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義,了解樂器的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反復研讀文本,深入分析此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較閱讀《琵琶行》《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
3、情感目標:體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比較閱讀《琵琶行》《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
教學方法:1、朗讀法。2、自主學習法。3、合作探究法。
授課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回憶一下,我們曾經學過的有關于寫音樂的詩歌?
明確:白居易《琵琶行》
問:誰能背誦出其中的一些描寫音樂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補充:白居易《琵琶行》 韓愈《聽穎師彈琴》李賀《李憑箜篌引》被稱為“摹寫聲音至文” 。(板書:李憑箜篌引)
學生自己課前查閱資料了解有關作者和題目的內容,并大概了解文章內容。
二.走近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是中唐的獨樹一幟的詩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陽)是唐宗室鄭王后裔,到李賀時家道已經徹底沒落了,父親李晉肅只不過是邊疆上的一個小縣令。李賀少年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被誹謗諱父名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后只做過一個九品的奉禮郎,不久辭官歸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僅27歲。正是因為這樣的身世,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
李賀年少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于811-8XX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
三.解題
李憑:唐朝著名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超過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龜年。
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箜篌:又名 “坎侯”、“空 侯”,是我國古代的彈撥樂器。箜篌酷似一只顧盼生姿的大鳳凰。
四.鑒賞詩歌
㈠誦讀全詩,劃分層次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鮫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1(1—4句)先聲奪人,李憑出場
2(5、6句)正面描寫樂聲,各具特色。
3(7—14句)描寫音響效果,側面烘托技藝高超。
㈡鑒賞、背誦
ⅰ、賞析第一節:(1—4句)先聲奪人,李憑出場
⒈吳絲蜀桐張高秋
問:開篇“吳絲蜀桐”寫出了箜篌構造的精良,其意義僅在于此嗎?
明確: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張”字不僅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