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黃生借書(通用8篇)

黃生借書

發布時間:2022-12-02

黃生借書(通用8篇)

黃生借書 篇1

  【教學目標 】

  1.領會本文闡述的“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認識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重要。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方法闡明道理的寫法。

  3.了解“然”和“然則”的不同用法。

  [難點、重點分析]

  1.“說”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

  分析:“說”這種文體類似于隨筆、雜文之類。這種文體可以在記敘的基礎上發表議論,可以夾敘夾議,可以說明和議論相結合,也可以通篇議論。本文屬于夾敘夾議類。

  2.本文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5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并用三個概括性的事例和作者親身經歷加以論證。

  第1段,承接文題,指明第2、3段的對話是作者對黃生說的。

  第2段,第1句就鮮明地擺出對黃生談話內容的中心論點:“書非借不能讀”。接著用三個概括性事例加以論證,①天子之弟;②富貴家之書;③“祖父積,子孫棄”。最后用借物者和物主者不同心態作對比,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

  第3段,用作者親身經歷說明中心論點。作者幼年在借書不得而求書愈切的心態支配下,讀書效率很高;做官后藏書不少反而不讀。正反對照有力說明“書非借不能讀也”。

  第二部分(第4、5段),通過對自己少年時與黃生現在的遭遇比較,向黃生提出“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的希望。

  第4段,同黃生提出“讀書也必!薄皻w書也必速”的希望。

  第5段,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結束全文。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分析:作者就青年黃允修向自己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人努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條件,奮發向上。

  4.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1)中心明確,結構縝密。

  全文中心明確,緊扣主題。題目是借書說,通篇都以論說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來表達勉勵黃生勤奮讀書這一主旨。起首開門見山,結尾簡明扼要,前后呼應,點明寫本文的緣由。中間三段是重點,論說“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結構縝密,層次清晰、首先泛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官宦豪門和富有之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更以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的書,兩種不同心理的對比,來論說只有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再進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經歷和體會加以印證。最后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感知能借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其勤奮讀書的上進心。

  文章在每層敘事、舉例之后發表議論,又都是由“借書說”而生發。議論、慨嘆層層深入,含蓄有力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嘆“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為那些束之高閣、沾滿灰塵的豐富圖書不能盡其用而憤慨,并為家貧好讀書的青年鳴不平。進而嘆息“借者之用心專”,但是由于書難借著,“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這里作者進一步表達了對來借書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層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為達到教導的目的,現身說法,循循善誘,比板起面孔能起到更好的激勵作用。因而從黃生與自己當年相類似談起,委婉地說到黃生的好機遇,從而要求黃生專心用功讀書。

  (2)句式多變,語言生動。

  本文篇幅不長,但運用了多種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強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詞簡練,語言生動,給人以形象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現在讓我們按文章的順序,分析一下這方面的特點。如“書非借不能讀也”,這是以兩個否定詞“非”和“不”加強語氣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來的書“才能”認真地讀。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議論和敘述。“子不聞藏書者乎?”是反問語句,這種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為了引起對方注意聽取下面要說的話!捌呗运膸,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這兩句相同的復句,每句都由兩個分句構成,前后分句語氣相對,以虛字“然”連接。如第一句,前邊分句中“七略四庫”是主語,“天子之書”是謂語;后邊分句的主語是“天子讀書者”,“有幾”是謂語,用“然”字為轉折,表示兩句語意相對,這句話的意思是,七略四庫是皇帝藏有的書,可是皇帝讀書的又有幾個呢?這里用反問句式,也是為了加強語氣的作用!胺仟殨鵀槿,天下物皆然”,一個“然”字指代了上邊所舉三種藏書家的事例,用詞簡練,而且讀起來語意深長,又如敘述讀書時的兩種心理,直陳對話,生動而形象地描繪了讀借來的書和讀自己的書兩種不同神情!皬娂佟薄氨迫 庇迷~妥帖生動,一個“強”字和一個“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歸而形諸夢”,活畫出愛不釋手和渴求書讀的神態。、“‘姑俟異日觀’云爾”,讀起來使人感到有“確實如此”的同感!百喝鴣,落落大滿”,描寫做了官以后,有錢買書了,書源源而來,雖然比不上“汗牛充棟”那樣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處都擺滿了。這里作者僅用了八個字,卻道出了書的從無到有。接著作者以書沾滿了“紊蟑灰絲”,素描了書的靜態,同時也表現了不急于讀書的狀況。讀起來,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積的書,由于主人不經常翻閱,沾上了蛛網,蓋滿了灰塵的情景。這樣寫來,又與上面“高束焉,度藏焉”“估俟異日觀”相呼應。在這點上,也體現了本文結構的縝密。

  5.本文判斷句的幾種表述形式:

  ①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诤古H荩毁F家之書。

  這兩個句子的語法結構相同,都是名詞性偏正短語(“天子之書”、“富貴家之書”)做謂語,分別與由短語作主語的“七略四庫”、“汗牛塞屋”構成判斷句。這種句子可改寫成“……者,……也”的句式,翻譯成現代漢語時,主、謂之間要加判斷詞“是”。如①句可改成“七略四庫者,天子之書也!弊g文則應是:“《七略》、《四庫》,是皇帝的書籍!

 、鄯仟殨鵀槿,天下物皆然。

  前句用動詞“為”表判斷,譯成“是”。后句用副詞“皆”表判斷,譯成“都是”。

 、苌贂r之歲月為可惜也。

  用動詞“為”和句末助詞“也”表判斷。譯成“是”,譯文:少年的時光是多么值得珍惜!

  6.本文中虛詞“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句末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阢枫费赡ν嬷灰眩ň渲姓Z氣助詞,作形容詞詞尾,同“然”,相當于“地”。)

 、鄯欠蛉酥锒鴱娂傺

 、苋魳I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ㄒ陨息邰芫淙齻“焉”都柞兼詞“于是”講,相當于“在那里”。于,介詞,在:是指示代詞,那里!皬娂傺伞弊g為“在有東西的人那里勉強借來的”;“高束焉”譯為“把東西捆起來高高地放在那閣板上”,可活譯為“……放在高高的閣板上”;“庋藏焉”譯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書而告之日(并列連詞,一說,遞進連詞,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轉折連詞,卻。)

 、郾貞]人強取,而惴惴焉(臥果連詞,因而。)

 、軞w而形諸夢(順承連詞,可不譯,或譯“就”。)

 、菸崮镜枚娭

 、蕖韫滩恍叶鰪埡酰绦叶鲇韬

 。á茛蘧淙齻“而”均為表修飾關系的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⑤句可不譯,⑥句不譯,但照錄下來。)

 、邍@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鄤t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á撷嗑渚B接兩個句子,可不譯。)

  7.“書非借不能讀”與買書、藏書是否矛盾?

  我們對“書非借不能讀”應有全面、正確的理解。這句話是寫給借書的黃生,勉勵他好好讀書的,是在特定情況下向特定對象說的,那么有沒有普遍意義呢?這句話的含義是:一個人好學卻因貧窮無力買書,要向別人借來閱讀。正因為書是借來的,要盡快歸還主人,這就在客觀上促使自己抓緊時間、用心專一地學習,牢記所學內容,并加以消化,融會貫通。這比有藏書不讀或買下書不讀,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在讀書求學這個問題上,不利條件(無錢買書)可以轉化為有利條件,激發有志者去拼搏進取。作者的觀點正是從這個角度提出來的,他要強調的是,不管條件如何,青少年都要珍惜時光,勤奮努力。他的勉勵具有普遍意義。他的本意絕非反對買書、藏書,而是同時也對藏書、買書者給予了鞭策,希望他們更應利用條件,好好讀書,以免遭人恥笑。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你們是怎樣進行課外閱讀的呢?在哪種情裝飾品下讀書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呢?清代詩人袁枚告訴我們借來的書讀得快,效果好。你能領會這個道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袁枚的這篇文章。

  板書:說 袁枚 隨園主人

  二、簡介作者。

  看課本注釋,教師適當補充。

  三、指導預習。

  1.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初步疏通全文,力求通讀。教師巡視,適當點撥,同學之間可以商量。

  2.教師補充注釋。

  釋詞:

  隨園主人:袁枚自稱。隨園,在江蘇南京市北小倉山上,袁中年辭官后居住的別墅。

  七略: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部。

  子孫棄者無論焉:無論,短語,不用說、不必說。

  慮人逼。簯],擔心。

  俟異日:等他日。候,等。

  公書:把書公開,慷慨出借。

  譯句:

  書非借不能讀也: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真地)去讀它。非、不,雙重否定加強肯定語氣。

  然天子讀書者有幾:可是皇帝讀書的有幾個呢?然,然而、可是,連詞,表轉折。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這樣看來,就是我原來不幸而遇到姓張的吧。然則,這樣看來,就……(緊承上文而引發下文)。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不僅書籍是這樣,世上的事物都是這樣。非獨,不僅,不只。然,代詞,這樣。

  其切如是:求書迫切像這種程度。是,代詞,這樣。

  四、研習新課。

  1.解題:

  黃生,姓黃的讀書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說”是古代一種非;顫姷奈捏w,篇幅不長,內容是議論性的,常就某種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提出精辟的見解,跟現代的雜文或雜感相似。

  這篇“說”是作者就黃生允修向自己借書一事發表議論。

  2.教師范讀全文(最好背誦)或放朗讀錄音。

  3.指定學生分段朗讀,師生共同訂正讀錯的字音。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來。

  5.必要時教師可領讀有關段落。如作者對黃生說的“余幼好書……”一段。

  6.講析課文1~3段。

  討論1:本文的觀點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確:本文觀點是“書非借不能讀也”。意思是說,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認真真地讀。

  注意:不能理解為“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讀”。請讀“子不聞……子孫棄者無淪焉!

  討論2:作者是怎樣論述這一觀點的?

  明確:作者開宗明義提出這一新穎獨到的見解,使讀者產生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吸引力。緊接著以“子不聞……”一句設問,引出例證,同學們看看這樣的例證

  有幾個?

  明確:三個。①天子——七略四庫,②富家——汗牛塞屋,憤慨地指責位高書多而不讀。③其他——“祖父積、子孫棄”更木屑一提。厲數三種人藏書不讀書,從反面有力地證明了作者的觀點,(板書:反證)

  有書而不讀,依此類推,世上其他事物如何呢?

  齊讀:“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為什么呢?

  明確:作者由書及物,類比推理。

  板書:

  兩種心情,兩種態度。這樣觸類引申,進一步論證了文章的論點。

  以上由書及物均是從別人說起,接著是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體,以現身說法論證自己的觀點。那么他,“通籍”(做官)前后對書的態度有什么不同呢?板書:

  怎樣理解末句的感嘆?

  明確:末句(第3段)中的“嘆”應為“感嘆”,“惜”應為“珍惜”,而“借者”則應不只指袁枚自己,還應包括那些家貧借書攻讀者。

  7.齊讀第1~3段。

  8.小結。

  l~3段闡明觀點,講的是逆境可以激勵人們拼搏進取的道理。

  著重強調,本文觀點是“書非借不能讀也”,認為借書者“慮人逼取”,因而“用心!,這比藏書者有書不讀要好多了。這當然不是反對買書、藏書,藏書而能讀書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勸勉人們不要因為條件不利而卻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決心,不利的條件反而可以催人奮進,取得成績;另一方面也提醒人們不要因為條件優越而滋長貪圖安逸、不求進步的惡習,而要珍惜時間,珍惜擁有的學習條件等,好好讀書。

  9.指導讀第4~5段。

  討論1.這一部分講了什么?

  明確:4-5段通過對自己少年時與黃生現在的遭遇的比較,向黃生提出“讀書也必!、“歸書也必速”的希望。

  討論2:作者勉勵黃生時是怎樣比較的?怎樣理解作者對黃生的勉勵?

  明確:指出兩個相同(“類予”)點,①貧窮,②借書;一個不同(“不相類”)點:予公書,張吝書。由此,作者自然發出慨嘆,“予因不幸而遇張”,“生固幸而遇予”,“幸”與“不幸”因人而異。慨嘆中含有深為黃生慶幸之意。最后自然引出作者的勉勵:“讀書也必!薄ⅰ皻w書也必速”,前者回應上一段“借者之用心!保僖淮紊晔鲎约旱挠^點,后者雖有要黃生及時歸還之意,但主要是希望黃生抓緊時間,讀得快一些,讀得多一些。只有用心專一的人才能如此。

  討論3: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照應開頭,結束全文,進一步表示對黃生的殷切期望。

  五、指導完成課文后練習。

  學生討論,教師板書:

  1.天子、富貴家藏書之多與“余”幼時和黃生無書的對比;

  2.一些人家“祖父”藏書與“子孫”棄書的對比;

  3.藏書者有書不讀與“余”和黃生無書可讀的對比;

  4.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5.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心理的對比;

  6.“余”幼時與做官后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7.“余”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的對比;

  8.“余”幼時之“不幸”與黃生之“幸”的對比。

  明確作用: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直接論證中心論點的三個方面是4、5、6三組對比。

  六、布置作業 。

  全文背誦。

  [小資料]

  一、關于作者。

  袁枚(1716~1978),清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字子才,號隨國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這年他24歲。后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等地知縣。40歲時絕意仕宦,辭官,定居江寧,在小倉山下筑園林,名日隨國,居之以吟詠著作為樂。他擅長古文、駢文,尤工于詩。四方之士到江寧者,多至隨園拜訪求教。時人有言:“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享文章之名,蓋末有及先生者也。”著有《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說》一文,是袁枚寫贈一貧寒書生的。這個貧寒書生向袁枚借書,觸發了他內心的思緒。他感嘆自己年少時因家貧而讀書不易,嘆息擁有充塞府庫的書冊的富貴者卻束之高閣,棄置不讀,由此而發感慨。文中的情思,發人思考,蘊含教益。

  二、關于黃生。

  黃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這是文章中說到的。看《隨國全集》,還可以知道:

 。ㄒ唬┧苣贻p!缎}山房文集》卷十有《贈黃生序》其中:“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銳。”

  (二)所謂貧,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買書,《隨園尺牘》卷四有《再答》黃生的

  信,其中說:“且考據之功,非書不可,子貧士也,勢不能購盡天下之書,偶有所得,

  必為遼東之豕!

  (三)袁枚很器重他!峨S園詩話》卷三:“黃允修云:‘無詩轉為讀書忙。’……

  余謂此數言非真讀書真能詩者不能道。”

 。ㄋ模┮驗槠髦,所以很愿意幫助他,除了借給書之外,還支援一部分生活費用。《贈黃生序》:“又虞其家之貧,有以累其能也,為羞其晨昏,而以書庫托焉,成生志也!

 。ㄎ澹┧芮r期學風的影響,想致力于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著自己走,學詩文!峨S園尺牘》卷四《答黃生》:“來書自稱生平安于古,悖于時,矜矜自喜。仆以為此妄語也!薄对俅稹罚骸敖蘸瓤甲C之學如云而起,足下棄平日之詩文而從事于此,其果中心好之耶?抑亦為習氣所移,震于博雅之名而急急焉欲冒居之也?……子之詩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棄之,豈不可惜!

  三、關于借書。

  書多,人不能盡有,因而借書是常事。尤其在舊時代,五代以前還沒有印本的時候不用說,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想博覽更要多靠借。借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為收藏而借抄,一是為求學而借讀。屬于后一類。

  舊時代沒有公共圖書館,借書很難。原因之一是有書的人不多。此外還有種種情況:書系珍本,為收藏者所珍愛,自然不思借出;書雖非珍本,或者因為常用,或者因為私有觀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守護不借,有的還定為戒條,如唐朝杜暹題其藏書卷末說:“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圣道;鬻及借人為不孝!睂幉ǚ妒咸煲婚w掛有禁牌,文日:“擅將書借出者,罰不與俸三年!边@樣吝嗇,看似可鄙可笑,實則不當專怨一面,因為書因借出而損壞甚至丟失的事也不在少數。遠的不說,舉清代為例,《紅樓夢》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縵堂日己)中的人冊底本,都是借出丟失的,不怪乎俗語改“借書一瓴”為“借書一癡”,說借書與人是傻事了。

  俗語“借書一癡”之后還有“還書一癡”,這就使藏書者更加懷有戒心。明朝錢轂可為這種心理的代表,他有個藏書印記,文日:“百計尋書志亦迂,愛護不異隋侯珠,有借不還遭神誅,子孫不讀真其愚!苯杩植贿,形諸咒罵,可憐可嘆,所以有的人就寧可一概不借,如袁枚青年時期遇見的張氏就是這樣。一般人不會像張氏那樣極端,但借書之難的情況還是不會變的,如明朝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說“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边@樣恭恭敬敬,謹小慎微,可證袁枚的“公書”,并為說以勉勵借書的黃生,在舊時代是很難得的。

  四、文化常識。

  1.文體知識——說。

  “說”是古代一種敘事兼議論的文體。這種體裁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策士們的游說,所謂“一人之辨(同“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就是指游說而言。把“說”擴大成為一種通用的文體,并且在文題上標出“說”字,是從唐代開始的。《師說》和《捕蛇者說》是其代表作。這些文章常就某種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提出精辟的見解,往往“發人之所未發”,具有很大的鼓動作用;在行文上則講究波瀾起伏,迂回曲折,使人感到變化莫測,給讀者以極為鮮明的印象:一般篇幅不長,言簡意賅,犀利明快,切中時弊。形式活潑,不拘一格,以議論為主,但時時有記敘、抒情的成分,很能品出作者的個性特點。跟現代的雜文或雜感相似。

  2.關于“七略四庫”。

  七略:西漢末學者劉向整理校訂內府藏書,劉向的兒子劉歆(Xīn)繼續做這個工作,寫成《七略》,是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部。略,要點,即“條其篇目,撮其指意”(見《漢書·藝文志》)。

  四庫:宮廷收藏圖書的地方。唐朝,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的藏書,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

  文中“七略四庫”都指內府(皇宮內)藏書。

  [板書設計 ]

  袁枚 隨園主人(清)

  五、譯文。

  黃生允修來借書。隨國主人把書借給他,并且告訴他:

  “書如果不是借來那是不能去讀的。你沒有聽說過藏書人的事嗎?七略四庫,這是天子的書,然而天子讀書的有幾個呢?塞滿屋宇,這是富貴人家的書,然而富貴之人讀書的有幾個呢?其他那些祖父、父親積下書,兒子、孫子棄置不讀的就不用說了。不只書是這樣,天下的東西都是這樣。不是那個人的東西而勉強借來,那個人一定犯愁別人要催取它,因而惴惴不安地撫弄它、賞玩它,舍不得放下,心中想:‘今天它在我這里,明天它要離開我,我不能見到它了!绻麞|西已經是屬于自己,那么一定會把它束之高閣,收藏起來,心中想:‘姑且等以后再細看吧。’

  我年少時喜愛書,家中貧寒難于得到書。有個姓張的人藏書很豐富。我去向他借,他不借給,回家后我睡覺做夢都夢見這事。我盼望讀書的心情是如此的急切。所以有讀到的書總是要仔細看,記在心里。做了官以后,用薪俸購買書,所得之書堆滿了屋,而蠹蟲、灰塵、蛛絲時常布滿了書冊。此后我深感借書來讀的人其用心是多么專一,少年時代的光陰是應該愛惜啊。

  現在黃生貧寒有如當年的我,他借書來讀也類似當年的我;只有我把書給別人用和張氏吝嗇書是如此之不同。既然這樣,那么我是本來就不幸運因而碰到張氏呢,黃生是本來就幸運因而遇見我呢?一個人懂得幸運和不幸運,那么他讀書一定專心,而歸還書一定迅速!

  寫一篇“說”,讓它同書一起交給黃生。

  教學后記

黃生借書 篇2

  [科目]  語文

  [年級]  初三

  [標題]  黃生借書說

  [關鍵詞]  文言文/教案

  [內容]

  一、教法建議

  【 拋磚引玉 】

  ( 一 ) 本文是自讀課,安排一課時完成。

  ( 二 ) 按照“整體 — 部分 — 整體”的閱讀原則,以教師指導下的自讀為主線進行訓練。

  ( 三 ) 教學本文可采用誦讀法,共步驟可概括為“四讀”。

  1 . 讀課文,領悟語旨。

  ①散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诔椴檎b讀情況,重在指導讀出語氣。

 、垲I悟文旨 —— 論述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以勉勵黃生勤奮讀書。

  2 . 讀課文,體會語脈。

 、偈锥伍_門見山,結尾簡明扼要,前呼后應,點明寫本文的緣由。

 、谥虚g三段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結構嚴密,層次清晰。首先列舉藏有書者不讀書的例子,再以生動的筆法描繪讀自己書和讀借來的書的兩種不同心理,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最后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和體會,印記“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

  3 . 讀課文,品味語詞。

 、俚诙沃袃蓚反問句語氣和作用,如將它們改為陳述句,效果有何區別 ?

  ②“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 ”與“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詞義相同否 ? 是否都應重讀。

 、邸岸枫费赡ν嬷灰选币痪渲腥サ簟般枫费伞比绾 ? “摩玩”一詞表達什么感情 ?

 、堋叭缓髧@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本渲小皣@”與“惜”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 為什么而“嘆” ? 為什么而“惜” ? 這句話表達作者什么感情 ?

 、荨叭粍t予因不幸而遇張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則”一詞刪去有什么不好 ?

  ⑥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作了對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

  4 . 讀課文,感受語情。

  重在體會作者運用多種句式來加強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語言的感染力,與作者情感達到共鳴。

  因課時有限,背誦可放在課外。因議論文的背誦較記敘文背誦難度更大,教師應作必要的指導?刹捎镁索記憶法或分層消化法進行記誦。

  【 指點迷津 】

  ( 一 ) 興趣激發

  1 . 背誦過程中可采用男女生對讀、對背的方式進行。

  2 . 討論過程中可設立論辯白,再設一反方進行辯論。

  ( 二 ) 教學目的

  1 . 學習本文提出中心論點并層層深入論證的寫法。

  2 . 學習本文運用對比闡明道理的寫法。

  3 . 領會文中所闡述的“書非借不能讀也”的道理。

  ( 三 ) 教學的重點、難點

  1 . 重點

  ( 1 )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培養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 2 ) 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

  2 . 難點

  “難”和“難測”的不同用法。

  二、學海導航

  【 學法指要 】

  一、掌握字詞

  1 . 注音

  摩mó   俟sì   輒zhé   俸fèng    度guǐ

  2 . 詞句補釋

  書非借不能讀: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讀。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強從別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別人借書的人。夫,音fú。強假,勉強借來。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將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膽,憂懼的樣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撫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來掛在高處,收藏起來。“高”形容詞作“束”的狀語,“在高處”。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異日觀:姑且等到日后再來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異日,日后、將來。

  故有所覽輒省記: ( 因為迫切地要讀書,又得不到書 ) 所以 ( 凡是 ) 有看過的就記在心里。有所覽,有看到的。輒,就。省記,記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薪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 ( 屋里 ) 到處都堆放滿了。落落,堆集的樣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祿。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白色的蠹魚和蟲絲常常沾滿了書卷。素鐔,指書里的蠹蟲;医z,指蟲絲。

  今黃生貧類予:如今黃生像我 ( 以前 ) 一樣貧窮。類,似,像。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只是我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同別人共用,這和張氏吝惜自己的書 ( 不借給別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動詞,同別人共用。吝書,舍不得 ( 把 ) 書 ( 借給別人 )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實在不幸而遇到張 ( 這樣的吝嗇鬼 ) 。然而,既然這樣,那么……。固,本來、誠然、實在。

  3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jià 假期

 、谑ǐng 故有所覽輒省記  shěng 節省

 、踛uǎn 翻卷  juàn 素鐔灰比時蒙卷軸

  5 . 辨義

  子不聞藏書者乎  你   

  子孫棄者無論焉  兒子、兒輩

  然天子讀者有幾  然而

  非獨書為然  這樣

  非獨書為然  是

  若業為吾所有  被

  為一說  作、寫

  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  接著,這以后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這樣說來,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表強調語氣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孫棄者無論焉  表感嘆語氣

  必高束焉  指代書,也可理解為表感嘆語氣

  授以書而告之曰  代指黃生

  吾不得而見之矣  代指書

  少時之歲月  的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獨

  之吝書若不相類  立性

  ( 二 ) 作者簡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號簡齋、隨園主人,清朝錢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詩人。乾隆時考中進士,曾任江寧 ( 今江蘇江寧 ) 等地知縣。辭官后居住在南京小倉山,筑隨園,生活華奢。他的詩風格清新靈巧,大都描寫日常生活。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 三 ) 作品簡介

  1 . 內容: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人努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條件,奮發向學。

  2 .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 四 ) 本文的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著用擺事實、作類比等方法,列舉藏書不讀書的情形進行論證。首句是統領句,指明以下的話是對黃生說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寫自己年幼時和做官以后的切身體會,再次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是用談體會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黃生與自己相對比,向黃生提出希望,勉勵黃生珍惜有利條件,勤奮讀書。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結束全文,進一步表示對黃生的期望。

  ( 五 ) 寫作特色

  1 . 全文構思嚴密,緊扣中心。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結尾照應開頭,點明寫本文的緣由。中間三段是重點。首先,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富貴之家和一般藏書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然后,用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家書的兩種不同心理作對比,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接著,以自己幼年時和當官后的經歷和體會加以印證。最后,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能感到借得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他下苦功讀書。

  2 . 文章夾敘夾議,議論層層深入,含蓄有力的表達了主旨。第二段,在舉了三個事例之后,慨嘆“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對那些束之高閣、沾滿灰塵的豐富圖書不能盡其用而表示憤慨,并為家貧好讀書的青年鳴不平。第三段,在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后又嘆息“借者之用心!,但是由于書難借“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這里進一步表達了對來借書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談了黃生與自己當年相類似之后,委婉的說到黃生機遇好,應該用功讀書。

  3 . 運用對比手法。以藏書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異日觀”的心理,向借書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來,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的心理作對比。以“落落大滿,素灰絲時蒙卷軸”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作對比。上述兩個對比,都有力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點。第四段,以“張氏之吝書”同“予之公書”作對比,由此引出黃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對比,蘊含著對黃生的厚望。

  ( 六 ) 疑難解析及思路范例

  1 .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中的“然”和“然則”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則”在文言文中都充當連接成分,但一個是詞,一個是短語,具體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讀書者有幾”中的“然”,相當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轉折的意思。“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中的“然則”,相當于“這樣 ( 看來 ) ,那么……”,它緊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對“然則”的解釋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應注意結合具體語言環境來理解、翻譯。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一句中“然則”便譯作“ ( 既然 ) 這樣……那么”。

  2 . 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

  “書非借不能讀也”。

  3 . 根據中心論點,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自己不必存書,只有借書才能“讀書也必!蹦 ?

  作者寫作文的另一個重要意圖,在于借“書非借不讀也”的觀點予以發揮,否定那種耽于安逸、不思進取的行為,勉勵青年們正視客觀困難,創造條件,在逆境中奮發進取。

  4 . 從結構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本文構思嚴密,論證層層遞進。作者的意圖是教育青年人專心讀書,所以一開篇就闡明道理,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并逐層加以論證:先分析問題。首先分析藏書者的一般情況,側重說明有書不能讀的原因:再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側重說明唯借書才能讀書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今昔對比,重提自己過去借書之難,以自己的“不幸”反襯黃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順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決問題 ) ,希望黃生“讀書也必!,“歸書也必速”。

  5 . 從寫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提示之一:課文第二段從幾個角度論證“書非借不能讀”這個論點 ?

  從兩個角度論證:藏書多者,“讀書者有幾” ? 無書而借書讀者,“非夫人之物而強假要,必慮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兩個角度一正一反地對中心進行論證,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

  明確并板書,對比論證。

  文中的對比論證還有幾處 ? 這幾處的對比意在分析哪幾方面的問題 ? 作用是什么 ?

  歸納: ( 1 ) 天子、富貴家藏書之多與“余”幼時和黃生無書作對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書與“子孫”棄書作對比; ( 3 ) 藏書者有書不讀與“余”和黃生無書可讀作對比; ( 4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5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心理作對比。 ( 6 ) “余”幼時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7 ) “余”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的對比; ( 8 ) “余”幼時之“不幸”與黃生之“幸”的對比。這些對比集中起來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藏書者往往不讀書;二是唯借書方能讀書。作者正是在這兩方面事實的基礎上作出“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的。對比論證的作用是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議論文,但從表達上看,是否以說教的方式來訓導黃生呢 ?

  討論、歸納并板書: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先曉之以理,并從藏書者和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對比,做到有理有據。為了進一步強調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聯系自己的具體實踐,從正反兩面談了“通籍”前后讀書迥然相異的情況,言辭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發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對黃生的愛護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體現了一個長者的態度。這樣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 七 ) 課文翻譯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我把書借給他,并告訴他說:

  “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的讀啊。你沒有聽說過 ( 那些 ) 藏書人 ( 不懂書的事) 嗎 ? 《七略》《四庫》,是皇帝的藏書,但是 ( 自古以來 ) 皇帝肯讀書的有幾個呢 ? 牛淌著汗拖來塞滿屋的書,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之家的人肯讀書的 ( 又 ) 有幾個 ? 其余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書而兒子、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了來的,必定擔心人家催著要,就忐忑 ( tǎn tè ) 不安的摩挲撫弄不止, ( 心里 ) 說:‘今天存放在我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绻呀洖槲宜,必定 ( 會 ) 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什么‘暫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時候愛好讀書, ( 但 ) 家里窮,很難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家,藏書很多。 ( 我 ) 到他家去借, ( 他 ) 不借給我,回來以后我夢中還出現向他借書的情形。那種迫切求書的心情,竟然達到這樣的程度。因此,只要看過的書就認真的去領會,牢牢的記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到處都堆放滿了。 ( 由于長期不翻閱 ) ,以至白色的蠹蟲和蟲絲,時常沾滿了書本。這樣一來我才慨嘆借來的書看得是多么用心專一,并且感嘆少年的時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 ( 苦讀 ) 也像我從前一樣;只是我慷慨借書給人和那姓張的吝惜自己的書,舍不得借給人,這一點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實在倒楣而碰上姓張的呢,還是黃生實在幸運而遇到我呢 ? 懂得 ( 借到書的 ) 幸運和 ( 借不到書的 ) 不幸,那么他讀書一定很專心,而他還書也一定會很快。

  寫了這一篇借書說,把它和書一起 ( 交給黃生 ) 。

  【 妙文賞析 】

  墻

  〔英〕蘭斯洛特•g•戴維森

  盡管布萊爾牧師像往常一樣地鎮定,可當他被帶上警車時仍不免思索這次被突訪的原因。今天不是禮拜天,不該是警察局向囚犯提供懺悔的日子。

  難道是自己教區的治安出了問題,那些“孩子們”又忘記了他的教誨 ? 不可能 ! 為了讓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也得到上帝的愛憐,幾乎每一個圣日,自己都和他們共享主的圣餐。難道又是那些怨婦向警察局告發了她們有外遇的丈夫 ? 不,這也不可能 ! 因為這些年自己定期拜訪她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使她們淡漠了被拋棄的感受。更讓牧師自豪的是,他事實上已成了她們公共的情人。畢竟多年教士生涯使布萊爾保持了當今已少有的紳士風度。

  墻 ? 坐到車上,布萊爾想起了那兩個警官向他說明來意時,曾不懷好意地瞄了瞄自己身后的堵墻,嘴上還掛著莫名的微笑。難道……不,不可能 ! 牧師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這堵墻是花費了全部的存款造起來的。不僅防火、防水、防震,甚至防射線探測。這,足以保護……況且,它又和四周結合得如此完美,不經牧師指點,根本沒人會想到那后面的還有一間暗房。

  布萊爾不禁暗怪自己多心了;蛟S,在昨夜的地震中,又有某個犯人被奪走了生命,正等著他去祈禱。那些可憐的孩子,在天堂洗脫你們的罪惡吧 ! 牧師在心中默念,手下意識地在胸前畫了一個優美的十字。

  想到這里,牧師不禁思忖起等會兒的禱告了。甚至,他也盤算起了下周去索倫湖度假的行程。眼前仿佛又出現了自己在暖陽中讀圣經的情形。

  這根本就是一次尋常的訪問 ! 布萊爾更堅定了自己的猜測。

  警車緩緩駛過街角。牧師很詫異他的后院竟擁擠了那么多茶槍的警察。可當他的目光落在自家的后墻時,布萊爾的臉色變得像死灰一樣,血液霎時漲滿了臉上所有的血管。布萊爾分明看到,那幅數年前自己從德市大教堂竊來的、而今掛在那堵完好無損的隔離墻上的圣母像,正從破損的后墻裂縫中向他露出陽光一般溫暖的微笑……

  賞析:

  這篇不足一千字的短文中,講述了一個人性惡的故事。教士布萊爾是一位牧師,作為一名神職人員,本應是一個仁慈的、虔誠的、充滿愛心的、沒有私欲的上帝的代言人,而在牧師布萊爾身上,我們看到的卻只是人性的弱點:貪婪、好色、虛偽。從表面上看,布萊爾盡著一個牧師的職責,他時時教誨那些不安分的上帝的“孩子們”,定期去安慰被丈夫們拋棄的怨婦,甚至每一個圣日,他都讓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和自己一起共享主的圣餐,他接受罪人的懺悔并為他們褥告,請求上帝原諒他們的罪惡,而在暗地里,在他花費了全部存款建造的那堵墻的后面,卻隱藏著他干的見不得人的勾當。

  基督教中奉行人性惡的觀點,他們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是要為自己贖罪,只有不斷地向上帝懺悔、祈禱,才能洗脫自己的罪責。作為上帝在人間的使者,神職人員是受到人們相當的尊敬和信任的,而作家戴維森卻恰恰選定了布萊爾牧師這位上帝的使者來表現人性丑惡的一面,進行的無情批判和嘲笑。尤其是結尾部分布萊爾幻想著“自己在暖陽中讀圣經的情形”,和“后墻裂縫中向他露出陽光一般溫暖微笑”的圣母像形成的強烈對比,更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 思維體操 】

  小李、小方、小王是鄰居,他們三人分別考上了鄭州大學、鄭州工學院和河南財經學院,分別學的是統計、機電、哲學三個專業。如果還知道下列情況:

  a . 小李不在河南財經學院;    b . 小方不在鄭州工學院;    c . 在河南財學院讀書

  的不是學哲學專業的;    d . 小方不學統計專業;    e . 在鄭州工學院的是學機電專業的。

  請問:他們三人各上哪個大學 ? 各學什么專業 ?

  參考答案:

  首先,確定三人所學的三個專業各在哪個大學。

 、僭卩嵵荽髮W讀書的或學統計、或學機電、或學哲學,據條件 c 和 e,在鄭州大學讀書的是哲學專業。

  ②在河南財經學院讀書的是統計專業 ( 同理,據①和條件 e )

  其次,確定小方的學校和專業。

 、坌》交蛟卩嵵荽髮W,或在鄭州工學院,或在河南財經學院,據條件 b、d 和①,得知,小方在鄭州大學哲學專業。

  再次,確定小李的學校和專業。

  ④小李或在鄭州大學,或在鄭州工學院,或在河南財經學院,根據條件 a 和推理③,得知小李在鄭州工學院學機電專業。

  最后,據推理③④,得知小王在河南財經學院學統計專業。

  三、智能顯示

  【 心中有數 】

  本文是一篇自讀文,難點不多,但字詞和常識卻很重要。如:汗牛  強假  惴惴  業  庋  姑  異日  路路  公等。有關袁枚的文學常識也是較重要的,常以填空和判斷的形式出現。本文的中心論點:“書非借不能讀”要明確。另外可就這篇文章寫一寫讀后感,加強理解,加深認識。

  【 動腦動手 】

  ( 一 ) 前三段的中心論點是 (      )

  a . 天子讀書者有幾    b . 書非借不能讀也

  c . 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d .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 二 ) 為了說明藏書者不讀書這種現象,作者舉出了哪些例證 ?

  ( 三 ) 體會下邊兩句話的含義,然后作題:

  1 . 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 1 ) “借者”是指: (      )

  a . 作者本人    b . 黃生    c . 泛指家貧無力購書的人    d . 借給別人書的人

  ( 2 ) “可惜”的意思是: (      )

  a . 應當珍惜    b . 值得惋惜    c . 使人嘆息    d . 讓人可憐

  2 .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讀。

  ( 1 ) “知幸與不幸”說明的是: (      )

  a . 說明兩人的遭遇不同

  b . 希望黃生懂得借書的艱難

  c . 強調自己的“公書”和張氏的“吝書”截然不同

  d . 說明幸福與不幸福的辯證關系

  ( 2 ) “歸書也必速”的意思是: (      )

  a . 希望黃生盡快地還書    b . 暗示黃生不要把書轉借別人

  c . 勸勉黃生勤奮地讀書    d . 提示黃生讀書的速度必須要快

  ( 四 )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用法:

  1 .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

  2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 五 ) 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

  a . 本文就黃生允修借書一事發表議論,先曉之以理,后動之以情。

  b . 與結尾一句“為一說,使與書俱”相照應的一句是開頭說的“授以書而告之”。

  c . “說”這種文體內容是記敘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長。

  d . 本文運用了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參考答案:

  ( 一 ) b

  ( 二 ) 1 .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若有幾 ? 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     2 .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 三 ) 1 .  ( 1 ) a、c     ( 2 ) a    2 .  ( 1 ) b     ( 2 ) a

  ( 四 )  ( 1 ) “然”表示轉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 2 ) “然則”“既然如此,那么 —— ”

  ( 五 ) c

  【 創新園地 】

  給你一個瓶子和一支尺子,你能用這支尺子算出這個瓶的容積來嗎 ?

  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只要仔細地動一動腦筋,就能把測量的方法想出來。

  參考答案:

  經瓶內注入半瓶水,然后用尺子量出“瓶底的內圓直徑,就可以算出瓶底面積 ( 方底

  亦可算 ) 。再測出水的高度,這樣盛水的部分容積就可用底乘高的公式來算出。然后把瓶倒過來,同樣算出瓶內無水部分的容積,再把兩部分加起來,這樣瓶的總容積就得出來了。

黃生借書 篇3

  黃 生 借 書 說

  作者:袁枚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隨園主人我把書交給他并且告訴他說: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讀。您沒有聽說過那些收藏書籍的人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中讀書的人又有幾個?搬運時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滿屋子的書是富貴人家的書,但是富貴人家中讀書的又有幾個?其余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圖書、子輩孫輩丟棄圖書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書籍是這樣,天下的事物都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勉強向別人借來,他一定會擔心別人催著要回,就憂懼地摩挲撫弄那東西久久不停,說:‘今天存放在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绻呀洷晃艺加,必定會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暫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魳I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我小時候愛好書籍,但是家里貧窮,難以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收藏的書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就在夢中還出現那種情形。求書的心情迫切到這種程度。所以只要有看過的書就認真深思并記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一堆堆地裝滿書冊。這樣以后才慨嘆借書的人用心專一,而自己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多么值得珍惜!”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現在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一樣;只是我的書借給別人同別人共用和姓張的人吝惜自己的書籍好像不相同。既然這樣,那么我本來不幸是遇到姓張的呢,姓黃的年輕人本來幸運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運,那么他讀書一定會專心,并且他還書一定會很迅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寫了這一篇借書說,讓它同出借的書一起交給姓黃的年輕人。

  為一說,使與書俱。

  《黃生借書說》

  2002/04/18

黃生借書 篇4

  一、    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人們對讀書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詩人杜甫認為“讀

  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了讀書與寫作的密切關系;英國作家培根認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強調了讀書的好處很多。那么,清朝文學家袁枚對讀書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讓我們繼續走進他的文章《黃生借書說》,和他一起探討有關讀書的問題。

  二、復習檢查(投影)

  溫故而知新

  1、解釋句中劃線的詞: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貧難致

  (5)歸而形諸夢。  (6)故有所覽輒省記。

 。7)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8)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2、說出劃線詞的古今義:

  (1)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3、多義詞:

  然: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有地洼然而方以長。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譯:

  (1)書非借不能讀也。

 。2)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為一說,使與書俱。

  5、翻譯句子,并體會語句表達的語氣:

 。1)子不聞藏書者乎?

  (2)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3)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三、研讀課文:

  上節課,我們對課文進行了朗讀、翻譯,下面請同學進一步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投影)

  1、          本文的觀點是什么?

  2、          結合課文內容具體說說作者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論證觀點的?

  3、          這些論證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探討1、(板書)論點:書非借不能讀也

  探討2、舉例論證:天子之書——七略四庫

 。ㄍ队埃  富貴家之書——汗牛塞屋     有書而不讀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    

 。ㄗ髡咛岢鲇^點后,接著以“子不聞……”一句設問,引出例證,這些例證有何作用?生回答)(從反面論證了觀點)

 。ㄓ袝蛔x,依次類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獨書……”一句由書過度到“天下物”,寫“天下物”時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生回答)

 。ㄍ队埃⿻煜挛铮何锓羌河校簯]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態

  物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擱

  (以上由書及物都是從別人說起,接著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體,以現身說法論證自己的觀點,那么他通籍前后對書的態度有什么不同呢?運用什么論證方法?生答)

  (投影)自己  通籍  前:家貧難致 有所覽輒省記——勤奮

  后:俸去書來 素蟫灰絲時蒙卷軸——懶惰

 。ǖ谒亩瓮ㄟ^哪些對比,勸勉黃生認真讀書?生答)

 。ㄍ队埃 借書:“予之公書”與“張氏吝書”   提出希望

  “予不幸”與“生幸”     讀書必速、歸書必速

 。ㄟ@些對比論證有什么作用?)

  小結:根據板書進行總結,作者由書及物、由人及己,運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也”這一觀點,勸勉黃生珍惜擁有的學習條件,勤奮讀書。

  四、拓展:

  1、本文的觀點是“書非借不能讀也”,這是不是說作者反對買書、藏書,必須借書才能認真閱讀呢?

  小結:藏書而能讀書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勸勉人們不要因為條件不利而卻步不前,只要有志氣,有決心,不利條件反而可以催人奮進,取得成績;另一方面也提醒人們不要因為條件優越而貪圖享樂,不思進取,而要珍惜時間,珍惜擁有的學習條件。

 。ㄍ队埃2、積累讀書名言

 。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3)讀書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無書,百事荒廢。 ——陳壽

 。5)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 ——高爾基

 。6)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陸游

 。7)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笛卡兒

 。8)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銅匙。 ——列夫托爾斯泰

  (9)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雨果

  (10)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11)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

 。12)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障=

 。13)貪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王安石

 。14)好書不厭讀百回,熟讀課思子自知。 ——蘇軾

  五、小結:

  同學們,現在和過去不同。過去許多人想讀書而得不到,現在我們的物質條件都很優越,大小書店里各種各樣的圖書真是琳瑯滿目,咱們可以利用星期天、節假日到書店逛一逛,相信這里的書籍一定會填補你精神世界的空虛。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學們趁著青春年華,珍惜擁有的讀書條件,多讀書,讀好書!

  六、作業設置:(任選一題)

  1、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讀書卡片。

  2、以“談讀書”為話題,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運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寫一個議論片斷。

  上一篇:《黃生借書說》《論讀書》教案及練習

  下一篇:《黃生借書說》同步練習

黃生借書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內容。

  2、朗讀,散讀,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難點:多音字的朗讀,難句理解。

  重點:朗讀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1) 者簡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號簡齋、隨園主人,清朝錢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詩人。乾隆時考中進士,曾任江寧 ( 今江蘇江寧 ) 等地知縣。辭官后居住在南京小倉山,筑隨園,生活華奢。他的詩風格清新靈巧,大都描寫日常生活。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2) 作品簡介

  1 . 內容: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人努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條件,奮發向學。

  2 .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二、掌握字詞,借助注釋理解句意

  1 . 注音

  摩mó   俟sì   輒zhé   俸fèng    度guǐ

  2. 詞句補釋

  書非借不能讀: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讀。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強從別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別人借書的人。夫,音fú。強假,勉強借來。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將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膽,憂懼的樣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撫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來掛在高處,收藏起來。“高”形容詞作“束”的狀語,“在高處”。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異日觀:姑且等到日后再來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異日,日后、將來。

  故有所覽輒省記: ( 因為迫切地要讀書,又得不到書 ) 所以 ( 凡是 ) 有看過的就記在心里。有所覽,有看到的。輒,就。省記,記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薪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 ( 屋里 ) 到處都堆放滿了。落落,堆集的樣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祿。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白色的蠹魚和蟲絲常常沾滿了書卷。素鐔,指書里的蠹蟲;医z,指蟲絲。

  今黃生貧類予:如今黃生像我 ( 以前 ) 一樣貧窮。類,似,像。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只是我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同別人共用,這和張氏吝惜自己的書 ( 不借給別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動詞,同別人共用。吝書,舍不得 ( 把 ) 書 ( 借給別人 )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實在不幸而遇到張 ( 這樣的吝嗇鬼 ) 。然而,既然這樣,那么……。固,本來、誠然、實在。

  3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jià 假期

 、谑ǐng 故有所覽輒省記  shěng 節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

  4. 辨義

  子不聞藏書者乎  你    

  子孫棄者無論焉  兒子、兒輩

  然天子讀者有幾  然而

  非獨書為然  這樣

  非獨書為然  是

  若業為吾所有  被

  為一說  作、寫

  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  接著,這以后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這樣說來,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表強調語氣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孫棄者無論焉  表感嘆語氣

  必高束焉  指代書,也可理解為表感嘆語氣授以書而告之曰  代指黃生

  吾不得而見之矣  代指書

  少時之歲月  的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獨立性

  三.讀課文

  1 . 讀課文,領悟語旨。

 、偕⒆x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诔椴檎b讀情況,重在指導讀出語氣。

 、垲I悟文旨 —— 論述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以勉勵黃生勤奮讀書。

  2 . 讀課文,體會語脈。

 、偈锥伍_門見山,結尾簡明扼要,前呼后應,點明寫本文的緣由。

 、谥虚g三段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結構嚴密,層次清晰。首先列舉藏有書者不讀書的例子,再以生動的筆法描繪讀自己書和讀借來的書的兩種不同心理,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最后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和體會,印記“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

  四布置作業:將文中加點詞的練習做在練習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就課文內容質疑。體會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觀點,背誦課文,并能夠領會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一. 讀課文,品味語詞。

  ①第二段中兩個反問句語氣和作用,如將它們改為陳述句,效果有何區別 ? 

  ②“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 ”與“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詞義相同否 ? 是否都應重讀。

 、邸岸枫费赡ν嬷灰选币痪渲腥サ簟般枫费伞比绾 ? “摩玩”一詞表達什么感情 ? 

  ④“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本渲小皣@”與“惜”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 為什么而“嘆” ? 為什么而“惜” ? 這句話表達作者什么感情 ? 

 、荨叭粍t予因不幸而遇張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則”一詞刪去有什么不好 ? 

  ⑥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作了對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 

  4 . 讀課文,感受語情。

  重在體會作者運用多種句式來加強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語言的感染力,與作者情感達到共鳴。

  因課時有限,背誦可放在課外。因議論文的背誦較記敘文背誦難度更大,教師應作必要的指導。可采用線索記憶法或分層消化法進行記誦。

  二、 本文的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著用擺事實、作類比等方法,列舉藏書不讀書的情形進行論證。首句是統領句,指明以下的話是對黃生說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寫自己年幼時和做官以后的切身體會,再次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是用談體會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黃生與自己相對比,向黃生提出希望,勉勵黃生珍惜有利條件,勤奮讀書。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結束全文,進一步表示對黃生的期望。

  二、 質疑討論。理解中心。

  1. 找出課文中形象表現借書讀書專心、困難的句子,以及有書讀時懶散的情況的句子,并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a“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故有所覽輒省記”

  寫了年輕時候借書困難,用心之專。

  b“素蠅灰絲時蒙卷軸”

  與前句對比,寫出了不求進取的懶散狀態。

  2 . 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 

  “書非借不能讀也”。

  3 . 根據中心論點,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自己不必存書,只有借書才能“讀書也必!蹦 ? 

  作者寫作文的另一個重要意圖,在于借“書非借不讀也”的觀點予以發揮,否定那種耽于安逸、不思進取的行為,勉勵青年們正視客觀困難,創造條件,在逆境中奮發進取。

  4!胺仟殨鵀槿唬煜挛锝匀弧钡囊饬x?作用?

  過渡句,由書及物,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有普遍意義。

  5. 從結構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本文構思嚴密,論證層層遞進。作者的意圖是教育青年人專心讀書,所以一開篇就闡明道理,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并逐層加以論證:先分析問題。首先分析藏書者的一般情況,側重說明有書不能讀的原因:再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側重說明唯借書才能讀書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今昔對比,重提自己過去借書之難,以自己的“不幸”反襯黃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順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決問題 ) ,希望黃生“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

  6 . 從寫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提示之一:課文第二段從幾個角度論證“書非借不能讀”這個論點 ? 

  從兩個角度論證:藏書多者,“讀書者有幾” ? 無書而借書讀者,“非夫人之物而強假要,必慮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痹鯓永斫猓

  幸:指學習條件好;不幸:指學習條件不好;專:指勤奮學習。學習條件不好,也要創造條件,勤奮學習。

  8.“嘆”“惜 ”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色彩?

  感嘆;珍惜。表達作者感嘆光陰可貴,勸勉青少年應該及時努力的思想感情

  9.  兩個角度一正一反地對中心進行論證,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 

  明確并板書,對比論證。

  文中的對比論證還有幾處 ? 這幾處的對比意在分析哪幾方面的問題 ? 作用是什么 ? 

  歸納: ( 1 ) 天子、富貴家藏書之多與“余”幼時和黃生無書作對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書與“子孫”棄書作對比; ( 3 ) 藏書者有書不讀與“余”和黃生無書可讀作對比; ( 4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5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心理作對比。 ( 6 ) “余”幼時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7 ) “余”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的對比; ( 8 ) “余”幼時之“不幸”與黃生之“幸”的對比。這些對比集中起來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藏書者往往不讀書;二是唯借書方能讀書。作者正是在這兩方面事實的基礎上作出“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的。對比論證的作用是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議論文,但從表達上看,是否以說教的方式來訓導黃生呢 ? 

  討論、歸納并板書: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先曉之以理,并從藏書者和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對比,做到有理有據。為了進一步強調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聯系自己的具體實踐,從正反兩面談了“通籍”前后讀書迥然相異的情況,言辭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發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對黃生的愛護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體現了一個長者的態度。這樣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三、歸納 寫作特色

  1 . 全文構思嚴密,緊扣中心。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結尾照應開頭,點明寫本文的緣由。中間三段是重點。首先,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富貴之家和一般藏書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然后,用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家書的兩種不同心理作對比,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接著,以自己幼年時和當官后的經歷和體會加以印證。最后,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能感到借得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他下苦功讀書。

  2 . 文章夾敘夾議,議論層層深入,含蓄有力的表達了主旨。第二段,在舉了三個事例之后,慨嘆“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對那些束之高閣、沾滿灰塵的豐富圖書不能盡其用而表示憤慨,并為家貧好讀書的青年鳴不平。第三段,在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后又嘆息“借者之用心!,但是由于書難借“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這里進一步表達了對來借書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談了黃生與自己當年相類似之后,委婉的說到黃生機遇好,應該用功讀書。

  3 . 運用對比手法。以藏書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異日觀”的心理,向借書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來,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的心理作對比。以“落落大滿,素灰絲時蒙卷軸”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作對比。上述兩個對比,都有力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點。第四段,以“張氏之吝書”同“予之公書”作對比,由此引出黃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對比,蘊含著對黃生的厚望。

  ( 七 ) 課文翻譯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我把書借給他,并告訴他說:

  “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的讀啊。你沒有聽說過 ( 那些 ) 藏書人 ( 不懂書的事) 嗎 ? 《七略》《四庫》,是皇帝的藏書,但是 ( 自古以來 ) 皇帝肯讀書的有幾個呢 ? 牛淌著汗拖來塞滿屋的書,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之家的人肯讀書的 ( 又 ) 有幾個 ? 其余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書而兒子、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了來的,必定擔心人家催著要,就忐忑 ( tǎn tè ) 不安的摩挲撫弄不止, ( 心里 ) 說:‘今天存放在我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如果已經為我所有,必定 ( 會 ) 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什么‘暫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時候愛好讀書, ( 但 ) 家里窮,很難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家,藏書很多。 ( 我 ) 到他家去借, ( 他 ) 不借給我,回來以后我夢中還出現向他借書的情形。那種迫切求書的心情,竟然達到這樣的程度。因此,只要看過的書就認真的去領會,牢牢的記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到處都堆放滿了。 ( 由于長期不翻閱 ) ,以至白色的蠹蟲和蟲絲,時常沾滿了書本。這樣一來我才慨嘆借來的書看得是多么用心專一,并且感嘆少年的時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 ( 苦讀 ) 也像我從前一樣;只是我慷慨借書給人和那姓張的吝惜自己的書,舍不得借給人,這一點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實在倒楣而碰上姓張的呢,還是黃生實在幸運而遇到我呢 ? 懂得 ( 借到書的 ) 幸運和 ( 借不到書的 ) 不幸,那么他讀書一定很專心,而他還書也一定會很快。

  寫了這一篇借書說,把它和書一起 ( 交給黃生 ) 。

  【作業布置】

  ( 一 ) 前三段的中心論點是 (      ) 

  a . 天子讀書者有幾    b . 書非借不能讀也

  c . 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d .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 二 ) 為了說明藏書者不讀書這種現象,作者舉出了哪些例證 ? 

  ( 三 ) 體會下邊兩句話的含義,然后作題:

  1 . 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 1 ) “借者”是指: (      ) 

  a . 作者本人    b . 黃生    c . 泛指家貧無力購書的人    d . 借給別人書的人

  ( 2 ) “可惜”的意思是: (      ) 

  a . 應當珍惜    b . 值得惋惜    c . 使人嘆息    d . 讓人可憐

  2 .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讀。

  ( 1 ) “知幸與不幸”說明的是: (      ) 

  a . 說明兩人的遭遇不同 

  b . 希望黃生懂得借書的艱難

  c . 強調自己的“公書”和張氏的“吝書”截然不同

  d . 說明幸福與不幸福的辯證關系

  ( 2 ) “歸書也必速”的意思是: (      ) 

  a . 希望黃生盡快地還書    b . 暗示黃生不要把書轉借別人

  c . 勸勉黃生勤奮地讀書    d . 提示黃生讀書的速度必須要快

  ( 四 )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用法:

  1 .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 

  2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 五 ) 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 

  a . 本文就黃生允修借書一事發表議論,先曉之以理,后動之以情。

  b . 與結尾一句“為一說,使與書俱”相照應的一句是開頭說的“授以書而告之”。

  c . “說”這種文體內容是記敘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長。

  d . 本文運用了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參考答案:

  ( 一 ) b

  ( 二 ) 1 .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若有幾 ? 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     2 .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 三 ) 1 .  ( 1 ) a、c     ( 2 ) a    2 .  ( 1 ) b     ( 2 ) a 

  ( 四 )  ( 1 ) “然”表示轉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 2 ) “然則”“既然如此,那么 —— ”

  板書設計:

  中心論點:書非借不能讀也

  事實論據:1(反面)七略四庫……有幾?汗牛塞屋……有幾?其他……無論焉。

  2我的讀書經歷(前后對比)

  嘆   惜    幸   不幸        專

  勉勵黃生勤奮讀書。

  教后記:

  上一篇:《黃生借書說》教案1

  下一篇:《黃生借書說》《論讀書》教案及練習

黃生借書 篇6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隨園主人我把書交給他并且告訴他說: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讀。您沒有聽說過那些收藏書籍的人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中讀書的人又有幾個?搬運時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滿屋子的書是富貴人家的書,但是富貴人家中讀書的又有幾個?其余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圖書、子輩孫輩丟棄圖書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書籍是這樣,天下的事物都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勉強向別人借來,他一定會擔心別人催著要回,就憂懼地摩挲撫弄那東西久久不停,說:‘今天存放在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經被我占有,必定會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暫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魳I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我小時候愛好書籍,但是家里貧窮,難以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收藏的書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就在夢中還出現那種情形。求書的心情迫切到這種程度。所以只要有看過的書就認真深思并記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一堆堆地裝滿書冊。這樣以后才慨嘆借書的人用心專一,而自己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多么值得珍惜。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現在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一樣;只是我的書借給別人同別人共用和姓張的人吝惜自己的書籍好像不相同。既然這樣,那么我本來不幸是遇到姓張的呢,姓黃的年輕人本來幸運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運,那么他讀書一定會專心,并且他還書一定會很迅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寫了這一篇借書說,讓它同出借的書一起交給姓黃的年輕人。

  為一說,使與書俱。

  上一篇:《讀書雜談》《讀書的三種姿勢》教案及練習

  下一篇:《黃生借書說》教案1

黃生借書 篇7

  教學目標:

  1.教育學生珍惜現在優越的學習環境,專心學習。

  2.學習課文構思嚴密,對比鮮明的寫作特點。

  3.了解一些雙音詞的古今異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了解課文的內容結構,分析第一部分。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書海茫茫,讀書要借書,這是常有的事。當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書時,你在激動興奮之后,便會埋頭攻讀,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對自己已有的書,雖然也是需要學習的,卻缺乏那種興奮感和迫切閱讀的激情。在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體會,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黃生借書說》就議論了這個問題,看看課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認識是否一致?

  2.解題:

  學生閱讀課文注釋①,教師作如下補充:

 、僬n文標題中的“說”,是古文體中的一種,這種體裁的文章往往就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觀點是“發人之所未發”的,一般以議論為主,也兼有記敘和抒情的成分。在寫法上講究波瀾起伏,使人感到變化莫測。篇幅一般不長,要做到言簡意賅。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策士們的游說,到唐代便擴大成為一種通用的文體。我們以前學習過的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屬這類文章。

  ②課文作者袁枚還有號簡齋,他生活在號稱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中過進士,做過江寧等地的知縣。33歲辭官,定居南京,在小倉山筑園林,因是金陵織造園林舊址,故改其名“隨園”,又因此自號“隨園老人”,晚年還自號“倉山居士”,過著論文賦詩的悠閑生活。他一生喜愛山水田園,思想比較自由解放,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反對模仿古詩文的格調。認為“凡作詩文者,寧可為野馬,不可如疲驢!

  ③黃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袁枚很器重他,也很樂意幫助他。除了借書給他之外,還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費!顿淈S生序》中說:“又虞其家之貧,有以累其能也,為羞其晨昏,而以書庫托焉,成生志也!弊髡邔S生的學業也深有影響,黃生原想致力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學詩文。

  ④古代書籍刻印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就得靠借,但舊時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于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不愿借出。還由于當時書借出后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舊時就流傳著“借書一癡”,“還書一癡”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為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3.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邊加點字的讀音:

  強(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4.學生參閱課文注釋默讀課文。要求:

  ①進一步給生字和容易讀錯的字正音,初步了解文句意思。

 、诟爬ǜ鞫未笠猓⒁庹n文中引號用法,說說課文是按什么思路組織內容的?

  課文共5段,第一段以黃生借書說起,由于黃生來借書,引起作者對黃生有關借書讀書的一番議論。這句話統領了下邊第2、第3段的內容。第二段開始的引號,直到第三段結束才引號回頭,表明這兩段話都是專對黃生說的。

  第2段先提出“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觀點,接著舉例說明那些有書的人大都是不讀書的。第3段敘述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幼時借書之難,一旦借到書,看過就記在心里;做官后有了書就讓書束之高閣不讀了。第4段向黃生提出一定要專心讀書,一定要很快還書的希望。第5段一句話是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的,并進一步對黃生表示了殷切的期望。

  據此,課文組織內容的思路是先闡明自己對借書讀書的看法,然后向黃生提出希望的。因此課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闡明“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

  第二部分(4-5段):向黃生提出“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的希望。

  5.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龠@部分共3段,第1段先交代寫作本文的緣由,再以“授以書而告之曰”統領下邊兩段內容。這里的“授以書”應是“以書授(之)”,把狀語后置了。

 、诮處燁I讀或學生自讀第2段,參閱課文注釋理解文義,并注意理解下邊加點詞的意思:

  然天子讀書者有幾:然而、可是。 無論:不要說。 非獨書為然:這樣。 強假:勉強借的。 若業:如果已經。 為吾所有:被。 俟異日:等到。 高束:束之高閣。把東西捆好,放在高處。

  這段提出論點,再用藏書者不讀書的實例加以證明?捎懻撊缦聠栴}:

  a.作者是怎樣提出課文的中心論點的?

  作者運用了開門見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論點,給黃生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擺出自己的觀點,使文章開篇進題,毫無枝蔓。并用了雙重否定句強調了作者的意思,使論點顯得鮮明有力。

  b.作者列舉了哪些實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哪些是重點寫的?

  作者運用了3個實例證明“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觀點:先以“七略四庫”和“汗牛塞屋”極言天子和富貴之家藏書之多,繼而以“讀書者有幾”進行反問,表明他們無心讀書,有書不讀。這兩例是敘述的重點,語氣也比較嚴厲。第3例以“祖父積,子孫棄”概括其他藏書者的情況,意在說明有書不讀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這3個實例初步論證了作者觀點的正確性。

  c.作者為什么要由“書”講到“物”,這對論證中心論點有什么作用?

  作者由“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推開一層新意,指出向別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為然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這兩種不同的心態進行比較,由兩種不同的心理引出兩種不同的做法,前者因“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這樣就進一步論證了作者觀點的正確性。

  這段從社會取證說理,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是普遍的社會現象,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層次。

 、劢處燁I讀或學生自讀第3段,參閱課文注釋理解文義,并注意理解下邊加點詞的意思:

  家貧難致:得到。 所覽輒省記:覽,閱讀。輒,就。省明了,明白。 俸去書來:薪俸。 可惜:值得珍惜。

  這段文寫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論證“書非借不能讀”的中心論點?捎懻撊缦聠栴}:

  a.作者是怎樣以自己的經歷來論證論點的?

  作者幼時好書,由于家貧無書,向張氏借,但張氏不借,飽嘗了借書之難,所以一旦借到書,看過就能清楚地記在心里,因而讀書效率很高,這說明借書能促使人發奮學習。到做官之后,經濟條件改善了,得書容易了,“落落大滿”,藏書不少,但有書反而不讀了,讓書布滿蟲絲,被蟲蛀。這樣一正一反,兩相對照,有力地論證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論點。

  b.如何理解“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這是作者本人讀書經驗的總結,以此告誡黃生借書不易,現在借到了書,就要珍惜少時歲月,專心讀書。同時也為課文轉入第二部分對黃生提出希望作了鋪墊。

  這段以作者讀書的親身經歷,把少時借書專心讀和做官后有書棄置不讀進行對比,論證了中心論點。這是第一部分的第2層。

  ④這部分提出寫作本文的緣由,提出中心論點,并用社會上的實例和作者的親身體會闡明論點。

  6.課后練習與思考:

  ①指出下邊句中加點的雙音詞的古今異義:

  a.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b.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c.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②熟讀課文,預習課文第二部分,說說作者對黃生提出了哪些希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課文第二部分。領會課文構思嚴密和運用對比手法說理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課文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論點,并舉出社會實例和自己的親身體會有力地論證了論點。這部分內容意在告誡黃生借書之難,教導黃生借書能催人奮發學習,F在借到了書,就應珍惜時光,用心讀書。由此課文自然轉向對黃生提出希望,這就是課文第二部分的內容。

  2.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師領讀或學生自讀第4、第5段,參閱注釋理解文義,并注意下邊加點詞的意思:

  惟予之公書:只是。 若不相類:似乎,好像,表示不肯定語氣。 然則:這樣看來,那么…… 讀書也必專:句中助詞,表停頓,以舒緩語氣。

 、谶@兩段文字,作者向黃生提出“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的希望,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捎懻撊缦聠栴}:

  a.作者把自己年輕時的遭遇跟黃生現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較?這些比較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

  一是二人家貧無書相似,再是兩人借書來讀相似,三是一個往往借不到,一個能借到不相似。通過這些比較,拉近了黃生和作者的距離,使黃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觀點,聽從作者的教導,專心讀書。同時也突出了借書不易,讓黃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夠借到書,就更應珍惜時光,奮發學習。

  b.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知幸與不幸”和“歸書也必速”?

  “知幸與不幸”這句話是要黃生以作者幼時借不到書而“形諸夢”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書是非常幸運的。希望黃生懂得借書的艱難,要珍惜眼前難得的機遇,勤奮地讀書!皻w書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黃生能盡快把書還回來,似有吝書之嫌,但實際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黃生要抓緊時間讀書,要珍惜“少時之歲月”。

  c.課文結尾一句話,它在結構上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課文以“為一說,使與書俱”作結,在結構上照應了課文開頭的“授以書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則進一步表達了對黃生的殷切期望。

 、圻@部分內容通過作者與黃生在借書讀書方面的比較,說明自己遇吝書者為不幸,黃生遇公書者為幸,勉勵黃生專心讀書。

  3.學生齊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

  課文以社會實例和作者自己的讀書經歷論證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黃生及青年人要珍惜大好的學習條件,發奮讀書。

  4.課文篇幅短小,但觀點鮮明,說理充分,感染力強,令人信服,讀來就如聆聽一個長者對我們既嚴肅又殷切的諄諄告誡。那么課文在安排內容和運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點?

  ①課文在安排內容上構思嚴密。作者的寫作意圖是教育黃生及青年人要專心讀書,但他并不急于把這個意思說出來,而是開篇曉之以理,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然后展開深入的論證。先舉出社會上三種藏書豐富的人不讀書的情況,側重說明有書而不能讀的原因。課文還宕開一筆,由書涉物,以借物摩玩為例,寫出借物者和物為己者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道出了逆境之中多思危,順境之下易安樂的人生哲理。然后收回筆觸,敘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側重說明唯借方能讀書的道理。在說透道理的基礎上,又動之以情,重提自己過去借書之難,以自己的“不幸”反襯黃生的“幸”。至此才順理成章地向黃生提出“其讀書也必專”,“其歸書也必速”的希望。課文還做到起句和結句相呼應,中間用“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這個抒情色彩很濃的句子承上啟下,更使課文內容渾然一體了。②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說理。課文第一部分把借物(書)者“惴惴焉摩玩不已”的做法和“今日來,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的心理跟藏物(書)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和“姑俟異日觀”的心理作對比;又將作者年輕時“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的急切求書心理與通籍后有書“落落大滿”卻讓書“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的情況作對比,有力地說明了藏書者不讀書和借書者讀書專,突出了“書非借不能讀”這一中心論點。第二部分把“張氏之吝書”跟“予之公書”作對比,由此再引出“黃生之幸”和“予之不幸”的對比。通過這些對比,寄托著對黃生的厚望。

  5.思考與討論:課文的中心論點是“書非借不能讀”,作者對黃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時光陰,專心讀書。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體會課文的中心論點,從中受到教益呢?

 、賹τ谡n文的中心,我們不應機械搬用,“書非借不能讀”決不是“有書不讀”,而應從讀書精神上去體會。作者的意思是說借書比自己有書更容易去勤讀,更容易把書記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謂條件差反而進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奮。所以我們理解課文中心,就是要發揚我國古已有之的身處逆境而矢志苦讀的優良傳統,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學好科學文化知識。自古以來,我國流傳著許多苦讀的感人故事,且不說戰國時蘇秦刺股提神、漢代孫敬頭發懸梁,就以家貧買不起燈油為例,就有漢代的匡衡鑿壁借光,晉時的車胤囊螢夜讀和孫康映雪誦書,南北朝的江泌隨月取光。這些人都身處逆境,憑著苦讀精神終于成了大學問家。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苦讀精神,戰勝各種困難,使自己學有所成。

 、谧髡哒J為自己幼時借不到書而“形諸夢”是非常不幸的,而黃生能與作者“公書”是非常幸運的,所以作者要黃生“知幸與不幸”,珍惜少時光陰,專心讀書。我們現在的讀書條件比起黃生來又不知要幸運多少倍,我們更應“知幸與不幸”,珍惜現在這大好的學習條件和自己的青春年華,刻苦攻讀,使自己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如果學有不成,非他人之過,自己應該多反省,知警惕。

  6.課后思考與練習:

 、僖匀绾伟l揚苦讀精神為中心,寫一篇學習本文的讀書筆記。

 、诒痴b這篇課文。

  上一篇:《黃生借書說》譯文

  下一篇:《黃生借書說》教案2

黃生借書 篇8

  二. 教學目標

 。ㄒ唬┱Z文基礎知識目標

  1. 詞語積累

  書非借不能讀也: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讀。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強從別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別人借書的人。強假,勉強借來。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將它玩弄不止。惴惴,惴惴不安、提心吊膽,憂懼的樣子。摩玩,玩弄,撫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來掛在高處,收藏起來!案摺毙稳菰~作“束”的狀語,“在高處”。庋,置放;收藏。

  姑俟異日觀:姑且等到日后再來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異日,日后、將來。

  故有所覽輒省記: ( 因為迫切地要讀書,又得不到書 ) 所以 ( 凡是 ) 有看過的就記在心里。有所覽,有看到的。輒,就。省記,記在心里。省,明白。

  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薪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 ( 屋里 ) 到處都堆放滿了。落落,堆集的樣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祿。

  今黃生貧類予:如今黃生像我 ( 以前 ) 一樣貧窮。類,似,像。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只是我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同別人共用,這和張氏吝惜自己的書 ( 不借給別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動詞,同別人共用。吝書,舍不得 ( 把 ) 書 ( 借給別人 )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實在不幸而遇到張 ( 這樣的吝嗇鬼 ) 。然而,既然這樣,那么……。固,本來、誠然、實在。

  消遣:用自己感覺愉快的事來度過空閑的時間;消閑解悶。

  愚魯:愚笨。

  輕鄙:輕視;看不起。

  挑剔:過分嚴格地在細節上指摘。

  辯駁:提出理由或根據來否定對方的意見。

  炫耀:課文中是“夸耀”的意思。

  梗概:大略的內容。

  銳利:(感覺)靈敏;(眼光)尖銳。

  博學多知:形容學識淵博,見多識廣。

  狡黠:狡詐。

  2. 一詞多義

  3. 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摩mó   俟sì   輒zhé   俸fèng   庋guǐ  惴惴zhuìzhuì  蟫yín   挑剔tì  炫xuàn耀    梗gěng概      狡黠xiá

  4. 需掌握的多音多義字

  5. 作者、作品簡介

 、耪n文標題中的“說”,是古文體中的一種,這種體裁的文章往往就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觀點是“發人之所未發”的,一般以議論為主,也兼有記敘和抒情的成分。在寫法上講究波瀾起伏,使人感到變化莫測。篇幅一般不長,要做到言簡意賅。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策士們的游說,到唐代便擴大成為一種通用的文體。我們以前學習過的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屬這類文章。 

 、圃叮1716 - 1798),字子才,號簡齋、隨園主人,清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詩人。乾隆時考中進士,曾任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知縣。33歲辭官后居住在南京小倉山,筑隨園,因是金陵織造園林舊址,故改其名“隨園”,又因此自號“隨園老人”,晚年還自號“倉山居士”,過著論文賦詩的悠閑生活。他一生喜愛山水田園,思想比較自由解放,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反對模仿古詩文的格調。他的詩風格清新靈巧,大都描寫日常生活。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屈S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袁枚很器重他,也很樂意幫助他。除了借書給他之外,還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費。作者對黃生的學業也深有影響,黃生原想致力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學詩文。 

  ⑷古代書籍刻印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就得靠借,但舊時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于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不愿借出。還由于當時書借出后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舊時就流傳著“借書一癡”,“還書一癡”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為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⑸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十三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十五歲進葛萊律師公會為高級生,二十二歲時被認可為律師。直到詹姆斯王朝時,培根受封為男爵,1607年任法部次官,1617年時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再升為英格蘭大法官,被封為浮如闌(地名)男爵,1621年受封為圣奧本斯子爵。同年因受賄被彈劾,判處四萬鎊罰金,并終身監禁。后來為詹姆斯王所釋放并退還罰金。 1626年春,為了試驗冷藏是否可以保存肉類持久不腐,在大風雪中受凍,患重感冒逝世。 

  馬克思稱培根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反對經院哲學和唯心主義,提出了經驗——理論——經驗的公式。他強調發展自然科學的重要,重視知識對人生對社會的作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他的學說也有不足之處,存在著“神學的不徹底性”。培根還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論說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6. 培根名言警句

 、胖R就是力量。

 、埔啥軉,已得知識之半。

  ⑶知識像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的人。

 、葧菣M渡時間大海的航船。 

 、芍R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三. 課文講解

  《黃生借書說》

  (一)文章主旨

  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人努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條件,奮發向學。

  (二)重點語句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中的“然”和“然則”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則”在文言文中都充當連接成分,但一個是詞,一個是短語,具體用法也不同!叭惶熳幼x書者有幾”中的“然”,相當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轉折的意思!叭粍t予固不幸而遇張乎”中的“然則”,相當于“這樣(看來),那么……”,它緊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對“然則”的解釋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應注意結合具體語言環境來理解、翻譯。譯作“(既然)這樣……那么”。

 。ㄈ┪恼滤悸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 - 2段)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著用擺事實、作類比等方法,列舉藏書不讀書的情形進行論證。首句是統領句,指明以下的話是對黃生說的。

  第二部分(第3段)寫自己年幼時和做官以后的切身體會,再次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是用談體會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黃生與自己相對比,向黃生提出希望,勉勵黃生珍惜有利條件,勤奮讀書。

  第四部分(第5段)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結束全文,進一步表示對黃生的期望。

 。ㄋ模⿲懽魈攸c

  1. 全文構思嚴密,緊扣中心。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結尾照應開頭,點明寫本文的緣由。中間三段是重點。首先,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富貴之家和一般藏書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然后,用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家書的兩種不同心理作對比,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接著,以自己幼年時和當官后的經歷和體會加以印證。最后,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能感到借得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他下苦功讀書。

  2. 文章夾敘夾議,議論層層深入,含蓄有力的表達了主旨。第二段,在舉了三個事例之后,慨嘆“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對那些束之高閣、沾滿灰塵的豐富圖書不能盡其用而表示憤慨,并為家貧好讀書的青年鳴不平。第三段,在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后又嘆息“借者之用心專”,但是由于書難借“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這里進一步表達了對來借書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談了黃生與自己當年相類似之后,委婉的說到黃生機遇好,應該用功讀書。

  3. 運用對比手法。以藏書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異日觀”的心理,向借書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來,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的心理作對比。以“落落大滿,素灰絲時蒙卷軸”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作對比。上述兩個對比,都有力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點。第四段,以“張氏之吝書”同“予之公書”作對比,由此引出黃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對比,蘊含著對黃生的厚望。

 。ㄎ澹┱n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ㄏ鄳詾椤皹分摺薄皩P闹轮尽薄白缘弥本湟约啊安蝗鐭o書”句、學思關系句等。兩文啟發主要如觀點新穎獨到,表達形象、風趣、別致)

  《讀書雜談》中關于嗜好的讀書這一觀點,其相應的孔孟名言為: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嗜好的讀書的實質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系”,是手不釋卷,此觀點與“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等名言也有相應關系。《讀書的三種姿勢》中相應觀點和名言為:l。正襟危坐、刻苦鉆研坐著讀,相應為“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2. 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盤吸收,要主動地用自己的體驗和智慧去檢驗,批判地讀,敢于與權威對話,相應名言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誦詩,與古人謀”;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以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則與1、2兩條都有關;4. 文中所談的躺、坐、站三種讀書姿勢都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韻味。

  簡單一點的回答只找出相應的名言即可;再低一點的要求,魯文找到“1”、孫文找    到“l”“2”的相應名言就行。

  讀了兩文后受到什么啟發,一是內容觀點上,注意兩文新穎獨到的觀點,如嗜好的讀書的實質,如站著讀(當然兩文中其他的觀點都有獨到之處);二是表達上,魯文提法(嗜好的讀書)和比喻(打牌作比)風趣、別致、生動、形象,孫文以躺、坐、站三種姿勢代替讀書的態度和方法,同樣是別致、形象、生動,化抽象的說理為感性鮮活的表達是兩文共同的特點。三是魯文是演講,平易的開場白、像普通人一樣和人談心、形象性的表述、語句短而明快,注意縮短與聽眾的距離等都是這個演講的特點。四是孫文的三種讀書姿勢并不是獨立平行闡述的,而是把它們互相聯系起來,第一種的局限第二種彌補,第二種的不足第三種來完善。討論可以各抒己見,但應加以引導。

  第二題

  《讀書雜談》中作者的觀點,全面理解應為:1. 十分推崇嗜好的讀書,其實質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系,手不釋卷,在每一頁里都得著深厚的趣味,即無功利,趣味濃,很投入。此狀態既包括隨隨便便、輕輕松松的自由讀,顯然也包括自覺自愿的做學問的深入研讀。2. 認為在現今社會條件下,讀書的人們的最大部分還是為職業的讀書,雖然帶著苦痛,有些勉勉強強,但人們要吃飯,要生存,也得為職業刻苦攻讀。3.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當然是在應做的功課已經做完之后。

  第三題

  此道練習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兩文的主要觀點和主要理由。柏文主要是大力“聲討”借書不還,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為小事一樁而毫未顧及書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顛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講借書之弊,但并末完全拒絕借書。袁文主要是講借書之利,即非借不能讀,理由主要是自己的書往往束之高閣,借來的書害怕催討因而抓緊閱讀,也正因為如此,袁文同樣認為借書必還。設計柏、袁的對話可以充分利用文中原有的話語、事例;也可以變通說法,可以有合理的想象,形式也不拘一格,但總體而言應立足文本,不能脫離文本而任意編造。此題的目的就是通過比較促進更好地讀懂課文,同時通過比較了解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說法。

  此題更高一點的要求是,通過比較對柏、袁兩文的觀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有條理的梳理,特別是對其中“自圓其說”“言之成理”的那些論說理由和論證的過程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該梳理如下:柏文的主要觀點:一是借書必還,理由是對方未及時歸還,書主人要用時便找不著,這是讀書人最傷心、窩火的一件事。二是必須對此大加強調,原因是借者往往不還,而且往往借去未看;作者著重分析了借而不還者的心理,即認為這是小事一樁,又不是借銀子,即使占為已有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偷書還是雅賊呢,又認為書主不肯借書或催討還書顯得不夠朋友、小氣,而這些心理,尤其是不夠朋友、小氣,又是書主也有的,因而造成了借書不還反而合情合理的荒唐現象。文章特別巧妙之處是以幽默筆法把上述兩點糅合在一起論說,即把書主寫得很無奈、很可憐,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顯出對方的無理、可氣、可惡,進而自然得出借書必還的結論。袁文的主要觀點:一是書非借不能讀。原因分析了兩條,這兩條也是對書主和借者心理的分析。其一自己的書總覺得有的是機會,有的是時間,“姑俟異日觀”,其結果是束之高閣;其二借來的書“必慮人逼取”,因此抓緊閱看,“摩玩之不已”。并以自己的遭遇、經歷為例特別地說明了上述道理。二是借者應讀必專,歸必速。這后一觀點論證得很巧妙,以黃生和自己當年的處境作對比,一方面說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卻巧妙一轉,只用“知幸與不幸”一句巧妙地得出了“讀必專,歸必速”的結論。其中的種種理由、想法不著一字,隱含其中,即既然我如此通情達理,夠朋友,你也應如此通情達理夠意思;既然非借不能讀,借去就應讀,就不能據為已有,結果束之高閣;同時也暗示、表達了自己對借去不讀,借而不還的擔心。所以,這最后幾句也是“有言在先”“丑話在前”的風雅表達,即智趣表達。

  第四題

  第1、2小題的“為”即“是”的意思。    第3小題的“為”是“做”之意。

  第4小題的“為”可譯為“就是”。 第5小題的“為”是“作為”的意思。

  第6小題的“為”是“認為”的意思,同“謂”,可譯為“說”;后面的“是”是代詞, 即“這個人”“此人”;全句為:說此人的聰明不如么?  此外,本單元中“為”字還有一些要注意,如:  “若業為吾所有”的“為”是“成為”; “可以為師矣”的“為”也是“做”;  “有為者”課文注釋為“有所作為的人”,  “為”也是“做”“治理”(即做學問、治學、干事業之“做”、之“治理”)之意。

  《論讀書》

 。ㄒ唬┪恼滤悸

  這篇課文用很細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暢達地發表對求知(讀書)的種種看法,大致論述了三個方面的問題: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彌補精神上的種種缺陷鼓舞人們去求知。

 。ǘ┲攸c語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解析:“……使人……”是分述,后面的“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笔窃诜质龅幕A上歸納的結論。這種論證方法,通過叫做歸納論證。同時也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 這樣寫,增強了論述的氣勢,使人強烈地感受到知識對于人的作用,從而有力地論證了“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論點。

  “求知可以改進人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解析:這一段以未經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對于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學習”,兩個比喻句配合得恰當而巧妙。“野生的花草”經過“修剪移栽”能花繁葉茂,“人的天性”通過“求知學習”能改進完善。運用這兩句比喻是為了論證“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這個論點。用比喻的寫法,就把比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易于人們感知、理解。

 。ㄈ⿲懽魈攸c

  1. 文章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即設立比喻論述某種道理。例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一組比喻來論證“求知可以改進人的人性”的論點。這樣寫,使論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語言表達具體生動。

  2. 本文還運用了歸納論證的方法:第十一段先列舉六門具體學科的作用:“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弊詈笠靡痪涿詺w納出論點:“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庇捎谇懊媪信e的內容豐富翔實,最后得出的論斷就令人信服。

  3. 本文還多處運用了排比論述的寫法,例如第二段:“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才干!钡诰哦危骸白x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能使人精確!边@樣。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

  一、解釋加點的詞。

 。1)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          )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          )

 。3)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             )

  (4)其切如是(           )(           )

 。5)落落大滿(           )           

 。6)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

  二、課內閱讀題。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比魳I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1. 注音。

  惴(  )        庋(    )

  2. 解釋。

  強假:_________ ;高束:_________。

  3. 解釋句中“然”字。

  ①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

 、诜仟殨鵀槿,天下物皆然。(      )

  4. 翻譯下列短語及句子。

 、倨呗运膸,天子之書。

  ②汗牛塞屋。

 、蹠墙璨荒茏x也。

  ④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5. 指出本段中判斷句、設問句、反問句各一例。

  6. 分辨“祖父”、“子孫”的古今義。

  7. 概括本語段大意。

  8. 本段運用了_______________手法,寫出了讀書人的兩種態度,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的觀點。

  三、閱讀題。

  狡詐者(    )學問,愚魯者(    )學問,聰明者則(    )學問。知識本身并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智慧在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的。但也不可過于迷信書本。求知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1. “羨慕”“輕鄙”“運用”三詞在文中括號內依次應為:       、       、       。

  2. 表現兩種不同求知目的的短語分別是       和       。

  3. 結合語境解釋文中加線詞語的意思。

 、龠@是技藝

  ②運用智慧在書本之外

 、鄞祰u炫耀

 、転樘籼揶q駁去讀書是無聊的

  4. 簡答下面問題。

 、賹懗鲞@段文字的中心論點。

 、谡f明這段文字的論證方法。

 、蹥w納這段文字的大意。

  【試題答案】

  一、(1)感嘆;(2)使……流汗;(3)那人  借;(4)迫切的心情 這樣;(5)堆集的樣子;(6)值得珍惜

  二、1. zhuì  guǐ

  2. 勉強借來;擱起來放在高處。

  3. ①然而;②這樣。

  4. ①七略四庫是皇帝的書;②搬運起來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就把屋子堆得滿滿的;③書如果不是借來的就不能好好讀;④暫且等到將來看吧。

  5. 判斷句:書非借不能讀也。反問句:然天子讀書者有幾;設問句:子不聞藏書者乎……無論焉。

  6. 祖父:古義——祖父和父親;今義一一爺爺;子孫:古義一一兒子和孫子;今義一一孩子。

  7. 提出中心論點,列舉并分析藏書者不讀書的情形。

  8. 對比  書非借不能讀也 

  三、1. 輕鄙  羨慕 運用 

  2. “吹噓炫耀”和“尋找真理、啟迪知慧” 

  3. ①運用學問 ②不在所讀的書本當中 ③夸大或無中生有地說自己或別人的優點 ④故意找書的問題,與作者辯駁。 

  4. ①最后一句 ②對比論證,講道理論證 ③分析不同的人對待學問的不同態度,進而歸結出求知的目的。

  上一篇:《黃生借書說》教案2

  下一篇:《黃生借書說》教案3

黃生借書(通用8篇) 相關內容:
  • 智取生辰綱(精選16篇)

    時值六月,天氣炎熱,挑著生辰綱的軍漢在崎嶇小路上行走,個 個氣喘噓噓,汗水淋漓,苦不堪言。有的走慢了,楊志就用藤條抽打 ,喝令∶“快走!”他們到了黃泥岡。小路兩邊是松林,軍漢實在走不動了,都放下 擔子,到樹蔭下躺倒休息。...

  • 《羅密歐與朱麗葉》學案(精選11篇)

    【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莎士比亞及其代表作品;了解《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蘊含著的人文主義思想2、過程與方法:把握劇情,理解劇本的主題思想;分析人物形象,欣賞人物語言3、情感態度與價值:通過對羅朱愛情悲劇的了解,體會作者...

  • 失街亭(通用14篇)

    學科:語文 課題:失街亭 教具:網絡 知識 目標 初步了解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 通過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諸葛亮、馬謖) 能力 目標 整體閱讀,快速把握小說情節發展的脈絡并能復述文章中的主要情節。...

  • 羅密歐與朱麗葉(精選15篇)

    1.理解劇本的主題。2.品味作品的語言。3.了解莎士比亞及其作品。教學重點:主題和語言。教學難點:語言特色。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方法:自讀自賞法。...

  • 《動物游戲之謎》教學案例(精選7篇)

    《動物游戲之謎》教學案例教學案例主題:語文課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樣的教學理念決定了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為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即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 三塊錢國幣(精選11篇)

    張連生《三塊錢國幣》【一】一、學習目的了解獨幕劇結構嚴謹、矛盾集中的特點。欣賞作品幽默、詼諧、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二、學習重點1.了解獨幕劇結構嚴謹、矛盾集中的特點。2.欣賞作品幽默、詼諧、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

  •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大的結構 2、把握作者的設計理念 3、依托文字去發揮想像【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過程】一、關于作者:俞孔堅: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 ,北京土人景...

  • 書憤教案(精選12篇)

    一、關于陸游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高宗時,試禮部,名在前到,因觸怒秦檜,被罷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歷官隆興,夔州通判,并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監公事...

  • 長亭送別學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一、課前預習:熟悉課文 1、對照注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 高二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新县| 樟树市| 五常市| 合阳县| 石阡县| 武定县| 奇台县| 巫山县| 夹江县| 长沙市| 汨罗市| 博罗县| 岳普湖县| 广灵县| 楚雄市| 于都县| 修水县| 苏尼特右旗| 涞源县| 阿瓦提县| 大埔县| 徐州市| 桓仁| 洛扎县| 边坝县| 绿春县| 色达县| 广饶县| 长岭县| 化隆| 天全县| 安吉县| 威宁| 金坛市| 小金县| 太谷县| 隆昌县| 丹东市| 高州市| 图片|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