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鏈 教學設計
2 項 鏈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著名小說家莫泊桑的這篇作品寫于1884年,那時正是法國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大資產階級依靠瘋狂的掠奪和殘酷的剝削正走向壟斷,他們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小資產階級的經濟地位極不穩固,他們“升級”為大資產階級者寥寥無幾,而破產淪為工人階級的卻越來越多。這種社會現實使得小資產階級在惶恐之余,加速膨脹了發財致富和爬上去過上等人“體面”生活的愿望。小說的主人公瑪蒂爾德就正是當時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作品尖銳地諷刺了她追求享受、愛慕虛榮、庸俗淺薄的思想,并深刻剖析了這種思想形成的原因。
小說構思自然巧妙,令人叫絕。小說以“項鏈”作為線索,將故事各個部分綴串起來,在情節安排上,一求波瀾起伏,二求出人意料。路瓦栽夫人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卻苦于無首飾,這時,丈夫想到了妻子的朋友,終于絕處逢生,借到項鏈;風頭出盡,心滿意足,何曾想節外生枝,偏又丟了項鏈;找而不得,不還又不行,于是含辛茹苦,可最后得知,所借項鏈原是假的……小說,情節有波有瀾,引人入勝,耐人尋味。小說故事的結局出人意料,但事先又處處“伏筆”,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
作品的心理描寫細膩、深刻。作者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心理刻畫,十分細膩,傳神地寫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形象具體、可感。
教讀本文,重在分析把握瑪蒂爾德的形象及作品的主題。對作品的主題,可以允許學生有多種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應適當鼓勵。另外還要引導學生體會小說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和心理描寫的細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
2.理解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體會小說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布局。
能力目標
1.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2.引導學生從人性論的角度重新審視瑪蒂爾德,培養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評價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責任感,讓他們明白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將與自己有關,要學會關心、尊重他人,不斷提升自己的心靈,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精巧的構思。
2.賞析對人物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發展過程。
●教學難點
1.探究瑪蒂爾德的心理變化、性格發展過程,對其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方法
1.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小說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和心理描寫的細膩。
2.探究式閱讀。如: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瑪蒂爾德這個人物;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即作品的主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理清小說思路。
2.品味重點段落,賞析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
3.分析小說巧妙的構思。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毋庸諱言,虛榮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大小、強弱罷了。站在人性論的角度看這本無可厚非,但是當你付諸行動讓虛榮心獲得滿足的過程中,生活往往會給開一個可怕的玩笑。讓我們讀讀莫泊桑的《項鏈》,定會悟出這個道理。
二、解題
背景介紹(出示投影):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大資產階級當權,對人民巧取豪奪,政府中貪污風行,社會上道德淪喪,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惟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為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這種風氣在小資產階級當中同樣盛行。這個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地位極不穩定,他們總想擺脫這種處境,躋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數人獲得成功,而大多數在資本主義的競爭中落入更悲慘的遭遇。然而,在當時,羨慕上流社會,追求虛榮,已經成為這一階層人們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莫泊桑長期在政府小科員圈子中生活,對他們有很深的了解,寫了不少作品諷刺揭露他們的庸俗、勢利和虛榮。《項鏈》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