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
課 時: 2課時
自學指導
【學習目標】
1、把握本文說明順序,并了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作為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3、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學法建議】
1、抓住關鍵語詞理清說明順序,明確荔枝的相關特點。
2、緊扣關鍵語句分析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引用古代詩文達到的說明效果。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 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2、資料鏈接
(1)學前指導
說明對象:(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對象特征
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語言:科學性(正確、準確);文學性(生動、形象)
(2)文體介紹
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3)白居易《荔枝圖序》: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譯文:荔枝生長在巴州和峽州之間一帶地方。它的樹形呈圓的形狀,很像古代用來遮蔽東西的“帷蓋”。葉像桂樹的葉,冬季還是綠色的;花像橘樹的花,在春天開放;果實的顏色像丹砂那樣紅,夏季成熟。果實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殼像紅綢,膜像紫綢,瓤肉像冰雪一樣晶瑩,潔白,漿液像醴那樣甜,像酪那樣酸。(關于荔枝的情況),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情形,那實際的情況比介紹的這些還要好。假如果實離開了枝體,一天顏色就變了,兩天香味就變了,三天味道就變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賓郡的太守樂天,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并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雖然見過卻沒有看到它三天以內的變化情況的人。
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1)課文結構順序圖如下:
第一部分:(1節)
第二部分:(2-11節)荔枝的生態(說明荔枝本身)
果實外部形態(2-5)
2節:果___,龜裂片、片峰(粗糙)
3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4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實內部組織(6-11)
6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節:貯藏,______________(與果實關系密切,附帶介紹)
9節: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1節:果花,花期、花___、花___、花___、花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