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教案設計(通用6篇)
《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教案設計 篇1
紀勇 董吾達
------------------------------------------------------------
【自讀導言】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形式,是思想、情感的重要載體,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是一種變化萬端、奇妙無比的魔方,它在準確把握了它的秘訣的人們嘴中、手上會幻化出無數(shù)奇妙的世界,達到令人驚嘆的傳情達意效果。
誰不希望掌握語言的魔杖,點化出精彩非凡的語言之花呢?要掌握這根魔杖,一般而言,需要拜三個“大師”:一個是“積累”,一個是“修辭”,一個是“磨練”。“積累”使我們充實庫房,柴米油鹽等原料豐富,才能烹調(diào)出美味佳肴;“修辭”教給我們“烹調(diào)”的技巧,而要掌握技巧,則必須靠“磨練”。“積累”靠堅持,“磨練”要路徑,“修辭”就是我們堅持磨練的路徑。
那么,究竟什么是修辭呢?語言學家、修辭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釋。作為現(xiàn)代語言學大師的張志公先生是怎樣解釋的呢?他說:“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他是從什么角度說的?是怎樣說的?他的說法對我們有什么啟示意義?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研讀他的文章《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
(解說:這個導言的設計意圖有兩個:第一,由語言的奇妙引出話題,暗示修辭是和語言密切相關的,而語言又是與我們密不可分的,借此調(diào)動學習修辭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習興趣,奠定學習基礎。第二,提出三個問題,明確學習目標,暗示學習方法:“從什么角度說”,暗含比較的意思,學習中要參考以前的積累和其他學者的說法,從中找出角度;“怎樣說”,指出要理清文章思路,找出前后聯(lián)系,做到融會貫通;“有什么啟示”,告訴我們學習時要運用聯(lián)想,調(diào)動語言積累,填補文章“空白”或充實例證材料。)
【自讀程序】
1.求知性探索閱讀。
通讀全文,觀其全貌,不求字字落實,只看作者到底說了些什么。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要點。
(解說:文章總會告訴人們一些具體內(nèi)容,讀者讀文章了解了這些內(nèi)容,就獲得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這是探索閱讀的起點,是進一步研讀的前提,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要點很重要。理不清思路,抓不住要點,就難以準確獲得知識;理思路,抓要點,必須通讀文章。本文思路是開門見山提出問題,然后用實例說明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既然是選擇,必然有標準,接著寫選擇的兩個標準;既然是選擇,必然要有材料可供選擇,最后說選擇的條件,即豐富的語言積累。要點:修辭是在運用語言時,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選擇語言材料的工作過程,不是這么裝飾那么裝飾,不是自己造什么花樣翻新的說法。選擇修辭要依據(jù)兩個標準,即準確、富有表現(xiàn)力和注意修辭的時代性、社會性,此外,修辭選擇必須有豐富的語言積累。)
2.理解性探索閱讀。
細讀文章,抓重點句段、疑難句段,理解它們的真正含義。這樣理解,要遵守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的原則。問題示例:“自讀點撥”1、2、3、4、5、6、7題,此外學生在自讀中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問題。
(解說:理解性探索閱讀是準確把握文章的重要一步,只有對關鍵句、重點句理解透徹,才能準確把握文意;只有弄清疑難句,才能掃清理解全文的障礙。這也是訓練學生于無疑處質(zhì)疑的問題意識的重要步驟。)
3.聯(lián)想性探索閱讀。
閱讀別人的文章,總要觸發(fā)自己的聯(lián)想才會有興趣,才會有更大的收獲。比如,讀到文章中提出的某種觀點或舉出的某個例子,會喚醒你的語言材料積累,把這些材料補進去,會使自己的閱讀更為有趣,也加深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如,文章第1段在舉了日常生活的例子后說,“說重要的話,講重要的道理,發(fā)表重要的意見,也需要選擇,越是內(nèi)容重要,越需要選擇”。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起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講話,想起有名的政論文的例子。學生在讀文章時要盡可能多地聯(lián)想起過去的語言積累,補充印證,加深理解。
(解說:這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重要步驟,是讀者逐步走近作者,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的過程,是與作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開始。上面的聯(lián)想舉例:(1)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作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么?(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前兩個分句是直接陳述的句子,后一個分句選擇否定反問句式,形成錯綜變化的語氣,達到了良好的正反兩面論證的說理效果。(2)我們認為美國這些侵略行動應該被制止,亞洲的和平應該得到保障,亞洲各國的獨立主權(quán)應該得到尊重,亞洲人民的民族權(quán)利和自由應該得到保障,對亞洲各國內(nèi)政的干涉應該停止,在亞洲各國的外國軍事基地應該撤除,駐在亞洲各國的外國軍隊應該撤退,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應該防止,一切經(jīng)濟封鎖和限制應該取消。(周恩來1954年在日內(nèi)瓦會議上的講話)語言排比連貫而下,很有氣勢;同義詞的選用準確嚴密,說話嚴謹?shù)皿w,達到了很好的外交效果。)
4.比較性探索閱讀。
回憶或搜集其他書中關于“修辭”的說法,比較他們的異同,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解說:比較分析是融會貫通知識,訓練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效方法之一。設計這個步驟,也是為了深入理解作者的觀點,為應用奠定基礎。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對“修辭”作解釋的資料,如《辭海》:“依據(jù)題旨意境,來恰當?shù)乇憩F(xiàn)寫說者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的一種活動。”(從達到目的的角度解釋)《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xiàn)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從目的和手段上說)《修辭》(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在說話或?qū)懳恼碌倪^程中,經(jīng)常要考慮如何把詞語選用得恰當些,把句子組織得好一些,使自己的語言能夠準確、鮮明、生動地反映客觀事物。”(結(jié)合目的和手段解釋)張弓《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修辭是為了有效地表達意旨、交流思想而適應現(xiàn)實語境,利用民族語言各種因素以美化語言。”(從目的和憑借方面說)高名凱《普通語言學》:“修辭就是如何調(diào)整和修飾語言,把話和文章說得更正確、明白、生動、有力的方法。”(重點強調(diào)方法,也說出目的)比較而言,張志公的說法只從手段方面說,且強調(diào)的重點不同,更通俗,更接近本質(zhì)。)
5.應用性探索閱讀。
完成“自讀思考”題。
(解說: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語言現(xiàn)象,實現(xiàn)知識遷移和形成能力的目標。)
【自讀點撥】
1.作者認為:“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選擇語言材料這樣一個工作過程。”作者是怎樣解釋這個觀點的?
明確:先舉非常熟悉的例子,再指出容易干擾思路的認識,接著說選擇的標準,把一切手段都歸之于“選擇”,深入淺出地解釋了觀點。
2.怎樣理解“修辭不是把話這么裝飾那么裝飾,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樣翻新的說法”?
明確:作者為了打消一些人對“修辭”的畏懼感而指出,這是一種偏頗認識。為裝飾而裝飾,便容易忘掉準確、易懂,達不到交流的目的。至于現(xiàn)在一些所謂新的語言,如“新新人類”的一些話,有許多是不規(guī)范的,而有些新的詞匯出現(xiàn),則是伴隨新事物產(chǎn)生的,另當別論。
3.作者提出的“選擇”的標準是什么?怎樣理解這些標準?
明確:“選擇”的標準,一是準確性、表現(xiàn)力,二是時代性、社會性。這兩條標準,一是從普遍性角度看,一是從發(fā)展性角度說,聯(lián)系實際,切中要害。這兩條標準的關鍵還是準確性和表現(xiàn)力,第二條標準是針對實際問題強調(diào)的一個方面,仍可以歸到準確性和表現(xiàn)力上來。而在準確性和表現(xiàn)力兩者之間,又以準確性更為重要。
4.怎樣理解“失去了準確性,談不到表現(xiàn)力”?
明確:課文有明確回答,學生可以用聯(lián)想法舉例證明以加深印象。
5.作者在舉了“推敲”“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例子后,說“我們不去過多地提倡”,“這也可以認為是修辭有時代性的一個方面”,該怎樣理解?
明確:古人的做法,態(tài)度是可敬的,方法是不必普遍提倡的。畢竟社會生活節(jié)奏不同了,生活方式不同了,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語言是為了交際,應適應這種社會生活節(jié)奏,大可不必把修辭看得如此艱難。從另一個角度講,也不宜提倡這種做法,因為,這種做法很可能把人訓練得說話、寫文章思維遲鈍,反應不快,甚至口訥于言,不善交際,特別是對青年人還是不倡導為好。
6.作者認為“選擇”的前提條件是什么?是怎樣解釋的?
明確:前提條件是豐富的語言積累。只有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才有選擇的余地。豐富的語言靠閱讀,靠留心生活,靠提升思想,靠充實知識。
7.簡明、連貫、得體,是語言表述的基本要求,張志公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的?
明確:學生讀課文、抓要點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簡明,要看聽者(讀者)對象;連貫,包孕在準確和表現(xiàn)力中。
8.魯迅在《阿Q正傳》第一章中寫道:“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第一是文章的名目。”接著又說明自己對“名目”的考慮。結(jié)合張志公關于“選擇”的第一條標準,談談作者為什么會“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
明確:魯迅實際上是通過對“選擇”的艱難的記寫,來表現(xiàn)阿Q這個描寫對象的特殊,實際上是在選擇恰當?shù)姆绞絹硭茉烊宋镄蜗蟆?
9.從語言庫存里找出“假大空”的例子,運用張志公先生的觀點加以分析。
明確:例子如“我不慎丟失筆記本一個,有拾到者請送學生會辦公室,本人萬分感謝,一定重謝!”這句話的“萬分”“重謝”就顯得過分、虛假。
(解說:設計這些思考題,是為了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提問題,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運用課文知識分析實際問題。運用時,應盡量啟發(fā)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問題。這里的點撥只是思路引導,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主動性,亮出自己的觀點。)
【自讀思考】
1.下面語句空格內(nèi)依次填進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說理要透徹,透在于話說得,輕重層次擺得妥當,并不在話說得多。有時我把一萬字的原稿到五六千字,發(fā)現(xiàn)文字雖然少了,意思反而較明確。從此我看出是寫文章的一個極可的美德。
A.深刻減少簡潔珍視
B.深刻壓縮簡練珍惜
C.中肯壓縮簡潔珍視
D.中肯減少簡練珍惜
2.“大火燒掉了他的藏書。”這是一個表示一般語氣的陳述句,請在完全(或基本)保留原句的詞語的基礎上,通過調(diào)整詞序,把這個句子改寫成合乎下面指定要求的新句子。
(1)若要強調(diào)“他的藏書”應該寫成:(2)若要使整個句子的語氣表達得比原句強烈,句子應改為:3.根據(jù)內(nèi)容表達的需要,為下面一段話的(A)(B)兩處補寫上恰當?shù)木渥印?
人生會有許多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說話,(A),,,……許多第一次都發(fā)生在孩子身上,這些第一次,(B),,細心的家長千萬不要讓這珍貴的第一次從孩子和自己身邊漫不經(jīng)心地走開。
【參考答案】
1.C。2.(1)他的藏書被大火燒掉了。(2)誰說大火沒有燒掉他的藏書。3.(A)第一次分別,第一次考試,第一次獨行,第一次失敗(B)猶如春天剛剛吐出的綠芽,猶如冬天初降的瑞雪
(解說:在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一中2、3兩題的基礎上,作一點高考訓練題,一則鞏固知識,提高應用能力,二則熟悉一下高考題型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路。)
《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教案設計 篇2
紀勇 董吾達
------------------------------------------------------------
【自讀導言】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形式,是思想、情感的重要載體,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是一種變化萬端、奇妙無比的魔方,它在準確把握了它的秘訣的人們嘴中、手上會幻化出無數(shù)奇妙的世界,達到令人驚嘆的傳情達意效果。
誰不希望掌握語言的魔杖,點化出精彩非凡的語言之花呢?要掌握這根魔杖,一般而言,需要拜三個“大師”:一個是“積累”,一個是“修辭”,一個是“磨練”。“積累”使我們充實庫房,柴米油鹽等原料豐富,才能烹調(diào)出美味佳肴;“修辭”教給我們“烹調(diào)”的技巧,而要掌握技巧,則必須靠“磨練”。“積累”靠堅持,“磨練”要路徑,“修辭”就是我們堅持磨練的路徑。
那么,究竟什么是修辭呢?語言學家、修辭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釋。作為現(xiàn)代語言學大師的張志公先生是怎樣解釋的呢?他說:“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他是從什么角度說的?是怎樣說的?他的說法對我們有什么啟示意義?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研讀他的文章《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
(解說:這個導言的設計意圖有兩個:第一,由語言的奇妙引出話題,暗示修辭是和語言密切相關的,而語言又是與我們密不可分的,借此調(diào)動學習修辭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習興趣,奠定學習基礎。第二,提出三個問題,明確學習目標,暗示學習方法:“從什么角度說”,暗含比較的意思,學習中要參考以前的積累和其他學者的說法,從中找出角度;“怎樣說”,指出要理清文章思路,找出前后聯(lián)系,做到融會貫通;“有什么啟示”,告訴我們學習時要運用聯(lián)想,調(diào)動語言積累,填補文章“空白”或充實例證材料。)
【自讀程序】
1.求知性探索閱讀。
通讀全文,觀其全貌,不求字字落實,只看作者到底說了些什么。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要點。
(解說:文章總會告訴人們一些具體內(nèi)容,讀者讀文章了解了這些內(nèi)容,就獲得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這是探索閱讀的起點,是進一步研讀的前提,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要點很重要。理不清思路,抓不住要點,就難以準確獲得知識;理思路,抓要點,必須通讀文章。本文思路是開門見山提出問題,然后用實例說明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既然是選擇,必然有標準,接著寫選擇的兩個標準;既然是選擇,必然要有材料可供選擇,最后說選擇的條件,即豐富的語言積累。要點:修辭是在運用語言時,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選擇語言材料的工作過程,不是這么裝飾那么裝飾,不是自己造什么花樣翻新的說法。選擇修辭要依據(jù)兩個標準,即準確、富有表現(xiàn)力和注意修辭的時代性、社會性,此外,修辭選擇必須有豐富的語言積累。)
2.理解性探索閱讀。
細讀文章,抓重點句段、疑難句段,理解它們的真正含義。這樣理解,要遵守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的原則。問題示例:“自讀點撥”1、2、3、4、5、6、7題,此外學生在自讀中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問題。
(解說:理解性探索閱讀是準確把握文章的重要一步,只有對關鍵句、重點句理解透徹,才能準確把握文意;只有弄清疑難句,才能掃清理解全文的障礙。這也是訓練學生于無疑處質(zhì)疑的問題意識的重要步驟。)
3.聯(lián)想性探索閱讀。
閱讀別人的文章,總要觸發(fā)自己的聯(lián)想才會有興趣,才會有更大的收獲。比如,讀到文章中提出的某種觀點或舉出的某個例子,會喚醒你的語言材料積累,把這些材料補進去,會使自己的閱讀更為有趣,也加深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如,文章第1段在舉了日常生活的例子后說,“說重要的話,講重要的道理,發(fā)表重要的意見,也需要選擇,越是內(nèi)容重要,越需要選擇”。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起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講話,想起有名的政論文的例子。學生在讀文章時要盡可能多地聯(lián)想起過去的語言積累,補充印證,加深理解。
(解說:這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重要步驟,是讀者逐步走近作者,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的過程,是與作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開始。上面的聯(lián)想舉例:(1)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作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么?(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前兩個分句是直接陳述的句子,后一個分句選擇否定反問句式,形成錯綜變化的語氣,達到了良好的正反兩面論證的說理效果。(2)我們認為美國這些侵略行動應該被制止,亞洲的和平應該得到保障,亞洲各國的獨立主權(quán)應該得到尊重,亞洲人民的民族權(quán)利和自由應該得到保障,對亞洲各國內(nèi)政的干涉應該停止,在亞洲各國的外國軍事基地應該撤除,駐在亞洲各國的外國軍隊應該撤退,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應該防止,一切經(jīng)濟封鎖和限制應該取消。(周恩來1954年在日內(nèi)瓦會議上的講話)語言排比連貫而下,很有氣勢;同義詞的選用準確嚴密,說話嚴謹?shù)皿w,達到了很好的外交效果。)
4.比較性探索閱讀。
回憶或搜集其他書中關于“修辭”的說法,比較他們的異同,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解說:比較分析是融會貫通知識,訓練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效方法之一。設計這個步驟,也是為了深入理解作者的觀點,為應用奠定基礎。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對“修辭”作解釋的資料,如《辭海》:“依據(jù)題旨意境,來恰當?shù)乇憩F(xiàn)寫說者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的一種活動。”(從達到目的的角度解釋)《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xiàn)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從目的和手段上說)《修辭》(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在說話或?qū)懳恼碌倪^程中,經(jīng)常要考慮如何把詞語選用得恰當些,把句子組織得好一些,使自己的語言能夠準確、鮮明、生動地反映客觀事物。”(結(jié)合目的和手段解釋)張弓《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修辭是為了有效地表達意旨、交流思想而適應現(xiàn)實語境,利用民族語言各種因素以美化語言。”(從目的和憑借方面說)高名凱《普通語言學》:“修辭就是如何調(diào)整和修飾語言,把話和文章說得更正確、明白、生動、有力的方法。”(重點強調(diào)方法,也說出目的)比較而言,張志公的說法只從手段方面說,且強調(diào)的重點不同,更通俗,更接近本質(zhì)。)
5.應用性探索閱讀。
完成“自讀思考”題。
(解說: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語言現(xiàn)象,實現(xiàn)知識遷移和形成能力的目標。)
【自讀點撥】
1.作者認為:“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選擇語言材料這樣一個工作過程。”作者是怎樣解釋這個觀點的?
明確:先舉非常熟悉的例子,再指出容易干擾思路的認識,接著說選擇的標準,把一切手段都歸之于“選擇”,深入淺出地解釋了觀點。
2.怎樣理解“修辭不是把話這么裝飾那么裝飾,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樣翻新的說法”?
明確:作者為了打消一些人對“修辭”的畏懼感而指出,這是一種偏頗認識。為裝飾而裝飾,便容易忘掉準確、易懂,達不到交流的目的。至于現(xiàn)在一些所謂新的語言,如“新新人類”的一些話,有許多是不規(guī)范的,而有些新的詞匯出現(xiàn),則是伴隨新事物產(chǎn)生的,另當別論。
3.作者提出的“選擇”的標準是什么?怎樣理解這些標準?
明確:“選擇”的標準,一是準確性、表現(xiàn)力,二是時代性、社會性。這兩條標準,一是從普遍性角度看,一是從發(fā)展性角度說,聯(lián)系實際,切中要害。這兩條標準的關鍵還是準確性和表現(xiàn)力,第二條標準是針對實際問題強調(diào)的一個方面,仍可以歸到準確性和表現(xiàn)力上來。而在準確性和表現(xiàn)力兩者之間,又以準確性更為重要。
4.怎樣理解“失去了準確性,談不到表現(xiàn)力”?
明確:課文有明確回答,學生可以用聯(lián)想法舉例證明以加深印象。
5.作者在舉了“推敲”“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例子后,說“我們不去過多地提倡”,“這也可以認為是修辭有時代性的一個方面”,該怎樣理解?
明確:古人的做法,態(tài)度是可敬的,方法是不必普遍提倡的。畢竟社會生活節(jié)奏不同了,生活方式不同了,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語言是為了交際,應適應這種社會生活節(jié)奏,大可不必把修辭看得如此艱難。從另一個角度講,也不宜提倡這種做法,因為,這種做法很可能把人訓練得說話、寫文章思維遲鈍,反應不快,甚至口訥于言,不善交際,特別是對青年人還是不倡導為好。
6.作者認為“選擇”的前提條件是什么?是怎樣解釋的?
明確:前提條件是豐富的語言積累。只有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才有選擇的余地。豐富的語言靠閱讀,靠留心生活,靠提升思想,靠充實知識。
7.簡明、連貫、得體,是語言表述的基本要求,張志公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的?
明確:學生讀課文、抓要點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簡明,要看聽者(讀者)對象;連貫,包孕在準確和表現(xiàn)力中。
8.魯迅在《阿Q正傳》第一章中寫道:“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第一是文章的名目。”接著又說明自己對“名目”的考慮。結(jié)合張志公關于“選擇”的第一條標準,談談作者為什么會“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
明確:魯迅實際上是通過對“選擇”的艱難的記寫,來表現(xiàn)阿Q這個描寫對象的特殊,實際上是在選擇恰當?shù)姆绞絹硭茉烊宋镄蜗蟆?
9.從語言庫存里找出“假大空”的例子,運用張志公先生的觀點加以分析。
明確:例子如“我不慎丟失筆記本一個,有拾到者請送學生會辦公室,本人萬分感謝,一定重謝!”這句話的“萬分”“重謝”就顯得過分、虛假。
(解說:設計這些思考題,是為了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提問題,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運用課文知識分析實際問題。運用時,應盡量啟發(fā)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問題。這里的點撥只是思路引導,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主動性,亮出自己的觀點。)
【自讀思考】
1.下面語句空格內(nèi)依次填進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說理要透徹,透在于話說得,輕重層次擺得妥當,并不在話說得多。有時我把一萬字的原稿到五六千字,發(fā)現(xiàn)文字雖然少了,意思反而較明確。從此我看出是寫文章的一個極可的美德。
A.深刻減少簡潔珍視
B.深刻壓縮簡練珍惜
C.中肯壓縮簡潔珍視
D.中肯減少簡練珍惜
2.“大火燒掉了他的藏書。”這是一個表示一般語氣的陳述句,請在完全(或基本)保留原句的詞語的基礎上,通過調(diào)整詞序,把這個句子改寫成合乎下面指定要求的新句子。
(1)若要強調(diào)“他的藏書”應該寫成:(2)若要使整個句子的語氣表達得比原句強烈,句子應改為:3.根據(jù)內(nèi)容表達的需要,為下面一段話的(A)(B)兩處補寫上恰當?shù)木渥印?
人生會有許多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說話,(A),,,……許多第一次都發(fā)生在孩子身上,這些第一次,(B),,細心的家長千萬不要讓這珍貴的第一次從孩子和自己身邊漫不經(jīng)心地走開。
【參考答案】
1.C。2.(1)他的藏書被大火燒掉了。(2)誰說大火沒有燒掉他的藏書。3.(A)第一次分別,第一次考試,第一次獨行,第一次失敗(B)猶如春天剛剛吐出的綠芽,猶如冬天初降的瑞雪
(解說:在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一中2、3兩題的基礎上,作一點高考訓練題,一則鞏固知識,提高應用能力,二則熟悉一下高考題型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路。)
《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教案設計 篇3
(設計A)
教法展示
安排一課時。(下同)
1.自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通過自讀課文,要求學生能用“原文”正確無誤地答出下列內(nèi)容:
①作者的一個觀點:“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選擇語言材料這樣一個工作過程。”或“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或“修辭不是把話這么裝飾那么裝飾,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樣翻新的說法,只不過從現(xiàn)有的材料中精心選擇而已。”
②修辭選擇的兩個標準:一個是“準確,富有表現(xiàn)力”;另一個是“修辭有時代性,有社會性”。
③語言積累的三個結(jié)合:“它(按:指豐富語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識的充實,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關系非常密切。”
2.深入課文,思考論述
布置學生再讀課文時,要求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提出自己的觀點的?(要點:開宗明義后即用生活現(xiàn)象印證,正面亮出觀點時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誤解。)
②課文在論述“兩個標準”時如何安排層次?(要點:論述第一個標準時,先說明為什么語言運用要講究準確和富有表現(xiàn)力;接著說明“主客觀統(tǒng)一,表達效果才會更好”;最后論述對象和場合的問題。論述第二個標準時,先談修辭選擇因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而有異,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會對修辭選擇有新的要求。)
③在論證修辭選擇的條件時,作者強調(diào)了什么?(要點:積累語言的重要性。)
3.結(jié)合課文,遷移訓練
課文后面設計的兩道練習,可安排課內(nèi)、課外各完成一道。
教案點評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內(nèi)容簡單,層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導學生自讀時,要求能夠弄清“一個觀點”,熟悉“兩個標準”,了解“三個結(jié)合”,并能用作者的觀點去解釋一些語言現(xiàn)象,增強學習修辭的意識即可。
(設計B)
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辭例子讓學生發(fā)表意見。
示例:相傳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過”字,又換“入”字、“滿”字,經(jīng)過多次更易,最后才選定了“綠”字。
要求:請比較一下“到、過、入、滿、綠”等5個字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參考要點):“到、過、入”無非表示春天已經(jīng)來臨。“滿”雖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確切,“風”和“滿”配搭也很勉強。而“綠”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滿”,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產(chǎn)生如見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實感和美感。
2.金口大開
即課前布置學生備好《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或關于現(xiàn)代漢語修辭知識方面的資料、書籍。課堂上由學生開放式地給“修辭”下定義或作解釋,答案不求統(tǒng)一,《教師教學用書》上的“名家關于修辭的說法”可供參考。
3.課文采珠
即布置學生自讀課文,弄清“一個觀點”,熟悉“兩個標準”,了解“三個結(jié)合”。(“一、兩、三”所指的內(nèi)容見設計A)
4.火花碰撞
即由學生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學習課文后,每個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幾點應達成共識:
①課文的觀點新穎,見解獨到;
②課文對語言運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③生活中應鍛煉自己的修辭選擇能力。
5.身體力行
即完成練習題,答案可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教案點評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已經(jīng)對修辭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和認識,因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修辭的理解,然后再指導學生自讀課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認識修辭選擇的重要性。
(設計C)
教法展示
1.閱讀課文,了解“一、兩、三”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捕捉信息,回答“一、兩、三”所指(具體內(nèi)容見設計A)。
2.完成練習一,回答“為什么”
為節(jié)省時間;可將全班同學分成三大組。每組思考一段材料,著重闡述“為什么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師教學用書》上的“答案”,而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說出自己的見解,有“理”即可。
3.結(jié)合練習二,補充實例,暢談認識
舉實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圍同學經(jīng)歷的;談認識可深可淺,可長可短,但必須“真實”。
4.利用課余時間,有意識地選擇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給全班同學,要求運用所學知識或受到的啟發(fā),從修辭角度對作文作些修改,并列舉修改的理由。
教案點評
學習修辭在于運用修辭。由這一點出發(fā),我們認為教學本文時,把握觀點是基礎,完成練習是橋梁,實際運用是目的。
《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教案設計 篇4
(設計A)
教法展示
安排一課時。(下同)
1.自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通過自讀課文,要求學生能用“原文”正確無誤地答出下列內(nèi)容:
①作者的一個觀點:“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選擇語言材料這樣一個工作過程。”或“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或“修辭不是把話這么裝飾那么裝飾,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樣翻新的說法,只不過從現(xiàn)有的材料中精心選擇而已。”
②修辭選擇的兩個標準:一個是“準確,富有表現(xiàn)力”;另一個是“修辭有時代性,有社會性”。
③語言積累的三個結(jié)合:“它(按:指豐富語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識的充實,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關系非常密切。”
2.深入課文,思考論述
布置學生再讀課文時,要求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提出自己的觀點的?(要點:開宗明義后即用生活現(xiàn)象印證,正面亮出觀點時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誤解。)
②課文在論述“兩個標準”時如何安排層次?(要點:論述第一個標準時,先說明為什么語言運用要講究準確和富有表現(xiàn)力;接著說明“主客觀統(tǒng)一,表達效果才會更好”;最后論述對象和場合的問題。論述第二個標準時,先談修辭選擇因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而有異,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會對修辭選擇有新的要求。)
③在論證修辭選擇的條件時,作者強調(diào)了什么?(要點:積累語言的重要性。)
3.結(jié)合課文,遷移訓練
課文后面設計的兩道練習,可安排課內(nèi)、課外各完成一道。
教案點評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內(nèi)容簡單,層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導學生自讀時,要求能夠弄清“一個觀點”,熟悉“兩個標準”,了解“三個結(jié)合”,并能用作者的觀點去解釋一些語言現(xiàn)象,增強學習修辭的意識即可。
(設計B)
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辭例子讓學生發(fā)表意見。
示例:相傳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過”字,又換“入”字、“滿”字,經(jīng)過多次更易,最后才選定了“綠”字。
要求:請比較一下“到、過、入、滿、綠”等5個字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參考要點):“到、過、入”無非表示春天已經(jīng)來臨。“滿”雖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確切,“風”和“滿”配搭也很勉強。而“綠”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滿”,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產(chǎn)生如見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實感和美感。
2.金口大開
即課前布置學生備好《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或關于現(xiàn)代漢語修辭知識方面的資料、書籍。課堂上由學生開放式地給“修辭”下定義或作解釋,答案不求統(tǒng)一,《教師教學用書》上的“名家關于修辭的說法”可供參考。
3.課文采珠
即布置學生自讀課文,弄清“一個觀點”,熟悉“兩個標準”,了解“三個結(jié)合”。(“一、兩、三”所指的內(nèi)容見設計A)
4.火花碰撞
即由學生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學習課文后,每個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幾點應達成共識:
①課文的觀點新穎,見解獨到;
②課文對語言運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③生活中應鍛煉自己的修辭選擇能力。
5.身體力行
即完成練習題,答案可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教案點評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已經(jīng)對修辭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和認識,因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修辭的理解,然后再指導學生自讀課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認識修辭選擇的重要性。
(設計C)
教法展示
1.閱讀課文,了解“一、兩、三”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捕捉信息,回答“一、兩、三”所指(具體內(nèi)容見設計A)。
2.完成練習一,回答“為什么”
為節(jié)省時間;可將全班同學分成三大組。每組思考一段材料,著重闡述“為什么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師教學用書》上的“答案”,而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說出自己的見解,有“理”即可。
3.結(jié)合練習二,補充實例,暢談認識
舉實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圍同學經(jīng)歷的;談認識可深可淺,可長可短,但必須“真實”。
4.利用課余時間,有意識地選擇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給全班同學,要求運用所學知識或受到的啟發(fā),從修辭角度對作文作些修改,并列舉修改的理由。
教案點評
學習修辭在于運用修辭。由這一點出發(fā),我們認為教學本文時,把握觀點是基礎,完成練習是橋梁,實際運用是目的。
《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教案設計 篇5
教法展示
安排一課時。(下同)
1.自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通過自讀課文,要求學生能用“原文”正確無誤地答出下列內(nèi)容:
①作者的一個觀點:“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選擇語言材料這樣一個工作過程。”或“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或“修辭不是把話這么裝飾那么裝飾,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樣翻新的說法,只不過從現(xiàn)有的材料中精心選擇而已。”
②修辭選擇的兩個標準:一個是“準確,富有表現(xiàn)力”;另一個是“修辭有時代性,有社會性”。
③語言積累的三個結(jié)合:“它(按:指豐富語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識的充實,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關系非常密切。”
2.深入課文,思考論述
布置學生再讀課文時,要求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提出自己的觀點的?(要點:開宗明義后即用生活現(xiàn)象印證,正面亮出觀點時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誤解。)
②課文在論述“兩個標準”時如何安排層次?(要點:論述第一個標準時,先說明為什么語言運用要講究準確和富有表現(xiàn)力;接著說明“主客觀統(tǒng)一,表達效果才會更好”;最后論述對象和場合的問題。論述第二個標準時,先談修辭選擇因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而有異,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會對修辭選擇有新的要求。)
③在論證修辭選擇的條件時,作者強調(diào)了什么?(要點:積累語言的重要性。)
3.結(jié)合課文,遷移訓練
課文后面設計的兩道練習,可安排課內(nèi)、課外各完成一道。
教案點評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內(nèi)容簡單,層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導學生自讀時,要求能夠弄清“一個觀點”,熟悉“兩個標準”,了解“三個結(jié)合”,并能用作者的觀點去解釋一些語言現(xiàn)象,增強學習修辭的意識即可。
(設計B)
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辭例子讓學生發(fā)表意見。
示例:相傳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過”字,又換“入”字、“滿”字,經(jīng)過多次更易,最后才選定了“綠”字。
要求:請比較一下“到、過、入、滿、綠”等5個字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參考要點):“到、過、入”無非表示春天已經(jīng)來臨。“滿”雖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確切,“風”和“滿”配搭也很勉強。而“綠”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滿”,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產(chǎn)生如見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實感和美感。
2.金口大開
即課前布置學生備好《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或關于現(xiàn)代漢語修辭知識方面的資料、書籍。課堂上由學生開放式地給“修辭”下定義或作解釋,答案不求統(tǒng)一,《教師教學用書》上的“名家關于修辭的說法”可供參考。
3.課文采珠
即布置學生自讀課文,弄清“一個觀點”,熟悉“兩個標準”,了解“三個結(jié)合”。(“一、兩、三”所指的內(nèi)容見設計A)
4.火花碰撞
即由學生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學習課文后,每個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幾點應達成共識:
①課文的觀點新穎,見解獨到;
②課文對語言運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③生活中應鍛煉自己的修辭選擇能力。
5.身體力行
即完成練習題,答案可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教案點評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已經(jīng)對修辭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和認識,因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修辭的理解,然后再指導學生自讀課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認識修辭選擇的重要性。
(設計C)
教法展示
1.閱讀課文,了解“一、兩、三”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捕捉信息,回答“一、兩、三”所指(具體內(nèi)容見設計A)。
2.完成練習一,回答“為什么”
為節(jié)省時間;可將全班同學分成三大組。每組思考一段材料,著重闡述“為什么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師教學用書》上的“答案”,而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說出自己的見解,有“理”即可。
3.結(jié)合練習二,補充實例,暢談認識
舉實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圍同學經(jīng)歷的;談認識可深可淺,可長可短,但必須“真實”。
4.利用課余時間,有意識地選擇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給全班同學,要求運用所學知識或受到的啟發(fā),從修辭角度對作文作些修改,并列舉修改的理由。
教案點評
學習修辭在于運用修辭。由這一點出發(fā),我們認為教學本文時,把握觀點是基礎,完成練習是橋梁,實際運用是目的。
《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教案設計 篇6
(設計A)
教法展示
安排一課時。(下同)
1.自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通過自讀課文,要求學生能用“原文”正確無誤地答出下列內(nèi)容:
①作者的一個觀點:“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選擇語言材料這樣一個工作過程。”或“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或“修辭不是把話這么裝飾那么裝飾,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樣翻新的說法,只不過從現(xiàn)有的材料中精心選擇而已。”
②修辭選擇的兩個標準:一個是“準確,富有表現(xiàn)力”;另一個是“修辭有時代性,有社會性”。
③語言積累的三個結(jié)合:“它(按:指豐富語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識的充實,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關系非常密切。”
2.深入課文,思考論述
布置學生再讀課文時,要求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提出自己的觀點的?(要點:開宗明義后即用生活現(xiàn)象印證,正面亮出觀點時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誤解。)
②課文在論述“兩個標準”時如何安排層次?(要點:論述第一個標準時,先說明為什么語言運用要講究準確和富有表現(xiàn)力;接著說明“主客觀統(tǒng)一,表達效果才會更好”;最后論述對象和場合的問題。論述第二個標準時,先談修辭選擇因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而有異,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會對修辭選擇有新的要求。)
③在論證修辭選擇的條件時,作者強調(diào)了什么?(要點:積累語言的重要性。)
3.結(jié)合課文,遷移訓練
課文后面設計的兩道練習,可安排課內(nèi)、課外各完成一道。
教案點評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內(nèi)容簡單,層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導學生自讀時,要求能夠弄清“一個觀點”,熟悉“兩個標準”,了解“三個結(jié)合”,并能用作者的觀點去解釋一些語言現(xiàn)象,增強學習修辭的意識即可。
(設計B)
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辭例子讓學生發(fā)表意見。
示例:相傳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過”字,又換“入”字、“滿”字,經(jīng)過多次更易,最后才選定了“綠”字。
要求:請比較一下“到、過、入、滿、綠”等5個字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參考要點):“到、過、入”無非表示春天已經(jīng)來臨。“滿”雖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確切,“風”和“滿”配搭也很勉強。而“綠”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滿”,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產(chǎn)生如見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實感和美感。
2.金口大開
即課前布置學生備好《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或關于現(xiàn)代漢語修辭知識方面的資料、書籍。課堂上由學生開放式地給“修辭”下定義或作解釋,答案不求統(tǒng)一,《教師教學用書》上的“名家關于修辭的說法”可供參考。
3.課文采珠
即布置學生自讀課文,弄清“一個觀點”,熟悉“兩個標準”,了解“三個結(jié)合”。(“一、兩、三”所指的內(nèi)容見設計A)
4.火花碰撞
即由學生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學習課文后,每個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幾點應達成共識:
①課文的觀點新穎,見解獨到;
②課文對語言運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③生活中應鍛煉自己的修辭選擇能力。
5.身體力行
即完成練習題,答案可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教案點評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已經(jīng)對修辭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和認識,因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修辭的理解,然后再指導學生自讀課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認識修辭選擇的重要性。
(設計C)
教法展示
1.閱讀課文,了解“一、兩、三”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捕捉信息,回答“一、兩、三”所指(具體內(nèi)容見設計A)。
2.完成練習一,回答“為什么”
為節(jié)省時間;可將全班同學分成三大組。每組思考一段材料,著重闡述“為什么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師教學用書》上的“答案”,而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說出自己的見解,有“理”即可。
3.結(jié)合練習二,補充實例,暢談認識
舉實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圍同學經(jīng)歷的;談認識可深可淺,可長可短,但必須“真實”。
4.利用課余時間,有意識地選擇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給全班同學,要求運用所學知識或受到的啟發(fā),從修辭角度對作文作些修改,并列舉修改的理由。
教案點評
學習修辭在于運用修辭。由這一點出發(fā),我們認為教學本文時,把握觀點是基礎,完成練習是橋梁,實際運用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