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四首
第三課時 賞析《哭晁卿衡》《丁都護歌》《越女詞五首(其三)》
一、導入新課:《夢游天姥吟留別》在描寫美好境界不時穿插著對險境的描寫,也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美景與險象同在。《夢》中的贏洲確實是人們不斷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卻也是險象環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氣沖天的李白為什么要“哭”。請大家讀《哭晁卿衡》。
二 賞析《哭晁卿衡》
1、基本解讀:這首詩表現詩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兩人超越國別的真摯友情。(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辭帝都”以賦筆點出晁衡辭官返國。次句“征帆一片繞蓬壺”由眼前聯想到晁衡旅行之遙遠和艱險。“征帆一片”形象傳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樹葉一樣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謂險象環生。據《十州記》,蓬萊山對著東海東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圓海繞山,圓海水黑,人稱為冥海,無風之時尚且洪波萬丈,人不得往來,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飛仙才能通過。此句聯想景物,為下文抒情作了鋪墊。第三句“明月不歸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寫晁衡之遇難。明月,是說晁衡高潔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潔。而晁衡之遇難,正如皓月沉于湛藍的大海,所比自然貼切,帶出末句無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滿蒼梧”抒發詩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難,在詩人眼中不僅是朋友們的悲痛,連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層層白茫茫的愁云籠罩在海上的蒼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處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寫白云有愁來寫自己之愁,將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蘊藉。
2、聲讀,全班齊聲朗讀
3、意讀,討論如下問題:
1)、第一句給你留下的畫面清晰嗎?
明確:不清晰,這句采用了賦的手法,是直陳其事。
2)、第二句,給你留下的畫面如何?
明確:清晰。如果要拍攝的話,需要乘直升機,獲得一個俯視的圖景:遠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樹葉,只有那片白帆讓人發現船只只是在煙濤微茫的蓬萊仙島一帶緩緩繞行。
4、鑒賞要點:此詩表達了與日本友人晁衡之間跨越國別的真摯友情。
1)全詩格調清新,想象豐富,含蓄而又飄逸。詩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詩人采用了比喻手法來寫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樣清高皎潔。這樣的友人遇難,正如明月沉海,讓人該生多少痛楚 !
2)擬人手法的運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擬人手法,通過寫白云有愁來寫詩人自己之愁,將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蘊藉。這樣,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5、過渡性歸納評析:“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品德高潔的晁卿在海上遇難了,我為之傷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說,那就不叫詩,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給我們心靈巨大的沖擊力。好的詩句就應該這樣震撼人的心靈,請大家讀《丁都護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詩給你的沖擊力最大。
三 賞析《丁都護歌》
1.基本解讀:首二句說自云陽乘舟北上,兩岸商賈云集。把纖夫生活放在這商業網點稠密的背景上,與巨商富賈們的生活形成對照,造境便很典型。“吳牛”乃江淮間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世說新語•言語》劉孝標注)這里巧妙點出時令,說“吳牛喘月時”比直說盛夏酷暑具體形象,效果好得多。寫時與寫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寫境傳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嘆息語意沉痛。“拖船”與“上征”照應,可見是逆水行舟,特別吃力,纖夫的形象就突現紙上。讀者仿佛看見那襤褸的一群,挽著纖,喘著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步一顛地艱難地行進著……氣候如此炎熱,勞動強度如此大,渴,自然成為纖夫們最強烈的感覺。然而生活條件如何呢?渴極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濁不可飲”呵!僅言“水濁”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詩人用最有說服力的形象語言來表現:“壺漿半成土”,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說“不可飲”,言下之意是不可飲而飲之,控訴的力量尤為含蓄。纖夫生活條件惡劣豈止一端,而作者獨取“水濁不可飲”的細節來表現,是因為這細節最具水上勞動生活的特征;不僅如此,水濁如泥漿,足見天熱水淺,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以下兩句寫纖夫的心境。但不是通過直接的心理描寫,而是通過他們的歌聲即拉船的號子來表現的。稱其為“都護歌”,不必指古辭,乃極言其聲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淚下如雨,這也照應了題面。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艱難、生活條件之惡劣、心境之哀傷一一寫來,似已盡致。不料末四句卻翻出更驚心的場面。“萬人系磐石”,“系”一作“鑿”,結合首句“云陽上征”的詩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運河北運。云陽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為建筑園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視。船夫為官吏役使,得把這些開采難盡的石頭運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萬人”之力拖(“系”)之,亦斷難達于江邊(“江滸”)。此照應“拖船一何苦”句,極言行役之艱巨。“無由達”而竟須達之,更把纖夫之苦推向極端。為造成驚心動魄效果,作者更大書特書“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碭(廣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這是采之不盡、輸之難竭的,而纖夫之苦亦足以感傷千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