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能思想的葦草》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預習目標】
1. 閱讀文本,梳理文意,概括主旨
2. 把握作者常識與重點字詞
【預習及檢測內容】
1.作者常識:爾布萊茲•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是 國十七世紀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他一生體弱多病,只活了三十九歲,但在身后卻為自己留下了高聳的紀念碑。他的代表著作是1670年首版的《 》,為哲學和宗教方面的探討提供了豐富的源泉,成為人因思想而偉大的一個明證。該書又被法國大文豪伏爾泰稱為“ ”。 它與《蒙田隨筆集》《培根人生論》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2.注音聽寫
葦草 無與倫比 蔑視 荒唐 卑賤 愚蠢
課內探究學案
【學習目標】
1、通過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訓練,培養、鍛煉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內容,并體會用形象化語言闡釋抽象道理的寫法。
3. 與作者、文本對話,理解作者思想的深邃并能演繹自己的認識。
4.了解著名思想家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看法,樹立積極健康的人 生觀。
【合作探究】
1、齊讀課文,感受文章詩意化的特點,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理解課文,理清帕斯卡爾的思路,并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的主要觀點。
2、精讀課文,問題探究
(1)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什么?
(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概括了人什么樣的特點?
(3)作者以“葦草”為喻說明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比喻?
(4)為什么說“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怎樣理解“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5)怎樣理解“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
(6)“思想由于他的本性是何等地偉大啊!思想又由于他的缺點是何等卑賤啊!”這里的“本性”和“缺點”指什么?
(7)第八、九兩節反復強調了什 么意思?第十節以“偉大的君主”、“失了位的國王”類比,又是強調了什么?[來源:學_科_網]
[來源:第一范文網]
(8)拓展延伸
a.搜集關于思 想的名言名句,并寫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b. 人生正如這座金字塔,我們不能只滿足于自己的口舌之欲,在精神上應該有所追求?那么誰是你精神上的偶像,為什么?
【達標訓練】
大自然充滿了哲理,只要細心觀察,用全副身心去體會,就能在其中 發現無窮的真諦,一旦有所觸發,寫成文字,就會有真正的理趣。比如泰戈爾說“生若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 郭璞的“林無靜樹,川無停流”, 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同樣是蘆葦的形象,在《蒹葭》中是詩意的象征,在帕斯卡爾眼中是脆弱的象征,在作家張弛心中又是什么樣呢?
(生讀《心中的蘆葦》,討論分析從不同角度立意的妙處。)
心中的蘆葦[張馳]
記憶中,有一片茂密的蘆葦。她像自由的精靈,在遠離世俗的淡泊中,獨守江畔一方瘠土,篩風弄月,瀟灑倜儻。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詩意一縷縷地挑亮,密密的蘆花像一片片燦爛的微笑,將野地的清苦和寧靜濃縮成亙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風,醉倒了詩人。仿佛是王維的山水 詩,尋不出現實意味和歷史痕跡,只有一抹淡遠空靈飄浮于煙的高度,還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為人知也無意讓人知曉的隨意與散逸,原始般的單純和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