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教學目標: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重點難點:
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思想領域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后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思想領域的變革都沒有當時那么巨大,形式都沒有當時那么多樣,內容都沒有那么自由。這個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家能舉出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派別嗎?其中的儒家思想對我國文化乃至政治的影響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分別被稱為“圣人”和“亞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對他的再傳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誰能說說孟子的有關情況。
二、 關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
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2.《孟子》其書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 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的傳統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
3.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
②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③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⑤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思考:為什么孟子的思想會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種哲學,都會創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這對于王者來說,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有什么比百姓歸附,國力強盛更令他們滿意的呢?對于老百姓來說,也是如此,有誰不樂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時代意義
當時的社會背景: ①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時 代 意 義 :孟子的思想具有著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域里有著重大影響。孟子的追求是一種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極高,作為文化精粹,我們當然有研究、借鑒、繼承和發揚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