樣和諧、恬適的勞動場面感染了詩人,讓他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愛上了這里勤勞樸實的人們,更愛上了這溫馨美好的田園生活。
⑵我們把這首詩牢牢地記在心里。(背誦)
四、拓展品讀
1、拓展《四時田園雜興》之二
師:請大家再讀讀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時田園雜興》,這首詩又是在寫什么呢?現在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讀讀這首詩,說說大意,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課件出示)(隨機:你可以仿照剛才學詩的方法,借助注釋,想象畫面,來讀懂整首詩的意思。)
2、學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⑴指名讀,
⑵說詩句的意思,說說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風光?
五、積累古詩,激發興趣
師:是啊!鄉村是那么恬美、秀麗,字字都洋溢著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歷來許多詩人就以描寫鄉村生活、田園風光為主,寫下了很多不朽的詩篇,這樣的詩,就叫——田園詩。
六、作業布置。
1、抄寫詩及詩意,并且背出。
2、搜集、品讀更多詩人所創作的田園詩。
漁歌子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塞、箬、笠、蓑”,指導書寫“鷺”等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詞句,并能熟讀成誦。
3、體會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根據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入境,讀中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讀,建構田園生活的主題
1、教師用語言渲染,用圖片輔助,幫助學生對單元本題溫故知新。
2、師生交流,理解詞牌名。
3、請學生自由朗讀詞句,把詞句讀通順,字音讀準確
4、教師檢查整首詞的讀音,重點指導“塞”的讀音及“鷺”等字的書寫。
5、請學生再讀詞句,指導讀出詞的節奏。
二、細讀,走近田園生活的畫面
1、請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回顧理解詞意的方法。
2、學生自主學習,理解整首詞的意思,并在小組內交流自主學習中的見解。
3、反饋匯報對詞意的理解。
三、賞讀,觸摸一顆眷戀的內心
1、教師配樂范讀,請學生談感受,讓學生初步感受詩人的“不須歸”。
2、由“不須歸”切入,讓學生交流匯報詩人 “不須歸”的原因。
⑴景美中感悟“不須歸”。
①請學生了解詞中描寫的景物。
②教師配樂范讀,讓學生想象詞中的畫面。
③ 學生交流想象的內容,教師緊扣畫中的色彩及 “飛”字進行點撥,并引導學生用其他詞語來形容春景。讓學生通過多元品讀,繼而誦讀,感悟畫面的和諧與動態之美。
④回讀“斜風細雨不須歸”,初步感悟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⑵鱖魚肥中感悟“不須歸”。
①引導學生關注“肥”字,讓學生交流從“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 讓學生品讀前兩句詞,感悟詩人用詞的精妙。
③回讀“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悟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⑶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須歸”。
① 學生感悟“斜風細雨”,引導學生用其他的詞語形容春雨的特點。
②學生品讀,繼而誦讀第三、四句詞,感受春景的寧靜之美。
⑷讓學生把感悟到的畫面用文字描繪下來,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畫面的整體美。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戀之情
1.出示補充資料:“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讓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讓學生提出心中的疑問。
2.師生交流詩人的生平,教師補充對詩人的介紹。理解詩人“不須歸”的是什么地方,再走進詩人的內心。
3.教師引讀第三、四句詞,提升情感。
4.補充學習詩人的另一首《漁歌子》,讓學生初步了解詞意,并朗讀積累。
5.回顧詩人生平的著作,師生帶著對整著詞的感悟,一起誦讀《漁歌子》。
五、作業設計。
1、抄寫詩及詩意。
六、板書設計。
景中有情
漁歌子 ------>不須歸
[唐]張志和
情景交融
《 三首》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體會作者壯志躊躇,渴望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以及坦然面對人生風雨、順境逆境的胸懷。
2、通過比較、品析,體會豪放詞的特點。
說明:
詩言志,詞傳情。《江城子》描寫出獵氣勢磅礴,抒發豪情淋漓盡致,音韻鏗鏘,充滿雄渾之美,傳豪放詞先聲。雖千年之遙,此景此情,卻歷歷在目。《定風波》全篇即景抒情,語言自然流暢,蘊涵深刻哲理,體現東坡詞獨特的審美風格。《浣溪沙》則鄉情淳樸、農趣盎然,別于一般文人詞。理應引學生入境,通過反復、有層次的朗讀,讓學生領略豪放詞之壯美,體會作者仕途坎坷,卻曠達泰然的情懷。學生初次接觸宋詞單元,蘇詞不同于單元中另幾篇作品,可從選材立意、語言特點、思想感情入手,讓學生了解宋詞婉約、豪放的不同特點。宜引導學生朗讀體會,忌粘貼概念標簽。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深入文本,通過對選材、用詞的比較、品讀,體會作者的豪情壯志以及豪放詞的特點。
2、 難點:《定風波》中“也無風雨也無晴”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說明:
何謂豪放?何謂婉約?僅僅知道諸如“雄渾壯闊”“細膩深沉”等詞語,是遠遠不夠的。詩需吟,詞可唱。有層次的反復朗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詞的語言特點和思想感情,才能逐步形成學習、賞析詩詞的能力,培養語感。因此,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充分的朗讀、品味語言的空間,輔之以方法指導。
“也無風雨也無晴”,既指自然陰晴,又指仕途順逆。不結合作者的身世遭遇,恐怕難以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在閱讀中需要細心體會的,也是需要教師加以點撥的。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課前預習
了解作者 做一份蘇軾生平簡介,要求突出年代、事件、經歷。300字左右,可以表格形式出現。 通過書本閱讀、網絡閱讀等形式,查找資料,進行歸納整合,最后濃縮成文。 學習古典詩詞,了解作者的一些情況很有必要,尤其是這三首詞,作者抒發的感情和他的經歷是密切相關的。之所以要求突出年代、事件、經歷,是引導學生關注諸如“烏臺詩案”等蘇軾人生經歷中的重大轉折點,而不必在課前就了解他的文學成就、詩詞風格等概念,以免形成定勢。
整體感知
把握詞意 1、 復習、吟誦柳永《蝶戀花》。
2、好一個“擬把疏狂圖一醉”,今日,我等再來品品蘇軾的“狂”。請同學們借助注釋,自由地將《江城子密州出獵》朗讀三遍。
3、請一位同學朗讀,做正音、斷句指導。
4、讀這首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你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1、背誦《蝶戀花》,復習所學。
2、擎(qing)騎(ji)可能讀錯,需要正音。
3、根據詞的內容,學生會描述出“看到太守牽著黃狗,托著蒼鷹,帶著大批隨從,出城打獵。全城的老百姓都跟著去看熱鬧了。”“聽到千人呼喝,萬馬奔騰的巨響。”“感受到了出獵場面的宏大,作者的滿腔豪情,一種非凡的氣勢。” 復習背誦《蝶戀花》,是為比較賞析作鋪墊。自由、個別朗讀四遍,可以讓學生迅速熟悉詞作內容,為深入朗讀、賞析作準備。而提出三問,一則是引學生自然入境,進入千年前那場激動人心的出獵氛圍中。二則是讓學生進一步把握詞的內容。由抽象的文字化為具象的畫面,讓學生走進詞境,符合學生學習詩詞的認知規律。
朗讀感受
體會詞境 1、怎么讀,才能表現出這種壯闊的出獵場面,才能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
2、這樣讀,是否把作者創作時的感情都抒發出來了?(作者借描寫出獵的壯觀場面,要抒發怎樣的情感?)
朗讀指導:“少年”、“卷”、“看”等宜重讀,以表氣勢和胸懷。
3、哪些詞句直接抒發了作者的感情?怎么讀,才能表現出這種滿腔豪情?
朗讀指導:“鬢微霜,又何妨?”反問表決心;“何日遣馮唐?”疑問表期待。語氣差別應注意。 1、學生散讀、個別讀。
2、學生交流點評。
3、學生會大聲朗讀,氣勢充沛,力圖表現出場面的宏大,氣勢的非凡。
4、學生根據下闕內容及注釋對于典故的說明,當能指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
5、朗讀時可能會一氣到底,不得抑揚頓挫要領。 詞作所表達的強烈感情,需要通過朗讀來加深體會。為讀而讀,為背而讀,未免枯燥。帶著任務讀,讓學生自己揣摩朗讀方法,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深入文本,同時體會不同的朗讀方式形成的不同效果、細微差別。在學生自我體驗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加以指導,突出重點,則更有針對性,也更易為學生所接受。這樣,讀的遍數雖多,但目的明確,層次鮮明,學生不易感到疲勞。
抓住重點
比較賞析 1、同樣有“狂”,《蝶戀花》和《江城子》,讀之有何不同?朗讀比較,體會不同在哪里。
2、為何《江城子》讀起來虎虎有生氣?
3、簡介豪放詞的特點。 學生自能比較出:《蝶戀花》讀之哀婉,《江城子》讀來奔放酣暢。主要是因為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不同,因此寫的內容(選材)不同。一是為抒兒女情愁,于是盡寫“危樓、草色、煙光、衣帶”;一是為抒壯士豪情,于是滿眼“牽黃、擎蒼、射虎、射狼”。千軍萬馬在心中,讀起來自然很有氣勢。 學生初次接觸宋詞,婉約也好,豪放也罷,對他們而言,都是抽象的概念。應讓他們通過比較,自己體會兩種詞風的不同特點,不宜直接灌輸概念。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兩者內容(選材)、情感上的不同,則是讓學生體會把握詩詞意象對理解詩詞內涵的重要作用,為學習方法的指導做好鋪墊。此時教師簡介豪放詞的特點,自然水到渠成。
順勢引導
學習新詞 1、蘇軾另有一首《定風波》,煙雨陰晴,料峭蕭瑟,又向我們傳遞怎樣的情感呢?
2、自由朗讀詞作(小序),在自然界的風雨陰晴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人?
3、如何把這份泰然自若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朗讀指導:“莫聽、何妨、任平生”等詞宜重讀。 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能抓住“穿林打葉、煙雨、料峭春風、蕭瑟”這些環境描寫的語句,再結合“莫聽、何妨、誰怕、相迎”等詞,可以感知到作者面對凄風苦雨,是何等的氣定神閑,泰然自若。欽佩之情,油然而生。朗讀時,自會注意語氣平緩。 “學習建議”中的提示能幫助學生迅速把握詞作要點,抓住“莫聽、何妨、誰怕、相迎”這些極富感情色彩的詞,就能體會作者的情感。因為所表達的情感不同于《江城子》,因此朗讀方式也不同,更需要多多朗讀體會以增強語感。
結合預習
突破難點 1、作者在黃州創作《定風波》,你覺得他在詞中表露的情感,和他之前因“烏臺詩案”貶至黃州有無關系?
2、結合蘇軾生平經歷,說說我們該如何理解“也無風雨也無晴”中的風雨陰晴,如何理解此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呢? 1、學生能從蘇軾的遭貶謫,聯想到詞中的風雨,既是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是指政治上的風雨。進而可以體會到,蘇軾面對人生的挫折坎坷,依然能夠保持那份泰然自若,實屬可貴。
2、對于“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句,學生可能達到一切都是過眼煙云的層面,已是上佳。 僅從字面,恐難以真正理解詞作的內涵。引導學生關注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體會兩者之間的重要關系。“也無風雨也無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順境有逆境,但在詞人心中卻無晴雨,因為“凡所有象,皆是虛妄”。這是蘇軾作品中極為重要的內涵,理應讓學生知曉一二,但點到即可,不宜展開。
歸納小結
指導方法 賞析詩詞方法小議:抓住意象,理解詩詞內容;結合經歷,體會作者感情。 和教師共同總結學習過程,歸納學習方法。 課文為例,激發興趣,習得方法,為以后大量閱讀、品賞做好鋪墊。
自主學習
作業反饋 以所學之法自己賞析蘇軾《浣溪沙》,并用散文筆法描繪詞中的情、景。 在把握全篇內容、情感的基礎上,想象、入境,擴充內容、情節,寫成一篇記敘文或抒情散文。 既可了解學生是否準確把握詞作要點,又可進行寫作的訓練。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合理鋪展情節、營造意境的能力。
思路點撥
《江城子》作于1075年,《浣溪沙》作于1078年,《定風波》作于1082年。可結合蘇軾的經歷,以他的個人遭際為線索,抓住他人生不同階段的詞作所表現出的思想感情,重點分析蘇軾這一人物形象。可另行補充蘇軾代表作一二,以豐富人物內涵。
練習舉隅
1、 同為豪放詞的代表作,賞析、比較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和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在內容、情感上的異同。
2、 賞析、比較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在內容、情感上的區別,體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不同特點。
3、 學生分組合作,為蘇軾的三首詞分別找三首合適的配樂,要求能表現詞的意境。(可向同學推薦一組古曲,如《十面埋伏》、《將軍令》、《漢宮秋月》等以備選)
《 三首》教學設計 篇9
李麗
教學目標 :
⑴了解《詩經》有關常識
⑵學習氓,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⑶背誦三首詩篇
重點難點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即《詩經》的表現手法。
3、掌握下列字、詞的音和義:臣鳩、窈窕、逑、荇萊、寤寐、蒹葭、無、恬、渙、塒、址、桀。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的讀音。
2.查字典,對照課文注釋翻譯這三首詩。
一 導語 設計
《詩經》 同學們雖然沒有學習過,但是你們至少聽說過,甚至還會背誦其中的詩句。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戀歌;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的是離家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歸來時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現的如怨如訴深切纏綿淋漓盡致等等。正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認識它。
二 《詩經》簡介
(這一部分書上注釋①都有,可以給出兩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己看。老師用提問的方式總結即可)
⑴ 性質: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六藝”之一。本來只稱《詩》后來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
⑵ 體制和內容: 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首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大都是貴族作品,;“頌”,都是。《詩經》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人民的愛憎及他們的反抗斗爭,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⑶ 藝術表現手法: 賦 比 興 (教師在此無須多介紹,在具體研習時結合實例講解)
三、整體把握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結合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誦讀,討論詩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老師總結)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標題,不能代表詩篇的內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讀成“2/2”節拍
③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獲得聲韻上的美感。采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3)學生結合誦讀提示再一次朗讀三首詩歌,自由誦讀。
⑷整體感知,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衛風·氓》是一首敘事詩,一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女主人公從戀愛,結婚到被棄的經歷。
《秦風·無衣》是一篇軍中歌謠,表現士兵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昂揚斗志和愛國精神。
《邶風·靜女》寫男女幽期密約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膽熱烈的愛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布置作業
預習 《邶風·靜女》爭取熟讀能誦。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