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園詩四首1
5.山水田園詩四首【教學目標】
1、了解“山水田園詩”的興衰與發展。2、了解盛唐“山水田園詩”的特點,學習鑒賞田園詩的方法。
3、準確把握這四首詩的的思想內容及不同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了解“山水田園詩”的特點;學會賞析它。
【教學難點】 學會賞析(方法指導:仔細品味詩歌所創造的意境,結合詩人的生平遭遇來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1、關于山水田園詩:山水詩源于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于晉代陶淵明,田園詩與山水詩在南北朝時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績開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寫山水別業的風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吳越詩人在山水詩創作中取得的成就已為盛唐山水田園詩開了先河。唐朝田園詩繼承了陶謝山水田園詩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適意、快然自足的樂趣,領會老莊超然物外、與大化冥合為一的境界;從東晉以來形成的澄懷觀道、靜照忘求的審美關照方式,在盛唐進一步與仙境和禪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詩形成了優美空靜的意境。藝術上,他們繼承了重興寄和感受、謝靈運重觀賞和刻畫的傳統,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現方式。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此外還有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等人。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2、明確鑒賞中常用到的術語:
1)思想內容:熱愛自然,向往自由,歸(退)隱,隱逸 ,閑適淡泊,悠然自得
2)表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語言特點:清新自然,質樸自然,清新洗練清幽淡雅
3、內容:這類詩多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
4、藝術特色: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詩人: 孟浩然 王維 儲光羲 常建 祖詠
二、學習《宿建德江》
(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歲以前一直住在襄陽,四十歲時到長安考過一次進士,然而卻沒有考上,從此也就不得不斷了做官的念頭,在江浙一帶游歷了幾年之后,最終死在襄陽。晚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聘他為幕僚。李白《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 孟浩然之山水田園詩
1、主要內容:1)隱居山林的逸趣:《過故人莊》2)懷才不遇的苦悶:《歲暮歸南山》
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
2、藝術風格:清幽淡遠,孟浩然以比興寄托和壯逸之氣充實了南方山水詩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形成了沖淡清曠的風格。
(三)、寫作背景簡介:此詩作于開元十八年(730)漫游吳越之時。當時,孟浩然告別隱居生活,躊躇滿志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想實現自己為國效力的政治抱負。但是,孟浩然科舉考試失利,未能中進士,失意東歸。途經建德江時,愁緒無法排遣,然而,當黃昏來臨,明月當空之際,這建德江周圍的景物卻觸發了詩人的靈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寫景抒情小詩就這樣誕生了。
( 四)、基本解讀:
1、這首詩寫詩人的羈旅愁思。(主旨) 全詩的詩眼是“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