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緒論(2學時)教案
緒論(2學時)
教學目的:了解唐代文學繁榮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及發展概況。
重點:唐代詩歌發展概況喝分期。
難點:詩歌的律體特點。
第一節 隋唐五代文學概況
統一的大帝國,在前朝文學的基礎上,合南北文學之兩長,出現了文學大繁榮。國力強大與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較開明。科舉制代替門閥制,改變了上層文人的成分。以詩賦取士促進了詩歌的發展。文禁較松,文人思想解放。中唐后出現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三大痼疾。對文學也有多種影響。唐代文學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以安史之亂為界):前期上承魏晉南北朝,屬于文學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啟兩宋,屬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學出現空前交融與繁榮的局面:繼承與創新并重,如古詩繼續繁榮,近體詩也產生并臻于完美;駢文繼續興盛,借復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文人創作與民間創作并茂,既有李、杜、韓、柳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間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學”,還有很多熱衷于俗文學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其總趨勢是由六朝末期的貴族化趨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唐文學繁榮體現在詩、詞、古文、傳奇(小說)四種體裁上,其中詩、古文大大發展;詞、傳奇是新文體。
一、唐詩
唐詩創造了詩歌史上的輝煌,成為一代文學的代表樣式。唐代文學的特色:詩唐。“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懂得了詩的唐朝,才能欣賞唐詩,才能欣賞唐朝的詩。” “唐人的生活是詩的生活,他們的詩是生活化了的。” (《聞一多論古典文學》,第82頁。)唐人思維的詩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詩學性格。
聞一多先生認為:“唐代文化即進士文化(政治與文學)。詩的教育,教育即學詩(宗教、癖狂)。詩才的最大限度之發展。”“詩化的人格與選舉制度的會合——以詩取士。”(《聞一多全集》第六卷,第120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聞一多認為,“唐代文化即進士文化”。
“終唐一代,幾乎找不到一個文學沉寂的時期。”(208—209頁)有唐一代,乃中國古代詩歌的高峰。詩星璀璨,詩風萬端,詩歌題材高度豐富閎闊。就表現領域來說,逐漸從宮廷臺閣走向關山與塞漠,作者也從宮廷官吏擴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調來說,北朝文學的清剛勁健之氣與南朝文學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風骨又開朗明麗的境界,而且還出現了具有美學范疇意義的詩論,如“骨氣”、“興象”、“境界”說;就詩歌形式說,唐人在永明體的基礎上做了兩個工作:一是把四聲二元化,過渡到唐詩的平仄律;一是解決了粘式律的問題,從律句律聯到形成律篇。創造了既有程式約束又有廣闊創造性自由空間的新詩體——律詩。
中國詩歌的高峰,有“詩必盛唐”之譽。對后世影響極大,或尊唐,或崇宋。
1、詩人多。清彭定求等人編《全唐詩》收詩近五萬首,是唐以前詩歌總和還多(近二萬首,據逯欽立編《全上古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詩》)。今人陳尚君輯《全唐詩補編》收詩5000首。
2、詩歌多,藝術成就高;大家輩出、名作多。范文瀾:“唐朝文人幾乎無人不是詩人。”《全唐詩》錄有2200余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詩藪•外編》卷三(胡應麟):“甚矣,詩之盛于唐也!其人則帝王、將相、朝士、布衣、童子、婦人、緇流、羽客,靡弗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