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中國當代詩四首(精選12篇)

中國當代詩四首

發布時間:2023-01-05

中國當代詩四首(精選12篇)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1

  教案示例 1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感受詩人海子的博愛之心。

  (2)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3)訓練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詩歌。

  教學重點: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海子的詩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學手段:多媒體

  設計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這是有目共睹的。學生限于年齡閱歷,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師有責任讓他們知道海子,盡管本詩被定為自讀課。

  這節課的學習過程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而設計,認識海子、了解海子、研讀海子。涉及內容不是很多,卻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范例,他們會更多地去閱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大屏幕顯示海子遺照)

  這里站著一個相貌平平的中國人,普通而沒有特點的面孔并不會給人留下什么記憶。然而他是才華卓越的詩人,是被當代學院派推崇的重量級詩人,他就是海子。

  二、 關于海子:

  1.評價:

  “他的一生似乎只為了發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濃縮了,讓它在一個短暫的過程里,顯示生命的全部輝煌。”(謝冕)

  “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西川)

  “他不僅對現在、將來,而且對過去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陳東東)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人,當代著名詩人。作品有長詩《土地》和短詩選集《海子、駱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師提供海子詩作《亞洲銅》等,學生也提供自己喜歡的海子的詩。大家朗讀欣賞,淺層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組協作,學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步驟:

  1.教師提供自讀思考題。

  2.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學習。

  3.集體交流學習收獲。

  自讀思考題及參考答案:

  (1)詩人在本詩中擬想了幸福的生活畫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詩人的幸福?

  明確:幸福生活的圖景由三個內容組成:“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個圖景不離細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卻又遠離喧囂地獨立在大海邊。這是一個明亮溫暖的畫面,是詩人真誠擬想的情景。但很明顯,第三個內容與前兩者似乎不大相容,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詩人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

  明確:詩人在自己擬想的幸福圖景中喜悅著,這種喜悅不斷地膨脹,使詩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還是詩人有一顆博大而善良的心,他愛這個世界的一切。

  (3)本詩的核心意象是什么?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目?

  明確:本詩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詩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因為這個內容是他擬想的幸福生活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亮麗的部分。當然也是與其它內容難以協調的一部分,但恰是這種不協調表達了詩人的真胸臆,也是這首詩的表達的重點所在。

  四、小結

  五、作業 :尋找海子的其它詩作,讀其詩,悟其詩。

  六、板書設計: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告訴親人  每一個人

  幸福   關心糧食和蔬菜     給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祝福陌生人

  第 1 2 3 4 頁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2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中多種意象所表達獻身祖國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熱愛秋天風光的感情。

  2.掌握詩行間意象轉換和詩意跳躍的朗讀節奏,以表達全詩的主旨和各節的要義。

  教學重難點: 

  1.《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合而為一并占優勢的藝術想象對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疊加和意象特征強化二者對表達主體感情的作用。

  2.《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中的比喻使主體自我能投入客體現實,把人與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通過貫穿教學過程 的、由淺人深的朗讀指導,啟發學生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與詩人建立心理橋梁,取得感情共鳴,進而在理性認識指導下,提高朗讀質量。這是一個心理與認識之間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

  教學設計: 

  關于《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教學構想 

  1.理順邏輯層次:在預習中初步了解詩歌內容、捕捉感情基調后,認識全詩四小節的邏輯結構——長期的貧困,痛苦的希望,緋紅的黎明,無私的奉獻。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詩中具有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合而為一的特殊意義,所以,要把每一個意象都從這個高度給以解釋,從而對這個高度的理解也具體起來。例如第一節的第一個意象“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國這個客觀實體相對的主觀自我,即“我”只是祖國田野河邊的破舊的老水車,但是,老水車數百年來一直同一樣落后破舊的紡紗機那樣紡著疲憊的、喑啞低沉的歌,豈不又是我們貧困落后的祖國的代表?這樣,祖國落后的歷史便成了詩人自我的組成部分。這種寫法是跟那些被歌頌的祖國是一方、作為歌頌者的詩人是另一方的寫法有著明顯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節在思想內容上稍增亮色,寫出“我”是祖國“痛苦的希望”時,便把“我”也是把“祖國”比喻成另一個意象:“是‘飛天’(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空中飛舞的抻)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舊,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國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兩節的意象,為了突出特征,加了許多定語,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內涵。而第三節的意象,雖然從分號來看,有五個之多,但是,何嘗不能從博喻的角度來說明“這一個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為生動的具體:“神話的蛛網里掙脫”就是從因襲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蓮的胚芽”就是承受著沉重的、歷史重擔的壓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礙,“掛著眼淚的笑渦”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燈光的喜悅與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就是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開展一場跟時間比速度的賽跑,“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就是漫漫長夜已是盡頭、曙光已在涌動、理想的紅日就要眺出來了!——在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國作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層次地從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的合而為一遞進到主體自我占優勢,從而使感情的抒發更有深度與力度。

  在第三節中,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都服從于也服務于“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的“簇新的理想”的構思鋪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渦屬于“你”,但是,胚芽、笑渦就是“我”,所以,“我”是屬于“你”的,這是第一層次;起跑線、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國啊!這是第二層次。這樣,祖國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國就是這樣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優勢。

  在第四節,這種聯系和優勢又有了進一步的分析與明確,從而為全詩的高潮作了準備。“我是你十億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這就把“我”和“你”的關系說得更為形象與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體”中的一個“個別”;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個別”匯集而成的“整體”。正因為這樣,下面又可以通過兩個意象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簡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寫出了“我”或者說“祖國”怎樣從苦難的歷史的“迷惘”中走向對前途的“深思”,而且隨著實踐的深入掀起了“沸騰”的思緒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個別”的奉獻換取了“整體”的富饒、榮光和自由。

  綜上所述,我們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礎上已各有重點地理解了各節詩組的思想重點與藝術特色,從中可以而且應該把握朗讀的節奏,處理好語調、音量和重音問題了。

  3.理解“意象疊加”的好處,激活想象思維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決詩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問題,這里主要解決意象“為什么”疊加的問題,而在學生的想象思維被激活以后,又有一個在詩歌朗讀甚至在詩歌創作中“怎么樣”強化意象的研究性課題需要我們去深入鉆研。

  在第一節,老水車和歌所顯示的落后與疲憊,礦燈和隧洞所顯示的艱辛與緩慢,稻穗和路基所顯示的貧瘠與破敗,纖繩和臂膊所顯示的痛苦與抗爭——這一系列相同性質的意象的疊加,加深了我們對祖國落后、貧窮、破敗和對勞動人民艱辛、痛苦、抗爭的感受,尤其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這個意象把受苦受難但又頑強不屈的祖國母親的形象浮雕在我們眼前,我們感同身受,我們奮起捍衛,我們怎么會不愿化身為祖國的希望啊!

  于是,通過第二節的過渡,在第三節又以疊加的意象表明我們作為祖國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會沖破“思想的牢籠”茁壯成長,在不斷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上,接好、也傳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輪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這樣,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現實之間,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千秋萬代,生生不息。

  這樣,在第四節,就由對消極現象的感覺(“迷惘”)向思維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飛躍(“沸騰”)發展了,同時,這種思維和情感的交融,又化為對自己責任的認識,化為為祖國獻身的精神。詩人的情感和思維的層次就是如此遞進的。

  而當我們反復吟詠、朗讀之中逐步加深對意象疊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詩作情感隧洞之軌跡的時候,我們的想象思維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躍躍欲試起來。

  關于《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教學構想 

  1.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之間的分——合——分

  本詩開頭兩句“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我熱愛這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開來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頌者、欣賞者。但是,自從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這條河流交融在一起了。當然,這種交融與上一首舒婷的詩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為一,而是旨在讓“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靜靜地沐浴,直到讓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構成這個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詩意的主題。而這時,“我”和秋天的風光又分開來了,以便與本詩的開頭照應。由此可見,這種主客兩體的分合關系使結構既活潑又嚴謹。

  2.通過設喻來創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詩是通過設喻——“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來打開抒情的閘門的。詩人把“秋天”比作“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與前面的詩句相聯系,由秋天的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使人想象到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流的歷史的長度與厚度,又與后面的詩句相銜接,由自然創造出來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這條河流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又是“當土地召喚我去收割的時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風光:既然秋天是一條河,那么,在秋陽高照的時候,它已經被太陽“翻曬”一過,所謂“翻曬”,就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這時便自然地投入這條河流之中,或者說讓河流在“我”身軀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這里,又萌生出無限的童趣來:“我”被受陽光翻曬、過濾、檢驗過的河水洗黑的過程,實際上是被滌蕩、凈化,使自己成長、成熟的過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沖擊力“拋”到地上,這時“我”又得到了一個仰望秋天的機會——啊!金黃的稻德在鱗次櫛比的“屋頂”上泛著光芒。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個新的視角!

  所有這一切,都是由創造意象而得以開發的抒情資源。

  3.主體與客體的融合使人與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詩在生動而詼諧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認識:“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兩岸還蕩漾著我優美的思想。”從意象的創造可知,秋天這條河流是無邊無際的,但是,秋天確實告訴我們許多有關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讓這些優美的思想作為河流的兩岸吧。“兩岸”其實可以理解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風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陽光三者導演出來的生動奇特的活劇。在這里,河流日夜流淌,陽光普照,莊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與新生相互映襯,深沉與稚嫩前后參照,斑斕與純一互為表里,耕耘與收獲循環往復,洗黑的身子與金黃的屋頂各異其趣,種子的遺忘與秋天的存在適成對照。——正因為這樣,“我”要長時間地欣賞與咀嚼,欣賞“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咀嚼它與人類同步而進、與時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點教學構想中,要隨時輔之以朗讀指導,使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同朗讀感情的處理有機地聯系起來,通過抒情式的朗讀習得思想,把握內容,駕馭主題,熟練朗讀技能。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3

  教案示例 1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感受詩人海子的博愛之心。

  (2)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3)訓練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詩歌。

  教學重點: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海子的詩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學手段:多媒體

  設教案示例2

  《山民》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領會詩歌蘊藏的對傳統封閉文化的批判以及對真正思想解放的呼喚。

  (2)品讀本詩平淡直白的語言,了解純客觀的敘述性的口語特點。

  教學重點:詩歌表達的深刻而豐富的哲理內涵

  教學難點 學習領會本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手段:誦讀法、比較法

  設計思想:

  《山民》這首詩的表現形式是富有個性的,這種形式的理解對中學生來講是有難度的,因為他們很可能會浮于詩歌表面的粗略接受。如此,就不能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哲理。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學習中運用反復誦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領會詩的獨特表現形式,通過拓展閱讀來加深對本詩深刻內涵的理解領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喜歡山嗎?山對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們是新鮮的、有魅力的,但對一個長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講,感覺卻并非如此,讓我們來看看韓東所寫的《山民》如何表達對山的感覺。。

  二、品讀學習《山民》

  1.教師誦讀詩歌,學生思考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形象的一個山民?

  明確:一個向往山外邊的生活,但又僅僅是想,從未付諸行動的山民。

  2.學生誦讀詩歌,思考山民為什么向往山外邊的生活?

  明確:“他”知道山外邊有“海”,“他”朦朧地感覺到山的沉悶,他有改變生活環境的愿望。

  3.再讀詩歌,思考山民最終也沒有離開山,而只是遺憾,“他”遺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遺憾?

  明確:山民遺憾“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帶著老婆上路,兒子、兒子的兒子們終會有一天走到大海邊。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卻沒有行動。“他”的遺憾讓我們為“他”產生遺憾,“他”竟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孩子們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為孩子們造成了遺憾,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山民是一個很難突破自己固定思維的人,而這樣就限制了“他”的發展,留下了遺憾。

  4.這首詩發表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2年,你認為詩人用這首詩重在表達什么?

  明確: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有了開放的意識,但傳統的思想束縛著人們的行動,他們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詩人用這首詩批判傳統文化的封閉,呼喚真正的思想解放。

  5.這首詩的語言表達有什么特點?請具體分析。

  明確:本詩語言平淡直白,通篇敘述是純客觀的,句式單調沒有任何描寫性的語言,也沒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達。這樣的語言恰恰合于詩歌內容的沉悶,起到了加重這種感覺的作用。

  三、拓展學習

  1.  以《〈寬容〉序言》中的守舊老人與《山民》中的山民相比較,談出個人的理解。

  2.  品讀王家新《在山那邊》,比較兩首詩塑造的不同的山民形象。

  四、小結

  五、作業 :

  結合《山民》一詩,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識”,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書設計 

  山 

  韓東

         

  “想”“遺憾”

  批判傳統文化的封閉

  呼喚真正的思想解放

  計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這是有目共睹的。學生限于年齡閱歷,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師有責任讓他們知道海子,盡管本詩被定為自讀課。

  這節課的學習過程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而設計,認識海子、了解海子、研讀海子。涉及內容不是很多,卻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范例,他們會更多地去閱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大屏幕顯示海子遺照)

  這里站著一個相貌平平的中國人,普通而沒有特點的面孔并不會給人留下什么記憶。然而他是才華卓越的詩人,是被當代學院派推崇的重量級詩人,他就是海子。

  二、 關于海子:

  1.評價:

  “他的一生似乎只為了發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濃縮了,讓它在一個短暫的過程里,顯示生命的全部輝煌。”(謝冕)

  “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西川)

  “他不僅對現在、將來,而且對過去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陳東東)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人,當代著名詩人。作品有長詩《土地》和短詩選集《海子、駱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師提供海子詩作《亞洲銅》等,學生也提供自己喜歡的海子的詩。大家朗讀欣賞,淺層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組協作,學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步驟:

  1.教師提供自讀思考題。

  2.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學習

  3.集體交流學習收獲。

  自讀思考題及參考答案:

  (1)詩人在本詩中擬想了幸福的生活畫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詩人的幸福?

  明確:幸福生活的圖景由三個內容組成:“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個圖景不離細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卻又遠離喧囂地獨立在大海邊。這是一個明亮溫暖的畫面,是詩人真誠擬想的情景。但很明顯,第三個內容與前兩者似乎不大相容,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詩人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

  明確:詩人在自己擬想的幸福圖景中喜悅著,這種喜悅不斷地膨脹,使詩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還是詩人有一顆博大而善良的心,他愛這個世界的一切。

  (3)本詩的核心意象是什么?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目?

  明確:本詩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詩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因為這個內容是他擬想的幸福生活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亮麗的部分。當然也是與其它內容難以協調的一部分,但恰是這種不協調表達了詩人的真胸臆,也是這首詩的表達的重點所在。

  四、小結

  五、作業 :尋找海子的其它詩作,讀其詩,悟其詩。

  六、板書設計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告訴親人  每一個人

  幸福   關心糧食和蔬菜     給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祝福陌生人

  《我熱愛秋天的風光》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領略自然之美,認識人類創造的永恒。

  (2)朗讀詩歌,感受詩歌語言的質樸流暢。

  (3)分析詩歌,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意象把握詩歌內容。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意象把握詩歌內容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本詩深厚凝重的意蘊

  教學手段:多媒體

  設計思想:《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用語質樸平和,但蘊涵的內容十分豐富,引導學生真正認識這首詩表達的內容,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在課堂學習前請學生尋找關于秋的詩歌,從意象入手,比較鑒賞寫秋的詩歌。這樣,一方面在比較中認識理解了《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表達內容,在具體的學習中了解運用了比較學習法;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豐富了學生的視野。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多姿多彩的秋景展示)許多人都為這多姿多彩的秋景所陶醉,寫下了無數詠秋的佳作。你了解哪些這方面的作品,請介紹給同學們。

  (2)學生誦讀自己尋到的關于秋的詩作。

  二、 誦讀詩歌

  1.         教師范讀,學生注意教師的發音、斷句及情緒表達。

  2.         學生朗讀,教師結合具體朗讀情況作指導。

  三、 分析詩歌

  1、請從意象的選擇運用上入手,分析比較你尋到的秋之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區別。

  明確:《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以“河流”為中心意象,鮮明集中。

  2、請分析比較你尋到的秋之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主題內涵的區別。

  明確:《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思想意蘊深厚,它不僅僅歌詠作為自然的秋之永恒,表達了自己對秋的熱愛,更在詩中表達出人類創造永恒的信心。

  3、同桌之間朗讀各自尋到的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比較它們語言表達之間的區別。

  明確:《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語言質樸流暢。語言沒有夸飾,如開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我熱愛這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就深刻地表達出秋之永恒,自己深深熱愛著秋天的風光。語言流暢自然,如“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兩岸還蕩漾著我優美的思想”。語言優美抒情地道出面對人類個體生命渺小與自然永恒矛盾的坦然。

  四、誦讀詩歌并小結

  五、作業 

  1、或分析意象、或分析語言、或分析主題,比較你尋到的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區別。

  2、課外閱讀梁小斌的詩作《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墻》等。

  六、板書設計 

  我熱愛秋天的風光

  梁小斌   

  主題:自然永恒美麗

  人類創造永恒美麗

  語言:質樸流暢《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并學習詩人熱愛祖國的激越情感

  (2)分析詩歌以平凡而新穎的意象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3)學習分析詩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分析詩歌意象運用的特點。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經歷把握詩歌的象征意義

  教學手段:比較法、啟發法

  設計思想:本課從相同題材詩歌的比較入手開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詩的情感發展脈絡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點。同時,如何解析朦朧詩的朦朧,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詩歌的特點,學會分析鑒賞這樣的詩歌,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即從分析本詩意象的象征意義。另外,本堂課的學習重在對學生啟發引導,引導他們讀更多的詩歌作品。

  一、導入  :

  1.你知道現代詩與當代詩怎樣劃分嗎?

  2.明確以49年為界,并順勢講述當代詩的發展狀況。(解放初期——十年浩劫——百花爭鳴;“四五天安門詩抄”;朦朧詩派;當今的流派紛呈。)

  3.朦朧詩人強調詩人的主觀感覺世界,大量采用虛寫法,使詩由具體變得抽象,追求詩的內在旋律;選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時空秩序,捕捉瞬間感受,運用跳躍性的結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讓人讀起來不那么明晰易懂。他們的代表有舒婷、顧城、北島等人。

  二、誦讀:

  1.引導學生以本詩比較《我愛這土地》和《贊美》,體會它們內容風格的區別。

  2.導讀:三者均情感摯烈。但《我愛這土地》低沉而一氣呵成,《贊美》意象繁復而情緒復雜,較《我愛這土地》情感高昂。本詩前二節情緒低沉,后文則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變化。

  3.學生誦讀詩歌,教師根據具體情況而給予指導。

  三、分析詩歌:

  1.你讀詩歌的第一節有什么感覺?感覺源自意象,“老水車”、“礦燈”分別會出現在哪能里,它們可能會象征著什么?請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

  明確:“老水車”、“礦燈”會出現在鄉村與廠礦。“破舊”的修飾加重了“老水車”的不堪狀況,但它“數百年”來沒有停止地“疲憊”地工作。由此,中國農業的窘迫艱難顯現一斑。“礦燈”是用來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這里,它仍用來照明,“照你在歷史的隧道里蝸行摸索”,幾個修飾的運用,從多個角度表現了“你”的艱難、沉重,這恰正是中國工業的寫照。“稻穗”、“路基”分別強調各自所指,“干癟”、“失修”的修飾則表明了收獲的空洞、貧困的程度。“駁船”是一種船的稱呼,也不妨理解為班駁的船。“淤灘”是河灘,“淤”的修飾自然緊緊困住了船,如何掙脫這困境?“——祖國啊!”災難深重的祖國、貧困的祖國啊!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這首詩的第一節頗像《贊美》的第一節,舒婷會怎樣把握下面內容呢?

  明確:她會如同穆旦一樣寫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尋找一個農夫嗎?不,舒婷的表達是獨特的:“我是貧困,我是悲哀”對上節詩作了總結。下文“希望”是那么摯烈,但它也是那么強烈的刺激著我們。“——祖國啊!”這呼喊是為祖國有了希望而不能實現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詩歌的第三節運用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什么情感?

  明確:“蛛網”、“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鮮,那么富有朝氣,那么微妙地傳達著喜悅的出現。這就是祖國,“簇新”的祖國,“噴薄”而出的祖國!“——祖國啊!”這是為祖國的覺醒振興的呼喊!

  難點:“蛛網”是纖細的,可它存在。“神話”是縹緲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組合是為了敘述“簇新的理想”,應該說這是為了從一二節過渡到下文。

  4.詩歌的用意表達在這里已經很振奮人心了,但詩人沒有停筆,而是繼續深入表達。你看看詩人是怎樣顯示思想的深邃的?請結合詩文具體分析。

  明確:詩人進一步表達自己與祖國血肉相連的關系,表達自己為祖國甘于獻出生命。詩歌先從“我”的微小談出自己是祖國母親身體的一部分,又以“我”的龐大表達自己不會與祖國分離。接著以“乳房”這一意象真誠的把祖國比為母親,這樣二者的關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騰”幾種狀態的“我”,寫出了我的成長過程。我既然成長起來了,那么我就要為祖國的“富饒”、“榮光”和“自由”而奮斗,甚至獻出生命。此時,詩人的情感達到了頂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詩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熱愛。

  5.請學生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從而了解詩歌意象象征的朦朧,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6.小結,并請學生再誦讀詩歌。這之后,請學生比較與《我愛這土地》和《贊美》在意象的運用上有什么區別。

  明確:意象的平凡而新穎、內涵豐富是這首詩的特點。

  四、擴展閱讀:

  提供閱讀材料:《致橡樹》,請學生講析,并朗讀舒婷的其它詩歌。

  五、作業 :

  1.  對《致橡樹》的意象進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  查找其他朦朧派詩人的作品,閱讀品味。

  六、板書設計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

  意象新穎

  象征豐富

  教案點評:

  本課從相同題材詩歌的比較入手開始分析,突出了本詩情感發展脈絡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點。同時,從分析本詩意象的象征意義出發,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詩歌的特點,學會鑒賞朦朧詩。

  探究活動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理解在于理解海子,海子是中國現代詩壇上帶有神話色彩的人物,這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讓學生自己查找有關海子的材料,提供給學生可以學習探究的問題。如:海子的朋友駱一禾、西川都是現代詩壇的著名詩人,可以在與他們的詩作比較中理解海子。又如:海子是現代詩壇上璀璨的一點,那么可以把他的詩作與同時期著名詩人的作品比較,等等。學生的學習結果在課堂上交流,這比常規的教學更有效。如果這種學習真正展開,那么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就是豐富無比的。

  《山民》

  (1)《山民》的作者韓東不僅僅位詩人,也是位頗有建樹的作家。課堂學習的延伸可以指導學生閱讀韓東的小說,豐富學生的視野。

  (2)《山民》語淡意深,詩歌表現的主題內容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進步的關鍵,這是一個可以大作文章的話題。課堂學習已與《寬容序言》作了比較,也通過王家新的詩作延深了對此詩的理解,順著這個思路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比較學習

  《我熱愛秋天的時光》

  秋是人人熟悉的話題,可做的文章很多。課堂學習的設計已體現了很強的探究性,下面再深入。一方面擴大尋找閱讀范圍,繼續尋找秋。寫秋的文,描秋的畫,表現秋的音樂都可以再去尋找。或者由秋擴展到尋找描寫其它季節的文章。另一方面加大探究活動的難度,已尋到了許多別人寫秋的詩作,讓學生也試著寫寫自己認識的秋,寫完之后開一個“秋之詠唱”的詩歌朗誦會。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1.《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一首歌頌祖國的詩歌,關于祖國的詩文有許多,請學生各自找來一首自己喜愛的愛國詩歌,開一個小小的詩歌朗讀會。

  2.舒婷是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詩人,她的詩歌寫得韻味十足,個性鮮明。請學生找來自己喜愛的舒婷的詩,開一個小小詩歌朗誦會,同時可以引導學生鑒賞。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4

  教案示例 1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感受詩人海子的博愛之心。

  (2)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3)訓練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詩歌。

  教學重點: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海子的詩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學手段:多媒體

  設計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這是有目共睹的。學生限于年齡閱歷,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師有責任讓他們知道海子,盡管本詩被定為自讀課。

  這節課的學習過程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而設計,認識海子、了解海子、研讀海子。涉及內容不是很多,卻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范例,他們會更多地去閱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大屏幕顯示海子遺照)

  這里站著一個相貌平平的中國人,普通而沒有特點的面孔并不會給人留下什么記憶。然而他是才華卓越的詩人,是被當代學院派推崇的重量級詩人,他就是海子。

  二、 關于海子:

  1.評價:

  “他的一生似乎只為了發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濃縮了,讓它在一個短暫的過程里,顯示生命的全部輝煌。”(謝冕)

  “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西川)

  “他不僅對現在、將來,而且對過去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陳東東)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人,當代著名詩人。作品有長詩《土地》和短詩選集《海子、駱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師提供海子詩作《亞洲銅》等,學生也提供自己喜歡的海子的詩。大家朗讀欣賞,淺層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組協作,學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步驟:

  1.教師提供自讀思考題。

  2.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學習。

  3.集體交流學習收獲。

  自讀思考題及參考答案:

  (1)詩人在本詩中擬想了幸福的生活畫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詩人的幸福?

  明確:幸福生活的圖景由三個內容組成:“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個圖景不離細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卻又遠離喧囂地獨立在大海邊。這是一個明亮溫暖的畫面,是詩人真誠擬想的情景。但很明顯,第三個內容與前兩者似乎不大相容,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詩人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

  明確:詩人在自己擬想的幸福圖景中喜悅著,這種喜悅不斷地膨脹,使詩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還是詩人有一顆博大而善良的心,他愛這個世界的一切。

  (3)本詩的核心意象是什么?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目?

  明確:本詩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詩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因為這個內容是他擬想的幸福生活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亮麗的部分。當然也是與其它內容難以協調的一部分,但恰是這種不協調表達了詩人的真胸臆,也是這首詩的表達的重點所在。

  四、小結

  五、作業 :尋找海子的其它詩作,讀其詩,悟其詩。

  六、板書設計: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告訴親人  每一個人

  幸福   關心糧食和蔬菜     給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祝福陌生人

  教案示例2

  《山民》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領會詩歌蘊藏的對傳統封閉文化的批判以及對真正思想解放的呼喚。

  (2)品讀本詩平淡直白的語言,了解純客觀的敘述性的口語特點。

  教學重點:詩歌表達的深刻而豐富的哲理內涵

  教學難點:學習領會本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手段:誦讀法、比較法

  設計思想:

  《山民》這首詩的表現形式是富有個性的,這種形式的理解對中學生來講是有難度的,因為他們很可能會浮于詩歌表面的粗略接受。如此,就不能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哲理。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學習中運用反復誦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領會詩的獨特表現形式,通過拓展閱讀來加深對本詩深刻內涵的理解領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喜歡山嗎?山對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們是新鮮的、有魅力的,但對一個長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講,感覺卻并非如此,讓我們來看看韓東所寫的《山民》如何表達對山的感覺。。

  二、品讀學習《山民》

  1.教師誦讀詩歌,學生思考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形象的一個山民?

  明確:一個向往山外邊的生活,但又僅僅是想,從未付諸行動的山民。

  2.學生誦讀詩歌,思考山民為什么向往山外邊的生活?

  明確:“他”知道山外邊有“海”,“他”朦朧地感覺到山的沉悶,他有改變生活環境的愿望。

  3.再讀詩歌,思考山民最終也沒有離開山,而只是遺憾,“他”遺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遺憾?

  明確:山民遺憾“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帶著老婆上路,兒子、兒子的兒子們終會有一天走到大海邊。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卻沒有行動。“他”的遺憾讓我們為“他”產生遺憾,“他”竟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孩子們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為孩子們造成了遺憾,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山民是一個很難突破自己固定思維的人,而這樣就限制了“他”的發展,留下了遺憾。

  4.這首詩發表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2年,你認為詩人用這首詩重在表達什么?

  明確: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有了開放的意識,但傳統的思想束縛著人們的行動,他們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詩人用這首詩批判傳統文化的封閉,呼喚真正的思想解放。

  5.這首詩的語言表達有什么特點?請具體分析。

  明確:本詩語言平淡直白,通篇敘述是純客觀的,句式單調沒有任何描寫性的語言,也沒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達。這樣的語言恰恰合于詩歌內容的沉悶,起到了加重這種感覺的作用。

  三、拓展學習

  1.  以《〈寬容〉序言》中的守舊老人與《山民》中的山民相比較,談出個人的理解。

  2.  品讀王家新《在山那邊》,比較兩首詩塑造的不同的山民形象。

  四、小結

  五、作業 :

  結合《山民》一詩,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識”,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書設計

  山 

  韓東

         

  “想”“遺憾”

  批判傳統文化的封閉

  呼喚真正的思想解放

  《我熱愛秋天的風光》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領略自然之美,認識人類創造的永恒。

  (2)朗讀詩歌,感受詩歌語言的質樸流暢。

  (3)分析詩歌,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意象把握詩歌內容。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意象把握詩歌內容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本詩深厚凝重的意蘊

  教學手段:多媒體

  設計思想:《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用語質樸平和,但蘊涵的內容十分豐富,引導學生真正認識這首詩表達的內容,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在課堂學習前請學生尋找關于秋的詩歌,從意象入手,比較鑒賞寫秋的詩歌。這樣,一方面在比較中認識理解了《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表達內容,在具體的學習中了解運用了比較學習法;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豐富了學生的視野。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多姿多彩的秋景展示)許多人都為這多姿多彩的秋景所陶醉,寫下了無數詠秋的佳作。你了解哪些這方面的作品,請介紹給同學們。

  (2)學生誦讀自己尋到的關于秋的詩作。

  二、 誦讀詩歌

  1.         教師范讀,學生注意教師的發音、斷句及情緒表達。

  2.         學生朗讀,教師結合具體朗讀情況作指導。

  三、 分析詩歌

  1、請從意象的選擇運用上入手,分析比較你尋到的秋之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區別。

  明確:《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以“河流”為中心意象,鮮明集中。

  2、請分析比較你尋到的秋之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主題內涵的區別。

  明確:《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思想意蘊深厚,它不僅僅歌詠作為自然的秋之永恒,表達了自己對秋的熱愛,更在詩中表達出人類創造永恒的信心。

  3、同桌之間朗讀各自尋到的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比較它們語言表達之間的區別。

  明確:《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語言質樸流暢。語言沒有夸飾,如開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我熱愛這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就深刻地表達出秋之永恒,自己深深熱愛著秋天的風光。語言流暢自然,如“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兩岸還蕩漾著我優美的思想”。語言優美抒情地道出面對人類個體生命渺小與自然永恒矛盾的坦然。

  四、誦讀詩歌并小結

  五、作業 

  1、或分析意象、或分析語言、或分析主題,比較你尋到的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區別。

  2、課外閱讀梁小斌的詩作《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墻》等。

  六、板書設計:

  我熱愛秋天的風光

  梁小斌   

  主題:自然永恒美麗

  人類創造永恒美麗

  語言:質樸流暢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并學習詩人熱愛祖國的激越情感

  (2)分析詩歌以平凡而新穎的意象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3)學習分析詩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分析詩歌意象運用的特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經歷把握詩歌的象征意義

  教學手段:比較法、啟發法

  設計思想:本課從相同題材詩歌的比較入手開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詩的情感發展脈絡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點。同時,如何解析朦朧詩的朦朧,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詩歌的特點,學會分析鑒賞這樣的詩歌,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即從分析本詩意象的象征意義。另外,本堂課的學習重在對學生啟發引導,引導他們讀更多的詩歌作品。

  一、導入  :

  1.你知道現代詩與當代詩怎樣劃分嗎?

  2.明確以49年為界,并順勢講述當代詩的發展狀況。(解放初期——十年浩劫——百花爭鳴;“四五天安門詩抄”;朦朧詩派;當今的流派紛呈。)

  3.朦朧詩人強調詩人的主觀感覺世界,大量采用虛寫法,使詩由具體變得抽象,追求詩的內在旋律;選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時空秩序,捕捉瞬間感受,運用跳躍性的結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讓人讀起來不那么明晰易懂。他們的代表有舒婷、顧城、北島等人。

  二、誦讀:

  1.引導學生以本詩比較《我愛這土地》和《贊美》,體會它們內容風格的區別。

  2.導讀:三者均情感摯烈。但《我愛這土地》低沉而一氣呵成,《贊美》意象繁復而情緒復雜,較《我愛這土地》情感高昂。本詩前二節情緒低沉,后文則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變化。

  3.學生誦讀詩歌,教師根據具體情況而給予指導。

  三、分析詩歌:

  1.你讀詩歌的第一節有什么感覺?感覺源自意象,“老水車”、“礦燈”分別會出現在哪能里,它們可能會象征著什么?請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

  明確:“老水車”、“礦燈”會出現在鄉村與廠礦。“破舊”的修飾加重了“老水車”的不堪狀況,但它“數百年”來沒有停止地“疲憊”地工作。由此,中國農業的窘迫艱難顯現一斑。“礦燈”是用來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這里,它仍用來照明,“照你在歷史的隧道里蝸行摸索”,幾個修飾的運用,從多個角度表現了“你”的艱難、沉重,這恰正是中國工業的寫照。“稻穗”、“路基”分別強調各自所指,“干癟”、“失修”的修飾則表明了收獲的空洞、貧困的程度。“駁船”是一種船的稱呼,也不妨理解為班駁的船。“淤灘”是河灘,“淤”的修飾自然緊緊困住了船,如何掙脫這困境?“——祖國啊!”災難深重的祖國、貧困的祖國啊!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這首詩的第一節頗像《贊美》的第一節,舒婷會怎樣把握下面內容呢?

  明確:她會如同穆旦一樣寫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尋找一個農夫嗎?不,舒婷的表達是獨特的:“我是貧困,我是悲哀”對上節詩作了總結。下文“希望”是那么摯烈,但它也是那么強烈的刺激著我們。“——祖國啊!”這呼喊是為祖國有了希望而不能實現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詩歌的第三節運用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什么情感?

  明確:“蛛網”、“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鮮,那么富有朝氣,那么微妙地傳達著喜悅的出現。這就是祖國,“簇新”的祖國,“噴薄”而出的祖國!“——祖國啊!”這是為祖國的覺醒振興的呼喊!

  難點:“蛛網”是纖細的,可它存在。“神話”是縹緲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組合是為了敘述“簇新的理想”,應該說這是為了從一二節過渡到下文。

  4.詩歌的用意表達在這里已經很振奮人心了,但詩人沒有停筆,而是繼續深入表達。你看看詩人是怎樣顯示思想的深邃的?請結合詩文具體分析。

  明確:詩人進一步表達自己與祖國血肉相連的關系,表達自己為祖國甘于獻出生命。詩歌先從“我”的微小談出自己是祖國母親身體的一部分,又以“我”的龐大表達自己不會與祖國分離。接著以“乳房”這一意象真誠的把祖國比為母親,這樣二者的關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騰”幾種狀態的“我”,寫出了我的成長過程。我既然成長起來了,那么我就要為祖國的“富饒”、“榮光”和“自由”而奮斗,甚至獻出生命。此時,詩人的情感達到了頂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詩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熱愛。

  5.請學生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從而了解詩歌意象象征的朦朧,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6.小結,并請學生再誦讀詩歌。這之后,請學生比較與《我愛這土地》和《贊美》在意象的運用上有什么區別。

  明確:意象的平凡而新穎、內涵豐富是這首詩的特點。

  四、擴展閱讀:

  提供閱讀材料:《致橡樹》,請學生講析,并朗讀舒婷的其它詩歌。

  五、作業 :

  1.  對《致橡樹》的意象進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  查找其他朦朧派詩人的作品,閱讀品味。

  六、板書設計: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

  意象新穎

  象征豐富

  教案點評:

  本課從相同題材詩歌的比較入手開始分析,突出了本詩情感發展脈絡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點。同時,從分析本詩意象的象征意義出發,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詩歌的特點,學會鑒賞朦朧詩。

  探究活動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理解在于理解海子,海子是中國現代詩壇上帶有神話色彩的人物,這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讓學生自己查找有關海子的材料,提供給學生可以學習探究的問題。如:海子的朋友駱一禾、西川都是現代詩壇的著名詩人,可以在與他們的詩作比較中理解海子。又如:海子是現代詩壇上璀璨的一點,那么可以把他的詩作與同時期著名詩人的作品比較,等等。學生的學習結果在課堂上交流,這比常規的教學更有效。如果這種學習真正展開,那么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就是豐富無比的。

  《山民》

  (1)《山民》的作者韓東不僅僅位詩人,也是位頗有建樹的作家。課堂學習的延伸可以指導學生閱讀韓東的小說,豐富學生的視野。

  (2)《山民》語淡意深,詩歌表現的主題內容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進步的關鍵,這是一個可以大作文章的話題。課堂學習已與《寬容序言》作了比較,也通過王家新的詩作延深了對此詩的理解,順著這個思路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比較學習。

  《我熱愛秋天的時光》

  秋是人人熟悉的話題,可做的文章很多。課堂學習的設計已體現了很強的探究性,下面再深入。一方面擴大尋找閱讀范圍,繼續尋找秋。寫秋的文,描秋的畫,表現秋的音樂都可以再去尋找。或者由秋擴展到尋找描寫其它季節的文章。另一方面加大探究活動的難度,已尋到了許多別人寫秋的詩作,讓學生也試著寫寫自己認識的秋,寫完之后開一個“秋之詠唱”的詩歌朗誦會。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1.《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一首歌頌祖國的詩歌,關于祖國的詩文有許多,請學生各自找來一首自己喜愛的愛國詩歌,開一個小小的詩歌朗讀會。

  2.舒婷是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詩人,她的詩歌寫得韻味十足,個性鮮明。請學生找來自己喜愛的舒婷的詩,開一個小小詩歌朗誦會,同時可以引導學生鑒賞。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5

  學習目標

  1、 理解詩歌中鮮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 理解詩歌中蘊含的豐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 感受詩歌語言中表現出的強烈而又躍動的節奏。

  學習重點及難點

  1、 詩歌是文學家族的長子,欣賞詩歌,第一步是要掌握作品的語言因素,通過聯想和想象,從文字中獲得生動具體的視覺形象,做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但還不止于此,還要做到:(一)在腦中再現詩人描繪的畫面;(二)把畫面中詩人沒有直接寫到的部分補充出來,使之趨于完整;(三)領會畫面背后深遠的意蘊。

  2、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大意與鑒賞要點:

  此詩寫于1976年,“四五運動”發生后不久。全詩共四節。第一節,詩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筆觸,回溯了祖國數百年來貧困、落后的歷史。詩人用“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國長期處于貧窮和落后的狀態。第二節,寫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祖國和人民沒有因“貧困”而喪失希望,只是長期以來希望渺茫,像“飛天”袖間的花朵,美麗誘人,未落地面。第三節,連用一組意象,描繪出處于歷史轉折時期的祖國形象。新生的祖國已站在“雪白的起跑線上”。第四節,再次強調“我”與祖國唇齒相依、不可分割的關系。“迷惘”“沉思”過的詩人沸騰了,她以發自肺腑的語言傾吐了獻身祖國的熱望。學習此詩要注意其意象新穎的特點。

  3、 《我熱愛秋天的風光》大意與鑒賞要點:

  詩歌開頭歌唱了大自然的永恒,一句“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就將秋天不可說透的意蘊提示出來了。接著詩人寫出了秋天的生生不息的變化,在這里“我”和秋天無法互相區分,能得到的只是一種感覺。物我難分的情境,在輕松的語句中蘊含了沉甸甸的內涵。秋天的天空是詩人靈魂的房子。最后三節寫詩人面對秋天想到自己的使命,想到耕耘,點出主旨。勞動和熱愛自然,永遠是健康詩歌的基本主題,也是詩人賴以生存的依據。學習此詩,注意體會本詩深刻的哲理。

  4、《山民》大意與鑒賞要點:

  全詩共四節二十五行,第一節寫“他”向父親追問。“他”雖然沒有走出過大山,但“他”畢竟還知道山那邊有海。第二節寫“他”已經自覺到山的沉悶,萌生了要改變環境的愿望。最后寫出了“他”的遺憾,全詩主旨和寓意得到集中的表現。全詩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表達了長期處于封閉性傳統文化中的人們的要求,以及沖破文化滯悶的強烈愿望。學習時,要體會“山民”的象征意義。

  5、《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意與鑒賞要點:

  這首詩海子寫于死前兩個月。詩人終于開始擬想塵世的幸福生活。全詩共三節。第一節詩人勾勒出了想象的塵世生活,喂馬、劈柴、有一所房子等,都是擬想的。第二、三節表現了詩人博大的愛心和每個親友通信,從“河”“山”一直到“陌生人”“取名字”等,極富詩意和人情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給人一種非常清新、溫暖的感覺。

  一、 下列詞語中紅色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淤灘(yū) 流淌(tǎng) 眷屬(juàn)

  B、勒進肩膀(lé) 纖繩(xiān) 沸騰(fèi)

  C、簇新(cù) 緋紅(fēi) 噴薄(bó)

  D、沐浴(yù) 雋永(juàn) 胚芽(pēi)

  二、 下列各句中紅色詞讀音全對的一項是:

  A、地質勘察隊員 勘:kān

  隔著兩道鐵柵欄 柵:shān

  B、在巖層里發現你 巖:yá

  把纖繩深深 纖:xiān

  C、我是干癟的稻穗 癟:biē

  勒進你的肩膀 勒:lēi

  D、是屈辱的心靈在抽搐嗎 搐:chù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惘:wǎng

  三、 閱讀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回答問題:

  1、 詩中“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意象,象征了什么?

  2、 詩中“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持著眼淚的笑渦”,“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這些意象各自又代表了什么?

  3、 詩中“我”和“祖國”的關系如何理解?

  4、 對這首詩的第三節的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A、 詩成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一個春天,詩人把從壓抑中釋放出來的熱情化作對祖國新興的謳歌。

  B、 詩中的“我”是沖破樊籬挺然而現的真理,是振興祖國的不可遏止的活力,是可望更可及的理想。

  C、 含蓄而深刻的詩句——“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這是女詩人的自況,她把個人所受的壓抑如蛛絲一樣輕輕地抹去。

  D、 “雪白的起跑線”,使我們看到億萬建設者奮力競先的雄偉場面;“緋紅的黎明”,使我們堅信祖國的前程必將輝煌燦爛。

  四、 在《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一詩中,作者賦予“秋天”,以什么意義?“秋天”“河流”“我”之間構成了什么關系?

  五、 《山民》一詩中的第一節,為什么“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六、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詩人對幸福的渴求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 B

  二、 D(A“柵”zhà;B“巖”yán,“纖”qiàn;“癟”biě)

  三、

  1、象征了祖國落后的經濟、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難,同時也展現了從災難中艱難掙扎,緩慢前行的祖國的形象。

  2、代表了新的希望的產生,代表了擺脫劫難后的無比喜悅,代表了奮發圖強的堅定信念。

  3、“我”是祖國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容著整個祖國,“我”的生命和血肉,理想和追求,同祖國的興衰,人民的命運融合到一起了。

  4、C

  四、秋天是壯美的、秋天意味著創造的收獲,秋天的古老意味著創造的永恒。

  詩人筆下,“河流”是“秋天”的喻體,而“我”應是創造的主體。

  五、當“山民”聽其父親說到山外有山,而大海遙不可及時,產生了惆悵的心理。

  六、詩人所渴望的幸福,是生活,是日常的瑣屑生活。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6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中多種意象所表達獻身祖國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熱愛秋天風光的感情。

  2.掌握詩行間意象轉換和詩意跳躍的朗讀節奏,以表達全詩的主旨和各節的要義。

  教學重難點: 

  1.《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合而為一并占優勢的藝術想象對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疊加和意象特征強化二者對表達主體感情的作用。

  2.《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中的比喻使主體自我能投入客體現實,把人與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通過貫穿教學過程 的、由淺人深的朗讀指導,啟發學生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與詩人建立心理橋梁,取得感情共鳴,進而在理性認識指導下,提高朗讀質量。這是一個心理與認識之間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

  教學設計: 

  關于《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教學構想 

  1.理順邏輯層次:在預習中初步了解詩歌內容、捕捉感情基調后,認識全詩四小節的邏輯結構——長期的貧困,痛苦的希望,緋紅的黎明,無私的奉獻。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詩中具有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合而為一的特殊意義,所以,要把每一個意象都從這個高度給以解釋,從而對這個高度的理解也具體起來。例如第一節的第一個意象“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國這個客觀實體相對的主觀自我,即“我”只是祖國田野河邊的破舊的老水車,但是,老水車數百年來一直同一樣落后破舊的紡紗機那樣紡著疲憊的、喑啞低沉的歌,豈不又是我們貧困落后的祖國的代表?這樣,祖國落后的歷史便成了詩人自我的組成部分。這種寫法是跟那些被歌頌的祖國是一方、作為歌頌者的詩人是另一方的寫法有著明顯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節在思想內容上稍增亮色,寫出“我”是祖國“痛苦的希望”時,便把“我”也是把“祖國”比喻成另一個意象:“是‘飛天’(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空中飛舞的抻)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舊,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國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兩節的意象,為了突出特征,加了許多定語,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內涵。而第三節的意象,雖然從分號來看,有五個之多,但是,何嘗不能從博喻的角度來說明“這一個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為生動的具體:“神話的蛛網里掙脫”就是從因襲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蓮的胚芽”就是承受著沉重的、歷史重擔的壓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礙,“掛著眼淚的笑渦”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燈光的喜悅與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就是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開展一場跟時間比速度的賽跑,“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就是漫漫長夜已是盡頭、曙光已在涌動、理想的紅日就要眺出來了!——在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國作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層次地從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的合而為一遞進到主體自我占優勢,從而使感情的抒發更有深度與力度。

  在第三節中,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都服從于也服務于“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的“簇新的理想”的構思鋪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渦屬于“你”,但是,胚芽、笑渦就是“我”,所以,“我”是屬于“你”的,這是第一層次;起跑線、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國啊!這是第二層次。這樣,祖國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國就是這樣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優勢。

  在第四節,這種聯系和優勢又有了進一步的分析與明確,從而為全詩的高潮作了準備。“我是你十億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這就把“我”和“你”的關系說得更為形象與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體”中的一個“個別”;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個別”匯集而成的“整體”。正因為這樣,下面又可以通過兩個意象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簡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寫出了“我”或者說“祖國”怎樣從苦難的歷史的“迷惘”中走向對前途的“深思”,而且隨著實踐的深入掀起了“沸騰”的思緒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個別”的奉獻換取了“整體”的富饒、榮光和自由。

  綜上所述,我們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礎上已各有重點地理解了各節詩組的思想重點與藝術特色,從中可以而且應該把握朗讀的節奏,處理好語調、音量和重音問題了。

  3.理解“意象疊加”的好處,激活想象思維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決詩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問題,這里主要解決意象“為什么”疊加的問題,而在學生的想象思維被激活以后,又有一個在詩歌朗讀甚至在詩歌創作中“怎么樣”強化意象的研究性課題需要我們去深入鉆研。

  在第一節,老水車和歌所顯示的落后與疲憊,礦燈和隧洞所顯示的艱辛與緩慢,稻穗和路基所顯示的貧瘠與破敗,纖繩和臂膊所顯示的痛苦與抗爭——這一系列相同性質的意象的疊加,加深了我們對祖國落后、貧窮、破敗和對勞動人民艱辛、痛苦、抗爭的感受,尤其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這個意象把受苦受難但又頑強不屈的祖國母親的形象浮雕在我們眼前,我們感同身受,我們奮起捍衛,我們怎么會不愿化身為祖國的希望啊!

  于是,通過第二節的過渡,在第三節又以疊加的意象表明我們作為祖國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會沖破“思想的牢籠”茁壯成長,在不斷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上,接好、也傳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輪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這樣,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現實之間,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千秋萬代,生生不息。

  這樣,在第四節,就由對消極現象的感覺(“迷惘”)向思維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飛躍(“沸騰”)發展了,同時,這種思維和情感的交融,又化為對自己責任的認識,化為為祖國獻身的精神。詩人的情感和思維的層次就是如此遞進的。

  而當我們反復吟詠、朗讀之中逐步加深對意象疊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詩作情感隧洞之軌跡的時候,我們的想象思維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躍躍欲試起來。

  關于《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教學構想 

  1.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之間的分——合——分

  本詩開頭兩句“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我熱愛這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開來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頌者、欣賞者。但是,自從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這條河流交融在一起了。當然,這種交融與上一首舒婷的詩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為一,而是旨在讓“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靜靜地沐浴,直到讓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構成這個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詩意的主題。而這時,“我”和秋天的風光又分開來了,以便與本詩的開頭照應。由此可見,這種主客兩體的分合關系使結構既活潑又嚴謹。

  2.通過設喻來創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詩是通過設喻——“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來打開抒情的閘門的。詩人把“秋天”比作“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與前面的詩句相聯系,由秋天的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使人想象到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流的歷史的長度與厚度,又與后面的詩句相銜接,由自然創造出來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這條河流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又是“當土地召喚我去收割的時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風光:既然秋天是一條河,那么,在秋陽高照的時候,它已經被太陽“翻曬”一過,所謂“翻曬”,就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這時便自然地投入這條河流之中,或者說讓河流在“我”身軀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這里,又萌生出無限的童趣來:“我”被受陽光翻曬、過濾、檢驗過的河水洗黑的過程,實際上是被滌蕩、凈化,使自己成長、成熟的過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沖擊力“拋”到地上,這時“我”又得到了一個仰望秋天的機會——啊!金黃的稻德在鱗次櫛比的“屋頂”上泛著光芒。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個新的視角!

  所有這一切,都是由創造意象而得以開發的抒情資源。

  3.主體與客體的融合使人與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詩在生動而詼諧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認識:“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兩岸還蕩漾著我優美的思想。”從意象的創造可知,秋天這條河流是無邊無際的,但是,秋天確實告訴我們許多有關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讓這些優美的思想作為河流的兩岸吧。“兩岸”其實可以理解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風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陽光三者導演出來的生動奇特的活劇。在這里,河流日夜流淌,陽光普照,莊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與新生相互映襯,深沉與稚嫩前后參照,斑斕與純一互為表里,耕耘與收獲循環往復,洗黑的身子與金黃的屋頂各異其趣,種子的遺忘與秋天的存在適成對照。——正因為這樣,“我”要長時間地欣賞與咀嚼,欣賞“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咀嚼它與人類同步而進、與時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點教學構想中,要隨時輔之以朗讀指導,使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同朗讀感情的處理有機地聯系起來,通過抒情式的朗讀習得思想,把握內容,駕馭主題,熟練朗讀技能。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7

  教學目的:了解一些中國當代詩不同的風格特點。

  鑒賞詩中新穎豐富的意象和深刻細膩的感情。

  教學設想:在學生對詩歌已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首先介紹一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詩歌尤其是朦朧詩的特點。然后依次朗讀、分析體會四首詩作,鑒賞詩人新穎豐富的意象,理解詩人復雜熱烈的情感。當代詩在字面上沒有什么障礙,可讓學生多讀多想,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抒發自己的見解,關鍵環節可加以提示和指導,以便使學生對本課有正確的理解。

  教學時數:三課時

  第一課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教學要點:鑒賞詩中豐富的意象和深刻細膩的感情;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中國當代詩歌創作方法和風格多種多樣。它的繁榮期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朦朧詩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和立體化是它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

  二、 簡介舒婷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本節我們主要鑒賞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舒婷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女詩人,她初中畢業以后曾去福建插隊,后回城當工人,《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發表于一九七九年,成詩卻早在一九七六年四五之后的動蕩時代,因此這首詩有著沉重的歷史感,表達了一種希冀光明的痛苦。

  三、 誦讀指導:

  詩歌是抒情的載體,誦讀是讀者與作者溝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發了何種感情,是通過何種方式抒情的,她的希冀存于何方,都需要我們通過誦讀加以體會。

  本詩先抑后揚,體現出一種由舒緩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語音節奏。第一節,長句式,多節拍,仿佛是一首從低音緩慢升起的樂曲,給人一種沉重感。第二節,詩句簡短急促,情緒強化深切。第三節詩句拉長,節拍增多,這種起伏變化,造成全詩節奏反復回旋,為第四節把全詩推向顛峰創造了條件,第四節,節奏更快,而且排比的運用加強了語言的力度,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在誦讀時一定要注意這種節奏變化。

  四、 分析詩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

  第一節:提問:在第一節中,詩人創造了幾個意象?分別是什么?

  明確:在第一節中 ,詩人創造了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五個竟象。

  提問:這些意象之間有什么聯系?

  明確:詩人所寫意象都體現了歷史上祖國的特點,概括出祖國長期處于貧窮和落后的狀態。

  提問:在本節中,表現了詩人看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在本節中,詩人回溯了祖國數百年貧困落后的歷史,心情深沉而悲痛。

  第二節:提問:本節詩所表現的情感是單一的嗎?

  明確:不是。本節既寫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寫出了人民的希望。

  提問:找出本節的修辭手法并加以分析。

  明確:本節詩運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用“飛天袖間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比喻人民心中渺茫的難以落實而雙從未消失的對幸福未來的希望。這種希望并未因長期的貧困而喪失。

  提問:聯系上下節,說說本節在全詩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明確:本節為全詩情感結構上轉折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以下的詩句開始出現亮色和激情。

  提問:第三節的感情色彩是否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第三節的感情色彩由悲哀一變而欣喜亢奮。與上一節形成鮮明的對比。提問:聯系時代背影,找出詩人感情變化的原因 。

  明確:四人幫的覆滅,使古老的中國從迷夢中蘇醒,從苦難中奮起。共產黨領導下的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偉大斗爭,正在逐步實現世世代的夢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詩人為此不已,感情層層遞進,層層加深,提問詩人運用哪些意象表達了這種感情?

  明確:詩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渦、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這一切正是祖國母親的寫照一切都剛剛開始,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第四節:提問:第四節中詩人抒發的感情與第三節有何異同?明確:第四節中詩人抒發的感情緊承上節,但程度有所加強,詩的感情達到了高潮。

  提問:本節都寫了哪些內容?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明確:本節中,詩人再次強調了我與祖國唇齒相依、不可分割的關系。我是祖國機體的一部分,小我與大我有楊的結合在一起。詩人將抑制不住的強烈感情化作對祖國母親的壯麗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取得她的富饒、榮光、自由,去實現她的偉大理想。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獻身精神,使詩的思想為之升華。

  五、內容總結:歌頌祖國,這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歷代詩人寫出了不少佳作。從十年浩劫中生活過來,有著太多坎坷經歷的詩人舒婷,更能體會出祖國的個人命運不可分割的關系,面對凝聚著災難和獲得尊重的祖國,很自然地產生出一種為個人不幸而悲傷,為祖國不幸而憂慮,同時又為個人與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的憂患意識與歷史責任感。本詩就是詩人表達這種理念與心聲的動人樂章。

  藝術特色鑒賞:提問:本詩是朦朧蘭代表作之一,朦朧詩大都有一些不易理解的地方,本詩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一特征?明確:關于“我”的理解是一個難點,在不同的章節中我既指詩人自己,指整個古老的中華民族;我既是祖國肌體的一部分,也是偉大祖國形象的代表。另外象征、隱喻等手法,也是本詩流派特色的體現。豐富新穎的意象創造更是本詩一大突出特色。

  六、布置作業 :練習感情朗讀本詩,作書后相關練習。

  第二課時《我熱愛秋天的風光》、《山民》

  一、導入  :上節課我學習了一首中國當代詩歌 ,這節課我們學習另兩首詩。

  二、鑒賞《我熱愛秋天的風光》

  1、 介紹作者及本詩的特點提出學習要求

  梁小斌是我國當代詩壇上優秀的一員,他的代表作是《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墻》等。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更是以輕快、流暢、內涵豐富多樣而著稱,

  2、 誦讀指導:本詩像一首輝煌而又沉靜的詠嘆調,用語質樸,節奏流暢,比較講究音韻。讀時應注意讀出輕快的節奏和韻律。

  3、 內容解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闡述內容大意。一般學生可體會出詩人歌頌秋天的迷人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對秋天的熱愛,或者可以更深一步理解到詩人歌頌秋天是因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借歌頌秋天可以告訴讀者耕耘必有收獲,勤勞才能成功的道理,但因有些詩句較朦朧,其中蘊涵的深意學生難以理解,可適當加以點撥,

  1)、歌唱自然、歌唱秋天是我國詩歌中常見的詠物題材,但本詩卻擁有一些獨到的特征,如開關一句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就將秋天不可說透的永恒的意韻提示出來了。

  2)、詩的第二節用“河流”這一意象寫出了秋天生生不息的變化。詩的第三節詩人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牧業在的懷抱,可謂物我兩忘,在這里我和秋天無法相互分,能得到的只能是一種感覺,在輕松的語句中蘊涵了沉甸甸的內涵,詩人對秋天的熱愛充分顯露,

  最后三節,寫秋天給詩人的感悟,河流兩岸還蕩漾著我優美的思想同,秋天的存在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會有收獲,秋天引得詩人浮想聯翩,并且為我有一顆種子已經被遺忘而深深懊悔。是秋天讓詩人了自己的使命,從而點明了作品的主旨------只有創造,人生才會有所收獲。是秋天使詩人明確了自己的使命,從而點明了作品的主旨-------只有創造,人生才會有所收獲,

  藝術鑒賞:首先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本詩藝術特色,然后加以點撥。

  明確:本詩在藝術上最主要的特點為內涵的豐富。在平靜中蘊涵著平凡的真理。讓讀者靜靜領略了秋天的永恒精神。詩人一筆兩寫,既寫了自然之美,又寫了自然的永恒。秋天作為人類一種生存的河流,永遠昭示著生命與耕耘,創造與收獲。

  三、鑒賞《山民》,

  1、介紹作者:韓東,當代作家,詩人,主要詩集有《白色的石頭》等。

  2、本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敘述了一個山民追問他的父親,并感到山的沉悶,萌生了要改變環境的愿望,但是,不知道最后是走出了大山還是最終沒有走出去,作品只是這寫到了他的遺憾。

  3、作品創作的年代、背景:本詩寫于一九八二年,改革開放的初期,人們的思想落后保守,是改革的最大障礙。

  4、 提問:作品中的各種意象都有什么象征意義?

  5、 提示:山,象征著封閉、愚昧、落后貧困,而且無窮無盡、無休無止。

  海,象征著開放、富裕、先進,是理想的樂土 。

  6、 小結:作品中蘊含著對傳統生活方式、傳統文化封閉特點的批判,對真正的思想解放的呼喚。

  7、 討論:怎樣看待山民這個藝術形象?

  這個人雖然最終不知是走出了大山,還是沒有行動,但是,他畢竟覺醒了,所以,他是一位思想解放者,值得稱贊。

  四,作業 :熟讀我熱愛秋天的風光》,將《山民》改寫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第三課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一、 復習檢查:

  二、 閱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一)、海子,一個孤獨的理想主義詩人,他以犧牲塵世生活為代價獻身詩歌事業。寫作這首詩時,面臨生命的兩難選擇:選擇塵世則放棄詩歌理想,棄絕塵世則將導致棄絕生命本身。

  (二)、這首詩,注意讀出其輕柔明麗的特點。

  (三)、賞析這首詩:

  1、 第一節,詩人虛構了一幅遠離塵世喧囂的生活圖景。

  提問:詩人在這一小節中,怎樣描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明確:A、平凡人的生活:“關心糧食和蔬菜”;

  B、自由閑散人的生活:“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C、隱逸詩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評析:詩人在上大學之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在封閉的環境中長大;大學畢業后蟄居在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閉的環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閉,走向廣闊的大地,走向海邊。他想望著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塵,而保持清靜獨立,獨立于社會人群的邊緣,然而這種生活是虛無縹緲的,現實世界何處可以“喂馬,劈柴”?他怎能獨居一處,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才開始這種生活,或許今天過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詩心中,幸福是田園牧歌的主題,屬于未來,屬于幻想。把逃逸當成美和希望之所在,美則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有海客談瀛洲的天真,又有著瀟灑、遁世隱情。

  2、 閱讀第二小節:這一小節寫了什么?

  明確:這一小節,詩人表達了要和每一個親人分享幸福的愿望。

  (闡釋:一分幸福和別人分享,一分幸福就變成了兩份;將一份憂愁和別人分擔,一份憂愁就變成了半份。)

  3、 第三小節:這一小節中,詩人表達了關心自然,關愛他人的愿望。在這里,沒有爭斗,只有祝福。

  4、 小結:在這前幾節中,詩人層層深入地表達了自己對于幸福的理解,由個人到親情,由親情到友情,到自然社會,詩人的心胸也顯得逐漸開闊,但是……

  5、 閱讀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評析:這正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也像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的“……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笙簫。”——詩人剛剛對世人敞開了他的心懷,但立刻關上了門,他內心深處仍不愿放棄對自己最純潔的理想的追求,不甘心做一個庸俗的人。他內心正處于世俗生活和純潔理想的矛盾之中,這種兩難的選擇令他痛苦不堪,兩個月以后,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像一顆流星劃過天際,發出了短暫而異常眩目的光華。

  三、 布置作業 :準備一兩首詩練習朗讀;寫一篇課外詩歌的評論文章。下節課將你所選擇的詩歌或所寫的評論朗讀給大家。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8

  教案示例 1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感受詩人海子的博愛之心。

  (2)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3)訓練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詩歌。

  教學重點: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海子的詩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學手段:多媒體

  設教案示例2

  《山民》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領會詩歌蘊藏的對傳統封閉文化的批判以及對真正思想解放的呼喚。

  (2)品讀本詩平淡直白的語言,了解純客觀的敘述性的口語特點。

  教學重點:詩歌表達的深刻而豐富的哲理內涵

  教學難點 學習領會本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手段:誦讀法、比較法

  設計思想:

  《山民》這首詩的表現形式是富有個性的,這種形式的理解對中學生來講是有難度的,因為他們很可能會浮于詩歌表面的粗略接受。如此,就不能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哲理。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學習中運用反復誦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領會詩的獨特表現形式,通過拓展閱讀來加深對本詩深刻內涵的理解領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喜歡山嗎?山對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們是新鮮的、有魅力的,但對一個長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講,感覺卻并非如此,讓我們來看看韓東所寫的《山民》如何表達對山的感覺。。

  二、品讀學習《山民》

  1.教師誦讀詩歌,學生思考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形象的一個山民?

  明確:一個向往山外邊的生活,但又僅僅是想,從未付諸行動的山民。

  2.學生誦讀詩歌,思考山民為什么向往山外邊的生活?

  明確:“他”知道山外邊有“海”,“他”朦朧地感覺到山的沉悶,他有改變生活環境的愿望。

  3.再讀詩歌,思考山民最終也沒有離開山,而只是遺憾,“他”遺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遺憾?

  明確:山民遺憾“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帶著老婆上路,兒子、兒子的兒子們終會有一天走到大海邊。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卻沒有行動。“他”的遺憾讓我們為“他”產生遺憾,“他”竟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孩子們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為孩子們造成了遺憾,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山民是一個很難突破自己固定思維的人,而這樣就限制了“他”的發展,留下了遺憾。

  4.這首詩發表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2年,你認為詩人用這首詩重在表達什么?

  明確: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有了開放的意識,但傳統的思想束縛著人們的行動,他們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詩人用這首詩批判傳統文化的封閉,呼喚真正的思想解放。

  5.這首詩的語言表達有什么特點?請具體分析。

  明確:本詩語言平淡直白,通篇敘述是純客觀的,句式單調沒有任何描寫性的語言,也沒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達。這樣的語言恰恰合于詩歌內容的沉悶,起到了加重這種感覺的作用。

  三、拓展學習

  1.  以《〈寬容〉序言》中的守舊老人與《山民》中的山民相比較,談出個人的理解。

  2.  品讀王家新《在山那邊》,比較兩首詩塑造的不同的山民形象。

  四、小結

  五、作業 :

  結合《山民》一詩,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識”,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書設計 

  山 

  韓東

         

  “想”“遺憾”

  批判傳統文化的封閉

  呼喚真正的思想解放

  計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這是有目共睹的。學生限于年齡閱歷,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師有責任讓他們知道海子,盡管本詩被定為自讀課。

  這節課的學習過程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而設計,認識海子、了解海子、研讀海子。涉及內容不是很多,卻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范例,他們會更多地去閱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大屏幕顯示海子遺照)

  這里站著一個相貌平平的中國人,普通而沒有特點的面孔并不會給人留下什么記憶。然而他是才華卓越的詩人,是被當代學院派推崇的重量級詩人,他就是海子。

  二、 關于海子:

  1.評價:

  “他的一生似乎只為了發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濃縮了,讓它在一個短暫的過程里,顯示生命的全部輝煌。”(謝冕)

  “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西川)

  “他不僅對現在、將來,而且對過去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陳東東)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人,當代著名詩人。作品有長詩《土地》和短詩選集《海子、駱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師提供海子詩作《亞洲銅》等,學生也提供自己喜歡的海子的詩。大家朗讀欣賞,淺層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組協作,學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步驟:

  1.教師提供自讀思考題。

  2.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學習

  3.集體交流學習收獲。

  自讀思考題及參考答案:

  (1)詩人在本詩中擬想了幸福的生活畫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詩人的幸福?

  明確:幸福生活的圖景由三個內容組成:“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個圖景不離細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卻又遠離喧囂地獨立在大海邊。這是一個明亮溫暖的畫面,是詩人真誠擬想的情景。但很明顯,第三個內容與前兩者似乎不大相容,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詩人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

  明確:詩人在自己擬想的幸福圖景中喜悅著,這種喜悅不斷地膨脹,使詩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還是詩人有一顆博大而善良的心,他愛這個世界的一切。

  (3)本詩的核心意象是什么?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目?

  明確:本詩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詩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因為這個內容是他擬想的幸福生活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亮麗的部分。當然也是與其它內容難以協調的一部分,但恰是這種不協調表達了詩人的真胸臆,也是這首詩的表達的重點所在。

  四、小結

  五、作業 :尋找海子的其它詩作,讀其詩,悟其詩。

  六、板書設計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告訴親人  每一個人

  幸福   關心糧食和蔬菜     給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祝福陌生人

  《我熱愛秋天的風光》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領略自然之美,認識人類創造的永恒。

  (2)朗讀詩歌,感受詩歌語言的質樸流暢。

  (3)分析詩歌,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意象把握詩歌內容。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意象把握詩歌內容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本詩深厚凝重的意蘊

  教學手段:多媒體

  設計思想:《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用語質樸平和,但蘊涵的內容十分豐富,引導學生真正認識這首詩表達的內容,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在課堂學習前請學生尋找關于秋的詩歌,從意象入手,比較鑒賞寫秋的詩歌。這樣,一方面在比較中認識理解了《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表達內容,在具體的學習中了解運用了比較學習法;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豐富了學生的視野。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多姿多彩的秋景展示)許多人都為這多姿多彩的秋景所陶醉,寫下了無數詠秋的佳作。你了解哪些這方面的作品,請介紹給同學們。

  (2)學生誦讀自己尋到的關于秋的詩作。

  二、 誦讀詩歌

  1.         教師范讀,學生注意教師的發音、斷句及情緒表達。

  2.         學生朗讀,教師結合具體朗讀情況作指導。

  三、 分析詩歌

  1、請從意象的選擇運用上入手,分析比較你尋到的秋之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區別。

  明確:《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以“河流”為中心意象,鮮明集中。

  2、請分析比較你尋到的秋之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主題內涵的區別。

  明確:《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思想意蘊深厚,它不僅僅歌詠作為自然的秋之永恒,表達了自己對秋的熱愛,更在詩中表達出人類創造永恒的信心。

  3、同桌之間朗讀各自尋到的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比較它們語言表達之間的區別。

  明確:《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語言質樸流暢。語言沒有夸飾,如開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我熱愛這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就深刻地表達出秋之永恒,自己深深熱愛著秋天的風光。語言流暢自然,如“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兩岸還蕩漾著我優美的思想”。語言優美抒情地道出面對人類個體生命渺小與自然永恒矛盾的坦然。

  四、誦讀詩歌并小結

  五、作業 

  1、或分析意象、或分析語言、或分析主題,比較你尋到的詩作與《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區別。

  2、課外閱讀梁小斌的詩作《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墻》等。

  六、板書設計 

  我熱愛秋天的風光

  梁小斌   

  主題:自然永恒美麗

  人類創造永恒美麗

  語言:質樸流暢《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并學習詩人熱愛祖國的激越情感

  (2)分析詩歌以平凡而新穎的意象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3)學習分析詩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分析詩歌意象運用的特點。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經歷把握詩歌的象征意義

  教學手段:比較法、啟發法

  設計思想:本課從相同題材詩歌的比較入手開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詩的情感發展脈絡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點。同時,如何解析朦朧詩的朦朧,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詩歌的特點,學會分析鑒賞這樣的詩歌,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即從分析本詩意象的象征意義。另外,本堂課的學習重在對學生啟發引導,引導他們讀更多的詩歌作品。

  一、導入  :

  1.你知道現代詩與當代詩怎樣劃分嗎?

  2.明確以49年為界,并順勢講述當代詩的發展狀況。(解放初期——十年浩劫——百花爭鳴;“四五天安門詩抄”;朦朧詩派;當今的流派紛呈。)

  3.朦朧詩人強調詩人的主觀感覺世界,大量采用虛寫法,使詩由具體變得抽象,追求詩的內在旋律;選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時空秩序,捕捉瞬間感受,運用跳躍性的結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讓人讀起來不那么明晰易懂。他們的代表有舒婷、顧城、北島等人。

  二、誦讀:

  1.引導學生以本詩比較《我愛這土地》和《贊美》,體會它們內容風格的區別。

  2.導讀:三者均情感摯烈。但《我愛這土地》低沉而一氣呵成,《贊美》意象繁復而情緒復雜,較《我愛這土地》情感高昂。本詩前二節情緒低沉,后文則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變化。

  3.學生誦讀詩歌,教師根據具體情況而給予指導。

  三、分析詩歌:

  1.你讀詩歌的第一節有什么感覺?感覺源自意象,“老水車”、“礦燈”分別會出現在哪能里,它們可能會象征著什么?請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

  明確:“老水車”、“礦燈”會出現在鄉村與廠礦。“破舊”的修飾加重了“老水車”的不堪狀況,但它“數百年”來沒有停止地“疲憊”地工作。由此,中國農業的窘迫艱難顯現一斑。“礦燈”是用來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這里,它仍用來照明,“照你在歷史的隧道里蝸行摸索”,幾個修飾的運用,從多個角度表現了“你”的艱難、沉重,這恰正是中國工業的寫照。“稻穗”、“路基”分別強調各自所指,“干癟”、“失修”的修飾則表明了收獲的空洞、貧困的程度。“駁船”是一種船的稱呼,也不妨理解為班駁的船。“淤灘”是河灘,“淤”的修飾自然緊緊困住了船,如何掙脫這困境?“——祖國啊!”災難深重的祖國、貧困的祖國啊!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這首詩的第一節頗像《贊美》的第一節,舒婷會怎樣把握下面內容呢?

  明確:她會如同穆旦一樣寫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尋找一個農夫嗎?不,舒婷的表達是獨特的:“我是貧困,我是悲哀”對上節詩作了總結。下文“希望”是那么摯烈,但它也是那么強烈的刺激著我們。“——祖國啊!”這呼喊是為祖國有了希望而不能實現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詩歌的第三節運用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什么情感?

  明確:“蛛網”、“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鮮,那么富有朝氣,那么微妙地傳達著喜悅的出現。這就是祖國,“簇新”的祖國,“噴薄”而出的祖國!“——祖國啊!”這是為祖國的覺醒振興的呼喊!

  難點:“蛛網”是纖細的,可它存在。“神話”是縹緲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組合是為了敘述“簇新的理想”,應該說這是為了從一二節過渡到下文。

  4.詩歌的用意表達在這里已經很振奮人心了,但詩人沒有停筆,而是繼續深入表達。你看看詩人是怎樣顯示思想的深邃的?請結合詩文具體分析。

  明確:詩人進一步表達自己與祖國血肉相連的關系,表達自己為祖國甘于獻出生命。詩歌先從“我”的微小談出自己是祖國母親身體的一部分,又以“我”的龐大表達自己不會與祖國分離。接著以“乳房”這一意象真誠的把祖國比為母親,這樣二者的關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騰”幾種狀態的“我”,寫出了我的成長過程。我既然成長起來了,那么我就要為祖國的“富饒”、“榮光”和“自由”而奮斗,甚至獻出生命。此時,詩人的情感達到了頂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詩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熱愛。

  5.請學生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從而了解詩歌意象象征的朦朧,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6.小結,并請學生再誦讀詩歌。這之后,請學生比較與《我愛這土地》和《贊美》在意象的運用上有什么區別。

  明確:意象的平凡而新穎、內涵豐富是這首詩的特點。

  四、擴展閱讀:

  提供閱讀材料:《致橡樹》,請學生講析,并朗讀舒婷的其它詩歌。

  五、作業 :

  1.  對《致橡樹》的意象進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  查找其他朦朧派詩人的作品,閱讀品味。

  六、板書設計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

  意象新穎

  象征豐富

  教案點評:

  本課從相同題材詩歌的比較入手開始分析,突出了本詩情感發展脈絡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點。同時,從分析本詩意象的象征意義出發,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詩歌的特點,學會鑒賞朦朧詩。

  探究活動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理解在于理解海子,海子是中國現代詩壇上帶有神話色彩的人物,這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讓學生自己查找有關海子的材料,提供給學生可以學習探究的問題。如:海子的朋友駱一禾、西川都是現代詩壇的著名詩人,可以在與他們的詩作比較中理解海子。又如:海子是現代詩壇上璀璨的一點,那么可以把他的詩作與同時期著名詩人的作品比較,等等。學生的學習結果在課堂上交流,這比常規的教學更有效。如果這種學習真正展開,那么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就是豐富無比的。

  《山民》

  (1)《山民》的作者韓東不僅僅位詩人,也是位頗有建樹的作家。課堂學習的延伸可以指導學生閱讀韓東的小說,豐富學生的視野。

  (2)《山民》語淡意深,詩歌表現的主題內容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進步的關鍵,這是一個可以大作文章的話題。課堂學習已與《寬容序言》作了比較,也通過王家新的詩作延深了對此詩的理解,順著這個思路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比較學習

  《我熱愛秋天的時光》

  秋是人人熟悉的話題,可做的文章很多。課堂學習的設計已體現了很強的探究性,下面再深入。一方面擴大尋找閱讀范圍,繼續尋找秋。寫秋的文,描秋的畫,表現秋的音樂都可以再去尋找。或者由秋擴展到尋找描寫其它季節的文章。另一方面加大探究活動的難度,已尋到了許多別人寫秋的詩作,讓學生也試著寫寫自己認識的秋,寫完之后開一個“秋之詠唱”的詩歌朗誦會。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1.《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一首歌頌祖國的詩歌,關于祖國的詩文有許多,請學生各自找來一首自己喜愛的愛國詩歌,開一個小小的詩歌朗讀會。

  2.舒婷是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詩人,她的詩歌寫得韻味十足,個性鮮明。請學生找來自己喜愛的舒婷的詩,開一個小小詩歌朗誦會,同時可以引導學生鑒賞。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9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中多種意象所表達獻身祖國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熱愛秋天風光的感情。

  2.掌握詩行間意象轉換和詩意跳躍的朗讀節奏,以表達全詩的主旨和各節的要義。

  教學重難點: 

  1.《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合而為一并占優勢的藝術想象對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疊加和意象特征強化二者對表達主體感情的作用。

  2.《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中的比喻使主體自我能投入客體現實,把人與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通過貫穿教學過程 的、由淺人深的朗讀指導,啟發學生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與詩人建立心理橋梁,取得感情共鳴,進而在理性認識指導下,提高朗讀質量。這是一個心理與認識之間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

  教學設計: 

  關于《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教學構想 

  1.理順邏輯層次:在預習中初步了解詩歌內容、捕捉感情基調后,認識全詩四小節的邏輯結構——長期的貧困,痛苦的希望,緋紅的黎明,無私的奉獻。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詩中具有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合而為一的特殊意義,所以,要把每一個意象都從這個高度給以解釋,從而對這個高度的理解也具體起來。例如第一節的第一個意象“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國這個客觀實體相對的主觀自我,即“我”只是祖國田野河邊的破舊的老水車,但是,老水車數百年來一直同一樣落后破舊的紡紗機那樣紡著疲憊的、喑啞低沉的歌,豈不又是我們貧困落后的祖國的代表?這樣,祖國落后的歷史便成了詩人自我的組成部分。這種寫法是跟那些被歌頌的祖國是一方、作為歌頌者的詩人是另一方的寫法有著明顯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節在思想內容上稍增亮色,寫出“我”是祖國“痛苦的希望”時,便把“我”也是把“祖國”比喻成另一個意象:“是‘飛天’(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空中飛舞的抻)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舊,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國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兩節的意象,為了突出特征,加了許多定語,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內涵。而第三節的意象,雖然從分號來看,有五個之多,但是,何嘗不能從博喻的角度來說明“這一個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為生動的具體:“神話的蛛網里掙脫”就是從因襲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蓮的胚芽”就是承受著沉重的、歷史重擔的壓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礙,“掛著眼淚的笑渦”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燈光的喜悅與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就是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開展一場跟時間比速度的賽跑,“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就是漫漫長夜已是盡頭、曙光已在涌動、理想的紅日就要眺出來了!——在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國作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層次地從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的合而為一遞進到主體自我占優勢,從而使感情的抒發更有深度與力度。

  在第三節中,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都服從于也服務于“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的“簇新的理想”的構思鋪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渦屬于“你”,但是,胚芽、笑渦就是“我”,所以,“我”是屬于“你”的,這是第一層次;起跑線、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國啊!這是第二層次。這樣,祖國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國就是這樣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優勢。

  在第四節,這種聯系和優勢又有了進一步的分析與明確,從而為全詩的高潮作了準備。“我是你十億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這就把“我”和“你”的關系說得更為形象與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體”中的一個“個別”;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個別”匯集而成的“整體”。正因為這樣,下面又可以通過兩個意象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簡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寫出了“我”或者說“祖國”怎樣從苦難的歷史的“迷惘”中走向對前途的“深思”,而且隨著實踐的深入掀起了“沸騰”的思緒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個別”的奉獻換取了“整體”的富饒、榮光和自由。

  綜上所述,我們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礎上已各有重點地理解了各節詩組的思想重點與藝術特色,從中可以而且應該把握朗讀的節奏,處理好語調、音量和重音問題了。

  3.理解“意象疊加”的好處,激活想象思維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決詩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問題,這里主要解決意象“為什么”疊加的問題,而在學生的想象思維被激活以后,又有一個在詩歌朗讀甚至在詩歌創作中“怎么樣”強化意象的研究性課題需要我們去深入鉆研。

  在第一節,老水車和歌所顯示的落后與疲憊,礦燈和隧洞所顯示的艱辛與緩慢,稻穗和路基所顯示的貧瘠與破敗,纖繩和臂膊所顯示的痛苦與抗爭——這一系列相同性質的意象的疊加,加深了我們對祖國落后、貧窮、破敗和對勞動人民艱辛、痛苦、抗爭的感受,尤其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這個意象把受苦受難但又頑強不屈的祖國母親的形象浮雕在我們眼前,我們感同身受,我們奮起捍衛,我們怎么會不愿化身為祖國的希望啊!

  于是,通過第二節的過渡,在第三節又以疊加的意象表明我們作為祖國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會沖破“思想的牢籠”茁壯成長,在不斷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上,接好、也傳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輪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這樣,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現實之間,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千秋萬代,生生不息。

  這樣,在第四節,就由對消極現象的感覺(“迷惘”)向思維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飛躍(“沸騰”)發展了,同時,這種思維和情感的交融,又化為對自己責任的認識,化為為祖國獻身的精神。詩人的情感和思維的層次就是如此遞進的。

  而當我們反復吟詠、朗讀之中逐步加深對意象疊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詩作情感隧洞之軌跡的時候,我們的想象思維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躍躍欲試起來。

  關于《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教學構想 

  1.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之間的分——合——分

  本詩開頭兩句“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我熱愛這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開來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頌者、欣賞者。但是,自從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這條河流交融在一起了。當然,這種交融與上一首舒婷的詩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為一,而是旨在讓“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靜靜地沐浴,直到讓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構成這個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詩意的主題。而這時,“我”和秋天的風光又分開來了,以便與本詩的開頭照應。由此可見,這種主客兩體的分合關系使結構既活潑又嚴謹。

  2.通過設喻來創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詩是通過設喻——“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來打開抒情的閘門的。詩人把“秋天”比作“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與前面的詩句相聯系,由秋天的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使人想象到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流的歷史的長度與厚度,又與后面的詩句相銜接,由自然創造出來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這條河流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又是“當土地召喚我去收割的時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風光:既然秋天是一條河,那么,在秋陽高照的時候,它已經被太陽“翻曬”一過,所謂“翻曬”,就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這時便自然地投入這條河流之中,或者說讓河流在“我”身軀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這里,又萌生出無限的童趣來:“我”被受陽光翻曬、過濾、檢驗過的河水洗黑的過程,實際上是被滌蕩、凈化,使自己成長、成熟的過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沖擊力“拋”到地上,這時“我”又得到了一個仰望秋天的機會——啊!金黃的稻德在鱗次櫛比的“屋頂”上泛著光芒。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個新的視角!

  所有這一切,都是由創造意象而得以開發的抒情資源。

  3.主體與客體的融合使人與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詩在生動而詼諧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認識:“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兩岸還蕩漾著我優美的思想。”從意象的創造可知,秋天這條河流是無邊無際的,但是,秋天確實告訴我們許多有關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讓這些優美的思想作為河流的兩岸吧。“兩岸”其實可以理解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風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陽光三者導演出來的生動奇特的活劇。在這里,河流日夜流淌,陽光普照,莊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與新生相互映襯,深沉與稚嫩前后參照,斑斕與純一互為表里,耕耘與收獲循環往復,洗黑的身子與金黃的屋頂各異其趣,種子的遺忘與秋天的存在適成對照。——正因為這樣,“我”要長時間地欣賞與咀嚼,欣賞“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咀嚼它與人類同步而進、與時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點教學構想中,要隨時輔之以朗讀指導,使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同朗讀感情的處理有機地聯系起來,通過抒情式的朗讀習得思想,把握內容,駕馭主題,熟練朗讀技能。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10

  教學目的

  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二、通過反復朗讀,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從而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咀嚼品味詩歌的意境美來讀出一定的詩味,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學設想

  本課用兩課時教讀和自讀。這一課中包括四首現代詩,不必每一首詩都講透講深。

  一、教讀《再別康橋》,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整齊,音韻柔美和諧,在形式方面達到很高的水準。

  二、《死水》這首詩在教學時,教師著重介紹聞一多的“三美”主張,然后指導學生通過吟誦來領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

  三、《我愛這土地》和《贊美》兩詩則讓學生盡可能結合背景資料,動用關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識,揣摩詩句度嘗試自己進行評價。

  (一)背景材料

  1、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在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真正悠閑自在的日子。據他自己后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時到碧波蕩漾的康河里劃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橋的美景中。1922年2月,徐志摩離英返國的前    ,曾作長詩《康橋再會吧》,在詩中稱康橋為“我難得的知己”、“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

  1928年7月徐志摩重訪英倫。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一個人悄悄地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友人,遺憾的是,他要尋找的友人誰也不在,吸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那里靜靜地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同年11月,詩人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2、聞一多創作詩注重“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死水》一詩體現了他的“三美”主張。

  對《死水》的寫作時間和寫作緣起有不同的解釋。一般認為,1922年赴美留學,他不堪忍受身為中國人受到的歧視,曾寫過多篇愛國主義詩篇。1926年他懷著對祖國的渴念和期望從美國歸來,但北洋軍伐統治下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令他極為失望,他痛呼:“我來了,我喊一聲;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正是這種現實冷卻了他的愛和期望,面為本詩的深層根基。

  (二)賞析資料

  1、《我愛這土地》作于抗戰初期。詩以“假如”開頭,這個頭開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駐足觀望,凝神沉思。詩中的“鳥”是泛指,是共名,他不像歷代詩人所反復吟唱的杜鵑、鷓鴣那樣,稍一點染,即可具有一種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韻,而是全靠詩人在無所依傍的財政部下作出的新的藝術追求。再則,詩中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也和古典詩詞中棲止的黃鶯、啼血的杜鵑、沖天的白鷺等大異其趣,它純粹是抗戰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對詩人的影響所致,同時也是艾青這位“悲哀的詩人”(詩人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2、穆旦,原名查良錚,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外語系。抗戰爆發后,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師生從長沙步行千里之外的邊城昆明。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這些經歷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抗戰以來,穆旦的心靈和肉體受到了雙重的考驗,長沙到昆明的艱苦之旅,在詩人眼前展開的是烽火連天、山河破碎的現實,使他產生對民族生存狀況的痛苦記憶。這種見聞和經歷引起詩人對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沉思(如他對戰時中國農民非凡的忍耐力的注意)。《贊美》充滿了對堅韌的民族生存力的禮贊。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和講析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來體味其中的詩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徐志摩在語言形式上是追求藝術美的,但他不是鉆到象牙塔中去藝術而藝術。他有理想,并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就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

  二、教師點明本課的教學重點,并指導學生完成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致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詩歌輕盈的節奏。

  2、播放錄音,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做了哪些事(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三、逐節講析并評價。(播放關于康橋的風光片)

  1、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別,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既有難舍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下的柳樹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誰能夠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呢?“艷影”“蕩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并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留在康河,“生于斯,長于斯”。

  4、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浮藻間好像沉淀著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6、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舍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愿驚動心愛的康橋,不舍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韻味。

  四、再次朗讀,伴以輕柔的歐洲田園風格的音樂,同時播放關于康橋的風光片。

  五、分組朗讀,在組內評出讀得最好的組員。

  六、布置作業 :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來感知《死水》的“三美”。

  2、訓練學生揣摩《我愛這土地》和《贊美》的詩歌意象,讀出詩歌意韻的能力。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死水》

  《再別康橋》是那么空靈柔美,給我們描繪了一條有著“彩虹般夢境”的康河。而聞一多的《死水》則給我們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結合背景資料指導學生吟誦《死水》。

  1、誦讀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詩的代表作之一。四句一節;行數、字數整整齊齊;停頓、韻腳斬截自然,遣字造句繪聲繪色。具有“三美 ”。

  2、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留意詩句中有關色彩的描繪。

  3、讓學生讀出反諷意味和強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說出“死水”的象征意義。(討論)

  明確: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幾種說法:(1)“死水”象征美國社會。那是一個外表繁華,內里充滿罪惡的社會。(2)象征北洋政府。當時腐敗的北洋軍閥政論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3)象征黑暗的中國。

  四、讓學生結合賞析資料自讀《我熱這土地》。提示:注意讀出其中纏綿而深沉的感情。詩的第一節使用了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詩意層層深入。第二節陡然來了一個大轉折,就像一個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樂譜最后一個休止符的意義,他吸夠了氣,蓄足了勢,終于唱出了最高的一個音符。

  五、做練習: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19999年全國高考試題第10題)

  1、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燈的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

  2、關于“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書寫了在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4、“這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詩人自己。

  答案:4

  六、結合賞析資料自讀《贊美》。教師提供幾道思考題:

  1、哪句詩點出了時代的環境?

  明確:“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

  2、作者嘔歌的是什么人?

  明確:“人民”、“農夫”。

  3、這首詩的“詩眼”是哪句詩?

  明確:“一個民族已經站起來”。

  七、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八、布置作業 :從《我愛這土地》和《贊美》這兩首詩中任選一首寫一篇短評,角度不限,字數在300至600字。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11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中多種意象所表達獻身祖國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熱愛秋天風光的感情。

  2.掌握詩行間意象轉換和詩意跳躍的朗讀節奏,以表達全詩的主旨和各節的要義。

  教學重難點: 

  1.《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合而為一并占優勢的藝術想象對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疊加和意象特征強化二者對表達主體感情的作用。

  2.《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中的比喻使主體自我能投入客體現實,把人與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通過貫穿教學過程 的、由淺人深的朗讀指導,啟發學生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與詩人建立心理橋梁,取得感情共鳴,進而在理性認識指導下,提高朗讀質量。這是一個心理與認識之間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

  教學設計: 

  關于《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教學構想 

  1.理順邏輯層次:在預習中初步了解詩歌內容、捕捉感情基調后,認識全詩四小節的邏輯結構——長期的貧困,痛苦的希望,緋紅的黎明,無私的奉獻。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詩中具有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合而為一的特殊意義,所以,要把每一個意象都從這個高度給以解釋,從而對這個高度的理解也具體起來。例如第一節的第一個意象“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國這個客觀實體相對的主觀自我,即“我”只是祖國田野河邊的破舊的老水車,但是,老水車數百年來一直同一樣落后破舊的紡紗機那樣紡著疲憊的、喑啞低沉的歌,豈不又是我們貧困落后的祖國的代表?這樣,祖國落后的歷史便成了詩人自我的組成部分。這種寫法是跟那些被歌頌的祖國是一方、作為歌頌者的詩人是另一方的寫法有著明顯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節在思想內容上稍增亮色,寫出“我”是祖國“痛苦的希望”時,便把“我”也是把“祖國”比喻成另一個意象:“是‘飛天’(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空中飛舞的抻)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舊,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國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兩節的意象,為了突出特征,加了許多定語,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內涵。而第三節的意象,雖然從分號來看,有五個之多,但是,何嘗不能從博喻的角度來說明“這一個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為生動的具體:“神話的蛛網里掙脫”就是從因襲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蓮的胚芽”就是承受著沉重的、歷史重擔的壓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礙,“掛著眼淚的笑渦”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燈光的喜悅與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就是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開展一場跟時間比速度的賽跑,“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就是漫漫長夜已是盡頭、曙光已在涌動、理想的紅日就要眺出來了!——在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國作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層次地從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的合而為一遞進到主體自我占優勢,從而使感情的抒發更有深度與力度。

  在第三節中,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都服從于也服務于“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的“簇新的理想”的構思鋪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渦屬于“你”,但是,胚芽、笑渦就是“我”,所以,“我”是屬于“你”的,這是第一層次;起跑線、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國啊!這是第二層次。這樣,祖國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國就是這樣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優勢。

  在第四節,這種聯系和優勢又有了進一步的分析與明確,從而為全詩的高潮作了準備。“我是你十億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這就把“我”和“你”的關系說得更為形象與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體”中的一個“個別”;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個別”匯集而成的“整體”。正因為這樣,下面又可以通過兩個意象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簡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寫出了“我”或者說“祖國”怎樣從苦難的歷史的“迷惘”中走向對前途的“深思”,而且隨著實踐的深入掀起了“沸騰”的思緒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個別”的奉獻換取了“整體”的富饒、榮光和自由。

  綜上所述,我們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礎上已各有重點地理解了各節詩組的思想重點與藝術特色,從中可以而且應該把握朗讀的節奏,處理好語調、音量和重音問題了。

  3.理解“意象疊加”的好處,激活想象思維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決詩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問題,這里主要解決意象“為什么”疊加的問題,而在學生的想象思維被激活以后,又有一個在詩歌朗讀甚至在詩歌創作中“怎么樣”強化意象的研究性課題需要我們去深入鉆研。

  在第一節,老水車和歌所顯示的落后與疲憊,礦燈和隧洞所顯示的艱辛與緩慢,稻穗和路基所顯示的貧瘠與破敗,纖繩和臂膊所顯示的痛苦與抗爭——這一系列相同性質的意象的疊加,加深了我們對祖國落后、貧窮、破敗和對勞動人民艱辛、痛苦、抗爭的感受,尤其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這個意象把受苦受難但又頑強不屈的祖國母親的形象浮雕在我們眼前,我們感同身受,我們奮起捍衛,我們怎么會不愿化身為祖國的希望啊!

  于是,通過第二節的過渡,在第三節又以疊加的意象表明我們作為祖國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會沖破“思想的牢籠”茁壯成長,在不斷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上,接好、也傳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輪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這樣,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現實之間,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千秋萬代,生生不息。

  這樣,在第四節,就由對消極現象的感覺(“迷惘”)向思維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飛躍(“沸騰”)發展了,同時,這種思維和情感的交融,又化為對自己責任的認識,化為為祖國獻身的精神。詩人的情感和思維的層次就是如此遞進的。

  而當我們反復吟詠、朗讀之中逐步加深對意象疊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詩作情感隧洞之軌跡的時候,我們的想象思維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躍躍欲試起來。

  關于《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教學構想 

  1.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之間的分——合——分

  本詩開頭兩句“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我熱愛這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開來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頌者、欣賞者。但是,自從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這條河流交融在一起了。當然,這種交融與上一首舒婷的詩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為一,而是旨在讓“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靜靜地沐浴,直到讓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構成這個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詩意的主題。而這時,“我”和秋天的風光又分開來了,以便與本詩的開頭照應。由此可見,這種主客兩體的分合關系使結構既活潑又嚴謹。

  2.通過設喻來創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詩是通過設喻——“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來打開抒情的閘門的。詩人把“秋天”比作“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與前面的詩句相聯系,由秋天的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使人想象到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流的歷史的長度與厚度,又與后面的詩句相銜接,由自然創造出來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這條河流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又是“當土地召喚我去收割的時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風光:既然秋天是一條河,那么,在秋陽高照的時候,它已經被太陽“翻曬”一過,所謂“翻曬”,就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這時便自然地投入這條河流之中,或者說讓河流在“我”身軀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這里,又萌生出無限的童趣來:“我”被受陽光翻曬、過濾、檢驗過的河水洗黑的過程,實際上是被滌蕩、凈化,使自己成長、成熟的過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沖擊力“拋”到地上,這時“我”又得到了一個仰望秋天的機會——啊!金黃的稻德在鱗次櫛比的“屋頂”上泛著光芒。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個新的視角!

  所有這一切,都是由創造意象而得以開發的抒情資源。

  3.主體與客體的融合使人與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詩在生動而詼諧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認識:“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兩岸還蕩漾著我優美的思想。”從意象的創造可知,秋天這條河流是無邊無際的,但是,秋天確實告訴我們許多有關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讓這些優美的思想作為河流的兩岸吧。“兩岸”其實可以理解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風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陽光三者導演出來的生動奇特的活劇。在這里,河流日夜流淌,陽光普照,莊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與新生相互映襯,深沉與稚嫩前后參照,斑斕與純一互為表里,耕耘與收獲循環往復,洗黑的身子與金黃的屋頂各異其趣,種子的遺忘與秋天的存在適成對照。——正因為這樣,“我”要長時間地欣賞與咀嚼,欣賞“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咀嚼它與人類同步而進、與時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點教學構想中,要隨時輔之以朗讀指導,使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同朗讀感情的處理有機地聯系起來,通過抒情式的朗讀習得思想,把握內容,駕馭主題,熟練朗讀技能。

中國當代詩四首 篇12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中多種意象所表達獻身祖國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熱愛秋天風光的感情。

  2.掌握詩行間意象轉換和詩意跳躍的朗讀節奏,以表達全詩的主旨和各節的要義。

  教學重難點: 

  1.《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合而為一并占優勢的藝術想象對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疊加和意象特征強化二者對表達主體感情的作用。

  2.《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中的比喻使主體自我能投入客體現實,把人與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通過貫穿教學過程 的、由淺人深的朗讀指導,啟發學生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與詩人建立心理橋梁,取得感情共鳴,進而在理性認識指導下,提高朗讀質量。這是一個心理與認識之間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

  教學設計: 

  關于《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教學構想 

  1.理順邏輯層次:在預習中初步了解詩歌內容、捕捉感情基調后,認識全詩四小節的邏輯結構——長期的貧困,痛苦的希望,緋紅的黎明,無私的奉獻。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詩中具有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合而為一的特殊意義,所以,要把每一個意象都從這個高度給以解釋,從而對這個高度的理解也具體起來。例如第一節的第一個意象“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國這個客觀實體相對的主觀自我,即“我”只是祖國田野河邊的破舊的老水車,但是,老水車數百年來一直同一樣落后破舊的紡紗機那樣紡著疲憊的、喑啞低沉的歌,豈不又是我們貧困落后的祖國的代表?這樣,祖國落后的歷史便成了詩人自我的組成部分。這種寫法是跟那些被歌頌的祖國是一方、作為歌頌者的詩人是另一方的寫法有著明顯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節在思想內容上稍增亮色,寫出“我”是祖國“痛苦的希望”時,便把“我”也是把“祖國”比喻成另一個意象:“是‘飛天’(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空中飛舞的抻)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舊,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國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兩節的意象,為了突出特征,加了許多定語,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內涵。而第三節的意象,雖然從分號來看,有五個之多,但是,何嘗不能從博喻的角度來說明“這一個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為生動的具體:“神話的蛛網里掙脫”就是從因襲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蓮的胚芽”就是承受著沉重的、歷史重擔的壓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礙,“掛著眼淚的笑渦”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燈光的喜悅與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就是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開展一場跟時間比速度的賽跑,“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就是漫漫長夜已是盡頭、曙光已在涌動、理想的紅日就要眺出來了!——在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國作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層次地從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的合而為一遞進到主體自我占優勢,從而使感情的抒發更有深度與力度。

  在第三節中,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都服從于也服務于“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的“簇新的理想”的構思鋪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渦屬于“你”,但是,胚芽、笑渦就是“我”,所以,“我”是屬于“你”的,這是第一層次;起跑線、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國啊!這是第二層次。這樣,祖國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國就是這樣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優勢。

  在第四節,這種聯系和優勢又有了進一步的分析與明確,從而為全詩的高潮作了準備。“我是你十億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這就把“我”和“你”的關系說得更為形象與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體”中的一個“個別”;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個別”匯集而成的“整體”。正因為這樣,下面又可以通過兩個意象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簡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寫出了“我”或者說“祖國”怎樣從苦難的歷史的“迷惘”中走向對前途的“深思”,而且隨著實踐的深入掀起了“沸騰”的思緒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個別”的奉獻換取了“整體”的富饒、榮光和自由。

  綜上所述,我們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礎上已各有重點地理解了各節詩組的思想重點與藝術特色,從中可以而且應該把握朗讀的節奏,處理好語調、音量和重音問題了。

  3.理解“意象疊加”的好處,激活想象思維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決詩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問題,這里主要解決意象“為什么”疊加的問題,而在學生的想象思維被激活以后,又有一個在詩歌朗讀甚至在詩歌創作中“怎么樣”強化意象的研究性課題需要我們去深入鉆研。

  在第一節,老水車和歌所顯示的落后與疲憊,礦燈和隧洞所顯示的艱辛與緩慢,稻穗和路基所顯示的貧瘠與破敗,纖繩和臂膊所顯示的痛苦與抗爭——這一系列相同性質的意象的疊加,加深了我們對祖國落后、貧窮、破敗和對勞動人民艱辛、痛苦、抗爭的感受,尤其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這個意象把受苦受難但又頑強不屈的祖國母親的形象浮雕在我們眼前,我們感同身受,我們奮起捍衛,我們怎么會不愿化身為祖國的希望啊!

  于是,通過第二節的過渡,在第三節又以疊加的意象表明我們作為祖國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會沖破“思想的牢籠”茁壯成長,在不斷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上,接好、也傳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輪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這樣,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現實之間,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千秋萬代,生生不息。

  這樣,在第四節,就由對消極現象的感覺(“迷惘”)向思維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飛躍(“沸騰”)發展了,同時,這種思維和情感的交融,又化為對自己責任的認識,化為為祖國獻身的精神。詩人的情感和思維的層次就是如此遞進的。

  而當我們反復吟詠、朗讀之中逐步加深對意象疊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詩作情感隧洞之軌跡的時候,我們的想象思維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躍躍欲試起來。

  關于《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的教學構想 

  1.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之間的分——合——分

  本詩開頭兩句“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我熱愛這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開來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頌者、欣賞者。但是,自從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這條河流交融在一起了。當然,這種交融與上一首舒婷的詩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為一,而是旨在讓“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靜靜地沐浴,直到讓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構成這個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詩意的主題。而這時,“我”和秋天的風光又分開來了,以便與本詩的開頭照應。由此可見,這種主客兩體的分合關系使結構既活潑又嚴謹。

  2.通過設喻來創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詩是通過設喻——“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來打開抒情的閘門的。詩人把“秋天”比作“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與前面的詩句相聯系,由秋天的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使人想象到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流的歷史的長度與厚度,又與后面的詩句相銜接,由自然創造出來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這條河流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又是“當土地召喚我去收割的時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風光:既然秋天是一條河,那么,在秋陽高照的時候,它已經被太陽“翻曬”一過,所謂“翻曬”,就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這時便自然地投入這條河流之中,或者說讓河流在“我”身軀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這里,又萌生出無限的童趣來:“我”被受陽光翻曬、過濾、檢驗過的河水洗黑的過程,實際上是被滌蕩、凈化,使自己成長、成熟的過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沖擊力“拋”到地上,這時“我”又得到了一個仰望秋天的機會——啊!金黃的稻德在鱗次櫛比的“屋頂”上泛著光芒。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個新的視角!

  所有這一切,都是由創造意象而得以開發的抒情資源。

  3.主體與客體的融合使人與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詩在生動而詼諧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認識:“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兩岸還蕩漾著我優美的思想。”從意象的創造可知,秋天這條河流是無邊無際的,但是,秋天確實告訴我們許多有關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讓這些優美的思想作為河流的兩岸吧。“兩岸”其實可以理解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風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陽光三者導演出來的生動奇特的活劇。在這里,河流日夜流淌,陽光普照,莊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與新生相互映襯,深沉與稚嫩前后參照,斑斕與純一互為表里,耕耘與收獲循環往復,洗黑的身子與金黃的屋頂各異其趣,種子的遺忘與秋天的存在適成對照。——正因為這樣,“我”要長時間地欣賞與咀嚼,欣賞“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咀嚼它與人類同步而進、與時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點教學構想中,要隨時輔之以朗讀指導,使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同朗讀感情的處理有機地聯系起來,通過抒情式的朗讀習得思想,把握內容,駕馭主題,熟練朗讀技能。

中國當代詩四首(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詩 四 首(通用14篇)

    (《歸園田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游山西村》)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評估測試練習(精選13篇)

    1.用原句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長河落日圓。②山重水復疑無路,________________。③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云生結海樓。...

  • 第30課《詩四首》(通用13篇)

    教 學目 標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重難點: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教學設 想1、了解詩歌的有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 《古詩四首》教學設計(精選12篇)

    課文說明:第一課收錄了《塞下曲》、《春望》《示兒》《前出塞》四首詩。《塞下曲》中的李廣是一位武藝高超,力大無比的將軍。這首詩通過對飛將軍李廣高超武藝的描寫,贊美了這支衛國部隊,使人感覺到這支隊伍有著充分的信心和力量擊敗敵...

  • 《古詩四首》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四首詩。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點難點]1、重點:背誦默寫詩歌。2、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 即景抒情詩四首(精選2篇)

    第二課時一、檢查背誦二、鑒賞《春江花月夜》1、基本解讀:1)“春江潮水連海平”四句總寫春江月夜中壯麗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之中最為動人的良辰美景。入題即是一幅壯麗的畫面:江海連潮,月共潮生。...

  • 李白詩四首(精選3篇)

    第三課時 賞析《哭晁卿衡》《丁都護歌》《越女詞五首(其三)》一、導入新課:《夢游天姥吟留別》在描寫美好境界不時穿插著對險境的描寫,也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美景與險象同在。...

  • 詩四首(精選15篇)

    30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過程與方法: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態度情感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 盛新鳳教學設計——《古詩四首》第一課時(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理解兩首古詩,能說出詩歌大意,歸納學習方法。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領悟“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哲理意味。3、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兩首詩。...

  • 《中國當代詩四首》學習指導(精選2篇)

    學習目標:1、 理解詩歌中鮮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2、 理解詩歌中蘊含的豐富而又深刻的哲理。3、 感受詩歌語言中表現出的強烈而又躍動的節奏。...

  • 《古詩四首》片斷賞析(通用17篇)

    之一慈溪市周巷鎮第二小學 許金苗 【教學片段】片段一:師:古人說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說詩中的景物背后隱藏的就是詩人的感情。請同學們反復讀詩,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景物進行擴充,聯系自己進行想象,體會一下詩人是怎樣通過...

  • 詩四首教案(通用4篇)

    課題詩四首課型新授授課時間總第 課時教學目標朗讀并背誦、默寫四首古詩; 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目的: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3、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 15 古詩四首(通用14篇)

    教學目標:學生能夠學會本課8個生字;解釋帶點的詞語;了解每首詩的意思;朗讀、背誦課文;默寫《示兒》《春望》想象詩所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感情。教學重點:掌握動口、動腦、動手的學習方法,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 第三冊中國當代詩四首(精選4篇)

    教學目的:了解一些中國當代詩不同的風格特點。鑒賞詩中新穎豐富的意象和深刻細膩的感情。教學設想:在學生對詩歌已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首先介紹一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詩歌尤其是朦朧詩的特點。...

  • 高二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文县| 衢州市| 通许县| 咸宁市| 台湾省| 昭通市| 彭水| 闽侯县| 焦作市| 灌阳县| 通海县| 和政县| 定边县| 陇西县| 札达县| 芒康县| 板桥市| 桓仁| 福贡县| 崇信县| 汉阴县| 博乐市| 彭阳县| 天全县| 临清市| 泰顺县| 喀喇沁旗| 岳阳市| 兰西县| 台南县| 邵武市| 鲜城| 洱源县| 泉州市| 安塞县| 浮梁县| 西乡县| 涟水县| 鹤庆县| 乌拉特前旗| 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