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通用14篇)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1
四川成都郫縣一中 李國棟
設計意圖:
文本中十次出現“血”字,這激起了教者想從一個全新角度去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想法;谶@一點,我采取專題形式,從文本三個核心元素(血、紅字、罪與罰)出發去實施教學,對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含量進行了較為深透的挖掘。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了解課文背景
1、魯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話總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 ,當時用了大量的木材,結果卻是一小塊。”中國歷史正是如此,無數的英烈浴血奮戰,新中國才迎來了今天的祥和和繁榮。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那一頁頁灑滿了先驅者鮮血的歷史。(大屏幕顯示一滴滴逐漸放大的鮮血)。今天,就讓我們懷著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顧中國現代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流血慘案---1926.3.18慘案。
2、了解課文背景(3。18事件的概況)(見教材45頁注釋①)
對于這一事件,許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寫的《執政府大屠殺記》、林語堂寫的《悼念劉和珍楊德群女士》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魯迅先生的記念文章《記念劉和珍君》。
二、整體把握課文
1、對于這篇文章,大家預習過了,我想先請幾位同學談談初讀感受。
2、許廣平先生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
3、我也有一段話來表明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是一篇以血祭血的文章,先生之悲憤憂慮全在文中十處血語上。”今天,我想通過課文這十處寫血的文句來引導大家對全文做一個把握,先請大家用筆勾畫出文中十處寫血的語句。
4、按課文順序給十處寫血的語句歸類,分析內在邏輯關聯。
鮮血
第一、二部分------------------血
。 交代寫作緣由:記念流血者) 淡紅的血色①②
血痕
第三、四、五部分--------喋血
(遇難的實況---“罪” ) 血污
血痕
第六、七部分---------------血戰
。ǹ偨Y教訓----“罰” ) 淡紅的血色③
三、具體研習課文
1、學生默讀第一、二部分,揣摩作者感情。
記念死者------悲痛
痛斥論客------悲哀
、艑懽骶売 控訴當局-------憤怒 “悲憤”
激勵猛士-------哀痛
喚醒庸人--------悲哀
、茖W生誦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一段,提問討論:“鮮血”為何變成了“淡紅”?(血的顏色為什么減淡?)
2、速讀課文三、四、五部分,劉和珍等人的喋血情況怎樣?
血痕(罪證)
喋血 抨擊當局殺人
血污(罪證)
3、學習第六、七部分(罰)
⑴總結歷史教訓:不贊成徒手請愿,大量的流血犧牲只換來極少的成果。
、铺釂枺旱t的血色怎么又“縱使洗成緋紅”?茍活者又為何只看見淡紅的血色?
第二課時
一、明確本節課目標
1、探討兩個疑問:見上⑵ 。 鮮血----淡紅----緋紅----淡紅
2、研究幾個重點文段的語言。
二、討論
1、“鮮血”為何變成了“淡紅的血色”?
2、“淡紅的血色”怎么又洗成“緋紅”,最后還是“淡紅”?
提示:①聯系語境
、陉P注行文邏輯
明確:烈士鮮血雖為庸人隨著時間淡忘,但鮮血不會白流,也應當有其影響和意義,人們會逐漸明白烈士之死的意義。在先生看來,這樣的犧牲又是不值得的,它最終還是歸于“淡紅”。
三、具體探究重點文段的深層含義。
1、第一部分第三段
2、第二部分第一段
3、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四、小結
1、情感線索 主題思想
2、先生的“孤憤”和“救世婆心”。
五、課外延伸閱讀和作業
1、課外閱讀《讀本》中記念“左聯五烈士”的文章《為了忘卻的記念》。
2、寫一篇學習心得。
六、讓我們在本課結束時,齊聲朗誦陶淵明的《挽歌》來寄托我們對烈士的感懷和哀悼之情吧。讓我們永遠記住中國歷史上這滴殷紅的血。
附陶潛《挽歌》(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崔磽。馬為仰天鳴,風為白蕭條。幽室一已閉,前年不復朝。前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共山阿。
[ 李國棟,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近30篇論文獲獎或公開發表。
通聯地址:四川成都郫縣一中語文組 611730 電話:500]
作者郵箱: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2
四川成都郫縣一中 李國棟
設計意圖:
文本中十次出現“血”字,這激起了教者想從一個全新角度去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想法;谶@一點,我采取專題形式,從文本三個核心元素(血、紅字、罪與罰)出發去實施教學,對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含量進行了較為深透的挖掘。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了解課文背景
1、魯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話總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 ,當時用了大量的木材,結果卻是一小塊。”中國歷史正是如此,無數的英烈浴血奮戰,新中國才迎來了今天的祥和和繁榮。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那一頁頁灑滿了先驅者鮮血的歷史。(大屏幕顯示一滴滴逐漸放大的鮮血)。今天,就讓我們懷著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顧中國現代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流血慘案---1926.3.18慘案。
2、了解課文背景(3。18事件的概況)(見教材45頁注釋①)
對于這一事件,許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寫的《執政府大屠殺記》、林語堂寫的《悼念劉和珍楊德群女士》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魯迅先生的記念文章《記念劉和珍君》。
二、整體把握課文
1、對于這篇文章,大家預習過了,我想先請幾位同學談談初讀感受。
2、許廣平先生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
3、我也有一段話來表明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是一篇以血祭血的文章,先生之悲憤憂慮全在文中十處血語上!苯裉欤蚁胪ㄟ^課文這十處寫血的文句來引導大家對全文做一個把握,先請大家用筆勾畫出文中十處寫血的語句。
4、按課文順序給十處寫血的語句歸類,分析內在邏輯關聯。
鮮血
第一、二部分------------------血
( 交代寫作緣由:記念流血者) 淡紅的血色①②
血痕
第三、四、五部分--------喋血
(遇難的實況---“罪” ) 血污
血痕
第六、七部分---------------血戰
(總結教訓----“罰” ) 淡紅的血色③
三、具體研習課文
1、學生默讀第一、二部分,揣摩作者感情。
記念死者------悲痛
痛斥論客------悲哀
、艑懽骶売 控訴當局-------憤怒 “悲憤”
激勵猛士-------哀痛
喚醒庸人--------悲哀
、茖W生誦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一段,提問討論:“鮮血”為何變成了“淡紅”?(血的顏色為什么減淡?)
2、速讀課文三、四、五部分,劉和珍等人的喋血情況怎樣?
血痕(罪證)
喋血 抨擊當局殺人
血污(罪證)
3、學習第六、七部分(罰)
、趴偨Y歷史教訓:不贊成徒手請愿,大量的流血犧牲只換來極少的成果。
、铺釂枺旱t的血色怎么又“縱使洗成緋紅”?茍活者又為何只看見淡紅的血色?
第二課時
一、明確本節課目標
1、探討兩個疑問:見上⑵ 。 鮮血----淡紅----緋紅----淡紅
2、研究幾個重點文段的語言。
二、討論
1、“鮮血”為何變成了“淡紅的血色”?
2、“淡紅的血色”怎么又洗成“緋紅”,最后還是“淡紅”?
提示:①聯系語境
②關注行文邏輯
明確:烈士鮮血雖為庸人隨著時間淡忘,但鮮血不會白流,也應當有其影響和意義,人們會逐漸明白烈士之死的意義。在先生看來,這樣的犧牲又是不值得的,它最終還是歸于“淡紅”。
三、具體探究重點文段的深層含義。
1、第一部分第三段
2、第二部分第一段
3、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四、小結
1、情感線索 主題思想
2、先生的“孤憤”和“救世婆心”。
五、課外延伸閱讀和作業
1、課外閱讀《讀本》中記念“左聯五烈士”的文章《為了忘卻的記念》。
2、寫一篇學習心得。
六、讓我們在本課結束時,齊聲朗誦陶淵明的《挽歌》來寄托我們對烈士的感懷和哀悼之情吧。讓我們永遠記住中國歷史上這滴殷紅的血。
附陶潛《挽歌》(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崔磽。馬為仰天鳴,風為白蕭條。幽室一已閉,前年不復朝。前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共山阿。
[ 李國棟,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近30篇論文獲獎或公開發表。
通聯地址:四川成都郫縣一中語文組 611730 電話:500]
作者郵箱:
[1]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3
廣東省廣州市第七中學 巫紅濤 【教材與教學對象分析】
《紀念劉和珍君》是一篇舊教材的選文,但教學要求與舊教材完全不同,重點在理清思路,因此教學方法與重點應體現出新教材的特點。
作為剛升上高中的學生,本文閱讀理解難度較高。原因有二:一是寫作背景離學生太遠,學生難有真切感受;二是魯迅的語言很簡練但含意很深刻,有時又曲折達意,這對于社會經驗尚淺的學生來說,要理解它所表達的內容和感情是較為困難的。但雖然如此,基于本課教學的新要求,講解課文內容不作教學重點,可采用學生提問,老師答疑等方式來解決詞句理解問題。另外,還可通過提供較豐富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盡量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教學目標】
1、學習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2、把握全文思路及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3、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教學策略】
1、整體略讀,把握整體思路。
2、局部精讀,細細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脈絡。
【教學媒體】
1、投影機。
2、有關當年學生運動的影片片段。
3、印發朱自清的《執政府大屠殺》及魯迅的《無花的薔薇二》。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略讀全文,解決難讀難懂的字、詞、句。
2、為文章7個小節分層次。
二、導入
1、回顧魯迅作品。
2、解題:
“記”──紀
。ㄒ源俗寣W生了解魯迅作品中的語言有著當時時代的烙印,不宜作為現代規范語言的標準。)
三、介紹背景
1、注解一。
2、介紹劉和珍及“北師大事件”。
3、介紹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和魯迅《無花薔薇二》。
。ㄗⅲ航榻B背景目的是設置一個情景和氛圍讓學生能在此情景和氛圍中感受作者的感情,因此,可采用圖片、電影片段和朗誦等感染學生。)
三、復習理清思路的方法
1、分段,概括各段大意。
2、了解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
3、了解段落與表現中心的關系。
。ㄗⅲ捍朔椒ㄔ谏弦徽n的學習中已有所總結,這里是進行復習。)
四、檢查預習
。康模豪砬逭n文的整體思路。)
提問:全文共七節,可以歸并為幾個部分?理由是什么?
明確:一、二∕三、四、五∕六、七
紀念緣由→追憶→意義
五、進一步理清思路和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
(設想: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找出作者思想發展的脈絡。)
提問:
1、紀念劉和珍的緣由是什么?有這些原因為什么卻說無話可說?
2、無話可說又為什么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
3、追憶劉和珍抓住什么特點來寫?為什么?
4、第四、五節都寫了“3.18”慘案,寫的角度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5、從第六、七節看,魯迅對“3.18”的態度是怎樣的?
。ㄗⅲ和ㄟ^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整理思路并板書出來。)
。ò鍟姾螅
六、布置作業
精讀課文,將難以理解的詞句找出來。
第二課時
一、總結上一課要點
二、理解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
提問:從文章各部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沉痛悼念交積悲憤控訴。
第二部分:深情緬懷交積無情揭露。
第三部分:深沉思索。
通過一些關聯詞語體會作者如何將悲憤感情交積在一起組成線索貫穿全文。
。ㄑa充板書。)
三、明確局部思路
分析第四節,讓學生點出引領思路的關聯詞語,從而理清作者是如何逐步深入地揭露反動派的兇殘無恥:
驚聞噩耗→頗為懷疑→證明是事實→之后更有誹謗和流言,難以置信→發出在沉默中爆發的號召。
四、學生提問,老師答疑,解決疑難
五、解決練習
【附板書】
紀念緣由 寫的必要 程君正告 沉痛悼念(悲)
預定莽原
無話可說 洋溢—艱于 悲憤控訴(憤)
↓ 陰險—悲哀
目的 猛士:直面正視──正面謳歌 (悲)
庸人:偷生忘卻──含蓄批評
追憶 劉和珍 不屈、反抗 深情緬懷(悲)
微笑、溫和
憂慮、泣下
慘案經過 棍棒虐殺──慘象 無情揭露(憤)
↓ 受人利用──流言
慘案細節 欣然前往 熱烈贊頌(悲憤)
從容轉輾
意義 教訓 至多:意義寥寥 思索(痛)
至少:浸漬人心
意義 中國女子是以為證
茍活者:看見希望
真的猛士:奮然前行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
學習魯迅,了解魯迅的思想和文章風格。
教學重難點:
在一個特殊背景下,如伺把握一個人的情緒表現和思想性格的相互關系。魯迅痛惜劉和珍的死,但似乎認為她死得不值得。他為什么反對請愿?他不但攻擊段政府,憎恨散布流言的反動文人,甚至諷刺庸人的生活觀,作者為什么會在一篇紀念文章中寫進這樣多的內容?需要讓學生全面了解魯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研讀法。整體閱讀,整體感知,了解作者的思想;抓關鍵語句,揣摩品味,理清作者感情的發展。
教學設計:
預習:
1.預習課文,讀兩遍,選出你認為重要的段落或語句背誦。
2.搜集有關資料,了解三一八這一天,究竟發生了些什么?當年有哪些著名人物與這一事件有關?
教學過程 :
共用三課時
一、介紹背景。除課本注釋外,簡要講述兩點:
1.這時期的“政體”,準確地說,應當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民國初年,軍閥爭權奪利,政治混亂不堪,從1912年至1928年,17年間,北洋政府換了47屆內閣,長不過兩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時的魯迅在北平已經居住10多年,其間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他看慣了“城頭變幻大王旗”。但是不管政府如何變,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對內鎮壓,對外妥協,軍閥仰仗外國勢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熱。魯迅深刻地看到了這一點。
[研討]
問題:魯迅曾稱三一八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這一天究竟發生了些什么事?
這一天后又發生過哪些事?他為什么會用這樣的語言評論這件事?
方式:分組匯報搜集資料情況。
除了課本資料以外,還有:
李大釗是請愿的領導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傷;中共北方區負貴人陳喬年這一天在執政府前被衛兵用刀刺傷;(《懷舊集》鄭超麟)
慘案發生后,魯迅先后寫了《“死地”》《可慘與可笑》《記念劉和珍君》《空談》《如此“討赤”》《無花的薔薇之三》等文章,控訴執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慘案發生的次日就寫下《為三月十八日國務院殘殺事件忠告國民軍》《對于大殘殺的感想》《可哀與可怕》《關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國的女子》《閑話四則》《死法》等文,憤怒譴責軍閥政府的暴行;(介紹周作人挽劉和珍聯)
因病動手術的梁啟超先生也在醫院向記者表示了自己的憤慨;
北大代校長蔣夢麟在北大遇難同學公祭大會上致悼詞,全場痛哭;
朱自清先生參加了三一八集會游行,親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難學生的血還灑在他身上。作為屠殺的見證人,3月23日,他憤怒地寫了《執政府大屠殺記》,記下了那駭人聽聞的暴行;
女師大教務長、劉和珍的英文老師林語堂,寫了《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深切回憶了自己的學生劉和珍;(讀“劉和珍為去請愿向老師請假”一小節)
聞一多發表了《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稱贊烈士們的死難“不僅是愛國,而且是偉大的詩”;
劉半農也寫詩悼念死難學生,并經趙元任作曲后傳唱全城;
《現代評論》周刊主編、北大法學教授王世杰也寫了《論三月十八日慘劇》,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幫兇;
著名報人邵飄萍的《京報》,接連發表消息,深入地報道慘案真相。
[思考]有這樣多的文化名人投入這一事件或是高度關注,說明了什么問題?
魯迅在這一時期寫下的《無花的薔薇之三》《空談》(如此“討赤”)等文中,一再表現出對槍殺事件的意料不及,越是如此,越說明段政府的無恥和兇殘。
據三一八請愿參加者回憶,學生請愿時是很遵守秩序的,當請愿隊伍發現段祺瑞不在政府,準備轉去段公館請愿。正在轉移時,衛隊突然開槍,造成血案。這就更說明執政府是蓄意謀殺學生。
魯迅把三一八叫作“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可是他沒想到這以后,又有許多可愛的青年被虐殺,一年多后的四一二,他的學生又一次被殺,幾年以后的龍華,柔石等五位杰出的青年又被殺……
二、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由學生討論,概括每一節的內容。
提示,從作者的思想感情發展的角度考慮,本文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1.(1、2節)記念死難者,為使國人不忘;
2.(3、4、5節)寫劉和珍事跡,揭露當局兇殘無恥;
3.(6、7節)講述慘案的歷史意義。
對重要段落反復讀,讀出悼亡者的凝重,沉痛,悲憤,讀出思想者的慷慨氣度。
三、理清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
1.誦讀一、二兩節。重點讀第一節第3小節和第二節第1小節。
寫文章緣起。學生“正告”,勸“我”寫記念文章。
作為教師出席學生的追悼會,——這是多么悲慘的事!
注意體會這里再三表示出一個意思——“無話可說”。為什么會“無話可說”?
在這兩節中,作者已經把“段祺瑞執政府一幾個所謂文人學者的陰險論調”和“庸人”全都點出來。可以這樣認為:作者面對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權勢集團,而幾乎是整個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會。
2.魯迅在這里已把自己的主要感受表達了。讀這一部分,你有什么最強烈的感受?說出你的“第一印象”。
請學生找出關鍵語句
——“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一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幾個所謂文入學者的陰險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
——“我已經出離憤怒了”
……
魯迅受了強烈的精神刺激,對劉和珍等人的死難表現出極度的悲憤,作者對惡勢力毫不留情地發出強烈的詛咒,也可以把這些看作是對社會冷漠現象的抨擊。
通過關鍵詞語,了解魯迅的情感變化:
面對慘象,一開始是“艱于呼吸”,憤怒得“無話可說”,直至“出離憤怒”,而后發出了戰斗的宣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先知先覺者總是承擔著社會的痛苦,而庸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自以為幸福,其實真正幸福的是為自己的人格,為實現社會理想而活著的人。明顯地可以看出魯迅情感變化的過程。
作為一位斗士,魯迅在大是大非前從來都是正氣凜然,他看不起庸人,也不會做庸人。要做“猛士”,體現著魯迅的人生態度。
3.研讀第三節。這一節主要記寫劉和珍。
[研討]
魯迅是如何記寫這個人物的?你對劉和珍的第一印象如何?
魯迅是在“驅楊運動”前后才知道她的。劉和珍的事跡不多,卻很典型。她熱心學生運動,為人正派,有正義感,有責任心,有反抗精神,不愧為“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關鍵詞:“態度溫和一常常微笑一始終微笑”——一位可愛的青年。
(參讀:林語堂有關劉和珍的回憶。)
特別是轟轟烈烈一場之后,眾人準備引退,“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這幾句話很重要。作為先驅者,覺醒者,奮斗者,作為學生運動的中堅,在斗爭最艱苦的時候,劉和珍是擎大旗的人物,可是我們分明從這幾句話中看出她的寂寞與失落。她關注母校的前途,趕走了一個楊蔭榆,但舊勢力還在,制度沒變,還會有新的艱難,她大概想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可是人們不一定都像她那樣有遠見,有責任感。
在舊中國,反抗惡勢力的群眾運動特征往往是“一哄而起”,然后“一哄而散”,魯迅明白劉和珍的憂慮,但是他又能說什么呢?
魯迅說過,他最感到悲哀的就是可愛的青年的死。對劉和珍的記念,可以看出魯迅極度悲傷。在這個人妖顛倒的世界,他已經目睹過許多優秀青年的死,陰暗腐朽的僵死的鬼魅充斥世界,長留人間;而美好的生命卻不能留存,如怒發的鮮花驟遭冰霜。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該死的不死,不該死的卻死了”,——這太不公平了!
4.研讀第四、第五兩節,注意第三、第四和第五節的關系。
第三節寫劉和珍的溫和微笑,第四、五兩節則寫劉和珍的遇害和愛國學生所遭受的誣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連在黑暗中洞若觀火的魯迅也沒想到,政府竟然會對徒手請愿的學生隊伍開槍,虐殺手無寸鐵的學生,甚至包括劉和珍這樣溫和微笑的學生。
這一天劉和珍正在生病,看到同學們的愛國激情,她帶病前去。請愿,是最溫和的辦法,請想一想,國民有愛國的熱情,這有什么錯?國民有想法要告訴政府,他不用請愿的辦法還能用什么方法?群眾要求正當,也沒有任何過激行為,他們以為政府會要面子,至少會來點假仁假義,以照顧國民情緒,沒想到政府竟然下令開槍,大打出手,造成重大傷亡。
第五節的這段詳細敘寫,意在表現段政府的兇殘,竟對弱女子下如此毒手。段政府衛隊開槍,根本不是為驅散群眾,就是要大開殺戒!獎⒑驼渲袕椇鬀]死,士兵竟然又猛擊兩棍。這些士兵扛槍以來就沒向侵賂者開過一槍,但是他們愿意為軍閥賣命,在人民面前是鎮壓者,完全喪失了人性。由此延及其他,面對這洋的虐殺,政府還振振有辭,還有文人要為之辯護,還有國人平心靜氣的麻木,魯迅當然“無話可說”!這—部分詳寫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即魯迅筆下三位女生在槍林彈雨中互相救助,從容赴難的場景,表現了革命女性英勇無畏的氣概,想一想北洋軍閥政府從政客到軍人個個畏外敵如虎,而柔弱的女生在死亡陶臨時無畏地救助同學,在那令人絕望的黑暗年代,這種偉大的人性不啻—道耀眼的閃電,激動著正直的人心。
第五節對劉和珍等人作出了高度評價。
劉和珍早在南昌女校讀書時,曾因帶頭剪發而差點遭學校開除;后來到女師大讀書,成為學生領袖。在女師大學潮中,她冷靜堅毅,處變不驚。有一次在天安門集會,發生騷亂,同學們都驚慌地跑開,惟有她手執校旗,屹立不動,使所有目睹的人都為之感奮。魯迅在這里表現的,還是那種痛惜“可愛的青年的死”的感情。
這一節有一個重要的反襯。在贊頌三位女子在彈雨中從容救助后,一轉“贊揚”“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和“八國聯軍懲創學生的武功”(這里的“八國聯軍”指的是日本糾合的帝國主義國家軍隊)。這兩句是互文。如果不是日本帝國主義干涉中國內政,挑起事端,就不會有三一八慘案。而幾十位學生的性命,在軍閥政府和帝國主義侵略者眼中是不足道的。
政府不能維護主權,御敵于國門之外,學生站出來宣傳愛國,反而遭政府鎮壓。——一切反動專制的政府無不是“外戰外行,內戰內行”,而又以鎮壓群眾為能事。魯迅特別指出是“中外殺人者”,這是非常深刻的。
5.通過關鍵詞語,了解魯迅的情感變化:
[研討]在這一部分中,主要感情是“憤怒”,對段政府,怒!對流言家,怒!對整個社會的狀況,也表現出強烈的情緒(“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需要整體把握的幾個要點:
、僖斫怍斞笇蹏嗄甑母星。
最令魯迅感到痛苦的,是“可愛的青年的死”。魯迅熱愛青年,正因為如此,他不愿意他們無謂地死去。魯迅痛惜劉和珍的死,但是認為她的死意義有限,因為沒有達到目的,以此啟迪青年注意變換斗爭方式。
②要了解魯迅對反動勢力的態度。
對反動政府、對反動文人的種種劣行,魯迅極度憎惡。
、蹖χ虚g狀態的庸人,哀其不覺醒,魯迅厭惡那種麻木冷漠的精神狀態。
6.研讀第六、第七兩節。
這一部分總結教訓,談意義。有兩句話要引起注意。“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三一八死難慘重,四十多位青年的死給魯迅造成了極大的悲痛,但是他的思考冷靜深刻,顯示出他作為一位成熟的思想家的特質。他頌揚劉和珍等烈士的英勇壯烈,卻并不意味著同意她們的斗爭方式。魯迅看透了反動政權的性質不是靠請愿就能改變甚至推翻的,他深刻認識到反動勢力的強大和國民的不覺醒。他以“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一段話告誡民眾,要變換斗爭方式。至于用什么方式,他沒有直說。其時在中國南方,武裝鏟除軍閥的意識已經很強。三一八以后,段政府通緝的50人名單中有魯迅,這與他的“反政府宣傳”是有密切關系的。
第七節講了三點“意外”,重點卻落在“中國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上,魯迅甚至認為“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而對請愿本身,他的評價很有限!@里需要說清一個問題,他有很強的辨析形勢的能力,對反動派的本質看得一清二楚,他早就不相信這個政府,雖然他還沒想到政府會殺學生。魯迅不贊同請愿的方式,可是當得知學生遭受屠殺后,他立刻不顧個人安危,堅定地站在學生一邊,表現出他作為一位思想家的理智與情感。19世紀70年代末,巴黎工人準備起義,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條件不成熟,不主張行動,可是當公社起義后,他們立刻堅定地站在起義者一邊,——因為這是立場問題。魯迅在三一八問題上的做法與馬恩相似。
在這一部分,可以看到作者冷峻的態度和理智的分析,體現了他作為一位思想家的成熟。
四、通過討論,自主小結,從整體上把握本文的要點
1.小結:魯迅的“愛”與“恨”
魯迅是一位敢愛敢恨,也會愛會恨的人。
、賹蹏嗄甑牟恍宜离y寄托了無限的哀思。
在魯迅的一生中,他不斷地看到青年以各種方式死于非命。魯迅是智者,思慮周密,也很冷靜。他的小說中寫過許多人的死,惟獨對夏瑜的死表現出極度的崇敬,夏瑜是先知先覺,卻死得寂寞清冷。魯迅熱愛青年,正因為如此,他不愿意他們無謂地死去。魯迅痛惜劉和珍的死,但是認為她的死意義有限,因為沒有達到目的,以此啟迪青年注意變換斗爭方式。
、趯Ψ磩觿萘o比憎恨。
反動政府的兇殘,反動文人的無恥。(略)
2.以研討方式,提升對文章的總體認識。
本文有很強的戰斗性,在斗爭矛頭直指反動勢力和反動文人的同時,魯迅特別提到了“庸人”,這三者有沒有關系?魯迅為什么很注意“庸人”的存在?魯迅的筆觸為什么涉及“無惡意的閑人”?
“慘象”是段政府制造的,“流言”是反動文人制造的,庸人只不過以這些作為飯后茶余的“談資”而已,但是如果我們能了解其間的關系,就能發現魯迅作為一位思想家的深刻,他對中國社會狀況的洞察程度是無與倫比的。
政府是兇手,反動文人是幫兇,那么庸人呢?表面上看,不過是看看殺頭,以烈士的鮮血作為談資,但是這中間有深層的內涵。
專制制度除了有既得利益者的自覺維護,還有不覺醒的人民的不自覺的維護。保守落后,冷漠麻木的群眾是不可能投入急風暴雨的革命運動中去的。他們不一定沒有愛國心,但是害怕官府;他們可能同情革命者,但是不敢冒死;他們不滿現實,但是茍且偷安;他們從皇民變國民,只不過少了一根辮子,一樣的都是奴隸;他們談論英雄的被殺,卻絲毫不明白英雄是為大眾而死;他們有時會有五分鐘熱度,但是短暫的狂熱過去,他們很快把一切遺忘……魯迅對反動派不抱任何希望,他曾寄希望于民眾的覺醒,然而他一次次地失望,“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無惡意的閑人”歷史悠久,群體龐大,魯迅對這類人有過深刻體驗。47位青年的死,能否喚醒國人?無惡意的閑人不過以此為“飯后的談資”,而時光流逝,沒有希望的人沒有“戰斗力”,“遺忘力”卻特別強。魯迅極其敏銳地看到這一點。我們只要想一想《藥》中茶館里的茶客,想一想《孔乙己》中魯鎮酒店的酒客,想一想魯鎮上那些特意跑來聽祥林嫂說“我真傻”的女人們,就能知道,三一八慘案47個人,將會給酒樓茶館中無聊的人們增加多少談資!
魯迅痛感人民的不覺醒,他擔心的是“在沉默中滅亡”,而并不怕“在沉默中爆發”。所以喚醒民眾的意識一直強烈地表現在他的作品中。
、隰斞傅那榫w:絕望與希望
魯迅從知事時起,在這個國度就沒聽到過什么值得愉快的事:甲午戰爭的中國戰敗賠款,庚子義和團之亂與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巨額賠款,反清斗爭徐錫麟、秋瑾遇害,辛亥的魚龍混雜,洪憲丑劇,張勛復辟,北洋軍閥的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40多歲的魯迅,經歷了無數“從希望到失望”,他的內心是悲涼的。而這一次“政府”竟殺害愛國學生,他受到強烈的刺激。雖然他還在用自己的吶喊去慰藉戰士,但是他對這個世界是看透了。幾年以后,他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又一次悲憤地發出“這是怎樣的世界呢?”有人說,魯迅的一生,一直在“絕望”與“希望”之間彷徨,結合本文,談談你的看法。教學資料
1.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七冊第七十章
2.周作人、林語堂、朱自清等人文集中的相關文章。(略)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5
一、自主學習
1、本文不為劉和珍立傳,為什么全文開頭要用史家筆法點明開追悼會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長長的定語又起什么作用呢?
2、為什么作者要反復說“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卻只能如此而已”?
二、合作探究
1、“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2、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達上有何不同?
。1)“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3、“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边@樣寫有何作用?
三、當堂檢測
三、四、五節之間的聯系,關于記述烈士事跡,思路怎樣展開?
四、鞏固練習
1、背誦課文第二、四節。
2、模仿課文第五節劉和珍等烈士罹難場面描寫,寫一人二事,表現人物的某一特點,在進行場面描寫時,盡可能選用“毅然”“不為勢力所屈”“桀驁”“黯然泣下”“兇殘”“下劣”“驚心動魄”“沉勇”“勇毅”等詞語,字數約300字。
五、收獲和疑惑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6
教學要求: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
2.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
教學難點 :
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
教學設計:
授課時間:擬用三課時。
第一課時:背景 朗誦 線索
第二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一、二大部分)
第三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三、四大部分)
第一課時:背景 朗誦 線索
一、 背景介紹
。ㄔ斠妳⒖66面,學生有練習冊17面的“課文補注”)只板書提示:3.18(慘案)──3.25(追悼會)──4.1(成文)
└────────兩星期───────┘
二、 這篇文章感情濃烈,文辭精警,熟誦之,將受益匪淺!
請聽本人灌制的錄音朗誦。
。ㄒ驗椤队浤顒⒑驼渚奉A習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體會語言特點”,所以重點講授:)
三、 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線索──本文重點
可先問學生本文的線索。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具體地說: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3.同時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6部分)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板書: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四、 小結:
1.學習了朗誦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
作業 :思考課后1、2、3題。
第二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一、二大部分)
一、回顧上節課所講的“線索”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一、二大部分):發下“一課一練”卷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在艱難的生活中,毅然預訂《莽原》全年
在女師大風潮中“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的校長”
女師大復校“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時“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請愿殞身
(作“一課一練”第11題)
──可看出劉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爭精神,而又和藹善良,有思想,有遠見富有革命責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總之,1、2、3部分側重與悲痛的憶念、哀悼。
隨堂作業 :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6、7、8 選擇題
(也就完成了課后第一題)
課后二大題的1 小題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9 選擇題
課后二大題的2 小題
涉及第三部分的課后三大題的1、2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10選擇題
2.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衛隊開槍,府門喋血,虐殺
“文人學者”流言:“受人利用”
羅網,攢射,血污
隨堂作業 :
涉及第四部分課后二大題的3 小題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14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兩大部分: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應的課后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作業 :1.課后第五題(背誦課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題
第三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三、四大部分)
一、查課后第五題完成背誦的情況。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三、四大部分):
3.同時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六部分)
徒手請愿,意義寥寥 飯后的談資,流言的種子
人類歷史靠“血戰”前行
親人傷悲
隨堂作業 :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15選擇題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臨難從容,干練堅決,百折不回
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足為.....明證。
茍活者……看見……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隨堂作業 :
涉及第七部分的 課后三大題的3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3.4 選擇題
課后二大題的4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12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應的課后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三、《記念劉和珍君》語言特色
1.簡練的敘事,深刻的議論,強烈真摯的抒情完美結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為例具體講析)
2.語言警辟、深刻,發人深思。
哲理和詩情的和諧統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
重復含深意(始終微笑著/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說不出話/有要說的話)
作業 :做完“一課一練”卷還剩余的作業 。
附錄
一、《記念劉和珍君》中“徘紅”之意義
1.在此文中應解為“淺紅”“淡紅”方合作者原意。
2.“緋紅”的正確釋義應為“大紅色”(辭海)或“鮮紅”(現代漢語詞典);
《說文解字》、《廣韻》、《康熙字典》均釋“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紅”義。
二、《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一聯:(曉秋選編)
長歌當哭 控訴卑劣之徒
熱血為證 鼓舞奮勇之士
三、又一種板書:
┌動機和目的:程君正告 哀痛烈士 揭露敵人 喚起民眾
│ ┌訂《莽原》┐
│內┌歌頌劉和珍┤女師大風潮│從容勇毅沉勇友愛──崇高偉大
│ │ └3.18死難 ┘
│ │ ┌府門喋血 ┐
│容└揭露反動派┤ │慘象、流言
│ └文人學者陰險論調 ┘
└死難意義
四、補充作業 :
用符號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國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禮堂外徘徊。
2.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3.這一回在彈而中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密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五、另一教學步驟 設計:
1.學生預習;
2.試作課后題;
3.理解難點;
4.背景介紹;
5.放朗誦錄音(自制);
6.學生質疑,釋疑;
7.重點講授文章思路和語言特色;
8.布置輔導作業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使學生了解并學習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理解文中意味蘊藉、深刻有力的語言;認識文中所表現的反動派的兇殘和卑劣,體會革命青年英勇無畏的氣概,并進而理解作者深沉而強烈的革命情感和徹底不妥協的精神。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過程 及內容】
第一課時
。ㄒ唬┦箤W生了解時代背景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注解,然后補充介紹魯迅先生當時的態度:
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正在寫《無花的薔薇之二》。聽到慘案的消息,魯迅先生非常激憤,認為當日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立即在上述文章的后一部分寫道:
“如果中國還不至于滅亡,則已往的史實示教過我們,將來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殺者的意料之外──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
墨寫的謊言,決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
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魯迅先生在這里深刻地指出了烈士死難的意義,預言了革命的發展。同時,魯迅先生又陸續寫了《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動統治者和反動文人陳西瀅之流的流言,揭露了他們的險惡用心。
。ǘ┙處煼蹲x課文
(三)學生閱讀:明確難點、重點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提出下列詞句,讓學生思考、議論。
1.“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边@句話說明了什么?
。1)“生活”,指當時的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毅然”,突出了劉和珍追求真理的堅強意志。
。2)說明劉和珍生前愛看魯迅先生的文章,他們是師生,又是戰友。
2.“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只能如此而已。”這句的破折號表示什么?“但是”后面的話是什么意思?
。1)破折號表示意思的躍進,中間躍過了“不相信”。
。2)“但是,現在,卻只能如此而已”,與上文“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相應,意思相同。這說明,“寫點東西”,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生者。
3.“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這兩句話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1)“出離憤怒”,說明憤怒到極點,超過了憤怒的感情階段,“憤怒”升華為理智的思考,以便更深刻地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更好地進行戰斗。
。2)用“濃黑”來形容“悲涼”,把較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時,自然使人想到這“悲涼”是由社會的濃重的黑暗產生的。這里表現的感情深沉而強烈。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為什么說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哀痛者”,是說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會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愛國志士被殺戮,感到萬分哀痛,所以說是“哀痛者”。他們又為自己能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所以又說是“幸福者”。
5.“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1)這句話是在贊揚三個女子在斗爭中所表現的令人感到驚心動魄的偉大精神;
。2)這句話把記敘、議論、抒情融化在一起,有極強的表現力。
6.“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作者對請愿的看法是怎樣的?這句話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1)作者委婉地說明請愿是不能推動歷史前進的,而徒手請愿就更加不能了;
(2)這句話含蓄地指出應該改換戰法。
第二課時
(一)同學自己閱讀,概括各部分的內容要點,列出提綱
1.第一部分:
。1)文章開頭,“徘徊”、“正告”,突出地表現了沉痛的哀悼之情;
。2)指明烈士生前與作者的關系;
。3)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但又無話可說,有力地揭露了“非人間”的黑暗。
。4)說明寫本文的緣由。
2.第二部分:
。1)熱烈地頌揚真的猛士;
。2)催促未覺悟的人們猛醒;
。3)進一步交代寫這篇文章的意圖。
3.第三部分:
回憶往事,寫對劉和珍的印象,介紹她的為人。
4.第四部分:
。1)深刻有力地揭露反動派的兇殘、下劣;
。2)表達了極為強烈的悲憤情感;
。3)號召人們從沉默中爆發。
5.第五部分:
(1)詳細介紹劉和珍等遇難的經過;
。2)熱烈地贊揚劉和珍等三個女子在彈雨中從容不迫、互相救助的革命精神;
。3)連用反語,揭露并控訴了反動派空前殘暴的罪行。
6.第六部分:
。1)明談對請愿的看法,暗里號召改換戰法;
。2)指出死難者的長遠影響。
7.第七部分:
。1)贊頌烈士的精神,說明革命青年死難的意義;
。2)號召真的猛士奮然前行,進行更有效的斗爭。
。ǘ├沓鑫恼碌乃悸
作者先說明寫本文的緣由、意圖,再回憶往事,談對劉和珍的印象,介紹她的為人,然后激憤滿腔地揭露反動派的極端的兇殘和下劣,號召人們從沉默中爆發。隨后又具體地記敘烈士殉難的經過,控訴反動派的兇殘,接著由社會上的反應,說明對請愿的看法,最后進一步說明革命青年死難的意義,號召革命者進行更有效的斗爭。
第三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重點)
1.哪些詞語突出地表達了贊頌猛士的情感?
疊用“敢于”,強調了猛士的勇敢精神,同時自然地流露了贊頌之情;用“怎樣”表明了猛士“哀痛”和“幸福”的程度,這也是對猛士的革命幸福觀的贊頌。
2.“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么?這樣的說法,有什么好處?
實際含義是希望盡快地結束這樣的世界。這是委婉的說法。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樣說,使思想的鋒芒含而不露,更耐讀者尋味。
3.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寫本文的目的,是要人們永遠記住反動派的這筆血債。從上段的“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和“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等處可以看出。
。ǘ┓治龅谒牟糠郑ㄖ攸c)
1.第一自然段,感情強烈而深沉,揭露深刻而有力,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哪些詞語在表現上起了重要作用?
。1)用否定句,寓肯定于否定之中,突出了反動派的兇殘與下劣;
(2)用轉折、遞進關系的句子,加強了對感情的表達,加強了揭露的力量;
。3)在表現上起重要作用的詞語,如:“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況且……便何至于……”
2.第二至四自然段:
寫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這部分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這幾段與上一段的關系是什么?
。1)目的是證明反動派的兇殘和下劣;
。2)用轉折與遞進關系的句子,舉事實突出并證明了上一段所說的反動派出人意料的兇殘和下劣。
3.第五自然段:
這一段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1)表現了極深的悲痛與極大的憤怒;
。2)“懂得”,說明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深刻理解,感情沉痛而憤慨;
。3)指出當時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兩條道路,兩種前途,實際上是號召爆發。
這一部分思想犀利銳敏,感情深沉強烈。
第四課時
(一)分析第七部分(重點)
1.第一自然段:
這段在文章結構上有什么作用?“竟會”、“竟至”、“竟能”這三個詞組在表達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1)承上啟下:總結、照應前文的“兇殘”、“下劣”;用“從容”引出下文對烈士的贊揚。
。2)三個詞組都突出了出乎意料之感;同時,又分別準確地表達出了愛憎分明之情。
2.第二自然段:
這一段與前文的關系怎樣?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1)這一段是承接上文來闡述的,同時,又照應了前面的第三、第五部分;
(2)這一段,有記敘,有議論,有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語言精煉,內容豐富,有極強的感染力。
3.第三自然段:
這一段中的“微茫的希望”是什么意思?
說明斗爭的道路是漫長的,但勝利是有希望的,從而激勵革命者更加奮勇地前進,進行更有效的斗爭。
4.最后一段:
“我說不出話”的真實含義是什么?
這句話含蓄有力地表現了抑制不住的哀痛和激憤,這是對暴行、流言的猛烈抨擊。
。ǘ┛偨Y
1.中心意思:
通過對劉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地揭露并憤怒地斥責了反動派的兇殘和御用文人的下劣;熱烈地頌揚了愛國青年勇敢無畏的斗爭精神,并熱情地激勵革命者更加有力地戰斗,更加奮勇地前進。
2.寫作特點:
。1)記敘、議論、抒情這三種表達方式緊密結合,甚至融為一體,行文波瀾起伏。
文章把記敘、議論、抒情這三種表達方式,有的融為一體,有的交錯結合,相互為用,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使文章波瀾起伏,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戰斗力與感染力,極鮮明而深刻地表達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2)照應周到,結構謹嚴:
第二部分的“似人非人的世界”照應第一部分的“非人間”;第二部分的“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照應第一部分的“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第七部分是全文的總結。它的第一段,照應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的各段;它的第二段照應第三部分的第二段,第五部分的第二段,第六部分的各段。第七部分的“淡紅”與第六部分的“緋紅”,第二部分的“淡紅”相應。第七部分的“我說不出話”與第四部分的“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和第一部分的“我實在無話可說”相應?傊,這末一部分回應全文,點明文章的主旨,最后應題作結,結構非常謹嚴。
。ㄈ┳鳂I :熟讀全文,背誦第七部分。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8
寧波鎮海龍賽中學 時劍波 315200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劉和珍生平及死難經過,學習其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明確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通過尋找關鍵句來理清思路。
3.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語句。
二、教學重點
1.學習通過關鍵詞句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的悲憤之情。
2.聯系具體語境解讀疑難句段。
三、教學難點
1.選擇合理的切入點,長文短教,突出重點,領會深意。
2.創設恰當的情境,跨越時空界限,激發學生的情感。
四、教學設想
學生起點狀態分析
這是學生高中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鑒于高一學生理解能力還不強及常有的對于魯迅文章的畏難情緒,因而要將此文講深講透不太現實。因此針對我校歷來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思路清晰,學有所獲,為學習魯迅的文章開一個好頭。
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做到閱讀課文,整體把握,瀏覽注釋,勾劃難句。
2. 教學思路為點關鍵——理思路——品感情——析深意,教學中擬采用討論法、點撥法。
媒體設計
1. 播放有關“八一三”慘案的歷史紀錄片。
2. 制作有關魯迅、劉和珍的圖片及文字的投影片。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感受劉和珍的形象和精神品質,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感情線索。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設計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人被譽為“民族魂”。他時刻以深沉的情懷、睿智的目光關注著我們民族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時,舉國哀悼,舉世震驚。一友人送對聯以示悼念:
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這位吶喊者便是魯迅。今天我們來學習《記念劉和珍君》,看一看魯迅是怎樣為革命、為正義、為青年吶喊的。
。ǔ鍪娟P于魯迅介紹文字及圖片的投影卡片)
二、解題
1.劉和珍: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學生!叭话恕睉K案中,身為學生自治會主席的劉和珍,動員組織同學集會游行。她扛著校旗到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請愿,段祺瑞竟命令衛兵開槍,劉和珍身中七彈,壯烈犧牲,時年22歲。
2. 關于“三一八”慘案,教學時可參閱文中注釋①。
3. 文題中的“紀”相當于“記”字,并非魯迅寫了錯別字。因為當時白話文剛剛興起,有些用詞并不是很規范。也有一說,認為魯迅曾留學日本,他的用語用詞受到過日文的影響。“記念”一詞來自日文,義同中文的 “紀念”(見《語文學習》98 年第6期第35頁)。
。ǔ鍪居嘘P劉和珍圖片及文字的投影片,播放有關“三一八”的歷史紀錄片)
三、研習課文
1.劉和珍在“三一八”慘案中犧牲了,年僅22歲。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殞落了,如一技傲放的鮮花凋零了。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悲劇,魯迅曾經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下面我們不妨 來探尋一下劉和珍身上有價值的東西,那些可貴的品質。
師生討論后小結:
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莽原》;
慮及母校前程,黯然至于泣下;
向執政府請愿,欣然前往。
點關鍵:抓住文中的“毅然”、“黯然”、“欣然”及多次出現“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劉和珍是一個善良、溫和、追求真理、富有責任感和愛國熱情的青年。
2.下面我們再來探尋一下劉和珍是怎樣遇難的?也就是她是如何被毀滅的?
根據四、五部分討論小結:
欣然前往請愿、中彈、無端喋血、未便死;
同行的張靜淑、楊德群想扶起她,均中彈、立仆;
劉和珍還能坐起來,但頭胸被猛擊兩棍,犧牲。
。ń庹f:將劉和珍身上“有價值的東西”和“被毀滅的過程”一同展示給學生,意在于努力將學生引入當時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心靈的震動,引起強烈的悲憤之情,有了情感的溝通,再去探尋作者的思路,相對容易些。)
3.創設情境:假如為紀念劉和珍,由在座的同學來為烈士塑像,你有什么設想?
。ń庹f:設計這道開放性的題目,目的是讓學生跨越時空界限,走近劉和珍,同時也發揮想象能力,鍛煉思維能力。討論時可引導學生在塑像材料選用、 人物姿態、內在神韻等各方面各抒己見。討論忌不著邊際、離題萬里,應忠于課本,體現神韻。)
如材料選用上:有主張用大理石,寓意劉和珍堅貞剛強;也有主張用白玉,寓意劉和珍純潔無瑕的品質;也有主張用青銅,寓意劉和珍精神萬古長青等等,這里可以讓學生見仁見智,各抒己見。
4.以上我們圍繞著劉和珍的形象進行了一些探討,涉及到課文第一、三、四部分,下面我們來探尋一下全文的思路:這篇文章共七個部分,看看這七個部分是以什么為線索來貫穿的?
點關鍵:抓住文中反復出現的語句。
文中反復出現的句子有兩處需注意:
一處:a、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c、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結合語境引導分析:魯迅一向講究用語簡練,但此處為何如此羅嗦 ?三次“必要”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討論、點撥:第一處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處是有必要揭露這一場暴行;第三處是有必要在人們快遺忘的時候來總結教訓意義。這句話三次出現,實際上是強調了作者寫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總結
另一處:a、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
b、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c、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
結合語境引導分析:“無話可說”為何反復出現?這“說的無言”是否與前面“寫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相矛盾?
討論、點撥:文章不是無情物,透過這幾句看似矛盾又反復出現的話,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中潛藏著作者的感情:即“悲”與“憤”,正是用這樣的感情鏈條,作者才將眾多的內容如此有機地組織在一起。
四、布置作業 :課外書面完成《我為劉和珍烈士塑像》,擇優交流,推薦發表。
附板書設計
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
毅然預定《莽原》 有 被 不幸中彈,未便死
黯然憂慮母校 價 悲 毀 同伴救助,也中彈
欣然前往請愿 值 滅 棍棒猛擊,終犧牲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深入探究作者的悲憤之情及全文思路,在此基礎上結合語境理解疑難句段。
教學步驟
一、回顧舊知,導入 新課
文章不是無情物,面對“三一八”慘案,面對被虐殺的愛國青年,魯迅的感情是非常悲憤的,認為當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并在《無花的薔薇之二》中寫道:“如果中國還不至于滅亡,則已往的史實示教過我們,將來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殺者的意料之外——
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
墨寫的謊言,決掩蓋不住血的事實。
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從中可見,魯迅當時是何等悲憤,這堂課我們進一步來探究作者的悲憤之情。
二、研習課文
1.探究魯迅感情悲在何處?憤又在何處?
討論點撥后形成如下綱要:
悲悼死難烈士 憤揭反動當局
悲 悲憶交往經過 憤 憤斥文人嘴臉
悲議意義教訓 憤批庸人麻木
2.在探究悲憤之情時,還可結合分析作者的筆觸涉及了哪幾類人,悲與憤的感情所指。
討論后明確:
作者憤是憤于三類人:一是當局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兇殘;二是所謂的學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之無恥;三是庸人,魯迅又稱他們是“無惡意的閑人” ,憤于他們甚至將烈士的行動作飯后的談資,憤于他們的麻木。
3.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作者悲憤的感情線索,理清全文思路。
分析:第一部分(1、2),紀念劉和珍的緣由,分兩層:一是為紀念烈士,二是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3、4、5),追憶劉和珍的生平,共三層:分別是認識過程、遇難經過概況及遇難經過特寫;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慘案的思索,分兩層,分別論述情愿方式不當和精神永存人間。
4. 師生互動,各言所疑,各言所悟。
。ń庹f:在梳理完全文思路的情況下,針對這篇文章難句較多的特點,有必要安排一個師生、生生間相互討論、質疑問難的過程,可以是學生向教師提問,也可以是教師向學生提問。教師應根據學生情況,事先對可能有的提問有個預測。若學生思維不夠深入,教師要質疑問難,將討論引向深入。師生一起探討交流,各言所疑,各言所悟,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樣可以了解彼此啟法,彌補自己不足,超越原來的認識,有助于形成較豐富、全面的認識。)
討論中主要應涉及的難句有:
①.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這里魯迅是謙虛嗎?
討論、點撥:結合語境來看,對劉和珍這位杰出女性在請愿中的表現,魯迅滿含贊美,欽佩和尊敬,同時在與她的比較中,作者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和難企及于她的地方,因而此處說謙虛并不是很恰當,更重要的是表現了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的一面。
、凇拔叶盟ネ雒褡逯阅瑹o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本売芍甘裁?末一句有何意?
討論、點撥:緣由指反動統治者不但用武力兇殘地鎮壓、屠殺人民,而且還進行嚴酷的思想箝制。末一句指出了當時擺在中國面前的兩條道路:一種是默無聲息地忍受,走向滅亡;另一種是沉默到極點便會爆發,人民會起來反抗。實際上此處是作者號召爆發,號召反抗。
、邸爱斎齻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如何理解“偉大”一詞?
討論、點撥:“偉大”一詞有 “贊頌”說與 “反語”說。持“贊頌”說的認為這一部分的中心是贊頌劉和珍等愛國青年沉勇友愛、臨危不懼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當 的時候”這一介賓短語使用并不恰當,用了這個介賓短語使句子成了無主句,如刪去 ,就不難理解“這”指代前一句,側重點是“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驚心動魄的偉大” 是贊頌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為和不怕犧牲的精神。 持“反語”說的認為這是諷刺執政府對愛國青年的攢射,這樣也就能與下文的偉績、武功等反語相諧調一致。
(解說:此處歷來有爭論,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爭論,廓開思路,培養多向思維和闡述論辯能力,教師不一定要非此即彼,只要能言之成理,就應予以肯定。)
④.試闡述文中關于煤的比喻。
討論、點撥:人類歷史和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塊煤一樣,也是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犧牲才能前進一小步,但請愿時的流血是不能推動歷史前進的。 作者雖然不同意徒手請愿的做法,但他認為,烈士的鮮血是不會白流的,作者引陶潛的詩,說明倘若我們這些活著的人能永遠紀念死者,記住這慘案的教訓,那么,烈士的鮮血就并不白流。
三、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習題一、二題。
2.背誦課文二、四節。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9
按進度今天該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課前我們幾名年輕教師意見重重,認為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距當今時代較遠且文字深奧,很難為當今學生接受,不如不學。但迫于組內的統一安排,加上對魯迅先生的敬仰,勉為其難,上就上吧。
為了方便教學,我換了一種授課思路。第一節課學生自讀,思考四個問題:第一,劉和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是怎么死的?第二,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評價?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樣的影響、價值或意義?第四,找出你最喜歡的文句,說說你的理解,能自圓其說即可。第二節課討論交流上述四個問題。這樣上不是應付嗎?
9點45分,我懷著七上八下的心情走出辦公室。真是禍不單行,在教室門口又恰逢高一新教師11人前來聽課學習,我的心更是墜墜不安起來,真是讓我難堪!我的心怦怦直跳。怎么辦?人都來了,虛心學習的,不能攆走吧?學生都有預習了,問題也思考了,不能不上吧……
沒想到的是,課堂上同學們的表現異常出色。他們針對問題,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對劉和珍的理解非常周全,對不同人不同的反映與評價,對“庸人”麻木心理的理解雖然有失深度,但經過我的啟發誘導,也算比較到位了。特別是同學們在談到他們自己所喜歡的句子時,前引后聯,分析之精彩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課后,我長出了一口氣。幾位聽課老師卻是交口稱贊,“郭老師,這節課上得太棒了!”“郭老師,你駕馭課堂的能力真高!”“你真會激發學生”“你的學生太好了。”
現在想想,這節課之所以能夠成功,也許得益于以下幾點意識或設計思路 :
第一:我在課前讓同學們用一節課的時間做到了充分的預習。他們有時間去充分地接觸文本,產生與文本的對話。
第二:問題設置得利。圍繞課文設置的幾個問題切入口不大,從文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既能讓同學們對文章作縱向的結合,又能在面上展開,還能讓同學們以同學們自己興趣進行選擇鑒賞。
第三:取舍得當。一篇文章可學內容很多,特別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結構、選材、語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索。這時我按照教學的實際,依照教學的規律,作好取舍,選出重點,從而更有效地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四:課堂教學的根本途徑是“千方百計地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能力”。
因為教師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現代教育學認為:并非教師講了,學生就會了,而是學生學了、悟了。教師要多給學生表達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機會,多給學生評價的機會。從而改變過去那種“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滿堂灌”的單一式教學方式,走向“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授人以漁”,提高學生能力的正確軌道。
第五:課堂教學應立足于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去選;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一篇難“教”的課文,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學生解讀的幾乎淋漓盡致,這是以前的我難以想象的,然而現在在課課標精神指引下的我帶領學生卻在兩節課的時間之內很好地把它消化了。《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似乎在告訴我們大家:教師教學觀念的解放是教育解放的前提。要想讓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得到提升,必須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讓位于學生,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讓我感動,讓我的教學觀得以升華。
魯迅先生的文章真難“教”嗎?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10
──《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四川省成都市郫縣第一中學 李國棟 【設計意圖】
文本中十次出現“血”字,這激起了教者想從一個全新角度去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想法;谶@一點,我采取專題形式,從文本三個核心元素(血、紅字、罪與罰)出發去實施教學,對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含量進行了較為深透的挖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了解課文背景
1、魯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話總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了大量的木材,結果卻是一小塊!敝袊鴼v史正是如此,無數的英烈浴血奮戰,新中國才迎來了今天的祥和和繁榮。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那一頁頁灑滿了先驅者鮮血的歷史。(大屏幕顯示一滴滴逐漸放大的鮮血)。今天,就讓我們懷著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顧中國現代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流血慘案──1926.3.18慘案。
2、了解課文背景(3·18事件的概況):
對于這一事件,許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寫的《執政府大屠殺記》、林語堂寫的《悼念劉和珍楊德群女士》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魯迅先生的記念文章《記念劉和珍君》。
二、整體把握課文
1、請幾位同學談談初讀感受。
2、許廣平先生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
3、我也有一段話來表明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是一篇以血祭血的文章,先生之悲憤憂慮全在文中十處血語上!苯裉,我想通過課文這十處寫血的文句來引導大家對全文做一個把握,先請大家用筆勾畫出文中十處寫血的語句。
4、按課文順序給十處寫血的語句歸類,分析內在邏輯關聯:
鮮血
第一、二部分----------血
(交代寫作緣由:記念流血者)淡紅的血色①②
血痕
第三、四、五部分--------喋血
。ㄓ鲭y的實況──“罪”)血污
血痕
第六、七部分----------血戰
。ǹ偨Y教訓──“罰”)淡紅的血色③
三、具體研習課文
1、學生默讀第一、二部分,揣摩作者感情:
記念死者──悲痛
痛斥論客──悲哀
⑴ 寫作緣由:控訴當局──憤怒“悲憤”
激勵猛士──哀痛
喚醒庸人──悲哀
、啤W生誦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一段,提問討論:
“鮮血”為何變成了“淡紅”?(血的顏色為什么減淡?)
2、速讀課文三、四、五部分,劉和珍等人的喋血情況怎樣?
血痕(罪證)
喋血 抨擊當局殺人
血污(罪證)
3、學習第六、七部分(罰)
⑴ 總結歷史教訓:不贊成徒手請愿,大量的流血犧牲只換來極少的成果。
、啤√釂枺旱t的血色怎么又“縱使洗成緋紅”?茍活者又為何只看見淡紅的血色?
第二課時
一、明確本節課目標
1、探討兩個疑問:見上⑵,鮮血──淡紅──緋紅──淡紅。
2、研究幾個重點文段的語言。
二、討論
1、“鮮血”為何變成了“淡紅的血色”?
2、“淡紅的血色”怎么又洗成“緋紅”,最后還是“淡紅”?
提示:
、佟÷撓嫡Z境。
② 關注行文邏輯。
明確:
烈士鮮血雖為庸人隨著時間淡忘,但鮮血不會白流,也應當有其影響和意義,人們會逐漸明白烈士之死的意義。在先生看來,這樣的犧牲又是不值得的,它最終還是歸于“淡紅”。
三、具體探究重點文段的深層含義
1、第一部分第三段。
2、第二部分第一段。
3、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四、小結
1、情感線索、主題思想。
2、先生的“孤憤”和“救世婆心”。
五、課外延伸閱讀和作業
1、課外記念“左聯五烈士”的文章《為了忘卻的記念》。
2、寫一篇學習心得。
六、讓我們在本課結束時,齊聲朗誦陶淵明的《挽歌》來寄托我們對烈士的感懷和哀悼之情吧。讓我們永遠記住中國歷史上這滴殷紅的血
【附文】
陶潛《挽歌》(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崔磽。馬為仰天鳴,風為白蕭條。幽室一已閉,前年不復朝。前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共山阿。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11
江蘇省鎮江市丹陽高級中學 吳 劍 【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劉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政府的殘忍以及反動文人的下流無恥,牢記“三·一八”慘案的教訓,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勤奮學習。
2、掌握課文是以作者的悲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動政府)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重點理解一些關鍵文句的含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作者貫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
關鍵文句的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結合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結構,分析第一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借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后到執政府前請愿。段祺瑞竟命令衛兵向請愿群眾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余人,造成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在這一慘案中,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學生、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遇難了。ò鍟簞⒑驼洌。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污蔑、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之極,同年四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章(在“劉和珍”的板書前加“記念”,在后加“君”。)
二、指導預習
1、通讀全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運用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并重點給下列加點的漢字注音:
洗滌(dí) 憚(dàn) 攢射(cuán) 長歌當哭(dàng) 尸骸(hái) 喋血(dié) 殺戮(lù) 殞身不恤(yǔn)(xù)
2、本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記念了劉和珍的哪些事跡?
3、用一句話分別概括七個部分的內容。
4、劃出課文中的疑點。
三、研習新課
1、讓學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師板書:
1、介紹寫作緣由。
2、交待寫作目的。
3、回憶認識過程。
4、抒寫驚愕、義憤。
5、敘述遇難經過。
6、總結經驗教訓。
7、熱情謳歌贊頌。
2、集體閱讀一、二部分,討論:
文章為什么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為什么要反復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復說“無話可說”?
學生回答,教師幫助總結:
文章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待寫作此文的緣由!拔摇币驘o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程君問“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勾起“我”對烈士的悲痛的憶念,再次感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也早覺得”,“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記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因為“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為什么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拔蚁騺硎遣粦勔宰顗牡膼阂鈦硗茰y中國人的”,而反動派的“下劣兇殘”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怎不令人“出離憤怒”?“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已經“使我艱于呼吸視聽”,又怎么能說出話來呢?殺人者個個臉上帶著血污,依然在橫行。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的人們,該怎么辦呢?“三·一八”雖然才過去兩個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則快要降臨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感慨,提到“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要寫一點東西,揭去“許多東西的人相”,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間”有必要提醒人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烈土的鮮血。
四、作業
背誦一、二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二至五部分。
〖教學過程〗
一、復習第二部分
那些詞語突出表現了贊頌猛士的情感?
“敢于”、“怎樣”。
二、讓一名同學讀第三部分,要求同學們考慮并回答記念了劉和珍哪些事跡,從這些事跡中認識到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教師先聯系課文開頭寫劉和珍的內容“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學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個重轉,強調“銷行寥落”中她“預定全年”的與眾不同;“生活艱難”,說明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向往和對真理的渴求。
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內容:“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此校長是楊蔭榆,是依附于軍閥政府勢力鎮壓學生運動的罪魁禍首,劉和珍勇于反抗,表現了她嫉惡如仇、勇于斗爭的精神;和“我”見面,“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表現了劉和珍的善良與和葡;“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現了她的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
三、集體閱讀第四、五兩部分
重點抓住第四部分“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瀑徒”這兩句;在第五部分重點抓住“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確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明確作者意在諷刺揭露段祺瑞執政府的野蠻暴行,使歷史上“中國軍人屠戮婦嬰”和“八國聯軍懲創學生”都相形遜色!
四、小結
作者記敘劉和珍的事跡,表現了劉和珍的優秀品質,抒發了對劉和珍被槍殺的無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動文人的中傷,追敘劉和珍的遇難情景,抒發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殺人者的悲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這條感情線索貫穿全文,圍繞著“沉痛的悼念與憤怒的批判相結合”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幾個部分的內容,使之形成有機的整體。
五、布置作業
閱讀第六、七兩部分內容,探討其深刻含義。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分析六七部分,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過程〗
一、抽查背誦情況
二、討論分析課文第六、七兩部分
1、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從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全面評價“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請愿不是一種有效的斗爭形式,為請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2、作者運用陶潛詩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夠得到“親族、師友、愛人”的悲悼“這也就夠了”,因徒手請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會產生影響,盡管影響不一定很大,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3、集體閱讀第七部分的內容,重點討論第2段的第2句話。
明確:這是個單句,主語是“事實”,謂語是“為”,賓語是“明證”。作者通過這一單句高度評價了烈士死難的意義,謳歌了劉和珍等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
4、“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教者在充滿激情的朗誦后,明確這一段中的兩層意思:
一般的民眾,會從中國女子的英勇斗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中,多少看到一些改變黑暗現實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將因受到激勵而更加奮勇前進。進而明確,這是從烈士死難對于將來影響的角度高度評價意義的,具有激勵革命者奮然前行的巨大作用。這一段文字寥寥,卻充滿著感奮之情。
5、文章是寫完了,然而,言已盡而意無窮。作者以“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作結,請同學們背誦文章的第一部分,考慮與開頭一部分中哪句話相呼應。
明確:“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
三、重點理解關鍵文句的旨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確:“直面”中的“面”是動詞,面對的意思;“正視”,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別為“以……為哀痛”的人和“以……為幸!钡娜恕!鞍凑摺焙汀靶腋U摺倍际侵竸⒑驼涞雀锩嗄。她們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殺面前不退縮,她們深知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有多深重,所以她們的“哀痛”超過常人;但她們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并正在為光明的到來而奮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明確:根據上文,緣由有兩個方面,一是反動派的殘酷鎮壓,一是反動文人的惡毒誣蔑。在這白色恐怖下,人們還怎敢說話呢?但沉默后的結果將會怎樣?作者列舉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發”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明確:“中國人”泛指中國人!跋騺怼、“不憚”、“最壞”等詞語,表明作者對自己的觀點的執著和自信。
四、總結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憶念,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發為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對烈士死難意義給予高度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展和文章結構的大體脈絡。
板書:
感情線索:悲、憤、激勵。
五、布置作業
1、下列加粗漢字注音依次正確的一組為:(b)
桀驁 賃屋 屠戮 浸漬
a、jiàng lèn chuō zì
b、jié lìn lù zì
c、jiè lèn lù zé
d、jié lìn chuō zé
2、《記念劉和珍君》一文選自:(d)
a、《二心集》
b、《華蓋集》
c、《且介亭雜文》
d、《華蓋集續編》
3、理解下列語句,然后回答問題: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于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⑴ 這一段話的中心是什么?
指出烈士死難的重大意義。
⑵ 句與句之間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第一句說中國姑娘在去年"女師大事件"中所顯示的英勇氣概;第二句說她們在這次“三·一八”慘案中“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所包含的意義;第二句是小結烈士死難的意義。
⑶ “至于……明證了”一句中的主、謂、賓語依次為?
事實、為、明證。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12
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高級中學 呂大偉 【教學目的】
1、思想教育:
學習劉和珍等愛國青年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與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英勇斗爭的精神。
2、理解:
課文深刻的思想內容。
3、鑒賞:
課文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講解、討論等。
【教學過程】
一、簡介背景、劉和珍,講讀第一、二部分
1、閱讀注釋①,了解背景與劉和珍。
2、講讀課文第一部分:
、拧》侄沃v析內容;(習題穿插于講讀中)
、啤±砬褰Y構;(見板書)
⑶ 誦讀課文。
板書:
┏紀念烈士
┏一、寫作緣由:悲哀憤怒┃
紀念的┃ ┗揭露敵人
目的┃ ┏要象猛士──直面人生
┗二、寫的必要┃ 。▎酒鹈癖姡
┗不做庸人──暫時偷生
二、講讀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
1、分段講析內容(見書);(習題穿插于講讀中)
2、理清結構;(見板書)
3、誦讀課文。
板書:
┏三、交往始末:暗自詫異──微笑、溫和。ú粸閯堇
┃ ┏府門前喋血┓
┃ ┏劉:微笑、和藹 ┃ ┃
紀念的┃四、遇害事實┃ ┗棍棒的傷痕┃(不爆發
內容┃ ┃ ┏慘象不忍視┃ 就滅亡)
┃ ┗敵:下劣、兇殘 ┃ ┃
┃ ┗流言不忍聞┛
┗五、遇害經過:沉勇友愛──從容轉輾。@心動魄的偉大)
4、完成“基訓”上的習題。
5、檢查背誦情況。
三、講讀第六、七部分;完成課后習題
1、分段講析內容(見書);(習題穿插于講讀中)
2、理清結構;(見板書)
3、誦讀課文。
板書:
┏六、經驗教訓:談資流言──徒手請愿(應取有效方法)
紀念的┃ ┏百折不回┓
意義 ┗七、死難意義┃ ┃勇毅不亡(奮然前行)
┗殞身不恤┛
4、完成作業。
第一題:
分析文章結構:
文章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代寫作此文的緣由!拔摇币驗闊o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程君問“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勾起“我”對烈士的悲痛的憶念,再次感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也早覺得”,“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紀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因為“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為什么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反動派的“下劣兇殘”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又怎能說出話來?
殺人者依然橫行,造謠者誹謗中傷,黑暗的世界,何時是個盡頭!茍活者們該怎么辦呢?“三·一八”慘案才過去兩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卻快要降臨了。因此作者再次感到“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間,不要忘記烈士的鮮血,不要茍且偷生,繼續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
作者于是痛心地回憶起認識劉和珍君的過程,直至留在記憶上的最后印象。這是第三部分的內容。
第四部分,文章接著敘寫得到噩耗的驚愕──出乎意料之外:
1、衛隊居然向手無寸鐵的請愿群眾開槍;
2、始終微笑的劉和珍也在被害之列──有尸骸為證;
3、這是虐殺,因為身上還有棍棒的傷痕,反動政府竟如此下劣;
4、殺人者反誣被殺者是暴徒!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刀槍,野蠻兇殘;流言,更加陰險惡毒。屠殺,輿論鉗制,這是反動派慣用的兩手,這是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作者于是再次憤慨地寫道:“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但作者并不以為我們的民族就此沉默下去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彼运舐晠群,“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記敘遇害經過,夾敘夾議,揭露控訴段政府布下羅網,殺害愛國學生的暴行。這是第五部分的內容。
第六部分,作者從歷史進程的角度沉痛總結了經驗教訓。盡管他不同意徒手請愿,但他認為烈士的鮮血是不會白流的。想到這里,他不覺又慷慨激昂起來,進而化作對烈士死難意義的高度評價,對劉和珍等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的熱烈謳歌。這便是文章第七部分的內容。
文章是寫完了,然而言已盡而意無窮。作者以“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呼應開頭“菲薄的祭品”,表達的是一種深深的歉意與內疚。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熾,無法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追憶,并且激發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發為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總結,對烈士死難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展和文章結構的大體脈絡。
四、作業
背誦一、二部分,默寫檢查。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13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高級中學 汪振學 【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劉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政府的殘忍以及反動文人的下流無恥,牢記“三·一八”慘案的教訓,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勤奮學習。
2、掌握課文是以作者的悲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動政府)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重點理解一些關鍵文句的含義。
【教學設想】
1、抓住文章特點,加強朗讀教學,具體從感情基調、文章結構、語言特色、表達方式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現代文的閱讀、鑒賞能力。
2、教學重點:
作者貫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3、教學難點:
關鍵文句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錄音機、磁帶。
【課時安排】
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課文
請同學們看課文注釋①。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污蔑、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至極,同年(1926)四月寫下了這篇文章。
二、放錄音。要求學生做到兩點
1、解決生字詞:
投影:
洗滌(dí) 憚(dàn) 攢射(cuán) 尸骸(hái) 桀驁(ào) 喋(dié) 緋紅(fēi) 浸漬(zì)
2、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的快慢、語音的輕重,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
這是學習這篇課文,首先要讓學生把握的一個關鍵問題。本文是為了記念劉和珍等烈士而寫的悼念性文章。作者為烈士的壯烈犧牲而悲痛,對酷殺烈士的段祺瑞執政府而憤恨。
3、試讓學生回答,作者的悲憤分別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
投影:
作者的憤怒主要表現在:
1、段祺瑞執政府對手無寸鐵的愛國請愿的青年學生居然殘酷虐殺,“死傷至數百人”,其慘狀令人發指;
2、事后那些無恥的文人立即緊密配合,馬上放出“流言”,污蔑學生是“受人利用的”,更加令人怒不可遏。
慘象、流言,強烈地刺激了作者的心,使魯迅憤怒到無話可說的地步!
作者的悲痛主要表現在:
1、劉和珍等愛國青年學生為聲援外交,抗議帝國主義入侵而舉行請愿時,她們是“欣然前往的”,“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边@樣一個始終微笑、態度溫和的青年學生,為了追求真理而慘遭殺害,作者怎么能不悲痛呢?“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
2、當時一般市民,對于劉和珍她們的死,有的保持沉默,有的則作為飯后的談資,隨著時間的流逝,“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了”。對此,魯迅十分痛心,于是寫這篇文章教育大家不要忘記這最黑暗的一天,不要忘記這血的教訓,以激勵人們的斗志。
統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不可抑制。朗讀課文時,必須掌握此點。
三、分析課文結構
1、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七個部分的內容:
⑴ 介紹寫作緣由。
、啤〗淮龑懽髂康摹
、恰』貞浾J識過程。
⑷ 抒寫驚愕、義憤。
⑸ 敘述遇難經過。
、省】偨Y經驗教訓。
⑺ 熱情謳歌贊揚。
2、根據文章的思想內容,對七個部分作進一步的概括:
一~二部分:說明寫作本文的起因和目的。
三~五部分:回憶往事,談對劉和珍的印象,介紹她的為人,隨后具體地記敘烈士殉難的經過,深刻揭露殺人者的滔天罪行。
六~七部分:評述革命青年死難的意義,號召革命者用更有效的方法去戰斗。
3、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拧∽x課文第一、二部分。
思考:作者寫作本文的起因和目的分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
起因一:來自群眾的要求。開追悼會的當天,程君問“我”,并“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起因二:因為劉和珍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在進步刊物常遭扼殺的情況下,盡管生活很艱苦,劉和珍毅然預訂了全年的《莽原》。就此,“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也”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記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起因三:聽到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因此寫本文,“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
寫作目的:悼念烈士,揭露敵人,教育“庸人”,激勵人們起來推翻這“非人間”。
、啤∽x課文第三~第五部分:
。ㄒ幻麑W生讀第三部分,集體讀第四、五部分)
第三部分:追述作者與劉和珍生前的交往,介紹了劉和珍的高尚品德。這一部分寫了三件事:
① 在反楊斗爭中,劉和珍“不為勢力所屈”,不畏強暴;
、凇∈谡n交往中,感受到劉和珍“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的性格特征;
、邸◎寳疃窢巹倮畮煷髲托:螅行┙搪殕T準備陸續引退,她卻“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寫出她寬廣的胸懷和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
⑶ 第四、五部分:詳細敘述了劉和珍等烈士在慘案中英勇犧牲的經過。這兩節夾敘夾議,既是對烈士精神的頌揚,又是對殺人者慘無人道的兇殘本性的聲討與鞭撻。抓住文中重要語句,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明確作者意在諷刺揭露段祺瑞執政府的野蠻暴行。
“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
……
、取∽x課文第六、七部分:
第六部分:用“煤”作比喻和引用陶淵明詩句,評述革命青年死難的意義。
第七部分:總結全文,概括了作者對慘案的看法,論述了烈士殉難的深遠影響,鼓舞人們前進。
作者以“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作結,與文章開頭“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相呼應。這結句,既是作者悲憤感情的真切流露,又點明題目,使文章首尾圓合,渾然一體。
4、小結本文結構特點:
全文七個部分,既獨立成段,又上下緊密貫通,首尾呼應,脈絡清楚,有力地表現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主旨。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
2、思考文中警句、關鍵句子的含義。
第二教時
一、抽查背誦情況
二、討論分析靈活而多變化的語言特色
魯迅是偉大的語言大師。本文運用靈活而多變化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思想感情。特別是遣詞造句,精確得當,警句及多種修辭手法的出色運用,使文章波瀾起伏,準確地表達了既真摯又復雜的感情。(試讓學生先討論,然后教師投影:警句及使用反復、反語、對偶、引用、比喻等修辭手法的句子)
1、警句:
這是一種言簡意賅、富有深刻哲理性的語句。
、拧 罢娴拿褪,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直面”,直接面對。“正視”,正面看(用嚴肅認真態度對待),不躲避!鞍凑摺,為……感到哀痛的人!靶腋U摺,為……感到幸福的人。疊用“敢于”,強調了猛士的勇敢精神,同時自然流露出贊頌之情;用“怎樣”表明了猛士的“哀痛”“幸!钡某潭龋@也是對猛士的革命幸福觀的贊頌。這兩句話連起來的意思是:真正的革命斗士,能夠面對黑暗現實,不懼怕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他們為民族的衰亡、社會的黑暗、人民的痛苦而擔憂,他們是痛苦的,所以說是“哀痛者”;他們又不怕犧牲,勇敢戰斗,他們把能為人民而死當作最大的幸福,所以又說是“幸福者”。這兩句話是對包括死難烈士在內的革命志士的熱情謳歌。
、啤 俺聊,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用反復手法和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復句,指出“沉默”的兩條出路:“爆發”或“滅亡”。這里既有對反動派的警告,也有對世人的呼喚、激勵和鼓動,只有斗爭才有希望。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依稀”,模模糊糊!拔⒚!保弘[約,不清晰。更,副詞,更加。這個并列復句,十分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于將來的意義。暫時還未站起來斗爭的人,會從中國女子的英勇斗爭、互相救助的壯烈事件中看到一些改變黑暗現實的希望;真正的革命志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奮勇前進。這是從烈士死難對于將來影響的角度高度評價意義的,具有激勵革命者奮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滿感奮之情。
2、反復:
為強調某些內容,或表達強烈、纏綿的思想感情,或突出某一種精神,可以使同一詞語、句子或整段文字多次重復出現。
如:本文前后五次寫到劉和珍“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反復寫她“微笑”“溫和”,作用有二。一是寫出劉和珍對同志對師友和藹可親的溫柔善良的性格;二是反襯殺人者的兇殘下劣本質和反動文人的寡廉鮮恥。
3、反語:
用反語來諷刺揭露敵人的罪行,這是魯迅先生常用的一種戰斗方法。
。ㄒ龑W生回憶)
“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其中“文明人”“偉績”“武功”都是明顯的反語;“驚心動魄的偉大”,是對三個女子的大無畏精神的高度贊揚,同時也是對敵人殺人罪行的極大諷刺。
綜觀全句,其主要意思是諷刺揭露段祺瑞執政府“三·一八”大屠殺的野蠻殘暴,使歷史上“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和“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都相形遜色。
5、對偶和排比:
對偶是指結構相同或字數相等的語句,用嚴密的結構,精練的文字,和諧的音節,互相映襯,給人以凝煉、縝密之感。
如:“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在概括“三·一八”慘案時(課文第七部分),用的是排比句,“一是”揭露當局者的兇殘,“一是”痛斥流言家之下劣,“一是”贊揚烈士精神之高貴。語句簡練、整齊,氣勢貫通,概括力強。
6、引用和含蓄:
課文引用了陶淵明《挽歌》的四句話,見課文注釋。就上下文語氣看,魯迅引用陶淵明詩句的意思是說:烈士的死能夠得到“親族、師友、愛人”的悲悼,這也就夠了。因為徒手請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會產生影響,盡管影響不一定很大,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有的句子委婉曲折,意思含蓄,需要認真咀嚼。
如:第一部分兩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悲痛萬分的心情!翱墒俏覍嵲跓o話可說!薄拔疫有什么話可說呢?”“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笨此朴忻,其實十分真切地表達了作者此時的復雜心情。
7、比喻:
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活潑新鮮。
“忘卻的救世主”比喻人們要忘記“三·一八”慘案了;用煤的形成比喻徒手請愿作用不大,等等。
8、用詞準確精當:
“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中國人”泛指所有的中國人。“向來”“不憚”“最壞”等詞語,表明作者對自己的觀點的執著和自信。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用“濃黑”形容“悲涼”,把較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時,自然使人想到這“悲涼”是由社會的濃重的黑暗產生的。表現的感情深沉而強烈。
9、學生背誦警句及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
三、講解本文熔“敘述、抒情、議論”于一爐的表達方式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里,對烈士的生平、死難的情況,用概括的敘述作交代;對烈士精神的贊揚和對殺人者罪行的譴責,用抒情手法;對慘案的意義及請愿的作用,則議論的十分深刻。文章第一~第五部分,以敘述、抒情為主;第六、七部分以議論、抒情為主。
以第五部分為例:
首先敘述了劉和珍請愿而遭到慘殺的經過,痛斥了敵人的滔天罪行,抒發了對烈士的崇敬、贊揚之情;爾后用反語諷刺,抒發了對敵人的無比憤怒的感情;最后又用議論抨擊了反動派的兇殘。敘述、抒情、議論三者交錯進行,熔于一爐,而又以愛憎分明的感情為線索貫穿全文,這樣寫來,條理清楚,感情真摯,議論有據,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戰斗性。
第七部分,有記敘,有議論,有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語言精練,內容豐富,有極強的感染力。
“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把記敘、議論、抒情融合在一起,有極強的表現力。
學生讀課文作進一步體會。
四、學生質疑,教師釋疑解答,并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第一、二部分。
2、整理筆記,完成練習冊上習題。
血.紅字.罪與罰——《記念劉和珍君》創新教學設計 篇14
按進度今天該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課前我們幾名年輕教師意見重重,認為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距當今時代較遠且文字深奧,很難為當今學生接受,不如不學。但迫于組內的統一安排,加上對魯迅先生的敬仰,勉為其難,上就上吧。
為了方便教學,我換了一種授課思路。第一節課學生自讀,思考四個問題:第一,劉和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是怎么死的?第二,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評價?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樣的影響、價值或意義?第四,找出你最喜歡的文句,說說你的理解,能自圓其說即可。第二節課討論交流上述四個問題。這樣上不是應付嗎?
9點45分,我懷著七上八下的心情走出辦公室。真是禍不單行,在教室門口又恰逢高一新教師11人前來聽課學習,我的心更是墜墜不安起來,真是讓我難堪!我的心怦怦直跳。怎么辦?人都來了,虛心學習的,不能攆走吧?學生都有預習了,問題也思考了,不能不上吧……
沒想到的是,課堂上同學們的表現異常出色。他們針對問題,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對劉和珍的理解非常周全,對不同人不同的反映與評價,對“庸人”麻木心理的理解雖然有失深度,但經過我的啟發誘導,也算比較到位了。特別是同學們在談到他們自己所喜歡的句子時,前引后聯,分析之精彩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課后,我長出了一口氣。幾位聽課老師卻是交口稱贊,“郭老師,這節課上得太棒了!”“郭老師,你駕馭課堂的能力真高!”“你真會激發學生”“你的學生太好了!
現在想想,這節課之所以能夠成功,也許得益于以下幾點意識或設計思路 :
第一:我在課前讓同學們用一節課的時間做到了充分的預習。他們有時間去充分地接觸文本,產生與文本的對話。
第二:問題設置得利。圍繞課文設置的幾個問題切入口不大,從文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既能讓同學們對文章作縱向的結合,又能在面上展開,還能讓同學們以同學們自己興趣進行選擇鑒賞。
第三:取舍得當。一篇文章可學內容很多,特別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結構、選材、語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索。這時我按照教學的實際,依照教學的規律,作好取舍,選出重點,從而更有效地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四:課堂教學的根本途徑是“千方百計地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能力”。
因為教師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現代教育學認為:并非教師講了,學生就會了,而是學生學了、悟了。教師要多給學生表達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機會,多給學生評價的機會。從而改變過去那種“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滿堂灌”的單一式教學方式,走向“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授人以漁”,提高學生能力的正確軌道。
第五:課堂教學應立足于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去選;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一篇難“教”的課文,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學生解讀的幾乎淋漓盡致,這是以前的我難以想象的,然而現在在課課標精神指引下的我帶領學生卻在兩節課的時間之內很好地把它消化了!队浤顒⒑驼渚返慕虒W,似乎在告訴我們大家:教師教學觀念的解放是教育解放的前提。要想讓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得到提升,必須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讓位于學生,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讓我感動,讓我的教學觀得以升華。
魯迅先生的文章真難“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