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詩四首2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聯千古傳誦。此聯看似平淡無奇,脫口而出,卻高華渾融,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此前謝莊《月賦》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蘇東坡《水調歌頭》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為賦,一為詩,一為詞,各盡其妙。
四、學習《題李凝幽居》
(一)作者簡介:賈島,字浪仙,一作閬仙,范陽(今北京)人。其家境貧寒,多次應舉不中,一度出家為僧。后受韓愈影響還俗。曾任遂州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倉參軍等職。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通過寫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環境,表達了詩人歸隱的愿望。(主旨)
2)首聯“閑居少鄰并,草徑人荒園”寫友人李凝幽居的環境。詩人沿著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走去,尋訪友人幽居之處;小徑通向荒蕪的小園,周圍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隱士身份。
3)頷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寫幽居的靜寂。友人幽居之處旁有一池塘,池塘邊有樹,詩人來到門外,輕叩門扉。月夜之下一片寧靜,敲門聲驚動了樹上的鳥兒,它們發出了聲響,或飛出盤旋一陣又回到巢中。
4)頸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寫回歸路上所見。詩人走過一座小橋,視野開闊起來,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斕的色彩;夜風輕拂,云腳飄移,讓人覺得仿佛山石在移動。詩人反說此景,別具特色,因為“石”并未動,是“云”在動。一說古人認為云“觸石而生”,故稱石為“云根”,所以在這里,“移石”和“動云根”是同一意思。這樣更顯出了環境的幽深而迷人。
5)尾聯“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點明詩的主旨:我暫且離去了,但不久會再來,不負共同歸隱的諾言。前三聯是寫景敘事,作為鋪墊,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三)鑒賞要點:
1、此詩緊扣“幽”字,首聯寫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頷聯寫所居之地的幽寂,頸聯寫所居之地環境的幽美,尾聯抒發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層層鋪墊,將詩人歸隱志向表達得水到渠成。
2、“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二句寫景獨特、煉字精準。據說,賈島騎驢入城,仍搜索枯腸,忽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二句,初擬用“推”,又改為“敲”,不覺撞上了京兆尹韓愈的車騎。韓愈細問后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幫他分析,確認“敲”字佳。那么佳在何處呢 ?詩人尋訪友人,是在月光皎潔的晚上,友人外出未歸,柴扉緊閉。詩人上前輕敲門扉,驚動了樹上棲息的鳥兒,引起一陣喧鬧。鳥兒或許還飛出幾只轉旋幾回又飛回窩中。兩句表現了清幽空靈的景象,暗含著詩人自愿遠離塵囂的真實情懷。
五、作業:背誦《望月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