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詩四首2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鑒賞《春江花月夜》
1、基本解讀:
1)“春江潮水連海平”四句總寫春江月夜中壯麗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人生之中最為動人的良辰美景。入題即是一幅壯麗的畫面:江海連潮,月共潮生。“生”,寫出了明月隨著奔騰的潮水噴薄而出的宏大氣勢。月光閃耀千萬里遠(yuǎn),又有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
2)“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二句寫了令人心馳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彎曲著繞過雜花叢生的江邊沙地,月光傾瀉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層白色的霜花。
3)“空里流霜不覺飛”四句寫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凈之景。月光蕩滌了世間的一切,這才有“流霜不覺飛”, “白沙看不見”。此處虛實結(jié)合,最后整個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輪明月的清輝。這樣一輪獨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發(fā)了詩人無限的深思和遐想。
4)“江畔何人初見月”六句是對自然的發(fā)問和對人生的思索。自古以來,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這一輪明月呢 ?明月又是什么時候開始照耀人間的呢?古往今來,在亙古不滅的時空面前,人們或奮發(fā)圖強,或得過且過,或及時行樂,卻終有一死,無法與亙古的時空永遠(yuǎn)相伴。但詩人由此出新,認(rèn)為個體生命雖有限,但一代一代連續(xù)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生命的延續(xù)。不像這明月,永遠(yuǎn)只是一個樣子。詩人以群體生命的延續(xù)回答了這個令人類永遠(yuǎn)感傷的宇宙命題。接著寫明月在天,孤獨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卻又永遠(yuǎn)難以等到。月光下是奔騰而去的大江急流。詩人讓詩情向縱深發(fā)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無情,很自然地將筆觸轉(zhuǎn)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上來。
5)“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寫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相思之情。“白云”飄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是地名,但這里并不確指,是泛指離別之地,且古詩文中“楓”、“浦”本就是離別傷情之所。“誰家”與“何處”互文見義,由一家一處聯(lián)想到人間千千萬萬家的離愁別恨。一地相思,兩處離愁,往復(fù)回環(huán)。這是一種詩意的痛苦,發(fā)自內(nèi)心,纏綿悱惻,可謂不招自來,揮之不去。
6)“可憐樓上月徘徊”四句寫思婦對游子的思念。詩人將“月”擬人化,寫月之“徘徊”,既寫出了月的自然屬性,光影明滅,浮云游弋;又賦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憐憫思婦的孤獨寂寞,久久在樓上徘徊而不忍離去。月華灑落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可這反而令思婦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這有點惹人愁思的清輝,可是“卷不去”、“拂還來”。將相思之苦寫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動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惆悵和迷惘之情。
7)“此時相望不相聞”四句寫思婦對游子的思念之深進(jìn)而引起的無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讓她難以入眠,想到遠(yuǎn)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許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發(fā)托月傳情的癡心。“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可是鴻雁長飛,月華難遞;魚兒躍動,只見陣陣波紋。向來有傳信功能傳說的魚兒雁兒都無法傳情,那只能借助夢境了。
8)“昨夜閑潭夢落花”六句寫游子的相思之情。詩人用春夢、落花、流水、殘月四種傷情的意象來烘托。夢境是那樣迷情惆悵:花落幽潭,春光將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帶走的不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婦的青春和愛戀、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漸漸失望的思緒,隨之而來的又將是難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霧逐漸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婦,碣石瀟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幾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