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
(2)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勢力作斗爭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以情感朗讀貫穿課堂始終,進行“讀中品,品中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古代愛情詩的絕唱,千百年來,讓人們感嘆唏噓不已,也一直讓人們思索著。是什么要素使這首詩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的世界。
二、解題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于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三、教師引導學生在幾處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讀中深入體驗、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鑒賞、剖析人物形象(以劉蘭芝為主要探究對象)
1.展示多媒體課件,在畫面、文字、音樂背景中,教師范讀““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一段。
2.指導學生朗讀此段。(讀出節奏、語調、重音;讀出服飾之美、體態之美、風度之美)
3.在多媒體畫面中,師生反復朗讀。
4.設計問題,進入本節課中心環節:
(1)劉蘭芝是在怎樣的情景中“起嚴妝”的?
探究討論:被婆婆無理遣歸之前。
(2)“被遣”是在貞潔至上的封建社會中是對女子極大的侮辱,而劉蘭芝面對巨大的心理打擊,卻能精心打扮自己,體現了她怎樣的獨特個性?
提示:品讀蘭芝個性化語言,是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挖掘其鮮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徑
5.師生共同勾畫劉蘭芝自述身世的語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讀和品味。
(1)“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個別朗讀,點評)
讀后思考:劉蘭芝不愿意離開焦仲卿,但為何自求遣歸?你看到了她怎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為之的反抗行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兩位學生分別讀出蘭芝與焦母告別時的不同語言,接著由同學品味前后語氣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