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漫筆(節選)》教案(精選4篇)
《燈下漫筆(節選)》教案 篇1
張中波
教學目標:理解作者對國民性的深刻認識和中國社會歷史的解剖;學習先生的民族憂患意識,自強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先生對國民性和中國社會歷史的看法
教學難點:“人的價格”的理解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縱橫九萬里,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國王朝盛衰榮敗,多少帝王將相粉墨登場,厚重的史書演繹了他們一個又一個風流倜儻的故事,卻很少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灑一把同情之淚。我們老百姓為什么如此貧困,一如既往呢?著名的思想家魯迅先生是怎樣認為的呢?他是怎樣概括漫長的中國歷史的呢?(打開ppt文件)
二、整體感知:聽課文錄音(mp3文件),瀏覽課文(word文檔或課本)
三:研習文章
(一)分析鑒賞
1、魯迅先生從鈔票貶值的日常小事中看到了隱藏在百姓靈魂靈魂深處的什么心態?(用原話回答)
[明確: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
用我們的話來說是一種什么心態?
[明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自我滿足,自我陶醉的奴性心態](點穴式的批評)
先生把批判的矛頭對準了什么人?
[明確:先生從日常小事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態,現銀沉重,先生的心情更沉重,這沉重的心情促使他思考中國歷史和國民性的重大問題。直指具有劣根性的國民——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尖銳地批判了國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傳統。]先生用他充滿血淚的文字來表明:中華民族要成為一個有尊嚴的民族,中國人要成為一個有尊嚴的人,必須進行深刻的全民族的文化批判和心靈懺悔,以獲得文化精神與國民性格的涅磐。“時間已經推進到了二十一世紀,重讀先生的文章,讓我們感到生命的激越,熱血的沸騰,使我們迷惘的大腦得以清醒,浮躁的靈魂得以安靜,穿越時空隧道,我們似乎看到了這位“刑天舞干戚”的戰士。]
2. 作者是怎樣概括中國的歷史的?(或魯迅先生對中國歷史的理解)
[ 明確: 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正是先生獨到的發現,雖然有點偏激,但我們不能不佩服他見解的深刻性和揭露的徹底性)
這就是中國的歷史,上下五千年就被這20個字濃縮了。中國的老百姓,要么做不成奴隸,要么暫時做穩了奴隸。中國的歷史在“一治一亂”中循環發展,中國的老百姓也在一會兒不如牛馬一會兒略如牛馬中艱難跋涉。“三千余年古國古”,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樣一個小玩藝。先生曾尖銳地指出“轎夫(老百姓)如果對坐轎的人(統治者)不含笑,中國也早已經不是現在的中國了”。
那么有“不含笑”的“轎夫”嗎?作者又是怎樣評論這些作亂的人的呢?
(黃巢, 張獻忠“一朝得隧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古之殺人也怒,今之殺人也笑。“受意外的災殃”,“將奴隸規則撕得粉碎” ,批判 )
3、憧憬未來
先生希望中國的百姓變奴隸為人,應該采用什么方式?(爭)第三樣時代是怎樣的時代?
(二)思辯討論
安心為奴的,作者是哀憐;揭竿作亂的,作者又批判。請討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先生對國民性的批判另一方面是反奴性思想,反奴性精神,“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對奴性心態的揭露。怎樣才能擺脫奴隸的生活呢?那就是“立人”,先生畢生都為國人成為“人”而疾呼,立國必先立人,立人必先立心,人立而后凡事舉。只有先立人,這個國家才能立起來。(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個性而張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相關鏈接
1、“山東消息”,打一中國現代作家。
2、魯迅父親周伯宜,母親魯瑞,樹人、作人、建人兄弟仨,原配朱安女士,與許廣平有一子周海嬰。
3、文豪,思想先驅,新文化運動主將,骨頭最硬,永遠的脊梁。(有人暗暗叫他“齊天大圣”)
4、偉人在他死之后就成了傀儡。他時而是體制的工具,左翼的利劍,時而是右翼的武器。(被混蛋所贊美,不如戰死在他手里)
5、讀胡適的書長知識,讀魯迅的書長脾氣。(污蔑他是文革的教父,這是思想警察對先生中傷;居然懷疑魯迅是販毒的,更是桀犬吠日)
6、戰士者何?頂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鋒以為樂,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則不樂,即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魯迅一副活型也。(林)
7、中國地大物博,什么都有,就是少有叛徒。20世紀的中國,魯迅堪稱徹頭徹尾的叛徒-----他不僅選擇了背叛,而且選擇了對背叛者的背叛。
8、悲哉,我中華;奮起,我熱血同胞!
9、like to read your book,you are great!
10、魯迅萬歲!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萬歲!(魯黨)
11、魯迅與張國榮齊飛,巴金共周星馳一色!
四、有關魯迅的照片
五、總結:(加上一個光明的尾巴)
六、作業:探究性學習:查閱有關史料,了解黃巢、張獻忠,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附:板書設計:奴——————(爭)——————人
《燈下漫筆(節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抓文中凝煉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語句仔細揣摩,把握感情基調,領會文章情理交融的語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養學生提煉語句,鑒賞語言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揣摩下面含義豐富的語句,特別是要注意畫線詞語的理解
1.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
提示:“極容易”說明中國“亂”是長期的,“治”是短暫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隸而不得”;他們把做奴隸當作是一種奢望,甚至是一種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統治者滿足了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們自然就“萬分高興”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讀的《鑒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國古”的中華,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小玩藝。
提示:“這一個小玩藝”是指“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也指后文所說的強盜官兵反復爭奪天下,歷史總陷入“一治一亂”的循環怪圈中,老百姓總是在“奴隸”和“下于奴隸”兩種命運之間反復掙扎。
3.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么東西;待到人們羨慕牛馬,發生“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的時候,然后給與他略等于牛馬的價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別人的奴隸,賠一頭牛,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盛世。為什么呢?因為他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
提示:這段話通過打比方,憤怒地抨擊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國民的奴性人格,諷刺所謂的“太平盛世”,不過就是一個百姓“略等于牛馬”的時代,至多是一個“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4.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
提示:“‘人’的價格”內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強盜官兵的愚弄,不再淪為牛馬,甚至不再是奴隸,而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充分享受做人的資格,獲得做人的尊嚴,實現當家作主的夢想。
5.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屬于哪一面,但又屬于無論哪一面,強盜來了,就屬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提示:這段話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躪的悲慘命運,諷刺國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國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么奴隸規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
提示:“奴隸規則”是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總之,是“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了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之外”,不受“意外的災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戰爭,稍富的遷進租界,婦孺則避入教堂去了,因為那些地方都比較“穩”,暫不至于想做奴隸而不得。
提示:這段話揭示了當時的現實,仍是強盜官兵交互為禍的時代,老百姓仍處于“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悲慘境地。
二、總結
本文情感基調:對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對封建歷史的憤怒批判;對現實復古主義者的無情抨擊;對青年的熱切呼喚;對中國未來社會充滿必勝的信心。為了充分表現這豐富的情感內涵,作者使用了個性化的語言,這主要表現在:1.形象性,用極為形象的語言進行高度哲理化的議論;2.概括性,把中國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高度濃縮;3.準確性,用詞準確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雙關、反語等修辭手法和幽默、諷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使文章語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燈下漫筆(節選)》教案 篇3
吳兆靈 韓其文
一、課文悟讀
魯迅先生是世界上最具有叛逆精神的斗士之一。他的叛逆行為也許存在著某些方面的偏頗,例如中學生所熟悉的他對中醫的態度和對進化論的理解,但他深刻的見解與透徹的剖析是許多人無可相較的。這集中表現在他對歷史、對國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上。在本文中,他用精辟的語言,把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形象而準確地概括為兩樣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正是他獨到的發現,雖然有它偏激的地方,但我們不能不佩服他見解的深刻性、揭露的徹底性。
魯迅先生對歷史的理解來源于他骨髓深處的反傳統思想,而這種思想正是受到以反傳統為主的五四運動根深蒂固地影響而產生的。這一思想的核心正是“改造國民性”。初中所學的《藤野先生》對這一思想的形成作了藝術的介紹,他所寫的小說又具體體現了這種思想。表現在雜文上,就是對歷史對現實作深入地剖析和無情地鞭撻,這種批判也就意味著人的解放的可能性。而魯迅先生思維過程中改造人與改造社會的密切關聯,正說明了魯迅先生對民族與社會改造的內在的樂觀——雖然他也時時表露著失望和憤激。在本文的最后,他這樣寫到:“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也許在他的頭腦中這“第三樣時代”還是模糊的,但卻像是在黑暗的深夜給讀者帶來了些許的光亮,給人以精神上的振奮。
魯迅先生反傳統思想的深刻性還在于:他是站在傳統之中“反傳統”。因為他是在傳統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模式下成長起來的,他對歷史敏銳的洞察力正來自于他所熟悉的環境和對歷史的透徹理解,這樣從歷史的內部去挖掘歷史的致命點,這就是他對歷史和現實揭露的深刻、批判的徹底的原因之所在。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還提出了“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的歷史“循環”論,這種理論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認識上的唯心主義,因為這里面包含著作者強烈的憤慨之情。我們應該把“現實”當作一種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歷史”來體悟。“現在人了哪一時代,我也不了然”,“總而言之,復古的,避難的,無智愚賢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了”。他是在變遷的歷史中發現了社會發展的內在的延續與重復,正是因為不滿于現實這種簡單的延續和重復,作者才振臂高呼要“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
二、亮點探究
1.文章由鈔票貶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鈔票貶值”和“容易變成奴隸”兩者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呢?請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探究學習:“鈔票貶值”是北洋政府時代生活中的一件大家都曾遇到過的小事,作者談得輕松,讀者看得輕松,感覺似乎是一位家庭主婦在為菜市又漲價發牢騷。鈔票的貶值使人們“忽而變了一個窮人”為“幾乎要絕食”而“恐慌”時,又能打“六折”“七折”于是“非常高興”,“一包現銀塞在懷中,沉墊墊地覺得安心”。魯迅從中看到了隱藏在百姓靈魂深處的奴性心態: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自我滿足,自我陶醉。
2.“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是不是暫時的現象呢?請根據課文語句回答。
探究學習:不是。有史以來便是這樣。作者說“我們不必恭讀《欽定二十四史》”,“只要一翻孩子所讀的《鑒略》,——還嫌煩重,則看《歷代紀元編》,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國古’的中華,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小玩藝”。(“這一個小玩藝”指的是將人不當人,甚至不及牛馬,當“給與他略等于牛馬的價格”,“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的盛世”。)“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
3.魯迅先生在文中說:“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第三樣時代分別是怎樣的時代?現在是21世紀了,魯迅先生所說的“第三樣時代”是不是來到了呢?
探究學習:(1)第一樣時代指“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第二樣時代指“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第三樣時代指一個走出了“一治一亂”的歷史循環怪圈,從而邁向民主和自由的時代,是一個老百姓告別“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了奴隸”而成為社會主人的時代。總之,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2)設計這樣一個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對中國社會的本質做一個深入的思考。由于學生的認識不同,可能會引起激烈的爭論。因此,教師把握原則:什么時候真正爭取到“人”的價格了,也就迎來了“第三樣時代”。
4.同樣的現銀,以前感到“沉重累墜”,后來又“沉墊墊地覺得安心”,這反映了什么樣的心理?
探究學習:同樣是現銀,同樣的沉,但卻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過程中心情的變化。當鈔票“蒸蒸日上”時,銀元裝在懷中,卻只覺得“沉重累墜”;當鈔票大打折扣,六折、七折后換成了銀元,可這時“沉墊墊地覺得安心,喜歡”。這里,作者關于人對外在事件內心感受的關注,實際上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關注。作者正是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態,現銀沉重,心情更沉重,這沉重的心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國歷史和國民性的重大問題。
5.這篇雜文包含了非常復雜的感情,可以說是憤怒、諷刺、批判、同情融為一體,試結合課文進行具體分析。
探究學習:魯迅的雜文,包含著強烈的愛憎感情,本文也不例外。文中雖多為冷靜的理性分析,但也不乏濃郁的抒情。作者深刻剖析了中國社會的歷史,指出封建暴君的殘酷統治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后和國民的愚昧麻木;對國民命運的高度概括,對未來時代的深切期盼,都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感情。鬧“小玩藝”,“將奴隸規則毀得粉碎”,“收拾”“厘定規則”“措辭太繞灣子”等,憤怒抨擊了封建專制和封建暴君;“……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強盜來了,就屬于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慘遭遇;“萬分歡喜”“心悅誠服”“恭頌”“中立”“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等諷刺批判不留情面。全文將憤怒、諷刺、批判、同情融為一爐,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滲透。
三、選題設計
1.魯迅先生雖然把中國的歷《史分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其實在歷史上還有許多不屬于這兩個時代的人和事,請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或課外知識加以總結歸納。
研究方法:
魯迅先生處于特殊的年代,他是為了特殊的需要而對中國的歷史加以概括的。在中國的歷史上還存在著許多為改變這兩個時代而創建新的“第三樣時代”(這可能不同于文中的“第三樣時代”)的實踐者和空頭理論者。我們姑且不論他們的初衷或最終目的,但他們的行動和言論確實給人以極大的鼓舞和希望。
參讀書目:
(1)汪暉《反抗絕望》,河北教育出版社。
(2)王乾坤《魯迅的生命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
(3)吳中杰《魯迅雜文——吳中杰評點》,復旦大學出版社。
(4)朱曉進《魯迅文學觀綜論》,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河北教育出版社。
2.中國農民的現狀與前景調查。
研究方法:
(1)深入廣大農村作調查研究,特別是那些整天生活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環境下,沒有第二條收入渠道的廣大群眾。
(2)收集資料做縱向的比較。將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農民的收入同干部、工人、知識分子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比例相比較,就會發現令我們潸然淚下的故事和事實。
參讀書目:
(同“1”)
3.在這篇雜文中,作家不僅深入剖析了中國歷史的特點,抨擊了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還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具有劣根性的國民,批判了他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傳統。這種視角可以說貫穿了魯迅先生文學創作的始終。結合魯迅文學創作的其他形式,如散文、小說等來談談這一視角的體現,并比較不同文體的表現角度和方法。
研究方法:
選取課文中魯迅先生的小說,加以分析總結;有可能的話盡量多讀一些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或雜文。
參讀書目:
同(“1”)
摘自《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8月
《燈下漫筆(節選)》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結構,把握課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構思特點。
二、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認識魯迅對人對事件內心反應的關注,對人精神世界的關注,從而領會課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學重點
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思路和結構來體會魯迅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歷史現象、社會現實和國民靈魂的深入思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曾拜讀過魯迅先生的許多作品,認識了《故鄉》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閏土,結識了《藤野先生》里挾著一疊大大小小書來上課的藤野嚴九郎,也曾為《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勢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稱快。今天我們再一次走近魯迅,再一次捧讀他的文章──教師板書:燈下漫筆
二、解題
投影:“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一點聲音也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臺燈下開始寫文章了。”(蕭紅)
投影:魯迅先生寫過《夜頌》,說自己是“愛夜的人”。據說愛夜的人,“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觀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筆)
投影:“漫筆”──“漫”,既是內容的“漫”無邊際,又是“漫漫”心緒,還是一種“漫延開來”的思維方式。“漫筆”,是散“漫”無拘、筆隨心意、興之所至的一篇隨筆。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這一夜,燈下坐著的魯迅,又“看”到了“暗”中掩蓋的什么呢?魯迅用他那雙“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歷史)深處的什么?
(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初步感知。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介紹寫作背景。
(三)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
1.作者從現實生活中什么樣的小事聯想到重大的社會歷史問題?
2.鈔票貶值”和“極容易變成奴隸”兩者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導出中國歷史可概括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個結論的?
4.魯迅為什么號召青年“創造這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三樣時代”?
(四)明確
1.集體誦讀課文,重點聽個別字讀音是否準確。
2.找三個學生讀課文。集體再次誦讀全文。
3.找三個學生分別闡述全文結構劃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層次。
(說明:此處見解與教參有異,僅供教師參考。如學生有自己的理解,應給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鈔票貶值引出對“人”價格貶值的思考(極容易變成奴隸)。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第5段:推而廣之,上升到普遍的社會現象,揭示了中國人易于滿足的奴化狀態(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以及造成這種心態的社會根源(一種暴力)。
第6段:指出中國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們安于奴隸的地位(歷來所鬧得就不過是這小玩藝──“將人不當人”)
(當百姓連做牛馬、做奴隸的資格都被剝奪了的時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請用課文第7~9段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來另外的主子,較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則的,無論仍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則,使他們可以走上奴隸的軌道。
第9段: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則是不像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于是便“萬姓臚歡”了。
7~9作者列舉了大量事實(做不成奴隸的力爭做奴隸,只要有奴隸可做,便心悅誠服,恭頌太平,“萬姓臚歡”),尖銳指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先儒”所說的歷史上“一治一亂”的時代,實際上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一針見血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實質。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國社會歷史的本質,得出“兩個時代”(一治一亂)的結論。
第三部分(12~14)號召青年創造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三樣時代”。
“現在入了哪一時代,我也不了然。”實是諷刺當時現實,還是循環在這兩個時代的陰影里,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實際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號召青年創造出一個走出了“一治一亂”歷史循環怪圈,邁向民主與自由的時代;一個全新的時代。
(板書順序和學生討論同步,引導學生明確,教師最后聯系解題寫“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業
再讀課文深入體會文章的深刻思想內容。
思考課后習題第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