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園詩教案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園詩
(4學時)
教學目的:了解山水田園詩的發展軌跡以及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重點:王孟山水詩派。
難點:王孟山水詩風的異同;詩與禪。
盛唐山水田園詩繁榮的原因。山水田園文學的發展概況。
第一節 山水田園詩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1、隱逸之風。讀書山林、“走終南捷徑”、隱居山川等。 2、漫游之風。其中名山大川是主要地之一。3、貶謫。如柳宗元與“永州山水”。 4、佛道盛行。求仙拜佛到名山。“五岳尋仙不辭遠,以生好入名山游。”(李白) 5、陶謝田園山水詩為盛唐詩人提供了藝術借鑒,由模山范水而與自然融為一體,抒寫情致。
盛唐五十年,太平盛世。唐人鄭綮《開天傳信記》載云:“開元初,上勵精理道,鏟革訛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自開遠門西行,亙地萬余里,入河湟之賦稅。左右藏庫,財物山積,不可勝較。四方豐稔,百姓殷富,管戶一千余萬,米一斗三四文,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奇瑞疊應,重譯麇至,人情欣欣然,感登岱告成其事。上猶惕勵不已,為讓者數四焉。” 盛極的大唐帝國聲威遠揚,百夷臣服、諸邦來朝。“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可以想見那種光明璀璨、儀態萬千的聲威形勢。在大唐極盛時朝度過青少年時期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回憶起昔日的輝煌依然是一往情深的,其詩《憶昔》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東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余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百姓殷富,四方太平,國力極其強大,具有三千年歷史的中國農耕經濟得到充分的發育,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的高度發展,促進了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也相應發達起來,并通過各種渠道大規模地涌入城市。商品經濟的異常活躍,倉儲豐裕,城市繁榮,交通便利,使長安、洛陽、開封及太原等城市規模迅速擴大。
盛唐的盛世安定和繁榮給大多數地主文人提供了盡情享受人生的物質基礎。不但百官時興筑建郊館山池,成為“休沐”之所,連一般中小地主都有別業。“以詩取士”的科舉,帶動了整個社會的變化,形成了以進士科考為中心的生活內容,出現了圍繞著科舉考試而進行的干謁交游、行旅升遷的活動,造成了迎來送往必有文人聚會賦詩的風氣,大量的山水詩和送別詩就產生于這種場合。當時著名詩人沒有一個沒有長途旅行,而文人所到之處“到處有逢迎”。隨著詩人的人生足跡由傍城池亭而拓向荒漠,而有了行役風景線。池園文會的集體吟詠與山程水驛之間的個人放歌共生。每逢節假日,“所游地推曲江最勝……朝士詞人有賦,日即流傳京師。當時倡酬之多,詩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唐音癸簽》)風景審美時尚的擴散,流連光景而寄意玄遠的六朝精神被唐人看好,也直接促進了山水詩的繁榮。
第二節 孟浩然及其詩歌
1、生平:襄陽人,早于王維,是終生未仕的詩人。40歲前后為界,由隱居求仕而真隱。《新唐書•文藝傳》: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年四十,乃游京師。嘗于太學賦詩,以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因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采訪使韓朝宗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他!’卒不赴,辭行,浩然不悔也。孟浩然是高士、名流、隱者的形象,傲岸的李白贊曰: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青云。(《贈孟浩然》)