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 導學案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關系。
2.掌握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能將重點句子進行翻譯。
3.讀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點、排比句的運用。
4.體會荀子對天人關系的思考。
學習重點: 1. 掌握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能將重點句子進行翻譯。
2.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關系。
學習難點: 體會荀子對天人關系的思考。
學法指導: 1、討論法 2、點撥法
【引入話題】
本文文題選取荀子《天論》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認為上天偉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當成物來畜養并且控制它呢。表現了人類積極探索自然規律,并力圖掌握規律,一更好地讓自然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們又對自然采取一種什么態度呢?
一、 自主學習
1.閱讀“單元概覽”“荀子簡介”和“話題引入”。
回憶荀子的〈勸學〉
荀子: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漢宣帝時稱。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現存32篇。他的思想學說中“人道觀”提出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制天民命而用之”的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
2.給下列字注音、注義。
a.注音
蕃長于春夏 (fan) 輟廣 (chuo) 啜菽 (chuoshu)
穢稼惡 (hui) 糴貴民 (di) 雩而雨 (yu)
卜筮然后決大事 (shi) 楛耕傷稼 (ku ) 禮義之不愆兮 (qian)
b.重點字義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開墾,引申為發展 )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 (停止,引申為廢止 )
君子有常體矣 (體統,規矩,引申為準則或法則 )
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愆,犯過錯. 恤,憂慮,擔心 )
若夫志意修 (美好 )
是節然也 (節制,指時勢,命運的制約 )
上暗而政險 (昏暗 )
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 (光明,顯耀 )
大天而思之 (思慕 )
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 (治理,整理 )
3.誦讀串譯。
4.用自己的話概括荀子在本文中的觀點。
人定勝天
5 翻譯下列句子
○1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
禹憑借這些條件使天下安定,桀憑借這些條件使天下混亂,天安定或混亂不是有天決定的.
○2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天不因為有人厭惡寒冷廢止冬季,地不因為有人厭惡遼遠廢止寬廣,德行好的君子不因為人格卑下的人的喧擾廢棄好的德行.
○3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勉力不時
政府發布的法令不明確,舉動違背時節,具有根本意義的農業生產管理不好,不顧農時而讓百姓服勞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