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詩四首2
9)“不知乘月幾人歸”二句寫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幾人乘月回鄉;情人間的離情,伴著將落的殘月,灑落在江邊的樹林之上……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月華柔情、詩人之情相互交織,裊裊不絕,搖曳生姿,引人深思。
2.鑒賞要點:
1)全詩寫景別具特色。詩中寫了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以“月”為主體。“月”是此詩的靈魂,是全詩結構的紐帶,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華的籠罩下,江水、沙灘、楓樹、花林、飛霜、白云、扁舟、高樓、閑潭、鴻雁、魚龍、思婦和游子構成了一幅安寧祥和的美景圖卷。其中虛實相生,濃淡相映,如同一軸巨幅的中國山水長卷,意境極為深邃而優美。
2)全詩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這首詩有別于傳統的單純寫景之作,也有別于一些單純的哲理詩和言情詩。詩中有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贊美,有對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情的謳歌,有對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詩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遠的意境,讀后讓人心曠神怡,并進而去探尋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諦。
3)本文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來抒發作者的情感:上下結合、遠近結合、虛實結合、借事抒情、即景抒情、擬人、設問、互文、比興、用典、映襯。
三、學習《望月懷遠》
(一)作者簡介:張九齡 (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年間進士,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為中書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權奸李林甫的排擠,貶為荊州長史。有《曲江集》。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寫月夜懷人,情思真切。(主旨)
2)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既寫眼前所見之景,又是詩人望月懷遠之意的表達。一輪明月從無邊無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無論遠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著詩人博大寬廣胸襟,為千古名句。
3)頷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寫多情之人因為整夜相思難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長。
4)頸聯“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月華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詩人不由得吹滅燭火,披衣踱出房間,凝神望月,而這一輪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緒,詩人不禁久久佇立,直到露水沾濕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難抑的情形。
5)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滿手皆是,可是卻無法送給對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寢,希望在夢中相會。此聯構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詩句,寫出了詩人的悵惘和失意。晉陸機《擬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齊高帝詔問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三).鑒賞要點:
1、此詩寫情頗具特色。情可以是親情、愛情、友情。對“情人”一詞可有不同理解。這里理解為“多情之人”,指詩人自己;但也可理解為“親愛之人”,即親人或男女情人。情與景的完美結合形成清麗而深遠的意境。詩中通過描繪人物的動作和細節傳達情思,構思巧妙。全詩緊緊圍繞“望月”而展開,從望月寫到懷人,從滅燭寫到披衣,由室內寫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內,從月升寫到月沉,由相思寫到人夢。由景入情,情景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