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憑箜篌引》學案
一學習目標1 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中的音樂美 2從表達技巧.煉字方面鑒賞全詩,體會詩人描寫音樂手法的妙處 3師生聆聽音樂,背誦全詩二 預習指導
了解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早有詩名,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生抑郁,27歲病逝,他的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稱其為“詩鬼” 。背景介紹《李憑箜篌引》大約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李賀此篇想象豐富、瑰麗,境界奇幻,濃墨重彩,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 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解題 “ 引”原指古代一種樂曲的形式和體裁,略近于“引子”“序曲”“序奏”。 箜篌是古代的樂器,有豎箜篌和臥箜篌,這這首詩說它“二十三弦”,是豎箜篌,和豎琴相似。
正字音 字形 箜篌 神嫗 不眠 瘦蛟 女媧三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1朗讀詩歌 初步感知 課件范讀,同學們注意朗誦的字音感情節奏,同時思考以下的問題
(1)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這首詩的內容(2)用準確恰當的詞語來表達你對詩人摹寫的箜篌樂曲的感受 2文本探究
1-4句同學齊讀,概括前四句其內容 ,并思考問題(1)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用“吳絲蜀桐”寫箜篌的構造精良,用“高秋”點明季節。除此之外是否有更深的含義?(2)同學默讀,找出詩中哪幾句寫樂聲,使用什么表現手法,表達出怎樣的音樂的效果? (3)一唱三嘆則回腸蕩氣,余音裊裊而繞梁三日,音樂響起來了,李憑的音樂會開始了,李憑在哪兒,詩人為什么要把李憑放到第四句出現?
五六兩句 , 同學齊讀,概括內容并思考問題同學們展開想象,描繪出李憑彈奏的箜篌曲美妙在哪兒? 詩人使用什么描寫方法從哪兩個角度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傳達出了這種絕美的樂聲?
7句-最后 同學齊讀,概括內容,然后思考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兩句中的“逗”字用的極其生動形象,請簡要分析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此兩句向得古人好評,認為“老”“瘦”
二字,匪夷所思,極平常的字用的極生動,請指出它的妙處。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這句所用的藝術手法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哪句一樣,并指出兩句詩表達的意境有何不同? 四 總結歸納 提升拓展學生齊讀,再次體會詩人描寫的音樂美。
比較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本詩在描寫音樂手法方面的不同之處
五 反饋訓練 鞏固落實 學完本詩,請同學們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昆山玉碎鳳凰叫”或“芙蓉泣露香蘭”兩句,體現其意境美?要求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使用想象,通感等表現手法,字數100字左右 師生共同背誦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