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本文的作者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軻,字子輿。他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也被世人尊稱亞圣。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說明道義高于一切。
二、解釋字詞
舜發于畎畝之中 起,被任用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被舉用
管夷吾舉于士 獄官
百里奚舉于市 市場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擔子,責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勞其筋骨 使……勞累
行拂亂其所為 行:行為 拂:違反,阻撓
空乏其身 窮困缺乏
所以動以忍性 使……驚動 使……堅韌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過 犯過失 困于心 憂困
衡于慮 同“橫”,阻塞,不順暢
而后作 作為,奮起
征于色 征驗,表現出來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在外面,指國外
國恒亡 常常
入則無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國內 拂同“弼”輔佐 有法度的臣士 輔佐君主的賢士
三、文中列舉的六個人的事跡,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從他們的事跡中你能得出什么啟示?
☆共同點:出身卑微,都是經歷艱苦磨難后,最終成就了作為。
啟 示:一個人若想成就一番偉業,就必須在思想、身體、生活、行為等方面經歷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四、文中論述的核心問題是“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而開篇卻不惜筆墨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這六位歷史人物都是在經歷了艱難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業,開篇列舉這些人物及事例,是為了更有說服力的論述本文的中心論點。
五、作者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務。“是人”指前面敘述的六個人,又不限于他們,還包括其他能擔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一句強調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難,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和勇氣,磨練意志。
七、文章第2、3段從哪兩個方面論述了本心論點?運用了什么寫法?
☆從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論述的,運用了正反對比的寫法。
八、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論述這一論點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目的:先擺事實,舉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業的例子,從中歸納出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經歷磨難,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再分析說理,說明個人成才的主觀因素,重點論證“生于憂患”,并以一簡練的對偶句,由個人談到治國;說明國家要發展,也要有憂患意識。最后歸納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九、文章結尾以“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一句獨立成段在表達上有何作用?
☆這是全文的警策之語。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論證說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這個結論。獨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題,又更鮮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十、作者認為“人恒過,然后能改”,你認為能改的條件是什么?
☆有積極進取之心,不斷的總結犯錯誤的經驗教訓,不斷改正。
十一、作者認為成才條件源于主客觀兩種,你是怎樣看待這兩個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