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精選4篇)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22-12-05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精選4篇)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篇1

  教學要求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學觀;2、把握《道德經》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

  學習要點

  1、老子的思想主張;  2、《老子》五章的思想內涵;  3、學習《老子》的語言、行文、修辭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色。

  導入:《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函谷)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以此作為導入文字,創設情景。

  作者生平    老子(前6XX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時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漢族。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母親懷了七十二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  

  他博學多才,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邑向他問禮,后退隱,著《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于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終。《道德經》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的書。《道德經》是解釋道家哲學的主要經文。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

  在中國,儒教大體上是占統治地位的哲學。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間出現鮮明的對立時,中國人大都遵從后者。但是老子大體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況且在許多情況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對數以百萬計的自稱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響。同樣,道教對于佛教哲學,特別是對禪宗佛教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雖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影響像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

  創作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王權下放,陪臣執命,政治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當現實社會中的氏族制束縛著歷史的發展,“天命觀”和“天道觀”同樣也束縛著思想的發展,老子形而上學的“道”的提出是對自然史的認識上尋找否決“天命觀”“天道觀”的理論根據,因而具有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文言知識積累  a、讀音 音聲相和(hè)  夫(fú)唯弗居  受國之垢(gòu)  雖有舟輿(yú) 

  b、重點字詞   ①道(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可道(演說,說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變的,為兩個詞)道(自然規律,自然法則)。  ②名(名詞、名稱、稱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詞、名稱、稱呼等)。   ③此三者,以為文不足(以為:應為“以(之)為”的省略,“把(它)作為”之意)   ④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即使,表假設關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四個詞都是使動用法)。 

  c、《老子》節選文本中的成語格言 

  ①成語:有無相生    前后相隨  絕圣棄智    見素抱樸    以柔克剛   小國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d、斷句難點 

  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應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②“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察其徼”  應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察其徼。” 

  2、學生查閱資料,了解老子其人其書,自學教材第20頁“閱讀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兩家的思想為什么能夠互補。”

  課文講解

  一章【翻譯】凡是可以言說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稱,都不是永恒的名稱。無任何名稱,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萬物的神母。所以:從永恒普遍的虛無,可以理解道的消隱。從永恒的存有,可以觀察道的連續。兩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稱不同。它們竟是如此玄奧。玄奧呵,玄奧!這正是洞察宇宙間一切神秘的大門。

  評析:本章開篇明義,樹立高標。“道”是這章(也是《老子》全書)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學范疇。在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發動者,具有無限的潛在力量和創造力,天地間萬物蓬勃的生長都是道的潛藏力不斷創發的一種表現。“道”具有不可言說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本源!本章旨在說明:(1)“道”具有不可言說性,精深玄妙;(2)“道”是萬物的根源和初始。“無”和“有”用來指稱“道”的,是用來表明“道”由無形質落實向有形質的一個過程。“無”并不等于零,相反, 因為“道”具有潛藏的特性,不能為人的感觀所認識;所以老子用“無”字來指稱這個“不見其形”的特性。“無”在老子看來,蘊含著無限未顯現的生機,“無”蘊涵著無限的“有。”這是老子思想的一個哲學出發點。老子就是從這里出發,去闡述他的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的。

  何謂“道”?在傳統的古書中,大約便有三種意義與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猶如元人馬致遠在《秋思曲》中所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古道西風瘦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說文》意義的注釋就是:“道者,徑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子產在《左傳》中所說的:“天道遠,人道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便同于佛經上所說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測了!                                                            ——選自南懷謹《老子他說》

  有無互為生滅?《紅樓夢》開頭的一僧一道的開場白,夢游太虛幻境,以及“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筆下反罵賈寶玉:“無端弄筆是何人?剿襲南華莊子文。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丑語低他人”等等老莊與禪道思想,幾乎俯拾皆是。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為動作的微妙法門。

  二章【翻譯】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惡。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與無相并而生,難與易互相成就,長與短互相對比,高與低互相映襯,音節與旋律互相配和,前與后互相追隨。[這是永恒普遍之理。]所以:圣者作無形跡之事,傳言無聲的教誨。讓萬物自行發生而并不創始。任其生長而不培育,任其自為而絕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劌,正是由于從不占有,所以才永遠不丟失。

  評析:道是絕對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的。美與丑、善與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后等等稱謂、概念與價值判斷,都是在相對的關系中產生的,同時這種相對關系也不斷地變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說明一切事物在相對的關系中,顯現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賴,相互補充。老子強調每個人都要發揮創造的動力,但是不能讓自己的私欲無限發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為”、“功成”,正是強調人要去工作,去創建,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但是對于人類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擅自據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強調個人要消除占有的沖動,因為人類社會的爭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擴張自己的私欲,因而老子極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十九章【翻譯】放棄聰明和智慧——百姓福利會增加百倍。放棄講仁和義——讓百姓回到天倫之愛。放棄追逐巧利——盜賊就會消失。僅僅寫成文字,還不夠。讓我再囑告人們:要堅守于樸素,減少私心與欲望,放棄游學從而減少困擾。

  評析:這章具體陳述老子的治國主張,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這章老子首先講應該去除哪些東西,再從正面講怎樣做。老子主張摒棄知識、智慧、摒棄仁義等道德規范。特別強調的是,“素”、“樸”都是指的是沒有攙雜“人為”因素的自然本性。要防止智巧謀慮,恢復自然本真的狀態,見素抱樸。

  七十八章【翻譯】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沖激堅強卻無往不勝,因為它的力量是無形的。弱者能勝于強者,柔者能勝于剛者。這道理天下無人不知,但卻沒有人能實行。因此圣者說:“要能承受國家遭受的恥辱,才配作國家的君主;要能承擔國家的禍難,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話倒好像反話一樣。

  評析:此章從生活經驗出發,引申出弱能勝強、柔能克剛的道理,其本質上也是強調“圣人”應該遵循的治國之道:即“受國之垢”,“受國不祥”。可用《老子》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來概括這種治國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訴我們“圣人” 

  能做到謙卑,言辭謙遜,才能使國家安寧。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難點。所謂“正言若反”,就是從反面來表述正面,從反面來表述肯定。《老子》中還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辯若訥”等等,就是從否定的方面來表述肯定。“正言若反”是老子獨特的立言準則,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這些論述體現出老子不爭、無私及以退為進的思想方法。

  八十章【翻譯】國土狹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器具卻并不使用。使人民怕重死亡而不向遠方遷移。雖然有船只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鎧甲武器,卻沒有機會去使用。使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有甜美的飲食,美麗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歡樂的習俗。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聞,但鄰里間從生到死,卻互不往來。

  評析:這一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的社會狀態。他的總的要求是:棄而不用各種各樣的器具,讓百姓安土重遷。具體做法是:不用車、船等技術先進的器物,讓百姓出行困難;不用武器,就不會產生戰爭;不用文字,結繩而治,事情就簡單化,最后就能讓百姓衣服食無憂,安居樂業;和別的國家相鄰,卻能老死不相往來。這種“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和老子“無為”的政治理想是相聯系的。他其實是主張回到遠古時代,并希望社會永遠停滯不再發展,是一種十分消極的思想,也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這里,老子營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們順天任勢,自然無為,不謀于占有,不為于“益生”,無互相攀比的觀念,知足知止,不為“人為”的欲望而奔波,沒有因貪婪而產生的追求,沒有為名利而發生的爭奪,從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人的一種理想的精神境界。

  相關評論

  老子的道論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開始——張岱年《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國古代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認為天地萬物大的本原為“道”全書即圍繞“道”這一范疇展開,“道”是“無”,是一切存在的根源,“無”生“有,萬物由此產生。“道”永遠存在,運行不息。可以說“‘道’是中國古典哲學無可爭議的最高范疇,道論則可稱為中國哲學的縮影”——陳鼓應等《老子評傳》

  拓展延伸 

  1、我們如何看待老子的“無為”思想? 

  明確:無為的思想,本事就是一種“悖論”:人有思慮,有知識,有情欲,有作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為”,本就是人類生活之必然趨勢,而故意去思慮,去知識,去情欲,去作為,實在違反人類生活的自然趨勢,去“人為”以返回“自然”,卻正是最大的“不自然”。道家的思想,對過去國人生活的萎靡不振,實應負一定的責任。 

  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禍福毀譽窮達害心,脫除名利思想,依此修養,實可以得到一種精神的解脫。道家教人不要過分地傷毀自然,保養自己的精力,不胡亂地消耗,實在可以拯救社會的弊端。同時,道家在政治上極力反對干涉,反對專制,反對分等級,實在是有它的重要意義。 

  2、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強調“柔”“弱”的一面,我們該如何理解與評價? 

  明確:這一點,就是老子著名的“守柔若強”的思想。他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地強調這些思想,除了告誡統治者要謙虛謹慎,重視基礎(“圣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們注意只有處于“柔”、“弱”的一方,才永遠不會被戰勝。就是說不要過分暴露自己的智慧、力量和優勢,要善于隱藏自己的強大,而且不要去競賽或者爭奪那種強大,要“貴柔”“知足”,這樣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韌性,就能戰勝對方而不會被轉化掉。 

  這是老子在總結世事經驗上得出來的,能開啟人生的指揮,所謂“哀兵必勝”、“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寧受胯下之辱”等等,就是在忍讓和屈辱中求得生存的可能,積蓄力量,用以奪取最后的勝利。這種人生態度,承續了不動感情、堅韌冷靜的理智狀態和不失主體活動的特征,目的是服務于家族、邦國和個體的生存,這是一種中國式的維護生存的生活辯證法。 

  研習思考

  1、《老子》的四十章云:“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請結合所選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闡述老子的宇宙論。

  2、閱讀《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你認為這一章在思想和表現手法上與所選的哪些章節有共同之處?

  3、孔子在《論語》中也多次提到“道”,試論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之間的異同。

  課后作業 

  1、熟讀《<老子>五章》,尤其是要透過字面,把握老子思想的深邃與復雜。

  2、把下面四句話按恰當順序填入橫線處,使之成為連貫的一段話。 

  在先秦,主要有五種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俠人格,(  ③  ) ;楊朱的貴我人格,(   ④  )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①  ) ;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②    ;再一種便是莊子式人格了:獨來獨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來聚散,在一種遠離的姿態中顯出格外的美麗與灑脫。 

  (1)鋒芒畢露,正義在胸 (2)平和公正,循規蹈矩 

  (3)赴湯蹈火,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4)絕對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3、預習《孟子見梁惠王》和《胠篋》,尤其是自己歸納整理其中的文言現象。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篇2

  第15課 《老子》二章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2.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自主閱讀、自主分析課文內容,通過自主與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道理。

  教學重點

  形成理解課文內容后的個性表達。

  教學難點

  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道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教師有感情地背誦導入。老師剛才背誦的內容即出自我國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作《老子》。

  關于老子的傳說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我們一起交流。

  例如:據傳老子無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樹下摘食一李果而懷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懷孕時間長達九九八十一年,生下來即有滿頭白發,故又叫“老子”。老了出生后聰慧過人,博學多識,曾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于國家圖書館),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據說孔子在拜訪他以后對自己的學生這樣說道:“鳥,我知道它們善飛;獸,我知道它們善跑;魚,我知道它們善游,可是天上的龍,我不知道它們的形狀,也不知道它們是怎樣飛翔的。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龍一樣啊!”

  又如:老子的《道德經》是在函谷關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辭官隱退西游。一天,函谷關令尹喜,見到紫氣從東而來,便知是祥瑞之兆,預計有圣人過關。不久,果見老子騎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誠懇地挽留老子,并敬請賜文紀念,于是老子留下來,一展平生所學,僅用五千字寫成了八十一章奇文,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經》。如今函谷關太初宮正殿傳說就是當年老子著書的地方,正門高書“青書西去,紫氣東來”。(教師要對學生的介紹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導,在互相交流傳說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書。)

  二、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默讀文章,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做課文批注,寫下自己的感悟,同時記下詞句理解方面的疑問。

  3.教師將課文工整地默寫在黑板上。

  三、交流解疑。

  1.將全班分成兩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章。

  2.小組內交流對這一章內容的理解,同時解決疑問。

  3.學生提出小組未解決的問題,大家幫助解決。

  4.小組選出一名代表為同學們講解本組負責的課文內容,要求先朗讀、再領讀、后講解。

  5.其他同學可以做補充發言,談自己的理解。

  6.教師在學生發言時及時給予點評,明確可否。

  四、教師準備如下問題,推動探究爭論,引導深入理解。

  1.“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以萬物在圣人的王國里的生長狀態為例,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治國應順其自然,實行“無為而治”。為人應拋棄私欲和貪婪,采取順其自然的方式對待人和事。

  2.“自勝者強”——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大的。閱讀《老子》二章之后,你覺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你打算如何去戰勝自己?

  教師應對真誠反思自己的同學給予鼓勵。

  五、課后作業。

  1.背誦默寫課文。

  2.繼續閱讀《老子》。

  板書設計:

  以教師默寫的課文為板書內容,可以在字里行間添加學生發言中的精言妙語。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2.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含義;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道理。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蘊含其中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道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道可道,非常道”“天長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說起這些話,我們都不會覺得陌生,它們都出自我國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XX年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即現今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老子是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過禮,后隱退,著《老子》一書。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后世許多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稱《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書中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思想,保存了許多古代天文、生產技術等方面的資料,還涉及軍事和養生。

  二、充分誦讀。

  1.教師范讀。教師以全情投入的朗讀感染學生。

  2.教師領讀。進一步明確字音、句讀,傳達文言語感。

  3.學生自由朗讀。要求學生自己放聲朗讀,讀出自己的風格。

  4.學生個別朗讀。教師借此了解學情,可做個別指導。

  5.師生齊讀。

  三、講解交流。

  1.我們在朗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一章時,大家是否發現這一章的規律呢?

  美和惡、善和不善、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這些都是完全對立的兩個方面。

  2.它們之間除了完全對立之外,還有什么內在聯系?

  在互相對立中互相依賴,是相反相成的概念,離開前者則后者不存在,離開后者則前者不成立,同時,二者又可以轉化。這種關系是哲學中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3.這種相反相成,互相轉化的規律給我們哪些啟示呢?(大家默讀這一章)

  一切順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課文中的哪幾句話可以做它的佐證?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會經常發現“君子”這個詞,“君子”是孔子贊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則經常提及“圣人”,何謂“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人,也有的人認為“圣人”指的是統治者。

  6.這一章可以給統治者哪些借鑒意義呢?

  治國應順其自然,實行“無為而治”。

  7.“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國思想,“無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嗎?

  不是。道家的“無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無心于為。無心即沒有特別的意念,順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別想怎么樣”。老子認為治國的關鍵在于清靜無為,少私寡欲,慎行貴言,順應自然,不要肆意妄為,擾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為所欲為,應該讓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甚至讓百姓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則,就會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亂。

  8.雖然我們并非圣人,但我們同樣可以從經典中獲取適合我們的精神給養,你覺得這一章對你修身為人有哪些指導?

  拋棄私欲和貪婪,采取順其自然的方式對待人和事。

  9.如果說在修身為人方面能帶給我們啟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則更為集中。這一章主要談的是修身和自我發展的問題。請同學們齊讀這一章,就你感觸最深的一點談談自己的思想收獲。

  自知者明 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10.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明朝哲學家王陽明曾說:“去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這一章中的哪句話可以作為這種觀點的佐證?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2)古人也認為人是“死而不亡”的,認為人死后并沒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靈魂之舉,這與老子的觀點是否一致?

  不一致。老子主張的“死而不亡者壽”指的是身雖死而精神猶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死而不亡”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精神長存,足夠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歸于“道”,亦即永不消逝。這與古人祭拜祖先靈魂是不同的。

  四、背誦感悟。

  按照教師板書提示背誦。

  五、課后作業。

  1.背誦默寫課文。

  2.繼續閱讀《老子》。

  板書設計: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處無為之事

  天下皆知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行不言之教

  美之為美 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  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轉化——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兩章內容。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二、教學思路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三、創新意圖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四、教學過程(一)認讀課文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積累”、“思考與討論”。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4.分“章”朗讀課文,每讀一章,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二)析讀課文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內容大意。3.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三)理讀課文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在“成語”類記下:    自知者明 自勝者強 知足者勝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學生自選。    4.“難句翻譯”類練習:    學生自我整理。    下課之前,同桌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創意說明:    此教學計劃的亮點在于“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精選4篇) 相關內容:
  • 《雨》|人教版(精選17篇)

    教學要求1、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聯系實際想象課文所描寫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體會大自然景物的美。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讓學生摘抄形象生動的語句。...

  • 《大海的歌》|人教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 1、讀懂句子,理解內容,學習作者是怎么觀察的。2、了解作者在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種什么特點,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3、理解課文中大海兩次“唱歌”的含義,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 《一定要爭氣》|人教版(精選13篇)

    教授題目: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五冊《一定要爭氣》{精讀課文}教材簡析:《一定要爭氣》是六年制第五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敘述了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青少年時期立志為自己、為祖國爭氣而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的兩件事,表現了自尊、...

  • 人教版《出塞》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及已積累古文知識,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品味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

  • 《師生情》|人教版(精選12篇)

    《師生情》是看圖學文的課文。課文描述了三位女同學在老師生病時,代表全班同學,冒雨去醫院看望老師的情景,表達了學生尊敬老師、愛戴老師的一片深情。圖上畫的是醫院病房門口,三位女同學擠在一起扒在玻璃門上向里看的情景。...

  • 《灰雀》|人教版(通用13篇)

    《灰雀》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全文共13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講列寧在郊外養病期間,每天都到公園散步,他非常喜歡公園里那:只灰雀。...

  • 《寓言兩則》|人教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須符合事物客觀規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事與愿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 人教版初三上冊《雨說》語文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體會詩歌抒發的思想和感情。2、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自主閱讀。3、情感、態度、價值觀:啟發學生感受現代詩歌的節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 人教版6年級Unit6Revision優秀教案(精選3篇)

    1. 通過對Introduce yourself中段落的閱讀,讓學生能仿照課文對自己及家庭的.情況進行簡單介紹,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表達能力。2. 初步學習一些簡單的在公共場所的基本用語,并能在情景中應用;同時教育學生在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德。...

  • 人教版二上《識字1》快樂練習:習題(通用14篇)

    一、讀讀背背最美的電影陳芳美(臺灣)大自然的銀幕里放映著最美的電影你看海那么美還不夠更有著沙灘沙灘那么美還不夠更有著海浪海浪那么美還不夠更有著浪花雨那么美還不夠更有著陽光陽光那么美還不夠更有著彩虹彩虹那么美還不夠更有著落...

  • 語文人教版教學反思(通用13篇)

    這次教學《北京》一課,在反反復復的磨課中,我感受到自己在不斷進步。我們教研組的每位成員都鼎力相助,出謀劃策,幫我更改教學設計,聽我的課,再改教學設計,再上課,教研組長張老師更是幫我聯系學校讓我試上,師傅胡老師也是不斷幫我...

  • 人教版第三冊 識字1教學設計(通用3篇)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的《識字7》,教材第122頁—125頁。二、教材簡說這是一篇以拍手歌的形式出現的韻文識字教學課文,共十小節,字數相同,讀音押韻、節奏感強,可以讓孩子從演唱拍手歌的活動中輕松地學會生字,同時...

  • 人教版第二冊《識字1》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認識“懂、貌”等14個生字,會寫“洗、認”等6個字。2、初步理解教學內容。3、有尊重長輩、孝敬父母的愿望和行動。【教學重點】按要求會識、會寫本課的生字。【課時安排】1課時。...

  • 人教版第二冊《村居》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認識后7個生字,會寫“忙”。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村居》,背誦《村居》。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喜愛春天、喜愛大自然之情。【教學重點】朗讀課文。【教學難點】感受春天的美好。...

  • 人教版教案第5冊(通用2篇)

    第1課:課題:魔幻的顏色 人教版教案第5冊領域 造型、表現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1. 認識三原色。2. 觀察兩個原色調和之后產生的色彩變化,說出由兩原色調出的第三個顏色(間色)3. 能夠調出預想的色彩,并用它們涂抹成一幅繪畫作品。...

  • 高二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县| 突泉县| 衡水市| 西安市| 广丰县| 集贤县| 防城港市| 无锡市| 炉霍县| 拜城县| 郎溪县| 枣阳市| 大埔县| 柳州市| 南江县| 北碚区| 沐川县| 凤山县| 郁南县| 东乡族自治县| 原阳县| 莱西市| 广丰县| 大同县| 平谷区| 铜川市| 长岛县| 三江| 碌曲县| 老河口市| 兖州市| 吉林省| 和龙市| 香河县| 苍溪县| 晋江市| 寿光市| 卓尼县| 宁远县| 永济市|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